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本書不是只有醫書的內容而已,主要針對王清任的族譜來對醫者的傳記做增補,另外也對該書做了版本學的考察,在文獻學上有所價值。




 




王清任與醫林改錯




 




作者:李作仁 編著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作者簡介:




李作仁,曾用筆名崇實。19391116日 出生於北京(當時稱北平)。祖籍河北省玉田縣湘子莊,在本縣魏莊子長大。1960年畢業于玉田縣師範學校。後通過自學取得大專學歷。先後在鴉鴻橋中學,玉田一中,縣教師進修學校等校任教語文。曾任玉田縣政協第四,五屆常委,唐山市政協第六,七屆委員。1999年退休後更全身心投入地域文化研究。先後參與編寫《玉田縣公安志》,點校清康熙,乾隆,光緒版《玉田縣誌》,編撰《玉田縣醫院發展史》等。多年堅持業餘創作,有數十篇文章作品在各級報刊發表。2005年出版個人文集《桑梓集》,2007年主編《玉田古今名人錄》問世。




現任王清任學術思想研究會常委。自2000年以來,在尋找王氏族譜,走訪王氏後裔,籌建王清任紀念館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貢獻。2001年被聘為王清任紀念館首任館長。先後參加了迄今舉行的四屆王清任學術思想研討會,並多次在大會上宣讀論文,其中兩篇被收入《王清任研究集成》。




內容簡介:




王清任,字勳臣,河北省玉田縣人,清乾隆33年至道光11年,世居玉田縣鴨鴻橋。是嘉慶至道光年間的名醫。王清任作為一位傑出的醫學革新家,在所著《醫林改錯》中,一是比較準確地描述了胸腹腔內臟器官、血管等解剖位置,較過去有改正,有發現;二十創活血化瘀新理論擬出許多新方,於臨床頗有奇效;三則否定胎養、胎毒等陳說及綜成靈機記性在腦不在心新說,其貢獻巨大,值得肯定;四則《醫林改錯》中且詳論瘀血證,以活血化瘀之法治療各種病證,效果甚佳,至今仍有不少內容為醫家所遵從。其醫著於人體構造雖未必盡善盡美,惟其革新精神則于後人頗有啟迪。






目錄:




《王清任與醫林改錯》內容包括:一、錢序;二、王清任家族世系及其生平;三、有關王清任的三部世系族譜;四、玉田王氏譜系簡表;五、《醫林改錯》道光十年三槐堂版;六、《醫林改錯》宣統元年玉田縣宋家鋪萬順堂宋家甫本;七、飭紀敦儉;八、後記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77556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梁其姿:為中國醫療史研究請命


 


原刊於《 中華讀書報 》( 2011072013 版)



        最令中國醫療史學者羡慕的,是西方醫療史這個領域不處於史學的邊緣,而已融入整體的西方文明史,成為其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換言之,醫療史與歐洲主要的歷史發展階段,如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19世紀革命、女性主義、後啟蒙思潮等緊密相扣。同時,研究的取向亦自然地隨著主流思潮、史學的發展而發展。20世紀初期的醫療史仍具濃厚的啟蒙思想,英雄式的、代表西方科技進步的醫史為研究的主流,西醫史大體看來較似一部頌揚征服疾病、不斷往前邁進的科學史。1980年代後啟蒙思潮興起後,西方醫史研究也起了基本的變化,甚至可說成為這個思潮的主導力量之一。


近年來,中國傳統療法漸再抬頭,而且不限於華人社會。一些傳統的技術如針灸、按摩、推拿等在世界各地成為興盛的另類醫學,在歐美,不少醫療保險公司也已將這些療法包納在保險政策裏,說明西方社會已承認這些療法的正當性與有效性。傳統草藥的研發,更是學院的主流科研專案之一,往往得到商界大力支持,被認為是充滿商機的投資。在美國,目前至少有39所遍佈各州的提供針灸與東方醫學訓練的立案學院。不過,這些近來的發展,似乎仍不能讓傳統醫學獲得英雄的歷史地位,因為它始終不被視為可與西方生物醫學平起平坐的科學。主流的歷史學也始終以懷疑的眼光對待醫療史研究。


道不遠人, 以病者之身為宗師
名不苟請, 以療者之口為依據
章太炎 1929


中國醫療史的研究者,往往很羡慕西方的同行。最主要的原因是醫療史這個領域在西方學術界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不但相關的專書、學術期刊、專業學會已很多,而且不少大學提供醫療史課程,甚至醫學院裏都有醫史必修課程,以深化醫學院學生的人文修養。現階段西方醫療史專書、論文的主題已極多樣化,適合不同程度、興趣的讀者,學者不難從中找到啟發與靈感。因此中國醫療史學者,平常都得閱讀西方醫史相關書籍, 以擴大視野與開拓思路。


最令中國醫療史學者羡慕的,是西方醫療史這個領域不處於史學的邊緣,而已融入整體的西方文明史,成為其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換言之,醫療史與歐洲主要的歷史發展階段,如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19世紀革命、女性主義、後啟蒙思潮等緊密相扣。同時,研究的取向亦自然地隨著主流思潮、史學的發展而發展。20世紀初期的醫療史仍具濃厚的啟蒙思想,英雄式的、代表西方科技進步的醫史為研究的主流,西醫史大體看來較似一部頌揚征服疾病、不斷往前邁進的科學史。1980年代後啟蒙思潮興起後,西方醫史研究也起了基本的變化,甚至可說成為這個思潮的主導力量之一。傅柯(Michel Foucault)以精神病在西方的歷史、醫學臨床的誕生、性史等作為批判西方現代文明的切入點。醫史不再是英雄式的、標榜科學進步的歷史。傅柯描述近代西方文明的醫學知識結合著政治權威織造了一個天羅地網,人在其中無所遁形,無從維護身體自主,是一本充滿悲觀與無力感的歷史。


但與此同時,特別是英國的學者也進一步注意醫史中英雄以外的小人物。在Roy PorterMargaret Pelling等筆下, 醫史的主角從著名的醫生、醫學技術的大發明、大醫院等轉移到病人、邊緣醫生、郎中、產婆、巫師、外科醫生的前身剃頭師等。Porter提醒讀者,如果只有醫生,沒有病人,就成不了醫史,所以病人與醫生一樣重要。Pelling 則以詳實的史料說明晚至18世紀,正式在學院受訓練的醫生只占活躍的醫療者的一小部分。研究醫療史就要把近代及以前的多元醫者面貌、各類的醫療手段與方式還原。所以20多年來西方醫療社會史的研究內容更豐富與活潑, 這些英國學者以另一種方式拋開英雄式的、啟蒙式的醫史,平實地研究一般人如何處理身體、病痛的問題。


目前歐美醫史研究更細緻化。它與科學史類似而不盡相同。最具創意的研究範圍之一為醫學知識在空間兩端的建構:一種是醫學知識在具體地方的累積過程,另一取向是全球跨文化的知識建構。前者從地方社區居民的業餘研究活動、他們與主流科學專家的互動來看科學知識從下而上的建構的一個活潑而具體的過程。後者則著重1718世紀以來長程航運、商業活動所促成的新的客觀知識追求與建立方式,及全球性跨文化知識的流動與轉移。這類從具體歷史個案出發的醫史或科技史研究,強調社會與文化史成分,把西方醫學知識複雜的內容與建構過程仔細地再呈現,是目前最具動力的領域,當中不但有醫學、科技史知識的討論,還牽涉都市史、物質文明史、性別史、宗教文化史、社群史、商業史、國族發展史等史學範圍。


相對於發展成熟而多元化的西方醫史,中國醫史或醫療社會史在中國史學範圍裏的妥當性似乎仍受到質疑。近年來我經常被問到我為何仍在做醫療史,為何不回去做傳統的社會史。言下之意,醫療史在中國史裏是有點偏門、有點不入流,甚至乏味,所以淺嘗其中滋味即可,不宜久留。這些質疑,不是沒有道理。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中國傳統醫學在清末巨變後的歷史書寫中,從未能蛻變為英雄。在20世紀初期新文化運動中,傳統醫學成為中國舊文化中落後迷信部分的主要符號。就算民國時力挺中醫的章太炎,也不留情地質疑傳統醫學的一些核心觀念:然謂中醫為哲學醫,又以五行為可信。前者則近於辭遁,後者直令人笑耳。這與19世紀末以來的西方醫學,佔有科學發展的龍頭歷史地位,正好相反。而近代東亞學術主流,無不以追求科學或科學精神為己任。無論是明治日本揚棄漢醫、魯迅痛斥庸醫,或1929年國民黨精英廢除中醫之議,都說明了當時在西方強勢的文化與政治威脅下,傳統醫學存在的空間不斷被壓縮。雖然1960年代以來,傳統醫學在國內被尊為國粹,但是其知識內容與學制已大幅度西化,或曰科學化。既然傳統醫學不被認為是中國文化裏值得全面保留的東西,醫療史研究的妥當性受到質疑,是可以理解的。

近年來,中國傳統療法漸再抬頭,而且不限於華人社會。一些傳統的技術如針灸、按摩、推拿等在世界各地成為興盛的另類醫學,在歐美,不少醫療保險公司也已將這些療法包納在保險政策裏,說明西方社會已承認這些療法的正當性與有效性。傳統草藥的研發,更是學院的主流科研專案之一,往往得到商界大力支持,被認為是充滿商機的投資。在美國,目前至少有39所遍佈各州的提供針灸與東方醫學訓練的立案學院。不過,這些近來的發展,似乎仍不能讓傳統醫學獲得英雄的歷史地位,因為它始終不被視為可與西方生物醫學平起平坐的科學。主流的歷史學也始終以懷疑的眼光對待醫療史研究。


學界的懷疑也有其他的原因,如印象中的醫書深澀難懂,無論病名、藥名、診斷過程都與我們日常用語相差太遠;又如不能確定研究者有充分的資料作研究,因為傳統醫書內容多與政治、社會等研究者熟悉的現象脫節;或者認為沒有讀過醫學的,也難以研究醫史。總而言之,醫療史是否適當地為中國歷史的構成部分仍是一個問號。這些質疑,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實並不成為忽視醫療史的充分理由。今天我們如果看傳統醫書比看西醫書難懂,無法瞭解各種症狀疾名的話,其實正說明這是一個亟待探討的歷史問題:當我們的思維模式經近代西方生物醫學徹底洗禮後,如何重拾古人對身體、疾病的想像?重新瞭解古人思考身體、環境、宇宙的方式,並以現代的文字說明清楚,正是學者責任所在,也是研究樂趣之所在,當然也是困難所在。西方學者研究醫療史,包括古希臘、亞述文明的醫療的主要目的,也正是要瞭解古人如何想像身體、疾病,因為那是古文明重要的構成成分。如果我們難以理解、或無法以現代語言說明古人的身體疾病觀,那意味著我們對古文化仍沒有充分的、全面的認識。在上古的身體觀方面,過去近20年來臺灣的學者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不過上古以下的變化,則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這個困難的課題對學者而言是個較大的挑戰,然而正確的反應,應該是努力去面對它,而不是逃避它。


至於資料不足夠的疑慮,則只是一種想當然的困難。對醫史研究有經驗的人而言,並不存在資料不足的問題。困難在於資料太分散。研究者不單要看各類型、版本的醫書,還要注意文集、詩詞、官箴、宗教文獻、檔案材料、文學創作、外國人在中國的遊記、考古的文物、各種的圖像、器物等,如有需要,還要做田野訪談。至於研究者沒有醫學訓練所產生的困難,主要在於研讀醫學文獻時會較吃力,要克服困難,得靠多閱讀、思考、多向人請教。如果選題不直接牽涉醫術實踐本身,這個弱點並不特別嚴重。就如環境史學者不一定要有環境工程的背景、經濟史學者不一定受過完整經濟學的訓練、藝術史學者不必是畫家、也不要求學術史學者精通哲學一樣。


我認為最需要受到檢討的,是在克服了研究方面的各種技術性困難後,寫出來的醫療史是否會被認為是中國歷史的構成部分,如能做到上述西方醫療史那樣清楚而自然地顯示西方文明發展的階段、甚至主導著史學取向的變化,那這種醫療史是成功的歷史書寫。如果中國醫療史要在中國史學穩占一席之地,這方面的功夫是關鍵的。傳統醫學裏有許多高度技術性的內容,牽涉療效或哲學上的討論,對醫者可能有極大的意義,但對史學者而言,這些面向可能因無法有效地反映歷史的變化而不被研究。史學研究者的關注點,必然在歷史的變化:社會的、文化的、即與人群有關的。在史學研究者筆下的醫療史裏,應能看到了人的角色:醫生、病人、家屬、醫書作者與出版者、產婆、巫師等等;或者能看到相關社會組織的轉變,如病坊、醫院、藥局等;或影響社會行為的身體與疾病觀的變化等等。這些變化是否與其他社會制度或知識系統的變化相關聯,如地方家族制度、理學、法律等?雖然這類老生常談適用于所有專史研究,但對新興的醫療史而言,似乎仍要不斷強調,因為學界對這個專史的疑慮似乎仍深。


這個疑慮可能來自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即認為醫學作為具較高專業性的知識系統,如數學、天文學一樣,自有其發展的內在理路,與國家、社會發展並無顯著的關係。然而,西方成功的醫史足以說明這個偏見的謬誤。其實醫學是身體、疾病的問題,是個人、社群、政府經常面對的切身與管理問題。醫療、保健、藥物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分量本來就極重。在最高的層次,社群與政府處理疾病的策略與方式,均能反映社會或國家治理的主流理念。在中間的層次,專業醫生、艱澀的醫典其實並沒有壟斷對身體、疫疾的想像與解釋。處在醫療關係最底層的病人、或其家屬其實都各有一套身體觀、疾病觀、療疾習慣、死亡觀等;宗教人員也可能另有一套。對史學研究者而言,這些林林總總的觀念同等重要,無論是來自專業的醫學知識,或滲進了各種地域、時代、階層、族群、性別、年齡、信仰、哲學等因素的對身體的知識,都是史學或人類學者特別感興趣的課題。療治疾病非單向行為,而是互動的過程,純粹醫學技術的施展只是過程中的一部分。因此,醫學知識系統的發展,與整個文化的發展,應該有密切的相關性。而史學研究者的主要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相關性。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的醫療史研究群在幾年前曾召開研討會,共同思考如何從醫療史看中國史的問題。後論文出集成書,主編 李建民 教授在序文中指出,在既有的中國醫學史成果裏, 我們尚未清楚辨識中國醫學真正的內在活力性質為何。同時也應追溯中國醫學代際傳遞漫長週期中衰敗與斷裂的成因; 探求古典中國醫學的內在活力的特質及其變遷, 無疑是下一個階段重寫中國醫學史責無旁貸的任務吧。而這個內在活力,應正來自醫學知識系統與整個中國文化發展間的密切與微妙的關係。


要如何找到這個內在活力, 可能目前尚需同行的努力與合作以找出明晰的方向。不過,我們可能要及早警覺遙遙探索路途中的種種絆腳石,以免走冤枉路。我認為其中最大一塊的絆腳石,就是按西方科學史或醫學史的發展路線瞭解中國醫史。近一個世紀以來循著這個思路書寫的中國醫史已證明了此路不通。它之所以不通,不但是因為西方科學史的架構與中國相關史料往往相扞格,而且這種取向下的歷史研究明顯無法開拓更大的思考空間,不能激發更多的研究想像力,反而局限了思路。在西方科學語言的擠壓下,中國醫學不是被指迷信不科學,其價值僅在於(不能用科學解釋的)經驗,就是反動式地被吹捧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無所不能的中國式科學。在兩個極端之間幾無討論的餘地。學者在抽象科學概念的束縛下,無法啟動歷史研究想像力,想不通古人對待身體的方式,看不見醫史裏林林總總的人群與人的行動,也因此無從追溯醫學知識建構的歷史。所以說,思考中國醫史問題時,把西方近代科學發展的模式暫放一邊,是必須的思想準備工作。這樣做並非基於民族主義,更不是矯枉過正地貶低科學的重要性。西方科學在近代世界產生的重大影響無遠弗屆,已是公認的歷史常識。只是瞭解傳統醫學發展的軌跡就必須回到歷史情境本身,而現代人要置身歷史情境,是件艱難的任務,因為我們的思維已深受科學思想左右,要脫下科學的有色眼鏡、擺脫生物醫學的語境來思考歷史中的醫療問題,比想像中要艱難許多。研究者不但需要誠實地解讀大量史料的耐心與智慧,還要其他學科,尤其是人類學、社會學等在分析概念上的支持。如李建民所說,研究中國醫學史的進路必須是一種再中國化(=去西方化)的歷程。去西化是一個說來輕鬆,但行之不易的高難度任務。


以下兩個例子或可較具體說這個絆腳石的問題。首先是病名。傳統病名或來自病症,如身體表面症狀:癩、瘰鬁等,又如指突然昏倒的、或有吐瀉症狀的。病名又可能來自病因,如由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引起的中風傷寒火瀉濕腳氣;或五臟六腑之證,如心痹肺壅;或因虛勞而得的傳屍體蒸等。這些病名今天已少為人所用,或用意已與古時不一樣。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些病名?如果用西方科學來思考的方式就是用生醫學病名套進或直接翻譯老病名,如即今天之漢生(或麻風病);或中風即腦溢血、吊腳痧即霍亂、傳屍即肺結核等等。對中國醫史貢獻甚偉的 范行准 先生于此也不能免俗,用這個方式寫了中國病史新義一書。范老雖然以其博學提供了許多珍貴的資料,但是中西病名對號入座的處理法,把傳統疾病的界定過程(framing)完全一筆勾銷了,殊為可惜。這個以科學角度出發的研究方法結果是最不科學的,因為它把兩個互不相干的知識系統硬作對比。我們如能回歸古病名及其歷史語境,分析其內容與變化,可有助深入瞭解傳統病因論與疾病界定過程,這是切入古代醫史、病史的最好角度之一。


另一個例子就是有關儀式療法的問題。從生物醫學的角度,這些均是無科學根據的迷信行為,不值得研究。我們也確實無法以科學方法去研究儀式療法的確實治療作用。大概只能泛泛地以心理療法去解釋它的存在。然而這些由來已久的儀式卻處處反映病人的身體觀、疾病觀、宇宙觀,那正是醫療文化的基本構成因素。研究者必須依賴醫療人類學、或宗教研究所提供的分析架構去瞭解宗教、儀式與醫療之間的微妙關係。而這些問題是傳統醫史裏的重要的、必須處理的課題。科學-迷信這個簡單的二元思維無疑會將這方面的研究空間嚴重地壓縮。撇開迷信與科學的對比,我們才可以自由地觀察儀式過程中各參與者,包括或神祗、巫師、家屬、鄰居等與病人的關係與互動方式,分析治療場所、時間安排的意義,所用器具、符號、語言所指涉等等。這些分析所透露的訊息,正是用來瞭解身體疾病觀的重要資料。在這方面,我們的確得依賴醫療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中國醫療史的寫作在上世紀初已開始, 陳邦賢、伍連德、謝觀等大家已為這個領域奠下基礎。此後,如范行准等學者均在不同時期對中國醫史的研究與寫作作出重要的貢獻。他們的成就多在於對醫生、醫籍、醫學思想源流等方面的歷史研究。在西方,李約瑟與魯桂珍在推動中國醫史研究方面功不可沒。在日本,山田慶兒的著作影響甚巨。前輩學者成長在科學掛帥的時代,他們的問題意識免不了受西方科學發展經驗的影響,往往要把中西醫學的高下作有意無意的比較,或者努力地把傳統醫學裏的科學性找出來,或者把目標放在中西醫合璧上面,以推動傳統醫學的現代化。章太炎雖常鼓吹中醫務求自立,不在齗齗持論與西醫抗辯也,但卻顯然仍無法擺脫科學西醫的陰影。早期這些大家之說處處顯示出西醫、科學對傳統醫學史研究的啟發與限制。21世紀的中國醫史研究者,應該可以擺脫20世紀早期的思想上的包袱,在更大、更自由的學術空間裏作更多發揮。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早在1992年在杜正勝的領導下成立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積極推動醫療的文化與社會史,到今已17年。今天中國醫療史在臺灣漸成氣候,小組之功不可沒。


這些論文為我過去20多年間的習作。它們包括我在醫史研究領域內遊走的兩個時期的工作。即早期有關明清醫療制度與天花問題的研究。最早的論文發表在1987年,當時並非刻意要進入醫療史的領域,只是在研究地方慈善機構時,被看到的資料所吸引。我留法的經驗讓我對醫療機構、身體觀念相關的資料特別敏感。我那時發現這些資料所顯示的社會現象尚未被廣泛注意,因此整理資料後寫了兩篇小文。1990年代後期以後,我才比較系統地對醫療史相關的社會史課題做研究。這段時間內,我在早年的基礎上,繼續對醫學教育、制度與醫療者身份等問題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因為我並沒有醫學的訓練,論文的性質明顯地偏向社會史、文化史。同時在歷史時代方面,仍偏重我較熟悉的宋代以下的前近代。


1990年代後期以來我的研究重點在癩病史,包括在古今中國醫籍裏對癩病的病因與病症討論、癩病所引起的社會反應,以及後來被稱為麻風病的疾病在近現代中國社會與政治文化中的意義。在癩病研究告一段落以後,我開始注意19世紀以來廣東地區的醫療文化發展。這個興趣其實也來自癩病史的研究。我在這個地方看見傳統醫學發展的一些地方特色,也看見西洋醫學在19世紀早期的引入。此時西醫的引入與明末耶穌會教士的引入西洋科技不一樣,因為受影響的是不再限於上層士人,而廣及一般居民。另一方面,傳統儀式療法依然為社會各階層所固守。這些各式各樣的醫學知識、療法,並沒有明顯的消長關係。就算已成為歐洲的殖民地的香港、澳門也同樣包容著不同類型的醫學與療法。三地之間的醫學、病人交流也相當通暢。在這商業文化蓬勃發展的地域,療法、藥物、醫書、各種技術、工具、醫者、病人如貨物一樣流通,但也牽涉著複雜的翻譯與轉移問題。這些現象構成一個什麼面貌與內容的醫療文化?究竟當時的廣州人或香港人、澳門人,他們的身體觀與疾病觀是否在慢慢改變?有沒有新的醫學知識在形成,或舊的做法被淘汰或修改?地方醫學知識建構的過程到底是如何進行的?民眾解決病痛的資源有沒有更豐富、或反而更貧乏?政治與社會精英所建立的醫療機構,包括各類型的醫院、診所,是否符合社會的期待與要求,或催生了新的醫療行為,或鞏固了新的技術與知識?這個醫療文化與以往大家所想像的現代化過程是不是類似的?其中商業、或政治的角色有多重要?直覺上,近代廣州地區廣義的醫療文化的探討可較具體地呈現中國現代性的複雜面向。


本書所涉及的主題只是個人能力所達的極少部分,其中在20多年前出版的論文現在看起來也似乎有點過時了。不過,我希望它至少能透露一點:可切入中國醫療史的研究角度很多,方法也因主題不同而改變。記得史學前輩 何炳棣 先生私下閒談時曾說過一句話, 是關於研究方法的,大意是:我在大海拼命往岸邊遊,不要問我姿式正規不正規、漂亮不漂亮,總之我能遊上岸,就是成功。進入醫療史這個新領域,就是要抱持著冒險精神,與不輕言放棄的堅持。


中國醫療史裏有太多有趣的課題仍在等待學者發掘。除了上文提及的一些問題外,我認為特別有發展潛力的範圍還包括醫療中的性別問題,這個問題在西醫史裏是一個極有啟發性的課題,曾產生不少精彩而重要的著作。在中國醫療史裏,雖然有關女性醫療者、健康照顧者的研究已有不錯的成果,但是有關醫學知識如何圍繞著性別的身體建構而成這個課題,仍待深耕。尤其在近代史的部分,這方面的研究特別缺乏。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當西方解剖學進入中國之後,醫學裏性別的定義如何受到衝擊?這不但是個醫學上的問題,也同時與近代國家意識形態與體制的建立息息相關,但這方面的研究者並不多。有關性別與醫療這個課題,研究成果之少與可掌握的資料之多不成比例。此外醫療與宗教的關係,也非常引人入勝。至於在文化上與中國關係更深的日本、朝鮮、越南之間的醫學知識流傳歷史,我們至今仍弄不清楚。


尚待開發與深究的課題實在很多,而其中不少都是中國歷史、文化裏的重要問題。如果年輕的學者能掌握更多有利的分析工具、史料,堅持地走下去,未來的醫療史研究就可建立在更深厚的描寫與分析上,逐步向更高的層次、更廣的範圍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一天找到醫療史的真正活力所在,也才能更全面地瞭解古近代的中國文明。那時,研究其他文明醫療史的學者,也不得不參考中國醫療史的著作。相信有一天,中國醫療史會真正從過去的另類成為未來的主流

(《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8月出版)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1-07/20/nw.D110000zhdsb_20110720_1-13.htm?div=-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訪中醫大


        今日承蒙大象邀請,至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醫史文獻研究室參訪。在以臨床和實驗為主的、不算空間充裕的醫學院內,有這樣一個人文歷史的學術空間,是非常令人羨慕的。(長庚也有設立,上次去沒仔細參觀,甚覺可惜,長庚也有老師努力經營,希望他們也成功)。醫學既然是處理人的事情,醫療從業人員應具備人文素養,這已是常識,不需再多講。但是,在一個以科學研究、產業競爭、經費至上的醫學教育環境中,我們如何能夠期待一種優質的人文學環境?我常常看到一些大學打出:「科技與人文並重!」這類口號多是譁眾取寵、華而不實,甚麼叫做人文?該校有甚麼標準,好不好查一查授課內容與大綱,完全是虛晃一招,真令人失望。


        中國醫藥大學頗不一樣,中醫系系主任蘇教授很有理想。從訪談中得知,他有一個醫學人文的歸劃與理想,不是隨便說說,是真的希望教育、真槍實彈的培養一批做醫經醫史的人才,而不僅是應付評鑑而已。從照片中看到琳瑯滿櫃的醫書、歷史文獻,都是他們師生和圖書館爭取來的,大象跟我說,在其中做研究、寫文章,沉浸在人文歷史的海洋中,不亦快哉!午後,大象送我至火車站後,還要趕回去,因他們還有醫史讀書會要交代個人研究,大象預備研究做民初中西醫匯通的歷史。真是令我羨慕,類似的醫史讀書會已在臺中展開了。此趟雖稱短暫參訪,確實讓我學習不少,增長了不少見識。


 


 


                                                   2011年7月2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以下是師大歷史碩士陳烱智的研究心得與發現,非常謝謝他的分享。


 


 



山西家書二首之一(嘉靖十年


從遼州出巡,回省得汝書,文理雖通,未見長進處,可用心讀書作文,如今秀才難做,况朝廷行揀選之例甚嚴,山西處所,有退百來名者,進學亦甚難。此中却有好秀才,十五、六嵗,三塲文字可觀者,到處有之,亦有是上年科舉者,吾兒自宜勉勵。知汝母子俱好,心甚喜慰,但知汝有腰痛疾,少年豈宜有,此莫是跌撲來,吾甚憂懸。姚時望病近當瘥復,吾愛此人恬靜,欲養汝德性,故留之。吾每思,難得一箇好人為汝師範。若姚昭、唐鑰此二生,汝可延請至園中作會,看書考文,朋友之助,亦自有益。切不可放心使性,為游戯無益之事,且過今殘年,明春我南歸教汝。兒須以遠大自期,家事一毫與汝無與,最要孝弟,和敬處宗族,早晩奉事母親,如今不小矣。只此,至囑。


(陸深,《儼山集》,卷九十六〈家書〉,1a-2a


 


這則當初理解,應該是說陸深推測其子(陸楫)的腰痛疾是跌倒造成的。但我不免還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P這「腰痛疾」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版主:也有可能是腎虧或虛勞導致,許多讀書人可能都有這種自覺,有時要看歷史當事者有無就醫紀錄或自己的主觀判斷,然後可以把資料延伸出去,做更細部的解釋。


 


再列一封:


江西家書十一首之一(嘉靖十二年


我離家已兩月餘,汝用功何如?古人言:「寬著限期,緊著課程。」緣汝氣體弱,又有舊病,須要節量,讀書學問,大事在養心,養心先須養氣,元氣充足,百事可辦。汝性靜定,有可進之資,不可虛負了。家中閒雜,不必管,接見人,務要揀擇,無益之事,足以費日,力害身心,當畏之如蛇蝎可也。抄回文字一册,是察院試卷,熊鼎臣、李六峯極稱之,方恩是一都司,乃肯向學如此。


 


(陸深,《儼山集》,卷九十六〈家書〉,2b -3a


 


這封提到要養心、養氣,不懂的是,當時明人是如何養心、養氣?不知道有沒有已研究的成果可供參考。陸深生子女共十三人,但僅有一男一女長大至成家,其餘十一人皆早夭,所以除了家書之外,《儼山集》中還有不少「墓誌銘」,在陸深為其早夭的子女哀慟之餘,留下了疾病醫療的材料。版主:可參考政大歷史系 陳秀芬 教授有關養生的研究。


 


最後再列一封:


江西家書十一首之九(嘉靖十三年


我 八月初七 日署掌司事,要脱進場之勞,至十五日,科場事務又脱不得,却辭了司事,連夜幹辦,似過勞,廿八日鹿鳴宴罷,更初痰氣發作,甚苦,甚苦。是夜右臂如割,亦是作團兒疼,明日過南昌,道中偃卧,小睡後加倍痛楚,至無安身處。喚醫診視云:「是痰火。」且小作,運動方甦。自後每至三更後即痛,痛即起坐掉臂。日間穿衣、作揖與把筆書判,却似少解,以此知宜動不宜靜也。如此二十餘日,今可矣。汝母之症,恐亦是如此,今且令人扶掖,在房中走幾步,或坐眠椅,不可倒身貼席,試之如何。此病只是血虛,多勞多思所致,可延明醫,仔細胗視,請山立早晚照顧。嘗見人醫血虛,多作風氣、濕氣,後成大患,蓋血虛乃是不足,風濕猶是有餘,二症用藥不同,可請問顧五叔斟酌之。吾兒前書勸我求退,我有何貪戀耶!顧國恩未報,恐兒輩坐享難消耳,先欲效勞,徐俟機會也。


(陸深,《儼山集》,卷九十六〈家書〉,7b-8b


 


這封信是陸深以自己的經驗,告訴陸楫要如何幫其母治療病症,當初也只有論及信中表現的情感面,對於實際疾病醫療情形無力顧及,在此冒昧請教幾點:


 


1.「明醫」一詞出現過好幾次,這明醫是什麼意思?是指有開業的醫師嗎?以區別一般郎中?(可參考此解釋,正解:http://www.tcm361.com/zyqw/1223.html)


 


2.「風濕」當初沒有斷開,但重新斟酌前後文,應該是「風、濕」為佳。不知道這與我們現在所說的「風濕」有何不同?(版主:風與濕兩種氣皆可導致關節疾病,合稱也常見)


 


3.「血虛」要如何理解?(版主:可參考吳章(Bridie Andrews-Minehan),〈「血症」與中國醫學史〉,余新忠主編,《清代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學弟按:我是門外漢,但對於《陸深家書》中的材料一直有很高的興趣,所以特此請益。感謝:)敬祝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2011-07-26 中國時報 【陳育賢/竹市報導】


         清大歷史所助理教授李卓穎近日以一篇探討明代水利改革辦法的論文,獲得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頒發「竺可楨科學史獎」,以獎勵他在東亞科技與醫學史領域上的研究貢獻,此獎三年才頒發一次,每次只有一人獲獎。


         李卓穎去年發表一篇探討十五世紀明代江南地區的地方水利專家和官員,如何通力合作,以新思維、新方法,進行水利改革,解決江南長期的水利問題的英文論文而獲青睞。


         論文後經增修翻譯,以「新方案與十五世紀晚期江南水利改革」為題,刊載於二年十二月的《明代研究》中。


         清大指出,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是由全球頂尖的東亞科技醫學史專家組成。學會每三年舉行一次全體大會和國際研討會,同時頒發竺可楨科學史獎。


         「竺可楨科學史獎」則是為了紀念中國近代著名的學者竺可楨而設。竺可楨在一九一八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回國後創建中國大學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浙江大學校長長達十三年,在歷史學界,他最為人所知的兩篇論文是「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和「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11050904/112011072600295.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現在陸版書愈來愈貴了,荷包真是有些吃不消,但這本具有文獻學意義的醫籍還是用力給他敗下去了。 段逸山 先生對中醫文獻學很有研究,針對這本書,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一起附在下面供大家參考。


 


 


段逸山鄒西禮,〈明抄北宋小字本《金匱要略方》研究〉,《中醫文獻雜誌》第2(2010)(這裏可以看:http://www.docin.com/p-210553774.html)


 


摘要:《金匱要略》系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長期流傳的是北宋治平年間刊印的大字本系統,以元代至元六年(1340年)鄧珍《新編金匱方論》為現存最早刊本。近年發現明代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吳遷抄本,所據底本為北宋紹聖年間刊印的小字本系統。該本與鄧珍刊本在內容、體例上多有不同。本文介紹吳遷抄本的版本特點及其發現過程,通過稽考相關文獻記載,論述吳遷抄本的由來,進而與鄧珍刊本比勘,從中發現並糾正長期流傳的大字本傳本的諸多訛誤,凸現吳遷抄本的學術價值與版本意義。


 


 


 


明洪武鈔本《金匱要略方》


作  者:段逸山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出版年:2011/4/1


 


內容簡介:


《明洪武鈔本《金匱要略方》》,本書包括:校正《金匱要略方》敘、《金匱要略方》敘等內容。


 


目錄:


前言
凡例
校正《金匱要略方》敘
《金匱要略方》敘
卷上
 總論
 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第三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肺痿肺癬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七
奔豚氣病脈證並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第九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第十
卷中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驚悸衄吐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嘔吐喊下利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瘡癬腸癬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脛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並治第十九
 雜療方第二十
卷下
北宋國子監版文
吳遷跋


 


 


 


http://www.shanghaibooks.com.tw/basic/basic_cart_default.asp?ProductID=978754394786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天啊,真是殺荷包,而且不一次出完,吊足讀者胃口。


 


 


永樂大典醫書輯本(一)


作者:王瑞祥


出版社:中醫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內容介紹:


《永樂大典醫書輯本(1)》由王瑞祥編撰。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指定姚廣孝、解縉組織2000餘人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成書於1408年。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公認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清中葉後,屢遭盜竊和劫掠,散失殆盡。新中國成立後,經多方搜集,共得795卷。其中31卷列有醫學內容(不含中藥)。《永樂大典》中,輯錄了我國宋元以前諸家醫籍,內容廣泛,包括醫經、醫籍、臨床各科、中藥、養生、醫學職官、名醫傳記、醫療掌故、醫師考卷、回回藥方等,保存了從《黃帝內經》至《危亦林得效方》達133種醫學著作,以及正史、筆記小說、類書、政書中有關醫學內容。作者經多方搜集,得醫學著作109種,仍按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編排,約2000 萬字,分20冊出版。 《永樂大典醫書輯本(1)》為平聲東韻,包括諸風證治36卷,諸蟲證治2卷,素問示從容論及諸胸證治各1卷。內容均錄原書,不加刪改,具有很高的文獻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王瑞祥,研究館員。從事人體解剖學教學12年,醫學文獻檢索教學24年,曾就讀於張家口林業專科學校(1960)、張家口醫學專科學校(1970)、武漢大學(1985),對醫學、林業、圖書館學均有研究,發表論文14篇,出版著作11種。歷時19年,編成《中國古醫籍書目提要》430萬字,已由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退休後,潛心《永樂大典》醫書輯佚工作,將以20冊出版。目前已完成第1冊(風證)、第23冊(兒科)和第6冊(傷寒)的書稿。


 


目錄


重輯永樂大典醫書序∕1
明成祖文皇禦制永樂大典序
∕2
永樂大典凡例
∕3
進永樂大典表
∕5
永樂大典卷之二百九十八  一東
∕1
風諸風證治一
∕1
永樂大典卷之二百九十九  一東
∕1
風諸風證治二
∕10
    
中風
∕10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  一東
∕19
風諸風證治三
∕19
    
中風
∕19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一  一東
∕32
風諸風證治四
∕32
    
中風十二穴灸法
∕41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二  一東
∕43
風諸風證治五
∕43
    
肝中風
∕43
    
心中風
∕49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三  一東
∕54
風諸風證治六
∕54
  
脾中風
∕54
  
肺中風
∕58
  
腎中風
∕61
  
胃中風
∕65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四  一東
∕68
  
風諸風證治七
∕68
    
卒中風
∕68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五  一東
∕83
  
風諸風證治八
∕83
    
中風失音不語
∕83
    
中風舌強不得語
∕88
    
中風口噤不開
∕92
    
風口眼喁斜
∕96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六  一東
∕107
風諸風證治九
∕107
    
?∕107
    
風癱瘓
∕109
    
風身體手足不遂
∕127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七  一東
∕134
風諸風證治十
∕134
    
中風半身不遂
∕134
    
風腰腳不遂
∕143
    
風腳軟
∕146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八  一東
∕151
風諸風證治十一
∕151
    
風不仁
∕151
    
風服腿
∕154
    
柔風
∕157
    
風彈曳
∕161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九  一東
∕166
風諸風證治十二
∕166
    
風痙
∕166
    
風角弓反張
∕168
    
急風
∕171
    
偏風
∕180
    
風偏枯
∕188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十  一東
∕195
  
風諸風證治十三
∕195
    
中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
∕195
    
風身體疼痛
∕203
    
中風百節疼痛
∕208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十一  一東
∕211
  
風諸風證治十四
∕211
    
風腰腳疼痛
∕211
    
風走注疼痛
∕219
    
風入腹拘急切痛
∕225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十二  一東
∕228
  
風諸風證治十五
∕228
    
癲癇
∕228
    
∕232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十三  一東
∕239
  
風諸風證治十六
∕239
    
∕239
    
∕254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十四
∕260
  
風諸風證治十七
∕260
    
風驚
∕260
    
風驚邪
∕264
    
風驚悸
∕266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十五
∕274
  
風諸風證治十八
∕274
    
風驚恐
∕274
    
風恍惚
∕277
    
西凡邪
∕280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十六  一東
∕288
風諸風證治十九
∕288
    
風熱
∕288
    
中風發熱
∕298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十七  一東
∕300
風諸風證治二十
∕300
    
熱毒風
∕300
  
風成寒熱
∕305
    
風成寒中
∕307
    
風成熱中
∕309
    
風冷
∕310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十八  一東
∕315
風諸風證治二十一
∕315
    
風冷失聲
∕315
    
風痰
∕316

永樂大典之三百十九  一東
∕333
風諸風證治二十二
∕333
    
風氣
∕333
    
風消
∕339
    
風厥
∕340
    
風眩
∕341
    
頭面風
∕343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二十  一東
∕349
風諸風證治二十三
∕349
    
風頭痛
∕349
    
首風
∕358
    
腦風
∕361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二十一  一東
∕366
  
風諸風證治二十四
∕366
    
風頭旋
∕366
    
風頭眩
∕372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二十二
∕382
  
風諸風證治二十五
∕382
  
風痱
∕382
  
風毒
∕387
  
風秘
∕391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二十三
∕396
  
風諸風證治二十六
∕396
    
賊風
∕396
    
蠱風
∕401
    
刺風
∕402
    
漏風
∕405
    
勞風
∕407
    
內風
∕409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二十四
∕410
  
風諸風證治二十七
∕410
    
肌肉啁動
∕410
    
肉苛
∕412
    ?
瘍風
∕414
    
風痦瘰
∕417
    
風瘙癢
∕421
    
風身體如蟲行
∕424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二十五
∕427
風諸風證治二十八
∕427
    
風瘙癮疹
∕427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二十六  一東
∕441
風諸風證治二十九
∕441
    
惡風
∕441
    
大風癩病
∕444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二十七  一東
∕455
風諸風證治三十
∕455
    
大風癩病
∕471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二十八  一東
∕475
風諸風證治三十一
∕475
    
白癩
∕475

    
烏癩
∕477
    
大風眉發脫落
∕479
    
大風出蟲
∕484
    
白癜風
∕487
    
紫癜風
∕492
    
白駁
∕494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二十九  一東
∕497
  
風諸風證治三十二
∕497
    
歷節風
∕497
    
白虎風
∕507
    
鶴膝風
∕512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三十  一東
∕515
  
風諸風證治三十三
∕515
    
破傷風
∕515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三十一  一東
∕528
  
風諸風證治三十四
∕528
    
一切風∕528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三十二  一東∕549
風諸風證治三十五
∕549
  
一切風
∕549
永樂大典卷之三百三十三  一東
∕566
風諸風證治三十六
∕566
    
一切風
∕566
永樂大典卷之四百八十九  一東
∕578
  
∕578
  
素問診要經終論篇
∕578
  
靈樞終始篇
∕580
永樂大典卷之五百十五  一東
∕583
蟲諸蟲證治一
∕583
    
九蟲
∕583
  
三蟲
∕588
  
就蟲
∕591
永樂大典卷之五百十六  一東
∕596
蟲諸蟲證治二
∕596
    
寸白蟲
∕596
    
蟯蟲
∕603
    ?
∕606
    
五藏蟲
∕608
    
應聲蟲
∕610
永樂大典卷之五百三十九  一東
∕612
  
∕612
  
素問  示從容論篇
∕612
永樂大典卷之六百四十二  一東
∕614
胸諸胸證治
∕614
  
胸痹
∕614
  
胸痹噎塞
∕617
  
胸痹短氣
∕620
  
胸痹心下堅痞緩急
∕622
  
胸痹心背痛
∕624
  
胸痛∕626


 


http://tl.zxhsd.com/kgsm/ts/big5/ 2011/07/13 /2030602.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14談話隨筆


    那天與大象見面吃個便飯,得其致贈:林政憲、蘇奕彰,〈余雲岫之中醫學術研究述評〉,《台灣中醫醫學雜誌》10.1(2011.03),頁37-43一篇,特此致謝。大象是我在讀博一時認識的中醫,轉眼間,他的第一個孩子也將出世,太恭喜他了。當初曾麻煩他幫我印了許多民國醫史的資料,這個恩情我還記得,他還幫我孩子介紹一位西醫,因為我孩子的心臟病必須中西合璧,某種程度可以視為是我自己亂搞,當中的甘苦談在《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的序言有談到。我孩子的病,真是一次中西醫大結合的例子啊。他平常在臺中看診,目前就讀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師從蘇奕彰教授進行博士論文之撰寫。他欲將目光著眼於民國時期的中西醫匯通歷史,希望能從較多的內史分析,來看當時中醫的轉變。當然,他也對臺灣1949年後的中西醫結合的歷史很有興趣,有在蒐集一些資料。上次和豐隆聊天,這次也和大象說,希望他們能好好訪談幾個老中醫,這樣台灣中醫史就更具雛形了。大象和我聊到中部研究醫史的狀況,說到蘇教授非常支持醫經醫史的研究,我聽了非常高興且振奮。我也和大象聊起醫史讀書會的事情,大象說他們中部由蘇教授帶領,已經有類似功能的組織,也有大約5位左右的研究生再這塊領域開拓,我聽了後更加高興,因為這樣經驗可以互相交流,在舉辦會議、讀書會形式、辦刊物等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經驗可供參考。他也和我談了許多臨床的故事,還有台灣科學中藥的問題,還有一些醫界的計畫,包括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將要歸衛生署管轄,所將導致的弊病等等。這些訊息讓我對臺灣中醫藥的發展有更深的認識,當然,其中是憂大於喜的。


    在臨床之外,醫者非常需要醫史或醫學人文的滋養,這也是大象跟我說他在臨床上看到許多生老病死後的體會,醫師也是人,有時要適度跳出醫療場域之外,你不能用機器的眼光來一直看待一個人的工作,是以培養人文素養真不是一句空話。我更希望能有一些研究歷史系的朋友加入,13日時,我至台中先和一位歷史系的學長聊到這個事情,他有辦讀書會的經驗,和我談到了許多申請經費、和實際執行上的甘苦談。很謝謝大家給了各方面的意見,我會好好思考計畫的,但願有一天真能成功。


 


                                           寫於20110718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Jul 17 Sun 2011 16:43
  • 補記

版主:嘿嘿,總覺日期不太對,我還很認真的要去報名了。原來是貼到過去式了,但分享一篇後記,敬請見諒。


傅大為老師《回答科學是甚麼的三個答案》書友會現場速記


http://socio123.pixnet.net/blog/post/2893041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個天才的精神病史︰關于瘋癲、創造和抗爭的人生故事


作者:(美)科特勒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內容簡介


為什麼一些非凡的人物能夠戰勝精神痛苦並在瘋癲的促使下創作出傑出的創造性藝術呢?《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著名心理學家杰弗裡·科特勒在《十個天才的精神病史(關於瘋癲創造和抗爭的人生故事)》中探討了這些問題。《十個天才的精神病史(關於瘋癲創造和抗爭的人生故事)》中描述了許多偉大的藝術家的故事,他們在為成功和生存奮鬥過程中經歷了情感混亂。
杰弗裡·科特勒在書中描述了西爾維婭·普拉思、朱迪·嘉蘭、馬克·羅思科、歐內斯特·海明威、弗吉尼婭·吳爾夫、查爾斯·明格斯、瓦斯拉夫·尼金斯基、瑪麗蓮,夢露、倫尼·布魯斯、布賴恩·威爾遜等文化巨匠們戲劇性而悲慘的人生。在這本由不同人生連接而成的書中,杰弗裡·科特勒著重講述了這些非凡人物的人生故事,並重點分析了他們是如何突破自己的情感困境的。


本書清楚地區分了那些屈服於疾病並因此失去生命的人們和那些奮力搏鬥並最終康復的人們。書中,科特勒詳述了深層次的心理問題是如何影響這些人的生活、工作、偉大的創作和成功,以及他們又是如何奮力達到某種個人穩定的。本書講述的這些有趣而又引人入勝的故事幫助我們在這些藝術家不可思議的人生中找到意義。這些故事也為那些奮力突破困境和限制,並試圖卓有成效地、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人提供靈感。


 


目錄:


前言
1章 神話與現實:瘋癲與創造力的本質

2章 西爾維婭·普拉思:于死亡中完美

3章 朱迪·嘉蘭:彩虹之下

4章 馬克·羅思科:以血作畫

5章 歐內斯特·海明威:終身傳奇

6章 弗吉尼婭·吳爾夫:憂鬱之湖

7章 查爾斯·明格斯:音樂幻覺

8章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通往瘋癲之路

9章 瑪麗蓮·夢露:死于善良

10章 倫尼·布魯斯:病態、肮髒的喜劇演員

11章 布賴恩·威爾遜:對水的恐懼

12章 解讀創造天才的生命意義

注釋

參考文獻和拓展閱讀


 


 


http://www.waterlike.com.tw/bookdata.asp?NO=B 84C 11701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婦女史論集 九集


主編:游鑑明
出版社: 稻鄉出版社


 


內容:
       
本書廣泛收入國內、外學者已經發表的九篇重要論文,國內學者6位,其他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有各一位。本書中鄧小南、張斐怡和野村鯰子對於婦女史的研究材料的性質和重要性,提供不同於過去的研究觀察。衣若蘭、孫惠敏、王鴻泰、胡曉真則重新改寫婦女的歷史形象,以及婦女形象如何被建立。俞蓮實、吳燕秋討論婦女被賦予的家庭責任與關係中,如何受到壓抑與轉變。


 


目錄:


游鑑明:導言


鄧小南:出土材料與唐宋女性研究


張斐怡:元代非漢族婦女形象的漢化


                 ─蒙古、色目女子碑傳史料的分析


野村鯰子:歸有光《先妣事略》之系譜


                ─論弔母之古文體的生成與發展


衣若蘭:「天下之治自婦女始」:


                試析明清時代的母訓子政


孫慧敏:天下興亡,「匹夫」之責?


               ─明清鼎革中的夏家婦女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


               ─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


胡曉真:酗酒、瘋癲與獨身


               ─清代女性彈詞小說中的極端女性人物


俞蓮實:民國時期關於「生育節制」的四大論戰


吳燕秋:戰後台灣墮胎婦女性汙名之研究﹝1945-1984


 


 


http://www.mh.sinica.edu.tw/PGStudyGroup_News_Detail.aspx?studyGroupID=1&eventID=108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的社會史(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理解科學譯叢




 




出版年月:20116




作者:(日)古川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內容提要




《科學的社會史(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由古川安所著,是一部極富啟發的科學社會史通史著作,全書側重於科學技術同社會進步之間的互動關係,分別從英國皇家學會到法國科學院,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到德國研究型大學,18世紀的科學啟蒙、產業革命到19世紀科學體制化和職業化的展開過程,進行了詳略有當的論述,描繪了自文藝復興以來科學技術在西方社會發展的歷史畫卷。《科學的社會史(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由古川安所著,描述了文藝復興以來,科學在歐洲社會中的成長、變革和發展。圍繞著近代科學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作者在深入闡釋其社會歷史動因的同時,對於科學本身的組織化,體制化和職業化的進程,也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在總體上把握科學社會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作者還考察了科學在歐美不同國家中的發展。這種比較研究的視角,無疑有益於幫助人們去更好地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經濟、思想和制度之間的相互關係。

全書通俗易懂,適合科學技術史、STS及科技政策研究者和學生參閱,也適合對科學社會史感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




 




目錄




叢書序

中文版序

增訂版序言

序言

凡例

引言 社會中的科學

西方文明的衝擊與日本的應對

科學的社會視角——本書的著眼點

第一章 從兩次文藝復興走向近代科學

科學革命與古希臘科學的遺產

12
世紀的文藝復興

義大利文藝復興

第二章 基督教文化中的近代科學

培根的科學觀

清教徒革命與近代科學

科學中的信仰動機——自然探究者之辯

製作機械的上帝

第三章 大學與學會

科學革命與大學

大學的起源與發展

學會的興盛

倫敦皇家學會

法國皇家科學院

第四章 自然探究與技術

科學與技術的傳統

為了科學的技術

為了技術的科學

第五章 啟蒙主義與科學

光之世紀與無神科學

進步主義的興盛

科學的大眾化

梅斯梅爾催眠術

第六章 法國大革命與科學的體制化

法國大革命與科學

巴黎綜合理工學院

拿破崙的改革

拿破崙帝制下法國科學的興衰

第七章 德國科學的勃興及其制度基礎

法國科學的衰退與德國科學的勃興

變革之路


研究型大學的出現

吉森的教育模式

高等工業學校的崛起

第八章 科學的專業化與職業化

科學的專業化

職業化的含義

工匠世界的變化——工科學者的誕生

科學的職業化進程

第九章 產業革命與英國科學

英國產業革命時期的技術與科學

從化學工業看科學與技術的融合

維多利亞前期的英國科學

第十章 美國產業社會中的科學

美國的大學和產業

產業的科學化——GE與杜邦的基礎研究

科學的產業化

第十一章 科學與國家主義

科學中的國家意識

萬國博覽會的反響

大學附屬研究所的出現

面對國家間的生存競爭”——帝國技術物理研究所的創建

愷撒·威廉學會的創立

第十二章 戰爭與科學

軍事技術與科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科學共同體的重組

化學戰的出現

兩次大戰間的科學家們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原子彈開發

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與戰後世界

結束語 科學和技術反思的時代

環境·生命·生態問題

另一種科學和技術

站在十字路口上的科技文明

全書插圖出處

注釋

譯後記




 




http://www.bookuu.com/kgsm/ts/ 2011/06/28 /2016810.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豐隆兄吃飯記要-兼談醫史讀書會構想


       


        6日,好不容易有時間碰面,能和老友豐隆兄吃飯。我在中壢寫論文,他也是半個中壢人,所以我們就約在中壢的一家義式餐廳。很不好意思,又讓豐隆兄請,他客氣的說,等我畢業後再請他一大頓即可!


       豐隆是著名的眼科中醫,平常診務頗忙碌。我們談論的許多話題,都圍繞在中醫看診和對醫學史研究的興趣上。我提出組醫史讀書會的構想(廣泛納入身體、疾病、科技STS等不同面向的內容),希望擬出一個計畫,它有幾個理念:第一、容納史家和醫者共同討論,進行一種內史和外史結合的可能。其次,我希望能夠一年出一到二本會刊,由於必須考慮到稿源的問題,以及容納不同聲音與想法的可能,所以不限於只徵求硬梆梆、動輒23萬字的論文,只要跟醫史、醫學文化、醫學人文有關,即使短小精幹也不排斥,但前提是必須符合學術規範和基本的註腳、參考書目即可。最後,希望每年能夠辦一個小型的工作坊或研討會,大家一起研討,也可以為會刊稿源打底。這方面,我曾與大陸做醫史的朋友有初步接觸,他們也在籌組類似的工作,並已開始進行閱讀文章的工作,而版主,卻只停留在構想,還未施行,實在慚愧,必思迎頭趕上,展現臺灣醫史研究力。日後也不排除和大家一起坐下來舉辦研討會,這一點,我仍會繼續和大家溝通、協調。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和經費。沒有熱情的人和充足的經費,這一切都只是空想,是吧?豐隆兄熱情、又帶些內斂的答應我,他會支持並加入,我真是開心,非常謝謝他。除了規劃一年一繳的會費外,這個讀書會還非常需要師長或機構的支持,包括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或中醫系所的力量或經驗傳授,必須有前輩給與指導和經費上的幫助、指引、管理之方法等等(如一旦收費,就必須有清楚的帳目與管理機制,不然很難讓會友們信任),這些問題,我希望我還可能有時間去請教一些老師或機構吧。還希望有老師輩的學者,是不是能出來擔任「領頭羊」的工作,或我負責打雜即可。總之,期待有更多對醫史有興趣的同好、前輩加入,並惠賜意見,可透過MAIL聯繫或提供意見:pipi.jordan@msa.hinet.net


        談點輕鬆的吧。豐隆兄最近頗注意日治時期中()醫史的歷史。他蒐集了一些當時臺灣中醫的抄本,也發現了不少中醫赴大陸學醫的歷史。例如謝觀在《中國醫學源流論》書前弟子名錄,就有臺灣人在其門生之列,他也注意到,新的點校本把這個部分拿掉了,很可惜,歷史線索往往就在書籍傳抄、反覆刻印中流失了。據我印象所及,當時也有臺生赴福建廈門國醫學校學習,這大概與日本殖民政府打壓漢醫的政策有關,導致不少想學中醫的臺人出走吧。同時,他也找到一些當時在大陸學醫,後來回到臺灣做事的中醫,及其後人的一些線索,只是很零碎,有待把它們拼湊起來。恰好,再過3年就是臺灣著名中醫馬光亞先生逝世10周年的紀念,豐隆兄為其弟子之一,希望能做出馬老師的回憶錄和醫案集,我鼓勵豐隆兄盡快進行口述歷史訪談,他跟我說,出類似回憶錄的東西,也是馬老師生前未完成的心願,一定要幫他達成!另外,包括臺灣中醫的歷史,由於文獻較少,也必須盡快進行相關人員的訪談,此點至關重要,特別是他與政憲等好朋友,都了解一些老中醫在何方,這些線索不能讓其流失啊。豐隆兄憑藉一己之力,已發現、購得不少臺灣中醫的抄本,彌足珍貴,當然花費也不少,他答應我8月要將他的構想整理一下,寫成一邊短文,先在我的部落格發表,我非常高興,希望他能將日治臺灣中醫的發展,理出一些新的脈絡出來,期待他的文章。


 


                                                                                     寫於  2011.07.08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在思考新的問題與論點時,這類醫籍的整理實在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中國醫藥、方書與養生類書籍資料庫之龐大,確實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甚至很多醫書的抄本,現在都還未整理出來。目前,醫書整理的趨勢已漸漸轉向地方性醫籍之關切與整理,例如這本新書和前年出版之《浙江醫籍考》。又,台灣早期漢醫的學習方式,恐怕也是靠著背誦方書,在1949年以前,台灣似乎沒有著名的漢醫書之刊刻書局,所以早期臺灣對醫藥有興趣者,恐怕都是靠抄本來習醫,可惜的是,這類抄本保存不易,一則某些醫者不願公開,以為是「秘傳」,再則臺灣一般圖書館「不識貨」,不會特別去整理這些抄本,以其未公開出版,不是放到長蟲,就是當做舊報紙賣了吧。其實個人推測,臺灣早期之醫書,大多絕非所謂「秘傳」,應該多是古典醫書或明清醫書的手抄本。所以文獻整理的工作,非常重要。當要著手一個醫史或疾病史課題研究時,類似這種「做苦工」的工具書編纂,包括《醫籍考》《宋以前医籍考》《中國醫籍提要》等這類工具書,就能給研究者很大的方便,幫助思考。寥寥數語,和大家分享。


 


嶺南醫籍考


 


作者:高日陽


出版社:廣東科技出版社


出版:2011-2-1


 


內容簡介


《嶺南醫籍考》是一部地區性的中醫專科目錄書籍。本書對1949年以前的嶺南中醫藥著作進行了深入系統地收集、考訂、整理,凡見諸於文獻者,包括醫籍、雜誌、地方誌、目錄書、人名辭典、傳記論文等,皆竭力蒐羅,共收書577種,其中現存284種,亡佚或未見282種,存疑11種。

  《嶺南醫籍考》採用輯錄體形式,按類及成書時間編排,並附索引。全書分醫經(包括運氣)、藏象、診法、傷寒(包括金匱、溫病、瘟疫)、本草、針灸、方論(17)、醫史醫案(包括醫話、醫論)、養生、雜錄、叢書、講義(包括民國時期其他醫籍)、考證醫籍及備考醫籍共14大類。每書大體按書名、作者、出處、卷數、序跋、地方誌、作者簡介、內容提要、學術特點、現存主要版本館藏等項著錄,部分書還附有編者按語。

  本書資料豐富,內容詳盡,考證周密,立論嚴謹查閱方便,不僅具備目錄書綱紀群籍,簿屬甲乙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鑒別舊槧,雔校異同提要鉤玄治學涉徑之基本用途,對地方古籍保護工作與嶺南醫學研究也有重要參考意義,是一部用途廣泛的地區性中醫專科書目。本書集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嶺南古醫籍之大成,使人們得以觸摸到嶺南?學發展的脈絡,窺見歷代嶺南醫學的成就,領悟其真諦,是從事學習、研究、整理、提高地方醫學及祖國醫學工作者的必備書,也是中國歷史研究和地方文獻研究人員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目錄


一、醫經運氣
 運元真氣圖
 運氣圖旨
 氣運篇
二、藏象
 歷藏篇
 華洋臟象約纂
 醫意內景圖說
 醫意
三、診法
 太素脈理
 脈如
 望聞問三診
 辨脈指南
 四診韻語
 內外方脈
 脈訣簡要
 辨舌認症圖
 四診韻言
 四診辨證輯要
 脈訣
 四診纂要
 臨症外辨
 舌鑒辨證
 醫脈秘要
四、傷寒金匱溫病疽疫
 傷寒近編前集
 傷寒近編後集
 傷寒論
 傷寒論近言
 訂正金匱玉函經全書集注
 傷寒論本旨
 傷寒纂要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氣辨論
 傷寒證治揭要
 傷寒相舌淺說
 傷寒述
 傷寒辨症
 傷寒法眼
 傷寒論歸真
 傷寒備要
 傷寒要論
 傷寒論真解
 傷寒分證
 傷寒擷?
 傷寒論崇正篇
 傷寒類編
 傷寒論商榷
 讀過傷寒論
 讀過金匱
 溫病證治
 溫病心法要訣
 寒溫條辨治疫彙編
 霍亂經驗良方
 霍亂良方
 揀煉五瘟丹方略
 瘟毒霍亂約辨
 悍燥症辨
 鼠疫彙編
 鼠疫良方
 時疫辨
 辨疫真機
 時症良方釋疑
 時症彙編
 ……
五、本草類

六、針灸
七、方論(一)
八、方論(二)
九、方論(三)
十、方論(四)
十一、方論(五)
十二、方論(六)
十三、醫史 醫案 醫話 醫論
十四、養生
十五、雜錄
十六、叢書、全書
十七、講義及其他
十八、考證醫籍
十九、備考
索引
參考書目


http://www.exvv.us/mall/detail.jsp?proID=134090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可以把握一下了,有宗教與醫療的課程與參訪,整體內容相當充實。


 



2011年第一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巴蜀文化」招生啟事


  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主辦,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共同主辦、四川大學合辦(歷史文化學院承辦)之
第一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巴蜀文化」於即日起開始招生,歡迎
相關領域之青年學人及博士研究生來信報名,亦請惠為宣傳轉知。

【活動日期】2011 8 18 日至 8 27 日,共十天九夜
【研習地點】四川成都
【招生對象】兩岸本地及留學國外的文史科系、
                       
以及研究領域相關科系的博士生與年輕大學教師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 2011 7 8 日(週五)17:00
【招生人數】正取台灣25人、大陸15人,備取數名
      錄取名單預定於 2011 7 12 日(週二)公布
【報名辦法】報名辦法與最新訊息請見活動網站:
 http://www.ihp.sinica.edu.tw/~chengdu/
 或 http://historytourism.scu.edu.cn/history/(川大歷史文化學院)
【計畫簡介】


  本研習營的基本目的有二:一在培養台灣研究中國歷史、 文化的 博士生
和年輕學者,前往中國大陸作田野調查的興趣與習慣,並希望透過實際的田
野考察和地方視角,對文獻有深刻而新鮮的體認與解讀。二在促進兩岸文史
科系的博士生和年輕學者深入而密集的知識交流與激盪。

  我們希望藉著走進歷史現場,經由田野考察和文獻研讀,對某一地域的
歷史文化有切身和更深刻的體認。在研究取徑上,除了受到人類學和村落為
重的範式的啟發外,我們也將從成都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
換言之,我們將整個成都及周邊地區當成田野的對象,文獻的範圍也從村落的
碑銘、譜志等擴及古代菁英階層的文獻。同時爲了因應四川特有的歷史文化
傳承,閱讀的文獻進一步擴及詩詞、宗教、中醫及地方政府檔案等。


二、計畫主持人:黃進興、羅志田、李孝悌


三、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共同主辦單位: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合辦單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


四、活動時間:2011 8 18 日(週四)至8 27 日(週六),共十天九夜


五、研習地點:四川成都


隨信檢附招生簡章乙份。
聯絡人:張小姐
    
電話:02-2782-9555#351
    
電郵:alyosha@asihp.net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醫療史為什麼會被放在「社區關懷系列」,真是奇特啊。希望大家能提供想法,為「百年衛生」的專書提供一些意見。我和另兩位學有專精的前輩有初步共識,一百年的衛生文化史,一定要包涵日治臺灣和民國大陸兩個部分的論述,才能不落政治語言統或獨的俗套,1949年後則以臺灣醫療衛生史為主體,沒有問題。前幾天 和呂 老師聊天,才知道類似的觀念他也曾提出過,就是「Y」軸的國史,真是太好了,從這種論述出發,我說醫療衛生史才有可能成為一種國史論述, 呂 老師笑了笑,抬頭凝思,不知他認為如何呢?我也很想知道治醫史的前輩們怎麼想,會不會怪我想太多啊。但我是真心和大家分享,請勿見笑。


 


http://mickeyboss.co.cc/sinyi/


 


當中藥碰上西藥:中華民國與日治台灣的衛生魔界


 


課程簡介:


生病到底該看中醫還是西醫?草藥真有神奇功效能治百病嗎?還是科技產生的西藥更能藥到病除呢?這兩者在新舊時代接軌後,背後產生的意義不只是人們對用藥轉變與身體認識,更凸顯出在地文化交替的意涵。


開課日期:


2011/07/08  19:30 - 21:30 週五


上課地點:


信義學堂(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00B1,與松智路交叉口,101斜對面)


主講人:


皮國立 / 東吳大學歷史系講師;著有《醫通中西唐宗海與近代中醫危機》


課程費用: 預約報名,免費入場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轉貼一則李尚仁老師的小文章


觀念平台-飼料添加抗生素 危害不輸塑化劑



·          2011-06-24


·          中國時報


·          【李尚仁】


     正當塑化劑危機在臺灣鬧得人心惶惶之際,無獨有偶,同一時間德國也發生大腸桿菌引起的嚴重集體食物中毒事件,並造成多人死亡。目前調查認為禍首是德國某豆芽菜農場,但還不清楚該產品是如何遭到大腸桿菌汙染。由於這次肇禍者是毒性強大的新菌株,並對一些抗生素具有抗藥性。德國科霍研究所(Koch Institute)指出,此一菌株對十餘種抗生素有抗藥性。因此,有些評論者認為,問題的產生恐怕與抗生素的濫用脫不了關係。其中,又以畜牧業將抗生素添加在飼料中的作法,引發最多的關注與討論。


     自一九五年代以來,許多畜牧業者便例行性地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以預防牛羊豬隻等動物生病。據估計,美國每年抗生素的總用量,有八成添加在家畜飼料中。日前英國《獨立報》報導,許多英國家畜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服用抗生素。濫用抗生素會導致抗藥性細菌的產生,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常識。過去醫學界多把注意力放在醫療抗生素的不當使用,近年則開始警覺到畜牧業抗生素濫用可能帶來的危機。


     美國醫學會和美國傳染病學會(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均呼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最近,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在乳牛牛奶中檢驗出令醫界聞之色變的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更讓人警覺問題的嚴重性與迫切性。然而,禁止飼料添加抗生素的呼聲,卻遭畜牧業者與食品業者強烈的抗拒。為了防止問題繼續惡化乃至失控,日前美國數個環保團體聯手到法院控告食品藥物管理局失職,企圖透過司法訴訟的手段迫使美國政府正視這個問題。


     非法添加塑化劑和畜牧業抗生素濫用都是為了降低食物的生產成本。現代畜牧業以密集圈養降低成本與大量生產,環境擁擠導致家畜染病機會大增,才須在飼料添加抗生素;但兩者造成問題的性質又不盡相同。長期非法添加塑化劑影響層面確實深廣,但若從源頭管制,此一問題有可能加以控制;在添加抗生素方面,抗藥性細菌一旦產生,則幾無可能將之除去。研發新抗生素不只曠日廢時且成功率低,基本上是緩不濟急。因此,抗藥性細菌之長期危害,恐不亞於塑化劑。


     此外,塑化劑若沒有被人體吸收,就不會造成問題。但食品沒有殘留抗生素,只表示動物被宰殺之前有段時間沒有服用;之前的飼養過程若有濫用,還是可能導致抗藥病菌的產生。


     其實,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對畜牧業抗生素使用問題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獨立報》的報導指出,瑞典、丹麥與挪威等國就規定畜牧業,只能用抗生素治療動物疾病,不能添加在飼料中;而且業者必須先取得實驗室診斷,才可開立使用。上述北歐國家的作法,值得各國效法。唯有嚴格的管制使用,才能減少抗藥性細菌產生的機會。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62400518.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怎麼選一張這麼氣虛的照片~歡迎大家來


 


臺灣日日新講座之~~


大敵當前!-中華民國與日治台灣的衛生魔界


 


主講人:皮國立


時間:2011年7月8日(五)17:30-21:30


 


概要:


    19121945年的歲月,民國與台灣的歷史發展,好像是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但是在追求衛生與健康的目的上,走過那些歲月的統治者與人民,卻面臨著極其雷同的「衛生魔界」時代。處在這個魔界中的人們,面臨的是同樣的威脅─它們看不見、聽不到,總是在你最虛弱與不注意、不檢點的生活習慣出現時,攻擊你的肉體,侵吞你的生命。透過趣味又具啟發性的陳述,我們可以乘坐歷史的時光機,一起去衛生魔界探險,重現那段日日新的抗病歲月。


    醫療史乃至衛生史的研究,仍方興未艾,或在學界的研究基礎上,我們如何提出一個大範圍的人文觀察,而這些研究可以為社會大眾帶來什麼有趣的話題,又不失歷史省思的味道,是這個講論最大的目的。


講綱:


一、群魔亂舞,皆因傳染和氣虛


二、國家領袖也抓狂


三、爆漿和爆吐的虛脫地獄


四、小心,肺癆鬼出沒


五、「那話兒」淪陷-飲食男女打飛機、性疾病的歷史


六、衛生武裝與武裝衛生-殺人救人一念間


七、代結語-國家權力、衛生消費與自己「治百病」的文化觀察


 


報名網址:http://www.wunan.com.tw/member_pomo.asp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有涉及宗教與醫療的歷史。




 




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巫術研究




作 者:呂亞虎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2011/04/01




 




內容:




巫術研究是古代歷史文化和政治體制研究的重要課題。限於傳世文獻史料的不足,過去學術界對戰國秦漢時期巫術發展情況的研究不夠深入。《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巫術研究》以出土戰國秦漢簡帛文獻資料為主,輔之以歷史學、民俗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及其他考古遺物等資料,通過對戰國秦漢簡帛文獻資料所見巫術內容、儀式、方法、靈物以及巫術活動中對時日方位的選擇等問題的縱向歷史考察和橫向剖面分析,揭示了這一時期巫術發展的時代背景、主要特點及其對後世民生習俗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巫術研究》可供歷史學、民俗學、語言文字學的研究者,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及文史愛好者閱讀、參考。




作者:




呂亞虎,男,197211月生。陜西洋縣人。畢業于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先後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為陜西師範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後。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出土簡帛文獻與秦漢思想文化史、社會史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在《人文雜志》、《江漢論壇》、《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歷史教學》等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近年來參加的科研項目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商周至秦代民族文化的區域互動研究(批號:08XZS004)、思想史視野下的民間術數信仰研究(批號:10CZS004),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早期文字與文化研究(批號:05JZD00029)。主持的科研項目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出土《日書》與秦漢社會民生信仰研究(批號:10YJC770064)、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秦簡《日書》中的信仰世界(批號:10C024)、陜西師範大學211三期工程重點建設項目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子課題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巫術研究等。




目錄:






凡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意義

第二節 研究現狀

一、有關巫術的研究概況

二、出土文獻所見巫術資料之研究

(
)殷商甲骨蔔辭所見巫術資料之研究

(
)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巫術內容之研究

第三節 研究目的及方法

第四節 相關概念淺析

一、巫術概說

二、禁忌概說

三、巫術與禁忌的關系



第二章 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巫術內容研究

第一節 物種繁衍——有關婚嫁生葬的巫術

一、簡帛文獻所見嫁娶宜忌

(
)嫁娶時日宜忌

(
)時空方位與嫁娶宜忌

(
)星宿與嫁娶宜忌

二、簡帛文獻所見婚姻存續中的巫術

(
)兩性交合禁忌

(
)祈生孕育巫術

三、簡帛文獻所見死喪葬埋中的時日宜忌

(
)死、葬忌同陰或同陽日

(
)葬忌丁醜日

(
)葬忌辰日

第二節 行道不易——簡帛資料所見行歸巫術

一、簡帛文獻所見行歸宜忌

(
)出行歸往與時日宜忌

(
)出行歸往與時空宜忌

(
)出行歸往與星宿宜忌

二、簡帛文獻所見出行巫術

(
)行前除道

(
)急行厭勝

(
)行途驅邪

(
)行宿衛身

(
)健足疾行

第三節 生存發展——簡帛文獻所見社會生活中的巫術

一、疾病災異與巫術禳治

(
)疾病災異的原因

(
)鬼怪致疾與巫術禳治

二、疾病災異與巫術醫療

(
)巫、醫關系

(
)簡帛文獻所見醫療巫術

三、夢幻休咎與巫術禳治

(
)致夢原因

(
)巫術禳夢

四、人事交往中的禳治巫術

(
)禳治家內不和

(
)禳治與人爭訟

五、農事生產中的巫術

(
)農事宜忌及其信仰背景

(
)農事生產中的巫術



第三章 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巫術儀式研究

第一節 巫術活動中的形體儀式

一、畫地

(
)五畫地(或午畫地)

(
)直五橫


(
)周畫中

二、被發(即披發、解發、釋發)

三、毋()


四、禹步

第二節 巫術活動中的口頭儀式

……

第四章 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巫術方法研究

第五章 戰國秦漢簡帛所見巫術靈物研究

第六章 戰國秦漢簡帛文獻所見其他巫術事象研究

結語

參考書目

後記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感謝北大陳昊兄寄來徵稿啓事一份,非常樂意大方公告。




看來醫療史在對岸也如火如荼的展開了,過去醫史在大陸並非主要的史學研究領域,不過有些內史的學者談論、或做為社會史的一個分支而已。最近十年,套一句對岸的研究觀察:「醫療衛生史研究呈現『井噴』現象。」特別是在北京大學舉辦古典醫史的相關會議,意義格外重大。謹貼出供學友參考吧。




 




徵稿啓事




中古方書:醫學史、書籍史和社會史的解讀研討會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918




 




方書在中古醫學史中具有特殊的位置,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医籍中方书的大兴是重要的特点。但與方書相關的諸多問題仍在迷霧之中,中古方書如何從中國古代醫學的經典時代變化而來,而又如何轉化成宋金元醫方,在此過程中它與醫學經典理論以及醫學知識的其他門類(比如本草學)如何互動?中古方書呈現出怎樣的疾病分類和治療理論,又折射出怎樣的社會醫療實踐?同時,方書中的知識變化並非僅僅與其内容相關,中古書籍的物質形態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漢晉之間紙張取代簡帛成爲主要書寫載體,晚唐至宋,印刷技術介入醫學書籍的製作,這些變化如何影響了方書?中古時期使用方書的群體爲何?不同群體接觸方書的途徑、閲讀和使用方書的方法有何不同?其中涉及了族群、性別乃至中外交流等多種議題。這些追問將方書放在了一個理解中古醫學、社會、文化閲讀的交叉點上,對其的探索,會揭示出中古醫學史、社會史和書籍史的多重圖景。出土文獻中的醫方(吐魯番、敦煌)和傳世的醫方書爲我們提供了可相互參考的研究對象。




一、歡迎與開場




二、解讀的方式:路徑與綜述




三、論文發表




四、圓桌討論:重讀方書:中古醫史的再出發




三、相關事務




投稿請在2011810日之前將摘要(英文250字以内,中文500字以内)傳到以下郵件地址:peterrc0704@gmail.com




費用北京大學主辦方將提供與會者在北京食宿以及相關費用。




Call
for Papers




“Re-reading Chinese Medieval Recipes: Textuality,
Materiality and Sociality”




International Workshop




September 18th , 2011, Peking
University , Beijing , China




Hosted by Center for
Research o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CACMS




Recipe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nder-researched theme in the medical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a, because recipes were becoming the most widely used and read medical
writings in this period. Moreover, they were experiencing multiple
transformations from its origins: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edical canons,
diseases and healing techniques represented by them, their material medium,
techniques of book production, and the social groups who read and used these
recipes.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recipes excavated and recipes handed down
from the ancient time will provide us various ideas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se recipes.




1
Welcome Remark




2 How
to Read? Approaches and the State of the Field




3 What
to Read? Case Studies of Medieval Recipes




4
Roundtable: Re-reading Recipes with New Perspective on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Submission: The abstract not to exceed 250
words (English) or 500 characters (Chinese) must be submitted by e-mail to
peterrc0704@gmail.com by August 10th, 2011.




Expense Reimbursement: Participants will be reimbursed
for their expenses in Beijing ,
including local transportation and accommodation. We are sorry that we are
unable to reimburse international airfare this tim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TM創刊十週年紀念座談會議程及線上報名




 




報名位置:https://spreadsheets.google.com/spreadsheet/viewform?formkey=dDB3WWVET0dzTm96bW5HQ1JrLWx2NEE 6M Q




時間: 六月三十日 (星期四)

地點:中興大學歷史系


主辦單位:STM期刊編委會

協辦單位:中正大學哲學系、中興大學歷史系、成大社會科技醫療(STM)中心、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














































活 動 議 程 表



時 間



活 動 內 容



10:00-10:20



貴賓致詞



王明珂(中興文學院院長)


羅麗馨(中興歷史系主任)


林崇熙(STS學會理事長)



 


10:30-12:00



 


STM的現況報告



 


主持人:黃俊夫


引言人:主編 陳瑞麟

副主編 林文源

編委 王秀雲



12:00-13:30



Lunch



 


13:30-14:40



 


STM 未來展望與建言

(歷屆編委場)



 


主持人兼引言人:王文基


引言人:傅大為、林宜平、雷祥麟、祝平一


(書面稿,由主持人代宣讀)



 


14:40-15:00



 


coffee time



 


15:00-16:10



 


STM 未來展望與建言

(作者場)



 


主持人兼引言人:楊倍昌


引言人:許宏彬、楊弘任、陳政亮、林崇熙



16: 10-17:00



STM 編委會 Q&A



 


主持人:王秀雲

    主副主編負責回答投稿、審查等問題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學系99學年度第2學期演講





. 講員:Roger
Shih Chieh Lo
(羅士傑)


康乃迪克大學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歷史系 助理教授





講題:Localized
Colonialism and Local Politics: Vegetarian Cult and Catholicism in Zhejiang,
1850-1900



時間: 2011/06/10 (週五) 下午
14
10





地點:人文大樓H436教室





.講員:顧雅文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講題:人蟲大戰-日治時期的瘧疾防遏與戰後的瘧疾根除政策



時間: 2011/06/16 (週四) 下午
16
20





地點:人文大樓H216教室





 




http://history.thu.edu.tw/news.20110610.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感謝上海交大李玉尚教授惠賜大文,並同意轉貼。這是他在亞洲學會2011年年會上發表的論文,很有意思,它證明醫療衛生的「現代性」視角,並不總是合於近代中國的歷史。最近他的大作《海有豐歉:黃渤海的魚類與環境變遷(13681958)》也已出版,是正宗的歷史地理與環境史的取徑,如有興趣者,也可以參閱。







 




都天與木蓮:清代雲南鼠疫流行與社會秩序重建




 




 




下載位置:http://www.megaupload.com/?d=EFTRNXI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評介紹】血之巨作:科學革命中的醫學與謀殺





 





書籍資訊





《血之巨作:科學革命中的醫學與謀殺》

Blood Work: A Tale of Medicine and Murder 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作者:塔克(Holly Tucker

出版: W. W. Norton2011304





 





十七世紀的歐洲人便發覺身上血液有其神秘之處,不過那時候他們選擇胡亂地將獸血注入人體,期望能造成改變。當然有時免不了一死。





撰文 ∣ W. F. Bynum(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史榮譽教授)





  現代輸血技術是科學與科技結合的奇蹟,一切始於一九一年蘭斯坦納(Karl Landsteiner)發現人類主要血型,也讓他獲得諾貝爾獎肯定,他亦參與解析獼因子(rhesus factor),讓人們瞭解不同血型為何不相容,在此之前,輸血成敗只能憑藉運氣,有時甚至會致命。





  在蘭斯坦納之前數十年,少數勇敢的醫師偶爾會決定輸血,尤其是孕婦血崩時,可能會選擇由丈夫捐血搶救,這種選擇雖然草率,但這些醫師至少已採用人體互相輸血,若再回溯兩百年前,醫界通常是使用羔羊等動物的血。





  在這本書中,醫學史家塔克從十七世紀輸血之始下筆,以歷史記錄加上她自身資料研究,描繪生理實驗的起點,也回顧人類社會對血液的態度,讓人能一窺科學界早期態度以及論辯。





  作者指出,在一六六年代時,成立不久的倫敦皇家學院成員開始在動物之間相互輸血,依據哈維(William Harvey)在一六二八年對於循環系統的文獻,進一步研究心臟、血液、循環及呼吸,這個團隊包括雷恩(Christopher Wren)、虎克(Robert Hooke)、波以耳( Robert Boyle) 以及羅爾(Richard Lower)等多位學者,實驗內容在歐洲廣為流傳,亦刊載在學會哲學期刊上。





  反觀法國科學院則反對輸血,故當初帶領法國創新的醫師丹尼斯(Jean-Baptiste
Denis
)並不見於主流,他同樣從動物之間輸血開始,但很快便嘗試動物與人類之間輸血,除了外來血液是否有療效,人們也相信血液來源物種可能影響民眾個性。





  溫馴羔羊是最常使用的物種,還附加「神的小羊」等宗教意涵,《聖經》指出,「血是生命之源」,十七世紀的自然哲學家更為此增添許多神學色彩,故一切不再只是出於好奇的實驗,而是為發掘更深層的涵義。話雖如此,丹尼斯早期實驗對象是位屠夫,顯然將放血後的羔羊用於佐餐。





「治療」精神疾病





  兩國早期的人體輸血,通常是為治療精神失常疾病的病患,英國首位病患是名古怪的神職人員,總喜歡以拉丁語交談,他在接受三分之一公升的羔羊血之後,仍幸運存活,雖然並未改善他的語言偏好,但至少變得不那麼激動,故幾個星期後,人們便認為能重覆進行這項治療。





  可是丹尼斯後來為一名時常激動的僕役輸入小牛血後,情況卻不樂觀,前兩次輸血似乎讓他變得溫和,原本在僕役的妻子堅持下,還要進行第三次輸血,卻因為發生許多症狀而作罷,僕役於隔天早上死亡,遺體在解剖之前便已下葬。這件案子後來鬧上法庭,丹尼斯雖然無罪,僕役之妻卻以毒害親夫遭起訴,儘管官司最後敗訴,但一年後,法國國會便禁止再為人體輸血,英國社會也對此逐漸失去興趣,直至一八二年代,才再次出現人體相互輸血的案例。





  塔克提到一個相關的事件,丹尼斯在醫界的敵人馬提尼耶(Henri-Martin de la
Martinière
)偷偷將毒藥交給那僕役之妻,想藉此阻止丹尼斯的實驗,馬提尼爾自己是外科醫生,生活多彩甚至曾是海盜,也曾散發傳單尖刻地批判丹尼斯及輸血行為。





  塔克藉由法英兩國科學界的競爭,反映出科學革命期間的國際對立局面,人人都想成為某項療程成功的第一人,路易十四支持的法國科學院與民間團體之間的競爭尤其強烈。英法兩國又在一六六年代交戰,倫敦於一六六五年發生疫病,一六六六年又發生大火,阻礙皇家學會的初期會議。





  塔克希望突顯生理實驗背後的熱情與痛苦,她的文字如同小說般引人入勝,可惜偶有錯誤或顯然煽情,但確實讓人注意到現代科學與醫藥初期的重要環節。





  





 





原載於【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一〇三期2011.05.01





 





http://case.ntu.edu.tw/blog/?p=910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 大 歷 史 系 專 題 演 講


 


主講: 李尚仁 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目:「奇蹟與療癒:晚清的西洋外科、驅邪與傳教」


 


時間:201167日 (二)下午2:00-4:00


地點:季陶樓340405教室

~歡迎師生蒞臨聽講~




相關活動網頁:http://www.history.nccu.edu.tw/news/news.php?Sn=20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民國100617上午10:00-17:20

地點: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一樓中型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題計畫「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1600-1949


報名期限:即日起至61417:00(名額有限,額滿為止,大會保留核可參加之權利)。


請上網報名: http://proj3.sinica.edu.tw/~kenntnis/conf.html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題計畫


「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1600-1949」學術研討會


Constructing Modern Knowledge in China, 1600-1949Workshop


議 程


時 間:2011617(週五)


地 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一樓中型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17(星期五)



09:3010:00 報到



10:0010:15 開幕 致 詞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所長)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10:1510:30 主題計畫介紹 張壽安



場次



時間



主持人/評論人



發表人



論文題目





10:3012:00



古偉瀛



王爾敏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之醫藥學術體系



12:0013:30 午 餐





13:3015:00



傅大為



Benjamin A. Elman


艾爾曼



Rethinking the Role of China in Global History, 1500-1800?



15:0015:20 茶 敘





15:2016:50



林麗月



夫馬進



帝政期中國的訴訟社會:與江戶期日本的比較為中心





16:5017:20



張壽安



綜合討論:張哲嘉、胡明輝、邱澎生



17:20 會議 結 束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演講一得:為什麼要讀醫學史?


今天,非常感謝 游智勝 老師邀請,讓我有機會能夠至長庚再次報告我博論的主題,有關中醫和細菌的故事。因為上次在張所長的課堂上有報告過類似的主題,所以這半個月又將報告內容增修不少,再補上一些圖片,希望能更生動有趣。來聽的同學多以中醫學系4年級的學生為主,也有醫學系的學生來聽。


他們提了相當多的問題,有牽涉醫學的,也有牽涉歷史的,無法一一在此詳述,我覺得最有意義的還是,有幾位同學提到中醫史對醫生的用處何在的問題,也問了有關我研究歷史的經驗,怎麼會對醫史有興趣等等。個人資歷尚淺,無甚傲人的研究成績,但我非常願意將個人微不足道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當初為什麼對中醫史有興趣,其實就是單純的喜歡中醫,這在我的第一本書的序言內有說明,如果不是這一份「單純喜歡」,恐怕無法支持我唸下去,這在每一個學門似乎都適用。至於「研究醫史有甚麼用?」很多醫學生都有類似的問題,他們和我說,連磨練臨床技能的時間都不夠了啊!甚至頗不能理解醫生「不務正業」而跑去寫醫史的舉動。非常慚愧的,即使是面對非醫學系的學生,他們也常問「學歷史要幹嘛?」這個問題真是個大哉問。有好朋友跟我說,醫學史的課大多是「補充體力」時間(意謂睡上一回合),這讓我想起臺大醫學院課堂上「啃雞腿」事件,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人文社會或醫學歷史等科目來「吃飯睡覺」。


上醫學史的課,抱持輕鬆愉快的態度,我是絕對支持的。但是學生若對醫史有多一份熱誠、多一份專注,那麼這堂課才會有所收穫,而且是紮實、不隨便的。以下是我簡單的回應,當然回來還想了一些。首先,一般醫生將來要面對的,並不是生硬的研究設備、冰冷的試管或不會說話的老鼠,大家要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病「人」,就像中醫常說的,人因氣而生,甚麼都與氣脫離不了關係;但人不是也和社會、文化脫離不了關係嗎?每一個歷史文化,都有一個根,中醫之根在何方?我不知道,但是大家去執業以後,可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或被問到,要思考、並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解釋,這可以使你對你的執業更有信心、更有使命感,這對病人而言也絕對是好的,讀醫史絕對可以幫助你擁有這份自信。


每個社會背後都有其形成之歷史脈絡,如果我們研究歷史,就可以理解病人為什麼有許多問題或抱怨,他們陳述的往往不只是「病」而已,有時牽涉到家庭、性別、科技或甚至政治等語彙,這些都是醫學教科書上不會教的,但你卻可以透過歷史來理解病人之需求與體諒他們的處境、心情,甚至指引他們方向,這不是成為好醫生的前提嗎?並且,透過學習醫史,你可以獲得更多醫療技術發明且應用於社會的歷史軌跡,不管牽涉到器具還是人物,歷史都給了我們許多成功歷史的範例,讀醫史本身就是一件激勵人心的事,特別的又是,有醫生會後和我說,看盡醫院中的悲歡離合、常常會迷失自己,覺得自己工作沒有意義云云。醫史的故事,成功的例子可以為你帶來喜悅,失敗、憂傷的例子則可以給你一種同情之轉化,讓心靈得到一絲慰藉,所以醫史超級重要、無敵有用。


對中醫來說,反覆的閱讀古典醫書,絕對有正面之助益。每一本醫書之編寫,背後都蘊含著醫學歷史與思潮的發展脈絡,學習醫史,當然可以幫助你解讀古典醫書,甚至是撰寫醫書者的意圖(他為什麼如此寫?為什麼這樣解釋疾病或身體?)這是一種觀察力、解釋力的培養,對你的成長一定有所幫助。而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也可以解釋我個人為什麼喜歡研究這個領域,就是中醫仍是一門活著的科學和知識。大家現在讀的醫書,很多都有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歷史傳承,研究中醫史非常具有現實的意義,打個比方,例如現代國家要制訂經濟之發展政策時,我相信絕對不會有人去問歷史學家:張居正一條鞭法中經濟改革的目的為何?他要解決什麼問題?或是國防部有一天要改變兵制,部長也絕對不會去問歷史學家:八旗兵制或府兵制有何優缺點?想做為改革兵制的參考云云。這個比喻好像有點笨,但是卻是事實──很多歷史離現實太遠了,可以說是完全與生活脫節了。我並不是說研究這些歷史完全沒有意義,而是如果你是一個很「實際」,注重「實用」的人,相信我,讀中醫史絕對會讓你獲得很實際的益處,幫助你解讀千古醫書之脈絡。況且,中醫高考不是要考醫史嗎?這是我最不想講的目的,但也是最現實的,加油讀醫史吧。再次感謝大家。


 


                                        


                                      版主      寫於 2011.05.3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是剛收到的展覽與文化論壇介紹(第五屆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暨特展),這一系列的展覽與演講,有豐富的臺灣醫療史和醫學人文的內涵,在此公佈給有興趣的好朋友知悉。


活動網址如下:http://www.dance.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03


以下為部分內容:


 


1、「珍藏台灣醫療價值」攝影展2011525617


文化論壇時間:201164日下午兩點


地點:玫瑰古蹟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中山北路24810號)


緣由


我們以為,醫療的價值應建立在生命本質的關注上,醫治病痛的行為傳遞的是生命的信息,而這也是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急欲找回的台灣精神價值。


去年年中,蔡瑞月文化基金會因緣際會結識了台灣烏腳病之父 王金河 醫師,並拜訪其創辦的烏腳病醫院,開始了解1956年起 王金河 醫師、 謝緯 醫師及孫理蓮傳道三人持續進行的整整30年的醫療人道關懷。


我們不禁懷想起台灣醫療傳道典範馬偕牧師、樂山療養院第一任院長加拿大 戴仁壽 醫師、英國蘇格蘭蘭大 衛 醫師等,奉獻給我們無比炙烈的愛心。


我們盼望在癒合的傷口上開出生命之花,溫暖已然冷卻的台灣,適逢5月份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社館慶,及 蔡瑞月 老師90歲生日,蔡瑞月文化基金會將以一系列活動包含文化論壇及特展,重建台灣愛與奉獻的人道精神。


 


2、『學習委身:台灣的醫療服務典範』論壇


執著醫療傳道的謝緯醫生告訴妻子:「我早一分鐘趕到,病人就少一分鐘受苦。」
免費診所的王金河醫生,則將人生的黃金時光,全用來重建烏腳病患的術後人生。
創辦芥菜種會孫理蓮宣道士,從美國飄洋過海落地台灣,戮力將醫療資源帶往窮鄉僻壤。

「醫」原是關照生命的職業,更該是徹底委身的志業。
早年馬偕隻身進入充滿敵意的原住民部落進行免費人道醫療;蘭大衛「割膚之愛」,移植夫人 連瑪玉 女士的皮膚給十三歲腿部嚴重潰瘍的男童,人道醫療,一直傳承到六十年代的孫理蓮、謝緯、王金河。他們走向需要醫療照護的人群,豎立無私奉獻與不求回報的醫療服務典範。但如今,醫療走向產業化,醫療體系像輸送帶一樣地流於制式,看診變成簡短算分鐘的問答與拿藥。技術、預算、體制逐漸凌駕人性與倫理。牢不可摧的白色巨塔,拉開了醫病之間的距離,扭曲了醫療與人的關係。傷痕累累與冷漠自私的現代人心,該如何醫治?選擇走入巨塔的醫學院學生,在白袍之下的那顆心,是否還記得當初委身於醫的初衷與承諾? 如今,我們面對重建消失價值的迫切,是重新找回精神典範的時刻。本次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希冀結合各界一起從醫學院教育,基督教、天主教醫療宣教服務等面向,與當前的台灣社會進行連結與探討,找回台灣最應珍視,不該任其流失的醫療傳道精神。


 


()論壇主題:


『學習委身:台灣的醫療服務典範』


()時間地點:


201164 下午2點;玫瑰古蹟


()論壇召集人: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神學系教授)


()論文發表: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神學系教授)
宋維村(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
范燕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蔡篤堅(台北醫學大學人文研究所教授)


()與談人:
魏耀揮(馬偕醫學院校長)
蔡甫昌(台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賴允亮(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陳永興(天主教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陳誠仁(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
周恬弘(花蓮門諾醫院副院長)

自由入場,座位有限,歡迎提前報名入場


文化論壇開放網路報名


網路報名者,報名費一律優惠價NTD100,並贈送論壇專刊一本


論壇活動當日報名費NTD200,並贈送論壇專刊一本


 


3、『珍藏:台灣醫療價值——王金河、謝緯、孫理蓮特展』


烏腳病患的父母——王金河夫婦
甘願做憨人——謝緯醫師
無國界的愛——孫理蓮女士


「無懼的心」--王金河

寒冬過了!「憐憫之門」四個大字寫成的木頭招牌在暖陽下閃爍。身兼這間免費診所和自家金河診所醫生的王金河,忙進忙出的看診。

台南縣北門一帶的民眾,逐漸習慣來這個免費診所,治療沙眼,更多人來找王金河醫生,是為了讓他看看不敢向左鄰右舍提起,那雙逐漸發黑、腫脹的腳。

自從芥菜種會的孫理蓮從一九六年答應協助烏腳病免費診所的設立,還派來外科醫生謝緯,每週固定駐診,身為北門駐地唯一一間醫院的在地醫生,他更不能懈怠。烏腳病手術後,才是漫長的術後人生。

這些無依的病人,需要他。

烏腳病,這個令人絕望的病症,是因為長年喝著深層地井水,水質中含砷量過高所致。在一九六、七年代,如被詛咒的瘟疫,蔓延在大台南縣的鹽分地帶,如果染上了,注定無藥醫,只能截肢的悲慘命運。

這天,他的心情被想為烏腳病患多做一些事的熱情給熨燙。門外,此時一個老婆婆被家人背在身上,一擺一擺地走向診所內的王金河。即便天氣已經轉熱,但老婆婆全身被布包裹的緊緊的,王金河翻開她的頭巾,發現老婆婆臉色十分不好,蠟黃的臉佈滿皺紋,深刻的五官輪廓,王金河判斷她應該是原住民。他親切的詢問老婆婆的來歷。

「我們從花蓮來,很遠很遠的,」回答的是揹著老婆婆的家人,口音特殊。

「是阿美族?」家人看著王金河點了點頭。王金河感到不可思議,原來免費診所的事,已經傳到山另一邊的花東地區。

老婆婆病的很重,不良於行。家人打聽到王金河在台南縣北門的免費診所,就千里迢迢把老婆婆給帶來看診。

她腳上穿著厚厚的鞋襪,小腿還有層層的黑布包裹著。王金河試著先脫掉她右腳的鞋子,可能是因為腳腫脹,感覺緊緊的。他一圈圈鬆開老婆婆小腿上的黑布,慢慢地拉下包裹在黑布下的襪子。

突然間,一陣死老鼠般的腐屍惡臭,毫無防備的撲鼻而來,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王金河倒退了一步,原本就對氣味極為敏感的他,立刻有想跑出去嘔吐的衝動。但他用意志力壓抑住嫌惡感,沒思考太多立刻又跨步上前,檢查惡臭的來源。

此時景象,他一輩子不會忘。老婆婆發黑的腳掌和小腿上,佈滿萬頭竄動、白色的蛆。爭先恐後在老婆婆腳上的肌肉裡竄出鑽進,爭食著老婆婆無助的雙腳。由於數量太多,拉下襪子時,擠不進肉裡的就紛紛掉落地面。

一旁,年輕的護士王綉雲,忍不住驚叫出聲,老婆婆和家人臉色跟著一下刷白。王金河拉下左邊的襪子,一樣令人不忍目睹。

原來老婆婆與這成千上萬的蛆共生了那麼久一段時間,晚上的疼痛讓她睡不好、吃不好,王金河感到難過與心痛。立刻命令驚嚇到不知所措的王綉雲拿消毒水來替老婆婆消毒。

或許是過於震撼,這個當年來免費診所幫忙,以賺取台南市女註冊費,在王金河眼中穩重細心的年輕護士,頭一次顯露出膽怯與無助。

「護士最重要的是不能怕。救人第一。來,把消毒水倒在她腳上,我教你怎麼把蛆清掉,」王金河對著王綉雲說。

三天後,老婆婆腳上的蛆才完全清理乾淨。但對這名「烏腳病之父」而言,這成千上萬盤據人足不放的白蛆,卻只是他數十年如一日與烏腳病纏鬥過程中的極小片段。

他為了專心在烏腳病患上,關了自己的金河診所專心在工作量日大的免費診所。從一九六年,孫理蓮募款蓋了免費診所開始,一直到一九八四年芥菜種會停辦了免費診所,他始終堅守在第一線,將病患視為親人。

病患身體殘缺帶來的內心鬱悶發洩在他身上,周遭鄰居對他照顧彷彿被上天遺棄、傷口發出惡臭的病患,無法諒解,甚至,連診所唯一的外科醫生、他心靈及現實最大的支柱謝緯醫生,車禍過世,王金河以「無懼的心」,承擔起一次又一次的難關。甚至為了讓截肢的病患,重新找回自信, 王金河和 太太毛碧梅、孫理蓮,甚至在病房旁購地,為烏腳病患蓋了手工藝訓練班及生產中心,讓病患工作賺錢。

曾經因為對烏腳病的無知、恐懼,王金河選擇走入病患生活。也是這顆無懼、炙熱的心,醫病相互扶持,走出毫無希望的萬丈深淵。


 


白袍行腳謝緯

如果沒有超人般的意志,鋼鐵般的信念。謝緯不可能那樣的透支自己,只為了讓病患少痛苦一分鐘。

他是台灣早年少數受過日、美兩地醫學訓練、外科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一九五四年從美國回到故鄉南投後,他毅然放棄到馬偕醫院擔任院長的機會,選擇從白色巨塔走向偏鄉、貼近需要醫療的人們。

謝緯身兼 牧師與 醫師兩種角色,他穿著白袍的行腳,走過山林、鹽分地帶,隻身從南投、埔里、中寮、名間、彰化二林到台南北門,為需要開刀的病人執刀、治療,是台灣本土醫療傳道的典範。

芥菜種會的美國傳教士孫理蓮就說,「謝緯的手太有價值了。」他那雙手是要為病人開刀,而不是用來開車的,還特別為謝緯買了一台紅色吉普車,請了一位司機,為經常超時工作十八小時的謝緯開車。

原本在彰投一帶行醫的謝緯,後來在孫理蓮的牽線下,來到了台南北門這個小聚落裡頭烏腳病免費診所。當時免費診所裡,北門在地醫生,同時也是謝緯在日本東京醫學專門學校學長的王金河,正為無藥可醫的烏腳病感到束手無策。謝緯的加入成為學長一支有力的支柱。

謝緯看到在病床上哀號的病患,拖著發黑潰爛的腳掌,一看到謝緯,就呼喊著鋸掉他們生病的肢體,以求解脫這場怪病。謝緯震驚不已,立刻同意孫理蓮加入烏腳病醫治團隊,擔任手術部的外科醫生。他和擔任住院部主治醫生的王金河、募款的孫理蓮成為台灣醫治烏腳病的「鐵三角」。

這一答應,謝緯白袍行腳拉的更遠了。他每週都要從彰化二林、南投一帶驅車到台南北門替烏腳病患開刀。他每次來到北門免費診所,無論身体多麼勞累,他都會先巡視住院及門診患者,親切的跟他們問候、安撫,然後喝杯茶後,就進入克難的手術室,站著工作五、六小時,一開刀就是五到十來個病患。

「難道沒有根本的治療方法?」看著自己執刀切除病患的肢體,謝緯有時很不忍,卻也沒有辦法,只能盡心盡力,儘可能替病患解除一點痛苦。

往往等結束再驅車回到南投家中,已近午夜。但半夜如果有病患來敲門,謝緯仍然不拒絕患者,為他看病。

從南投到二林基督教醫院的路途也很遙遠,兩地交通不便,節儉的謝緯常常從南投坐巴士出發,經過名間鄉再進入彰化二水鄉,最後是二林。有時他坐公車到草屯,換車從彰化到溪湖,再換車到二林。有一次颳強颱風,也阻擋不了謝緯,他到二林已經下午三點,看過候診室十多個病人,回到南投已經半夜一點。還有一次是星期六,謝緯白天在南投自家的大同醫院為病人開刀,晚上二林基督教醫院來電有急診,謝緯二話不說,立刻驅車到二林,再回到家已經凌晨四點。有時候因為太過臨時,他自己騎摩托車前往,車燈壞了,摸黑回到家也甘之如飴。

「無論何時,只要病人需要我,我馬上會來,」謝緯在自己的日記裡寫著。甚至工作的狂熱讓休息變成是一種奢侈。就這樣,正值壯年的謝緯,常常超時工作,為了醫療鞠躬盡瘁,沒有充分休息的時間。

這樣透支自己的日子,一直持續到1970616。那天晚上十一點了,謝緯仍在北門烏腳病診所為病患進行手術,二林基督教醫院來電有病人需要開刀。謝緯答應了隔天到二林。他半夜完成北門的手術,回到南投時已經清晨四點。只短短的休息了兩小時,謝緯先到埔里看診。中午回到南投短短休息片刻,謝緯就從床上一躍而起,邊走邊急急的穿著鞋襪,急著出門到二林。 謝緯的 夫人 楊瓊英 醫師看到他這麼拼命十分不捨,要他多休息一下。

「我如果慢一分鐘到醫院,病患們便多痛苦一分鐘,我不能讓病人多受一分鐘病苦,」 謝緯對 太太說。在他心中,等到天國才是好好休息的時刻,此刻,他能做多少,解救多少病痛,就做多少。

617下午一點半,不願勞煩司機的謝緯,自己驅車趕往二林。就在名間鄉,謝緯車撞上路樹身亡。謝緯此刻,終於可以好好休息。

白袍行腳畫上休止符。謝緯連最後一刻殉職,都是在自己不願放下的醫療。


 



http://www.dance.org.tw/modules/AMS/index.php?storytopic=1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感謝 林富士 老師提供分享他為新書寫的引言


 


食品科技與現代文明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的調查顯示,全世界的人口總數在20102月1時,已滿68億。大家對於這個數字也許不會有特別的感覺,但是,我們若知道人類的人口總數在十九世紀末才16.5億左右,[1] 那麼,在百年之間呈現四倍數的增長便不能小看了。更何況人類在二十世紀還打過兩次世界大戰及難以計數的區域性戰爭,而且,還遭遇過多次大規模的瘟疫(包括鼠疫、霍亂、流行性感冒等)襲擊。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人類能繁衍出歷史上最多的人口總數,應該可以算是一種奇蹟,也是人類文明的成就。


    不過,這種「人口爆炸」所衍生的問題(如資源耗竭、糧食缺乏、生存競爭、空間擁擠、公共衛生等)其實都不易解決,而且正不斷在累積、增強壓力,甚至可能導致人類文明的毀滅。因此,我們必須及早反思造成目前這種狀況的緣由,研擬對策,以確保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而回顧這一段驚人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二十世紀(尤其是1950年之後)人口快速而大量的增長,主要似乎歸因於人類「政治技能」[2] 的愈趨純熟與「科學技術」[3]的重大突破。前者隱而不顯,後者則眾所矚目,且引以為傲。


    但是,科技真的只帶給人類繁榮與幸福嗎?只怕未必。事實上,不少科學研究社群的成員、探討「科技與社會」(STS)的學者,以及關心人類文明走向的人文學者與宗教家,都曾經對此有過省思並提出建言,但是,一般的大眾卻很少有機會接觸這樣的訊息。或許是基於這樣的緣故,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人社會科學講座」乃決定從2008年起推動「現代科技文明發展的反思: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觀點」系列講座,並委由國立台灣大學、國立中興大學與國立成功大學分北、中、南三區負責執行。


    國立中興大學的團隊接獲這個任務之後,考量學校自身的特長在於農業與生物科技,而「食品衛生」(食品安全)又是最近幾年民眾關切的重大議題,便決定以「現代食品科技文明的反思: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觀點」為主題,展開長達二十個月(2008121日 至2010731日 )的研究與推廣工作。


    工作的第一個階段,我們先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組成核心工作團隊,成員包括: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羅思嘉教授、國立中興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許舜喨教授、國立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詹長權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周桂田教授、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所胡素婉教授、東海大學社會學系鄭斐文教授。緊接著,我們便擬訂主要的探討課題,並依據個別的專長和興趣進行分工,先各自展開資料蒐集與專家諮詢的工作。當初,我們認為,純從技術的層面來看,食品科技可以進一步切割為生產科技(包括原生食材、基因改造食物與加工食品等)、保存科技與輸送科技,而從人文與社會的角度來看,食品科技所引發的問題則包括個人健康、公共衛生、經濟利益、生態環境、社會規範,乃至文明存亡。由於範圍非常廣泛,因此,我們只鎖定「食品添加物」(同時涉及生產科技與保存科技)、[4]「健康食品」(生產科技)[5]與「基因改造(含奈米)食品」(生產科技)[6]這三類科技食品,並從食品衛生安全、[7]食品科技法規[8]與食品科技資訊[9]這三個角度切入,探討食品科技與現代文明之間的關係。而我們的工作目標則設定如下:


 


一、透過計畫的執行,促進不同知識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探討「食品科技」的相關議題,形塑、醞釀新的跨領域知識社群。


 


二、以跨領域對話的成果為基礎,強化大眾對於若干重要食品科技的基本認知。


 


三、透過不同知識領域專家的共同探索,提供決策者、立法機關與相關部門在做有關食品方面的決策時,所需要的充分資訊和正確知識。


 


四、透過對話,促使食品科技從業人員、相關研究者或業界自訂及遵守基本規範和倫理,並思考該科技發展可能對人類帶來的風險、傷害和影響。


    工作的第二個階段,我們先建立「現代食品科技文明的反思」計畫的專屬網站(http://www.cla.nchu.edu.tw/food/),作為揭露訊息、交換意見、彙整文獻、紀錄活動的平台。緊接著,便邀集學界與業界的專家接連舉辦四場工作坊:一、「食品添加物工作坊」(2009/7/17 );二、「基因改造(含奈米)食品工作坊」(2009/7/24 );三、「健康食品工作坊」(2009/7/31 );四、「食品科技法規工作坊」(2009/11/9 )。這些工作坊著重於專家與專家之間的對話,一方面廣蒐相關的研究文獻與口頭意見,另一方面則整理重要的議題、爭議焦點與既有的共識。隨後,便由各個工作坊的負責人撰寫工作報告。


    第三個階段,我們展開推廣的工作,在200912月接連辦理三場講座:一、「食品添加物」(2009/12/5 );二、「健康食品」(2009/12/12 );三、「基因改造(含奈米)食品」(2009/12/19 ),由計畫團隊的成員擔任各場次的主持人、主講人和對談人,邀請產、官、學界及一般民眾參與,將我們的研究成果及在工作坊中所獲致的資訊與知識進一步擴散,並收集回饋意見。


    在舉辦三場講座之後,我們原本所設定的工作項目都已完結。但是,計畫成員在工作期間已累積不少研究文獻,也獲得各界不少的支持與回響,深覺有必要發表較為正式的研究論著,讓更多人能分享我們的成果,因此,便決定編輯、出版論文集。這個決定深獲國科會人文處與國立中興大學的支持,並獲稻鄉出版社同意協助,故於2010年初展開密集的編審作業,終於在三月底完成所有的審查、排版工作。


   做為這個計畫的主持人以及此書的主編,我有必要交待計畫的緣起與執行情形,以及此書的由來,故有以上的陳述。最後,容我藉此感謝所有計畫成員的積極參與和奉獻,[10] 以及眾多提供諮詢意見、參與工作坊與講座的專家、學者、業者和聽眾。而在此書的編輯過程中,稻鄉出版社的同仁、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劉杏怡秘書與中 文學系 博士班林貞吟同學,對我諸多相助,特此致謝。


 


201041寫於國立中興大學學人宿舍


 


http://newtaiwanshaman.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html


 


該書出版項:


    者:林富士


出版社:稻鄉


出版日:2010/05/01


簡介:


科技真的只帶給人類繁榮與幸福嗎?只怕未必。事實上,不少科學研究社群的成員、探討「科技與社會」(STS)的學者,以及關心人類文明走向的人文學者與宗教家,都曾經對此有過省思並提出建言,但是,一般的大眾卻很少有機會接觸這樣的訊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人社會科學講座」乃決定從2008年起推動「現代科技文明發展的反思: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觀點」系列講座,並委由國立台灣大學、國立中興大學與國立成功大學分北、中、南三區負責執行。國立中興大學的團隊接獲這個任務之後,考量學校自身的特長在於農業與生物科技,而「食品衛生」(食品安全)又是最近幾年民眾關切的重大議題,便決定以「現代食品科技文明的反思: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觀點」為主題,展開長達二十個月的研究與推廣工作,因而才有本書之出版。


目錄:


引言:食品科技與現代文明(林富士)


科技、醫療與社會:食品添加物安全風險分析(詹長權/林右翎/楊涵甯)


科技食品的社會學:台灣保健食品的科技與社會分析   (鄭斐文)


風險、科技與食品安全:台灣健康食品的社會分析  (鄭斐文/陳尹婷)


基因改造食品風險與管制(周桂田/郭華仁)


食品安全風險分析(胡素婉/林韋廷)


食用油品安全管制現況分析(許舜喨)


從資訊素養談對「食」議題的認知(羅思嘉)


 












[1]參見《維基百科》「世界人口」(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7%95%8C%E4%BA%BA%E5%8F%A3)。




[2]這是指獲取、管理、分配與利用「資源」(包括人、物與環境)的知識與能力,以及避免和解決人際衝突的技巧與機制。




[3]尤其是解決疾病問題的醫療科技與解決機荒問題的食品科技。




[4]主要負責人為詹長權教授。




[5]主要負責人為鄭斐文教授。




[6]主要負責人為周桂田教授。




[7]主要負責人為胡素婉教授。




[8]主要負責人為許舜喨教授。




[9]主要負責人為羅思嘉教授。




[10]本計畫除了主持人之外,共有六位共同主人:羅思嘉教授、許舜喨教授、詹長權教授、周桂田教授、胡素婉教授、鄭斐文教授,以及六位專、兼任助理:黃婉如、林右翎、余惠萍、林韋廷、吳嘉恬、陳尹婷。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訊息僅供參考


 


「醫療的物質文化」先期計畫100年度第 四次討論會


 ()主講人:劉士永 教授(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講    題:哪來的DDT噴撒器?


()主講人:陳秀芬 教授(政大歷史系副教授)


     講    題:以人為藥:明代本草書人部試探


()主講人:劉紹華 教授(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講    題:中國的麻風病防治


     時間:100525() 下午1:30-4:30


     地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1會議室

* 內部討論,不對外開放。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mcim/news.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