1.中醫大李健祥老師演講訊息:

日期:8/9(六)及8/10(日)10:00~16:00,共四堂課

地點:臺北慈濟醫院3F和氣會議室

主題:中醫文獻學探討

 

2.另外,8/22(五)13:30~15:30為中醫各家學說討論會 

主題為:醫家張子和的學術思想

 

歡迎參加。

    

主辦單位: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生命醫療史與醫籍文獻」學術沙龍暨青年學者研討會議程

2014年8月15、16 日(星期五、六)   地點:中原大學全人教育村南棟618會議室

時 間

主 持 人

發表人

論 文 題 目

引言與主持人

08:30~09:00

報到(地點:全人教育村南棟618會議室)

09:00~09:20

開幕式(地點:全人教育村南棟618會議室)

林賜德院長(中原大學人文教育學院院長)

      楊坤原主任(中原大學通識教中心主任)

 

09:20~10:00

主題演講

劉士永

從旁支到嫡系-對於臺灣發展醫學史的一點看法

中原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陳宏銘

10:10~10:30

中場休息、茶敘

 

 

 

10:30

| 12:00

第一場

醫療史研究與教學的多元視角

張哲嘉

日本醫科大學的醫學史課程

中央研究院

台灣史研究所

劉士永

張勇安

社團史、政策史與社會文化史:美國醫學史研究的三重維度

羅婉嫻

從殖民地部檔案資料研究殖民地醫療史——香港醫療史研究經驗談

12:00~13:30

午餐、休息

 

 

13:30

| 15:00

 

 

 

第二場

從醫史文獻談中醫學

陳建霖

中醫各家學說與文獻對臨床中醫師的重要性

中原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陳潮宗

楊仕哲

傅美華

朱丹溪陽有餘陰不足學說的闡述與溯源

鄭宛鈞

五輸穴之名義辨析

15:00~15:30

中場休息、茶敘

 

 

 

 

15:30

| 17:00

第三場

疾病的歷史

吳靜芳

中國傳統醫書所見破傷風的概念與療法的變化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張哲嘉

皮國立

中國流感史研究之二:1918-1920年之疫情延續與中西醫治療

趙中豪

民國初期中醫學術的重整: 以發熱為例

17:30~

歡迎晚宴

             


2014年8月 16 日(星期六)  地點:中原大學全人教育村南棟618會議室

時  間

主 持 人

發表人

論  文  題  目

引言與主持人

08:40~09:00

報到(地點:全人教育村南棟618會議室)

 

 

09:00

| 10:00

第四場

近代醫療與制度轉型

楊善堯

遷徙與籌組:抗戰時期軍醫教育體系的建立

上海大學

歷史系

張勇安

李欣璇

晚清海關檢疫制度的建立與實施─

以廈門港為例

10:00~10:20

中場休息、交誼時間

 

 

 

10:20

| 12:20

第五場

從醫療史看見台灣

張淑卿

1950年代台灣護士形象的建構

清華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林文源

林文源

拓展中醫知識空間

吳燕秋

眼見為真:戰後台灣婦女驗孕史(1945-1990s)

陳康芬

醫療與救國想像─論蔣渭水〈台灣臨床講義〉中的改革思維與醫療隱喻

12:20~13:30

午餐時間

 

 

13:30

| 15:00

第六場

 

近世古典醫療知識的擴展

 

蔣竹山

十八世紀東亞的醫書交流:以《和漢人參考》為例的博物學探討

復旦大學

歷史系

張仲民

張學謙

陰虛、補陰丸與明代的男性氣質

   林育辰

明代相士的望氣經驗與醫療人際網絡

15:00~15:30

中場休息、交誼時間

 

 

 

15:30

| 17:00

第七場

藥物的歷史

張仲民

近代中國的文人諛藥

東華大學

歷史系

蔣竹山

鄭宗賢

西漢時代對「毒」的認知、使用與管理

張家芮

道地vs.在地:台灣1960-1970年代當歸藥材的栽培與進口爭議

17:00~17:30

圓桌論壇

引言人:
張哲嘉、張仲民、蔣竹山、張勇安、林文源

 

18:00~

結束晚宴、賦歸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報老皮    

 

2014年「生命醫療史與醫籍文獻」學術沙龍

暨青年學者研討會

報名開始

 

 

報名系統網址:http://goo.gl/6JdyT7

 

緣起:
    生命醫療史及東亞衛生史之研究,已經在台灣開花結果,從開創研究至今,已有20餘年的研究成果積累,人才輩出。但是,不論在醫學院還是在文史科系,該領域的研究與教學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尚有改進的空間有待突破。為此,承蒙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劃的協助,我們將於201481516日,舉辦為期兩天的「生命醫療史與醫籍文獻」學術沙龍暨青年學者研討會。邀請在醫療史研究、教學領域卓然有成、素有專攻的學者一起組織主題,進行對話,來針對醫療史、中醫經史文獻、中西醫史教學、研究心得等主題,廣泛的交換意見,暢所欲言,打破傳統研討會交流不足的缺憾,提出深化研究與教學的藥方。

另外,學術之生命靠著一輩學者的努力而開創,接下去的工作,尚需要更多青年學者來加以繼承,開創新局,學術傳統才得以維繫長遠。為此,大會也邀請有興趣的青年學者參與,透過正式的發表,營造一個舞臺,希望讓青年學者有機會發表研究心得,俾使一學術領域能有所傳承和延續。歡迎您的報名與參與。

 

 

 

一、提交全文或ppt之截稿日期:8月5日。

 

 

 

二、會議時間:2014年8月15日、16日。

 

 

 

三、會議地點:中原大學全人教育村南棟618會議室。

 

 

 

四、與會學人:

 

主題演講:

 

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發表學者:(按姓氏筆畫順序)

 

皮國立(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吳燕秋(中研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吳靜芳(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

 

李欣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生)

 

 

林文源(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林育辰(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生)

 

張仲民(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張勇安(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淑卿(長庚大學醫學院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張嘉芮(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生)

 

張學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陳建霖(慈濟大學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新店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

 

陳康芬(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陳潮宗(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

 

傅美華(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博士候選人)

 

楊仕哲(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助理教授)

 

楊善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趙中豪(長庚大學中醫部實習醫師)

 

蔣竹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鄭宗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

 

鄭宛鈞(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博士生)

 

羅婉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講師)

 

 

 

五、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劃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六、報名系統網址:http://goo.gl/6JdyT7  (開放至8月10日)

 

報名成功者,免費提供茶點、中餐。有問題歡迎您來信,議程將於近日公佈。交稿信箱:1.pipi.jordan@msa.hinet.net; 2.a1644b@hotmail.com

 

 

 

七、交通資訊:

 

交通資訊請參考:http://www.cycu.edu.tw/map.html

 

校園地圖請參考:http://www.cycu.edu.tw/campus.html(全人教育村在NO.3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科技部「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建立紮根性的研究合作-主題計畫C: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_7月工作坊
 
「神經衰弱的歷史:一個文獻回顧」
主講人:巫毓荃 (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主持人:蔡友月 (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評論人:王文基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副教授兼所長)
與談人:陳嘉新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助理教授)

 

日期:2014/07/25 時間:14:00~16:00 地點:陽明大學人社中心201室(階梯教室)

 

聯絡人:洪均燊 02-28267000轉6305 ymmedhistory@gmail.com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建立紮根性的研究合作-主題計畫C: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
合辦單位: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中研院人社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家、病家與史家——以醫患關係為中心”工作坊

 

排程

 

 

 

工作坊主辦單位: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

 

工作坊舉辦時間:201475-6

 

會議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1801會議室

 

注意事項:每位發言人發表時間為二十分鐘,剩餘時間討論。

 

 

 

74日,星期五

 

與會外地學者報到,入住上海財富大酒店。

 

6點:晚餐;地點:財富大酒店。

 

 

 

 

 

75日,星期六

 

 

 

9:0010:10第一單元:開幕式暨醫管專家論壇

 

主持人

邱佩芳

發言人

章清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

 

楊震中山醫院主任醫師、醫務處副處長

 

羅力復旦大學教授、學校辦公室副主任

 

趙丹丹黃浦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

 

 

 

 

 

10:2012:00 第二單元:醫病之間

 

主持人

李海英

 

發言人

李海英

介紹《中醫藥文化》雜誌

 

黃建華

中西醫良性關係的基礎

 

邢斌

名醫之囧

 

皮國立

國族、國醫與私人的近代身體——兼論胡適的擇醫觀

 

 

 

12:0014:00 午餐

 

 

 

 

 

 

 

 

 

14:0015:50 第三單元:中國古代經驗

 

主持人

陳明

 

發言人

胡穎翀

論《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病有六不治”之說

 

肖榮

東晉南朝地域、人群、疾病與本土醫療之形成

 

陳昊

身體與言語之間“病人”的生活世界——唐代疾病主題詩歌的書寫與藥物藥方交換的語境

 

於賡哲

彌漫天地之間——古代瘟疫致病觀及其應對思維

 

 

 

16:1017:30 第四單元:在地實踐

 

主持人

皮國立

 

發言人

羅婉嫻

“期待”與“失望”:香港政府與在港華人關於1894年香港鼠疫防治的爭論

 

楊齊福

疾病史的區域研究:以近代福建鼠疫為例

 

孫煜

背痛乃腎弱之兆也”——兜安氏秘制保腎丸研究(1909-1941

 

 

 

18:00 晚餐

 

 

 

76日,星期日

 

 

 

 

 

9:0010:20 第五單元:民國借鏡

 

主持人

董少新

 

發言人

葉宗寶

醫家與病家:王錫彤日記所見民國時期的醫患關係

 

李傳斌

選擇與接受:民國鄉村衛生建設中的醫患關係(1927—1937

 

趙婧

性別、醫事糾紛與醫患關係——以民國時期的產科為例

 

 

 

 

 

10:4012:00 第六單元:它山之石

 

主持人

周啟榮

 

發言人

陳明

印度古代的醫生與病人——以佛經的記載為中心

 

張勇安

美國醫學會與毒品管制的政治學

 

李磊、溫紅娟

偽滿時期中央漢醫會研究

 

 

 

12:0013:30 午餐

 

 

 

13:4015:00 第七單元:明清參照

 

主持人

蔣竹山

 

發言人

周啟榮

Healing the Publics: Auto-organizations and Medical Services in Qing China

 

Yunyoung Hur

Professional Medicine and Evangelism: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in Qing China, 1838-1886

 

謝柏暉

明清時期診脈知識的標準化

 

 

 

15:1016:30 第八單元:文本聚焦

 

主持人

張勇安

 

發言人

蔣竹山

醫生、病人與媒體:民國上海《金剛鑽報》中的“醫藥問答”專欄初探

 

張仲民

近代上海虛假醫藥廣告的社會反應

 

龍偉

民國的醫療訴訟與醫療社會:基於《醫訟案件匯抄》的觀察

 

 

 

16:3517:45 第九單元:綜合討論,每位引言人發言六分鐘

 

主持人

張仲民

引言人

于賡哲、李傳斌、李磊、楊齊福、陳昊

圓桌討論

所有在場學者

 

 

 

18:00晚宴

 

 

 

77日,星期一

 

離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最近「國立」兩個字很紅,來轉貼一篇林富士先生的文章。

 

        即使中國廢除科舉制度(1905)已超過一百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至今似乎仍是各地華人社會的主流價值。即使士大夫階層已經從中國社會消失,中國已建立「工農兵」政權,「文革」期間「反智論」也曾經甚囂塵上,而最近一、二十年來「一切向錢看」的資本主義已從港、澳、台等地登陸,牢牢的在中國社會生了根,富商的政治、社會、文化影響力更是直逼傳統時代的士人,但是,學歷與文憑依舊是各地華人看重與追逐的生命標的,是否讀過大學儼然已成為推斷一個人成敗與高下的主要判準,於是乎,學子爭相想要擠進「名校」或是所謂的一流大學。

         而近幾年來,每年大學的「排名」也因而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無論是美國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英國的《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西班牙的國家研究委員會,還是中國的上海交通大學和台灣的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無論其所作的是綜合性的大學排名還是大學網路排名或學術排名,無論其所評量的是局限於一個地區還是廣及全世界,一旦公布排行榜,總會在大學與媒體之間引發幾天熱烈的討論。而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在亞洲地區,尤其是所謂的「漢字文化圈」所及的中國、韓國、日本、香港、越南、新加坡等地,其大學能夠名列前茅的,幾乎都是「國立」大學,這和美國頂尖的大學(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大都是「私立」者迥異,特別值得一提。
    東亞地區的大學大多成立於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上半葉之間,而且,都是西力衝擊下的產物。無論是為了富國強兵還是脫亞入歐,無論是喊自強運動還是明治維新,「西化」是當時亞洲各國不得不走的路,淪為殖民地者更是如此,而設立大學就是西化最鮮明的標誌。在此情境之下,大學基本上都是「國家所立」,屬於國家所有,其目的在於培育救亡圖存的社會菁英或是遂行殖民統治的政府官員。因此,在資源、人力、課程的配置上,大多會傾向於科學、醫藥、法政、經貿、語言等實用學科上,與西方傳統大學濃厚的人文、藝術氣息相較,風格可謂截然不同。
        無論如何,亞洲的「國立」大學在這百年左右的時間裡的確培養出非常多的人才,充分扮演國家智庫的角色,協助各個地區進行「現代化」,在某些層面甚至已經可以和歐美國家分庭抗禮,頗能符合黃宗羲(1610-1695)《明夷待訪錄》所說的「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的養士之義。然而,黃宗羲對於學校的期待還不只如此,他說,設立「學校」還要「使朝廷之上,閭閻之細,漸摩濡染,莫不有詩書寬大之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換句話說,是要培養具有「詩書寬大之氣」和思想獨立自由的「國民」。我想,所謂的一流大學也應該以此為職志,尤其是「國立」大學,必須超越「國家所立」,成為「國所以立」的大學,做為國家立足的根基。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 史 

 

「身體、文化與社會:中國藥物史」

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期:            2014年6月12-13日

香港浸會大學浸會大學道校園


地點:


教學及行政大樓

第一天:AAB 1312室

第二天:AAB 706室


 

 

會議規則:    1. 報告時間,每人以不超過15分鐘為限

2. 會議語言為英語及普通話

 

日程安排

 

第一天

2014年6月12日(星期四)

教學及行政大樓 AAB 1312室

 

8:45-9:00

註冊

9:00-9:30

開幕典禮

9:30-11:30

主題演講

11:30-11:45

茶 點

11:45-13:00

第一組:中西醫藥的流傳

13:00-14:15

午 膳 (BU Fiesta)

14:15-15:30

第二組:醫藥文本與藥物

15:30-15:45

茶 點

15:45-17:00

第三組:藥物與香港醫療

17:00-17:15

茶 點

17:15-18:00

第四組:防治與公共衛生

18:00-20:00

晚 膳 (衡軒)

 

 

第二天

2014年6月13日(星期五)

教學及行政大樓AAB 706室

 

9:30-10:45

第五組:藥物與身體觀

10:45-11:00

茶 點

11:00-12:45

第六組:中西醫藥的匯通

12:45-14:00

午 膳 (BU Fiesta)

14:00-15:15

第七組: 方藥的應用

15:15-15:30

茶 點

15:30-17:15

第八組: 藥物與消費文化

17:15-17:45

大會總結

18:00-20:00

晚 膳* (尖沙咀利寶閣)

* 應邀出席晚宴的嘉賓請於18:00到吳多泰博士國際中心外乘坐接駁巴士
 

開幕典禮及主題演講(6月12日)

 

 

開幕典禮‧

9:00-9:30

司儀:陳家怡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9:00-9:10


致歡迎辭

麥勁生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9:10-9:20


致開幕辭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9:20-9:25               致送紀念品

 

 

 

9:25-9:30               全體合照

 

 

 

 

 

主題演講‧

9:30-11:30

主持:麥勁生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9:30-10:00


土茯苓、山歸來,與墨西哥菝葜:近代前期東西梅毒治療藥

物之交流與反思

劉士永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10:00-10:30


西洋醫生與華人醫藥——以19世紀的醫療傳教士為中心

胡成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10:30-11:00


醫聖的層累造成(1065-1949年)——“仲景”與現代中醫知識

建構系列研究之一

余新忠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教授)


 

 

 

11:00-11:30          討 論


 

第一組   中西醫藥的流傳

11:45-13:00

主持﹕劉士永教授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手術與藥物:清代雲南鼠疫流行中的冶療


 

 

李玉尚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


 

 

 

從“阿勃參”到“拔爾撒摩”——全球史視野下近代中外藥物交流之例證

陳明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

 

 

 


底野迦的再現:康熙年間宮廷西藥德里鴉噶探析


 

 

劉世珣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第二組   醫藥文本與藥物

14:15-15:30

主持﹕余新忠教授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

 

 

 

 

 

從《洗冤集錄》到《洗冤錄》:宋明以來的法醫傳統及其對死亡的相關認知

譚家齊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趙中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Aconite, Ephedra and Asarum: Historical Influences and Current

Regulations in the West

Eric Brand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第三組   藥物與香港醫療

15:45-17:00

主持﹕張勇安教授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中醫藥在香港早期醫院的應用──以東華三院為研究個案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

 

 

打倒 “病” 夫:從《國醫砥柱月刊》看健康之道

侯勵英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服西藥:大瘟疫對香港女性病患的影響(1887-1900)

姜鍾赫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第四組 防治與公共衛生

17:15-18:00

主持﹕李尚仁教授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散落的衛生——以中國中古時期城市為中心


 

 

于賡哲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台灣威權文化下的小兒預防接種知識傳遞,1945~1980s

張淑卿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第五組   藥物與身體觀

9:30-10:45

主持﹕李玉尚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

 

 

 

 

 


《本草綱目》中的人藥、物性與身體宇宙論


 

 

陳秀芬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明代的「陰虛」診斷與「補陰丸」——醫學理念、性別與藥物治療

張學謙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催生針與分娩行為在近代的轉變初探


 

 

趙婧 (上海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


 

 

 

 

 

 

 

 

 

第六組   中西醫藥的匯通

11:00-12:45

主持﹕黃文江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十九世紀來華傳教醫療中的藥物


 

 

李尚仁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從鎮靜到補養的救贖——民國時期新醫藥對縱慾致病的治療策略

皮國立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戒煙者的福地」﹕滬北戒煙醫院中的中藥與西醫 (1935-1937)

張勇安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中、西醫藥殊途同歸


 

 

涂丰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第七組   方藥的應用

14:00-15:15

主持﹕于賡哲教授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秦漢時期方藥問題初探——源於對方法和敘事的反思

胡穎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精審亦輕脫——東晋南朝服餌風習考述


 

 

肖榮 (深圳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一子萬事足:明代男性的醫藥求子


 

 

吳靜芳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第八組   藥物與消費文化

15:30-17:15

主持﹕胡成教授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

 

 

 

 

 

藥、商業與消費文化:近來藥物的全球史研究的再思考

蔣竹山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近代中國醫藥廣告中的借名造假現象探析


 

 

張仲民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


 

 

民國時期醫學知識、身體與補血成藥的消費文化:以五洲大藥房

人造自來血”為中心的考察

沈宇斌、范瑞 (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中成藥在新加坡的流通﹕以「永安堂虎標」藥品為研究個案

羅婉嫻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土茯苓、山歸來,與墨西哥菝葜:近代前期東西梅毒治療藥物之交流與反思

劉士永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梅毒(Syphilis)於15世紀末在歐洲擴散開來,16世紀初期傳入東亞,成為近代前期令人聞 之色變的傳染病。早在20世紀有效治療梅毒的藥劑發明以前,西方曾以墨西哥菝葜作為梅毒的治 療藥物,而東方則有土茯苓或稱「山歸來」之使用。兩者藥物藉由17至18世紀的航路大開交互 輸往印度、歐洲以及中國與日本,成為中西傳統藥物交流之指標。有趣的是,不論是西方的墨西 哥菝葜還是東方的山歸來,在植物分類上系出同屬,而藥理上也都以解熱消炎為主治。因此,本 文將試圖說明這兩種藥物同時在東、西方成為治療梅毒之選擇與相互交流的歷史過程,並從其中 反思近代科學醫學生成前,東、西方醫學與用藥知識是否具有根本差異的假設。

 

 

 

 

西洋醫生與華人醫藥——以19世紀的醫療傳教士為中心

胡成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當時人們及此後一些研究,談及19世紀以來西方醫學之所以成功進入華人社會的原因時, 較多歸結於西洋醫生們在外科手術方面較華人當地醫藥的領先和優勢;而這裡多少有些被忽略的 一面,是那些西洋醫生們並非只診治外科手術病人。為了拓展診所和醫院的影響,他們每天還要 診治大量非外科手術病人。就此時西方醫學的發展來看,以化學、生物化學和實驗室為標誌的醫 學革命尚未開始,那些在中國各地開辦診所和醫院的西洋醫生們在非外科手術治療技藝方面與華 人當地醫藥沒有太大的差距,再加上其時西洋醫藥進口和運輸費用昂貴,置身內地省份得之而不 易,華人病家在內科和慢性疾病的方面又較熟悉和相信當地醫學的治療方式,都使得他們在實際 治療過程中不得不較多關注和利用了華人當地醫藥,並收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和贏得了病家的信 任。鑒於時人對此歷史進程有用「會通」概念進行表達,以推進外來/本土兩種不同醫療知識體 系、乃至中西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相互接納,那麼似可認為相對於目前一些歐美學者 較多使用的「適應」、「同化」或「協商」等等外來概念,這一本土概念在跨文化交往和溝通的 研究層面上,當有更多的歷史涵蓋性和包容性。

 

 

 

 

醫聖的層累造成(1065-1949年)——“仲景”與現代中醫知識建構系列研究之一

余新忠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教授

 

本文從知識建構史的角度出發,考察了張仲景自宋以來不斷被尊崇和聖化歷程。認為,該 運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醫聖名號的加封與逐漸固化、生平事蹟的不斷追加豐滿和形象的 日漸光輝、祠祭的出現和不斷更新,並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12-13世紀初步興起、15世紀 中期到18世紀中期的進一步發展到醫界獨尊地位的確立、1930年的重新確認。仲景作為一個歷 史人物和“符號”,其醫聖的名號和內涵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層累地造成的。與今日張仲景作為 一個超越行業、超越地域的名人不同,歷史上仲景的崇高和卓越的形象仍是非常具有行業性和地 域性的,仲景的尊崇和聖化運動,也可以說基本上都是由醫界人士推動的。


 

 

第一組   中西醫藥的流傳‧

 

 

 

 

手術與藥物:清代雲南鼠疫流行中的冶療

李玉尚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

 

清代人間鼠疫在病型上以腺型居多,且腺鼠疫有一定的自愈率,故清代鼠疫的治療主要圍 繞“核”進行。然而,在清代鼠疫流行期間的具體治療手段上,東南地區和西南地區呈現出明顯 的區域差異:閩粵地區重在探索和應用內服藥物,雲南則重視外科手術,特別是切除淋巴腺手 術。雲南唯一的例外是滇南臨安府(紅河)等地,它們是雲南內服藥物療法發達之區。《鼠疫治 法》和《鼠疫彙編》系在越南、廣西和廣東等地醫核驗方的基礎上形成的,滇南地區的治核良方 與《鼠疫彙編》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聯,仍需進一步研究。

 

 

 

 

從“阿勃參”到“拔爾撒摩”——全球史視野下近代中外藥物交流之例證

陳明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

 

唐代段成式的博物學著作《酉陽雜俎》中,記載了一種名為“阿勃參”的域外藥物。雖然 這類主要來自拉美和西亞的樹脂(香脂、香膏、香油),輾轉流傳,在中古中國使用未廣,好似 曇花一現,但該藥在中古時期的伊斯蘭世界,卻頗有一種萬能藥的氣象,聲名不低。到了明清 之際耶穌會士進入中國之後,該藥以“拔爾撒摩”(Balsam)、“巴爾撒木油”、“巴爾撒木 香”等為名,在中醫本草和醫方、筆記等著作中,相關的記載與使用則逐漸增多,主要用於傷 科。清宮與耶穌會士、海外多國的外事交往中,該藥頻頻出現。在日本的蘭醫學著作中,該藥甚 至被稱為“聖藥”。以全球史的視野,思考此藥的知識擴散、用法流傳及其貿易的路線,不僅可 以勾勒出從古代希臘、羅馬、敍利亞、波斯、阿拉伯、文藝復興前後的歐洲、拉美、印度、東南 亞到中國乃至日本的長時段的藥物流動途徑,而且可以看到在近代藥物交流的歷程中,中國在世 界醫學網絡中的角色與地位之變化,並以此作為考察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例證。

 

 

 

 

 

底野迦的再現:康熙年間宮廷西藥德里鴉噶探析

劉世珣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清宮西藥德里鴉噶(deriyaka)是外來滿文音譯藥名,為底野迦的同音異譯。歷代本草書與方 書將底野迦形塑成「主百病」的萬能靈藥。惟底野迦一詞在清初已不見於官方典籍與民間醫書, 及至康熙年間(1662-1722),始以德里鴉噶的譯名再現於史籍之中。在康熙朝清宮醫案的論述 中,有不少因該藥無效而更改藥方或停止服用的案例。透過宮廷醫案的記載,或可重新檢視「主 百病」的意涵。所謂「主百病」,並非真的是指某種藥能醫治世間所有病症,也不意味著一定要 單用而不能配合其他藥方一起使用;而是在其他藥方無效或病況嚴重時,嘗試以此藥進行治療, 一旦藥石罔效,旋即更改藥方或停用此藥。本文旨在探討底野迦以德里鴉噶譯名在清初的再現, 試圖利用清宮所藏滿文《西洋藥書》(si yang ni okto i bithe) 、康熙朝滿漢文硃批奏摺與筆記文


 

 

集,從德里鴉噶的源由、傳入宮廷的途徑及其在清宮的實際運用等面向切入分析。希望透過上述

討論,進一步析論中外醫藥文化交流、清代宮廷用藥逐漸中西併用的趨勢,以及統治者在宮廷西

藥運用過程中的管理與分配。

 

 

 

 

 

 

第二組 醫藥文本與藥物‧

 

 

 

 

從《洗冤集錄》到《洗冤錄》:宋明以來的法醫傳統及其對死亡的相關認知

譚家齊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本文先討論南宋宋慈所編纂驗屍指南《洗冤集錄》的成書,及其在後世的流傳與文本發展 情況。《洗冤集錄》並不只是南宋時代的驗屍經驗總結,更代表一個自宋到清以此文本為中心的 法醫學統。此後中國的司法人員及法律學者,皆建基於宋慈所訂的框架,為非正常死亡尋求原 因。在弄清《洗冤集錄》在驗屍及司法的角色之後,本文後半歸納與分析宋慈對死亡的理解,列 舉這部驗屍指南記述與提示包括自殺、他殺、意外死亡及自然死亡等,共四十五種的死亡原因, 從而透視中國的司法傳統對死亡的認定標準。此外,文中最後指出《洗冤集錄》反映了南宋基層 社會的法律制度、醫療水平、社會風尚及犯罪等真實情況,並建議由此角度去解讀日後圍繞《洗 冤集錄》而作的訂證與注疏,從而了解由宋到清的法醫、司法、犯罪及社會風尚等發展詳情。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趙中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李時珍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醫藥科學家之一,其著作《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醫藥史上卷 帙最長、內容最豐富的藥學著作,是一部中國古代的醫藥百科全書。《本草綱目》於2011年作 為世界文獻遺產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與香港健康衛視,為迎接2018年李時珍誕辰500周年,將聯手打造 全球首檔大型文獻式紀錄片《本草綱目》。看美麗多彩的中國風景、講古老神秘的中國故事,解 中國醫藥的博大精深,悟中國哲學的深奧大氣,聊當代中國的人情味道。這將是一次穿越古今的 文化之旅。

 

 

 

Aconite, Ephedra and Asarum:

Historical Influences and Current Regulations in the West

Eric Brand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Although many practitioners of Chinese medicine are aware of existing restrictions related to the use of ephedra, asarum, and aconite in Western nations, few practitioners understand the


 

 

regulatory background and traditional history of use of th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the West. Each

of these items has a long history of use in both Western herbalism as well as Chinese medicine,

but there are not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terms of the processing methods,indications, dosage, and botanical varieties used.

Due to concerns over potential health risks, several Western nations have adopted specific

regulations for these three herbs. However, these regulations vary significantly in their scopeand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are influenced by marked differences in the historical use andpreparation methods used for these items between East and West.

Histor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dications and perceived safety of these plants reflects key

differences in Western a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uch as the effects of medicinal processing(pao zhi) on toxicity. For exam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K, no legal distinction is madebetween the botanical varieties of aconite used in Chinese medicine vs. Western herbal medicine,nor is there a distinction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lant or its processed and unprocessedforms. By contrast, Australia and Canada regulate aconite differently for Western herbal productsvs. TCM preparations. Here,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applications of these plants are explored indetail,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hat affects their current regulatory status in the West.

 

 

 

 

 

 

第三組 藥物與香港醫療‧

 

 

 

 

中醫藥在香港早期醫院的應用──以東華三院為研究個案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

 

從十九世紀中葉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中醫在香港為本地居民負起主要的 醫療保健工作。1872年東華醫院落成啟用,成為香港第一間使用中藥為華人治病的公共醫療機 構,門診部全用中醫診症,施藥和病人留院也用中藥。東華醫院從1896年起增設西醫,自此成 為中西醫兼備的醫院。其後廣華醫院及東華東院相繼創辦,並於1930年與東華醫院合併為東華 三院。

戰前香港中醫藥業至1940年達於巔峰,根據當時東華三院贈醫施藥的每日統計,中醫幾乎 八倍於西醫。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東華醫院於日佔期間取消中醫,中醫部門從此一蹶 不振;戰後東華三院雖然保留中醫門診,只是象徵式維持中醫治療而已。

自此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後,中醫藥始再度受到注重,但時至今日,中醫藥在本地 公共醫療機構仍未得到適當重視和實際應用。戰前東華三院的創辦及其與中醫藥業盛衰的關係, 有助於認識香港中醫史的演變,從而展望中醫藥業今後在本地的發展,尤其是公共醫療機構如何 再次納入中醫,使中西醫都能各展所長,互相配合,更有效地為市民服務。

本文主要敘述東華醫院作為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的創辦經過,及當初完全用中醫為病人治療 的情況;分析戰前中醫藥業在本地發展的利弊及其興衰的關鍵,兼論戰後香港的醫療政策和醫療 體制。希望藉此為重建本地中醫醫院、中西醫分工合作等具體問題,提供可供參考的歷史經驗。


 

 

 

 

打倒 “病” 夫:從《國醫砥柱月刊》看健康之道

侯勵英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中醫一直獨佔鰲頭,不論是皇族貴胄或平民百姓,無不依賴中醫來 祛病保健。及自鴉片戰爭後,西方醫學備受關注,在追求科學新知的思潮影響下,中醫學說遭到 前所未有的「歧視」、「懷疑」,甚至「否定」,尤其是在一些留學習醫,崇尚西學的知識分子 的眼中,「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於是,西醫藉著傳教士「醫療傳道」的方式 傳入中國,迅速地發展,興建醫院,創辦學校,成為醫學現代化中的「主流」;換言之,中醫的 地位喪失了昔日盤據的位置,及後更釀成民國初期的「廢除中醫事件」,反映出民國政府對中醫 的不信任態度。然而,縱使中醫在以西方科學為主導的語境下淪為「不科學」、「封建」、「迷 信」,失去勢頭,但是其在一般平民階層的生活中依舊得到支持,而且中醫界人士在這種逆境中 積極尋求發展空間。本文欲以1937年創刊的《國醫砥柱月刊》來探討中醫藥界如何拯救危機, 表達不滿,振臂一呼,說明立場。與此同時,適逢中日戰爭爆發的前夕,民眾的體質當與戰爭的 勝算有著直接的關係,因而,《國醫砥柱月刊》肯定中醫可以促進國民的身體素質,成為強健的 生力軍,為抗戰作出了貢獻,藉此高調爭取復興中醫的地位,斷定中醫為「國醫」的角色。

 

 

 

 

 

服西藥:大瘟疫對香港女性病患的影響(1887-1900)

姜鍾赫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醫療藝術包含的不僅僅是藥物,它的內涵更包括了醫療行為的文化與空間。香港在1894年歷 經了一場大瘟疫,而這場瘟疫也成了香港醫療史裡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一方面這場瘟疫改變了 殖民政府「不干涉」的醫療政策、為在殖民地推銷西醫開了一扇重要的門。另一方面,瘟疫也挑 戰了包括東華醫院在內中醫的傳統及價值,而西醫開始滲透在中醫院裡、受到殖民政府監督及管 轄。1894年的瘟疫對倫敦傳道會的那打素醫院也有很重大的影響。雖然整體病人的人數並沒有因 著瘟疫而改變,但醫院裡女病人的情況卻有相當顯著的變化。大瘟疫前女病人不太願意進入西醫 院裡,因此在教會醫院只有少數的女病患、集中在性別隔離的病房裡。選擇在醫院裡生產的婦女 也是少之又少。本文將會指出大瘟疫過後女病患相繼走入西醫院接受治療、開始服西藥。在這情 況下,傳教士決定在1897年將所有男病患轉移到較舊的雅麗氏紀念醫院,也在1904年正式成立產 科醫院。本文將會深入探討香港當地婦女在十九世紀對西醫觀念改變的經過。從殖民政府、傳教 士、以及婦女面對瘟疫的挑戰中,分析他們各自在婦女踏入西醫院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腳色。

 

 

 

 

 

 

第四組   防治與公共衛生‧

 

 

 

 

散落的衛生——以中國中古時期城市為中心

于賡哲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在中國古代對疾病成因的理解中抽象的“氣”始終是一條主線,中國古人認為氣彌漫天地間, 可以躲避,可以通過增強個人體質和修養加以抵禦,但卻缺乏整體化的衛生概念。藥物的使用概念


 

 

也自有其根基,聖水、聖火的使用除了祆教等宗教影響之外,彌漫性的病因解釋也有助於其大行

其道。中國古代維護群體健康的手段多種多樣,但有不少屬於無心插柳柳成蔭。例如對糞肥的使

用維護了城市衛生,坊市制和寬大的街道限制了某些疾病的傳播等。實踐經驗也可以幫助人們通

過城鎮改造規避病源。醫家和宗教思想家常將醫療和健康看作是個人事務,士大夫有關健康的觀

念則從屬於他們的儒家教條。可以說種種衛護健康的措施從未上升為公共事務。用西方式的術語

和思維來審讀中國歷史是找不到“衛生”的,因為它散落在各個角落,從不同維度起到一定的衛

護健康的作用,但是從來沒有任何人、任何思想將它們整合起來,直到近代西學東漸為止

 

 

 

 

 

台灣威權文化下的小兒預防接種知識傳遞,1945~1980s

張淑卿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本文擬以1945至1980年代小兒預防接種相關知識為討論案例,探討衛生普及知識的生產與 傳播。衛生訊息通常直接與人民生活產生關聯,也與政府的施政和公眾福祉密不可分。政府常透 過衛生行政單位普及生物醫療知識,同時也管制「不當」的醫療健康知識,使得「政府體制的治 理要求」成為影響衛生普及知識生產和一般公眾的重要因素。此外,醫學專家們也是衛生知識生 產和傳播的參與者,常以各類型的著述來呈現「正確」的衛生知識。因此,本文擬探究1945至

80年代,台灣在威權體制統治之下,誰在教導衛生普及的知識?誰有權力提出衛生知識的論述或 言說?論述或言說的內容為何?在哪些場域提出?出版的形式有哪些?哪些知識是衛生官員或專 家們認為民眾應該接收的訊息?進而歸納出相關衛生知識普及文本,與民眾小兒預防注射知識之 間傳播與流動。

 

 

 

 

 

 

第五組 藥物與身體觀‧

 

 

 

 

《本草綱目》中的人藥、物性與身體宇宙論

陳秀芬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根據歷代本草書的記載,中國長久以來有使用「人藥」的歷史。這些藥物涵蓋人的皮毛、 骨肉、氣血、津液、分泌物甚至排泄物,不少本草書對其主治、性味、修治與應用均有詳述。 由於明代李時珍(1518-1593)《本草綱目》(1596)「人部」乃歷代人藥知識的集大成之作,因此 本文將以此作為考察對象,從物質文化的角度去反思:把人體局部入「藥」的基本思維是什麼? 當人體變成「藥」,其所表現的「物性」為何?它們往往是在什麼脈絡中被使用?而這些不同的

「人藥」所共同型塑的人體認識論及與其相應的宇宙觀又是什麼?本文擬探究的,不僅是「人部

(藥)」本身在明代本草傳統中的位置,更在於其所彰顯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關係;除

了潔淨╱污穢概念的轉變,身體經驗、身體感知與儀式療法亦是本文關注的面向。此乃今人在探

究傳統「人藥」之「療效」時,不能忽略的重要知識議題。


 

 

 

 

明代的「陰虛」診斷與「補陰丸」——醫學理念、性別與藥物治療

張學謙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本文旨在分析明代醫學史中關於醫學理論和用藥的一個潮流,即在15-16世紀之間流行的「 陰虛」診斷和號稱可以治療它的藥物「補陰丸」。本文指出,首先,「陰虛」作為一種疾病類型 的產生,是明代士大夫醫者王綸(1453-1510)對元末的醫學家朱震亨(1282-1358)抽象的宇宙 及身體觀「陽有餘而陰不足」學說的簡化。並且,王綸將原本男女皆有的「陰虛」強化為對青、 中年男性最具威脅的疾病,指向了15世紀中期以後明代社會精英階層男性士人的身體,即他們不 能按照理想標準,達到社會及道德期許而承受內在壓力,繼而導致筋疲力盡的身體。其次,金元 之間出現的新配方藥物「補陰丸」,因為借助朱震亨和王綸文本的印刷傳播,而成為作為文本醫 學愛好者的士人群體中許多人長期服食的藥物。同時,因為士人服食「補陰丸」的潮流,又使得 此藥丸成為明中後期精英醫者文本書寫中不遺餘力批評的濫用藥物。

 

 

 

 

 

催生針與分娩行為在近代的轉變初探

趙婧

上海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

 

在中國古代社會,醫者通常採用催生藥方、胎位回轉、符咒儀式等方式救治難產。隨著西 醫婦產科醫療在近代中國的推展,催生西藥劑開始被廣泛應用於分娩過程。在快速減輕女性難產 苦痛的福音背後,催生藥的使用更多地代表著一種儀式程式,即懷孕或分娩的身體有必要在醫院 受到醫師或助產士的管理與掌控。在當時的某些醫院裡,濫用催生針現象屢見不鮮。這不僅給醫 院帶來經濟利益,而且強化了藥物與手術優先的原則而忽略了對病人的情感支持。女性分娩行為 方式主動或被動地發生了轉變。

 

 

 

 

 

 

第六組 中西醫藥的匯通‧

 

 

 

 

十九世紀來華傳教醫療中的藥物 李尚仁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十九世紀來華的醫療傳教士將西方醫學知識與實作帶到中國,引起中國社會各式的反應。 關於這段歷史有許多相關的研究,然而,「藥物」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卻是個較少探討的議 題。這個史學闕漏值得重視,藥物在傳統中國醫療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很可能在傳教醫療中西 觀念交會撞擊的場景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本文將分別討論相關的三個課題:一、西方醫療 傳教士引進的西洋藥物、療法;二、中國人對這些藥物與療法的各種反應;三、醫療傳教士對傳 統中國藥物的研究。這是對此一重要主題初步的嘗試性探索,希望能拋磚引玉,有助於進一步瞭 解此一重要的研究領域。


 

 

 

從鎮靜到補養的救贖——民國時期新醫藥對縱慾致病的治療策略

皮國立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民國時期社會較為開放,有關縱慾所導致的疾病相當多,在醫書、報刊上有大量的討論文 字可供梳理。縱慾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它包括了手淫和性行為過度在內,將導致如遺精、陽萎、 腎虧、性神經衰弱等疾病,但是這些病名常交錯出現在史料中,本文第一個部份將梳理這些名詞 的定義和中西醫對其使用之概況。去除具傳染性的性病,如淋病、梅毒在內,治療這些疾病的藥 物有一些可供歸類的特性,例如它們都建立在對精液寶貴這一點認知上,當然,從晚清到民國的 過程中,傳統的身體觀還經歷了西方生理學的洗禮,這一點對新藥品在治療策略上的解釋,發 揮一定的影響力,其中最顯著的就是「神經」和「內分泌」的機轉。而伴隨這些新觀念出現的藥 品,主要是從鎮靜神經和補養精液、氣血兩條路線來建構其治療策略,本文將梳理這些新藥在治 療縱慾疾病上的角色。最後,這些新藥當然都是以西藥為主,但在正文中還將穿插中醫的視角, 來補充說明這些新藥的特色,中西用藥策略有不少相通之處,一併提出比較,也可做為中西醫匯 通史的另一種側面觀察。

 

 

 

 

「戒煙者的福地」﹕滬北戒煙醫院中的中藥與西醫 (1935-1937)

張勇安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20世紀30年代,鴉片流入中國已達百年,吸食鴉片為一種慢性中毒,國民嗜吸成習,煙禁 屢張屢弛,然鮮見成效。1934年,蔣介石發表了名為《新生活運動之要義》的演講,翌年,南 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佈了《禁毒實施辦法》《禁煙實施辦法》,標誌著“兩年禁毒,六年禁 煙”計畫的開始。為了踐行“六年計畫”,全國各地紛紛設立戒煙醫院,幫助成癮者戒除毒癮。 華洋雜處、毒品產供銷產猖獗的“毒都”──上海也不例外。為了幫助煙民戒煙,按時完成六 年計畫,1935年起上海市衛生局新設立了一批戒煙醫院,收治煙民,其中滬北戒煙醫院規模最 大。以該醫院為個案,通過研究其動作機制,戒治方法、醫患關係,考察中藥與西醫於其間的角 色與作用,以此管窺中西醫匯通下的民國醫藥史。

 

 

 

 

 

中、西醫藥殊途同歸 涂丰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醫藥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涵,伴隨著中國的崛起,其正成為全世界共同矚目的研 究對象,有著深厚的全球文化背景和久遠的歷史文化淵源。中醫藥經過數千年的歷練,實踐證明 中醫也是能與時俱進的文明與文化,其內在作用具有不可代替的絕對價值。“中”是中庸平衡之 意,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也是中醫用藥的理論指導和醫療實踐的準則。東西方不同的文化決定醫 學的發展走向與模式,西醫用藥多針對局部,解決客觀指標治病是其的目標,中醫用藥則強調整 體,改善主觀感覺醫人是其方向。中、西醫藥理論與臨床有很強的互補,藥物運用亦能殊途同 歸。


 

 

第七組 方藥的應用‧

 

 

 

 

秦漢時期方藥問題初探——源於對方法和敘事的反思

胡穎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上世紀以來,與秦漢醫學相關的考古材料不斷出土,極大推動了秦漢方藥史的研究,改變 了僅依據傳世文獻的窘境。以往研究的重要貢獻主要集中在文字與名物考證上,而在研究方法與 早期醫史的敘事體系上存在偏差,影響了秦漢方藥問題研究的深入。本文以出土的方藥材料為中 心,並結合傳世文獻,針對秦漢時期方技之學中的藥物、本草之學的形成、秦漢藥方的研究,這 三個主題展開討論。以期能深入審視與瞭解秦漢時期方技之學中方藥知識在形成與實踐中的多重 脈絡。

 

 

 

 

精審亦輕脫——東晋南朝服餌風習考述

肖榮

深圳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養生服餌風氣,歷代皆盛,本文將討論限定在東晉南朝。此時期士大夫遺留下的文字,即 可清楚看出服餌風氣之盛。受道教仙法的影響,此時盛用的藥物大體分為草木、金石藥兩大類。 本文以《顏氏家訓》“須精審、不可輕脫”的提示,進一步評述服餌現象。精審者,泛指一切有 益身心的服餌法,而現實中,服用草木類藥物相對安全;輕脫者,則多與金石藥物有關。儘管服 餌養生不一定得益,服用者仍前仆後繼,歸納其原因,大概與士大夫自身的體質有關。

 

 

 

 

 

一子萬事足:明代男性的醫藥求子

吳靜芳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社會重視「從己所出」血緣關係的建立,因為這不僅是個人在禮法上 享有權利與負擔義務的依據,也是家族連結族內成員的重要憑藉。血緣關係有親疏遠近之分,其 中直系血緣親子關係的建立,仍須透過生育才能實踐。雖說生育是天賦本能,但求子不得的遺憾 似乎也是世間常情。基於這樣的理解,兩漢時期的文獻已記載影響生育的病因、療法與藥方。歷 經隋唐至宋元時期,醫者對於無子、不孕的討論,仍有集中女性身體與生育機能的傾向。不過, 到了明代,醫者逐漸重視男性的生育責任,因此一方面要求男性進行情緒與身體的自我管理,另 方面充實男子用種子藥方的種類,乃至能專設「種子門」或出版專書。然而,隨著標榜簡便廉速 的醫書、方書與日用類書的問世,在醫學知識與藥方趨於簡化與普及的過程中,知識本身的細緻 與準確程度也逐漸弱化。以治療男子無子症而言,醫者依據病者的脈象,判斷給予補陽、滋陰或 陰陽俱補的療法,但是部分醫書或方書為展示所收藥方具有立竿見影的療效,其藥效說明多強調

「益陽道」與「令人有子」的連結。如此一來,即使在明代,醫者們對於男性生育問題已展開積 極討論,但由於醫書與方書簡化無子病因、提供速成藥方並強調「興陽」或「壯陽」的藥效,往 往導致急於求子的男性陷入誤服藥物的險境。


 

 

第八組 藥物與消費文化‧

 

 

 

 

藥、商業與消費文化﹕近來藥物的全球史研究的再思考

蔣竹山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藥物的全球史近來成為醫療史研究的顯學。這方面不得不提及Londa Schiebinger與Harold Cook的貢獻。例如著名性別史研究者Londa Schiebinger編的Colonial Botany: Science, Commerce,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以及英國醫學史家Harold J. Cook的Matters of Exchange: Commerc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二者都不約而同地關注到物的流通與商 業及醫學知識間的相互影響。

這兩本書對日後的醫藥的全球史研究有一定的影響,許多文章延續著書中的概念。2013 年,Cook與Timothy D. Walker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的八月號,策劃了一個 “Mobilising Medicine: Trade & Healing in the Early Modern Atlantic World”的專號,裡頭共收錄五篇文 章。這個專號的作者都是對歐洲與大西洋世界的各區域學有專精的學者,但這回他們所關注的焦 點在於大西洋世界的醫學的相互聯繫。

這十年來,歐美史學界有關全球史的理論、方法與實踐的研究有增多的趨勢。這些書籍的 出版或許正可以反映當前西方史學的「全球轉向(global turn)」,而這種「全球轉向」的特色之 一,即在於史學作品的「空間轉向(spatial turn) 」——或者說是史學跨越民族國家的領土疆界, 朝著區域、大陸及半球等空間發展。目前歷史學下面的幾個次學科如環境史、社會史、性別史、 經濟史、醫療與科技史、物質文化史、外交史及歷史教學都多少受到這波「全球轉向」風潮的影 響。其中,醫療史如何放在全球史的脈絡下來思考,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探詢。有關這方面的探 討,西方醫療史已經有相當的成果,像是Sarah Hodges 的研究。反觀中國醫療史,似乎沒有較 為詳細的綜述類文章,目前僅見Vivienne Lo (羅維前) 曾提出以全球視野來寫作中國醫療史的訴 求,她強調跨越社會、文化、地理邊界及時間的知識與實踐的傳播的重要性。

本文嘗試在全球醫療史研究脈絡下,探討近來藥的全球史與物質文化史,主要焦點集中在 藥物、商業與醫療的關係。

全球醫療史提供我們在研究中國醫療史時,許多可以參照的研究視野。其一,過往的國家 疆界和國族主義的分析範疇與架構,已經無法讓我們有效地理解過去的歷史。全球視野的醫療史 則讓我們跳脫了原本的民族國家史觀,改以更宏觀的角度探查跨國與跨文化的醫療問題。其二, 打破了中心與邊緣的概念。改從中國的邊陲醫學經驗反省歐洲帝國中心;或以中國生活方式對 比歐洲文明病。其三,破除過往史學將西方醫學傳布的過程描繪成現代科學「傳播與吸收」的 過程的迷思。全球醫療史所強調的是將「帝國」納入思考,思考帝國殖民擴張的歷史脈絡。其 四,唯有瞭解英美的傳教醫療活動,以及日本在中國引介西方醫學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才 能對中國醫療史有深刻的理解。


 

 

 

近代中國醫藥廣告中的借名造假現象探析

張仲民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

 

近代上海報刊的醫藥廣告中刊錄諸多有名有姓的達官顯貴、社會名流、文人學者之保證 書、所贈匾額、所寫序跋歌賦等,很多這類文字還附有原文筆跡、簽名和真人照片。事實上,這 類文獻往往是借名造假,並不意味著真正出自具名者之手,也不意味著廣告中所述故事為實有其 人、實有其事,但這種廣告手法卻廣為近代上海的藥商和醫生所採用,也吸引了很多消費者上當 受騙。本文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並試圖展現這種借名造假背後的近代上海醫藥廣告文化。

 

 

 

 

 

民國時期醫學知識、身體與補血成藥的消費文化:

以五洲大藥房“人造自來血”為中心的考察

沈宇斌、范瑞

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本文以民國時期上海的五洲大藥房生產的“人造自來血”為個案研究,考察近代中國補 血成藥(patent medicine)的消費文化。本文認為“人造自來血”之所以成為民國時期最為暢銷 的補血成藥,基於以下因素的混雜作用:十九世紀中葉之後,中國傳統的血虛/補血相關的身 體觀,受到西方醫學(尤其是“貧血”)知識的影響,發生了重大改變,造成新的補血需求; 與此同時,歐美成藥企業在全球市場進行擴張,它們的藥品營銷策略對中國藥商產生了示範效 應;五洲大藥房更是充分利用了現代印刷技術,在“科學”、“衛生”、“強國強種”等現代 性話語的包裝下,製造出全民補血的消費熱潮。

 

 

 

 

 

中成藥在新加坡的流通﹕以「永安堂虎標」藥品為研究個案

羅婉嫻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永安堂初設於仰光,後在胡文虎的管理下,以「虎標」為其商標。在廣告的大規模宣傳 下,「虎標」藥品物風行東南亞,並在新加坡設立更具規模的廠房和銷售基地。同時,永安堂 的銷售地區亦從東南亞,擴展到中國,胡文虎以其華僑的身份,令「虎標」藥品成為「國貨」 的典範。學者們對「虎標」的研究,集中其在中國的銷售策略,包括探討胡文虎如何成功利用 宣傳,如廣告、西式藥房的裝潢等,將中成藥以西藥的包裝銷售。然而,有關「虎標」藥品在 南洋的銷售情況較少探討,本文將以《叻報》的「虎標」藥品廣告,分析「虎標」在打進中國 市場前在東南亞的銷售情況。另「虎標」進入中國市場後,其宣傳策略的變化。胡文虎如何利 用其華僑的身份,成功把「虎標萬金油」打造成民族企業的愛國形象,並利用民國時期的政治 和社會機遇,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與會者名錄    

 

 

于賡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

皮國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

余新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

吳靜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李玉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

李尚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沈宇

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

深圳大學文學院歷史

周佳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

侯勵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

姜鍾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

南京大學歷史學

胡穎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

張仲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

張勇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

張淑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

張學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陳秀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

陳家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麥勁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黃文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趙中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

上海社會科學歷史研究

劉士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

劉世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

蔣竹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

羅婉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譚家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Eric Brand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籌備委員會

 

主席﹕ 麥勁生教授

成員﹕ 周佳榮教授

   皮國立博士

   張仲民博士

   許志樺博士

   黃文江博士

   羅婉嫻博士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me

14th ICHSEA

PARIS, 6-10 JULY 2015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14th ICHSEA) will take place in Paris, 6-10 July 2015. It is organis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EHESS), on behalf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SHEASTM).

The conference is the latest in a series of major international meeting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Europe, East Asia and America since 1990. It will bring together research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present and discuss their latest research relevant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East Asia from antiquity up to the present day.

Panels and plenary lectures will address the theme of the Conference, “Sources, locality and globalis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East Asia”.  But proposals for panels and individual presentations relating to the wider area covered by this series of conferences are also warmly encouraged.

The call for panels is open (5 June 2014 - 1st September 2014).

 

Click here to receive conference announcements
(or send an email to 14ichsea@sciencesconf.org)

Important dates for the 14th ICHSEA

 

 

網址:http://14ichsea.sciencesconf.org/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招生暨STM研究座談會

日期:2014年6月26日(四)  2:00 p.m.
地點:中研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

⋯⋯

與會學者
梁其姿 教授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蕭鳳霞 教授 (耶魯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
江紹龍 博士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張   珺 博士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
李   紀 博士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劉士永 教授 (中研院台史所/人社中心)
李尚仁 教授 (中研院史語所)
劉紹華 教授 (中研院民族所)

聯絡人:盧詩婷    02-27898124  
hygiene@gate.sinica.edu.tw.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報_-_0530縮小  

 

 

2014年「生命醫療史與醫籍文獻」

學術沙龍暨青年學者研討會

 

 

一、  題目與摘要繳交日期:6月15日

(若您願意參加第一天「學術沙龍」,可以選擇不交論文,但請您先寄來題目。而500字內的與談摘要,8月5日前寄來即可)。

 

二、有提交全文之截稿日期:8月5日

 

三、會議時間:2014年8月15日、16日。

 

四、會議地點:中原大學全人教育村南棟618會議室。

 

五、徵稿主題:

1.臺灣新社會史中的生命與醫療史(含教學)。

2.歷代醫書與文獻史料中的疾病、醫療、知識傳衍之現象。

3.以歷史觀點探索中醫典籍與各家、各科學說的生成與派別。

4.歷史上藥品、食品與消費的健康觀及衛生史。

5.中西醫學史或中醫經史文獻學的教學與課程發展研討。

6.新資料(出土文獻、器物)、新視角的其他醫療衛生史研究。

 

 

六、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劃、中研陽明「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子計畫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會議報名系統開放時,會有第二次公告。

有問題歡迎您來信:pipi.jordan@msa.hinet.net

交稿信箱:1. pipi.jordan@msa.hinet.net

          2. a1644b@hotmail.co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最近忙翻了,很抱歉較少更新訊息,PO這則訊息時,都還在趕這場會的稿子,實在不容易啊。

 

 

 

「身體、文化與社會﹕中國藥物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期﹕2014612-13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浸會大學道校園

教學及行政大樓AAB 1312室及AAB 706

 

 

()

 

 

612

浸會大學道校園教學及行政大樓 AAB 1312

 

8:30-9:00         註冊

 

9:00-9:30         開幕典禮 (詳情待定)

主持﹕陳家怡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9:30-11:30       主題演講

主持﹕麥勁生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主講學者﹕

9:30-10:00       劉士永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土茯苓、山歸來,與墨西哥菝葜:近代前期東西梅毒治療藥物之交流與反思

10:00-10:30     胡成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西洋醫生與華人醫藥——以在華基督教醫療傳教士為中心 (1825-1916)

10:30-11:00     余新忠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醫聖的層累造成(1065-1949年)——“仲景與現代中醫知識建構系列研究之一

11:00-11:30      

 

11:30-11:45      


11:45-13:00     第一組       中西醫藥的流傳

主持﹕劉士永教授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講者﹕

  1. 李玉尚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

    中國歷史時期對於海洋藥物的利用

  2. 陳明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

    阿勃參拔爾撒摩:全球史視野下近代中國的藥物交流之例證

  3. 劉世珣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一種萬能靈藥的再現與式微:康熙年間宮廷西藥德里鴉噶探析

 

13:00-14:15      

 

14:15-15:30     第二組       方藥的應用

主持﹕于賡哲教授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1. 胡穎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秦漢時期方藥問題初探 ——以馬王堆漢墓方技書為中心的分析

  2. 肖榮 (深圳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精審亦輕脫——東晋南朝服餌風習考述

  3. 吳靜芳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一子萬事足:明代男性的醫藥求子

 

15:30-15:45      

 

15:45-17:00     第三組       醫藥與香港醫療

主持﹕張勇安教授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1.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中醫藥在香港早期醫院的應用——東華三院及其發展

  2. 侯勵英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打倒 夫﹕從《國醫砥柱月刊》看健康之道

  3. 姜鍾赫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服西藥:大瘟疫對香港女性病患的影響(1887-1900

 

 

17:00-18:00    第四組  防治與公共衛

主持﹕李尚仁教授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1. 于賡哲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散落的衛生——以中國中古時期城市為中心

  2. 張淑卿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台灣威權文化下的小兒預防接種知識傳遞,1945~1980s

 

18:00-20:00      

 

 

 

613

浸會大學道校園教學及行政大樓AAB 706

 

9:30-10:45    第五組   藥物與身體觀

主持﹕李玉尚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

  1. 陳秀芬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本草綱目》中的人藥、物性與身體宇宙論

  2. 張學謙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建構甘麥大棗湯的神經病療效——對中國醫學現代性的初步探討

  3. 趙婧 (上海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

    催生針與分娩行為在近代的轉變

     

10:45-11:00      

 

11:00-12:45    第六組藥物與消費文化

主持﹕胡成教授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

  1. 蔣竹山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藥、商業與消費文化﹕近來藥物的全球史研究的再思考

  2. 張仲民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

    清末上海藥商的廣告造假現象探析

  3. 沈宇斌、范瑞 (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民國時期醫學知識、身體與補血成藥的消費文化:以五洲大藥房人造自來血為中心的考察

  4. 羅婉嫻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民國時期「南洋」藥物在中國的流通﹕以「虎標萬金油」為研究個案

 

12:45-14:00   

 

14:00-15:15    第七組醫藥文本與藥物

主持﹕余新忠教授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1. 譚家齊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從《洗冤集錄》到《洗冤錄》:宋明以來的法醫傳統及其對死亡的相關認知

  2. 趙中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3. Eric Brand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The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applications of aconite, asarum, and ephedra in Western herbal medicine

 

15:15-15:30      

 

15:30-17:15     第八組       中西醫藥的匯通

主持﹕黃文江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1. 李尚仁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十九世紀來華傳教醫療中的藥物

  2. 皮國立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從鎮靜到補養的救贖-民國時期新醫藥對縱慾致病的治療策略

  3. 張勇安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戒煙者的福地」﹕滬北戒煙醫院中的中藥與西醫 (1935-1937)

  4. 涂丰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西醫藥殊途同歸

     

17:15-17:45     (詳情待定)

 

18:00-20:0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轉李尚仁老師貼文

 

韓國精神醫學史系列演講,分別在中研院、陽明大學、政治大學舉行。任教夏威夷大學的Jun Yoo教授希望與台灣學界交流,並討論日後進行東亞醫學史跨國研究合作計畫的可能。歡迎大家參加與參與討論。

醫學的物質文化──歷史的考察計畫Dr. Theodore Jun Yoo【系列專題演講】

主講人:Dr. Theodore Jun Yoo(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

◎場次一
講 題:It's Madness: The Politics of Care in Colonial Korea
時 間:103年5月19日(一) 下午3:00-5:00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

◎場次二
講 題:Madness is Civilization: The Suicidal Person in Colonial Korea
時 間:103年5月20日(二) 下午2:00-4:00
地 點:國立陽明大學圖資大樓929室

◎場次三
講 題:How Mad are You? The Politic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Clinical Psychiatry in Colonial Korea
時 間:103年5月21日(三) 下午2:00-4:00
地 點:國立政治大學季陶樓340423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醫學的物質文化」計畫
協辦單位: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政大文學院「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至臺北慈濟醫院分享醫史文獻的研究心得,再談談未來合作訓練臨床中醫課程的可能。獲得不少寶貴意見,總希望史學方法能發揮點實際作用。

感謝陳建霖主任的邀請,他對醫經醫史很有想法,以下是我跟他要的、參與的訓練計劃。

 10155207_10204186913581611_5720425336046859369_n  

臨床醫經醫史研習會

   主辦: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

         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一、目標:學習經典智慧、練好臨床功夫

1. 典籍是前人經驗的累積,是中醫的寶藏,欲發揚與發展中醫,應從瞭解典籍、

   應用典籍起手;

2. 學習醫家著作,把自己訓練成為該醫家,是本研習的起始核心目標。

3. 典籍的運用,是讓典籍復活,發光的必要手段。不能應用的典籍,說穿了只是

   一堆石頭,對人類的福祉起不了作用。運用典籍是本研習會的終極目標。

 

   所以,我們的工作,只是希望就像當初發明電腦的科學家一樣,他們不會完全掌握之後未來的「電腦學」的發展,包括網路的普及,虛擬情境的運用,以及種種電腦對人類生活的深遠影響。但他們為人類開拓了一門可大可久的學問。我們,無法掌握中醫學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但期望為人類醫學,開創另一扇門。

 


 

二、實施辦法:

二之一

     1. 以「中醫各家學說」為藍本,每二個月研習一位醫家的學術思想;

       1.1 傷寒學派柯琴(20146)

       1.2 河間學派劉完素(20148)

       1.3 易水學派張元素(201410)

       1.4 攻邪學派張從正(201412)

       1.5 丹溪學派朱震亨(20152)

       1.6 溫補學派李中梓(20154)

       1.7 溫病學派吳瑭(20156)

       1.8 其他著名醫家中西匯通學派唐宗海(20158)

     2. 簡報內容

       2.1 每一學派概論由指導老師說明(30分鐘)

       2.2 每位醫家學術特色由一位住院醫師整理報告(實習醫師分組幫忙/8月至隔年2)(90分鐘

       2.3 住院醫師要準備資料:

           2.3.A 每位醫家所有著作的繁體本

                 A1 由部經費買一部存放於部內參考

                 A2 近代重整版可以作為參考

           2.3.B Download中國期刊網有關醫家的相關研究論文

                 B1 存為電子檔案,提供所有師生參考

                 B2 好的論文則印出來,作為以後的研讀文獻(研習會後結集成冊)

           2.3C 收集近代對每位醫家研究的相關著作

       2.4 共同討論60分鐘

       2.5每次研習成果最好能寫成論文發表

     3. 地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

       時間:星期五8:30-11:30(AM)

 


 

二之二老中醫臨床學習研討會

   1. 安排朱士宗老師、張成國老師(預邀)臨床跟診學習

   2. 排訂跟診學習時間表

   3. 跟診工作:記錄醫案與當診學習心得。

   4. 每週由負責住院醫師收集。結集成冊,收存部內作為日後教學參考。

       * 未能作筆記者,將不安排跟診學習

       * 資料不供個人影印

   4. 每個月討論跟診醫案與心得

   5. 學習心得最好能寫成論文發表

   6. 地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

       時間:星期五8:30-11:30(AM)

 

三、參考文獻:

       1. 中醫各家學說   知音出版社

       2. 中國醫學史     知音出版社

       3. 中國醫學期刊網

四、指導教授:(歡迎加入與推薦)

   1. 皮國立教授    2. 游智勝教授      3. 陳建霖主任 ……

五、邀請指導:(歡迎加入與推薦)

   1. 李健祥教授     2. 陳逸光教授       3. 林高士老師

   4. 郭忠禎醫師 ……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士永老師兩場演講:

 

【演講】劉士永:Digital Resources and Taiwan Studies

時間                         2014514(週三)
主講人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地點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Academic Council Hall, 3d fl., IOS RAS 12, Rozhdestvenka str., Moscow 107031, Russia
主辦單位漢學研究中心、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
聯絡人李昱瀅,Tel: 02-2361-9132#319E-mail: twacademy@ncl.edu.tw

 

【演講】劉士永:The Study of the Taiwan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Digital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f the 1939 Film "Malaria"

 

時間 2014516(週五)
主講人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地點德國萊比錫大學(Vortragsraum der Bibliotheca Albertina, Beethovenstr. 6, 04107 Leipzig
主辦單位漢學研究中心、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
聯絡人李昱瀅,Tel: 02-2361-9132#319E-mail: twacademy@ncl.edu.tw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臺灣漢學講座」系列之一,「臺灣漢學講座」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配合政府推動「臺灣書院」在海外舉辦之學術活動,以呈現臺灣與漢學研究成果,並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自2011年起每年皆在海外舉辦六至七場「臺灣漢學講座」。
劉士永教授係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研究專長為戰後臺灣經濟史以及醫學史。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西南邊疆民族環境變遷

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號通知

 

承蒙國內外專家的厚愛和支持,由雲南大學歷史系主辦的“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西南邊疆民族環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會議通知自201311月發出以來,得到各地學者的熱忱回應,確認與會意向之信函、電郵、電話紛至遝來,會議籌備組深表謝忱!

為進一步做好會議的籌備工作,進行高品質的討論,經會議主辦方雲南大學歷史系及會務組商議,將會議相關資訊敬告如下,懇請閣下垂閱:

1,會議時間:201481720日(17日報到,18-19日開幕式、大會發言及討論、閉幕式20日考察,21日離會

會議地點:昆明市雲南大學校本部科學館

報到地點:昆明市121大街雲南大學賓館

會議規模:中外學者50人左右

2,會議主要議題:環境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環境變遷與可持續性發展

西南地區環境變遷研究

西南地區環境問題與環境危機研究

西南邊疆民族傳統生態的文化適應與變遷研究

世界環境史及環境問題研究

3,會議語言:中文、英文。提交中文論文及會議報告者,PPT須用英文

4,論文提交:為保證討論水準和出版論文集品質,一般要求按會議議題提交原創性或未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電子版,請於2014530前提交摘要,810前提交全文。提交會議的英(中)文論文須有800-1000字的中(英)文提要稿一份,並注明專用名詞和技術用語的使用情況。

5,費用:住宿費、餐費及會務費由主辦方承擔,往返交通費及會後旅遊費由與會代表個人承擔。

6,聯繫方式

郵寄地址:中國雲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雲南大學歷史系周瓊或施雱郵編 650091

聯繫人:周電話:13085357992 E-mail: zhouqiong1108@126.com

       電話:13508809628 E-mail: pamshi@163.com

劉榮昆電話:13987505729 E-mail: liurongkun167@163.com

 

專此敬頌

春祺

 

雲南大學歷史系

                                           201441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部「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5月工作坊

熱帶神經衰弱或東方神經症? 在華洋人的精神崩潰

⋯⋯

主講人:王文基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副教授)
主持人: 李尚仁 (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評論人: 巫毓荃 (中研院史語所助究員)
與談人: 陳嘉新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助理教授)

日期:2014年5月30日(五) 2:00 p.m.~4:00 p.m.
地點:中研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建立紮根性的研究合作-主題計畫C: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

合辦單位: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中研院人社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聯絡人:盧詩婷、詹雅筑 02-27898124
hygiene@gate.sinica.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立交通大學102學年度下學期新文藝復興閱讀計劃

4/28 週一 15:3017:20

演講地點為:綜合一館地下一樓 102

皮國立 先生主講

 

講題:古人的老老與養老:

《老老恆言》中的日常養生與物質文化

 

一、 講者簡介:

² 現職: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² 學歷:中華民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 博士

² 學術專長領域:中國近現代史、醫療史、身體史、疾病史生命醫療史、疾病史、身體史、中國近代史

二、 演講內容:

《老老恆言》,又名《養生隨筆》,清曹庭棟撰

曹庭棟(1700-1785),字六圃,號楷人,自署慈山居士,浙江嘉善魏塘鎮人,生活於清代康熙、乾隆年間,享年八十六歲(見《曹庭棟自編年譜》)。《老老恆言》是曹在75歲時,所撰的一部自言其老年養生之道的專著。全書共五卷。末附粥譜一卷,借為調養治疾之需。書中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入手,從老年的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引先人之“金玉”,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廣泛而深刻地講述了老年人的養生之法。全書所論,多有獨到之處,而又淺近易行,切於實用。我們從《老老恆言》中,可以看出曹庭棟的養生智慧,領悟其養生之精華。

他認為,飲食不節,脾胃乃傷,並指出「脾胃為後天之本,老年更宜調理脾胃為要。」還認為「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因此,節制飲食,調理脾胃有助於飲食和精微的正常消化及轉輸以保證人體各部分的營養而致健康長壽。

曹庭棟贊同華佗在《食論》中的論點,認為食物須經「三化」始易被消化吸收而供添營養。所謂三化:一是火化(須爛煮),二是口化(宜細嚼),三是腹化(依靠脾胃自動消化)。並強調「老年惟藉火化」,這是因為老年人齒牙多有脫落,口化力減低,脾胃功能漸弱,腹化力下降故大多依賴火化的煮爛蒸熟,使有利於消磨輸運,吸收較多的營養。

作者極其重視粥在養生中的作用及地位,其《老老恒言》卷五,是討論粥食的專篇,收有百首粥方,闡述其功用主治,對食粥強調擇米、擇水、火候、食候等。並說:「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甌,能推陳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細」。其益處「竟日食粥,不計頓,饑即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認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這是因為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差,食粥除富含營養外,還宜於脾胃。

《老老恆言》被譽為“六十壽禮”的老年養生專著—— 全書共五卷︰前二卷敘起居動定之宜,如安寢、飲食、出門、防疾、慎藥、消遣、導引等;次二卷列居處備用之物,如衣、帽、床、枕、被、褥、臥房等;末附粥譜一卷,列粥百種,借為調養治疾之需。本書從日常飲食起居入手,不標新立異,不涉旁門左道,而以儒家“不語怪力亂神”的態度談老年養生方法,且大都經作者親身體驗,細致入微,切實可行。

三、 演講綱要:

1. 書籍、作者背景介紹

2. 有關睡眠者

3. 清潔「衛生」

4. 住家環境

5. 飲食生活

6. 疾病與醫藥

7. 待人處事之道

8. 日常用品的物質文化

9. 餘論

 

 

下一次的文藝復興講座預告:

新文藝復興閱讀計劃-專家導讀與心得分享

5月12日星期一15:30~17:20pm,於綜合一館B102,

將由蔡明諺先生,為我們演講:

乘著噴射機離去:談夏宇的詩歌

歡迎全校師生與校外各界人士踴躍到場聆聽~ 謝謝!★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ANO_5.29_(螢幕)講座  

運動.身體.文化

 

演講題目:前進甲子園—KANO與日治時期的臺灣棒球史

 

演講日期:2014529(星期四)

演講時間:1800—2000

地點:中原大學教學大樓105大教室

講者:謝仕淵博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主辦單位: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周琼老師辦的會,歡迎大家參與。

 

 

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西南邊疆民族環境變遷

 

國際學術研討會通知

 

 

 

環境史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受國際學術界關注的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年來,中國環境史在很多問題的研究上也已有重要進展,但區域及邊疆民族環境史的研究還顯得異常薄弱。中國西南地理位置、地質面貌、氣候、生態構成特殊,民族眾多,生態多樣性特點突出,既具備環境變遷史的共性,也具有區域環境變遷史的獨特個性。為使學術研究及研究成果更好地發揮資鑒現實的作用,深化區域環境史、邊疆民族環境史的研究,促進環境史跨學科研究的深入發展,進一步提升國際環境史研究的水準,將中國環境史乃至世界環境史研究推向新階段,促進、深化雲南大學在西南環境史及世界環境史的研究,借鑒和學習國內外環境史研究的理論、方法和經驗,雲南大學歷史系擬舉辦“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西南邊疆民族環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現將本次會議相關事項敬告如下:

 

一、会议主要議題

 

1,環境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環境變遷與可持續性發展

 

2,西南地區環境變遷研究

 

3,西南地區環境問題與環境危機研究

 

4,西南民族傳統生態的文化適應與變遷研究

 

5,世界環境史及環境問題研究

 

二、會議籌備:主辦:雲南大學歷史系

 

承辦:雲南大學西南環境史研究所

 

三、會議日程2014817報到

 

1819日開幕式、大會發言及討論、閉幕式

 

20日雲南植物生態考察

 

21日離會

 

四、會議地點雲南大學校本部科學館。

 

報到地點:昆明市121大街雲南大學校本部雲南大學賓館。

 

五、會議規模:40-45人,其中國內30-35人、國外10-15

 

六、費用:住宿費、餐費及會務費由主辦方承擔,往返交通費及會後旅遊費由與會代表個人承擔。

 

七、 論文及要求:

 

1.為保證討論水準和出版論文集的品質,一般要求提交原創性或未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電子版,敬請各位學者圍繞會議主題撰寫論文。

 

2.論文提交時間:2014530前提交摘要,810前提交全文。

 

3.會議工作語言:英語與中文。但提交會議的英(中)文論文須有800-1000字的中(英)文提要稿一份,並注明專用名詞和技術用語的使用情況。用中文發表需有英文PPT

 

、聯繫方式

 

郵寄地址:中國雲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雲南大學歷史系周瓊郵編 650091

 

聯繫人:周電話:13085357992   E-mail: zhouqiong1108@126.com

 

       電話:13508809628   E-mail: Shi Pang<pamshi@163.com

 

劉榮昆電話:13987505729 E-mail: liurongkun167@163.com

 

 

 

為使會議達到預期目的,成為中國西南環境變遷及其他相關領域研究者的一次盛會,祈望閣下收到本函後,於201451日前賜覆能否與會的會議回執,組委會根據回執再發正式邀請函。

 

 

 

專此敬頌

 

研祺

 

 

 

雲南大學歷史系

 

                                           2013720

 

 

 

 

 

 

 

 

 

 

 

 

 

 

 

 

參會者姓名

 

國籍

 

民族

 

性別

 

年齡

 

單位

                        

詳細通訊位址

 

 

電子信箱

 

論文題目

 

 

 

請於2014228日前通過郵政信函或電子郵件寄回會議籌備組,謝謝!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張永賢教授寄來兩篇文章,PO在此處供同道參考。

 

紀念《本草綱目》李時珍,建設中醫藥文化工程

張永賢

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

 

李時珍,生於明正德13(1518),逝世於萬曆21(1593) ,享年76歲。為蘄州人(現湖北蘄春縣) 。祖父及父親世代醫師,父親期待李時珍攻讀四書五經以求仕途。14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秀才後,三次武昌鄉試均不中,棄儒業醫藥,畢生修本草,有北宋名臣范仲淹所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親身田野調查,治學嚴謹請教。穿草鞋,背起藥筐,足跡遍及湖北、湖南、廣東、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區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深入道地藥材研究,走出書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編纂於1552-1578(27)書稿訂正三次而成著,當年61歲,為奔走出書12年,刻成書於1593年,當年李時珍過逝,金陵本刻成。晚年曾寫上書表,遺給其子李建元將《本草綱目》獻給朝廷,朝廷批「書留覽,禮部知道」7個字。由南京私人刻書家胡承龍刻予印刷,王世貞作序。《本草綱目》包含植物分類學、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本草學等。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1895年出版《物種起源》)稱讚《本草綱目》(1593)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英國李約瑟(Needham 1900-1995) 曾說「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有譯為多種文字,拉丁文、英文、日文、韓文、德文、法文、俄文等。(1606年傳入日本,1657年波蘭卜彌格(Michal Boym 1612-1659)譯拉丁文流傳歐洲《中國植物誌》,1735年法文版 )

紀念《本草綱目》李時珍,建設中醫藥文化工程,目前已經舉辦第十一次「本草讀書會」即為《本草綱目》讀書會。目前已建立「中醫藥大講堂」,增加「國際李時珍中醫藥網站」。於2018年舉辦「國際李時珍中醫藥學術研討會、國際李時珍中醫藥博覽會、拍攝李時珍電影 、電視劇(今日播電視《本草綱目》樣片首映,與電視劇《本草的世界》),李時珍採藥圖畫展、《本草綱目》作曲與歌唱、李時珍採藥之旅、李時珍採藥動漫展、《本草綱目》版本及各國版本展等,甚至舉辦國際李時珍中醫藥學術獎,為中醫藥諾貝爾獎,應積極籌劃。籌建李時珍中醫醫院、李時珍中藥藥園、本草綱目拾遺等。籌設國際李時珍中醫藥文化工程基金會,為永久機構。提出建議,需要更多人、多單位積極参與,而且世世代代接棒,建設中醫藥文化工程。2018年李時珍500歲誕辰,我們要繼承傳薪,也要發揚創新。繼承是發揚的基礎,發揚是繼承的目的。

 

 

復興及發揚針灸醫學的承淡安教授

針灸雖在<<內經. 靈樞經>>先立「針經」,晉皇甫謐<<甲乙經>>針灸專著,自唐朝太醫院列針灸為獨立科,宋仁宗創鑄針灸銅人,但清道光2年(1822) 突然下令「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醫院針灸一科,著永遠停止。」自此針灸淪為民俗療法,江湖賣藝,有如中世紀歐洲的外科由理髮匠兼任,稱Barber-surgeon。承淡安原排斥針灸,但他在1923年秋罹患嚴重腰痛及失眠,經中西薬冶療幾個月,無效,結果由他父親承凰崗針灸治癒,即開始學習針灸,正好是廢針灸之後101年。後來他開班授徒,著作立說,出版針灸書籍及針灸雜誌,建立澄江針灸學派,今年正好他115歲(1899-1957) ,我們敬佩承淡安復興及發揚針灸醫學 。

承淡安江蘇省江陰縣華墅鎮人。祖父鳳崗,專治小兒病及痳痘。父親乃盈,業醫,外科、幼科、种痘、針灸。出生中醫世家,19歲學中醫, 21歲學西醫,23歲在上海西醫實習,學習中西醫。24歲的親身体驗針灸,即轉而信服針灸,學習針灸。認為針灸之功效,既廣且捷,針灸之施用,亦便亦廉,易于普及,宜于大眾,允為利民之國粹,實有推廣之必要。1928年創蘇州中醫學校。 1930(31)創辦中國最早針灸研究社。1931年秋完成<<中國針灸治療學>>1933年創辦最早針灸刊物<<針灸雜誌>>,後更名為<<針灸醫學>>。他放棄中西藥物治療,專用針灸治病。

1934-35赴日考察針灸8個月,發現<<銅人經穴圖考>>及元滑壽<<十四經發揮>>(中國己失傳) 1936年重刊<<古本十四經發揮>>及出版<<銅人經穴圖考>>。翻譯長濱善夫<<經絡之研究>>,本間祥白經絡治療講座,代田文志<<針灸真髓>>(澤田派見聞錄針灸真髓) ,赤羽幸兵衛<<知熱感度測定法針灸治療學等著作。1935年創中國針灸講習所。1937年講習所改名為中國針灸專門學校。其中<<經絡之研究>>,引起經絡敏感人的探討,以後季鐘朴所言「肯定現象,掌握規律,提高療效,闡明本質」。

著作<<傷寒論新注>>附針灸療法,歷代醫家注釋<<傷寒論>>者達一百餘家,但逐絛加針灸處方者,以承淡安先生為第一人,增補針灸處方192條,採用腧穴108個,單獨使用或補助藥物治療,擴大傷寒病治療方法,簡單又有效,誠填諸家之未注,補仲景之未備。

1937-1945抗日戰爭,在四川9年,培養近千名針灸學員,其中大多成為針灸名家。1954年被選為江陰縣代表,9月到江蘇省中醫院工作,12月受任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校長(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 195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醫界僅兩人)1957年承淡安先生艱苦奮鬥為針灸醫學40年,積勞成疾,患有心臟病而病逝,享年59歲。承淡安熱心教學辦校,當代針灸大師幾乎都是他的傳人或嫡傳弟子。19999月,中國針灸學會在江陰市舉行「紀念承淡安誕辰100周年暨國際針灸學術研討會」,肯定承淡安先生是著名針灸學家、傑岀中醫教育家、卓越中醫翻譯家,為有功于近代針灸事業的澄江針灸學派一代宗師。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雷祥麟教授的新書,2014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發行。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Sean Hsiang-lin Lei

 

http://press.uchicago.edu/ucp/books/book/chicago/N/bo18610904.html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tells the story of how Chinese medicine was transformed from the antithesis of modern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to a potent symbol of and vehicle for China’s exploration of its own modernity half a century later. Instead of viewing this transition as derivative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Sean Hsiang-lin Lei argues that China’s medical history had a life of its own, one that at times directly influenced the ideological struggle over the meaning of China’s modernity and the Chinese state.

Far from being a remnant of China’s premodern past,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evolv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Nationalist state, undergoing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institutionally, epistemologically, and materially—that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a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This new medicine was derided as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because it necessarily betrayed both of the parental traditions and therefore was doomed to fail. Yet this hybrid medicine survived, through self-innovation and negotiation, thus challenging the conception of modernity that rejected the possibility of productive crossbreeding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traditional.

By exploring the prod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a’s modernity in tandem, Lei offers both a political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 medic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state.

 

 

1. Introduction
When Chinese Medicine Encountered the State
Beyond the Dual History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oward a Coevolutionary History
China’s Modernity
The Discourse of Modernity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Conventions

2. Sovereignty and the Microscope: The Containment of the Manchurian Plague, 1910–11
Not Believing That “This Plague Could Be Infectious”
Pneumonic Plague versus Bubonic Plague
“The Most Brutal Policies Seen in Four Thousand Years”
Challenges from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versus Manchuria
Chuanran: Extending a Network of Infected Individuals
Avoiding Epidemics
Joining the Global Surveillance System
Conclusion: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churian Plague

3. Connecting Medicine with the State: From Missionary Medicine to Public Health, 1860–1928
Missionary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in Late Qing China versus Meiji Japa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ractitioners of Western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as a Public Enterprise
“Public Health: Time Not Ripe for Large Work,” 1914–1924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the Medical Obligations of Modern Government, 1926–27
Conclusion

4. Imag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1890–1928
Converging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Late 1890s
Non-Identity between the Meridian Channels and the Blood Vessels
Yu Yan and the Triparti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o Avoid the Place of Confrontation
Ephedrin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Nationally Produced Drugs
Inventing an Empirical Tradi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onclusion

5. The Chinese Medical Revolution and the National Medicine Movement
The Chinese Medical Revolution
Controversy over Legalizing Schools of Chinese Medicine
Abolishing Chinese Medicine: The Proposal of 1929
The March Seventeenth Demonstration
The Ambivalent Meaning of Guoyi
The Delegation to Nanjing
Envisioning National Medicine
Conclusion

6. Visualizing Health Care in 1930s Shanghai
Reading a Chart of the Medical Environment in Shanghai
Western Medicine: Consolidation and Boundary-Drawing
Chinese Medicine: Fragment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Systematizing Chinese Medicine
Conclusion

7. Science as a Verb: Scientizing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Rise of Mongrel Medicine
The Institute of National Medicine
The Chinese Scientization Movement
The Polemic of Scientizing Chinese Medicine: Three Positions
Embracing Scientization and Abandoning Qi-Transformation
Rejecting Scientization
Reassembling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Zhuyou Exorcism
The Challenge of “Mongrel Medicine”
Conclusion

8. The Germ Theory and the Prehistory of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Determination”
Do You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
Unifying Nosological Nomenclature and Translating Typhoid Fever
Incorporating the Germ Theory into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 versus Disease
A Prehistory of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Determination”
Conclusion

9. Research Design as Political Strategy: The Birth of the New Antimalaria Drug Changshan
Changshan as a Research Anomaly
Scientific Research on Nationally Produced Drugs
Stage One: Overcoming the Barrier to Entry
Stage Two: Re-networking Changshan
Two Research Protocols: 1–2–3–4–5 versus 5–4–3–2–1
Research Protocol as Political Strategy
Conclusion: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and the Regime of Value

10. State Medicine for Rural China, 1929–1949
Defining China’s Medical Problem
Discovering Rural China
The Ding County Model of Community Medicine
State Medicine and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State Medicine and Local Self-Government
The Issue of Eliminating Village Health Workers
Chinese Medicine for Rural China

11. Conclusion: Thinking with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e and the State
Creation of Values
Medicine and China’s Modernity: Nationalist versus Communist
Chinese Medicin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Acknowledgments
Notes
Index

 

 

http://press.uchicago.edu/ucp/books/book/chicago/N/bo18610904.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系列演講】

醫學的物質文化──歷史的考察計畫Dr. Theodore Jun Yoo 系列專題演講

主講人:Dr. Theodore Jun Yoo(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場次一

講 題:It's Madness: The Politics of Care in Colonial Korea

時 間:2014年5月19日(週一)下午3:00-5:00

地 點:本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

場次二

講 題:Madness is Civilization: The Suicidal Person in Colonial Korea

時 間:2014年5月20日(週二)下午2:00-4:00

地 點:國立陽明大學圖資大樓929室

場次三

講 題:How Mad are You? The Politic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Clinical Psychiatry in Colonial Korea

時 間:103年5月21日(週三)下午2:00-4:00

地 點:國立政治大學季陶樓340423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醫學的物質文化」計畫

協辦單位: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政大文學院「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是去年的老新聞了,但是最近又有一些消息出來,覺得還是很有意思,有沒有人認識的,可以組織考察一下老官山漢墓、看看醫簡啊?

 

 

成都漢墓出土史上最多數量醫簡

 

920支竹簡、人體經穴髹漆人像,隨著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通報對成都老官山漢墓考古研究初步成果,我國醫學史上迄今數量最多、最集中的醫學文獻考古發現呈現在公眾面前(本報1219二版刊發相關圖片報導)。這批醫簡是否為扁鵲學派失傳經典?醫簡的發現將對中醫學產生何種影響?人們何時能一睹廬山真面目?1222,參與研究醫簡的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醫史文獻研究員和中浚等醫史文獻專家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扁鵲學派失傳經典說法不準確

  和中浚介紹,此次老官山漢墓考古始於去年7月,發現這批醫簡後,先送到荊州市博物館進行專業的文物保護。今年年初,荊州市當地考古專業人員根據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將這些醫簡分為9部醫書。其中除《五色脈診》之外,都沒有書名,考古人員暫定名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

  和中浚說,這批文物近期才轉回成都市博物院收藏,成都中醫藥大學相關醫史文獻研究人員也是不久前剛收到相關材料,因此,對於醫簡內容是否確為失傳經典,是否都是扁鵲相關醫簡,醫簡暫定分部、名稱是否準確,現在下結論都為時過早。

  從目前成都方面公佈的資訊看,我認同有一部分醫簡是講扁鵲醫學的說法。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柳長華解釋說,依據有兩條,一是脈診、經絡、針灸都是扁鵲醫學的主要內容和突出特色,二是竹簡上已辨識出的敝昔二字,在古時確實與扁鵲通假。這種通假字的情況在醫簡尤其是漢代醫簡中相當常見。馬王堆漢墓醫簡研究時也發現了相同的特點。但扁鵲學派扁鵲醫派的說法不準確,中醫學中沒有這種叫法。

  價值主要在醫史文化

  柳長華介紹,此前,馬王堆、張家山漢墓也曾出土過醫學文獻,但數量都不及老官山漢墓。他判斷,老官山漢墓主人很可能生前從事醫官等相關職業。

  更讓柳長華、和中浚等興奮的是,從現有出土文物看,西漢時中醫學在理論、臨床等方面都已成系統,因此這一時期的醫書價值相對較高。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針灸學最發達的歷史時期,此次出土的醫簡恰恰為該領域文獻,因此,對這批醫簡的整理、釋文、研究,對於瞭解我國中醫學尤其是針灸學發展脈絡,意義重大。

  多位受訪專家還表示,公眾關注是好事,但如果因對扁鵲的神醫印象而對這些醫簡抱有太高期待,指望其應用臨床後產生奇效,則極可能要失望。

  部分醫簡明年將公開展出

  和中浚介紹,近期,成都中醫藥大學已經與成都市博物院達成合作協定,聯合對這批醫簡進行整理研究。

  採訪中,多位非成都當地醫史文獻專家表示希望儘快參與對這批醫簡的整理研究,同時希望醫簡完整影印版儘早出版。醫學文物研究在我國還是薄弱領域,需要歷史、醫學、文字學、考古學多方面專家深度合作,建議讓更多相關領域的高水準專家參與其中。柳長華說。

  而對於普通中醫學、醫史文獻人員和愛好者來說,近距離觀看這些醫簡也指日可待。成都市博物院計畫明年年初對部分醫簡進行展出。和中浚透露。

 

http://www.ggsgg.com/comnews/1846/359155.shtml

 

 

扁鵲學派失傳醫書成都出土價值超馬王堆醫書

 

竹簡上依稀可見的文字

  老官山出土的醫簡,介於早期的馬王堆醫書和中國首部醫學典籍《內經》之間,而且9部醫書都和人體醫學有關,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療以及針灸、脈象等,涉及到醫學各方面,學術價值極高。——中醫歷史文獻研究員和中浚

  此次出土的《敝昔醫論》《五色脈診》等醫書,應該就是扁鵲學派的經典。扁鵲是醫方祖師,且以診脈聞名。敝昔在古代就是扁鵲的通假字,因此極可能就是指脈診法的創始人扁鵲。——荊州文保中心研究員武家璧

  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920余支竹簡和50枚木牘(共約兩萬字),作為西漢時期簡牘是四川地區首次發現,老官山漢墓的這批醫學文物及價值,已引起多方關注。負責此次簡牘識讀工作的荊州文保中心研究員武家璧、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歷史文獻研究員和中浚等專家,昨日對這批簡牘內容進行了初步解讀:從出土的竹簡內容來看,涉及到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還有重點醫治馬匹的獸醫書。武家璧特別指出,此次出土的《敝昔醫論》《五色脈診》等醫書,應該就是扁鵲學派的經典。和中浚則表示,從出土的經穴漆人像以及部分藥方中發現,這批醫簡在醫學史上的價值,遠高於馬王堆醫書。

  紅外線取西漢竹木簡

  本次考古現場負責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濤介紹,考古人員進行發掘時,編號M1M3的墓葬分別出土了50枚木牘和920余支竹簡,文保專家正在對此次出土的漢簡進行保護修復,預計歷時兩年。由於年代久遠,竹簡上的文字肉眼難以識別,考古人員將竹簡浸泡在蒸餾水中,並通過專業紅外線掃描成像,解讀出其中部分內容。

  從M1墓葬中出土的50枚木牘,根據內容初步分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大類。這批木牘中,有寫“……隴西左右內史一□……”“……賜者眾,《算令》曰:諸……”“……皆益加朱十錢以均之……”等,涉及內容應與漢高祖時繳納賦稅的法令和漢武帝時算緡錢有關,這為研究西漢時期賦稅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解謎1

 

  西漢早期醫術巫術已分家

  除了文書,還有專門記錄巫術類木牘。例如,在木牘上刻有女子視欲得男者,禹步三,□□□取□”、“□遣使告天工下□□□□□三而更為七,皆以□□曰東方□□鄉七次,以□死。等文字。據專家分析,涉及內容應與婦女求子術和禳災術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刻有巫術的木牘,與M3墓葬中出土的專門醫學論著的竹簡是分開的。在日前舉行的專家論證會上,專家們認為,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醫簡中,基本沒有巫術,這也證明西漢早中期”“已分家,標誌著中醫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解謎2

  敝昔扁鵲 確是扁鵲學派醫書

  這批出土竹木簡中,最閃亮的當屬醫學部分。在M3墓葬中出土的920余支竹簡分兩處存放,其中一處共有736(含殘簡),根據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可分為9部醫書。其中,除《五色脈診》外都沒有書名。專家根據竹簡內容,為其餘8本進行了初步命名。如《敝昔醫論》講五色脈、《脈死侯》講脈象與疾病以及死亡的關係、《六十病方》所涉病名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疾病,《病源》則涉及病理學,《諸病症候》包括經脈和病症部分……還有一部《醫馬書》,是迄今我國出土的首部獸醫書。

  武家璧特別指出,《敝昔醫論》《五色脈診》等醫書,應該就是扁鵲學派經典。他認為,扁鵲是醫方祖師,且以診脈聞名。敝昔在古代就是扁鵲 的通假字,因此極可能就是指脈診法的創始人扁鵲。而東漢時期廣漢出現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脈診為特色的醫學派別,就是扁鵲派的繼承人所創。和中浚說, 如果能進一步證明這批醫簡是扁鵲的醫學理論,意義相當重大。

  解謎3

  藥方多比馬王堆醫書更先進

  此次出土的竹簡醫書的最大特色就是藥方和醫病理論數量都很大。其中,在《六十病方》中包括有題名簡”“藥方簡,有藥方60條,內容豐富。從其中所列病名來看,更是涉及到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疾病。專家分析,《六十病方》中大部分可識別藥材具有去風、祛寒、去濕的作用,很可能是治外風的藥方。

  此次老官山醫簡,在和中浚看來,是醫學史上數量最大、最集中和醫學關係最密切的。從醫簡數量來說,920余支簡,字數和馬王堆醫書的兩萬多字大體相當。從內容來說,馬王堆醫書的內容有很多原始、巫術的成分,醫方也以單方為主,經驗的成分較大。老官山出土的醫簡,介於早期的馬王堆醫書和中國第一部醫學典籍《內經》之間,9部醫書都和人體醫學有關,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療,以及針灸、脈象等,涉及到醫學的各個方面,學術價值極高。老官山醫簡的藥方也比馬王堆醫書更加成熟,不僅每個藥方的藥味增加了,經常有四五味、七八味,相比馬王堆醫書的一兩味藥更有中醫方劑的特點,很多藥現在仍在臨床上使用。

成都晚報記者滕楊攝影王浩儒

  部分簡文解讀

  《敝昔醫論》:敝昔曰:人有九徼五臧十二節,皆鼂於氣敝昔曰:所胃五色者,脈之主

  專家分析:關於五色脈與臟腑和疾病關係的論述;

  《諸病症候》:女子紅痭,赤白半腸癉,食多善饑而少氣,得之饑

  專家分析:與婦科病和腸胃病有關;

  《脈死侯》:脈絕如□□,不過二日而死,煩心與腹倀□則死“[一曰]刑死,二曰氣死,三曰心死,四曰志死,五曰神

  專家分析:論述脈象與疾病及死亡的關係;

  《醫馬書》:盡入馬鼻以藥灌鼻中

  專家分析:是治療馬病的獸醫書,涉及豐富醫馬內容。此外還有馬舞”(馬操”)的記載,可能與相馬術有關。

  記載的部分藥方

  治穨山十六治鮮卅一治消渴卌六八治風: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風、細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陳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

 

 

http://www.sjqw.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7&id=44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經過一段時間的構思與籌劃,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終於成立了。感謝校方支持,雖然多是要自行發展、自籌計劃,需要大家多多幫忙,合作計畫。我一個人孤掌難鳴,幸好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老師們都給我不少支持,也一起加入研究,我相信這是一個創舉,能把通識教育的老師集合起來,以多人之力,跨領域做一些相關的主題研究。這個名稱我想了很久,雖然中心名叫醫療史,好像很廣,我們研究的問題不過度設限,但我個人還是希望以傳統中國的醫療史、醫書文獻史、醫經解讀、身體、疾病、藥物史為主,而其他人文社會的研究議題,我們也不排斥。中心工作除了安排演講或課程之外,辦研討會、持續出版期刊和專書,當然是一貫人文學努力之目標,因為我自己是學歷史的,還是希望多一點歷史的課題可以開發,不要偏離歷史學的主軸;其他的歷史問題,我們也給予關心,只是能力、時間都有限,先求有,再求好,這是中心初期發展的策略。此為中心網址:http://blog.sina.com.cn/u/3961513076 (用新浪cn做部落格,是因為這樣中國大陸的中醫才看得到,除此之外,我想不出什麼好辦法)

還請大家多多指教,現屬年輕、草創階段,還需要各位先進提出指正。

 

 

附件:

中原大學 函

機關地址:32023中壢市中北路200號

聯 絡 人:楊秀蓉

聯絡電話:03–2652522

傳  真:03–2652599

受文者: 如正副本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103年4月7日

發文字號:原研字第1030000992號

速別:普通件

密等及解密條件或保密期限:普通

附件:如文

主旨:檢送本校102學年度第二學期研究中心設置名冊1份,請 查照。

說明:

一、本校各學院研究中心之增設調整作業依「中原大學研究中心設置暨管理辦法」辦理。

二、依據102學年度第6次研究推動委員會會議決議辦理如下:

(一)102學年度第二學期新設立之研究中心為人育學院「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Medicin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簡稱「醫史與人社中心(HMHSS)」自103年3月20日起成立,評鑑類型為學術研究或學術服務類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號稱台灣最強的醫療史師資、最強的通識課程,要培養新一代具有人文素養的醫者。

 

陽明大學「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

 

國科會自由型卓越學研試辦計畫

 

國立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子計畫

 

 「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http://ngis.web.ym.edu.tw/front/bin/home.phtml )為本校與中央研究院合作之計畫(課程與師資請參考網頁),宗旨在培養具有紮實科學基礎訓練及跨領域整合能力的新世代科學人才。就其特色而言,此培育計畫結合本校在基礎生命科學和臨床醫學的研究優勢,輔以中研院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能量,共同解決生物醫學上的重要待解決課題。

 「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計畫為上述計畫下屬之子計畫,就教研人才上結合中研院豐厚的醫療史、衛生史的跨領域研究學者,以及本校醫療史、衛生健康與社會等領域之教授群。本子計畫的宗旨一方面在為臺灣培育新世代跨領域、具有深厚人文素養的科學人才,另一方面則透過相關教研活動,將國內醫療史研究推向國際學界的高峰,並就當前社會的醫療衛生安全等重要議題提出人文社會角度的建言,進而參與跨領域的合作。

 本主題計畫以「東亞現代性下的衛生與醫療」、「殖民醫學」、「性別與醫療」為培育人才與研究發展的三個主要發展方向。透過學術活動(工作坊、系列演講、史料蒐羅與田野探訪)及教學活動(研究所及大學部課程、以及總計畫強調的導師管道),建立「醫療史研究群」此一常態性的互動機制。特別在課程方面,近期內將規劃設計如台灣醫療史、中國近代醫療史、東亞的性別與醫療、東亞精神醫學史等相關課程。

 此外,本計畫計畫定期邀請日本、韓國、中國、歐美相關學者赴本計畫相關單位訪問、或短期教學,以促成培育人才、發展研究社群的目的。同時,本研究群也規劃參訪國外著名醫療史研究所與研究中心,以作為未來規劃成立之醫療史學位學程之準備。

 本主題計畫提供一年約新台幣九萬元之碩士班研究生獎學金若干名,以鼓勵年輕學子以醫療史,醫療與社會為未來研究領域。有意者請見本所網頁相關公告資訊。

 

http://sts.ym.edu.tw/index.php?act=research&pid=60&cid=0&id=11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1scEx2jBgL__SL500_AA300_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1850-1960

 

Bridie Andrews (Author)

Hardcover: 240 pages

Publisher: Univ of British Columbia Pr (March 30, 2014)

 

Medical car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was spectacularly pluralistic: herbalists, shamans, bone-setters, midwives, priests, and a few medical missionaries from the West, all competed for patients. This book examines the received dichotomi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medicine, showing how they have been greatly exaggerated. As missionaries went to lengths to make their medicine more acceptable to Chinese patients, modernizers of Chinese medicine worked to become more "scientific" by eradicating superstition and creating modern institutions. This book challenges the supposed superiority of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while showing how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deliberately created in the image of a modern scientific practice.

 

http://www.amazon.com/Chinese-Medicine-1850-1960-Contemporary-Studies/dp/0774824328/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397242657&sr=1-1&keywords=andrews%2C+bridi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東亞醫人文研討會活動VOD315上午),已過期,存目參考:網址:http://2014medicalhumanitiesconference.blogspot.tw/2014/03/2014315_14.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學人文革新國際研討會

醫學人文與生命倫理教育的創新與反思~東亞觀點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Reflection on Medical Humanities and Bioethics Education ~ East Asian Perspectives)

  1. 會議日期:103330日(星期日)

  2. 會議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拱北講堂(臺北市徐州路171樓)

  3. 指導暨補助單位:教育部

  4. 主辦單位:教育部「醫學專業教育改進延續計畫」計畫辦公室、國立臺灣大學生醫暨
    科技倫理法律與社會中心

  5.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健康
    與人文研究平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群

 

時間

活動內容

主持人

 

9:00-9:20

開場致詞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張上淳院長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黃俊傑院長

9:20-10:40

        行行重行行:全球視野下之臺灣健康與人文之旅

And Yet Miles to Go: Taiwan Health and Humanities in GlobalPerspective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熊秉真教授

        如何推動生命倫理教育~由思考到實踐

How to Move Bioethics Education from Thought to Action

美國紐約州立上州醫科大學James Dwyer副教授

        綜合討論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賴其萬教授

10:40-11:00

團體照及茶敘

11:00-12:30

        人文或醫學人文:醫學教育是否應給予後者更多重視

Humanities or Medical Humanities: Should Higher Priority Be Given to the Latter in Medical Education?

日本群馬大學醫學哲學與倫理學系Kenji Hattori教授

        南韓醫學倫理與醫學人文教育之現況

The Medical Ethics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South Korea

韓國梨花大學醫學教育系Ivo Kwon教授

        生命倫理之臨床應用~從理論到實務

The Realization of Bioethics in Clinical Practice~ from Theory toPractice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蔡甫昌教授

        評論

輔仁大學醫學系邱浩彰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雷文玫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系暨研究所戴志展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院

何弘能副院長

12:30-13:20

午餐

13:20-14:50

        新加坡之生醫倫理現況:醫療、醫學教育與醫學研究層面之結合

Bioethics in Singapore: Integrating Ethics in Medical Practi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生醫倫理中心Jacqueline Chin助理

教授

        慈濟大學之醫學人文與倫理教育

The Medical Humanity and Ethics Education in Tzu Chi

University

慈濟大學人文醫學科王英偉副教授

        臺灣醫學史綱教學資料之發展經驗

Developing History of Medicine Teaching Materials in Taiwan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尚仁副研究員

        評論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戴正德教授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王心運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性別研究所王秀雲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性別研究所王秀雲副教授

慈濟醫學大學

醫學院

楊仁宏院長

14:50-15:10

茶敘

15:10-16:40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學程之醫學人文

The Medical Humanities and STM Program in NCKU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楊倍昌教授

        服務學習與醫學人文

Service Learning and Medical Humanity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陳榮邦教授

        醫學人文教育中之新趨勢

New Trends in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何明蓉教授

        評論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黃志賢教授

國防醫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科黃淑玲教授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林雅萍助理教授

輔仁大學醫學院

鄒國英院長

16:40-17:20

綜合座談

賴其萬教授

蔡甫昌教授

17:20-17:30

閉幕致詞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賴其萬教授

       

 

聯絡人:劉潔小姐,電話:(02)2312-3456分機88566或廖千棋小姐,電話(02)2875-7434分機304

聯絡地址:10051 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一號(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

Emailchiehliu1221@ntu.edu.tw

報名網址: http://goo.gl/cvJ9Oc

參加本研討會者可申請醫學倫理繼續教育學分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科技部「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子計畫 1034月工作坊

 檔案下載  


「看孕」-產前監測技術的性別政治

I.
生產中的現代性--剖腹產與產前監控
官晨怡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博士後)

II.
眼見為真--戰後台灣驗孕史 (1945-1990s)
吳燕秋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

主持人: 傅大為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教授兼人社院院長)
評論人: 林宜平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副教授)
與談人: 祝平一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人社中心合聘研究員)

日期:2014418(星期五)
時間:3:00 p.m.
地點:陽明大學圖資大樓929(P3)
(http://www.ym.edu.tw/map.html)

聯絡人:洪均燊 02-282670006305 ymmedhistory@gmail.com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_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子計畫
合辦單位: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中研院人社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第十四屆一次學術年會徵文通知

根據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2014年學術活動計畫,經中華醫學會學術工作委

員會批准,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第十四屆一次學術年會,擬定在2014年7月中

旬在山西省太原市召開。大會由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主辦,山西中醫學院協辦。

本次會議是中華醫學會一類學術年會,會議主題為:“醫學史與相關學科研

究的新成就”。會議擬邀請國內外知名醫史文獻學專家蒞會發表專題演講,期

間還將召開醫史學分會第十四屆二次常委會,並進行醫史學分會青年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同時推出投稿優秀論文評選,還將舉辦著名醫史學家陳邦賢創辦“醫史研宄會”百年紀念活動。

1.徵文內容

①中外醫學通史、斷代史、專科史、疾病史、醫藥交流史研究;

②醫學人物、著作、醫家學術思想、學術流派、文獻考證等研究;

③與醫學史相關的文化史、科技史、科技哲學、倫理學研究;

④少數民族醫學史、地方醫學史研究;

⑤與“醫史研究會”及醫史學科百年發展歷程相關研究;

⑥醫學史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研宄;

⑦有關醫史博物館建設的研究。

2.徵文要求

①尚未公開發表的論文,篇幅BO00字以內為宜;

②請附200字以內的中文摘要及關鍵字,並請附上英文摘要;文後請注明作者姓名、研究方向、單位、通信地址及郵編、電子郵箱。

③字體要求:標題為三號黑體字,中文摘要與關鍵字為宋體五號字,正文為宋體,小四號字;

④文稿格式的詳細情況,請查看《中華醫史雜誌》投稿須知;參考文獻採用章節附註方式,詳細著錄原則,請參看《引文國標》。

 

3.投稿方式及時間

本次會議只接受word文檔郵件投稿,論文摘要請於2014年6月5日前,發至高馳老師郵箱: gaochi80@163.com ,以方便安排會議日程;論文全文投稿截止至2014年6月20日,投稿郵件請以“2014年醫史年會論文十姓名”為標題,發至高馳老師郵箱,同時抄送中華醫學會醫史分會及學會秘書組甄雪燕老師信箱:

yishixuehui@126.com;

本次大會交流論文將彙編成冊,會後選拔其中優秀論文推薦給《中華醫史雜誌》發表。

4.聯繫人及聯繫方式

甄雪燕(醫史年會學術秘書),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史教研室,

電話: 010-64286984(辦); 136 9319 0152。

高馳(醫史年會會務組秘書),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電話:

135 5216 9962

歡迎國內外學者積極撰文,參加學術交流,同時亦歡迎醫史愛好者參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