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桃園陽明高中演講,研究所同學葉狗與慧雯學妹一起來,真是開心。
準備幾本《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跟史家一起創作》當獎品,學生提問踴躍,他們對醫療史的興趣超乎我的想像。 有一位女學生直接對我書中推論的死亡人數提出質疑,很有深度,可見非常認真聽。我覺得自己的回應也不錯(自我感覺良好),提醒學生,這樣質疑是有可能成立的,但應該怎麼找資料來印證,希望透過這樣的問答可以提升他們對歷史探究之興趣。而且,他們剛上過108課綱選修的醫療史,而慧雯學妹也在校內開設「疾病如何改變歷史?」的多元選修課,真是太優秀了。
謝謝學妹邀請,中午還吃了一陣港式排骨飯和凍檸茶,演講完又有蛋塔和手搖飲當下午茶,這就是來同學和學妹學校的優點(大誤)。275830243_513088937064703_3568651811187739676_n277469573_317567900466513_7032328039594543065_n277052731_667554764577014_705468434113857684_n
23074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人文歷史沒未來?或是怎麼思考未來?其實,大部分的人的未來,都不是在某個過去的時間當下就已決定好了。一連串的意外、巧合與因緣,才造就了今天的你。所以你現在要做的,不是規劃未來,而是替未來創造更多可能、想像與機會,不要限制自己只能做一種夢,走向成功,往往不是只有一條路而已。(其實我當年也只是想當個國高中老師而已,我想當那種混吃死退休的老師,但是上課一定要好笑。當時很幼稚,現在看到那些為108課綱奮鬥的老師,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大家的工作都不輕鬆)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黃克武老師大學長贈書,這本書不厚,註釋和引文也不多,但卻是克武大學長用兩本中文專書和一本英文專書來深入研究人物之後,方能寫出較為平易近人的通俗著作,嚴復研究之不易,已如書內所言。所以通俗史學、大眾史學,也絕非亂寫,必須奠基於紮實的基礎研究,其後續內容方能合理且可信,這本書可為代表。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造空軍桃園基地設施群 航空城園區將有3座博物館

 

 

桃園航空城計畫進入建設階段,由於開發範圍包括前空軍桃園基地,有黑貓中隊使用過的機棚、宿舍等建築,桃園市府目前將這些設施列為市定古蹟並進行修復,計畫打造3座博物館,保留空軍珍貴史料及記錄航空城開發演進過程。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主持市政會議時指出,前空軍桃園基地設施群在2016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2020年由桃園航空城推動委員會文化資產組依古蹟價值意義調整都市計畫,畫設了13公頃文化資產保留區,7處公園用地和古蹟保存區共有60多棟建築被保留下來。

 

鄭文燦表示,設施群中,黑貓中隊曾使用過的機棚已經修復,05警戒區的修復工程預計今年10月動工,拚明年底完工,接續還會有照相技術中隊、黑貓中隊飛行員宿舍、減壓室、耐爆氣象觀測站、指揮所及黑貓中隊機棚附屬設施等區域的修復工程,預計2025年底全數完成。

 

文化局指出,古蹟修復後,將分做四大區塊規畫使用,用途包括「航空城城市記憶博物館」、「空軍基地博物館」、「考古遺址博物館」和「促參(ROT)規劃區」,以保存航空城文化資產,再造國防教育歷史現場,以及記錄區域變遷與記憶,讓文化歷史保存與都市計畫並進。

 

此外,在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與國防部的支持下,文化局也辦理了多項古蹟調查、口述記錄及紀錄片拍攝等工作,也在航空城聯合服務中心籌設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駐地工作站,預計於6月24日掛牌,屆時將提供解說服務,讓民眾瞭解航空城古蹟活化、文史保存的過程。

 

引用網址: 改造空軍桃園基地設施群 航空城園區將有3座博物館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新竹市長蔡仁堅先生來訪,談吐溫文儒雅,人非常客氣有禮貌。他早年也曾研究醫藥史和科技史,和我聊了一下我的學長,也是臺灣醫學史的前輩陳勝崑醫師(1951-1989),以前他們有一段想要發展醫學人文的理想。他說以前也去找過杜聰明,還見到杜聰明蒐藏的古本《本草綱目》,真是相當特別的經歷。我則回贈一本《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請他多多指教,他還談到對伍連德的興趣與認識,真的是有關注過醫療史。我們還談到,臺灣史界應多關注科技史與企業史,才能逐步打開史學發展固守一隅的新局面。現在他讀書,特別是文史研究,只為興趣和探索知識而讀,可以看出純粹讀書帶給他的快樂,也謝謝李萬年同學陪同。

22791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上看到一則新聞,與我想的一模一樣,翻譯書比例這麼高,代表本土創作空間被嚴重壓縮。

原文與影音引自: 翻譯圖書占比攀高 恐壓縮本土創作能量 | 公視新聞網 PNN (pts.org.tw)

國家圖書館在今天發表110年台灣圖書出版現況和趨勢報告,去年出版的新書,有5萬7千710種,比前一年成長超過6成,類型也更多元,但在這些出版新書當中,有近3成是翻譯圖書,可能也會壓縮到本土作家的創作空間。
 

疫情持續,圖書出版雖受衝擊,110年出書量卻大幅成長,根據國圖統計,110年的紙本書、電子書和有聲書共有57710種,較前一年成長64.69%,電子書占比30.24%,爆量成長。

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表示,「紙本書跟電子書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穩定健康共生的狀態。」

電子書出版量最高的主題是漫畫書,註記限制級占了13.01%,較一般圖書限制級占比6.37%高出許多,國圖認為,電子書服務落實分級註級及切實把關閱讀對象,益形重要。而以圖書館分類統計分析新書,出版量最高是語言及文學類;以出版業主題類型分析,考試用書占11.97%最高,成長幅度高達190.70%。

考試用書大增,國圖表示,這和110年起圖書免徵營業稅有關連。國圖館長曾淑賢表示,「因為過去可能是銷售管道不同的關係,所以出版社並不認為說教科書跟考試用書有必要申請ISBN。」

國圖表示,110年的出版機構,小型出版社仍為絕對多數,出版101種以上的大型出版社更活躍,帶動出版量能。但出版新書有近三成為翻譯圖書,且翻譯圖書占比不斷攀高,出版界和政府得共同面對,如何兼顧市場需求與提升本土創作能量。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天要新書發表,這幾天有空都在看自己的書。很妙的是,愈看愈有心得,感覺又可以寫點什麼。當我變成讀者時,好像又想告訴身為作者的我,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定義、可以那樣解讀。
1918年大流感在中國的故事,其實是二十世紀初年中醫的第一場防疫戰爭,不過很可惜的,它也是中醫在上一個世紀最後一場全國性的防疫戰。自此之後,中醫幾乎全面被排除在公共衛生、防疫工作的領域之外,這是我最後一章談臺灣流感小史的用意。(1949年之後的中國中醫,有另外一些發展,需要另一本書來交代,特別是現在正談論的,要將中醫納入國家公共衛生體系)
現在很多所謂的新書發表會,都是找一些不是該書作者的專家來解讀,解讀這件事,既然有書,應該讓讀者自己去體會,而非找一些人一直講書內的內容,除非是很難讀的書,不然應該讀者要自己去體會,才會有閱讀的快樂。新書發表會時間不長,故不宜全部談內容,還是應該尊重讀者的閱讀權利,反而應該談一談整本書寫作的動機和過程,大概對想從事疾病史書寫的讀者,會更有幫助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66309901833966?acontext=%7B%22event_action_history%22%3A[%7B%22mechanism%22%3A%22search_results%22%2C%22surface%22%3A%22search%22%7D]%2C%22ref_notif_type%22%3Anull%7
 
22108122128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集主題:「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介紹
訪問: 皮國立 教授
內容簡介:
全球第一本中國大流感史專書
揭露近代中國流感疫情之全貌,
探索疾病歷史上的「失語」,
重拾中醫於東亞醫療知識網絡內的發言權。
  1918-1920年的全球大流感被稱為「所有大流行病之母」,粗估全球至少五億人受到感染,死亡人數更上看五千萬,是人類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相對於眾聲嘈雜的西方,東亞世界對於這場奪去千萬人性命的瘟疫史研究,卻異常安靜。2019年底開始肆虐世界各地的新冠肺炎(COVID-19),與全球大流感有許多相似之處,引起人們再度關注這段幾乎要被遺忘的疾病史。
  今日的科學研究已經證實,1918年爆發的全球性流行瘟疫,其源頭正是H1N1型流感。這波疫情當時也衝擊到中國本土、日本、臺灣、東南亞等地。在許多既有的西方研究中,都未曾對中國的疫情做出全面的介紹與評估,反而多帶有偏見地認為,大流感造成中國難以估計的人口死亡與損害,而且該病的散播源頭正是中國,一如新冠肺炎爆發後那樣。
  過往史家在研究中,或多或少的指出1918年大流感的影響,但多偏重世界疫情的論述,對中國疫情則僅有片段之著墨,缺乏基礎、深入的研究,難窺疫情全貌。 日本學者飯島涉曾坦言:「我們對中國當時流感擴散的狀況並不太清楚。」 是以我們目前需要一個對當時疫情全面考察的研究。
  皮國立的這本《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在新冠肺炎仍肆虐不止的此刻,不僅「躬逢其盛」,得以和許多談論西方全球大流感歷史的名著對話,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中國與臺灣之歷史經驗,更為歷來僅從西醫角度討論或分析的書寫主流,另外開啟一扇中國醫學的視野,剪影這場流感大戲中許多過去未曾深究的細節,頗能讓人耳目一新,並體現了「疫病的危機其實就是轉機」,值得讀者省思。
作者簡介:皮國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身體史、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
  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中醫抗菌史:近代中西醫的博弈》、《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等學術專書,並合編有《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藥品、疾病與社會》、《憶載航空城:大園落地生根的記憶》以及高中歷史教科書等等,另有學術論文、專書篇章等80餘篇。
出版社粉絲頁: 時報出版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晚要到中原大學演講「尋找地方的故事—我從事田野調查與訪談之經驗談」,感謝每一位願意受訪的大園鄉親,我們希望做得更多更好。上週末時謝謝老學弟,讓我們有機會口訪他們老家。原來,口述歷史不只是資料採集而已,還有釋放情緒與補上記憶缺口的功能。可以說接下來大園每天不一樣,現在大家上充滿了各種廢棄傢俱,人群陸續搬離,竹圍里的街上,空空蕩蕩,不再熱鬧,海口福元宮旁的建築,也拆除了一半,真是一片斷垣殘壁。在航空城緩步開發前,革新建設之前必有離散破壞。對人文學者來說,所要做的不是錦上添花去談政策,而是要幫助在地居民整理記憶,記得那故鄉原來的樣貌。

222888

222882

 

222884

 

222885

222886

22288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原大學 (通識自主學習)(高教深耕)「尋找地方的故事—我從事田野調查與訪談之經驗談」

演講內容:大園航空城的遷徙計畫、田野調查的方法、訪談地方人士的經驗、寫作與出版雜談
活動日期:111年3月9日(星期三)
活動時間:17:30~18:00報到、18:00~20:00活動時間
地點:真知教學大樓812教室
講員:皮國立
講員簡介: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副教授
【學歷】東吳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部落格】歷史學×醫療史新時代:https://pikuoli.pixnet.net/blog
歡迎各位同學踴躍報名參加!(報名日期,從即日起至3/7(一)23:00)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未提供相片說明。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72821466_353181663338013_7664385284111266053_n

 

2022312 星期六,下午2:30 – 下午4:00

流感歷史大解密你不知道的「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皮國立副教授 —— 新書分享會

 

活動主辦人:時報人文科學線紀州庵文學森林

紀州庵文學森林

時間長度:1 小時 30 分鐘

公開  · 所有 Facebook 用戶和非用戶

爆發於 1918-1920 年期間的全球大流感,是人類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傳染病,但相對於眾聲嘈雜的西方,東亞世界對此卻異常安靜,甚至連被懷疑是起源地的中國都甚少談論。而在 2019 年底開始肆虐全世界的 COVID-19,則與百年前的全球大流感有許多相似之處,引起人們再度關注這段幾乎要被遺忘的歷史。

因此,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 皮國立老師 —— 便以《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一書,揭露近代中國流感疫情之全貌,
▫
3 12 日,週六下午兩點 30 分,歡迎來到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 2 樓,皮國立老師將帶領我們一同走入這段「失語」的疾病史 —— 以全球化視野觀看全球大流感、同時重拾中醫於東亞醫療知識網絡內的發言權。

——————————————————

▍流感歷史大解密 ▍你不知道的「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皮國立副教授 —— 新書分享會

活動時間|2022-3-124 () 14:3016:00
活動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 2 樓(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講  者|皮國立(本書作者、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
報名方式|點選下方【講座資訊】連結、進入頁面填寫下方【線上報名系統】資料後送出,即完成報名手續。

講座資訊|https://kishuan.org.tw/activity_detail1039.htm /// 免費入場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謝謝余新忠教授推薦。

 

立足堅實的歷史,以新的思路重新理解中西醫匯通之路

余新忠/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兼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兩年多來,全球性新冠肺炎的爆發和持續流行,極大地激發了世人對瘟疫歷史的關注和回憶,與人類同在的瘟疫,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實,都對人類的歷史進程和日常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用說,關於歷史上的瘟疫與人,一定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們去發掘和探究。這兩年,受疫情的加持,大量有關瘟疫歷史的書寫,紛紛湧現。其中,一九一八年前後爆發的「西班牙大流感」,這一發生在現代世界中,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席捲全球的大瘟疫,由於其年代上離現在不遠,加上疫死人數巨大(一般估計五千萬至一億)和症狀方面與新冠肺炎比較接近等原因,一時成為時下最受關注的歷史疫情。然而,儘管這場瘟疫在世界疫病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在中國的疫病史中,卻幾乎處於失語狀態。作為長期從事疾病醫療史研究的研究者,在看到眾多有關西班牙大流感的介紹時,才突然意識到,那段時間自己印象較深的中國疫情似乎只有綏晉鼠疫,而對全球性的流感疫情,卻幾無瞭解。根據常識,當時的中國早已不是封閉的國家,而且有大量華工參與一次世界大戰,肯定不可能自外於世界而獨善其身。這不禁讓我深感震驚和汗顏,不過當我對既有研究進行了一些調查後,又稍感寬慰,因為這可能不只是因為自己不夠敏銳或知識上不專業,更主要的還是緣於既有中國近現代疫病史研究確實對它缺乏關注,只有比較晚近的區區數文論及於此。這又促發我思考何以如此?顯然,考察這場全球大流感在中國的流行情況,並探究它何以較少受到時人和後來研究者的關注,無疑是一個重要且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一度我曾想啟發我的研究生關注此一課題,不過很快得悉皮國立教授對此早有關注,並已有數篇重要的論文發表。我知道國立兄是一位非常勤奮且高產的學者,故覺得用不了幾年就應該可以讀到他系統的研究成果。不過,當去年底收到他書稿和邀請寫序的郵件,還是深感驚喜,一方面訝異於他令人驚嘆的研究和寫作速度,另一方面,則為閱讀過程中,我心中的相關疑惑每每能得到解答而感到欣悅。在本書中,國立兄不僅以宏闊的視野、豐富的史料和細膩的筆觸,十分系統而細緻地向我們展示了,在全球大流感流行的背景下,一九一八年前後中國流感流行的前因後果、流行狀況以及國家、社會和醫界的應對,同時還非常有說服力地解釋了這一重要的疫情何以長期未受到足夠的關注。就筆者的理解,國立兄至少在書中談到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死亡人數較少。這場流感流布全球,不僅對歐美,對亞洲也造成了極大的人口損傷。一般認為,同為亞洲國家的印度,死亡人數多達一千萬以上,所以現有一些海外的研究也多估算中國的死亡人口為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不過本書以翔實的史料和合理的推理令人信服地表明,這場瘟疫導致的死亡人口,遠少於一般的估計,19181919年兩年加起來,不過在六十萬左右。這一數字若放在現代,當然顯得頗為驚人,不過相比於其他國家,特別是放在當時中國的歷史情境中,就不足為奇了。二是流感未被列入當時的法定傳染病。作為一種新的疫病,當時沒有列入是理所當然的,不過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列入,這應該跟當時病原微生物學尚不夠發達和中國社會向來視感冒為非嚴重的疾病有關。未列入法定傳染病,不僅會影響官方的應對行為,也會影響當時對這類疾病的統計及相關記載等文獻的記錄和流傳,從而間接影響後來的研究者對這一疾病的關注。三是尚缺乏比較統一規範的疾病命名和疫病應對機制。當時的中國,疫病頻仍,民間的公共衛生狀況難盡如人意,政局也不夠穩定,比較缺乏統一規範的疫病應對機制,這種情況下,非烈性的低致死率瘟疫,相對也不太容易引起普遍的關注,流感的致病率和死亡率雖然高於普通感冒,但還是比較容易混跡於眾多的時疫之中,而當時的中醫往往將其視為溫病的一種,使得這場流感在當時的諸多文獻中辨識度和顯示度相對較低。

這些論述不僅很好地解釋了這場流布世界各地的全球大流感為何長期在中國疫病史中處於失語狀態,同時,也顯示了開展這項研究的難度。不過儘管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國立兄還是憑藉他超強學術探究精神、深厚的學養以及勤奮,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將這場疫病在中國的流行情況比較清晰地呈現了出來。當然,本書的成功也不僅僅在於比較清晰地揭示這場疫情的流行和應對狀況,還在於他能將這一新研究置於既有的學術史脈絡中,以前沿的學術理念和強烈的現實關懷,推動了中國醫療社會文化史研究不斷深入開展。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至少有兩點:第一,他將醫療史和日常生活史很好地匯通起來,將與流感相關疾病認知、醫藥知識置於具體的日常生活中來加以探討,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這場疫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並踐行了他提倡的「重層醫史」的研究理念。這一點,他在書中,特別是緒論和結語中都有清晰的論述,毋庸贅言。

這裡我想稍微多說兩句的是第二,他關於中西醫匯通和中醫發展歷程的思考。幾年前,我在拜讀他的《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一書時,就真切地體會到了我們作為歷史學者,在真正關心中醫發展上的意趣相投;這次閱讀本著,我不僅再次更明確地感受到了他的這一心願,同時感受到的還有他對中醫的認同。本書中,他提出了一個頗有衝擊力但多少是假設性的看法,當時那場流感疫情,中國之所以病死人數相對較少,應與中醫作用的發揮有關,我們不應該忘記或抹殺中醫的功勞。不僅如此,他還進一步結合現實,認為中國大陸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的介入治療對提升新冠病人的療效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樣的判斷儘管自有其道理,但要想得到扎實史料和科學資料的證實,似乎也頗為困難,實際上,這可能根本也不是歷史學者可以完成的任務。不過作者通過具體的研究提出這樣的認識,其意義並不在於這一結論是否可以成立之本身,而是提示學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實有必要立足於堅實的歷史研究,以新的思路和理念來重新認識和理解至少已歷經百餘年的中西醫匯通之路。遙想一百多年前,徐壽、李鴻章等人率先提出中醫西匯通之論,未必真的從內心認同中醫的學理,而唐宗海等人首先在醫學界舉起中西醫匯通的大旗,也未必真的理解西醫醫理的精妙何在,但他們都出於本能性的民族文化認同,基於西方文明已成現代世界主流文明、中西醫療效上各有所長和中西醫學同為治病救人的醫學等基本事實,開啟了意義深遠的中西醫匯通之路。時至今日,儘管這樣一條道路為現代中醫的形成和中醫在現代中國依然與現代醫學並列於主流醫學體系做出了基礎性的貢獻,然而,出於中西醫醫理匯通上的困難重重、中醫理論現代化研究乏善可陳以及現代的研究者往往狹隘地理解中西醫匯通的內涵和意義等因素,也出現相當多頗為強烈的反對中西醫匯通和結合、主張回歸「中醫」的聲音。於是,現實社會中嚴重對立的「中醫粉」和「中醫黑」之間無休止的拉鋸戰也獲得了專業上的背書,嚴肅的學理之爭與一地雞毛的口水戰相互攪合,讓本來就頗為複雜的中西醫之爭變得更加糾纏混亂。

若要跳脫這一現實的困境,就有必要回到歷史的起點,去認識和思考中西醫匯通思想出現的來龍去脈,並結合現實,去體認以下事實:中醫的現代化及其取得重要成就,可以說根本上就是中西醫交流匯通的成果;雖然現代醫學突飛猛進,但中醫在治療上、效果上依然具有其特色和某些方面的優勢。在現代社會,任何專業、學術乃至文化,都不可能完全自外於現代文明體系而獨立存在和發展,中醫也不例外;現代研究表明,醫學具有科學和人文的雙重屬性,所以從文化上凸顯中醫的價值和意義,無論從策略上還是學理上都有其合理性,但同時,中醫作為醫學無疑更具有科學的屬性;中醫雖然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臨床經驗積累,但專業而現代的研究,歷時尚短,而現代科學研究的投入,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相較於西醫及其相關學科,都極為欠缺和薄弱,所以在中醫理論現代化等中醫醫理研究方面,暫時未能取得良好的成績,應該也是頗為自然的事。若能如此,我們就可以以新的觀念和思路來重新理解中西醫匯通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立足中醫的療效,以更加開放的心態、科學的方法和創新的精神去尋求現代中醫理論和治療上的突破和發展,在中西醫匯通的道路上,開創中醫發展的新格局、新氣象。

我想,這應是國立兄內心的祈願和我們共同的心意吧!故謹此聊贅數語,以志對國立兄出版新著的敬意和祝賀!

 

余新忠

202223日於津門寓所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舉例第二週  醫療史研究在臺灣

*1.劉士永,〈臺灣地區醫療衛生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耿立群編,《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慶祝漢學研究中心成立40周年》(臺北:國家圖書館,2021),頁395-426。

*2. 杜正勝,〈另類醫療史研究20年: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古今論衡》25 (2013.10),頁3-38。

3.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2005),第一「方法篇」。

4.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第一單元。

5. 李貞德,〈疾病、醫療與文化專輯導言〉,《漢學研究》34.3(2016.9),頁1-7。

*6. 杜正勝,〈「日常生活」的背後〉,《成大歷史學報》61號 (2021),頁1-45。

7. 皮國立,〈新史學之再維新——中國醫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11-2017)〉,《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理論、方法與實踐》(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頁439-462。

 

醫療史研究之反思

                                                皮國立

    這三篇文章建議先從〈另類醫療史研究20──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看起。先看看解釋另類的時代意義,其實蘊含了醫學史發展的意義。該文引Charles Greene Cumston和杜聰明的例子,醫者寫醫學史、教醫學史的意義。杜文從臺灣出發,但劉文或許更彰顯近代中國的脈絡。

    劉提到20 世紀上半期中國醫學史的發展,是在醫學史研究、著述,與教學三路並進的情況下,回應當時西醫引入中國與中西醫論戰而誕生的一門學科,而參與者不論是中醫或西醫,率皆具有一定之醫學專業背景。關於政府遷臺後的研究發展,劉又談到,劉伯驥的和陳勝崑醫師是早期的代表作,但後者更是醫家治史的代表性人物,著有《中國傳統醫學史》及《中國疾病史》等書,是早期的醫界先行者。而特別是前者的例子,後者也一樣,沒有教學場域和研究單位的支持,這個學問很難為繼。我也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如果這個工作沒有「位置」(包括工作、計畫和願景),這門學問就很難持續下去,這當然多少也談到歷史學的危機。你比如又說西方醫學史的研究吧,在臺灣很難開展,因為西醫醫學院不重視,西醫學生當然也不會重視,現況是連一部像樣的臺灣西醫史都寫不出來。

    杜回憶,1992年春天在史語所首次舉辦「歷史研習營」開幕時演講「什麼是新社會史」,並在最後的綜合討論抒發胸中鬱悶說,青年學子如果冒然走新路,會不會「出師未捷身先死」呢?他舉1928年傅斯年籌備歷史語言研究所,從清華國學院挖了陳寅恪、李濟和趙元任三位學術新秀,組成研究團隊的核心,他致陳寅恪的信說到:此研究所本是無中生有,凡辦一事,先騎上虎背,自然成功。」寫得真棒。19801990年初,以及後來醫療史的誕生,可能還包括1990年創辦《新史學》學術季刊等事件。這其實都反映一種史學界的焦慮,來自於當時臺灣歷史學界為與大陸學者在論述上抗衡,而亟思另闢歷史解釋的蹊徑,那麼現在呢?直接投降還是害怕想起。杜前去1994年年會演講,顯示一個特別的單位:中央研究院的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科學史組臺灣分支,可以關注一下。

     Andrew Wear也在一九九二年編輯出版了Medicine in Society: Historical Essays(《醫學在社會:歷史論文集》),三年後,David J. Rothman等人也編選醫史文獻,以Medicin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醫學與西方文明》)為題出版。一個強調社會,一個強調文化(他們當時用的是醫學社會史,多少影響了中國大陸後來研究的定位,臺灣還比較[生命]),從新社會史出發的醫療史研究,隱隱然與英美的醫史先進有若合符節之處,但最初並沒有太多連結,而從本土文明之創新,必須要能與國際漢學對話,這一點是重要的,又可連結至劉文之關懷。

    杜認為,自己其實仍帶有濃厚的保守性,例如他將古醫籍定位成用來探討心態與文化,正如陳寅恪資以考證歷史,周作人、江紹原用來透視文化,「另類醫療史」是在他們的基礎上揭舉社會與文化作目標,自認從較寬廣的學術傳承來看,臺灣醫史學界顯然循著他們的足跡前進。但是,他又是充滿期待的,似乎整篇文章又意猶未盡,似乎還未完結,感覺醫家和史家似乎又可以共同努力,大有可為,但他自己又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很難有真正的結論。但從劉文中可以補充觀察到,李尚仁、巫毓荃等具有醫師背景的研究者進入史語所,象徵醫者與史家對話的空間可能加大加廣。感覺杜也想尋求一歷史定位,事實上,這篇文章就是一篇史學史的好文章,後面附錄也是很有用的。

    另外必須提到,杜沒有談到,臺灣學界尚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之「華人衛生史計畫」(先期是「明清至近代漢人社會的衛生觀念、組織與實踐」研究計畫,後來變成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劃,2002-2018),也是另一股力量。以梁其姿為首,拓展醫療、疾病與社會、法律、族群之間的對話,後期又有STS的成員加入,成員不限於歷史學界,選題與詮釋顯得更加多元但也觀點分岐。另一個就是2014年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聯合執行科技部「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 建立紮根性的研究合作-主題計畫 C: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專題計畫。還有類似2013年開始運作之「日臺中韓醫療史環境史青年學者論壇」和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研究中心(2014-2020)等等。

    日常生活史這一篇,則回顧臺灣於2010年前後至2020年有更多的發展,特別回顧王鴻泰、呂紹理等人的研究。杜正勝認為,日常生活史其實就是人民生活史,但這個「人民」不限基層社會的芸芸大眾,更不必因為政治理念或人道關懷,而非研究那些與歷史大脈動無關的課題不可。於是乎人民史學不再如無米炊的巧婦,可以打開相關領域,歷史研究的局面乃可能開濶,例如日書、鬼怪,就是統治階級與平民共通的思想或技術,民俗往往是全民的,不過,杜完全沒談到所謂大眾史學觀念。

    他這樣認為,作為新社會史的一環,日常生活史(最初是生活禮俗)、民族的根底,必須要具備全面的視野,避免枝節雜亂。從表層到內裡,體驗與覺識?史家需要對研究對象有所體驗,並依憑直覺而產生識見,其研究成果才容易貼切。他嚮往蘭克(Leopold Ranke, 1795-1886)所說:「辛苦艱難的史 料批評之後,還需要直覺(intuition)。」直覺應該屬於「識」,學與識相互為用而 建構歷史。怎麼得到,歷史具 有延續或遺傳的特性,才有可能。所以現代人研究某個國家、民族、文化的歷史, 擁有那個國家民族的現代經驗,應是必備的條件。(歷史不能脫離真實世界,這裡可以反思劉文所引Richard Horton的話,過度沉溺於稀有資料發掘和解讀,缺乏與時俱進的醫學技術發展背景知識,卻是造成當前西方醫學史(history of medicine)研究死氣沉沉的原因之一。Pratik Chakrabarti主張,即便是研究古代醫學史,也應當懷抱晚近對於醫療衛生技術與知識史的理解。換句話說,不貼近現實與真實,恐怕歷史研究會與實況脫節,也就不真實了。

    二戰前中國許多關於生活禮俗史的著作不同程度地累積史料,難免失之零碎,然而這是「日常生活」進入學術殿堂的基礎,也是這個新領域發展的必經過程。直到最近年輕世代史家開發新課題,也需要先下過這種基本功,延伸的歷史解釋才可能具說服力。(杜引了邱仲麟,可以詢問) 不論史學如何轉變,史家的任務還是要了解歷史大局,探索文明進程,關注人類未來,可是百年史學專業化的結果,學院史家逐漸瑣碎化。在不側重政治的新社會史,尤其是日常生活次領域,很容易陷入此一瓶頸,所以新社會史方法學特別強調歷史不同層面的有機聯繫。日常生活史研究平凡的人、物、事,雖從民生日用出發,要能延伸到更大的歷史問題,而不只是「鍋盤瓶罐」而已。

    杜日常一文,感覺好像沒寫完,也沒有結論,最後引很多文學資料代表真實,感覺拉不太到本文的問題意識。老師研究日常生活史的經驗與困難,也遇到挑戰,例如報刊資料能代表常民嗎?還有個小錯誤,杜文頁4,三年代陳邦賢(1889- 1976)寫中國醫療史,其實1919年就寫好了。

    就展望而言,過去新社會史一支,在為史家找空間、定位,但又不幸的將對社會文化理解較弱的醫者給推出去,看看早期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的討論,其實有相當多醫師或醫療從業人員參加,到了後期後削弱了。著名的西方醫學史家 喬治·魯梭(George Sebastian Rousseau)長期關注疾病如何被科學架構與社會想像的過程,這些形塑疾病的過程正是醫學科學與社會文化交鋒的結果。它們共同指向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一個必須要結合內史與外史相互理解的領域。我認為,新的醫學史是結合內史與外史、醫家與史家的新史學。

    醫療衛生史在臺灣地區的發展雖已被認為是個值得期待的新興史學領域,但其專史的地位與專業性特質迄今仍不夠清晰。臺灣地區醫療衛生史偏好採用文化史與社會史的角度切入研究醫療現象,這雖符合早期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成立的初衷,也有效避開了醫療專業脈絡難以掌握的現實。但在另一方面卻也因為缺乏內史的支撐,從而失去了與醫學對話,甚至是協助醫師超越專業限制的基礎,隱約削弱了醫療衛生史作為一個專業史學的立場。劉指出:期待下一個40年再有人撰寫回顧論文時,將是討論專業的醫療衛生史如何支援其它學科領域的發展。(劉文422-424)

    當然,從這三篇中看到了回顧、言論、研究成果,但卻缺少方法,值得同學們進一步思索。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登上博客來網頁橫幅,我問了編輯,我不喜歡用錢去買廣告,但編輯說,這是博客來自己選的,我真的也要謝謝他們。然後......哥倫布發現新中國也在!!這兩天太紅了,風波不小,趕緊截圖留念,可惜後者已在今早被移除,實體書昨天就已下架,聽說不少人還要搶購呢。跟大家報告,目前《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精裝本賣比平裝好,出乎我意料,原以為訂價較高,讀者會以平裝本作為購買優先考量,沒想到是精裝本賣得更好。精裝和平裝分開計算,還有這樣的名次,深深鞠躬,謝謝大家支持。
 
#學術書不需要追銷量,但銷量太差對出版業是打擊,請大家支持本土創作
 

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限量精裝版)

 

AAS

fgh

SDF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最熱的歷史新聞:
哥倫布發現新中國? 作家怒批出版社亂改新書:「大陸」全被改「中國

 

    大陸作家曹雨昨(18)日晚間在臉書發文,指出自己的書《激辣中國》在台灣出版,但書中所有的「大陸」都被機械式替換成了「中國」,但他強調因書中所用的「大陸」其實都是continent,指的是新大陸、歐亞大陸之類的內容,如此一改,書中竟出現「哥倫布發現『新中國』是辣椒得以從美洲傳播到全世界的契機」等內容,相當詭異。

曹雨說,出現如此離譜的錯誤,明顯是出版方篡改了作者的原文後,連校對這樣基本的印前工作也懶得履行,結果就成了現在這副模樣,怒批「這已經不是『疏忽』能夠解釋的了,這是根本沒有職業操守才做得出的事情!」

曹雨批評,此行為不尊重作者、不尊重讀者,「徒為所謂的『政治正確』而做出一些貽笑後世的愚行」。

相關內容也在臉書、PTT引起數百則討論,網友紛紛表示「笑死,校稿的是在睡喔」、「直接取代,也太懶了吧」、「這也太不尊重作者了」、「在書店工作的我坐等出版社的下架通知」、「原先還以為這是出版社的行銷手法,但是越看越不對,這個已經不是行銷,這個是『行笑』了吧」、「講個笑話:台灣有言論自由」、「台灣終於也開始自我審查了」。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們 哥 倫 構, Đưય 後 第 發 辣 椒 原 産 美 洲 洲 九 大 約 在 十 六 世 年 節 椒 辣 就で 國 何 時 進 到 下 率 為 美 遺 é 的 機 知 衆 所 周 知 新 發 現 曆 將 香 哥 間 他 布」的圖像

 

引自曹雨FB:同一個世界,各自崩壞

上個月我的書《激辣中國》在臺灣出版,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雖然至今我還沒有收到樣書,但朋友發來的圖片實在令我震驚。

書中所有的大陸都被機械式替換成了中國,其實我在書裡並沒有用大陸來指代中國的用法,因為這樣的用法很不嚴謹,我是不會這樣寫的。書中所有的大陸,都是指continent的意思,new continent是新大陸,Eurasia continent是歐亞大陸,south Asia sub-continent是南亞次大陸。

結果臺灣出版方就改成了哥倫布發現新中國”“南亞次中國”“歐亞中國,出現如此離譜的錯誤,明顯是出版方在篡改了作者的原文以後,連校對這樣基本的印前工作也懶得履行,結果就成了現在這副模樣。這已經不是疏忽能夠解釋的了,這是根本沒有職業操守才做得出的事情。

我的書在中國出版時的書名為《中國食辣史》,原稿中有兩章,分別是辣椒與紅色革命(講辣椒與共產黨紅色文化之瓜葛)大破大立(講文化大革命時期飲食文化之破碎)都被中國出版方完全刪除,不予面世,爲此我曾憤懣不已。本以爲在言論自由的台灣,能夠讓作品以更理想的面貌問世,結果又是這麽一副殘樣

如今的海峽兩側,真是各有各的崩壞,壞得爭奇鬥艷,壞得讓人腦子被門夾了都想不出來。我曾聽人説過,如今的世界是一個比爛的世界,初問時還不敢盡信,這下我相信了。其實兩邊的行爲其實都有一點共同的地方,就是都不尊重作者,都不尊重讀者,都是徒為所謂的政治正確而做出一些貽笑後世的愚行。
 

引自: 哥倫布發現新中國? 作家怒批出版社亂改新書:「大陸」全被改「中國」 - 政治 - 中時新聞網 (chinatimes.co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學第一週,諸事正在慢慢步入軌道。從放寒假到過年,學生借我的電動好好打了一陣,但也不算完全閒著。這書內許多小錯誤或語句的修飾,還是不斷在進行中,其實編輯過年也是在工作的。南開余新忠教授的序言還差點寫不出來,一度急死我了,結果其實是他噴了快3500字的推薦序,感動啊,序言都快寫成書評了。
謝謝一路走過來支持的大家,以及幫助成書的每一位朋友。《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終於全面上市開放訂購了,22日就會寄出。

揭露真相,全球首發《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
☆ 時報悅讀網 https://reurl.cc/mGkj71
限量精裝版《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0-2 陳秀芬老師/醫學、宗教與療癒的歷史視野】
一、課程簡介:
本課程將從跨領域的視野,探究中國史上的醫學、宗教與療癒之關係。藉由九場專題講座,講者將分論近代以前的醫藥政治、宗教(含佛教、道教、巫術、蠱毒)醫療、醫學知識中的性/別建構,以及近代解剖學、精神醫學和精神分析等議題。醫學與宗教的終極目標,在於追求身心療癒與生命不朽。在全球疫情未歇之際,探討這些課題的歷史演變,兼具理論與現實意義,有助於思辨前人與疾病和苦痛抗爭所累積的經驗與智慧,以及醫學知識生產和醫療體系形成的要件。

In border-crossing perspectives, this course will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ine, religions and healings in Chinese history. By nine seminars the topics to be discussed include medicine and politics, religious healings (of Buddhism, Daoism, Shamanism and gu-poisoning), sexual/gender aspects of medical knowledge, anatomy, psychiatry and psychoanalysis in premodern and modern times. Medicine and religion are primarily aimed at body-mind healings and pursuits of immortal life. Studies of these topics in historical evolutions under the threat of the Pandemic reveal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y will help to speculate human beings’ experiences and wisdom for struggles with diseases and suffering, as well as the conditions for medical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medical system formation.

二、選課與相關報名方式
(一)政大校內學生選課代碼:歷史系153505001/其他系所100932001
(二)旁聽報名(4/8截止):https://lsurvey.nccu.edu.tw/limesurvey/index.php/281347?lang=zh-Hant-TW

三、課程大綱:https://newdoc.nccu.edu.tw/teaschm/1102/schmPrv.jsp-yy=110&smt=2&num=100932&gop=00&s=1.html

選課等相關問題請洽劉小姐 hanyi@nccu.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教科書是打團體戰,謝謝三民書局優秀且老牌的團隊支援,終於看到實體教科書和教師手冊了。

暑假的每天下午我都在寫教科書
我戲稱負能量時間
要在睡午覺後才能書寫和回應審查意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招開大園地區修纂方志的會議,中央歷史所除了我之外還有鄭政誠和吳學明兩位老師出席,在座還有地方耆老和區長、區公所人員等等,相當盛大隆重,大家都對新方志的編纂充滿期待,不過,整合之困難度還是有的,編纂之十的體例、規模和經費等等,仍在商議中,另外,史家所纂修的方志,有時和地方耆老的期待又不一樣,若邀集地方耆老一同撰寫,也不失為是一好方法,但是在筆法上,專業史家與民間寫史,畢竟有很大的不同,而政府標案,時間限制往往很嚴格、也偏短,這些都亟待整合與解決。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和麒方兄,昭庚老師先擬定一個大綱,再邀請學者來撰寫,預計6月初開審查工作方,10月中開完稿研討會,可以說,一開工就相當忙碌充實啊。

 

臺灣中醫藥通史(2022.01.18綱要版)

緒論

第一章 臺灣早期原住民的醫療

1.原住民的醫療觀念

2.歷史上對原住民草藥之調查與認識

3.常見原住民草藥的分析與療效

4.臺灣、南島原住民草藥之現代應用

5.小結

 

第二章 明清時期的臺灣中醫

1.閩臺傳統醫藥文化綜述

2.渡海來臺的中醫藥人士與事跡

3.早期臺灣疾病史概述

4.漢人之民俗與宗教醫療

5.小結

 

第三章 宗教醫療與藥籤文化

1. 藥籤與種類與形式

2. 宗教醫療中的乩童與巫者

3. 民俗信仰與疾病治療

4. 民間手抄本醫書內的歷史訊息

5. 小結

 

第四章 日治時期臺灣中醫藥發展

1. 日本殖民政府公共衛生建構

2. 漢醫藥管理制度

3. 日治時期的中醫藥文獻

4. 中醫藥學術團體與皇漢醫道復活運動

5. 各種史料中的臺灣中醫形像

6. 小結

 

第五章 日治時期的傳染病與學術研究

1. 黃玉階與日治初期的傳染病

2. 霍亂與其他傳染病

3. 杜聰明的志業

4. 中藥有效成份之研究

5. 1949年後的杜聰明

6. 小結

 

第六章 戰後臺灣中醫事業之發展

1. 遷台初期的兩岸賢達與中醫藥業之發展

2. 早期中醫藥書籍與期刊

3. 全國性醫藥團體及其貢獻

4. 小結

 

第七章 戰後中醫的教學、考試、學會、公會、保險

1. 民間學術團體的教學、學院體系的中醫藥課程

2. 中醫國家考試:從「檢考」、「特考」、「檢覈考」到「高考」

3. 百花齊放的醫學會

4. 地方公會與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5. 從勞保、公保到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醫療服務

6. 小結

 

第八章 教育與研究機構之成立與運作

1. 中國醫藥學院之創立背景

2. 草創初期之波瀾與轉機

3. 現代中醫著作與教材之出版

4. 中醫學教育者群像

5. 教育與研究成果綜述

6. 小結

 

第九章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創立與科學研究

1. 大陸時期的中醫藥研究所

2. 臺灣創所過程與早期發展

3. 中醫藥典籍與出版品

4. 歷屆所長之貢獻與研究所改制

5. 小結

 

第十章 現代中西醫結合之開創

1. 主要倡議者

2. 相關學說之著作與研究

3. 藥材分析與治療方法之創新

4. 現代中醫與病理學之研究

5. 實際執行與發展中的困境

6. 小結

 

第十一章 陳立夫與李約瑟:科學史、醫學與中國文化的時代

1. 倡議復興中醫藥和「中西醫一元化」的時代背景

2. 陳立夫與李約瑟的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叢書

3. 新加坡西醫發現黃連毒性並禁用黃連,台灣中醫藥界的應對過程。

4. 油症(多氯聯苯中毒)的食安公害危機成為復興中醫藥的契機。

5. 陳立夫提倡「中西醫一元化」制度化。

6. 小結

 

第十二章 當傳統遇到現代性:科學中藥在臺灣(日治開始)

 

第十三章 科學中藥在台灣的研發、製造與使用

1. 1970年代後的科學中藥研發

2. 臺灣科學中藥廠的製造與行銷

3. 科學中藥的日常生活應用史

4. 科學中藥的製程技術與未來展望

5. 小結

 

第十四章 中醫現代物質文化新科技

1. 中醫看診模式的現代化轉型

2. 現代中醫的針刺技術與物質文化

3. 從工具到AI:診斷與治療的進步

4. 當代中醫院所的新式硬體設施建構

5. 臺灣清冠一號

6. 小結

 

第十五章 中醫藥政策展望與國際化事業

1. 中醫與全民健保

2. 國際東洋醫學會

3. 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臺灣醫師:林昭庚講座教授

4. 臺灣《中醫藥發展法》

5. 小結

 

第十六章 結論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三師友小聚,我從來未於初三獨自一人走在臺北街頭閒晃,這傍晚五點多彷彿像是凌晨一點,沒啥好逛的,提早一小時先到餐廳,還好店員客氣先請我入座喝茶,我拿出杜維運先生的回憶錄來看,然後......店內的顧客會不會覺得我是怪叔叔啊!?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祈立峰教授這篇文章不錯,當然,我真的也不認為數學太難有什麼意義,畢竟高中已成國民教育,這麼難的題目已超過一般國民素養所需了。我認為,如果要給孩子有這樣的磨練,很好,但也要讓孩子有選擇權,可以選擇不考數學的權利,畢竟,用數學來吃飯的行業有限,題目出這麼難,不過便宜了補習班而已。



學測數A太難!師大教授:為了學習興趣而假裝肯定學生,將成就出失落的一代;學習本身就是困難的,甚至還可能無意義
就讓興趣回歸興趣吧。學習是困難的,有時還可能是無意義的。但你還是可以作自己有興趣的事,就算沒有人肯定,沒有人鼓勵。當興趣到達這樣的層次,這就是古人說的「道」了。

 

文/ 祈立峰

 

昨天有一篇新聞說:今年學測「數A」難度過高,老師呼籲題目要簡化,保留高中生對數學的興趣;剛剛又看到顏聖紘老師發文:高中老師希望大學端不要用過高的標準檢視高中生的小論文,有看到學生用心就好。

此處沒有要討論考招制度的標準。但我覺得這幾年教育現場瀰漫的「學習動機」,「引發興趣」或「快樂學習」,已經有點誇張了。

「學習動機」有很多種。小學時爸媽說,你如果考前三名我們家就買一台Switch,這叫學習動機。長大後當了社畜,公司規定在職進修可以請公假、加俸加薪,這也叫學習動機。

學習當然有樂趣,但也建立在成就感與物質報酬。大部分人學習都不只出於純粹的興趣,而是外在的驅動力。獎品、獎狀、加薪、升職,或「我比別人好」的成就感。

現在的狀況是:老師被要求得呵護學生微小的「學習熱情」火苗。考試不能太難,上課不能無聊;寫出小論文就算毫無學術價值,但很厲害了要肯定;寫的作品就算絕無可能得文學獎,就很有心了要讚美。考題好簡單,學習好Easy,上課就像谷阿莫五分鐘說電影輕鬆愉快。

但高中生有可能寫出投頂尖期刊的論文嗎? 有可能寫出得大報文學獎的作品嗎? 不是沒有這樣的天才,但機率很低。但老師仍應該用高標準來檢視並指導學生。

你說可是這樣學生會挫折,還可能會放棄。但那又如何? 我們不都是慢慢放棄一些什麼,最後成為了這樣的大人嗎?

為了所謂學習興趣,老師假裝鼓勵假裝肯定,最後就是成就了失落的一代。他們自以為天選之人,寫論文好簡單,讀經典好輕鬆,只因為看過「五分鐘說完世界經典」,「十分鐘學會寫小論文」這些速成廢片。

有大學生跟我說:高中老師說他文章寫很好,可以當專職作家;有研究生跟我說:大學老師說他在這領域的能力已經可以當獨立研究者了。事實上他們連校內文學獎都投不上,連研究生的期刊都刊不了。

我覺得就讓興趣回歸興趣吧。學習是困難的,有時還可能是無意義的,就像我們終歸虛空的人生。但你還是可以作自己有興趣的事。就算沒有人肯定,沒有人鼓勵。當興趣到達這樣的層次,這就是古人說的「道」了。痛苦,孤獨,毫無成就感,最後還可能什麼都不是,但所謂的求道之路,不就是如此這般嗎?

 

轉引自: 學測數A太難!師大教授:為了學習興趣而假裝肯定學生,將成就出失落的一代;學習本身就是困難的,甚至還可能無意義-未來Family (cwgv.com.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戰到最後一天,為衞褔發展史來和綜合規劃司司長溝通。充份體會到,寫歷史給史學家看,不難,寫歷史給事件發生的當事人看,而且要獲得肯定,才是最難的。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裝版出來了,是限量的,再請大家多支持。
 

#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限量精裝版)
#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全球第一本中國大流感史專書
揭露近代中國流感疫情之全貌,
探索疾病歷史上的「失語」,
重拾中醫於東亞醫療知識網絡內的發言權。
1918-1920年的全球大流感被稱為「所有大流行病之母」,粗估全球至少五億人受到感染,死亡人數更上看五千萬,是人類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相對於眾聲嘈雜的西方,東亞世界對於這場奪去千萬人性命的瘟疫史研究,卻異常安靜。2019年底開始肆虐世界各地的新冠肺炎(COVID-19),與全球大流感有許多相似之處,引起人們再度關注這段幾乎要被遺忘的疾病史。
今日的科學研究已經證實,1918年爆發的全球性流行瘟疫,其源頭正是H1N1型流感。這波疫情當時也衝擊到中國本土、日本、臺灣、東南亞等地。在許多既有的西方研究中,都未曾對中國的疫情做出全面的介紹與評估,反而多帶有偏見地認為,大流感造成中國難以估計的人口死亡與損害,而且該病的散播源頭正是中國,一如新冠肺炎爆發後那樣。
過往史家在研究中,或多或少的指出1918年大流感的影響,但多偏重世界疫情的論述,對中國疫情則僅有片段之著墨,缺乏基礎、深入的研究,難窺疫情全貌。 日本學者飯島涉曾坦言:「我們對中國當時流感擴散的狀況並不太清楚。」 是以我們目前需要一個對當時疫情全面考察的研究。
皮國立的這本《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在新冠肺炎仍肆虐不止的此刻,不僅「躬逢其盛」,得以和許多談論西方全球大流感歷史的名著對話,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中國與臺灣之歷史經驗,更為歷來僅從西醫角度討論或分析的書寫主流,另外開啟一扇中國醫學的視野,剪影這場流感大戲中許多過去未曾深究的細節,頗能讓人耳目一新,並體現了「疫病的危機其實就是轉機」,值得讀者省思。
本書中,作者交錯運用歷史文獻與取自民間日常生活的個案或報刊記載的實例,從而突顯了上層社會與基層大眾所構成的文化現象、歷史記憶,其中「對疾病文化的多元解讀與認識」尤其值得今日的我們給予關注與反思。
專文推薦
余新忠|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兼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劉士永|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Global Professor
誠摯推薦
皮國立教授的這本新作首次揭露了上個世紀初「大流感」狂潮下,中國醫師與人群被遺忘的抗疫故事。當時不受主流重視的傳統醫學,現在也提出成績,參與了國際抗疫的行列。目睹這些最近發展的我們,更能從這本書所娓娓道來的舊事中找到了新的意義。畢竟在席捲全球的瘟疫之前,人類不管是居住在哪個地域,彼此的命運都是環環相扣。—— 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員兼所長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柯惠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作者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6338?sloc=main&fbclid=IwAR02PzdlcnHsoTns6xg1Y88bmEtmKCIdNmCzRNdrtlzYNN1iHCDg1OqTin0
272337422_5219397884740056_3810855170879545939_n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李孝悌(中研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

 

    我在1985年去哈佛大學讀書,大概在第二年,系裡辦了一個小型研討會,請了耶魯大學的史景遷教授和加州柏克萊大學的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來參加。美國中國史研究的三巨頭難得齊聚一堂,學生們一方面非常興奮,一方面則品頭論足、議論紛紛。史景遷教授那時已是著作等身,舉世皆知的名學者。魏斐德的父親是小說家和好萊塢的劇作家,對他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他也擅長寫作。1985年,兩大本的巨著《洪業:清朝開國史》也已經完成,書後洋洋灑灑的長篇書目,令人歎為觀止。相形之下,我的老師孔飛力(Philip Kuhn),才只寫了一本經典式的著作,另一本影響深遠的暢銷書《叫魂》還在書寫的過程中。

    在這個各抒己見的輕鬆時刻,有的同學認為英國人特別會說故事,路上隨便抓一個人,就可以嘰裡呱啦的講上半天,所以會產生這麼多會說故事的歷史學家。這個開玩笑式的說法,似乎也不是毫無道理。那個時候在哈佛歷史系任教,後來跳槽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大學講座教授的Simon Schama就是一個就好的例子。這位猶太裔的英國學者在19871989年先後出版了兩本圖文並茂,精彩絕倫的皇皇巨著 The Embarrassment of Riches: An Interpretation of Dutch Culture in the Golden Age 以及紀念法國大革命兩百週年的 Citizens: A Chronicl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都獲得了紐約時報的年度最佳圖書獎。另外一個台灣讀者所熟知的左派史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同樣是一位猶太裔的英國學者。他的《原始的叛亂》、《盜匪》、《民族與民族主義》,以及一整部三本描寫「漫長的十九世紀」的三部曲《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除了讓人讀的愛不釋手,更蘊含了深刻的理論意涵,對美國的中國社會史研究也有很大的影響。

 

本書開宗明義就表明,這本書的重點並不是討論明代軍事制度的崩壞,而是在探討一般人如何對制度做出回應,這些日常政治的回應怎麼影響個人與社會。

 

余英時論史景遷:才兼文史

 

    2000年起,我主持了兩個三年期的中研院主題計劃,邀請了近十位中研院和大學的同事參加,每年在世界各地舉辦一次國際會議。大概在2007年在中研院舉辦的會議中,我在晚餐過後回中研院的車上,好奇的問了寫過Speaking of Yangzhou2004,哈佛出版)的安東籬(Antonia Finnane)教授,她怎樣看史景遷和孔飛力兩位學者。安東籬教授的回答很扼要,說史景遷是一位作家,孔飛力則是一位歷史學家。這個回答雖然簡截,卻清楚的勾勒出史景遷教授與眾不同的特質。余英時先生在為史景遷的《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台北:時報文化,2007)寫的序言中這樣評論史景遷的作品:

「史景遷的著作必須劃入《史記》的類別之內,則是無可爭議的。《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的傑作,而且也是中國文學的最高典範。四十年來史景遷寫了一部又一部的史學專著,——先後跨越了四個世紀。他在其中每一個世紀都選擇了一、兩個專門題目,寫出生動的敘事(narrative)長篇,從正面或側面勾勒出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這是史學家的真本領,也是史學的最後歸宿。就我閱覽所及,在並世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學者之中,好像只有史景遷一人具有這一特殊的本領。為什麼呢?我想這是因為他不但史學的功夫深厚,而且文學的造詣也超出儕輩。『才兼文史』正是司馬遷在中國史學史上所開闢的一條大路」(頁9)大師論大師,余先生的這段論述,對史景遷教授的著作和特質作了最精準的論斷。

    史景遷教授的十幾本著作,大概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類描寫一個時代或幾百年的歷史,像是《天安門》、《追尋現代中國》;或是描寫一個重大的事件,像是《太平天國》。另一類則是他擅長的人物側寫,包括了《曹寅與康熙》、《中國皇帝——康熙自畫像》、《利瑪竇的記憶之宮》、《婦人王氏之死》、《胡若望的疑問》以及《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等。

 

史景遷:「我反倒將天安門視為一種概念性的入口,藉以踏進中國的漫長革命,一種糅雜了思想、統治方式與情感的革命。」

 

史景遷寫康有為:豐富鮮活

 

    選擇「天安門」這個題目和課題,就像《上帝的中國之子——太平天國》以及《利瑪竇的記憶之宮》、《婦人王氏之死》、《胡若望的疑問》一樣,見證了史景遷的史識別裁和文學上的品味。《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1895年康有為「公車上書」寫到1979年魏京生和傅月華被補入獄,橫跨了近一百年中國人對專制、極權統治的抗議。在繁體中文版的序言中,作者如此寫道:「當我在1980年寫作《天安門》時,從未逆料到天安門會在一九八九年六月初成為世人眼中血腥鎮壓的象徵。我反倒將天安門視為一種概念性的入口,藉以踏進中國的漫長革命,一種糅雜了思想、統治方式與情感的革命。」「晚清的思想家康有為和梁啟超、五四運動時代麇集北京的師生、反日的示威運動、人民共和國的締造、文化大革命期間高唱口號的群眾、——以及中國新生代的詩人和大字報、小冊子的撰寫者,他們天真而坦率地想回應鄧小平於一九七八年底倡議的思想開放。這些人、這些事,似乎都被革命串連成一氣」。這段作者的自述,扼要地敘述了全書的重點。

    全書以康有為、魯迅、丁玲為主線,余先生稱為全書的「經」,秋瑾、沈從文、瞿秋白、徐志摩、聞一多、老舍六人橫插在各個不同的階段,構成了全書的「緯」。「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台的標誌,也是中國羣眾政治運動的開端,康有為則是整個運動的主角。1985年春天,37歲的康有為到北京參加會試。他乘坐的中國汽輪抵達大沽外時,一群日軍登上汽輪大肆搜查,康有為覺得朝廷的威信遭到嚴重的冒犯,心中憤慨難平。四月十五日,中日兩國簽訂馬關條約的內容電傳到北京,群情激憤。消息傳到康有為耳裡,不到幾個時辰就夥同幾個密友上書拒罷議和,數日之內就寫成一萬八千字的萬言書。和康有為搭乘同一汽輪的梁啟超,花了三十六小時,不眠不休的謄寫了這份文件,然後由康有為聯合十八省舉人共千餘人具名,以奏摺形式進呈皇帝。揭開了百日維新運動的序幕。 

    史景遷教授似乎比一般的史學家更重視具體的數字,這個特色不僅表現在他對康有為的某些描述上,也更詳細的顯現在《婦人王氏之死》和《康熙自畫像》等書中。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梁逃往海外。1900年,他決定在武漢等地起義,並由唐才常領軍。八月密謀洩露,包括唐才常在內的三十名漢口首領,全遭官府逮捕,就地槍決。此後康有為既累又病、意志消沉,從新加坡搬到檳榔嶼也沒有讓他寬心些。第二年底,他帶著女兒康同壁到印度一遊。在大吉嶺喜馬拉雅山區和女兒散步時,康有為慢慢的思考如何將儒家思想、佛教傳統和西方討論烏托邦的著作共冶於一爐。1902年底,他在大吉嶺完成了驚世駭俗的《大同書》。

    在這本書中,康有為認為人世的六種苦難,都來自彼此之間的分別——即家庭、性別、階級、國別、職業、法律的藩籬。如果能消除這種分別,就能達到大同世界。史景遷教授認為,在康有為苦思的大同世界中,如何破除「形界」(性別偏見)、家界(家庭之死的藩籬),可能是最令人動容(也是最有創見)的部分。(56-62)。更進一步,他在《大同書》裡,主張男女平權。男女年滿二十歲,完成教育之後,就可以訂定「交好之約」——契約期限最短需滿一個月,最久不得超過一年,期滿之後可再行續約。同性戀者也可以彼此訂約。(頁65

    1903年之後,康有為離開大吉嶺,在世界各地旅遊募款,並前後組織了幾個政團。他的海外組織作風強勢,財源豐沛。所以康有為就奢侈地周遊世界,從19041910年間,他去過赫基雷尼亞(義大利西南部的古城)、龐貝、羅馬、米蘭;巴黎、柏林、哥本哈根;西點、黃石公園、鹽湖城、蒙地卡羅、阿爾漢布拉宮,以及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而這只不過是他去過的幾個地方而已,而且他下榻之處大都是豪華飯店。根據史景遷教授對細節的謹慎考證和愛好,他認為除了無家漂泊之感外,另一個原因,是康有為在1907年認識了一位芳齡十七歲的女孩(何㫋理)。(頁107-110

    1918年二月,康有為返回上海。在上海,他的家族食指浩繁,包括五房年齡不一的妻妾、六個雲英未嫁的女兒、兩個小兒子、十名女傭與保姆及三十名男僕。他每個月必須賺兩千銀元才能養活這一家。(頁242)這個曾在萬木草堂講學而讓梁啟超大為震撼,如聞獅子吼的嚴師,在私生活方面卻不斷求新求變,居無定所、妻妾成群,多少讓我想到法國烏托邦社會主義的先驅傅力葉的一些有名的主張:像是女性解放;為了滿足人們追求變化的欲望,工作要不斷更換,身邊的女人也要不斷更換。

 

史景遷教授對細節的描述,再再顯示他是一位善於說故事的歷史學家。林清只號召了幾百個信徒,卻因為打進紫禁城行刺皇帝,而讓這次的叛亂充滿了戲劇

……

 

書寫中國的內部危機:林清謀刺

 

    《追尋現代中國》從晚明一直寫到1997年鄧小平病亡、江澤民訪美,是一本橫跨四百年的中國近現代通史。這本書是以史景遷教授長期在耶魯大學,為大學部學生講授一門備受好評的中國近現代史的課綱為基礎而寫成。這本厚達一千多頁的巨著出版後,很快就進入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根據我的同事陳國棟教授為中文譯本寫的序言,他通常在資料收集到一定程度後,心中有了一個全書的架構、藍圖,然後在「那不勒斯披薩店」,用筆一個字一個字的寫成初稿。這個筆跡極度潦草的手稿經過秘書打字完成後,作者再到「十字校園圖書館」查證必要的細節。(台北:時報文化,2001

    由於作者精通多種西方語言,對歐洲歷史、思想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書和其他多種著作中,史景遷教授常常能善用西方資料,穿插在既有的豐富中國史料中,編織出厚實華美的文本。第六章「中國與十八世紀的世界」,從伏爾泰的讚譽、亞當.斯密正負交加的評論,到黑格爾完全晦暗、貶抑的中國觀,就是很好的例子。從這裡,作者很快的就跳到中國與西方世界的初次衝突,接下來就是中國內部的危機。

    除了白銀外流、八旗軍力減退和龐大鴉片吸食人口帶來的沈重負擔,管理河運的龐大官僚體系日益敗壞無能,鹽政也日益窳敗,這些都是帝國日益衰敗的具體表徵。十九世紀開始,南北的民眾動亂不斷,1813年林清進入紫禁城,意圖謀刺嘉慶皇帝,就是一個驚人的案例。作者在此引用了普林斯頓大學韓書瑞(Susan Naquin)教授的著作,然後用他自己的生花妙筆,講了一個讓人不知不覺墮入其中的故事。林清的父親在北京任書吏。林因賭博敗光了家產後,從滿洲到蘇州,做過小工、小吏,其後又拉縴往來於大運河的運糧船維生,然後回到北京附近的老家作禽鳥的買賣。

    見過世面的林清加入信仰千禧王國、彌勒佛轉世的秘密宗教白蓮教,並學到一些神秘咒語歌訣。他告訴追隨他的一個客棧小廝:「每日東方發白,朝禮太陽,誦念真經」,「如此得以消除火、水、兵等災噩;倘遇兇年、天災,更可趁勢開創家業」。(頁207)由於林清在大運河上當過漕運水手,一定受到十五、十六世紀由山東人羅清所創立的羅教教義的影響,所以他用來召喚神靈的八字真經,正是羅教的核心教義:「真空家鄉無生父母」。

林清是一位適應力強、機靈聰明、閱歷豐富,又熟諳醫理與官僚行事的人,所以能贏得數百名村夫,以及一些宮中當差的、閹宦、落魄漢軍、包衣奴才對他的信任。他對信徒作出驚人的許諾:供奉林清一百文銅錢,在舉事成功之後,將來就可獲得一百畝的土地作為回報。1813年,林清開始籌謀返京行刺嘉慶皇帝,但不久就事跡敗露,少數他的信徒進攻紫禁城慘敗,仍然逗留在家鄉家中的林清,被當地的衙役捕獲。在回答刑部官員的審訊時,林清回答:「幹出這種事來,總是我活該萬死,無福做太平百姓,自取滅忙,更有何說。」嘉慶皇帝對這位企圖行刺他的無名之徒感到十分好奇,下旨親自審問,林清不願再多作辯解,最後被凌遲處死。(頁207-208

    史景遷教授對細節的描述,再再顯示他是一位善於說故事的歷史學家。林清只號召了幾百個信徒,卻因為打進紫禁城行刺皇帝,而讓這次的叛亂充滿了戲劇性,也為整個叛亂的世紀敲打起喧囂的邊鼓。四百年的歷史興亡,就這樣一幕一幕的展現在眾多讀者之前。

 

在詳細地闡述了他的基本立場和問題後,史景遷教授就用他最擅長的敘事手法,一點一點的鋪陳出這場波瀾壯闊的歷史性運動。

 

書寫太平天國:鋪敘之中見歷史

 

    十九世紀以17961804的川楚白蓮教之亂揭開序幕,1900年的義和團之亂畫下句點,橫跨在中間的則是死亡人數高達兩千到三千萬的太平天國之亂。在中共原來的史學中,所有的民眾叛亂都被重新界定為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規模如此龐大,佔據了整個半壁江山,對封建統治者構成嚴重的威脅,自然要大書特書,相關著作也是汗牛充棟。在此之外,簡又文的三大冊太平天國全史和羅爾綱的太平天國史綱,或是巨細靡遺,或是簡明扼要,都是這個領域必須參考的重要著作。一直到最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梅爾清(Tobie Meyer-Fong)教授,仍然出版了一本相關的著作 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作者認為,這場人口死亡2千到3千萬間的亂事,(史景遷教授在他寫的《太平天國》前言中認為從1853186411年中,有兩千多萬人餓死或戰死,頁3)規模遠遠超過美國南北戰爭死亡的近70萬人。但過去的研究卻讓人驚異的冷血,關心抽象的意識形態,而非人和人生、摯愛的人的消逝。所以她用了一個在戰爭中倖存的默默無聞的讀書人張光烈的日記《辛酉記》,把個人的生命、死亡和慘烈的戰時際遇,重新帶回到歷史記憶之中。

    史景遷教授對太平天國的史學史有清楚、充分的了解。他在耶魯讀書時,他的老師芮瑪麗(Mary C. Wright)在六十年代末還特地把簡又文邀請到耶魯,將他那三本太平天國全史改寫成一本英文書。史景遷受了簡又文的教導,接觸到太平天國史的各個層面。他雖然很迷太平天國史,但從來沒想到自己也會去寫一本。一直到八十年代末,他聽說倫敦大英圖書館發現了兩種太平天國文書,共分三卷,是1860年代初在南京印刷的。這些文書記載了一系列的顯靈,據稱是耶穌和天父傳給世間的太平天國的信徒的。他判斷這些文書能對太平天國有新的認識,所以決定動手寫這本書。

    我們一般認為洪秀全因為屢試不第,精神受到打擊而出現問題,所以會像傳統常見的童乩一樣,假藉天父、天兄之名,進行神權統治。但本書作者顯然站在一個比較同情的立場,從更寬廣的宗教、神學角度,重新檢視洪秀全的信仰。在前言一開頭,他就說:「洪秀全及其信徒在一種天啟式的靈視之中步上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浩劫,其根源可追溯到西元前兩世紀。」到大約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前起,被稱為瑣羅亞斯德的波斯先知創立了一種信仰模式,被稱為「千年盛世說」,向人許諾了一個止於至善的世界,由一位不受挑戰的神靈統治一個國度。這些信念滲入許多民族的思想意識中,最後影響到猶太教的先知和耶穌以及〈啟示錄〉的作者。

    再回到作者在大英圖書館發現的文書,其中所記載的顯聖算不上是確切的史料,但是顯聖的時間地點卻極為精確,並且細述了幾位太平天國首領及其信徒的舉止。此外,這些記錄編排清楚,讓我們一窺太平天國兩段關鍵時期:其中一組(據說是來自耶穌)集中在太平天國在廣西山區的成形時期;另一組(據說是來自天父)則集中在太平天國治理南京的頭幾年。對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是這些新文件照見了洪秀全這個人,也有助於了解受他感召的信眾。我們如果想了解這些以救世主姿態出現的領袖如何創建一個可供驅策的的實踐基礎,這些問題都是極為重要。看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理解史景遷教授將如何從基督教信仰的角度出發,抱持著一種同情的態度,去重新詮釋這位上帝之子的言行和整個運動的宗教層面。因為洪秀全讀的是由中國人翻譯的《聖經》,其中頗多任意發揮之處,語意含糊、訛誤,以及原文所無的反意,造就了洪秀全的信念和命定感,卻沒有正式的宗教教育。這等於再次說明了在沒有引導的情形下,傳遞這麼一本有爆炸性的書籍,是非常危險的,而且也說明了西方對洪秀全的影響有多大。在詳細地闡述了他的基本立場和問題後,史景遷教授就用他最擅長的敘事手法,一點一點的鋪陳出這場波瀾壯闊的歷史性運動。

    在對廣州十三洋行和洋人的生活作了生動鮮活的描述後,作者跳到對洪秀全一生有關鍵性影響的聖經傳佈者。我們都知道洪秀全讀的聖經是梁發編撰的《勸世良言》,但真正把這本書拿給洪秀全的則是耶魯學院畢業的埃德溫.史蒂文斯牧師。史蒂文斯從梁發那裡學到如何散發聖經相關作品給更多人的辦法,其中一個就是去廣州貢院。1836年,二十二歲的洪秀全夾雜在生員之中,走在貢院附近的大街。一個廣州人和一個漢語講的結結巴巴的洋人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個洋人就是史蒂文斯。第二天,他們又來到貢院附近,史蒂文斯一言不發的把梁發的書遞給了洪秀全。1837年,洪秀全三度落第,被轎夫送回家的洪秀全,從此陷入迷離恍惚的幻境。作者生動的描述了洪秀全的夢境和瘋言瘋語和奇特的舉止,像是斬妖、皇帝、太平天子之類。1843年,洪秀全第四度落第,這個時候,他才開始翻閱梁發從惡魔講起,直到救世主降臨的長書。他終於明白,開啟他心智的鑰匙就在他手裡。從此洪秀全展開了他的傳道生涯,並寫出了他自己的《原道救世詔》。

    此後一路從紫荊、永安,寫到天京,最後終於來到1864年的死別之刻。1864年一月,李秀成進行了一次次猛烈的反擊,全以失敗告終。官軍步步進逼城墻,並在春末時,挖了三十多條地道,以風箱灌入毒氣,將太平軍逼出。李自成告訴洪秀全,「合城無食,男婦死者甚多」,要求天王降旨,告訴眾人籌謀之道。但是饑餓並未讓天王畏懼,他仔細讀了〈出埃及記〉第十六章,知道上帝會保護忠誠的太平軍。1864年六月一日,洪秀全在病因不明的情況下安靜地去世。一名宮女用黃綢尸布將遺體裹起,埋在地下,等待著天王的升天遷福。到這年年底,洪秀全冊封在他左右的核心圈內的諸王,包括他的幼子,都已死盡。而天兄耶穌卻依然默默無語。史景遷教授在這本書中,大量運用了許多我們聞所未聞的史料、細節和情節,讓整個運動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展現在世人眼中。

 

(未完待續)

本文轉引自:
李孝悌:史景遷——一位閃耀的明星(上) - 聯經思想空間 Linking Vision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買了兩本書,《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和《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在尾牙時遇到林孝庭老師,一起拿給他簽名,看得出林孝庭老師對於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之衰弱,很有感受,後面的研究幾乎都接不上了,斷層嚴重。這兩個禮拜又和某老師聊天,談到臺灣的史學界相當忽視冷戰史的研究,但國際上卻是非常重視冷戰史研究的。在臺灣,1949年之後,大概只有轉型正義和白色恐怖有人關注,冷戰中政府的作為,蔣氏父子的決策與外交斡旋,似乎都被人遺忘了,這其實不利對於臺灣研究的國際化,但講多了,很多又被劃入非藍即綠的標籤,真的很無聊且沒有結論,大家還是多讀讀研究,客觀來分析事理,才是史家之正道。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明野史》曾記載一則外科史的軼事,書載:

九月朔,(李)定國等兵出曲靖,屯於三岔;與可望接戰連北,退守曲靖,堅壁不出。十四日,文選抵交水,距三岔二十里;輕騎奔定國軍,且言人心內向,可一戰走也。可望聞變欲還,馬寶洋為切齒曰:『吾乃為跛賊所欺,要當手縛之,生食其肉;且一人去,何足重輕而廢大事耶』?(白)文選前為賊時,嘗戰傷足,醫者生截他人足以接之;雖愈而跛,故寶呼「跛賊」云。

記得上課時老師曾給我們看過一則隋唐的醫案,也是一則縫合接肢的手術,不過古人因為只能接河斷肢,卻無法接合神經和微血管,故導致肢體功能喪失,跟這則野史是一樣的道理,可見古人寫史,仍有一定的真實與合理之處。

 

 

南明野史•卷下永曆皇帝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頁228。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撰寫《衛生福利部發展史》,前來訪談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老師。三位撰稿人一同聆聽司長談論臺灣中醫藥發展之困境與展望。

261612

 


黃怡超司長訪綱

皮國立、鄭宛鈞、蔡忠志訪談,方慧芯記錄

 

一、司長好,能否為大家介紹一下您自己的學經歷,怎麼和中醫藥政策與工作結緣的?

二、從過去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轉型到衛福部的中醫藥司,您都見證了這整個轉變,能否和我們談談這樣的轉變,對中醫藥發展的整體利弊得失為何?

三、現行衛福部中醫藥司的最主要工作與挑戰為何?

四、能否請司長談談中醫負責醫師訓練(中醫PGY)、中醫專科醫師訓練和中醫臨床技能測驗(中醫OSCE)這幾個政策背後的形成背景與推展情況?看起來這些訓練計劃彷彿都是要培養新時代的中醫師,您怎麼看這些政策,在推展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困難?衛生福利部的立場與期待又為何?

五、可否談談在您擔任司長的過程中,中醫藥界的重大藥材與藥品療效的實驗成果為何?

六、同上,中醫藥界在這幾年也沒有比較重要的,關於疾病治療的新發展?中醫藥司如何協助推展或將這些成果轉化成實際應用?

七、能否請您談談近幾年的中藥材品項與品質管制,重大事件或進步為何?

八、中醫藥司乃掌理中醫政策的最高官方單位,在政策推展的過程中,您怎麼和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或中醫藥學界保持合作的關係?有沒有一些故事是值得記載的?

九、近兩年全世界都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的影響,臺灣中醫藥界也努力回應,研發清冠一號與二號,您怎麼看這個創新研發?對中醫藥的創新與研發方面,有沒有哪些新的啟示?

十、展望未來,您認為中醫藥司有沒有一些願景是您個人非常重視並要怒力推展的?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在寫一篇論述有關呂思勉對文獻學與歷史學的相關文章,以前在寫《跟史家一起創作》時,就有談到呂的史學研究方法,當時就非常佩服呂氏的低調與卓見。最近又讀到一則資料,頗為有感,論學術研究之破碎化,早於民國時期已見其端,年輕人(今天稱為青年學者)寫文章、申請工作、賺錢,都是靠寫文章,這簡直和現今的大學一樣,歪風一起,大家都習慣發得快,找些小題目寫寫,先發再說。另一種現象則是什麼都寫,阿貓阿狗都可以寫網路評論,沒有專長也沒關係,大家一起來亂寫,其實就是為了吹捧背後所帶來的名利而已,呂氏早有論及,他說:「二十六年四月三日,讀上海《大公報》,見所載周大玄《歐遊通信》,頗有足相發明者。其大意若曰:「現在科學中一問題 ,如欲深究之,其論文動至數十百種;若並其相關涉之事而求知之,則其書可以逾千,又多不同文字;乍觀之似若可駭,實多無關緊要,只堪覆也。所以然者?今之求學,多為謀生。欲謀生,必得業;欲得業,須有成績;又或可以得獎金;或可以易稿費。人至二三十歲時,有研究報告數十種,於其地位,極為有益。故一人研究數題者,往往彼此各不相干,不過就取材之便,或則偶然興到耳。其天分高者,積久或能融合貫通,有所心得;低者則終身沉溺於破碎之中而已,於學既茫無所知,已亦絕無樂境,此學術之大弊也。學術如此,文章亦然,不過取悅他人而已。然以讀者所好之卑下,亦足邀一時之名。此社會之組織為之,非生於其間者所能屍其咎也。不特此也,舉世以貲財虛譽判地位之高低,此利己損人為人生之正鵠,自其孩提之時,即已習而與之俱化矣,非有過人之度量,又曷克自拔耶?」

引自李永圻、張耕華,《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上冊,頁
58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大流感_立體書_精裝版

皮國立,《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臺北:時報出版社,預計2022年3月上市。

       看到書籍的初步模擬設計了,一段關於被遺忘的,中醫對抗疫病的故事。1918-1920年的世界大流感被稱為「所有大流行病之母」,粗估全球至少五億人受到感染,死亡人數更上看五千萬,是人類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相對於眾聲嘈雜的西方,東亞世界對於這場奪去千萬人性命的瘟疫史研究,卻異常安靜。2019年底開始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與世界大流感有許多相似之處,引起人們再度關注這段幾乎要被遺忘的疾病史。
       這本《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在新冠肺炎仍肆虐不止的此刻,不僅「躬逢其盛」,得以和許多談論西方世界大流感歷史的名著對話,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中國與臺灣之歷史經驗,更為歷來僅從西醫角度討論或分析的書寫主流,另外開啟一扇中國醫學的視野,剪影這場流感大戲中許多過去未曾深究的細節,頗能讓人耳目一新,並體現了「疫病的危機其實就是轉機」,值得讀者省思。本書中,作者交錯運用歷史文獻與取自民間日常生活的個案或報刊記載的實例,從而突顯了上層社會與基層大眾所構成的文化現象、歷史記憶,其中「對疾病文化的多元解讀與認識」尤其值得今日的我們給予關注與反思。最後我有一個感想,在交付兩份審查意見修改和校對稿後,彷彿集滿七龍珠,神龍自然現身。從寫好到出版,其實還有最後一哩路,真不容易,特別是這麼厚實的書。我要說的是,厚書只好厚臉皮拜託大家過年存點錢年後買書書了,感謝大家(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