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第一次到雲林縣演講,在青年學者養成營講「我的學思歷程」,試著用輕鬆的方式帶這個有些嚴肅的講題。謝謝國家圖書館的邀請,讓我濫竽充數一下,有更多前輩適合來講這個主題。有四位學生積極提問,獲贈《跟史家一起創作》和《全球大流感》一本,禮輕情意重,希望對他們有啟發。

播種高中生學術研究種子 國圖辦理青年學者養成營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國家圖書館為播種高中生學術研究種子的「一一一年青年學者養成營」活動,第一梯次實體活動,七月十八日在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的協助下正式開始。「青年學者養成營」是專門為全國高中職學生量身打造的活動,由一0四年暑假開始辦理,今年邁入第八屆,去年因受疫情影響,雖以線上方式舉辦,仍持續深受學員支持與稱讚,同學們紛紛表示獲取到許多自我學習及學術獨立研究的經驗。今年度青年學者養成營活動,分別於七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於雲林及八月八日至十二日假宜蘭大學兩地共辦理兩梯次實體活動,為服務偏鄉及無法參加實體活動同學,國圖另設計於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舉辦一梯次線上活動。

始業式開始,首先由國家圖書館翁誌聰副館長開場歡迎參加的學員,接著協助辦理的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蘇建蒼副處長也代表雲林縣政府熱烈歡迎遠道而來齊聚於雲林的全國各地高中、職同學。此次活動場地為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也是雲林縣公共圖書館所在,更是國圖雲林分區資源中心,此中心以「文化創意」、「多元文化」、「知識性」、「青少年」等四大類別主題建立特色館藏,學員們除學習學術研究外,亦可隨時瀏覽到多國語言的圖書(西文、日文、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緬甸、柬埔寨、印度)與知識性與文創性的圖書館導覽活動。

 

活動正式啟動後,七月十八日下午邀請有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皮國立副教授作精彩的學思歷程分享,第二天將有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王俊傑助理教授為同學介紹研究方法及臺大圖書資訊學系羅思嘉副教授精闢的論文寫作指引,後續國家圖書館魏令芳編輯及邱昭閔助理編輯將持續為學員鍛練研究資源利用技能,且於活動最後一天,國圖具博士學位的三位編輯將由北至雲林活動場地,進行研究成果講評,與活動學員互動與腦力激盪。

 

 

引自: 播種高中生學術研究種子 國圖辦理青年學者養成營 (yahoo.com)

感謝中央大學新聞網報導: 中央大學新聞網 News Network (ncu.edu.tw)
IMG_0515

IMG_0504

IMG_0512

IMG_0505
IMG_0461294332600_10230374080164409_2120186007035268124_n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變中的醫療史與疾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徵稿作業已經完成,報名非常踴躍,超乎想像。年輕化顯示這個領域強大的活力,以下為錄取名單,也會公佈在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網站上,請大家努力撰稿。我納悶的是,我們團隊都沒人投稿,雖然可以用邀的,但是人數又怕爆掉,這就陷入兩難啊,我看可能要用A、B場的辦法了。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序
01. 牟立邦 (明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從傳統中藥辛味之應用看近代食補文化發展。
02. 李岳峯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博士班/醫師)。登革熱下的中西醫交流
03. 吳國聖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清宮醫案中的藥方〈益氣養榮湯〉
04. 孟嘉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碩士/助教)。「文化翻譯」之外:論《申報》梅毒醫藥廣告
05. 侯家榆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日治臺灣漢醫論述中的癲狂、精神病與心
06. 陳肇萱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戰後臺灣藥政改革的啟動:《中華藥典》第二版的修訂
07. 陳柏勳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候選人)。油毒生連結:多氯聯苯事件與中西醫合作研究推行委員會
08. 陳名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發現與流傳
09. 張業祥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以《共榮報》為中心探討日據時期下的印尼醫療與衛生
10. 葉人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只要我長大:臺灣轉骨劑型的發展
11. 鄭玫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博士候選人/臺中科技大學兼任講師)。中醫典籍對小兒痿症古今應用之探討
12. 鄧涵云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中西醫交融下的人體大改造:從習武養生到重訓健身
13. 蔡虹音 (Tokyo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東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翻譯」漢西醫學:日治時代台日漢醫的醫學與政治語言
14. 蔡名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西洋藥書》中的中西醫理交流
15. 劉韋廷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陳勝崑(1951-1989)醫學史寫作與宗教之關係
16. 蕭琪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明代《醫學入門》中的老年身體與疾病
17. 羅秀美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清代薄命才女王貞儀的病詩與醫學散文
*財團法人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社團法人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2022.07.14.

網站:https://www.tccma.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衡》百年︱史家郭廷以與學衡派

宋逸煒(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博士後研究人員)

 

    郭廷以(1904-1975),字量宇,河南舞陽人。他一生致力於中國近代史研究,籌措創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可謂「南港學派」開山宗師。學界關於郭廷以的論著不勝枚舉,本文不揣淺陋,在略述先生生平學思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其與南高學人、學衡名家之關聯。

    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904年1月12日),郭廷以出生於河南舞陽的一個小康之家。曾祖輩家道衰微,祖、父輩勤於農商。郭廷以四歲開蒙,又受教於新式蠶桑學堂,先後凡十年。

    1918年,郭廷以投考開封二中,課業優秀,並開始接觸胡適、梁啟超的論著和《新青年》、《每週評論》等刊物,積極回應五四運動。1920年,郭廷以負笈南下,就讀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英語、國文、數學和史地等科目成績優異。1923年秋,郭廷以以第一名保送東南大學歷史系,在平靜的校園生活中,他受教于陳中凡、柳詒徵、劉伯明等學衡名師。1925年起,東大學潮漸興,郭廷以雖深受羅家倫之教誨,但在易長風潮的鼙鼓聲中,於1927年初匆匆畢業,先後在國民革命軍政治部、總司令部編譯委員會、中央黨務學校等機構中任職。

    1928年,羅家倫轉任清華大學校長,郭廷以隨之北上。先任校長辦公室主任秘書、兼文書科主任和出版部主任;又因歷史系教員不足,與羅家倫合開中國近代史課程,常奔走于北平各大圖書館、古舊書店。期間,他結識並舉薦蔣廷黻,並逐漸專注於教學研究。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郭廷以先後任教於河南大學、政治學校、軍官學校。至1933年秋,正式轉入國立中央大學,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前五年,郭廷以專精於學,開設近代史、太平天國史、中西交通史、西域史等課程,完成《近代中國史》、《太平天國大事日誌》等書稿。

    抗戰軍興,郭廷以隨中央大學西遷,學術難以為繼。1946年返甯後,郭廷以多次赴臺執教,並曾短暫充任教育部邊疆教育司司長。1949年初,郭廷以再次赴臺,聯絡中大遷校事宜,因船票難得未能返回大陸。留臺後,他執教於臺灣師範大學史地系,兼任文學院院長。1955年2月,應朱家驊之邀,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1965年4月,近代史研究所正式成立,郭廷以為首任所長。此後數十年間,郭廷以筆耕不輟,勵精所治,獎掖後進。1968年,當選中研院第七屆人文組院士,卻難逃人事與政治的複雜漩渦。

    1969年7月,身心俱疲的郭廷以請假赴美。1971年夏,正式辭去近史所所長等職。他雖處境困頓,仍專心著述講學。1975年9月14日淩晨,郭廷以因心臟病在紐約聖路克醫院逝世,兩天前,他剛剛完成了集畢生心血的《近代中國史綱》一書。

    郭廷以之史學思想,呂實強等南港學人早有專文詳述。郭廷以一生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尤專精中外關係、太平天國、臺灣史與邊疆史等領域。概括而言,他整理史料的基礎工作和對近代化問題的思考影響最大。

    在原中央大學任教期間,郭廷以篤行「史事日誌」的編寫工作,先後出版《大平天國大事日記》、《太平天國曆法考訂》、《太平天國史事日誌》等編年紀事體史料作品。赴臺後,他又完成「姊妹篇」著作《近代中國史事日誌》、《中華民國史事日誌》,旨在為學界提供「一部近代中國的綜合紀錄」和「近代中國史的工具書」。在其看來,「史事日誌」之於歷史研究甚為重要:「歷史研究首須認清史事,方能瞭解它的意義。史事須以史時來聯貫,史時失去正確,史事即因而紊亂,所有過程與前因後果即無從明白,相互關係更無從而知。如將史事按史時順序排次,則全域悉入眼中。分條來看,容有支離破碎之感,綜合參證,自有其脈絡系統可尋。」(《近代中國史事日誌》「編者說明」)在《太平天國史事日誌》的凡例中,他亦曾提到:「本書性質為屬於工具一類的史事記,編者個人只求為他人作預備工作,期能節省具有才識德學之史家之精力時間,於願已足。」恰如其弟子王爾敏在《20世紀非主流史學與史家》一書中總結的那樣:「郭廷以先生的史學學術功力,基本上是春秋家正宗學養,研治史事,重視年代學。」編年詳盡,史料為先,無疑是郭廷以治史方法的核心要義。

    主持近代史研究所的數十年間,郭廷以更著力於史料輯纂和保存工作。研究所成立之初,他多方奔走,收集海內外各類檔案文獻,帶領所內年輕學人整編史料。郭廷以要求嚴苛,培養後學不遺餘力。據李國祁回憶,編檔時「先做提要目錄,接著才是圈點」,而每一份提要目錄,「郭先生每一個字都過,有不妥之處,郭先生就要我們修改。」(《郭廷以口述自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年版,第127頁。)在此嚴謹學風下,至郭廷以離任時,《海防檔(1861年至1911年)》九冊、《礦務檔(1865年至1911年)》七冊、《中法越南交涉檔(1875年至1911年)》八冊、《中俄關係史料(1917年至1919年)》九冊、《道光咸豐兩朝籌辦夷務始末補遺(1842年至1861年)》一冊、《四國新檔(1850年至1863年)》四冊等書先後印行。離任後,郭廷以領銜主持的《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1864年至1911年)》十一冊、《中俄關係史料(1920年)》三冊、《中美關係史料(1805年至1874年)》三冊、《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1821年至1861年)》二冊、《中俄關係史料(1921年)》三冊、《教務檔》(一至四輯,1860年至1886年)各三冊等書亦付梓出版。數十載的工作,不僅為史學界提供了大量珍貴的研究材料,更培養了南港學人嚴謹的治史態度與方法。

    依託近代史研究所的平臺,郭廷以積極展開學術交流合作。1958年起,哈佛燕京學社在臺設立東亞學術研究委員會,資助相關檔案的整理出版。1962年起,福特基金會支持年輕學人赴美深造進修。1960至1963年間,近代史所與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開展口述歷史合作,在郭廷以的籌畫和參與下,累積訪問六十餘人,保存了豐碩的回憶文字。

    郭廷以對史料的高度重視,卻給自己和近史所帶來不少非議,甚至有人對其治史水準提出質疑。然而,如若回到郭廷以的著述中,亦可見其研究之精深。這主要表現在他對「近代中國」的認知和「近代化」問題的思考。

1940至1941年出版的兩冊《近代中國史》,不僅以長編體例排比了大量史料,更闡述了郭廷以對「近代中國」的基本認知。他在書中指出:「從全部的中國歷史來看,『近代中國』是一個大轉變時代。致成這個轉變的力量雖頗複雜,而其主要或中心因素則為此期間的中西關係。無論是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學術、思想,以及任何方面,近代的中國與往昔的中國均有顯著的不同,而此種不同,實無一不直接或間接受此因素的支配或影響。所以我們研究近代中國史,絕不容忍略去『中西關係』。」近代中國歷史發展主線是中外關係,其轉捩點在於鴉片戰爭:「這個事件不只是具有濃厚的歷史興味,而且有深遠的巨大影響,最少是對於此後整個的中國民族。中國之加入國際會社,感受生存威脅,與一種新文化相接觸,新勢力相激蕩,終於改變了自己生活的方式;所有這些,均須溯源於此次衝突。」當然,傳統與近代之斷裂並非如此顯明,鴉片戰前的中西交往史實已暗含延續性。故而,《近代中國史》第一冊以「中英鴉片戰前之中西關係」為副題,詳細追溯了十六世紀以來俄人東進、西方來華以及早期中英關係的歷史背景,直至第二冊才全面考察鴉片戰爭的過程及影響。郭廷以意識到鴉片戰爭之深遠影響:「中國政府經受此次重大打擊,弱點完全暴露,國威隨之掃地,幾百年來的天朝上國,竟為『紅毛逆夷』所屈服。」但他更深諳此影響之局限:「依照常情,吃虧學乖,理應獲得不少教訓。但實際上並不如此,仗是打敗了,打敗的原因,只知道是船炮不如人家的堅利,軍士不如人家的勇敢,但是,終久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如人。和約是簽訂了,簽訂之後,初則心存顧慮,進而意有不甘,因之中外齟齬再生;這是後話。」遺憾的是,《近代中國史》僅完成兩卷,其思想只能在《近代中國史綱》等著述中一窺其奧。

    《近代中國史綱》亦從十六世紀以來中西交通的視角探尋「世變」之背景,近代中國的轉捩點在於「西力衝擊」和「內部動亂」的共同作用。中國境遇的初變在於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的簽訂:「過去的中西關係,一切操之於中國,今後是幾乎事事由人;過去是中國不以平等待人,英人口口聲聲要爭取平等,現在及今後反以不平等對待中國了。英法聯軍之役不僅使國門開放、主權淪喪、鴉片貿易合法化、各國利益均沾而「形成一個對華聯合陣線」,更使「中國有識之士,經過此次幾乎亡國或改朝換代的危機,亦獲得若干教訓與認識。」加之太平天國等內部衝擊,清朝在憂患中方才踏上自強運動的「近代化」道路。至於造成近代變局的原因,他概括為:「因為以往所接觸的民族,縱能憑其一時武力,乘中國之敝,以圖一逞,彼此形勢猶可相埒。近代所接觸的西洋則大不然。除了強大的武力,尚有別具一格的政治組織、經濟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國的樊籬為之突破,立國基礎謂之震撼。於是張惶失措,自處處人,兩無是處,遂陷入悲運。」簡言之,「任何民族的命運,胥決之於其對於時代環境的適應力,亦即決之于文化。」

    事實上,在郭廷以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中,亦可看到他對近代中國歷史的整體理解。在1950年發表的〈中國近代化的延誤—兼論早期中英關係的性質〉一文中,郭廷以指出:「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均可以說是一部生存競爭的歷史。競爭過程的順逆和結果的成敗,決定這個國家民族的禍福命運。順逆成敗,則又決之於國家民族對於時代環境的適應能力,亦就是決之於近代化的程度。要能適應環境或近代化,首須對於環境與時代具有正確的認識,否則就無從說起。無疑義的,近代中國在民族大競賽中,縱不能謂完全失敗,最少也當承認是暫時落伍。」在1951年發表的〈近代西洋文化的輸入及其認識〉一文中,郭廷以指出:「中西接觸最少已有二千年的歷史,西洋文化的輸入中土,自非一日,而其真正在中國發生重大影響,則為近代之事。所謂近代,即指十九世紀前期以來,明確的說,即中英第一次戰爭或鴉片戰爭開始。」在1953年發表的《近代科學與民主思想的輸入——晚清譯書與西學》一文中,郭廷以曾將西學入中的歷史分為三期:明清之際、道鹹同光、民國初年以來。「嚴格來講,第二期西學的迻譯,應自同治初年算起。一八五七年至一八六〇年中國所受創痛之深,屈辱之甚,在當時人的感覺,遠過於一八四〇至一八四二年,『災禍之烈極矣』。而自一八六〇至一八六三年對太平軍的戰爭,複獲得重大而有益的教訓。」何謂「近代化」?在晚年發表的〈從中外接觸上論中國近代化問題〉一文中,郭廷以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個人,為使其生活方式,精神的與物質的,能適應時代環境,以增進其福利所作的努力與所獲的成果,即為近代化。」而關於「近代化」的現狀和未來,郭廷以通過回顧歷史而滿懷信心:「中國應拋棄其猜疑心理與自是感,外人應拋棄其強權政策與優越感」;「近代化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的力量。但如能獲他人的同情援手,自較易順利推進」;「強權解決不了問題,單憑政治經濟的措施亦不易消除隔閡,一切有賴於彼此觀念的一致,而以中國的『恕』與『仁』為準則,『恕』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要之,郭廷以在肯定中國歷史連續性的前提下,從明末清初中西交通的歷史中探尋近代中國的緣起,鴉片戰爭無疑是影響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轉捩點,但英法聯軍之役、太平天國等合力作用亦不可忽視。在其看來,民族歷史的命運不僅取決於武力,更取決於文化。

    不難發現,郭廷以將畢生心血付諸近代史研究和「學術共同體」構建。不必計較他人的功過評說,無需理會人事糾葛的紛繁複雜。郭廷以在史料輯纂中極盡精微,在近代中國的場域中致其廣大,他留給後世的不僅是卷帙浩繁的皇皇巨著,更是南港學風的薪火傳承。

    作為「南港學派」的開創者,郭廷以亦有自己的師承與學術積澱。論及於此,學界往往多引用其在《近代中國史》(第一冊)「例言」中的自述:「編者研習史學,柳翼謀(詒徵)徐養秋(則陵)兩先生首啟迪之,而專力於近代中國歷史,則實受羅志希先生之教誨,本書之編輯,所得羅先生之指導協助尤多。蔣廷黻先生於近代中國史之科學研究,實與羅先生同開其風氣,直接間接,編者亦受其相當影響。」然而,論者往往只關注到郭廷以與羅家倫、蔣廷黻等人的密切交往,卻把其與柳詒徵、徐則陵的關係一筆帶過。事實上,通過郭廷以的回憶,不難發現以柳、徐為代表的「學衡派」對其治學亦有重大影響。

    自1920年南下金陵,郭廷以便開始接受「學衡派」的文化薰陶。在南高附中就讀期間,國文教師許誠先生將郭廷以引薦給業師柳詒徵。郭廷以晚年口述自傳中說,柳詒徵曾囑咐他們一般年輕學生:「你們不要受胡適影響不看舊書,要有本領把《史記》、《漢書》都標點出來才好。」柳詒徵不僅把自己的《中國文化史》交給郭廷以,還要求他標點段氏《說文解字》。正因如此,郭廷以才下定讀史決心。此時,郭廷以有很多機會聆聽教授學者的演講,在他看來,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當屬南高哲學教授劉伯明:「最難得的是劉先生常來我們中學演說,談有關道德學問的問題,出口成章,很能吸引聽眾。他強調一個做學問的人必須要有基本的訓練——即科學的訓練,而科學的訓練以數學為第一,物理化學為其次,再次是工具書的運用。」

    進入東南大學歷史系後,郭廷以直接受教於諸位學衡名家。大一學年,柳詒徵親授中國文化史、西洋史、西洋哲學史等,他極其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解決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大二學年,柳詒徵又開授近代史課程,郭廷以晚年口述自傳中說:「中國近百年史從鴉片戰爭講到近代大約有七十多年,因為材料問題不好解決,拿日本資料來教,另外要我們自己看東華錄,初看茫無頭緒,後來越看越有興趣,從道光朝到咸豐朝,再往前看到乾隆朝,我另編出一套章節,很得劉先生贊許。後來我又讀《聖武紀》、《清朝紀事本末》,得益極多。」史學方法的課程由歷史系主任徐則陵承擔,「(他)用中國的歷史作例來解釋西洋的新史學方法,他精通西洋歷史及研究方法,中國學問也有根基,教起來融會貫通,使人傾服。」此外,劉伯明、湯用彤、繆鳳林、劉崇鋐、羅家倫等先生也先後在歷史系授課。東南學風也深刻影響了郭廷以學術習慣的養成:「在大二時受柳先生影響,一天到晚做讀書劄記,後來把做劄記的習慣應用到記時事方面。我隨時記內閣變遷,記各省軍隊番號,記軍隊駐防區的變更,記軍官的出身,並列出表格,記得很熟,這些工作等於是我後來研究現代史的準備。」

    東南大學的四年學習奠定了郭廷以一生的史學功底,時隔數年,輾轉奔波的他再次回到南京。此時,東南大學已經易名為國立中央大學,郭廷以成為母校的一名近代史教師。1937年前,郭廷以專注於學,據其回憶:「為了研究太平天國歷史,我經常在國立圖書館、江蘇省立圖書館、金陵大學圖書館查閱書報資料,金陵大學是教會學校,英文書多,想不到地方誌有七八百種之多,這些是各地教士搜集來的,李國鼎的兄長李小緣幫我很多忙,讓我在圖書館閣樓上查書,我把所有地方誌都看過,善本書也全看過,相當下工夫,當時為了防蚊子叮,穿好衣服,但逢暑天熱溫度一高,汗流浹背,非常之苦。」其著作甫一出版,即在學界引發巨大反響。

    至1949年的數十年間,郭廷以在中央大學歷史系勤勉執教,廣受學生讚譽。王覺非曾回憶:「我在大三時上郭廷以先生的『中國近代史』。這門課是必修課,郭先生上課史料豐富,他按照年代順序和歷史事件經過,詳細講授。同學們都很用心聽。他聲音小,講話速度又快,記筆記非常辛苦,不太能全部記下來。當年,我們參加學生運動、示威遊行時,郭先生既不鼓勵,也不干預。」「就我所瞭解,郭先生非常用功,他極為重視史料。······此外,別的一些教授也很重視史料,中央大學有這個特點,這些老師都是講究史料的正確性與豐富性。因此,學生受老師影響,也重視史料。」(《南港學風: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386頁)劉敬坤亦有如下回憶:「郭先生上課從不遲到,而下課時間一到,無論講到哪裡,都準時下課。他對我們同學非常嚴格,舉個例子,上第一堂課,他一個一個點名,而且一個一個仔細地看,之後,就不再點名;到下一次上課時,他只要把卡片拉出來一看,就知道哪個人沒來,當場就做了記號。」「郭先生指定我們看的書,例如馬士(Hosea Ballou Morse)的《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籌辦夷務始末》等清季外交史料」,「後來,我的研究多少還是受到郭先生對史料下工夫的信念影響······郭先生為我們打下很好的基礎,我很佩服他做學問的精神,以及教書認真的態度,他教了我們實際的歷史知識。」(《南港學風: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390-393頁)郭廷以重視史料的治史方法,不僅影響了中央大學歷史系的青年學子,更是對南高師、東南大學學術傳統的踐行與傳承。

    誠然,郭廷以的治學理念受羅家倫、蔣廷黻等清華學人的影響甚大。然而,在民國學術南北雙峰並峙的時代,郭廷以雖未曾在《學衡》等刊物上撰文,但他成長並執教於「學衡派」大本營二十餘年,無論是對史料整理之重視,還是「近代化」史觀之構想,均是汲取各家所長之結果。這種相容並包、貫通古今之學風,無疑是對學衡精神的絕佳詮釋。

 

 

2022-01-29 來源:澎湃新聞

引自《学衡》百年︱史家郭廷以与学衡派 (thepaper.cn)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眾史學與桃園學的交會:南崁與大溪之雙城人文論壇】
📌論壇主題:
一、南崁溪與大嵙崁溪的河流故事
二、南崁與大溪的歷史人文發展
三、南崁與大溪的未來期許
📌活動時間:2022年8月5日(五),詳細議程請見報名網頁之說明
📌活動地點:國立中央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大樓107電影院
📌活動與報名方式:
本論壇採實體與線上直播方式進行,因疫情關係,現場參加名額有限,除邀請之貴賓外,另提供30個名額(額滿為止),凡有意者,可至下列網址報名:https://forms.gle/QZMoTYRMG9hTt9oTA
🔗無法現場與會者,可透過以下連結參與線上論壇:https://meet.google.com/mmc-rcri-rez
📌主辦單位:臺灣大眾史學協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桃園學研究中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頂著大太陽,《憶載航空城》(楊善堯、皮國立主編)新書發表會加上「航空城文史調查駐地工作站」開幕,鄭市長親自開幕、觀展,我們一起解說、採訪、演講。中央歷史所也幫忙擺攤,謝謝煒恩、湛哥擺攤和鄭公、同學們蒞臨,還有很多中原的老同事,忙到無法一一問候,大家一起努力。最重要的其實是,這本書不是紀錄官方好棒棒,而是獻給大眾、大園的居民,你們遷徙的故事,不會被遺忘。
新聞報導轉貼自董俊仁科長臉書:
新浪新聞/桃園航空城文史調查工作站登場 同步發行影像故事冊
桃園電子報新聞網/桃園航空城文史調查工作站登場 同步發行影像故事冊
自由時報/航空城文史工作站揭牌 鄭文燦:航空城不是把地方的記憶抹去
經濟日報/中原攜手桃市府保存航空城記憶 文調駐地工作站啟用
台灣大紀元/文史調查駐地工作站 中原桃市保存航空城記憶
YAHOO!新聞/「航空城文史調查駐地工作站」揭牌 保存航空城在地歷史記憶
聯合新聞網/桃園航空城文史調查工作站揭牌 與在地居民一起存故事
觀傳媒/桃園發表《憶載航空城》影像故事冊 文史調查工作站同時揭牌
市政新聞/「航空城文史調查駐地工作站」揭牌,同步發表《憶載航空城》影像故事冊,保存航空城在地歷史記憶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探究與實作課程」教案分享講座
臺灣大眾史學協會(TAPH)將於7/2與7/16主辦兩場「高中歷史教師線上工作坊」進行「探究與實作課程」教案講座,主講、與談和主持陣容堅強,歡迎踴躍參加討論。
7/2(六)14:00-16:00
主講:吳一晉老師(國立花蓮女中)
與談:葉芳如老師(台北市立陽明高中)
主持:張弘毅老師(台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
7/16(六)14:00-16:00
主講:張肇祥老師(新北市立板橋高中)
與談:蔡佳純老師(國立羅東高中)
主持:柯景棋老師(台北市立中山女中)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常謝謝宏融院長於百忙之中邀請演講,而且是在癌症中心,讓我特別緊張。(汗)
醫師們都很忙,應該是配合醫院工作的節奏,所以排一大早演講,前一天就會先入住臺中。而且演講時間一小時,我覺得蠻好的,因為一般學術演講都排兩小時,其實稍微有點長,很難專心聽完全場,而且我發現大家轉貼的專題演講,現在若是沒有遠距,其實很少人會到現場,不知是疫情的影響,還是現在大家已慢慢習慣遠距、更無法在現場坐兩個小時了?值得後續觀察。疫情改變了好多事,有些或許已不能完全回復疫情前了,這是醫療社會史觀察的好題目。

 

主題:1918-1920年全球大流感疫情下的中醫

活動日期:2022-06-16 ()

演講人: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皮國立副教授

主持人:中醫學院院長、中西醫結合科主任   顏宏融教授

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一樓階梯會議室

活動時間:07:20~08:20

 

引自:1918-1920年全球大流感疫情下的中醫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cmu.edu.tw)

 

281599125_394171282623703_3917654209234323844_n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大眾史學協會辦理的活動,歡迎參加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Kaohsiung Museum of History 
「如何連結:108課綱高中歷史探究與實作的支援系統」研習工作坊
108課綱上路後,對於高中歷史課程最大衝擊為「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實施,高中歷史教師面對此一全新課程,能夠有何支援系統來共同協力?本次工作坊將以推動「高雄學」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立圖書館、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為主,以及國立台灣圖書館、由全國大學歷史專業教師組成的大眾史學協會,分別提出對於108課綱可以協助高中歷史科教師的資源及構想,再與現場教師進行討論,如何應用於其教學現場。
▐ 舉辦時間▐ 111年6月11日(六) 10:00 (上午9:30 開始報到)
▐ 舉辦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市鹽埕區中正路272號) 2樓多功能教室
▐ 報名名額▐ 30位 (另有線上直播)
❏ 因場地有限,報名自即日起至6月8日止或額滿為止,6月8日公佈與會名單。
❏ 直播資訊俟進行方式確認後再行公告。
▐ 講題講者▐
▪ 高史博與108課綱
李旭騏/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代理館長
▪ 大眾史學協會演講「團結真有力:108課綱的合作可能」
張弘毅/大眾史學協會理事長、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副教授
王御風/大眾史學協會監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
▪中山大學與108課綱
吳涵瑜/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國臺圖與108課綱
蔡蕙頻/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研究中心組長
周慧茹/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高市圖與108課綱
蔡昆奮/高雄市立圖書館李科永分館主任
▪綜合討論
潘宗億/東華大學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
胡其瑞/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圖書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立圖書館、臺灣大眾史學協會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祝福大家2022端午節快樂,我快瘋了,搞到下午,終於把論文寫好,再校一下就可以交稿了,實在是學長督促,要去參加廈門大學一個線上會議,才趕緊寫就這篇文章。開頭寫得很感性,很不符學術文章之規範,但非得搞得很客觀沒有人味,才顯得文章怎麼樣好棒棒,也是智障行為,率性一點,沒有人味學什麼人文呢? 遙想2005年新學期開始時,我在師大歷史研究所修習李國祁(1926-2016)老師的「近代中國歷史人物析論」時,李老師曾說,鄭成功並不像一般人印象中的民族英雄、偉人那樣的德行高超,反而是一個性情剛烈、易怒的人;他最後英年早逝,是因為他一生氣把自己的舌頭給咬斷了,導致死亡。我當時對鄭成功的歷史可謂完全沒興趣,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那個時代鄭成功的形象是不容詆毀的,是英雄般的存在,怎麼可能死得如此離奇且戲劇化?現在,應邀參與大會,我終於有空來解惑當年老師上課說的,到底是否為真?寫一篇文章必須要有新意,這是歷史寫作的基礎,但能否有新意,有時也要等到閱讀史料、耙梳二手研究後,才能夠準確判斷。 (中略)。在如此巧合之因果之中,歷史走向了他應該去的方向,鄭氏之死,不過是一件小歷史,卻可以看出背後大歷史發展之趨勢,正好也可以藉由這篇小文章獻給李老師,即使本文最後之結論和他上課所言不同,但這位不才的學生仍有將他的教導銘記在心。鄭成功的早死、速死,弱化了鄭氏集團在海外的統治力量,為後來被清朝統一,埋下了先期之伏筆,也是大勢之所趨。

(圖文不符,這張應該是2001李國祁老師來代呂實強老師的「中國近代重大問題研析」的課堂照)


51787_4816875708343_1832450036_o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實踐大學「中國人文與科學」課程上,完成了一次80多人的線上演講,講的竟然不是《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真得覺得自己是有點老狗變不出新把戲了,哈哈。其實,一個學者本來就應該這樣,自己有研究的東西,比較能夠侃侃而談,而非什麼都懂、什麼都非得說兩句,刷個存在感,那不是學者的風範。當然,每天躲起來完全不出聲的學者,在這個時代也未必合宜,成就了自己,卻與周遭人的生命無涉,不教學也不帶學生更不影響大眾,這一樣是不合時宜的,請大家多關注一下最近很興盛的大眾史學吧。回到正題,這次竟然講的是《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這本書其實已出版了六年,前後寫作時間也長達十年,但在出版之前,遇到一些狀況,包括編輯擺爛、助理突槌等種種破事,導致這本書的出版令我相當不滿意,也不太願意提起。不過,因為準備演講,又讀了一下這本書,發現當年寫作時還是充滿理想的,其實這本書不只是醫療史或是身體史,更是思想史,觸及知識分子與政治人物對國族的想法,與他們對時代走向的看法,具有一種豐富的層次。總之,未來希望能再加以修改,出個新版,有新的消息,再向大家報告吧。

imag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李靜老師轉來訊息,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報名。 

e1a46043b2a01d1ffb60a3baab186209b4ac20315072a4751e982c3bb6270b

 

香港理工大學孔子學院   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港澳珠三角地區研究生中國歷史文化研修系列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孔子學院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獲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支持,與中國文化學系合辦港澳珠三角地區研究生中國歷史文化研修系列」,以鼓勵青年學者更有效和投入地研究中國歷史文化。本系列邀請到相關專家學者講論研究議題和研究方法、資料運用等,提供機會予碩博士研究生深造和參與討論,同時促進各院校間的交流。研修班結束後,學員將獲參與活動證書。

 

2022年春季研修班已定於611日(星期六)舉行,詳情請參閱下表,歡迎對中國歷史文化研究感興趣之研究生參加。由於疫情關係,是次研修班將會於本院現場及線上平台同步進行,歡迎現身處於香港的研究生來到現場參與討論,而香港以外的研究生則安排以線上形式參與活動。

如欲報名,請填妥報名表格,並於68 (星期三) 或之前,發送至香港孔子學院電郵cihk.notice@polyu.edu.hk。研修班學額有限,現場15人,線上30人,先到先得。

2022年春季研修班

線上及線下模式: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孔子學院 (A204) 線上平台

時間

課程

2022611日(星期六)

上午10:00–12:00

講題:數字人文與文學研究

(以普通話演講)

講者:陳婧博士

下午2:30–4:30

講題:「小數點之謎」:兼論近代史料的收集、整理與鑒定

(以普通話演講)

講者:鄭會欣教授

 

數字人文與文學研究

陳婧博士

 

講題摘要:

在過去二十年間,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大數據的興起、及數據分析工具的普及,「數字人文」迅速發展,已然成為人文學科的「顯學」。本講座將結合數字人文當下的發展,以「數字」與「人文」的三種關係為中心,討論「數字人文」作為一門學科的定義與演變。本講座也將聚焦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介紹目前海內外數字人文研究的新工具、新方法,以及學界以數字人文方法介入傳統文學研究的一些新成果。

 

講者簡介:

陳婧博士,現為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助理教授。曾就讀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東亞研究系,獲得伊利諾伊大學東亞研究系博士學位。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古典詩歌與詩學,中國傳統文學思想,印刷文化,以及數字人文。她曾參與合編題為「Digital Method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的期刊特刊,特刊主要探討了數字方法在中國傳統文學研究中的應用。目前主持兩項數字人文項目,一者探討中國歷代詩歌選集的引文關係,二者探討明清女詩人之間的詩歌唱遊網絡。

 

「小數點之謎」:兼論近代史料的收集、整理與鑒定

鄭會欣教授

講題摘要:

    歷史研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收集史料,然而有關近代史的史料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如何收集,特別是收集之後如何整理、校勘與鑒定,對於歷史學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本講座通過對大量報刊、回憶錄、日記和檔案等多種史料的爬梳、鑒定和分析,反復對比,抽絲剝繭,最終對民國史上一樁謎案作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

 

講者簡介:

    鄭會欣,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暨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兼任教授。長期以來專注於收集民國檔案及從事民國史的學術研究,撰寫及主編專書20餘部,代表作包括《改革與困擾》《從投資公司到「官辦商行」》《國民政府戰時統制經濟與貿易研究》《檔案中的民國政要》《讀檔閱史》《董浩雲與中國遠洋航運》《日記中的歷史》等,並在兩岸三地重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

 

 

 

如欲報名,請填妥附件中的報名表格,並於 6月8日(星期三) 或之前,發送至香港孔子學院電郵 cihk.notice@polyu.edu.hk。

    中國歷史文化研修系列

2022年春季研修班 報名表

 

中文姓名:

*本院會以遞交報名表時所填寫的中文姓名製作證書              

英文姓名(如有):

手提電話:

電子郵箱:

參與模式:

 

☐ *現場 (香港孔子學院)        ☐ 線上

*現場只限於身處香港之研究生報名                                                                    

所屬大學:

所屬系/所:

年級:(碩士生/博士生)

學位論文題目:

推薦老師姓名:                          

 

 

報名注意事項

  1. 請填妥報名表,並發送至香港孔子學院電郵。
  2. 獲取錄之報名人士,必須都出席當天兩節研修班,才能獲發聽講證書。
  3. 參與現場研修班之人士,將獲發港幣捌拾元 (HKD80) 膳食費。
  4. 敬請屆時準備身份證明文件作身份核實。
  5. 現場研修班只限於身處香港之研究生報名。
  6. 本次研修班的截止報名日期為202268日(星期

 

本院信息

  1. 電話:(852) 3400 3620
  2. 傳真:(852) 2334 0607
  3. 電郵:cihk.notice@polyu.edu.hk
  4. 網址:http://www.cihk.org.hk
  5. 地址:香港九龍紅磡香港理工大學鍾士元樓AA204
  6.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上午9:00至下午5:45(中午12:45至下午2:00休息)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惡劣天氣安排

如香港天文台於當天活動開始前3小時懸掛三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或發出紅/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當天活動將會取消,屆時會另行通知。

 

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參加者提供的資料,只作香港孔子學院舉辦的報名事宜、聯絡之用途,亦只限獲本院授權人員方可查閱有關資料作前述目的之用,有關個人資料將於研修班結束後三個月內銷毀。我們未取得 閣下同意前,不會向第三者提供 閣下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或其他不相關用途。如有任何疑問,歡迎透過電郵或致電本院查詢。

 

本院會於研修班中進行拍攝及錄影,以作紀錄,所拍攝的影像及錄影只會用作宣傳、教學之用途,而影像及錄影的肖像權乃歸本院所有。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常謝謝TVBS-T觀點的邀請,錄影完倒還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訴說的,直到撥出時看到自己書打在大大的電視牆上,才感到心境一陣激動。在錄影完後,我和陳麒方醫師還針對口白稿校正,才發現自己未受專業訓練,仍會吃螺絲。為此,還發了個短訊和製作人道歉,結果鉅志哥竟誇獎,其實我的聲音還蠻適合錄影音的,還說要來規劃歷史的YT聊天室。不管是否能成行,我都非常感謝,讓我有如釋重負之感,至少沒給邀請的人添麻煩嘛。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大學法文系的同學張昌德為了訪問我,仔細閱讀了 《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並擬出以下訪綱,真的很感謝他,可見他讀得很仔細,真的很謝謝他。等一下會線上接受訪談。有些問題還有延伸性,也不是這麼好回應,但我一定盡力對談。

 

請您為讀者解說您著作此書的目的與過程。

 

1918-1920年的全球大流感在中國:

部分西方研究認為1918-1920年的全球大流感源自中國,可是就您的研究來看,事實並非如此

請您為讀者解說此部分內容。就您所做的研究,此次流感的源頭何在? 又為何會有人質疑此次疫情源頭來自中國?

 

1918-1920年的全球大流感傳入中國之後,當時為北洋政府時期。

請您為讀者解說當時北洋政府處理疫情的效率為何? 似乎還有南北方與城鄉差距?

 

此次流感傳入中國之後,可以發現在中國許多地方似乎並非由政府主導,而是由地方的有力人士配合醫療團體主導防疫。

請為讀者解說以上內容。地方有力人士與醫療團體在當時如何合作?

 

此次流感傳入中國之後,可以注意到當時有許多中西醫合作的案例,來自歐美的紅十字會在中國處理疫情的時候,也會使用中醫的藥物。

請為讀者解說此內容。當時中西醫有哪些合作?

 

在書中可以發現,是次疫情在全世界許多先進國家造成共計千萬人的死亡,然而在中國造成的災害似乎並不嚴重,甚至以人口比例而言,此次疫情在中國的死亡率小於當時許多先進國家。

請為讀者解說此內容。您認為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

 

近年來,COVID-19肆虐全球,目前已有超過600萬人過世,而您持續關注中國疫情,發現中國的中醫在此次疫情當中發揮良好的效果。

請為讀者解說此內容。中國的中醫在此次疫情的表現為何? 如何與西醫合作?

 

中西醫在中國的互動:

清末民初西力東漸,西醫也在當時大規模進入中國人的視野,當時許多中國人對於中醫轉而開始抱持不信任的態度,甚至有人認為中醫是騙術,無法醫治疾病。

請為讀者解說當時有中國人厭惡或不信任中醫的情況。

 

呈上題,然而當時亦有許多中醫接受西醫之後,試圖以西醫的理論來解釋中醫。

請您為讀者解說此內容。

 

呈上題,您在書中提到中醫習慣以氣候、季節等來辯證病人的疾病,與當時西醫直接以症狀診斷病人的疾病不同。

請您為讀者解說中醫與西醫診斷疾病的差異為何。您認為這似乎使得中醫在與西醫爭奪話語權時處於不利地位,為何您會有這樣的見解?

 

藥品在中國:

在您的書中提到在1918-1920年的全球大流感期間,有許多藥廠也會銷售許多藥方。

當時西藥的許多藥物在販售時,有很多會使用中醫的概念解說藥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

 

呈上題,當時許多藥品廣告都會宣稱自家藥品可以治療非常多的疾病。

請您為讀者解說此內容。此類誇大的廣告希望能達成什麼效果?

 

書中提到西醫在中國逐漸壓過中醫。

請您為讀者解說為何會有這樣的情況。西醫在宣傳的部分有哪些優於中醫?

 

中醫在台灣:

書中有一章專門講解台灣的中醫。

請為讀者解說台灣的中醫在日治時期的情況為何? 似乎在當時漢醫(當時的中醫)比西醫興盛?

 

呈上題。

請為讀者解說從1949年到COVID-19之前,台灣中醫在歷次重大疫情的表現與情況為何? 與西醫爭奪話語權方面似乎力不從心? 官方對中西醫的態度又是如何?

 

呈上題。此次COVID-19疫情,台灣的中醫研發出了「清冠一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狀。

請為讀者解說,以您的角度來看,此次台灣中醫在COVID-19疫情之下的表現為何? 是否優於以往?

 

呈上題。

您對於台灣的中醫未來有何期許與展望?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清冠一號」研發歷程略論〉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中醫中藥防疫之法常被歸入「偏方」之流,卻無專科之學,連帶讓許多中醫藥方被打成「偏方」、不科學,乃近代中醫難以承受之重,未實際參與防疫戰爭,當然是非戰之罪。但中醫藥有沒有辦法面對全臺灣和全世界重大的衛生醫療問題?「清冠一號」是中醫界一次全新的嘗試,也是近十年來中醫藥界開發新藥中最受矚目的藥物,對我國中醫藥之發展具有重大意義。[1]

    20202月當新冠肺炎疫情剛開始轉趨嚴重的時候,中醫藥司的司長黃怡超和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蘇奕彰所長,兩位皆曾見證臺灣SARS的爆發情形,從和平醫院淪陷、臺大淪陷到高雄也有醫院淪陷,很幸運的,疫情半年就消失了。但是當時就發覺SARS的時候,中醫能對防疫有何貢獻?現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分院的許中華、蘇奕彰都曾處理過,但是那種話語權並沒有那麼明顯。這次,20202月的時候,中醫藥司就召開會議討論,若疫情開始了,鑑於SARS,我們的話語權和參與度不夠,當時中醫藥司和中醫師全聯會、國家中醫藥研究所,還找了中醫界重要的四校五系系主任、醫院中醫科的科主任或部主任,還找了蘇益仁,一起來商議精進之辦法。

    中醫也要注意到國內外新冠肺炎的變化,了解它的變化和臨床特徵後,才有機會說那中醫到底可不可以介入、要怎麼介入?2月開完會以後,蘇奕彰就迅速與臺北的三軍總醫院和臺中榮總進行聯繫合作,有些病人直接進入所謂的隔離病房,就開始中西醫結合治療,大約有十幾個病人接受清冠一號水煎劑的治療。透過觀察,發覺服用水煎劑後,病毒PCR轉陰率是可以縮短的,後來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其他研究團體就把這些機轉,包括病毒之棘蛋白貼合至肺臟細胞時,正準備進入,這個過程,清冠一號可以讓這個貼附情形被阻斷。另外它有一些抗發炎Anti-TNF的效果。第三個當然就是對於新冠肺炎病毒的增生這個情形,這些機轉他們就刊登在國際期刊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上面。

    202045月份的時候,中醫界又在衛福部中醫藥司召開會議,討論中醫界對於新冠肺炎可不可以有自己的治療指引,擬出輕症、重症、恢復期等等,一開始定義清冠一號是應對一開始的輕症。當國外疫情愈來愈嚴重,蘇奕彰就覺得一定是要從水煎藥變成濃縮顆粒劑,當時就跟幾家藥廠,包括順天堂在內,就開始把這個原來用在三總和中榮病人的水煎劑變成濃縮顆粒劑。做出來以後,包括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在看,這個做成濃縮顆粒劑它的生物活性或化學指標有沒有確實效力?確認之後,在20209月科學中藥廠順天堂第一個拿到外銷中藥許可,緊接著第二家莊松榮的濃縮顆粒也拿到。

    20209月到202112月,半年以內,清冠一號的濃縮顆粒劑外銷訂單超過新臺幣1億,後來有8家有拿到外銷許可。當時立委關切說,新加坡和澳大利亞都已經用提供成藥的方式,那臺灣可不可以EUA?所以中醫界在去年45月有給EUA。後來這8家除了外銷,國內則可因應公衛和醫療緊急狀況內專案准許製造,疫情結束了就停。這個EUA就是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緊急使用授權,中醫藥司就給了這個EUA,準許國內擁有藥證的藥廠來製造販售。

    大概十年前的時候,創新複方原來都是單味藥。壽美降脂一號是紅麴發酵,第二個,化療漾也從大豆的那個萃取物,在我任內拿到中藥新藥的那個腦得生,它是一個複方,對中風病人有一些中風以後的神經內科指標的改善。但是我們這兩、三年來,大家新聞比較清楚的就是清冠一號。清冠一號這十味藥,我應該這樣講,第一個我剛剛有講到中醫藥有沒有辦法面對全臺灣和全世界重大的衛生醫療問題?清冠一號至少我們有嘗試,這個已經影響全世界。黃怡超表示,西醫在全世界的Disease burden,或是面對重要醫療和公共衛生問題,他們的反應和團隊可以很快產生作用。疫苗主要開發都在西方,現在知道有AZModernaBNT,後來有Novavax,甚至後來還有一些抗COVID-19Drug,臺灣醫界很難和歐美之研發比速度。這次清冠一號所取得之成就,至少在落差感上,這個新藥顯然在速度上還稍微與歐美速度更同步一些。當然,未來能有更多對照組或做的實驗樣本數更多一點會更好,畢竟2022年前,臺灣還未大規模爆發疫情,而中醫藥界的努力還有確診了新冠肺炎後,如果病人同意,清冠一號的濃縮顆粒劑是可以由公務預算給付,這彰顯中醫藥界的努力和國家前所未有之重視,同樣是一個中藥新藥的里程碑。[2]

 

 

 

 

[1] 意義與中醫要界和歷次疫情之關係,參考皮國立,《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臺北:時報出版社,2022),頁347-354。

[2] 本段依據黃怡超口述,皮國立、蔡忠志、鄭宛鈞訪談,方慧芯紀錄,〈衛生福利發展史編纂計畫(第七章)〉,訪談時間:民國111年1月18日。以及衛生福利部編印,《中華民國110年版衛生福利年報》(臺北:衛生福利部,2021年),頁16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收到一封邀稿信,我感到很開心,也很感動。雖然這間出版社不算大(不過夠老),但這位編輯做足了功夫,讀信即知,他對一位作者進行瞭解後,才慎重發信。故若有好的稿件,我一定會考慮這家出版社。

P教授道鑑:
 
展信愉快。過往中日戰爭時期醫療歷史的研究,多著重於衛生制度活疾病等層面,可惜對於醫者的作為與地位關注甚少
從科技部官網「學術補助獎勵查詢」得知,老師於「民國時期中醫救護隊與西醫知識之傳輸」專題計畫之成果報告中提及,目前正在規劃一本相關論述之專著。而大作未來定稿出版時,其影響力必不可輕忽,也希望公司有此榮幸能為老師服務。
由於公司很重視每位老師的學術成果,凡是通過公司審查機制的學術著作,皆會申請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出版補助,以凸顯大作的重要性。假如老師有意將書稿交與公司出版,煩請再聯繫,謝謝。
近來疫情嚴峻,懇請老師務必多加珍攝小心!敬此
恭請   道安
                                                                                                                                                                    NVF編輯K敬上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恭喜臺灣大眾史學會成立,也恭喜張弘毅教授榮任第一屆理事長,我們在臺中烏日站的會議中心見證了這個過程。大眾史學早在1970年代就已在歐美興起,周樑楷教授於1990年代開始大力推倡,沒想到直到今天,臺灣才成立第一個這樣的歷史學會,能夠將相關理念推展到實務階段。我在論壇時提出,由於臺灣的學術評鑑評鑑制度僵化且沒有彈性,還是以寫論文為主(請注意,寫論文不是不好,它反而是應該重視的基礎)。相較於音樂、戲劇、電影等領域,有人強在學術研究,當然也有人擅於操作實務展演,對後者來說,雖不會產出論文,但擁有很強的展演能力,還是能在學院中、學院外的業界生存下來的。反觀歷史學界呢?如果一個人不寫很正式的學術論文並發表於核心期刊上,他不但找不到工作,也無法在大學中生存,兩相比較,即可知歷史學今日發展之瓶頸。

       若假使年輕學者沒有時間投入,也對他們升等評鑑沒有幫助,那台灣史學界當然就很難產出動人的大眾史學作品,於是大眾歷史的大餅只能被其他領域的人士分食,歷史系的訓練當然也就無法展現這方面的特色。並且,當我們談到大眾史學中的影視史學、歷史小說、歷史遊戲、歷史動漫、公共政策史、企業口述史,甚至是具備撰寫通俗歷史讀物的能力等等,都不被視為是「正統」,而難以登堂入室。而偏偏、偏偏事實是殘酷的,大眾並不需要那些四平八穩的「正統」論述,他們只是想要一種能夠陪伴他們人生與度過枯燥生活的良伴,一個有趣的歷史玩意兒。職是之故,目前的學術環境,是無法培養大眾史學的師資與人才的,故只能「借將開課」,而使史學之主體,則在日積月累中化為無形,被人們遺忘,豈不悲哉?所以今天非常樂見這個學會成立,也希望學會能給歷史學界之發展注入一股活水,吸引更多喜歡歷史而不一定是或要成為學者的各年齡層的人士,一同來喜樂「閱聽視」歷史、而願意走入歷史系所。

 

280528789_5471063146265849_3666744402006568295_n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指導的學生來討論論文,一位做電影史桌遊,一位做一江山戰役新論,我們不約在研究室,來中央的小熊鬆餅屋吧!輕鬆討論學問。哎呀,我真的要減肥阿,哈哈!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謝大家厚愛,未來三場演講都是講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聽眾不同,可能也要稍微設計一下,還加一場電視TVBS製播的T觀點訪談,謝謝大家一直不斷幫我介紹和安排,每個人,在你生命中給你與支持你的,都是貴人吧。

279682680_1761872610816778_7818356280680980114_n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專題
講者:皮國立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講題:東方疾病史的對照:全球大流感疫情下的藥品與衛生策略
時間:2022年5月17日(二)15:00-17:00
*本次活動以線上演講形式進行。
google meet網址:meet.google.com/jjs-rupr-csc
*跨域時數若未事先線上報名則不接受事後認證。
*當天線上登入請用學校信箱,並使用本名+學號(無法辨識亦不接受事後認證)。
*跨域時數2周內登錄,若未被登錄請再來信詢問。
*線上遲到或早退合計超過30分鐘將不計入跨域時數。
這場演講當然要謝謝潘宗億老師了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線上專題演講公告】
講 題:專業、國家、美援與民間社會:1945–1970年台灣的精神醫療
講 者:巫毓荃 副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持人:王文基 特聘教授兼人社院院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時 間:111年4月29日(五)下午1:00~3:00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桃園文化局的支持下,局長的鞭策,兩位主編與作者,加上文資科同仁一起努力編輯出來的新書《憶載航空城》終於出版,當然還有前期承接文發科的計畫,要對所有相關人士致上感謝之意。我想,國家航空城建設才剛準備起步,無論未來歷史如何發展,人事、地貌如何物換星移,這本書都是航空城歷史上第一本專書。編書很辛苦,但感覺能為歷史上不斷受遷徙的人們做一點事,也無枉這本書後記所談實踐大眾史學的意義與價值了。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30年代之中國

 

內容簡介

  關於1930年代中國的學術研究不在少數,但是隨著時代的演變、知識的流通,以及資料的大量開放,現階段對於1930年代中國的研究,有著較以往更佳的條件與環境。
 
  收錄在這本論文集中的各篇論文,雖然議題各異,但是所呈現出的是青年學者對於1930年代中國研究的成果,與年輕世代對於1930年中國的認識。當然論文集中的議題無法含括1930年代中國的所有面相,但是立基於前輩學者以往的研究成果,若干議題,可以說具有一定程度的創新與學術貢獻。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近代中國與東亞研究群近年來每年邀請國內、外青年學者共同參與,透過每年不同議題的研討,成員間的切磋與交流,一步一步前進,創造出豐碩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劉維開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簡介
 
呂芳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
 
蕭李居
 
  國史館簡任協修
 
許慈佑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許峰源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研究員
 
張智瑋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講師
 
許惠文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林威杰 
 
  上海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姜  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金之夏 
 
  牛津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皮國立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陳晧昕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目錄

導言:30年代中國知識界對國家現代化走向的探索/呂芳上
1 國民政府對德日「防共協定」的因應/蕭李居
2 中日戰爭初期周佛海對中日關係與附日政權解讀的轉變/許慈佑
3 國際氣象合作:中國與香港遠東氣象會議(1930)/許峰源
4 行政刷新:行政效率研究會與行政革新之研究/張智瑋
5 重探1930年代之廣西公共造產/許惠文
6 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前後的黨內路線分歧/林威杰
7 抗戰前南京國民政府兵役制的討論與定調(1927-1937)/姜濤
8 抗戰軍事史口述回憶的「蔽」與「弊」:以台兒莊戰役為中心的考察/金之夏
9 抗戰前夕醫療技術變革的故事:中西醫急救、護理與外傷知識的初步匯通/皮國立
10 經營學術:1930年代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經費運作探析/陳晧昕

238187

23817323817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反思美國環境史的發展脈絡:對研究台灣環境史的啟發
主講人: 劉士永教授(美國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sian Studies Center, Global Professor)
主持人: 蔣竹山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時間: 2022 年 04 月 21 日(四)下午 6:30 至 下午 8:30
地點: 視訊會議

引自: 活動資訊 反思美國環境史的發展脈絡 對研究台灣環境史的啟發 |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2022041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專題演講】


講題: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百年前的疫情分析與疾病應對

講者:皮國立博士(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主持人:陳韻如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時 間:2022年5月4日 (三)15:00~17:00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因應防疫政策須控制現場人數,本場演講需事先報名,額滿為止,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dnsjzzArcys8xhw68
❈配合防疫敬請:1.全程配戴口罩,2.量測體溫,3.消毒手部,4.院外人士填寫健康紀 錄表,5.梅花座。


22050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我博士畢業時已36歲,其實更加窘迫,博士一唸,即無退路,除非徹底斷念退出。當年都還有修教育學程,已經還算有一點退路,不過,博士去考國高中教甄,其實一樣碰壁,絕不輕鬆。除非是抱著極大的興趣或自身已有很棒的一技之長,乃至具備強大的經濟後盾兼心智健康健全,報考前務必三思。那些叫你去唸的老師,一定要檢視一下他的學歷,如果是西方名校畢業,那麼除非你能像他一樣,最好能超越他到更好的學校有更好的老師指導,只在臺灣唸一唸,翻身機率不高。

原標題:博士畢業已32歲,想當教授也沒學校要收!七年級的他賣命打零工,痛訴高學歷的無用(引自: 博士畢業已32歲,想當教授也沒學校要收!七年級的他賣命打零工,痛訴高學歷的無用-風傳媒 (storm.mg) )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I don't know if I can urge you to indicate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before April 15th.
Recently, the magazine editor will also contact you to report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format of the paper writing. Thank you again!

前陣子接到某期刊主編寄出中英文並陳的催稿信,請於15日內將論文擲回!緊張死我了,緊急趕稿,快馬加鞭,壓力山大,晚上都會做惡夢。終於,在截稿日當天寫完了。找出原信件要回覆,才發現是請擲回「題目」,「全文」還有一個半月才要交......。

這件事無意間教導了我催稿的技巧,就是要不斷透過各種時間截止日的提醒,來增加作者的壓力,由於拖稿是多數學者的常態,包括我也是這樣,所以在擔任主編或編輯時,總要想出一些策略,合理又不激烈的給作者一些正向的壓力,作者就會展現出無比的潛力,雖然,那對作者來說真的很累人啊。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才有空拆開來看,這是我第一次當期刊主編,而且是臺灣史,感覺很有意義。主題是「公衛與醫療史」,這應該是學術期刊少見的臺灣醫療史專號。昨日座談會才知,現在《臺北文獻》似乎也在編醫療與傳染病史的相關專號。這一切都要感謝桃園市文化局的邀請,每位編輯委員也都相當認真,仔細閱讀了每一篇文章和審查意見,提出合理且實質的修改方向。還要謝謝每篇作者,不厭其煩地修改,配合追上按時出版的進度,本期還有口述歷史,分別訪談原住民醫師、傳統漢藥批發商、助產士和醫療院所創設者,兼顧多元性,也顯示編委會策劃之用心。最後要感謝沈氏印刷的後勤支援,排版、校對之功不可沒,一併於此致謝。對我而言,最可貴的是學到整個編輯學術期刊的過程和審查、開編委會的經驗,這些是我以前單兵作戰寫書寫論文很少經歷的,總之,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感謝這一切美妙的機緣。另外,最近事忙,信件多所延遲回信,還請大家多見諒,嗯,好像哪有不忙的時候?(倒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流感疫情不能只在北部吹,南部也要來流行一下,謝謝成大歷史系邀請,雖然雖然,最終疫情又把演講變成線上舉行了。


史學專題講座85

字體大小調整   

講師:皮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講題: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百年前人們對傳染病認識的變與常


時間:111年4月12日(二)19:00~21:00

地點: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一演講室

本演講採線上簽到退,請先上網報名,並攜帶學生證,現場刷簽到退。
https://activity.ncku.edu.tw/index.php?c=apply&no=11734

因應防疫需求,本演講活動不開放校外人士參加


https://his.ncku.edu.tw/p/406-1190-234447,r3066.php?Lang=zh-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家薪傳新書發表會】
《民國史研究的引路人:蔣永敬先生傳》新書發表會
 
時間:4月30日(六)14:00-16:30
地點:王雲五紀念館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9巷8號B1
主講:中央研究院張玉法院士
   「民國歷史人物硏究的現況與問題」
   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林桶法名譽教授
   「新書發表」
主辦: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財團法人台北市王雲五基金會
報名: https://bit.ly/3wUD8Je
 
一代有一代的學風,前一代前輩學者會影響下一代人。
 
從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道而言,教師負有傳薪責任,學生則經過類似「皈依」途徑,建立事業信念。通過學者傳記,嘗試分析其學術性格的養成、學術視野的開拓及學術方法的運用,以成一家之言。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新推出的【史家薪傳】書系,邀約當代學者,先就歷史領域內不同範圍、立場、角度的領路人出發,撰述知名史家學術傳記,闡揚前輩風範。並期以學術為公器、以學術為擔當,樹立新學術傳統,成就下一代學人,薪傳、傳薪意義,即在於此。
 
蔣永敬先生生於安徽,抗日戰爭末期投入青年軍,1949年來臺,見證了抗日戰爭的歷史、國共戰爭的歷史,早年致力於教育學的研究。三十五歲以前可以說是成長和歷鍊的時期,三十五歲投入民國史的研究,第一本學術論著為《鮑羅廷與武漢政權》,1963年出版。蔣公勤於治學,此後五十餘年間,著作甚多。難能可貴的,在過世的前夕,猶出版《多難興邦》一書。蔣公治學,很難說有師承。在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後,有機進入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工作,得在黨史史料庫中肆力於民國史的研究,成為出身黨史會的三大民國史家之一。後蔣公的歷史研究由專而博,出任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之後,與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學者來往日多,兩岸開放後,更與大陸史學界廣泛接觸。蔣公為人親和,史學界無少長皆可引為至友。
 
本書作者林桶法先生為蔣公的博士研究生,致力於戰後國共鬥爭及其結局的研究,是臺灣研究民國史的傑出史家之一。作為蔣公的弟子,林桶法深切了解其授業師的行事與心情,為蔣公所寫的這本傳記,內容紮實,行文深入淺出,以「真實性,啟發性,故事性」自許,當之無愧。可以在輕鬆愉快中了解一代學人的生平事跡,餘味無窮。
(摘自本書張玉法院士序)
 
【特別說明】
(1)本活動將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台北市政府公布之相關防疫措施,隨時調整辦理方式,請報名讀者密切注意臉書粉絲專頁。
(2)《民國史研究的引路人:蔣永敬先生傳》,報名成功的讀者朋友,預購可享特價350元,另加贈小禮品!請在報名的時候勾選喔~(限活動現場取貨付款)

附註:以上訊息轉貼自民國歷史文化學社FB粉絲頁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謝臺大外文系陳重仁教授邀請,下週去臺灣大學演講。這門課是專談歷史上各種傳染病與感染症的書寫,主軸偏重英美文學,課程內也談到1918年大流感的各式解讀。陳教授得知我的《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出版,是以過去未見的方式來探究該次世界疫情,故邀請來和學生分享。陰錯陽差的機緣,聊一聊才發現陳教授算是我的學長,而且是一位極為優秀的學者,可以說獲獎無數,包括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學長很謙虛,還說我的書他幾乎都有買來看,我高興到快要跳起來了!有什麼是會比優秀學者欣賞自己的書還要來得開心的呢?這幾天好好構思一下要談什麼,因為一本書不可能一堂課說完,大概還是要依據學生的性質與興趣來設計要講的內容,這樣對學生才會有所啟發。

 

感染與思想課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意瀏覽幾個值得關注的西文期刊:

版主:當然還是以近現代東亞歷史為主囉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History and Theor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Late Imperial China

Modern China(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