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散文、隨筆、新聞 (16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DSC08463.jpg 

webwxgetmsgimg.jpg 

1863381918.jpg 

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人文院張大慶教授應長庚大學醫學系邀請來臺,也在中研院人社中心分享了中國大陸目前醫學史教學和研究的狀況。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501  

 

下週要去長庚傳醫所口試蔡宗翰醫師的碩論,他寫的是上古醫學的病名「伏梁」的考證。現代中醫願意做這種醫經醫史的題目,還是上古醫學的,很不簡單,精神可嘉。我希望問他:在他實際研究的過程中,醫經醫史的研究可曾帶給他臨床或實際中醫甚麼樣的幫助,哪怕是只有一點實際、可陳說的意義與思路,我認為這篇醫史研究就有真實的價值。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雜的李中梓讀書感想:

    李之時代背景乃明代因醫療演進、儒生習醫等因素,醫書較之前代印行更為廣泛。醫學這一長期以來「專門授受之學」,已不再是「師徒、「世業」中人的專利,只要能讀書,就不難憑藉自學的方式掌握醫書知識,但醫學知識的龐雜,使得正典醫書有必要再被強調,劃定屬於自己定義的學科領域範疇。(知識的集成整理,李中梓在30多歲時,撰寫了《頤生微論》(1619),寫醫宗論一篇,對古今的醫家和醫書進行梳理,並且對諸醫家進行了點評,既指出諸醫家之長,又指出諸醫家之缺,極為精闢地論述了前人醫學思想的得失。對醫家的生平傳記敘述較略,特別重視醫家的傳世醫籍,有意識地整理醫家譜系,以廓清醫家源流與尊崇的物件,重在構建以文本為傳承的統緒,使習醫、行醫有所本有所宗。)

    明代後期,醫籍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變化,一方面是醫籍在數量上遠超前代,另一方面與唐宋相比,越來越突出醫籍的實用價值,重視具體醫方的介紹(其實宋代的士人方書,就已不少,此代重點與風潮為何?值得梳理),明後詳列醫案,強調實用性和操作性。刺激醫籍數量劇增和內容轉向的直接動因,是巨大的閱讀需求的存在,醫籍的基本讀者不僅包括醫者,也包括一般普通的民眾。在這樣的市場需求下,民間商業資本開始加入醫籍的傳播行列,從事醫籍的出版和銷售。

    李家世不錯,科舉不順、家人患病死於庸醫,轉而習醫。李中梓未曾拜於當時的醫學名家門下,因熟諳儒學經典,儒與醫通,為「同源而異流」,通過研讀《內經》、《傷寒論》等歷代醫學典籍,自究醫理,自學成才,自稱「儒者」。喜歡研究經典著作,包括內經、傷寒、本草,用藥喜歡溫補、偏重脾胃,頗符合上層階級之需要。在李中梓生活的時代,一般醫生為了應付門診,多半隻學習唐、宋以來各個醫家的藥書、方書,從中找出幾個治病的藥方,而對傳統的醫學經典《內經》等著作並不感興趣,更不願為研究這些著作而下苦功夫。希望透過廣泛的研究經典,使醫學技術升格為具更高深學理之「醫道」。(馮玉榮指出:在李中梓醫名的養成與傳播過程中,所著醫籍居於中心位置。其醫籍既重醫理歸納普及,亦重醫案彙集分析。醫籍由新安商人吳肇廣兄弟出資,廣為刊刻(明代已打破政府官刻和作者本人家刻的傳統格局),病者、醫者、士林、官府無不看重。醫籍既是其專業水準之體現,也是極具說服力的個人「行銷」,更以兼具儒士風雅,士林交遊廣闊,儒醫之名既知於當世,更垂範後世。然在醫學並未列於主流知識譜系的明清時代,盛名之下,學派漸成,亦彰顯在社會化的職業養成及專業評定體系之下醫學傳承的市場及知識路徑。)

    李雖認為金元四子都有功,但還是偏重張元素、李東垣派,用藥尚中庸平衡。(幫王肯堂治病,就講求通因通用,也用下法)認識達官貴人不少,看診的也都是上層階級,也幫同友醫者身分的病人看診。李寫了很多書,每一本書也都參考許多其他著作,和金元四子不同,研究醫學必須展現博通與正統。寫書之外就是授徒,門人很多,有名的不少,如沈朗仲的《病機匯論》(……士材之學,一傳為沈朗仲,再傳為馬元儀,三傳為尤在徑)。但李終恐子「紙上談兵」,歲不傳子,子雖有幫忙校醫書,卻不繼承父業

    李中梓不拘泥于醫史的梳理,而是提要鉤元,針砭時弊,既指出諸醫家的精到處,也指出諸家的偏頗處,重在分析前人醫學思想的得失。尤其重視醫家的傳世醫籍,有意識的整理醫家譜系,以廓清醫家源流與尊崇的物件,重在構建以文本為傳承的統緒,使習醫、行醫有所本有所宗,「醫宗」之意明也。特重醫案:所列醫案也充分展示了他高超的醫術,不亞於「自我行銷」,這對他構建名望大有裨益,以致于醫籍付梓之後,流傳甚遠,慕名求治者應接不暇。李之名還在其醫案被不斷轉載,是個值得被關注的現象。

 

問題:

1.醫名:士大夫、讀書人的口碑、商賈出版醫書的推波助瀾。(呂鳴和《贈萬密齋先生醫書序》言:今之醫者,皆欲有醫之名,欲有醫之名,而不得不求乎書,其勢然也)

2.這麼多弟子:跟一個老師或學派,到底在哪裡展現?他們在行醫的過程中,有沒有說自己是哪一派的?醫學正典化,又為什麼有派之說,心態為何?(蔣士吉《醫宗說約》,蔣示吉雖非李中梓的登門入室弟子,但其書中曾三次提到「士材先師」,因而有學者據此推斷蔣示吉曾問業于李中梓,可能由於李已晚年,蔣示吉亦知名於時,不欲屈蔣於門牆之列。

3.現在,透過什麼方式和老師討論病情、增進學識?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段和中醫朋友在網上的對話,他其實對醫史研究是很有熱情的,即使出來開業醫,他依舊對中醫典籍文獻很有興趣,感謝他,貼出來給對唸中醫史有疑問的中醫同道參考。

 

李岳峰醫師:

看見學弟妹對於學習醫學史,背誦朝代有何意義,中醫學有無進步,稍有感觸,請大家指正!如下:這要先回答,醫生為什麼要唸醫學史,這有名家談過!針對實用性來說,一個基本的中醫師訓練,五版或是台灣承啟版就夠,這種學習是基礎,唸一個版本就夠!那為什麼要唸不同版本,不同朝代,還要注意過去的版本有無脫漏或是錯誤?我想不同的朝代,有其背景,有助於理解某位醫家當時的創新思維!
創新?已經是幾千年還創新?
臨床上,我們不斷地在面對挑戰,不斷學習新的事物,沒有過去的歷史,便無法充份理解創新的起源為何?我想歷史如果只是按圖索驥,背誦朝代,歷史是死的!只有深入去和歷史互動,重現當時的情景,了解當時面對的臨床問題,才有助於中醫的進階學習!

 

版主:有感而發嗎?

 

李岳峰醫師:我一直在釐清,心中的疑問,對於醫學史的情感,到底是一時的熱情,還是有其實用的價值,我還在想!請您指正。

 

版主:我想,熱情和實用都是有的,前面一個不妨看成興趣。對自己同一職業之先人的歷史有興趣、或好奇而讀,可增添自己對工作的認同以及個人在歷史過程中[成為一份子]的認同感,而這也是一種歷史的功用。就像歷史學者喜歡研究傅斯年、錢穆、顧頡剛、梁啟超一樣,因為他們都有「史學家」的身份,研究他們的著作與思想,對現代歷史學家的工作,當然有幫助與啟發,可以類比至醫療史的。至於實用性,明醫書、學說之源流、因時代而考其實際操作的成敗利弊,作為自己看診時精進的資產,則醫史之用非一時,還可受用終生矣。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P_003637  

 

雷祥麟老師親贈一本新書,《非驢非馬:醫學與中國現代性的論爭》(Neither Donkey nor Horse: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順便簡單聊了他美國訪學一年的見聞,感恩兼開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蝝___朣瘚瑕_0811  

 

從「芳草」到「蕭艾」:檳榔是個「問題」

 

林富士

 

從政府的政策到主流的科學論述來看,檳榔在當前的臺灣已經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既是健康問題,也是經濟、環境和社會問題。有人高喊「吃檳榔會讓我們亡國滅種」;有人提醒「檳榔的產值已經超過稻米」;有人指責「種植檳榔破壞國土」;有人痛心「檳榔西施傷風敗俗」。

檳榔的確是個問題!而且是歷史問題,也是文化問題。

曾經,檳榔是男女定情、親友交際的禮物;是醫家治病與辟瘟的良藥;是子孫祀拜祖先的祭品;是信眾供養佛菩薩和僧尼的珍品。

曾經,檳榔是上流的王公大臣、豪門貴族、文人雅士的最愛;是產地的平民百姓、士農工商、男女老幼的常食之物。

曾經,有人將檳榔視為土地和財富的象徵;有人歌詠檳榔的奇妙功效和亭亭獨立的姿影;有人製作精美華麗的檳榔盒、檳榔袋;有人認為嚼食檳榔後的「紅頰」、「朱唇」與「黑齒」才是美人樣。

而今,在多數人眼中,檳榔竟成可厭、可棄的「東西」!

由萬靈丹到致癌物,由可愛到可恨,由尊貴到鄙夷,檳榔確實已經從「昔日之芳草」變成「今日之蕭艾」!這樣的「古今之變」,不只是時光機器輾壓的結果,也涉及西方霸權的崛起、價值與知識體系的「典範轉移」、以及族群與社會的文化差異。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的「看見」這樣的變化與差異,我們特別舉辦了這一次的「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希望透過不同時期、不同族群的文物,揭示檳榔的多元面貌,讓我們在詛咒或喟嘆之餘,能再次省思「物我」、「人己」、「古今」之間的關係。

最後,必須感謝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謝國興召集人及其同仁的鼎力支持,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劉錚雲主任及其同仁的的協助,林彥宏先生、蔡淑玲小姐的精心擘畫,蘇婉婷小姐、簡玉鳳小姐的辛勤投入,以及諸多單位、朋友惠賜相關資料,才讓這次展覽能順利開展。

 

 

http://newtaiwanshaman.blogspot.tw/2014/08/blog-post.html?spref=fb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最近「國立」兩個字很紅,來轉貼一篇林富士先生的文章。

 

        即使中國廢除科舉制度(1905)已超過一百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至今似乎仍是各地華人社會的主流價值。即使士大夫階層已經從中國社會消失,中國已建立「工農兵」政權,「文革」期間「反智論」也曾經甚囂塵上,而最近一、二十年來「一切向錢看」的資本主義已從港、澳、台等地登陸,牢牢的在中國社會生了根,富商的政治、社會、文化影響力更是直逼傳統時代的士人,但是,學歷與文憑依舊是各地華人看重與追逐的生命標的,是否讀過大學儼然已成為推斷一個人成敗與高下的主要判準,於是乎,學子爭相想要擠進「名校」或是所謂的一流大學。

         而近幾年來,每年大學的「排名」也因而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無論是美國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英國的《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西班牙的國家研究委員會,還是中國的上海交通大學和台灣的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無論其所作的是綜合性的大學排名還是大學網路排名或學術排名,無論其所評量的是局限於一個地區還是廣及全世界,一旦公布排行榜,總會在大學與媒體之間引發幾天熱烈的討論。而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在亞洲地區,尤其是所謂的「漢字文化圈」所及的中國、韓國、日本、香港、越南、新加坡等地,其大學能夠名列前茅的,幾乎都是「國立」大學,這和美國頂尖的大學(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大都是「私立」者迥異,特別值得一提。
    東亞地區的大學大多成立於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上半葉之間,而且,都是西力衝擊下的產物。無論是為了富國強兵還是脫亞入歐,無論是喊自強運動還是明治維新,「西化」是當時亞洲各國不得不走的路,淪為殖民地者更是如此,而設立大學就是西化最鮮明的標誌。在此情境之下,大學基本上都是「國家所立」,屬於國家所有,其目的在於培育救亡圖存的社會菁英或是遂行殖民統治的政府官員。因此,在資源、人力、課程的配置上,大多會傾向於科學、醫藥、法政、經貿、語言等實用學科上,與西方傳統大學濃厚的人文、藝術氣息相較,風格可謂截然不同。
        無論如何,亞洲的「國立」大學在這百年左右的時間裡的確培養出非常多的人才,充分扮演國家智庫的角色,協助各個地區進行「現代化」,在某些層面甚至已經可以和歐美國家分庭抗禮,頗能符合黃宗羲(1610-1695)《明夷待訪錄》所說的「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的養士之義。然而,黃宗羲對於學校的期待還不只如此,他說,設立「學校」還要「使朝廷之上,閭閻之細,漸摩濡染,莫不有詩書寬大之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換句話說,是要培養具有「詩書寬大之氣」和思想獨立自由的「國民」。我想,所謂的一流大學也應該以此為職志,尤其是「國立」大學,必須超越「國家所立」,成為「國所以立」的大學,做為國家立足的根基。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至臺北慈濟醫院分享醫史文獻的研究心得,再談談未來合作訓練臨床中醫課程的可能。獲得不少寶貴意見,總希望史學方法能發揮點實際作用。

感謝陳建霖主任的邀請,他對醫經醫史很有想法,以下是我跟他要的、參與的訓練計劃。

 10155207_10204186913581611_5720425336046859369_n  

臨床醫經醫史研習會

   主辦: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

         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一、目標:學習經典智慧、練好臨床功夫

1. 典籍是前人經驗的累積,是中醫的寶藏,欲發揚與發展中醫,應從瞭解典籍、

   應用典籍起手;

2. 學習醫家著作,把自己訓練成為該醫家,是本研習的起始核心目標。

3. 典籍的運用,是讓典籍復活,發光的必要手段。不能應用的典籍,說穿了只是

   一堆石頭,對人類的福祉起不了作用。運用典籍是本研習會的終極目標。

 

   所以,我們的工作,只是希望就像當初發明電腦的科學家一樣,他們不會完全掌握之後未來的「電腦學」的發展,包括網路的普及,虛擬情境的運用,以及種種電腦對人類生活的深遠影響。但他們為人類開拓了一門可大可久的學問。我們,無法掌握中醫學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但期望為人類醫學,開創另一扇門。

 


 

二、實施辦法:

二之一

     1. 以「中醫各家學說」為藍本,每二個月研習一位醫家的學術思想;

       1.1 傷寒學派柯琴(20146)

       1.2 河間學派劉完素(20148)

       1.3 易水學派張元素(201410)

       1.4 攻邪學派張從正(201412)

       1.5 丹溪學派朱震亨(20152)

       1.6 溫補學派李中梓(20154)

       1.7 溫病學派吳瑭(20156)

       1.8 其他著名醫家中西匯通學派唐宗海(20158)

     2. 簡報內容

       2.1 每一學派概論由指導老師說明(30分鐘)

       2.2 每位醫家學術特色由一位住院醫師整理報告(實習醫師分組幫忙/8月至隔年2)(90分鐘

       2.3 住院醫師要準備資料:

           2.3.A 每位醫家所有著作的繁體本

                 A1 由部經費買一部存放於部內參考

                 A2 近代重整版可以作為參考

           2.3.B Download中國期刊網有關醫家的相關研究論文

                 B1 存為電子檔案,提供所有師生參考

                 B2 好的論文則印出來,作為以後的研讀文獻(研習會後結集成冊)

           2.3C 收集近代對每位醫家研究的相關著作

       2.4 共同討論60分鐘

       2.5每次研習成果最好能寫成論文發表

     3. 地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

       時間:星期五8:30-11:30(AM)

 


 

二之二老中醫臨床學習研討會

   1. 安排朱士宗老師、張成國老師(預邀)臨床跟診學習

   2. 排訂跟診學習時間表

   3. 跟診工作:記錄醫案與當診學習心得。

   4. 每週由負責住院醫師收集。結集成冊,收存部內作為日後教學參考。

       * 未能作筆記者,將不安排跟診學習

       * 資料不供個人影印

   4. 每個月討論跟診醫案與心得

   5. 學習心得最好能寫成論文發表

   6. 地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

       時間:星期五8:30-11:30(AM)

 

三、參考文獻:

       1. 中醫各家學說   知音出版社

       2. 中國醫學史     知音出版社

       3. 中國醫學期刊網

四、指導教授:(歡迎加入與推薦)

   1. 皮國立教授    2. 游智勝教授      3. 陳建霖主任 ……

五、邀請指導:(歡迎加入與推薦)

   1. 李健祥教授     2. 陳逸光教授       3. 林高士老師

   4. 郭忠禎醫師 ……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張永賢教授寄來兩篇文章,PO在此處供同道參考。

 

紀念《本草綱目》李時珍,建設中醫藥文化工程

張永賢

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

 

李時珍,生於明正德13(1518),逝世於萬曆21(1593) ,享年76歲。為蘄州人(現湖北蘄春縣) 。祖父及父親世代醫師,父親期待李時珍攻讀四書五經以求仕途。14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秀才後,三次武昌鄉試均不中,棄儒業醫藥,畢生修本草,有北宋名臣范仲淹所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親身田野調查,治學嚴謹請教。穿草鞋,背起藥筐,足跡遍及湖北、湖南、廣東、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區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深入道地藥材研究,走出書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編纂於1552-1578(27)書稿訂正三次而成著,當年61歲,為奔走出書12年,刻成書於1593年,當年李時珍過逝,金陵本刻成。晚年曾寫上書表,遺給其子李建元將《本草綱目》獻給朝廷,朝廷批「書留覽,禮部知道」7個字。由南京私人刻書家胡承龍刻予印刷,王世貞作序。《本草綱目》包含植物分類學、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本草學等。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1895年出版《物種起源》)稱讚《本草綱目》(1593)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英國李約瑟(Needham 1900-1995) 曾說「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有譯為多種文字,拉丁文、英文、日文、韓文、德文、法文、俄文等。(1606年傳入日本,1657年波蘭卜彌格(Michal Boym 1612-1659)譯拉丁文流傳歐洲《中國植物誌》,1735年法文版 )

紀念《本草綱目》李時珍,建設中醫藥文化工程,目前已經舉辦第十一次「本草讀書會」即為《本草綱目》讀書會。目前已建立「中醫藥大講堂」,增加「國際李時珍中醫藥網站」。於2018年舉辦「國際李時珍中醫藥學術研討會、國際李時珍中醫藥博覽會、拍攝李時珍電影 、電視劇(今日播電視《本草綱目》樣片首映,與電視劇《本草的世界》),李時珍採藥圖畫展、《本草綱目》作曲與歌唱、李時珍採藥之旅、李時珍採藥動漫展、《本草綱目》版本及各國版本展等,甚至舉辦國際李時珍中醫藥學術獎,為中醫藥諾貝爾獎,應積極籌劃。籌建李時珍中醫醫院、李時珍中藥藥園、本草綱目拾遺等。籌設國際李時珍中醫藥文化工程基金會,為永久機構。提出建議,需要更多人、多單位積極参與,而且世世代代接棒,建設中醫藥文化工程。2018年李時珍500歲誕辰,我們要繼承傳薪,也要發揚創新。繼承是發揚的基礎,發揚是繼承的目的。

 

 

復興及發揚針灸醫學的承淡安教授

針灸雖在<<內經. 靈樞經>>先立「針經」,晉皇甫謐<<甲乙經>>針灸專著,自唐朝太醫院列針灸為獨立科,宋仁宗創鑄針灸銅人,但清道光2年(1822) 突然下令「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醫院針灸一科,著永遠停止。」自此針灸淪為民俗療法,江湖賣藝,有如中世紀歐洲的外科由理髮匠兼任,稱Barber-surgeon。承淡安原排斥針灸,但他在1923年秋罹患嚴重腰痛及失眠,經中西薬冶療幾個月,無效,結果由他父親承凰崗針灸治癒,即開始學習針灸,正好是廢針灸之後101年。後來他開班授徒,著作立說,出版針灸書籍及針灸雜誌,建立澄江針灸學派,今年正好他115歲(1899-1957) ,我們敬佩承淡安復興及發揚針灸醫學 。

承淡安江蘇省江陰縣華墅鎮人。祖父鳳崗,專治小兒病及痳痘。父親乃盈,業醫,外科、幼科、种痘、針灸。出生中醫世家,19歲學中醫, 21歲學西醫,23歲在上海西醫實習,學習中西醫。24歲的親身体驗針灸,即轉而信服針灸,學習針灸。認為針灸之功效,既廣且捷,針灸之施用,亦便亦廉,易于普及,宜于大眾,允為利民之國粹,實有推廣之必要。1928年創蘇州中醫學校。 1930(31)創辦中國最早針灸研究社。1931年秋完成<<中國針灸治療學>>1933年創辦最早針灸刊物<<針灸雜誌>>,後更名為<<針灸醫學>>。他放棄中西藥物治療,專用針灸治病。

1934-35赴日考察針灸8個月,發現<<銅人經穴圖考>>及元滑壽<<十四經發揮>>(中國己失傳) 1936年重刊<<古本十四經發揮>>及出版<<銅人經穴圖考>>。翻譯長濱善夫<<經絡之研究>>,本間祥白經絡治療講座,代田文志<<針灸真髓>>(澤田派見聞錄針灸真髓) ,赤羽幸兵衛<<知熱感度測定法針灸治療學等著作。1935年創中國針灸講習所。1937年講習所改名為中國針灸專門學校。其中<<經絡之研究>>,引起經絡敏感人的探討,以後季鐘朴所言「肯定現象,掌握規律,提高療效,闡明本質」。

著作<<傷寒論新注>>附針灸療法,歷代醫家注釋<<傷寒論>>者達一百餘家,但逐絛加針灸處方者,以承淡安先生為第一人,增補針灸處方192條,採用腧穴108個,單獨使用或補助藥物治療,擴大傷寒病治療方法,簡單又有效,誠填諸家之未注,補仲景之未備。

1937-1945抗日戰爭,在四川9年,培養近千名針灸學員,其中大多成為針灸名家。1954年被選為江陰縣代表,9月到江蘇省中醫院工作,12月受任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校長(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 195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醫界僅兩人)1957年承淡安先生艱苦奮鬥為針灸醫學40年,積勞成疾,患有心臟病而病逝,享年59歲。承淡安熱心教學辦校,當代針灸大師幾乎都是他的傳人或嫡傳弟子。19999月,中國針灸學會在江陰市舉行「紀念承淡安誕辰100周年暨國際針灸學術研討會」,肯定承淡安先生是著名針灸學家、傑岀中醫教育家、卓越中醫翻譯家,為有功于近代針灸事業的澄江針灸學派一代宗師。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是去年的老新聞了,但是最近又有一些消息出來,覺得還是很有意思,有沒有人認識的,可以組織考察一下老官山漢墓、看看醫簡啊?

 

 

成都漢墓出土史上最多數量醫簡

 

920支竹簡、人體經穴髹漆人像,隨著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通報對成都老官山漢墓考古研究初步成果,我國醫學史上迄今數量最多、最集中的醫學文獻考古發現呈現在公眾面前(本報1219二版刊發相關圖片報導)。這批醫簡是否為扁鵲學派失傳經典?醫簡的發現將對中醫學產生何種影響?人們何時能一睹廬山真面目?1222,參與研究醫簡的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醫史文獻研究員和中浚等醫史文獻專家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扁鵲學派失傳經典說法不準確

  和中浚介紹,此次老官山漢墓考古始於去年7月,發現這批醫簡後,先送到荊州市博物館進行專業的文物保護。今年年初,荊州市當地考古專業人員根據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將這些醫簡分為9部醫書。其中除《五色脈診》之外,都沒有書名,考古人員暫定名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

  和中浚說,這批文物近期才轉回成都市博物院收藏,成都中醫藥大學相關醫史文獻研究人員也是不久前剛收到相關材料,因此,對於醫簡內容是否確為失傳經典,是否都是扁鵲相關醫簡,醫簡暫定分部、名稱是否準確,現在下結論都為時過早。

  從目前成都方面公佈的資訊看,我認同有一部分醫簡是講扁鵲醫學的說法。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柳長華解釋說,依據有兩條,一是脈診、經絡、針灸都是扁鵲醫學的主要內容和突出特色,二是竹簡上已辨識出的敝昔二字,在古時確實與扁鵲通假。這種通假字的情況在醫簡尤其是漢代醫簡中相當常見。馬王堆漢墓醫簡研究時也發現了相同的特點。但扁鵲學派扁鵲醫派的說法不準確,中醫學中沒有這種叫法。

  價值主要在醫史文化

  柳長華介紹,此前,馬王堆、張家山漢墓也曾出土過醫學文獻,但數量都不及老官山漢墓。他判斷,老官山漢墓主人很可能生前從事醫官等相關職業。

  更讓柳長華、和中浚等興奮的是,從現有出土文物看,西漢時中醫學在理論、臨床等方面都已成系統,因此這一時期的醫書價值相對較高。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針灸學最發達的歷史時期,此次出土的醫簡恰恰為該領域文獻,因此,對這批醫簡的整理、釋文、研究,對於瞭解我國中醫學尤其是針灸學發展脈絡,意義重大。

  多位受訪專家還表示,公眾關注是好事,但如果因對扁鵲的神醫印象而對這些醫簡抱有太高期待,指望其應用臨床後產生奇效,則極可能要失望。

  部分醫簡明年將公開展出

  和中浚介紹,近期,成都中醫藥大學已經與成都市博物院達成合作協定,聯合對這批醫簡進行整理研究。

  採訪中,多位非成都當地醫史文獻專家表示希望儘快參與對這批醫簡的整理研究,同時希望醫簡完整影印版儘早出版。醫學文物研究在我國還是薄弱領域,需要歷史、醫學、文字學、考古學多方面專家深度合作,建議讓更多相關領域的高水準專家參與其中。柳長華說。

  而對於普通中醫學、醫史文獻人員和愛好者來說,近距離觀看這些醫簡也指日可待。成都市博物院計畫明年年初對部分醫簡進行展出。和中浚透露。

 

http://www.ggsgg.com/comnews/1846/359155.shtml

 

 

扁鵲學派失傳醫書成都出土價值超馬王堆醫書

 

竹簡上依稀可見的文字

  老官山出土的醫簡,介於早期的馬王堆醫書和中國首部醫學典籍《內經》之間,而且9部醫書都和人體醫學有關,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療以及針灸、脈象等,涉及到醫學各方面,學術價值極高。——中醫歷史文獻研究員和中浚

  此次出土的《敝昔醫論》《五色脈診》等醫書,應該就是扁鵲學派的經典。扁鵲是醫方祖師,且以診脈聞名。敝昔在古代就是扁鵲的通假字,因此極可能就是指脈診法的創始人扁鵲。——荊州文保中心研究員武家璧

  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920余支竹簡和50枚木牘(共約兩萬字),作為西漢時期簡牘是四川地區首次發現,老官山漢墓的這批醫學文物及價值,已引起多方關注。負責此次簡牘識讀工作的荊州文保中心研究員武家璧、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歷史文獻研究員和中浚等專家,昨日對這批簡牘內容進行了初步解讀:從出土的竹簡內容來看,涉及到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還有重點醫治馬匹的獸醫書。武家璧特別指出,此次出土的《敝昔醫論》《五色脈診》等醫書,應該就是扁鵲學派的經典。和中浚則表示,從出土的經穴漆人像以及部分藥方中發現,這批醫簡在醫學史上的價值,遠高於馬王堆醫書。

  紅外線取西漢竹木簡

  本次考古現場負責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濤介紹,考古人員進行發掘時,編號M1M3的墓葬分別出土了50枚木牘和920余支竹簡,文保專家正在對此次出土的漢簡進行保護修復,預計歷時兩年。由於年代久遠,竹簡上的文字肉眼難以識別,考古人員將竹簡浸泡在蒸餾水中,並通過專業紅外線掃描成像,解讀出其中部分內容。

  從M1墓葬中出土的50枚木牘,根據內容初步分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大類。這批木牘中,有寫“……隴西左右內史一□……”“……賜者眾,《算令》曰:諸……”“……皆益加朱十錢以均之……”等,涉及內容應與漢高祖時繳納賦稅的法令和漢武帝時算緡錢有關,這為研究西漢時期賦稅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解謎1

 

  西漢早期醫術巫術已分家

  除了文書,還有專門記錄巫術類木牘。例如,在木牘上刻有女子視欲得男者,禹步三,□□□取□”、“□遣使告天工下□□□□□三而更為七,皆以□□曰東方□□鄉七次,以□死。等文字。據專家分析,涉及內容應與婦女求子術和禳災術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刻有巫術的木牘,與M3墓葬中出土的專門醫學論著的竹簡是分開的。在日前舉行的專家論證會上,專家們認為,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醫簡中,基本沒有巫術,這也證明西漢早中期”“已分家,標誌著中醫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解謎2

  敝昔扁鵲 確是扁鵲學派醫書

  這批出土竹木簡中,最閃亮的當屬醫學部分。在M3墓葬中出土的920余支竹簡分兩處存放,其中一處共有736(含殘簡),根據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可分為9部醫書。其中,除《五色脈診》外都沒有書名。專家根據竹簡內容,為其餘8本進行了初步命名。如《敝昔醫論》講五色脈、《脈死侯》講脈象與疾病以及死亡的關係、《六十病方》所涉病名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疾病,《病源》則涉及病理學,《諸病症候》包括經脈和病症部分……還有一部《醫馬書》,是迄今我國出土的首部獸醫書。

  武家璧特別指出,《敝昔醫論》《五色脈診》等醫書,應該就是扁鵲學派經典。他認為,扁鵲是醫方祖師,且以診脈聞名。敝昔在古代就是扁鵲 的通假字,因此極可能就是指脈診法的創始人扁鵲。而東漢時期廣漢出現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脈診為特色的醫學派別,就是扁鵲派的繼承人所創。和中浚說, 如果能進一步證明這批醫簡是扁鵲的醫學理論,意義相當重大。

  解謎3

  藥方多比馬王堆醫書更先進

  此次出土的竹簡醫書的最大特色就是藥方和醫病理論數量都很大。其中,在《六十病方》中包括有題名簡”“藥方簡,有藥方60條,內容豐富。從其中所列病名來看,更是涉及到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疾病。專家分析,《六十病方》中大部分可識別藥材具有去風、祛寒、去濕的作用,很可能是治外風的藥方。

  此次老官山醫簡,在和中浚看來,是醫學史上數量最大、最集中和醫學關係最密切的。從醫簡數量來說,920余支簡,字數和馬王堆醫書的兩萬多字大體相當。從內容來說,馬王堆醫書的內容有很多原始、巫術的成分,醫方也以單方為主,經驗的成分較大。老官山出土的醫簡,介於早期的馬王堆醫書和中國第一部醫學典籍《內經》之間,9部醫書都和人體醫學有關,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療,以及針灸、脈象等,涉及到醫學的各個方面,學術價值極高。老官山醫簡的藥方也比馬王堆醫書更加成熟,不僅每個藥方的藥味增加了,經常有四五味、七八味,相比馬王堆醫書的一兩味藥更有中醫方劑的特點,很多藥現在仍在臨床上使用。

成都晚報記者滕楊攝影王浩儒

  部分簡文解讀

  《敝昔醫論》:敝昔曰:人有九徼五臧十二節,皆鼂於氣敝昔曰:所胃五色者,脈之主

  專家分析:關於五色脈與臟腑和疾病關係的論述;

  《諸病症候》:女子紅痭,赤白半腸癉,食多善饑而少氣,得之饑

  專家分析:與婦科病和腸胃病有關;

  《脈死侯》:脈絕如□□,不過二日而死,煩心與腹倀□則死“[一曰]刑死,二曰氣死,三曰心死,四曰志死,五曰神

  專家分析:論述脈象與疾病及死亡的關係;

  《醫馬書》:盡入馬鼻以藥灌鼻中

  專家分析:是治療馬病的獸醫書,涉及豐富醫馬內容。此外還有馬舞”(馬操”)的記載,可能與相馬術有關。

  記載的部分藥方

  治穨山十六治鮮卅一治消渴卌六八治風: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風、細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陳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

 

 

http://www.sjqw.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7&id=44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P_002867  

1930  

蔣杰是我這次會議認識即將拿到歷史學位的博士。他的指導教授是法國的漢學家安克強(Henriot Christian),他跟我談了很多他數位資料庫、資料管理、GIS技術對歷史研究應用的理論與他現有的成果,這張圖就是1930年代著名中醫開業的招牌,他幫老師做的資料庫有大量的地圖和部份影像資料。可惜這樣的理想與成果,中國的歷史學界不甚重視,他想找個好的教職或研究工作還是有所困難,只能祝福他。安克強現正研究上海的死亡與屍體掩埋、收屍的歷史,如果可能的話,也希望他能成為新期刊的顧問之一。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最近,針對拙著,分別有兩篇書評被兩份有名的期刊收錄。在此感謝評論人給予我的指教,這是非常好的交流。高學弟甚至發訊息說他只是吹毛求疵,請勿見怪。我發信給學弟致謝,畢竟學術的書藉由書評來讓學界理解,本來就是很正向的事情,每一本著作都有優缺得失,透過讀者的評論,往往可以發現自己的盲點所在。另外要感謝李尚仁老師,他幫我找到願意寫書評的歐美學者,拓展了拙著在歐美學界的能見度,這是我感到非常開心的,也感謝尚仁老師一直幫忙。說來也很巧,正當新拙著被刊出書評的隔天,中華書局就致信詢問:您的書改得怎麼樣了?已經六個月沒聯繫啦,唉呀,真糟,之前修改了一半就停住了。這些事情一一浮現,或許就是要鼓勵我向前改進的契機吧。

 

1.作者Daniel Asen, Jindai zhongyi de shentiguan yu sixiang zhuanxing: Tang Zonghai yu zhongxiyi huitong shidai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 [Views of the Body and 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Tang Zonghai and the Era of Chinese-Western Medical Convergence] by Pi Kuo-Li 皮国立 (review)

刊載於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ume 7, Number 4, 2013), pp. 637-640.

 

2. 高愷謙,〈評皮國立,《「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收入《新史學》第24卷第4(2013),頁191-199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huangkc/nhist/24-4-05(5).pdf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有錯誤請大家指正,另外,有甚麼篩選標準,也可以指出,因為我找不到明確的指標。

 

 

 

XX學兄:

 

我查了一下,從比較好的叢書來看:《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衛生部部長、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等做主編,由他們親自定下標準,進行篩選,這種上對下具權力的篩選機制,比較不會有爭議,但我們似乎不能走這條路。又,1990623,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採取緊急措施做好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決定》:「鑒於當前有獨到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的老中醫藥專家年事已高,必須採取緊急措施予以繼承,否則,這些經驗和專長將會失傳,從而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由於時間緊迫,決定先在全國選五百名老中醫藥專家為指導老師,每人配備一至二名理論與實際均有一定基礎的中年助手,以師承面授方式繼承。」1991年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評出的首屆「全國首批老中医专家」。他們選出的人,也是具有專業評審的,而且較無爭議的人,但查過,國家說了算,當時也沒甚麼爭議。2009年,又有首屆「國醫大師」表彰,所謂老中醫不僅要求造詣深厚,而且需在中醫藥領域工作達55年以上,經過層層遴選,才能脫穎而出。(當年620日《人民日報》載:首屆「國醫大師」是從全國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的(包括民族醫藥)人員中遴選出來的,均為省級名中醫或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臨床或中藥工作55年以上,在群眾中享有很高聲譽。這次評選的30名「國醫大師」中,年齡最大的已達93歲高齡,最小的年齡也有74歲。)基本上篩選模式還是由各省推荐專家,中央機關再來篩選,中間的爭議,或許比較小,也可能不讓外界看到。並且,老中醫在大陸似已有些泛濫,因為各種形式、名稱的老專家、老中醫、大師都跑出來,已經45批了,也造成一些討論,大家都可以當大師吧。我覺得我們還是要有自己的標準,因為我們不是再選老中醫而已,還要有口訪價值的,值得用歷史紀錄的,再經過我們完整的學術審查、縣市地方公會推薦等等程序後再決定動作。

 

 

 

老皮 敬覆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恭喜學妹鄭宛鈞考取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中醫醫史文獻組」博士班,學妹本為學文史,對醫療史極有興趣,師承中研院史語所劉增貴老師,對術數史、禮俗史亦略有涉獵。她大學時代向中醫師學習中醫長達五年,擔任中醫社社長,喜愛針灸、把脈、推拿、咒禁……等醫術,她期許能將中醫醫史研究匯入臨床應用,與我的理念也很契合。學妹喜歡的是「內史」,需要更專門的醫師來指導,她這樣的選擇是正確且具開創性的:「學文史的學生去向醫師學醫史」,內外史匯通,這還不有趣嗎?不過,說了這麼多,我對她的博論想要探討的針灸史是完全外行,期待那邊的專家,如林昭庚教授,能給予她更多的指導。謹貼出她的博論計劃摘要,供同道參考。

 

 

五輸針刺理論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五輸穴原理、五行屬性、配穴方法,藉由精讀古典醫籍,以文獻學與醫學史的研究方法,嘗試建構出五輸穴的歷史圖象。

穴(亦稱五俞穴、五腧穴),五臟的五穴為「井、滎、、經、合」,六腑的五輸穴為「井、滎、輸、原、經、合」,位置都在四肢末端到肘、膝之間,方便易取且具有多種治療功能。目前可見,五輸穴最早的名義出處,見於《黃帝內經靈樞‧九鍼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1] 意指「井、滎、俞、經、合」在什麼位置,有什麼作為。[2]

《難經六十四難》又更進一步地將五輸穴具分五行,並以陰陽經互相配偶,符合陰陽、剛柔的平衡與變化。「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到了明朝,徐鳳利用陰陽五行與干支組合,把十二經脈六十六個五輸穴按氣行所在,公定在十二時上,正式完成了子午流注的規律。

值得注意的是,黃帝取人身上的穴道有三百六十有五[3],因何唯有這「五輸穴」具有陰陽五行的屬性?當我們將注意力回到五輸穴的本身時,可發現許多有趣的問題。明代醫家張介賓非常強調五輸穴的部位特點及其與經絡的關係,想要理解經絡之妙,還必得要特別留意位於關節的交會處才行。[4]相對於其他穴道而言,《黃帝內經》和《難經》在各篇章中,亦特別專論其作用。

五輸穴的走向是單方向、向心性的,明顯與《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論述十二經脈的走向有順有逆、有向心性和離心性不同。此外,全身上下這麼多穴道,何獨位於手足關節及其下的五輸穴特別重要?隨著時代遞嬗,五輸針刺理論眾說紛紜,若能去蕪存菁、觀照其尚未被重視的深層底蘊,將對於中醫臨床施治上有莫大裨益。

 



[1] 《黃帝內經靈樞》卷一〈九鍼十二原第一〉,收入錢超塵主編《中華經典醫書》第一集(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年),頁271

[2] 請參閱:王志玲《《難經》鍼學研究:以文字考釋為核心觀點》(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頁49。「所」有「處所」或「所以」的意思。「為」引申有「作為」、「從事」的意思。講「所」和「為」的意義釐清,「所XX」一句四字,就表明了「在什麼位置,有什麼作為。」

[3] 《黃帝內經素問》卷十五〈氣穴論第五十八〉,收入《中華經典醫書》第一集,頁138-143

[4] 〔明〕張介賓《張氏類經圖翼》卷四〈經絡(二)〉(臺北:新文豐,19765月),頁87。「周身經絡,皆不出於四關,而十經之要穴,皆不離於手足,欲求經絡之妙者,必加意於關節之會焉。」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恭喜李尚仁老師獲獎。

 

牙醫轉研史學 專書獲獎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2013.11.28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尚仁,20年前放棄牙醫身分,轉而投入史學研究,今天以《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專書,獲中研院第二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和牙醫相比,李尚仁說,在台灣當學者收入比行醫少很多,但他獲得精神上更大的滿足。

 

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今天舉行第二屆頒獎典禮,有五位學者獲獎,專書主題涵蓋文化史、醫療史、種族史、語言學、法律學,每人獲頒60萬元獎金及獎牌1面。

 

得獎人之一的李尚仁,大學讀台大牙醫系,畢業服完兵役後曾執業一年,但他毅然決定放棄牙醫的高薪與光環,前往英國攻讀醫學史,先後取得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碩博士學位。

 

李尚仁坦承,當年考進牙醫系,純粹是因為高中時不清楚自己的性向,依分數高低填志願進入牙醫系。他念大學時正逢解嚴,各種人文思潮進入校園,當時參加新思潮讀書會或電影研究社,反而比牙醫系課業更吸引他。

 

他說,比起同學們當牙醫,學術研究的收入確實少很多。但他從學生時代就對人文社會有興趣,累積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加上這幾年醫學史研究還算熱門,讓他的學術之路並不寂寞。

 

雖然轉換跑道改走人文領域研究,但李尚仁仍與醫學系保持密切關係,也會到台大醫、陽明醫、北醫、中國醫兼課、演講,希望帶給醫學生醫學專業外也很重要的人文素養。

 

李尚仁強調,「一本書的生命往往比作者還長」,科學論文總是要求越新越好,人文社會方面的專書,影響卻能更深遠。他希望台灣學術環境能提供更多資源,讓人文社會領域學者能安心創作。

 

http://m.udn.com/xhtml/HistoryArt?articleid=3582812&fb_action_ids=640382029358949&fb_action_types=og.recommends&fb_source=other_multiline&action_object_map=%5B263073820509891%5D&action_type_map=%5B%22og.recommends%22%5D&action_ref_map=%5B%5D

 

附:中研院人文專書獎 5人獲選

 

中央研究院為鼓勵人文社會學者深入研究,自去年設立「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今年有67件申請,經評選有5位學者獲獎,每人可得60萬元獎金。

 

得獎者有中研院研究員呂妙芬,著「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中研院副研究員李尚仁,著「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中正大學特聘教授張寧,著「並列結構的句法研究」;台灣大學教授奇邁可,著「成為黃種人:種族思維簡史」;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永健,著「私有產權與徵收補償:理論架構與實證分析」等,共5位學者獲得殊榮。

 

(記者吳柏軒)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29/today-life10.htm?Slots=Lif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P_002267  

 

      清華大學林文源教授今晚來中原大學演講,他是STS方面的專業學者。
       社會學的視野和歷史學真是截然不同,歷史學念的幾乎都是死人,社會學則關心活著的事務,但兩者都可以使人變聰明。歷史學蘊含古人的經驗智慧,社會學則告訴我們:不要以為身邊的事物都是理所當然的,它有許多技術思維被安排在其中,它導致了今天的政治、社會現象。換句話說,改變政治和社會,不如改變社會上技術物的排列、生產與運作關係,就可以反過來改變社會。很高興得是,他跟我一樣關心中醫藥的文化,我關心醫療史、他則關心醫療社會與田野調查,我們一直聊到晚上快十點才離開寂靜的校園。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之前接下一個任務,即將要到期了,真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要撰寫中科院《百年中醫史》撰寫計畫的導言,也就是要用2萬字來敘述1912年至1949年中國醫學史發生的大事、衝擊與轉型。這種導論性的文字,看似簡單,實則非常困難,因為很多歷史過去不都講過了嗎?要怎麼要論述出新意,展現出這部書的價值,這真是難倒我了。梁其姿老師曾說,好的專史一定要能和大的歷史背景結合,不能成為一種孤立的論述。所以這部專史為什麼和20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能有密切之關係?就是在導言中必須要說清楚的。現正努力撰寫中,希望可以按時交出初稿。謹貼出大綱和最前言初稿,讓大家參考、指正。

 

壹、1912-1949的中醫學之背景

一、社會文化的劇烈變革

(一)前言

(二)中醫與現代衛生防疫之衝擊

(三)西醫的科學、國醫的國學

(四)西醫東漸的衝擊-從社會教育與政策的觀點切入

(五)存醫廢藥的思維與衝擊

 

二、中西方醫學的碰撞

(一)生理與解剖學的碰撞

(二)病理學的碰撞

(三)新科技、治療與診斷(檢驗)學的碰撞

(四)從本草到成藥品觀念的碰撞

(五)小結

 

       總論:……凡是研究任何一種學問,都免不了回顧其過往之歷史,與當代學術發展、社會思潮之間的關係為何。關心中國醫藥學發展的廣大群眾,在迎接未來中醫藥發展的前景與挑戰時,必定要對過往的中醫歷史有所瞭解,才能掌握時代的脈動,並認識前人遺留下來須要珍惜的寶貴經驗,以及懸而未解的各種問題。對這些歷史事實與問題有所掌握之後,方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與環境,而後對發展中醫藥事業產生一種切身的使命感,能真正為中醫藥做出一些貢獻,這是中國醫學史乃至本書最重要的命題所在。《百年中醫史》的編寫,其積極的學術意義也正在此。

       在前人研究的努力之下,吾人更應該思考撰寫出具有新意的中國醫學史,除了留下百年中醫寶貴的足跡與發展脈絡,要能給後繼的中醫更多歷史的啟發。中醫與西醫不同之處在於,中醫對古代典籍的重視,要較西醫為甚,從民國以來到今日都是如此,故本書主要從中醫各科別的發展史做細部的介紹,凸顯醫者的貢獻和一時代的重要醫書文獻,不但紀錄了歷史,也將發揮很好的指導功能,促使中醫臨床者能夠產生更進步的思維。歷史研究不能脫離時代背景,所有的歷史演進,都與大的社會背景相關,所以本書一開始首先論「社會文化的劇烈變革」,至於何以謂「劇烈」?則不得不檢視當時西醫的科學技術帶給中醫的衝擊,以及中醫如何回應之史事,故第二部分以「中西方醫學的碰撞」為題,做一個全面、初步的論述。……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李岳峰醫師是我的好朋友,當年我們一起修李建民老師的醫經醫史課,那時都在史語所研究大樓7樓上課,那段日子是我收穫很大的一段時間。岳峰兄很熱心,幫了大家很多忙,他的碩士論文選擇撰寫有關台灣中西醫結合的發展史,顯見他關心台灣中醫發展的熱情。其論文也被大陸醫史專家馬伯英看上,目前正修改中,準備刊出。最近更令人開心的事,就是他經過馮曄醫師那邊的臨床磨練,終於自己出來開業,成立自己的中醫診所。很羨慕他,我們學歷史的,除了教書、少數的研究工作外,無法「開業」,用技術(或說史家的技藝)來服務人群(還是有啦,檔案館,博物館、編輯也算一號,但是也不是純史家的專業,社會上並沒有[歷史師]這樣的專業工作,僅於此呻吟一下,希望讀歷史的師生們能思考、開拓更多出路)。醫師比歷史學家更貼近廣大的社會文化,是以更需要有好的人文素養吧。謹於此介紹他的論文、學經歷與診所,祝賀他開業成功,也希望他繼續保有熱情,繼續支持醫史研究,也祝福他開業順利。


 


李岳峰醫師


基本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畢業


            長庚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碩士


            馮曄中醫診所資深主治醫師


            馮曄中醫診所教學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住院醫師


            大大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台灣中醫診斷學會會員


            現任承曄中醫診所院長


院址:桃園市中正路734

預約專線:03-3577996


 


台灣近五十年中西醫結合之發展:1958-2008


中文摘要 中西醫的交流由來已久,比較有史料可稽的,第一次是明末清初,第二次是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末年,中西匯通派在醫界逐漸形成。民國肇始,中醫被排除於政府體制之外,在西化的潮流中,中醫並未受到重視,台灣的中西醫結合,直到私立中國醫藥學院成立以後,才有了實際的進展。
本文探討中國醫藥學院成立 (1958) 之後,台灣近五十年來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以學校-醫院-醫家為論述的軸心,旁及大陸、日本和台灣的中西醫交流史,來增加對於此軸心的理解。
中國醫藥學院的創設,被視為中西醫結合發展的里程碑。在中西醫雙軌並行的教育模式中,學生們對於這兩種醫學有了實際的認知,但「結合」上仍有許多不足。初期的醫學系實際上是中西醫雙主修,此時期培養出中西醫結合的代表性醫家為惲子愉。他認為中西醫結合的中心在傷寒論,並透過不斷進步的西醫,來理解傷寒論。在臨床場域,能夠真正開始執行中西醫結合的,就要等到1980年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的成立。該院成立三十年來,從「中西合作醫院」到「中西合作醫療中心」,到「中西醫結合科」,中西醫結合的架構層級不斷下降。但台灣各公私立教學醫院設立中醫部門越
來越普遍,中西醫的交流互動,主要是透過會診及研究工作來進行。


關鍵字:中西醫結合、台灣、中醫


關鍵字:中西醫結合、台灣、中醫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會議紀要這麼快就出來了,撰寫者是那位頗為用功的復旦歷史所研究生嗎?


 


 


教科書: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重要媒介


 


·  2013-07-16 06:45: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雷家瓊 通訊員 徐佳貴)767日,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第5期訪問學者工作坊,以教科書為中心,探討近代中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政治。


  


 


教科書與近代中國


  復旦大學教授鄒振環分析了晚清留日學生的英語教育與日本英語教科書在華譯刊情況,指出近代中國對西方語言的學習,亦曾同樣通過“東洋”管道,日本人所編英語教科書對在日中國留學生乃至後來中國國內的英語學習,都有一定影響。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韓子奇探討了晚清地理教科書的全球圖像問題,著重分析了晚清地理教科書的文字與圖像表達。臺灣大學的韓承樺梳理了19021935年社會學作為一類知識與一門學科在中國的引介與傳播過程,尤其是其中所謂“心理傾向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脈絡,認為心理傾向社會學在近代中國的發展,有一段“由面至點”的過程。臺灣“中原大學”助理教授皮國立考察了民國時期的中國醫學史教科書與醫史教育,提出民國時期中醫史教科書的編纂一方面受當時中醫學界的重視,一方面又普遍存在抄襲、知識內容低水準重複等問題。


  新名詞、新概念的傳播


  學者還以教科書為主體或重要史料,爬梳某些語詞、概念、學說或歷史敍述模式在近代中國的傳播情況。復旦大學教授章清論述了晚清以降“新名詞”的浮現對“中國歷史”的重塑,指出近代中國所謂“新名詞”,並非僅僅包含新的知識內容,它們也深刻影響到教科書的書寫框架,乃至使之越發趨於“政治化”與“意識形態化”。安徽財經大學副教授劉超聚焦於民國歷史教科書中“清朝史”的表述問題,認為民國教科書表述清朝歷史,前後尚有基於“共和”立場與漢族立場之別,對中國民族主義的研究,需關注中國內部因素。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孫江主要依託教科書等文本的內容,分析了“人分五種說”在日、中等國流傳與變異的情況,重點回應和修正了馮客(Frank Dikotter)的相關研究。復旦大學的章可博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陳建守則分別考察了“現代”、“啟蒙運動”兩詞的引介、傳播與“本土化”的使用情況。


  近代知識轉型的物質化與制度化形態


  其他學者則更關注“觀念的社會史”的思路,探討近代知識轉型的物質化與制度化形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林郁沁(Eugenia Lean),以民國“媒體人”陳蝶仙所編的《家庭常識彙編》為主體材料,揭示出實驗與鑒定“指南”之類的書刊編纂在當時工商業與物質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美國巴德學院(Bard College)副教授高哲一(Robert J. Culp)以王雲五的出版理念與活動為中心,分析民國知識份子與商業出版合作、並由此將新知推介給“一般讀書界”的情況。復旦大學副教授張仲民考慮了清末的“廣告”論述及實踐,認為近代上海報刊上的廣告“論述”與“實踐”之間差距甚為明顯,研究者必須對此有足夠的警覺。復旦大學講師孫青考察了清末科舉改制時期的新學課藝,以兩個地方在1901年科舉改制後的課藝為個案,分析科舉在將廢未廢之際地方教育中新舊雜陳、中西互滲的複雜情形。復旦大學的徐佳貴以晚清浙江里安縣一名普通地方士子的日記為主體材料,發現與廢科興學相伴隨的“四民社會解體”在地方上尚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遠較過去研究者所認為的複雜。


  最後的綜合討論中,學者一致認為,近代中國新知識觀念的產生是一個牽涉面甚廣的問題,不僅要關注辭彙、概念與知識思想結構的次第影響,還要考察經濟、社會、文化資本在其間的作用,並關注相關資訊的流通擴散,以及知識“權威”的形成過程、“權力”的運作機制等問題。


 


責任編輯:劉娟


 


http://www.cssn.cn/11/1103/201307/t20130716_382266.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是我博士畢業後第一次接到碩士論文口試的邀請,非常感謝臺灣大臺灣文學研究所黃美娥教授給我這個機會,也算是一種學習經驗,復得到作者陳怡伶同學的首肯,願意將論文摘要放在我的部落格中介紹,也算紀念這個對我而言別具意義一次大事。




 





題目:頡頏、協力與協商-日治初期漢醫傳統性、近代性、合法性的生成與交織


 


 


摘要:





 


    研究者若要著手研究「漢醫」,首先必須處理:「漢醫的定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漢醫歷來缺乏專門培育以及認證人才的機制,造成漢醫的定義模糊;加上公共衛生體制與西醫的衝擊,漢醫的疆界產生位移與變動。以往的研究者,多藉由法條與各項政策的實施,勾勒漢醫在日治時期的發展狀態。然而,法令並非單純的條文,還必須實踐與推行。透過公共衛生體制、防疫政策以及各種對於醫療人員資格的篩選與管理的實施,將醫生與病人、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漢醫與西醫、漢醫與密醫、近代性與傳統性串連起來。


 


 


    因此漢醫不是一個既定的範疇,而是會透過關係網絡中不同身分行動者間的互動,而有了不同的內涵。所以,西方近代醫學並不必然地與近代化劃上等號,相對地漢醫也不直接地等同於傳統。殖民者的政令也非由上而下,單向地壓迫被殖民者,被殖民者也有協商與反抗的空間。本文將深入去探究,在總督府對於管理漢醫的醫療法令之外,行動者如何在不同的事件之中,構成不同的關係網絡;而網絡中各行動者的頡頏、協力與協商的互動,又如何重新定義漢醫。   





  





 





關鍵字:傳統性、近代性、公共衛生、漢醫、醫病關係、地方知識。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