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國際學術研討會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西互鑒:西藥學的傳入與中國藥學的流變

 

一、會議主題:從傳統到現代的藥學演變

    明清以降,西藥東漸,19世紀30年末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帶來五口通商、醫學傳教士。之後,1879 年清末儒學大師俞樾的《廢醫論,主張「中醫可廢,而藥不可盡廢」。繼而1892 年鴉片戒煙藥的氾濫、1900年的本牌藥物的推廣、1929 年 2 月國民政府衛生部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儀通過《廢止中醫之辦法》及1930年《中華藥典》的出版等一個世紀對傳統醫藥的衝擊,從此奠定了新藥在華的根基。本次會議由北京、上海、臺北及香港研究中、西醫藥學歷史的專家學者就西藥學在華落地、孕育、發展與中華文化碰撞而擦出火花等專題報導。

二、日期: 2023 年 2 月 11 日(星期六)
時間: 下午 1:00 至 18:00

三、語言: 普通話

四、參與者:近代史與醫藥史學者、學生

五、地點:ZOOM網路會議室

六:大會主辦者: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上海大學國際禁毒研究中心

七:會議報告人(按中文拼音排列)

范家偉: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與歷史學副教授
黃   運: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博士後

皮國立:臺灣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潘   俊:上海復旦大學藥學院副教授兼常務副院長
王亞楷: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博士後

夏    昀: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趙    粵:香港藥史學會會長、上海大學國際禁毒政策研究中心資深客座研究員朱   珠:北京協和醫院藥劑科研究員

八:議程

下午 1:00 點: 大會主辦者歡迎致辭:張勇安(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趙 粵(香港藥史學會會長、上海大學國際禁毒政策研究中心資深客座研究員)

 

議程:

上半場:1:10分-2:40 主持人:夏 昀

1、范家偉: 元代官修本草與中西藥物融合

2、朱    珠: 清末民初醫院藥學的演變:北京協和醫院的案例

3、黃    運:從域外之藥到邪惡之毒:清季嗎啡的引入使用及其地位嬗變

4、王亞楷:近代中國本土戒煙藥的行銷與效用迷夢

下半場:3:00—4:30 主持人:黃 運

5、潘    俊: 中國現代藥學教育的開端

6、趙    粵: 外來戒煙藥、品牌藥對現代民族企業的影響

7、夏    昀:戰時中日醫學交流初探:國醫、漢方與“東亞醫學”

8、皮國立: 改良與代用:抗戰時期中藥角色的再思考

討論環節:4:40- 5:30

主持人:舒 健

會議主持者與演講者座談與接受和回答參與者問題
致謝與總結:5:30-6:00:趙 粵



S__656180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好朋友,由中央歷史所與國內知名學術單位和基金會主辦之「世變中的醫療史與疾病史」2022國際學術研討會正式議程,已經出爐,本次邀請到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和貞德所長來幫我們開場,並有林昭庚院士等四場專家專題演講,精彩可期,不要錯過喔。

 

「世變中的醫療史與疾病史:近世傳統醫藥的知識、文獻與制度暨
臺灣中醫藥通史編纂」2022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 議 議 程

研討會日期:民國111年10月14〜15日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辦單位:

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

 



報名系統:https://www.tccma.tw/events/%e4%b8%96%e8%ae%8a%e4%b8%ad%e7%9a%84%e9%86%ab%e7%99%82%e5%8f%b2%e8%88%87%e7%96%be%e7%97%85%e5%8f%b2%e5%9c%8b%e9%9a%9b%e7%a0%94%e8%a8%8e%e6%9c%83%e8%ad%b0%e7%a8%8b%e5%85%ac%e5%91%8a/

海報

a5y7c-ojmkr-001

awylo-3sghj-002aq33n-tb0eg-00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變中的醫療史與疾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徵稿作業已經完成,報名非常踴躍,超乎想像。年輕化顯示這個領域強大的活力,以下為錄取名單,也會公佈在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網站上,請大家努力撰稿。我納悶的是,我們團隊都沒人投稿,雖然可以用邀的,但是人數又怕爆掉,這就陷入兩難啊,我看可能要用A、B場的辦法了。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序
01. 牟立邦 (明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從傳統中藥辛味之應用看近代食補文化發展。
02. 李岳峯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博士班/醫師)。登革熱下的中西醫交流
03. 吳國聖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清宮醫案中的藥方〈益氣養榮湯〉
04. 孟嘉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碩士/助教)。「文化翻譯」之外:論《申報》梅毒醫藥廣告
05. 侯家榆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日治臺灣漢醫論述中的癲狂、精神病與心
06. 陳肇萱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戰後臺灣藥政改革的啟動:《中華藥典》第二版的修訂
07. 陳柏勳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候選人)。油毒生連結:多氯聯苯事件與中西醫合作研究推行委員會
08. 陳名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發現與流傳
09. 張業祥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以《共榮報》為中心探討日據時期下的印尼醫療與衛生
10. 葉人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只要我長大:臺灣轉骨劑型的發展
11. 鄭玫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博士候選人/臺中科技大學兼任講師)。中醫典籍對小兒痿症古今應用之探討
12. 鄧涵云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中西醫交融下的人體大改造:從習武養生到重訓健身
13. 蔡虹音 (Tokyo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東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翻譯」漢西醫學:日治時代台日漢醫的醫學與政治語言
14. 蔡名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西洋藥書》中的中西醫理交流
15. 劉韋廷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陳勝崑(1951-1989)醫學史寫作與宗教之關係
16. 蕭琪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明代《醫學入門》中的老年身體與疾病
17. 羅秀美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清代薄命才女王貞儀的病詩與醫學散文
*財團法人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社團法人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2022.07.14.

網站:https://www.tccma.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大學張勇安教授辦的醫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敬請參考。149926.jpg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世以降醫藥與衛生知識的生產與傳播 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研院人社中心與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將於2015年12月24-25日,於中研院人社中心聯合舉辦近世以降醫藥與衛生知識的生產與傳播 國際學術研討會。誠摯邀請各方專家、學者前來與會。本次國際學術會議將採工作坊的形式舉行,我們最終將以出版具主題性的學術專書為目標,但會議發表時不一定需要全文,當然您若有未發表的全文則更佳,或可運用PPT報告。如果您有意願參與,請您於:11月20前提交一論文題目,並於12月15日前提交摘要與全文(或PPT),以利論文手冊之製作。感謝您,敬祝您一切平安、順利,以下是會議主題與參考資料,敬請您指教。

近世以降醫藥與衛生知識的生產與傳播 國際學術研討會

古代醫學與養生知識,大多掌握在上層階級,以專業知識取得之不易,故可解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但及至近世以降,日新月異的印刷技術開始為醫藥知識的生產與傳播帶來新的可能,多元的醫藥與衛生知識,透過方書、醫案、歌訣、養生書等,進入一般士人的日常生活中,與上層醫者解讀醫學經典的工作,可謂並行不悖。至晚清乃至民國時期,醫藥知識更透過報刊等各式大眾傳播媒介,展現出更多元的面貌,影響了芸芸眾生的「生命與醫療」歷史。本次研討會,即針對這些總體現象,探討上層醫學知識的傳衍,也探索下層醫藥知識之吸收與各方面之運用(如婦女、幼兒、保健、氣功)等;更重要的是,本次研討會希望看見醫療史的「中層」交通,亦即:下層醫藥知識如何影響上層經典之解讀?上層的醫者與經典醫書,又如何影響下層的醫藥知識,這些醫藥知識如何被生產?又如何傳播?在各階層流動時,又如何發生「轉型」而展現不同之風貌?這是舉辦這次研討會的主要目的。

一、會議主題參考

1.醫學文本的生產與傳播。

2.醫藥與衛生知識的內涵與思想。

3.養生與日常生活的實踐。

4.牽涉各階層醫藥養生知識的流動情形。

5.跨國醫藥衛生知識的交換。

6.消費與日常生活中的醫藥與衛生商品。

7.各類養生知識的呈現與傳播,如針灸、推拿、拔罐、刮痧、草藥、鈴醫等現象。

8.中西醫藥知識國際化的歷史展望與問題

二、聯絡人:皮國立

Mail:pipi.jordan@msa.hinet.net

手機:0936099508

三、主辦: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醫學的物質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104年11月11日~13日(三~五)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研院「醫學的物質文化」主題計畫、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電子信箱:ddb@asihp.net
聯絡人:林小姐
電話:(02)2782-9555轉353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medicinehis...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medicinehis...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第十三屆「性別與醫療國際研討會」

 【會議緣起】

「性別與醫療國際研討會」源自2000年在清華大學台北月涵堂舉辦的「性別與醫療工作坊」,過去十多年來由各大學、醫學中心及縣市衛生局輪流主辦,已經成為台灣性別與醫療相關領域的年度學術盛會。在2008年第八屆的籌備會議中,將「性別與醫療」更名為「性別與健康」,2012年第十屆將工作坊更名為研討會。本次大會由陽明大學與中央研究院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之建立紮根性的研究合作-主題計畫C「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經費支持,在陽明大學舉辦,為配合醫療史子計畫的內容重點之一「性別與醫療」,也間接呼應「性別與醫療工作坊」的原初觀點,本年度的會議定名為「性別與醫療國際研討會」。

【會議主題】

基於「性別與醫療」的研究與呼籲在台灣近二十年來的發展、還有醫療界本身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演進及其與性別的新關係─包括國際大藥廠影響力的興盛、對護理界以及對婦女健康運動本身歷史的反省、還有對醫療化及其後續概念的新時代反省,都是構成本屆會議主題的核心元素。

本屆國際研討會正積極邀請歐美與東亞性別與醫療研究的健將,擔任主題演講,研討會的主題為:性別與醫療、醫藥,暨女性醫療照顧者的歷史,後者包括護理史、女醫史、助產士史、以及婦女健康運動的歷史等,這些研究主題不但有國內學者累積的研究成果,近年來也在國際上蔚為新的反省方向。當然,在過去十二屆中的性別與醫療工作坊,以及性別與健康研討會的各類主題,也都是本屆研討會的重要子題,並與本屆會議的主題充分互動、交流與研議。

本屆研討會亦將延續傳統,舉辦「研究生論文獎」,以鼓勵優秀的新秀投入性別與醫療、性別與健康、性別與醫藥的各種研究。

【會議時間地點】

2015年425日(星期六)至26日(星期日),於國立陽明大學舉行(詳細議程將於審查程序結束後公告)。

【徵稿主題】

1. 凡是性別與醫療或是性別與健康等相關領域之學術論文(包括醫護衛生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都歡迎投稿。

 2. 論文審查分為兩大類:甲類-碩博士研究生;乙類-教師或醫療、護理、公衛、社工與其他實務工作者。

 3. 研究生論文獎資格:國內外碩博士班研究生(含碩士班畢業生、不含博士班畢業生),歡迎研究生依照大會論文格式與字數限制,改寫優秀的學期報告、碩士論文改寫的論文、或是working paper等,參加研討會論文的發表,並且角逐論文獎。

4.歡迎自行籌組論文。

【單篇論文審查程序與時程規劃】

1.論文摘要字數:500字以內

2.投稿論文摘要截止日期:20141130日(星期日)

投稿人請在期限內將發表人基本資料(姓名、單位、e-mail、電話、住址)及500字論文摘要投稿至ymmedhistory@gmail.com,並於主旨處註明「性別與醫療國際研討會論文摘要(論文類別:甲類或乙類)」,如未入選口頭論文發表,是否願意參與海報展。

3.論文入選名單公告日期:20141220日(星期六)

4.論文全文繳交截止日期:2015331日(星期二)

5.全文論文格式:經初審通過者,請於期限前,將論文全文(一萬五千字以內)暨中、英文(兩者皆需)摘要,以附檔形式(word檔,內文請用新細明體12號字,標題採標楷體14號字,段落格式單行間距,註腳以隨頁註腳方式)寄至e-mail信箱。

【自行籌組論文審查程序與時程規劃】

 1.每組3-4篇文章,由籌組人撰寫主題及籌組說明,附上各篇論文摘要(請合併為一個檔案),以及建議的主持人與評論人(各一名)。

 2.籌組說明及論文摘要截 止日期:20141130日(星期日)

3.請在期限內將籌組說明,發表人基本資料(姓名、單位、e-mail、電話、住址)及整合摘要投稿至ymmedhistory@gmail.com,並於主旨處註明「性別與醫療國際研討會自行籌組論文摘要」。

4.自行籌組論文入選名單公告日期:20141220日(星期六)

5.論文繳交截止日期:2015331日(星期二)

6.論文格式:經初審通過者,請於期限前,將論文全文(一萬五千字以內)暨中、英文(兩者皆需)摘要,或是至少兩千字以上的「詳細摘要」,以附檔形式(word檔,內文 請用新細明體12號字,標題採標楷體14號字,段落格式單行間距,註腳以隨頁註腳方式)寄至e-mail信箱。
*相關訊息公佈於研討會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site/gendermedicine2015/

【主辦單位】

陽明大學與中央研究院「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子計畫、陽明大學性別研究學分學程

【聯絡方式】

信箱: ymmedhistory@gmail.com

電話:(02)2826-7000 # 6305

聯絡人:洪均燊先生

參考連結: https://sites.google.com/site/gendermedicine2015/

 

http://www.rchss.sinica.edu.tw/hygiene/app/news.php?Sn=134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 史 

 

「身體、文化與社會:中國藥物史」

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期:            2014年6月12-13日

香港浸會大學浸會大學道校園


地點:


教學及行政大樓

第一天:AAB 1312室

第二天:AAB 706室


 

 

會議規則:    1. 報告時間,每人以不超過15分鐘為限

2. 會議語言為英語及普通話

 

日程安排

 

第一天

2014年6月12日(星期四)

教學及行政大樓 AAB 1312室

 

8:45-9:00

註冊

9:00-9:30

開幕典禮

9:30-11:30

主題演講

11:30-11:45

茶 點

11:45-13:00

第一組:中西醫藥的流傳

13:00-14:15

午 膳 (BU Fiesta)

14:15-15:30

第二組:醫藥文本與藥物

15:30-15:45

茶 點

15:45-17:00

第三組:藥物與香港醫療

17:00-17:15

茶 點

17:15-18:00

第四組:防治與公共衛生

18:00-20:00

晚 膳 (衡軒)

 

 

第二天

2014年6月13日(星期五)

教學及行政大樓AAB 706室

 

9:30-10:45

第五組:藥物與身體觀

10:45-11:00

茶 點

11:00-12:45

第六組:中西醫藥的匯通

12:45-14:00

午 膳 (BU Fiesta)

14:00-15:15

第七組: 方藥的應用

15:15-15:30

茶 點

15:30-17:15

第八組: 藥物與消費文化

17:15-17:45

大會總結

18:00-20:00

晚 膳* (尖沙咀利寶閣)

* 應邀出席晚宴的嘉賓請於18:00到吳多泰博士國際中心外乘坐接駁巴士
 

開幕典禮及主題演講(6月12日)

 

 

開幕典禮‧

9:00-9:30

司儀:陳家怡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9:00-9:10


致歡迎辭

麥勁生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9:10-9:20


致開幕辭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9:20-9:25               致送紀念品

 

 

 

9:25-9:30               全體合照

 

 

 

 

 

主題演講‧

9:30-11:30

主持:麥勁生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9:30-10:00


土茯苓、山歸來,與墨西哥菝葜:近代前期東西梅毒治療藥

物之交流與反思

劉士永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10:00-10:30


西洋醫生與華人醫藥——以19世紀的醫療傳教士為中心

胡成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10:30-11:00


醫聖的層累造成(1065-1949年)——“仲景”與現代中醫知識

建構系列研究之一

余新忠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教授)


 

 

 

11:00-11:30          討 論


 

第一組   中西醫藥的流傳

11:45-13:00

主持﹕劉士永教授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手術與藥物:清代雲南鼠疫流行中的冶療


 

 

李玉尚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


 

 

 

從“阿勃參”到“拔爾撒摩”——全球史視野下近代中外藥物交流之例證

陳明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

 

 

 


底野迦的再現:康熙年間宮廷西藥德里鴉噶探析


 

 

劉世珣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第二組   醫藥文本與藥物

14:15-15:30

主持﹕余新忠教授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

 

 

 

 

 

從《洗冤集錄》到《洗冤錄》:宋明以來的法醫傳統及其對死亡的相關認知

譚家齊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趙中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Aconite, Ephedra and Asarum: Historical Influences and Current

Regulations in the West

Eric Brand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第三組   藥物與香港醫療

15:45-17:00

主持﹕張勇安教授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中醫藥在香港早期醫院的應用──以東華三院為研究個案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

 

 

打倒 “病” 夫:從《國醫砥柱月刊》看健康之道

侯勵英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服西藥:大瘟疫對香港女性病患的影響(1887-1900)

姜鍾赫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第四組 防治與公共衛生

17:15-18:00

主持﹕李尚仁教授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散落的衛生——以中國中古時期城市為中心


 

 

于賡哲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台灣威權文化下的小兒預防接種知識傳遞,1945~1980s

張淑卿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第五組   藥物與身體觀

9:30-10:45

主持﹕李玉尚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

 

 

 

 

 


《本草綱目》中的人藥、物性與身體宇宙論


 

 

陳秀芬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明代的「陰虛」診斷與「補陰丸」——醫學理念、性別與藥物治療

張學謙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催生針與分娩行為在近代的轉變初探


 

 

趙婧 (上海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


 

 

 

 

 

 

 

 

 

第六組   中西醫藥的匯通

11:00-12:45

主持﹕黃文江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十九世紀來華傳教醫療中的藥物


 

 

李尚仁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從鎮靜到補養的救贖——民國時期新醫藥對縱慾致病的治療策略

皮國立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戒煙者的福地」﹕滬北戒煙醫院中的中藥與西醫 (1935-1937)

張勇安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中、西醫藥殊途同歸


 

 

涂丰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第七組   方藥的應用

14:00-15:15

主持﹕于賡哲教授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秦漢時期方藥問題初探——源於對方法和敘事的反思

胡穎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精審亦輕脫——東晋南朝服餌風習考述


 

 

肖榮 (深圳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一子萬事足:明代男性的醫藥求子


 

 

吳靜芳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第八組   藥物與消費文化

15:30-17:15

主持﹕胡成教授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

 

 

 

 

 

藥、商業與消費文化:近來藥物的全球史研究的再思考

蔣竹山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近代中國醫藥廣告中的借名造假現象探析


 

 

張仲民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


 

 

民國時期醫學知識、身體與補血成藥的消費文化:以五洲大藥房

人造自來血”為中心的考察

沈宇斌、范瑞 (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中成藥在新加坡的流通﹕以「永安堂虎標」藥品為研究個案

羅婉嫻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土茯苓、山歸來,與墨西哥菝葜:近代前期東西梅毒治療藥物之交流與反思

劉士永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梅毒(Syphilis)於15世紀末在歐洲擴散開來,16世紀初期傳入東亞,成為近代前期令人聞 之色變的傳染病。早在20世紀有效治療梅毒的藥劑發明以前,西方曾以墨西哥菝葜作為梅毒的治 療藥物,而東方則有土茯苓或稱「山歸來」之使用。兩者藥物藉由17至18世紀的航路大開交互 輸往印度、歐洲以及中國與日本,成為中西傳統藥物交流之指標。有趣的是,不論是西方的墨西 哥菝葜還是東方的山歸來,在植物分類上系出同屬,而藥理上也都以解熱消炎為主治。因此,本 文將試圖說明這兩種藥物同時在東、西方成為治療梅毒之選擇與相互交流的歷史過程,並從其中 反思近代科學醫學生成前,東、西方醫學與用藥知識是否具有根本差異的假設。

 

 

 

 

西洋醫生與華人醫藥——以19世紀的醫療傳教士為中心

胡成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當時人們及此後一些研究,談及19世紀以來西方醫學之所以成功進入華人社會的原因時, 較多歸結於西洋醫生們在外科手術方面較華人當地醫藥的領先和優勢;而這裡多少有些被忽略的 一面,是那些西洋醫生們並非只診治外科手術病人。為了拓展診所和醫院的影響,他們每天還要 診治大量非外科手術病人。就此時西方醫學的發展來看,以化學、生物化學和實驗室為標誌的醫 學革命尚未開始,那些在中國各地開辦診所和醫院的西洋醫生們在非外科手術治療技藝方面與華 人當地醫藥沒有太大的差距,再加上其時西洋醫藥進口和運輸費用昂貴,置身內地省份得之而不 易,華人病家在內科和慢性疾病的方面又較熟悉和相信當地醫學的治療方式,都使得他們在實際 治療過程中不得不較多關注和利用了華人當地醫藥,並收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和贏得了病家的信 任。鑒於時人對此歷史進程有用「會通」概念進行表達,以推進外來/本土兩種不同醫療知識體 系、乃至中西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相互接納,那麼似可認為相對於目前一些歐美學者 較多使用的「適應」、「同化」或「協商」等等外來概念,這一本土概念在跨文化交往和溝通的 研究層面上,當有更多的歷史涵蓋性和包容性。

 

 

 

 

醫聖的層累造成(1065-1949年)——“仲景”與現代中醫知識建構系列研究之一

余新忠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教授

 

本文從知識建構史的角度出發,考察了張仲景自宋以來不斷被尊崇和聖化歷程。認為,該 運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醫聖名號的加封與逐漸固化、生平事蹟的不斷追加豐滿和形象的 日漸光輝、祠祭的出現和不斷更新,並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12-13世紀初步興起、15世紀 中期到18世紀中期的進一步發展到醫界獨尊地位的確立、1930年的重新確認。仲景作為一個歷 史人物和“符號”,其醫聖的名號和內涵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層累地造成的。與今日張仲景作為 一個超越行業、超越地域的名人不同,歷史上仲景的崇高和卓越的形象仍是非常具有行業性和地 域性的,仲景的尊崇和聖化運動,也可以說基本上都是由醫界人士推動的。


 

 

第一組   中西醫藥的流傳‧

 

 

 

 

手術與藥物:清代雲南鼠疫流行中的冶療

李玉尚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

 

清代人間鼠疫在病型上以腺型居多,且腺鼠疫有一定的自愈率,故清代鼠疫的治療主要圍 繞“核”進行。然而,在清代鼠疫流行期間的具體治療手段上,東南地區和西南地區呈現出明顯 的區域差異:閩粵地區重在探索和應用內服藥物,雲南則重視外科手術,特別是切除淋巴腺手 術。雲南唯一的例外是滇南臨安府(紅河)等地,它們是雲南內服藥物療法發達之區。《鼠疫治 法》和《鼠疫彙編》系在越南、廣西和廣東等地醫核驗方的基礎上形成的,滇南地區的治核良方 與《鼠疫彙編》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聯,仍需進一步研究。

 

 

 

 

從“阿勃參”到“拔爾撒摩”——全球史視野下近代中外藥物交流之例證

陳明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

 

唐代段成式的博物學著作《酉陽雜俎》中,記載了一種名為“阿勃參”的域外藥物。雖然 這類主要來自拉美和西亞的樹脂(香脂、香膏、香油),輾轉流傳,在中古中國使用未廣,好似 曇花一現,但該藥在中古時期的伊斯蘭世界,卻頗有一種萬能藥的氣象,聲名不低。到了明清 之際耶穌會士進入中國之後,該藥以“拔爾撒摩”(Balsam)、“巴爾撒木油”、“巴爾撒木 香”等為名,在中醫本草和醫方、筆記等著作中,相關的記載與使用則逐漸增多,主要用於傷 科。清宮與耶穌會士、海外多國的外事交往中,該藥頻頻出現。在日本的蘭醫學著作中,該藥甚 至被稱為“聖藥”。以全球史的視野,思考此藥的知識擴散、用法流傳及其貿易的路線,不僅可 以勾勒出從古代希臘、羅馬、敍利亞、波斯、阿拉伯、文藝復興前後的歐洲、拉美、印度、東南 亞到中國乃至日本的長時段的藥物流動途徑,而且可以看到在近代藥物交流的歷程中,中國在世 界醫學網絡中的角色與地位之變化,並以此作為考察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例證。

 

 

 

 

 

底野迦的再現:康熙年間宮廷西藥德里鴉噶探析

劉世珣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清宮西藥德里鴉噶(deriyaka)是外來滿文音譯藥名,為底野迦的同音異譯。歷代本草書與方 書將底野迦形塑成「主百病」的萬能靈藥。惟底野迦一詞在清初已不見於官方典籍與民間醫書, 及至康熙年間(1662-1722),始以德里鴉噶的譯名再現於史籍之中。在康熙朝清宮醫案的論述 中,有不少因該藥無效而更改藥方或停止服用的案例。透過宮廷醫案的記載,或可重新檢視「主 百病」的意涵。所謂「主百病」,並非真的是指某種藥能醫治世間所有病症,也不意味著一定要 單用而不能配合其他藥方一起使用;而是在其他藥方無效或病況嚴重時,嘗試以此藥進行治療, 一旦藥石罔效,旋即更改藥方或停用此藥。本文旨在探討底野迦以德里鴉噶譯名在清初的再現, 試圖利用清宮所藏滿文《西洋藥書》(si yang ni okto i bithe) 、康熙朝滿漢文硃批奏摺與筆記文


 

 

集,從德里鴉噶的源由、傳入宮廷的途徑及其在清宮的實際運用等面向切入分析。希望透過上述

討論,進一步析論中外醫藥文化交流、清代宮廷用藥逐漸中西併用的趨勢,以及統治者在宮廷西

藥運用過程中的管理與分配。

 

 

 

 

 

 

第二組 醫藥文本與藥物‧

 

 

 

 

從《洗冤集錄》到《洗冤錄》:宋明以來的法醫傳統及其對死亡的相關認知

譚家齊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本文先討論南宋宋慈所編纂驗屍指南《洗冤集錄》的成書,及其在後世的流傳與文本發展 情況。《洗冤集錄》並不只是南宋時代的驗屍經驗總結,更代表一個自宋到清以此文本為中心的 法醫學統。此後中國的司法人員及法律學者,皆建基於宋慈所訂的框架,為非正常死亡尋求原 因。在弄清《洗冤集錄》在驗屍及司法的角色之後,本文後半歸納與分析宋慈對死亡的理解,列 舉這部驗屍指南記述與提示包括自殺、他殺、意外死亡及自然死亡等,共四十五種的死亡原因, 從而透視中國的司法傳統對死亡的認定標準。此外,文中最後指出《洗冤集錄》反映了南宋基層 社會的法律制度、醫療水平、社會風尚及犯罪等真實情況,並建議由此角度去解讀日後圍繞《洗 冤集錄》而作的訂證與注疏,從而了解由宋到清的法醫、司法、犯罪及社會風尚等發展詳情。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趙中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李時珍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醫藥科學家之一,其著作《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醫藥史上卷 帙最長、內容最豐富的藥學著作,是一部中國古代的醫藥百科全書。《本草綱目》於2011年作 為世界文獻遺產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與香港健康衛視,為迎接2018年李時珍誕辰500周年,將聯手打造 全球首檔大型文獻式紀錄片《本草綱目》。看美麗多彩的中國風景、講古老神秘的中國故事,解 中國醫藥的博大精深,悟中國哲學的深奧大氣,聊當代中國的人情味道。這將是一次穿越古今的 文化之旅。

 

 

 

Aconite, Ephedra and Asarum:

Historical Influences and Current Regulations in the West

Eric Brand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Although many practitioners of Chinese medicine are aware of existing restrictions related to the use of ephedra, asarum, and aconite in Western nations, few practitioners understand the


 

 

regulatory background and traditional history of use of th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the West. Each

of these items has a long history of use in both Western herbalism as well as Chinese medicine,

but there are not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terms of the processing methods,indications, dosage, and botanical varieties used.

Due to concerns over potential health risks, several Western nations have adopted specific

regulations for these three herbs. However, these regulations vary significantly in their scopeand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are influenced by marked differences in the historical use andpreparation methods used for these items between East and West.

Histor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dications and perceived safety of these plants reflects key

differences in Western a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uch as the effects of medicinal processing(pao zhi) on toxicity. For exam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K, no legal distinction is madebetween the botanical varieties of aconite used in Chinese medicine vs. Western herbal medicine,nor is there a distinction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lant or its processed and unprocessedforms. By contrast, Australia and Canada regulate aconite differently for Western herbal productsvs. TCM preparations. Here,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applications of these plants are explored indetail,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hat affects their current regulatory status in the West.

 

 

 

 

 

 

第三組 藥物與香港醫療‧

 

 

 

 

中醫藥在香港早期醫院的應用──以東華三院為研究個案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

 

從十九世紀中葉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中醫在香港為本地居民負起主要的 醫療保健工作。1872年東華醫院落成啟用,成為香港第一間使用中藥為華人治病的公共醫療機 構,門診部全用中醫診症,施藥和病人留院也用中藥。東華醫院從1896年起增設西醫,自此成 為中西醫兼備的醫院。其後廣華醫院及東華東院相繼創辦,並於1930年與東華醫院合併為東華 三院。

戰前香港中醫藥業至1940年達於巔峰,根據當時東華三院贈醫施藥的每日統計,中醫幾乎 八倍於西醫。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東華醫院於日佔期間取消中醫,中醫部門從此一蹶 不振;戰後東華三院雖然保留中醫門診,只是象徵式維持中醫治療而已。

自此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後,中醫藥始再度受到注重,但時至今日,中醫藥在本地 公共醫療機構仍未得到適當重視和實際應用。戰前東華三院的創辦及其與中醫藥業盛衰的關係, 有助於認識香港中醫史的演變,從而展望中醫藥業今後在本地的發展,尤其是公共醫療機構如何 再次納入中醫,使中西醫都能各展所長,互相配合,更有效地為市民服務。

本文主要敘述東華醫院作為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的創辦經過,及當初完全用中醫為病人治療 的情況;分析戰前中醫藥業在本地發展的利弊及其興衰的關鍵,兼論戰後香港的醫療政策和醫療 體制。希望藉此為重建本地中醫醫院、中西醫分工合作等具體問題,提供可供參考的歷史經驗。


 

 

 

 

打倒 “病” 夫:從《國醫砥柱月刊》看健康之道

侯勵英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中醫一直獨佔鰲頭,不論是皇族貴胄或平民百姓,無不依賴中醫來 祛病保健。及自鴉片戰爭後,西方醫學備受關注,在追求科學新知的思潮影響下,中醫學說遭到 前所未有的「歧視」、「懷疑」,甚至「否定」,尤其是在一些留學習醫,崇尚西學的知識分子 的眼中,「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於是,西醫藉著傳教士「醫療傳道」的方式 傳入中國,迅速地發展,興建醫院,創辦學校,成為醫學現代化中的「主流」;換言之,中醫的 地位喪失了昔日盤據的位置,及後更釀成民國初期的「廢除中醫事件」,反映出民國政府對中醫 的不信任態度。然而,縱使中醫在以西方科學為主導的語境下淪為「不科學」、「封建」、「迷 信」,失去勢頭,但是其在一般平民階層的生活中依舊得到支持,而且中醫界人士在這種逆境中 積極尋求發展空間。本文欲以1937年創刊的《國醫砥柱月刊》來探討中醫藥界如何拯救危機, 表達不滿,振臂一呼,說明立場。與此同時,適逢中日戰爭爆發的前夕,民眾的體質當與戰爭的 勝算有著直接的關係,因而,《國醫砥柱月刊》肯定中醫可以促進國民的身體素質,成為強健的 生力軍,為抗戰作出了貢獻,藉此高調爭取復興中醫的地位,斷定中醫為「國醫」的角色。

 

 

 

 

 

服西藥:大瘟疫對香港女性病患的影響(1887-1900)

姜鍾赫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醫療藝術包含的不僅僅是藥物,它的內涵更包括了醫療行為的文化與空間。香港在1894年歷 經了一場大瘟疫,而這場瘟疫也成了香港醫療史裡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一方面這場瘟疫改變了 殖民政府「不干涉」的醫療政策、為在殖民地推銷西醫開了一扇重要的門。另一方面,瘟疫也挑 戰了包括東華醫院在內中醫的傳統及價值,而西醫開始滲透在中醫院裡、受到殖民政府監督及管 轄。1894年的瘟疫對倫敦傳道會的那打素醫院也有很重大的影響。雖然整體病人的人數並沒有因 著瘟疫而改變,但醫院裡女病人的情況卻有相當顯著的變化。大瘟疫前女病人不太願意進入西醫 院裡,因此在教會醫院只有少數的女病患、集中在性別隔離的病房裡。選擇在醫院裡生產的婦女 也是少之又少。本文將會指出大瘟疫過後女病患相繼走入西醫院接受治療、開始服西藥。在這情 況下,傳教士決定在1897年將所有男病患轉移到較舊的雅麗氏紀念醫院,也在1904年正式成立產 科醫院。本文將會深入探討香港當地婦女在十九世紀對西醫觀念改變的經過。從殖民政府、傳教 士、以及婦女面對瘟疫的挑戰中,分析他們各自在婦女踏入西醫院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腳色。

 

 

 

 

 

 

第四組   防治與公共衛生‧

 

 

 

 

散落的衛生——以中國中古時期城市為中心

于賡哲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在中國古代對疾病成因的理解中抽象的“氣”始終是一條主線,中國古人認為氣彌漫天地間, 可以躲避,可以通過增強個人體質和修養加以抵禦,但卻缺乏整體化的衛生概念。藥物的使用概念


 

 

也自有其根基,聖水、聖火的使用除了祆教等宗教影響之外,彌漫性的病因解釋也有助於其大行

其道。中國古代維護群體健康的手段多種多樣,但有不少屬於無心插柳柳成蔭。例如對糞肥的使

用維護了城市衛生,坊市制和寬大的街道限制了某些疾病的傳播等。實踐經驗也可以幫助人們通

過城鎮改造規避病源。醫家和宗教思想家常將醫療和健康看作是個人事務,士大夫有關健康的觀

念則從屬於他們的儒家教條。可以說種種衛護健康的措施從未上升為公共事務。用西方式的術語

和思維來審讀中國歷史是找不到“衛生”的,因為它散落在各個角落,從不同維度起到一定的衛

護健康的作用,但是從來沒有任何人、任何思想將它們整合起來,直到近代西學東漸為止

 

 

 

 

 

台灣威權文化下的小兒預防接種知識傳遞,1945~1980s

張淑卿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本文擬以1945至1980年代小兒預防接種相關知識為討論案例,探討衛生普及知識的生產與 傳播。衛生訊息通常直接與人民生活產生關聯,也與政府的施政和公眾福祉密不可分。政府常透 過衛生行政單位普及生物醫療知識,同時也管制「不當」的醫療健康知識,使得「政府體制的治 理要求」成為影響衛生普及知識生產和一般公眾的重要因素。此外,醫學專家們也是衛生知識生 產和傳播的參與者,常以各類型的著述來呈現「正確」的衛生知識。因此,本文擬探究1945至

80年代,台灣在威權體制統治之下,誰在教導衛生普及的知識?誰有權力提出衛生知識的論述或 言說?論述或言說的內容為何?在哪些場域提出?出版的形式有哪些?哪些知識是衛生官員或專 家們認為民眾應該接收的訊息?進而歸納出相關衛生知識普及文本,與民眾小兒預防注射知識之 間傳播與流動。

 

 

 

 

 

 

第五組 藥物與身體觀‧

 

 

 

 

《本草綱目》中的人藥、物性與身體宇宙論

陳秀芬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根據歷代本草書的記載,中國長久以來有使用「人藥」的歷史。這些藥物涵蓋人的皮毛、 骨肉、氣血、津液、分泌物甚至排泄物,不少本草書對其主治、性味、修治與應用均有詳述。 由於明代李時珍(1518-1593)《本草綱目》(1596)「人部」乃歷代人藥知識的集大成之作,因此 本文將以此作為考察對象,從物質文化的角度去反思:把人體局部入「藥」的基本思維是什麼? 當人體變成「藥」,其所表現的「物性」為何?它們往往是在什麼脈絡中被使用?而這些不同的

「人藥」所共同型塑的人體認識論及與其相應的宇宙觀又是什麼?本文擬探究的,不僅是「人部

(藥)」本身在明代本草傳統中的位置,更在於其所彰顯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關係;除

了潔淨╱污穢概念的轉變,身體經驗、身體感知與儀式療法亦是本文關注的面向。此乃今人在探

究傳統「人藥」之「療效」時,不能忽略的重要知識議題。


 

 

 

 

明代的「陰虛」診斷與「補陰丸」——醫學理念、性別與藥物治療

張學謙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本文旨在分析明代醫學史中關於醫學理論和用藥的一個潮流,即在15-16世紀之間流行的「 陰虛」診斷和號稱可以治療它的藥物「補陰丸」。本文指出,首先,「陰虛」作為一種疾病類型 的產生,是明代士大夫醫者王綸(1453-1510)對元末的醫學家朱震亨(1282-1358)抽象的宇宙 及身體觀「陽有餘而陰不足」學說的簡化。並且,王綸將原本男女皆有的「陰虛」強化為對青、 中年男性最具威脅的疾病,指向了15世紀中期以後明代社會精英階層男性士人的身體,即他們不 能按照理想標準,達到社會及道德期許而承受內在壓力,繼而導致筋疲力盡的身體。其次,金元 之間出現的新配方藥物「補陰丸」,因為借助朱震亨和王綸文本的印刷傳播,而成為作為文本醫 學愛好者的士人群體中許多人長期服食的藥物。同時,因為士人服食「補陰丸」的潮流,又使得 此藥丸成為明中後期精英醫者文本書寫中不遺餘力批評的濫用藥物。

 

 

 

 

 

催生針與分娩行為在近代的轉變初探

趙婧

上海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

 

在中國古代社會,醫者通常採用催生藥方、胎位回轉、符咒儀式等方式救治難產。隨著西 醫婦產科醫療在近代中國的推展,催生西藥劑開始被廣泛應用於分娩過程。在快速減輕女性難產 苦痛的福音背後,催生藥的使用更多地代表著一種儀式程式,即懷孕或分娩的身體有必要在醫院 受到醫師或助產士的管理與掌控。在當時的某些醫院裡,濫用催生針現象屢見不鮮。這不僅給醫 院帶來經濟利益,而且強化了藥物與手術優先的原則而忽略了對病人的情感支持。女性分娩行為 方式主動或被動地發生了轉變。

 

 

 

 

 

 

第六組 中西醫藥的匯通‧

 

 

 

 

十九世紀來華傳教醫療中的藥物 李尚仁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十九世紀來華的醫療傳教士將西方醫學知識與實作帶到中國,引起中國社會各式的反應。 關於這段歷史有許多相關的研究,然而,「藥物」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卻是個較少探討的議 題。這個史學闕漏值得重視,藥物在傳統中國醫療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很可能在傳教醫療中西 觀念交會撞擊的場景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本文將分別討論相關的三個課題:一、西方醫療 傳教士引進的西洋藥物、療法;二、中國人對這些藥物與療法的各種反應;三、醫療傳教士對傳 統中國藥物的研究。這是對此一重要主題初步的嘗試性探索,希望能拋磚引玉,有助於進一步瞭 解此一重要的研究領域。


 

 

 

從鎮靜到補養的救贖——民國時期新醫藥對縱慾致病的治療策略

皮國立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民國時期社會較為開放,有關縱慾所導致的疾病相當多,在醫書、報刊上有大量的討論文 字可供梳理。縱慾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它包括了手淫和性行為過度在內,將導致如遺精、陽萎、 腎虧、性神經衰弱等疾病,但是這些病名常交錯出現在史料中,本文第一個部份將梳理這些名詞 的定義和中西醫對其使用之概況。去除具傳染性的性病,如淋病、梅毒在內,治療這些疾病的藥 物有一些可供歸類的特性,例如它們都建立在對精液寶貴這一點認知上,當然,從晚清到民國的 過程中,傳統的身體觀還經歷了西方生理學的洗禮,這一點對新藥品在治療策略上的解釋,發 揮一定的影響力,其中最顯著的就是「神經」和「內分泌」的機轉。而伴隨這些新觀念出現的藥 品,主要是從鎮靜神經和補養精液、氣血兩條路線來建構其治療策略,本文將梳理這些新藥在治 療縱慾疾病上的角色。最後,這些新藥當然都是以西藥為主,但在正文中還將穿插中醫的視角, 來補充說明這些新藥的特色,中西用藥策略有不少相通之處,一併提出比較,也可做為中西醫匯 通史的另一種側面觀察。

 

 

 

 

「戒煙者的福地」﹕滬北戒煙醫院中的中藥與西醫 (1935-1937)

張勇安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20世紀30年代,鴉片流入中國已達百年,吸食鴉片為一種慢性中毒,國民嗜吸成習,煙禁 屢張屢弛,然鮮見成效。1934年,蔣介石發表了名為《新生活運動之要義》的演講,翌年,南 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佈了《禁毒實施辦法》《禁煙實施辦法》,標誌著“兩年禁毒,六年禁 煙”計畫的開始。為了踐行“六年計畫”,全國各地紛紛設立戒煙醫院,幫助成癮者戒除毒癮。 華洋雜處、毒品產供銷產猖獗的“毒都”──上海也不例外。為了幫助煙民戒煙,按時完成六 年計畫,1935年起上海市衛生局新設立了一批戒煙醫院,收治煙民,其中滬北戒煙醫院規模最 大。以該醫院為個案,通過研究其動作機制,戒治方法、醫患關係,考察中藥與西醫於其間的角 色與作用,以此管窺中西醫匯通下的民國醫藥史。

 

 

 

 

 

中、西醫藥殊途同歸 涂丰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醫藥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涵,伴隨著中國的崛起,其正成為全世界共同矚目的研 究對象,有著深厚的全球文化背景和久遠的歷史文化淵源。中醫藥經過數千年的歷練,實踐證明 中醫也是能與時俱進的文明與文化,其內在作用具有不可代替的絕對價值。“中”是中庸平衡之 意,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也是中醫用藥的理論指導和醫療實踐的準則。東西方不同的文化決定醫 學的發展走向與模式,西醫用藥多針對局部,解決客觀指標治病是其的目標,中醫用藥則強調整 體,改善主觀感覺醫人是其方向。中、西醫藥理論與臨床有很強的互補,藥物運用亦能殊途同 歸。


 

 

第七組 方藥的應用‧

 

 

 

 

秦漢時期方藥問題初探——源於對方法和敘事的反思

胡穎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上世紀以來,與秦漢醫學相關的考古材料不斷出土,極大推動了秦漢方藥史的研究,改變 了僅依據傳世文獻的窘境。以往研究的重要貢獻主要集中在文字與名物考證上,而在研究方法與 早期醫史的敘事體系上存在偏差,影響了秦漢方藥問題研究的深入。本文以出土的方藥材料為中 心,並結合傳世文獻,針對秦漢時期方技之學中的藥物、本草之學的形成、秦漢藥方的研究,這 三個主題展開討論。以期能深入審視與瞭解秦漢時期方技之學中方藥知識在形成與實踐中的多重 脈絡。

 

 

 

 

精審亦輕脫——東晋南朝服餌風習考述

肖榮

深圳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養生服餌風氣,歷代皆盛,本文將討論限定在東晉南朝。此時期士大夫遺留下的文字,即 可清楚看出服餌風氣之盛。受道教仙法的影響,此時盛用的藥物大體分為草木、金石藥兩大類。 本文以《顏氏家訓》“須精審、不可輕脫”的提示,進一步評述服餌現象。精審者,泛指一切有 益身心的服餌法,而現實中,服用草木類藥物相對安全;輕脫者,則多與金石藥物有關。儘管服 餌養生不一定得益,服用者仍前仆後繼,歸納其原因,大概與士大夫自身的體質有關。

 

 

 

 

 

一子萬事足:明代男性的醫藥求子

吳靜芳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社會重視「從己所出」血緣關係的建立,因為這不僅是個人在禮法上 享有權利與負擔義務的依據,也是家族連結族內成員的重要憑藉。血緣關係有親疏遠近之分,其 中直系血緣親子關係的建立,仍須透過生育才能實踐。雖說生育是天賦本能,但求子不得的遺憾 似乎也是世間常情。基於這樣的理解,兩漢時期的文獻已記載影響生育的病因、療法與藥方。歷 經隋唐至宋元時期,醫者對於無子、不孕的討論,仍有集中女性身體與生育機能的傾向。不過, 到了明代,醫者逐漸重視男性的生育責任,因此一方面要求男性進行情緒與身體的自我管理,另 方面充實男子用種子藥方的種類,乃至能專設「種子門」或出版專書。然而,隨著標榜簡便廉速 的醫書、方書與日用類書的問世,在醫學知識與藥方趨於簡化與普及的過程中,知識本身的細緻 與準確程度也逐漸弱化。以治療男子無子症而言,醫者依據病者的脈象,判斷給予補陽、滋陰或 陰陽俱補的療法,但是部分醫書或方書為展示所收藥方具有立竿見影的療效,其藥效說明多強調

「益陽道」與「令人有子」的連結。如此一來,即使在明代,醫者們對於男性生育問題已展開積 極討論,但由於醫書與方書簡化無子病因、提供速成藥方並強調「興陽」或「壯陽」的藥效,往 往導致急於求子的男性陷入誤服藥物的險境。


 

 

第八組 藥物與消費文化‧

 

 

 

 

藥、商業與消費文化﹕近來藥物的全球史研究的再思考

蔣竹山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藥物的全球史近來成為醫療史研究的顯學。這方面不得不提及Londa Schiebinger與Harold Cook的貢獻。例如著名性別史研究者Londa Schiebinger編的Colonial Botany: Science, Commerce,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以及英國醫學史家Harold J. Cook的Matters of Exchange: Commerc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二者都不約而同地關注到物的流通與商 業及醫學知識間的相互影響。

這兩本書對日後的醫藥的全球史研究有一定的影響,許多文章延續著書中的概念。2013 年,Cook與Timothy D. Walker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的八月號,策劃了一個 “Mobilising Medicine: Trade & Healing in the Early Modern Atlantic World”的專號,裡頭共收錄五篇文 章。這個專號的作者都是對歐洲與大西洋世界的各區域學有專精的學者,但這回他們所關注的焦 點在於大西洋世界的醫學的相互聯繫。

這十年來,歐美史學界有關全球史的理論、方法與實踐的研究有增多的趨勢。這些書籍的 出版或許正可以反映當前西方史學的「全球轉向(global turn)」,而這種「全球轉向」的特色之 一,即在於史學作品的「空間轉向(spatial turn) 」——或者說是史學跨越民族國家的領土疆界, 朝著區域、大陸及半球等空間發展。目前歷史學下面的幾個次學科如環境史、社會史、性別史、 經濟史、醫療與科技史、物質文化史、外交史及歷史教學都多少受到這波「全球轉向」風潮的影 響。其中,醫療史如何放在全球史的脈絡下來思考,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探詢。有關這方面的探 討,西方醫療史已經有相當的成果,像是Sarah Hodges 的研究。反觀中國醫療史,似乎沒有較 為詳細的綜述類文章,目前僅見Vivienne Lo (羅維前) 曾提出以全球視野來寫作中國醫療史的訴 求,她強調跨越社會、文化、地理邊界及時間的知識與實踐的傳播的重要性。

本文嘗試在全球醫療史研究脈絡下,探討近來藥的全球史與物質文化史,主要焦點集中在 藥物、商業與醫療的關係。

全球醫療史提供我們在研究中國醫療史時,許多可以參照的研究視野。其一,過往的國家 疆界和國族主義的分析範疇與架構,已經無法讓我們有效地理解過去的歷史。全球視野的醫療史 則讓我們跳脫了原本的民族國家史觀,改以更宏觀的角度探查跨國與跨文化的醫療問題。其二, 打破了中心與邊緣的概念。改從中國的邊陲醫學經驗反省歐洲帝國中心;或以中國生活方式對 比歐洲文明病。其三,破除過往史學將西方醫學傳布的過程描繪成現代科學「傳播與吸收」的 過程的迷思。全球醫療史所強調的是將「帝國」納入思考,思考帝國殖民擴張的歷史脈絡。其 四,唯有瞭解英美的傳教醫療活動,以及日本在中國引介西方醫學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才 能對中國醫療史有深刻的理解。


 

 

 

近代中國醫藥廣告中的借名造假現象探析

張仲民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

 

近代上海報刊的醫藥廣告中刊錄諸多有名有姓的達官顯貴、社會名流、文人學者之保證 書、所贈匾額、所寫序跋歌賦等,很多這類文字還附有原文筆跡、簽名和真人照片。事實上,這 類文獻往往是借名造假,並不意味著真正出自具名者之手,也不意味著廣告中所述故事為實有其 人、實有其事,但這種廣告手法卻廣為近代上海的藥商和醫生所採用,也吸引了很多消費者上當 受騙。本文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並試圖展現這種借名造假背後的近代上海醫藥廣告文化。

 

 

 

 

 

民國時期醫學知識、身體與補血成藥的消費文化:

以五洲大藥房“人造自來血”為中心的考察

沈宇斌、范瑞

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本文以民國時期上海的五洲大藥房生產的“人造自來血”為個案研究,考察近代中國補 血成藥(patent medicine)的消費文化。本文認為“人造自來血”之所以成為民國時期最為暢銷 的補血成藥,基於以下因素的混雜作用:十九世紀中葉之後,中國傳統的血虛/補血相關的身 體觀,受到西方醫學(尤其是“貧血”)知識的影響,發生了重大改變,造成新的補血需求; 與此同時,歐美成藥企業在全球市場進行擴張,它們的藥品營銷策略對中國藥商產生了示範效 應;五洲大藥房更是充分利用了現代印刷技術,在“科學”、“衛生”、“強國強種”等現代 性話語的包裝下,製造出全民補血的消費熱潮。

 

 

 

 

 

中成藥在新加坡的流通﹕以「永安堂虎標」藥品為研究個案

羅婉嫻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永安堂初設於仰光,後在胡文虎的管理下,以「虎標」為其商標。在廣告的大規模宣傳 下,「虎標」藥品物風行東南亞,並在新加坡設立更具規模的廠房和銷售基地。同時,永安堂 的銷售地區亦從東南亞,擴展到中國,胡文虎以其華僑的身份,令「虎標」藥品成為「國貨」 的典範。學者們對「虎標」的研究,集中其在中國的銷售策略,包括探討胡文虎如何成功利用 宣傳,如廣告、西式藥房的裝潢等,將中成藥以西藥的包裝銷售。然而,有關「虎標」藥品在 南洋的銷售情況較少探討,本文將以《叻報》的「虎標」藥品廣告,分析「虎標」在打進中國 市場前在東南亞的銷售情況。另「虎標」進入中國市場後,其宣傳策略的變化。胡文虎如何利 用其華僑的身份,成功把「虎標萬金油」打造成民族企業的愛國形象,並利用民國時期的政治 和社會機遇,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與會者名錄    

 

 

于賡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

皮國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

余新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

吳靜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李玉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

李尚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沈宇

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

深圳大學文學院歷史

周佳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

侯勵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

姜鍾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

南京大學歷史學

胡穎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

張仲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

張勇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

張淑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

張學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陳秀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

陳家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麥勁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黃文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趙中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

上海社會科學歷史研究

劉士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

劉世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

蔣竹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

羅婉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譚家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Eric Brand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籌備委員會

 

主席﹕ 麥勁生教授

成員﹕ 周佳榮教授

   皮國立博士

   張仲民博士

   許志樺博士

   黃文江博士

   羅婉嫻博士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學人文革新國際研討會

醫學人文與生命倫理教育的創新與反思~東亞觀點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Reflection on Medical Humanities and Bioethics Education ~ East Asian Perspectives)

  1. 會議日期:103330日(星期日)

  2. 會議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拱北講堂(臺北市徐州路171樓)

  3. 指導暨補助單位:教育部

  4. 主辦單位:教育部「醫學專業教育改進延續計畫」計畫辦公室、國立臺灣大學生醫暨
    科技倫理法律與社會中心

  5.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健康
    與人文研究平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群

 

時間

活動內容

主持人

 

9:00-9:20

開場致詞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張上淳院長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黃俊傑院長

9:20-10:40

        行行重行行:全球視野下之臺灣健康與人文之旅

And Yet Miles to Go: Taiwan Health and Humanities in GlobalPerspective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熊秉真教授

        如何推動生命倫理教育~由思考到實踐

How to Move Bioethics Education from Thought to Action

美國紐約州立上州醫科大學James Dwyer副教授

        綜合討論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賴其萬教授

10:40-11:00

團體照及茶敘

11:00-12:30

        人文或醫學人文:醫學教育是否應給予後者更多重視

Humanities or Medical Humanities: Should Higher Priority Be Given to the Latter in Medical Education?

日本群馬大學醫學哲學與倫理學系Kenji Hattori教授

        南韓醫學倫理與醫學人文教育之現況

The Medical Ethics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South Korea

韓國梨花大學醫學教育系Ivo Kwon教授

        生命倫理之臨床應用~從理論到實務

The Realization of Bioethics in Clinical Practice~ from Theory toPractice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蔡甫昌教授

        評論

輔仁大學醫學系邱浩彰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雷文玫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系暨研究所戴志展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院

何弘能副院長

12:30-13:20

午餐

13:20-14:50

        新加坡之生醫倫理現況:醫療、醫學教育與醫學研究層面之結合

Bioethics in Singapore: Integrating Ethics in Medical Practi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生醫倫理中心Jacqueline Chin助理

教授

        慈濟大學之醫學人文與倫理教育

The Medical Humanity and Ethics Education in Tzu Chi

University

慈濟大學人文醫學科王英偉副教授

        臺灣醫學史綱教學資料之發展經驗

Developing History of Medicine Teaching Materials in Taiwan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尚仁副研究員

        評論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戴正德教授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王心運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性別研究所王秀雲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性別研究所王秀雲副教授

慈濟醫學大學

醫學院

楊仁宏院長

14:50-15:10

茶敘

15:10-16:40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學程之醫學人文

The Medical Humanities and STM Program in NCKU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楊倍昌教授

        服務學習與醫學人文

Service Learning and Medical Humanity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陳榮邦教授

        醫學人文教育中之新趨勢

New Trends in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何明蓉教授

        評論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黃志賢教授

國防醫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科黃淑玲教授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林雅萍助理教授

輔仁大學醫學院

鄒國英院長

16:40-17:20

綜合座談

賴其萬教授

蔡甫昌教授

17:20-17:30

閉幕致詞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賴其萬教授

       

 

聯絡人:劉潔小姐,電話:(02)2312-3456分機88566或廖千棋小姐,電話(02)2875-7434分機304

聯絡地址:10051 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一號(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

Emailchiehliu1221@ntu.edu.tw

報名網址: http://goo.gl/cvJ9Oc

參加本研討會者可申請醫學倫理繼續教育學分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版主:議程有所變動,辦研討會不易啊,感謝大象兄的辛苦安排


 


 


「醫家與史家的對話-中醫學術知識的歷史傳承與變革」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人與論文一覽




研討會日期:民國1023911




地點:中國醫藥大學(台灣臺中市北區英才路91)




 




依發表順序排列




39(星期六) / 立夫教學大樓地下一樓國際會議廳 /六樓第一會議室




杜正勝 院士:「另類醫療史」研究20-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




林昭庚 教授:針具發展史—以出土文物為例




Prof.
Vincent Barras
Touching life: Galenic medicine
as compared to Eastern conceptions and practices of the body




張光裕 教授:從命名看古人的醫療心理 ──以戰國、秦、漢私名璽印為例




郝保華 副教授:五行起源年代及發展階段的認識─據近期出土青銅文物資料對應史料探討




余新忠 教授:疾病醫療史研究中的生態視角芻議




陳明 教授:前近代亞洲文化網絡中的阿魏:詞語、功用、貿易與傳說




李世滄 副教授:官桂名實考證




于賡哲 教授:醫家、病家與史家的分層模塑—唐代醫學人物的神化




陳昊 講師:在寫本與印本之間的《千金方》




張海鵬 助研究員:論宋代醫方的來源




Prof.
Asaf Goldschmidt
Xu
Shuwei's Ninety Discussions on Cold Damage Disorders – A Case of Failed
Innovation




Prof.
Marta Hanson
:中國的醫學占卜:明代的記憶術、醫學、與命理




Prof.
Kang Yeonseok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n
DonguiBogam (Treasured Mirror of Eastern Medicine)




韓健平 研究員:發現工作底本:《洗冤彙編》溺死類目條文的選擇




 


 




310(星期日) / 立夫六樓第一會議室




名和敏光 准教授:日本藏醫學漢籍與新發現醫書簡介




袁國華 副教授:出土文獻與《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互證一則




鄧佩玲 助理教授:從北大醫簡「一沺一傅」談簡帛醫藥文獻所見「灑」與「傅」




周淑媚 副教授:文學治療作用的理論探討及其可能性¾¾以《黃帝內經》的情志理論為徑




陳方佩 主任:古代中醫是否有農尹派與岐黃派之分-探傷寒論之源




劉士永 副研究員:戰後臺灣中醫教育的躓踣:以杜聰明與楊思標為例




李健祥 副教授:清末民初的物價與醫療




蔡璧名 副教授:當莊子遇見Tal Ben-Shahar:莊子的快樂學程─兼論情境、情緒與身體感的關係




張仲民 副教授:「衛生」的生意:衛生與晚清中國的消費文化建構




胡穎翀 助研究員:內功推拿的歷史形成與技藝探究




李玉尚 教授:明初以降太湖北部和東部的血吸蟲病




祝平一 研究員:君官異位:傳教士、朱方旦與明清之際的心腦之爭




皮國立 助理教授:民國時期的醫學革命與醫史研究──余巖(1879-1954)「現代醫學史」的概念及其實踐




周珮琪 助理教授:明治時期:日本漢方醫學由盛而衰之關鍵期




紀征瀚 講師:七年之癢:近代女醫創辦中醫藥期刊之路(1934-1941




黃秋勇 醫師:半世紀中國中醫兒科臨床文獻題名趨勢之分析




林伯欣 助理教授:醫經醫史理論在臨床危重症之運用-以海外義診一案為例




韓豐隆 醫師:馬光亞教授診治肝病之思路演變




顧志君 醫師:何書田先生醫學思想初探




張賢哲 教授:專方專題專病典籍文獻電腦分析研究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家與史家的對話-中醫學術知識的歷史傳承與變革」研究生論壇




 




311(星期一) /立夫11樓第三會議室 研究生論壇














































































 




  




    




主持與評論




論文發表




08:3008:50




《黃帝內經》地理觀對中國中古時期風土病論述之影響




莊蕙綺




大會評審委員




08:5009:10




《王叔和脈訣》「五臟」歌學術脈絡探析




蔡忠志




09:1009:30




從病名到病理-論惲鐵樵的中西醫匯通之路




林政憲




09:3009:50




論中醫的「毒」與「藥」-以《洗冤集錄》為例




黃信麒




09:5010:10




臺灣醫療史之中國醫學與庶民醫療探討-臺灣保生大帝廟宇傳承藥籤




顏美智




休息




10:2010:40




故宮典藏之安政本《素問》初探




陳名婷




大會評審委員




10:4011:00




杜聰明的《傷寒論》相關學說內涵探討




胡展榕




11:0011:20




戰後臺灣藥用植物資源之研究概況




黃美琇




11:2011:40




明清時期臺灣中醫發展研究之探討




張加昇




11:4012:00




狂的中醫概念史—以知識典範為取徑的討論和發想




陳柏勳




頒獎




午休用餐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家」與「史家」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天議程




 






(大會使用語言:中文、英文)









310(星期日) /立夫教學大樓六樓第一會議室









































































































































主持與評論




論文發表




08:4009:00




出土文獻與《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互證一則




袁國華 教授




張光裕 教授



李德茂 教授




09:0009:20




從北大醫簡「一沺一傅」談簡帛醫藥文獻所見「洒」與「傅」




鄧佩玲 教授




09:2009:40




日本藏醫學漢籍與新發現醫書簡介




名和敏光 教授




09:4010:00




莊子的快樂學程──兼論情境、情緒與身體感的關係




蔡璧名 教授




Tea Break




論文發表




10:2010:40




戰後臺灣中醫教育的躓踣




劉士永 教授




祝平一 教授



陳建霖 教授




10:4011:00




近代醫史的書寫與中醫知識的建構




余新忠 教授




11:0011:20




衛生的生意:衛生與清季中國的物質文化建構




張仲民 教授




11:2011:40




内功推拿的歷史形成與知識探究




胡颖翀 教授




11:4012:00




清末民初的物價與醫療




李健祥 教授




午休用餐




論文發表




13:3013:50




明初以來江南沿江地區的水利工程與血吸蟲病




李玉尚 教授




劉士永 教授



張永賢 教授




13:5014:10




君官異位:十七、八世紀關於腦的爭議




祝平一 教授




14:1014:30




日本漢醫復興運動




周珮琪 教授




14:3014:50




馬光亞教授診治肝病之思路演變




韓豐隆 醫師




Tea Break




論文發表




15:1015:30




Qi-Transformation and the Steam Engine the Incorporation of Western
Anatomy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Body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Medicine




雷祥麟 教授




陳方佩 教授




15:3015:50




20世紀上半葉中醫藥期刊中的女醫




紀征瀚 教授




15:5016:10




民國時期的醫學革命與醫史研究──余巖(1879-1954)「現代醫學史」的概念及其實踐




皮國立 教授




16:1016:30




何書田先生醫學思想初探




顧志君 醫師




16:3017:30綜合討論








 





國外學者因辦理證件因素,議程仍有可能變動,敬請見諒。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家」與「史家」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一天議程


 




(大會使用語言:中文、英文)


39(星期六) /立夫教學大樓國際會議廳 /
六樓第一會議室


































































































































主持/評論



08:0008:30





08:3008:40





黃榮村 校長致詞



主題演講



08:4009:40



「另類醫療史」研究20-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



杜正勝 院士



黃榮村 校長



Tea Break



論文發表



10:0010:20



針具發展的歷史沿革



林昭庚 教授



林富士 教授


蘇奕彰 教授



10:2010:40



The Importance of Comparative History for the Methodology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Prof. Vincent Barras



10:4011:00



從命名看古人的醫療心理
──
以戰國、秦、漢私名璽印為例



張光裕 教授



11:0011:20



中醫藥學中五行學说的起源年代及發展階段新認識



郝保華 教授



11:2011:40



内史與外史相结合:《百年中醫史》研究的思考與實践



朱建平 教授



午休用餐



論文發表



13:1013:30



阿魏的文化史:詞語、功用、貿易與傳說



陳明 教授



任育才 教授


張恆鴻 教授



13:3013:50



官桂名實考證



李世滄 教授



13:5014:10



史家、病家、醫家的共同塑造——唐代醫学人物神化現象研究



于赓哲 教授



14:1014:30



在寫本與印本之間的《千金方》



陳昊 教授



14:3014:50



論宋代醫方的来源



張海鵬 教授



Tea Break



論文發表



15:1015:30



Reasoning with cases-the transmission of clinical medical knowledge in
twelfth-century Song China



Prof. Asaf Goldschmidt



張哲嘉 教授


黃怡超 教授



15:3015:50



Chinese Medical Mancy: Medicine, Memory, and the Mantic arts in the Ming.



Prof. Marta Hanson



15:5016:10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n DonguiBogam (Treasured Mirror of Eastern
Medicine)



Prof. Kang Yeonseok



16:1016:30



《洗冤匯編》的編輯:古代屍檢知識發展的方式



韓健平 教授



16:3017:30綜合討論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籌劃許久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終於要開動了,正式的網頁已經出來,請大家指教,這次多謝好幾位老師幫忙,有些老師沒法提交論文,但也非常樂意擔任評論人,而且在規畫和經費上,皆有老師給予很多建議和幫忙,總之,謝謝大家。





 





「醫家」與「史家」的對話──傳統中醫學術知識的歷代傳承與變革





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3/03/09- 2013/03/11

會議地點:中國醫藥大學立夫教學大樓
B1國際會議中心及6F第一會議室

(
台灣臺中市北區英才路91)





會議宗旨




提供醫學與史學之間的學術交流平台,為生命醫療史的研究創造出更多元、更深入發展的新契機。





源起




    醫學和史學,兩門源遠流長的專業,各自具備豐富的內涵。回顧近代以前醫學和歷史交會的成果,有史家書寫醫家傳記,亦有醫家整理中醫發展的歷史,然而始終未見以客觀角度、科學方法,跨領域深入分析之著作。





到了20世紀初期,醫學和史學的激盪才開始逐步深化。起先,兩者之間仍是交界模糊、定位不明,發展之路步履維艱,研究範圍亦相當有限。假使我們將中國醫學視為一種知識譜系,那麼早期對這種譜系的梳理、解讀顯然不足,例如醫學知識的形成與傳播、與政治權力的關係,以及醫學知識的內在變革等等,皆未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直到近年來,由於多學科研究方法的引進,並經過中外學者的共同努力,醫學史的研究呈現出嶄新的格局和面貌;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也開始關注這塊亟待開發的領域,可謂相當振奮人心之事。在學界強而有力的推動,以及多元視野的發展趨勢之下,預示了醫學史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新的顯學。





   然而,目前史家之醫史(外史)和醫家之醫史(內史)的研究,缺乏良好的學術交流平台。為了促進彼此的溝通與互動,我們特別舉辦為期三天(201339311)之國際學術研討會:「『醫家』與『史家』的對話──傳統中醫學術知識的歷代傳承與變革」,敦請來自瑞士、美國、日本、韓國、以色列、中國大陸、香港地區等25位國外學者,以及國內長期在醫學史領域耕耘之數十位專家學者,共同與會。期待借重不同領域之中外學者的深厚學養,為醫學與史學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並進一步為醫學史的研究創造出更多元,同時也能更深入發展的新契機。





 





The goal of our meeting is to reexamine the
knowledge, cre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ough an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We hope the participation of
many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can create a new dynamic and
vitality for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let Medical Histor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have a wider and deeper development, break through old
Medical history structures and use new perspectives to understand and wide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e and History are two old scholar
disciplines. However,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History
inter-discipline first occurred in near 1930. As we look back,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is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The painstaking efforts
by both national and foreign experts have contributed to today’s success and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particularly
benefited by the multi-discip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power of new history study,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has
advanced into a new pattern and appearance, which is really exciting. A growing
number of historians, anthropologists and sociologists, are interested in doing
research on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It is clear that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is going to become a major research and study field in the near future.





 





Currently,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for
historians and physicians to research or teach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are
relatively limited. Due to the import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we
intend to hold thi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2013/03/09 - 2013/03/11 )
with the title “Physicians and Historians in Dialogue-th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Knowledge”. Therefore we have invited about
25 international scholars from Switzerland ,
USA , Japan , Korea ,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 as well as 10 national experts from the field
of Chinese Medicine. We hope that this symposium can create a beginning for a
good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historians and physicians.





 







 





與會外籍學者與講題





 























































































與會外籍學者



單位



講題



Marta Hanson



Department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hinese Medical Mancy: Medicine, Memory, and the Mantic arts in the Ming.



Vincent Barras



Institute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Lausanne



The Importance of Comparative History for the Methodology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saf Goldschmidt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Tel Aviv University



Reasoning with Cases – The Transmission of Clinical Medical Knowledge in
Twelfth-Century Song China



名和敏光



日本山梨縣立大學國際政策學部



日本藏醫學漢籍與新發現醫書簡介



Kang Yeonseok



Department of Medical History, College
of Korean Medicine, Wonkwang University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n DonguiBogam (Treasured Mirror of Eastern Medicine)



張光裕



香港恆生管理學院中文系



從命名看古人的醫療心理---以戰國秦漢私人稱名為例



韓健平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洗冤匯編》的編輯:古代屍檢知識發展的方式



朱建平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



内史與外史相结合:《百年中醫史》研究的思考與實践



郝保華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院



中醫藥學中五行學说的起源年代及發展階段新認識



袁國華



香港恆生管理學院中文系



出土文獻與《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以左手足上」段互證



余新忠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近代醫史的書寫與中醫知識的建構



于赓哲



陝西師範大學



中西醫標本之說的知識考古



李玉尚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明初以來江南沿江地區的水利工程與血吸蟲病



張仲民



復旦大學歷史系



近代中國的文人諛藥——從李伯元的一則佚文談起



鄧佩玲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



簡帛醫藥文獻疑難字詞選釋





另邀請北大 陳明 教授、大陸年輕學者陳昊、胡穎翀、張海鵬等學者,尚有國內相關領域知名學者,包括杜正勝、林富士、黃寬重、祝平一、張哲嘉、雷祥麟、劉士永、陳秀芬、皮國立等 諸位 教授共同參與發表或評論。







 





報名與原始網頁請參考http://physicians2013historians.blogspot.tw/search/label/1.%20%E6%9C%83%E8%AD%B0%E5%AE%97%E6%97%A8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感謝中醫科學院的胡穎翀先生提供的會議訊息。




  


(與會名單無法顯示,則請參閱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12ddfb01013ln1.html之消息)




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成立30周年




紀念活動以及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屆中醫藥文化論壇手冊




 




20121118




北京




一、報到




1、會前報到:




時間:20121117日 全天




地點:北京乾元國際商務酒店大堂(東直門內大街19號)




 




2、現場報到




時間:201211188:00-8:50




地點: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報告廳門廳(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




 




二、紀念活動




 
間:201211189:00-12:00




 
點: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學術報告廳




主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 柳長華




 
程:






































時間




內容




800-8:50




會議簽到,並領取紀念品(嘉賓)/紀念品券(職工)




9:00-9:15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柳長華致辭




9:15-9:30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致辭




9:30-10:00




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講話




10:00-10:20




合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學術報告廳門前)   




10:30-11:50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新老職工交流(中國中醫科學院大白樓六層會議室)




12:00




午餐



地點:乾元國際商務酒店(中國中醫科學院西門往北走第一個十字路口西北角)





 




 




專題活動一:




碩果華章 繼承創新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展覽




地點:中國中醫科學院大白樓門廳




專題活動二:




中國醫史博物館參觀(111814:00——17:00




                        地點:中國中醫科學院大白樓十層




三、聯繫方式




聯繫電話:010-64014411-3245    




聯 系 人:國 13401188160    馬海莉 13699205603




聯繫郵箱:yswxs@126.com




 




 




 




中國中醫科學院




首屆中醫藥文化論壇






會議手冊




20121118




北京




 




主辦:




中國中醫科學院




 




承辦: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文化研究中心




 




支援單位:




北京神黃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




天津中新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達仁堂制藥廠






山東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




 




論壇議程:


















































































時間




內容




10:00-10:20




合影(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學術報告廳門前)   




10:20-10:30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張伯禮致辭




10:30-11:20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李慎明主題報告




11:20-12:10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 柳長華主題報告




12:10-13:30




自助午餐(乾元國際商務酒店三層餐廳)




13:30-13:45




北京中醫藥大學 錢超塵教授



報告題目:錢塘名醫仲昴庭的文化修養




13:45-14:00




北京中醫藥大學 孫光榮教授



報告題目:傳承中醫藥文化,引領中醫臨床人才的中醫藥文化自覺、自信、自強




1400-14:15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胡孚琛研究員



報告題目:從道學文化看疾病和醫藥學




14: 15-14:30




浙江中醫藥大學 范永升校長



報告題目:中醫學術流派的臨床啟迪




14:30-14:45




中國社會科學院 劉光明研究員



報告題目:中醫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文化創意



——就中醫對生命與疾病認知與實踐的管窺




14:45-15:00




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 張斌董事長



報告題目:老字型大小企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華文化復興的使命與責任




15:00-15:15




茶歇




15:15-15:30




南京中醫藥大學資訊技術學院 王旭東院長



報告題目:中醫文化價值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目標




15:30-15:45




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 張超中研究員



報告題目:用原創精神講好中醫藥故事




15:45-16:00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毛嘉陵主任



報告題目:從文化角度定義中醫




16:00-16:15




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鄭洪院長



報告題目:嶺南醫藥與嶺南文化




16:15-16:30




天津中新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達仁堂制藥廠 李燕鈺廠長



報告題目:傳承百年 融匯古今——達仁堂的傳承和發展




16:30-17:00




交流討論





 




專題活動:




“醫道玄遠、杏林長春”中醫藥文化展




—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所學術報告廳門廳




會務接待:




住宿:乾元國際商務酒店(北京市東直門內大街19號)




午餐:乾元國際商務酒店三層餐廳




地圖:




 




嘉賓名單:






















單位




姓名




職務




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王國強




副部長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馬文輝


<font face="新細明</body></html></tr></tbody></table></body></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嗯,被邀請評傳教士醫療,有挑戰性。





「傳教士筆下的大陸與臺灣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





時間:2012121-2 (星期六~日)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





121





























































8:30—9:00



報到



9:00—9:10



開幕式



9:10 -10:00



第一場



主題演講 林治平(中原大學宗教所榮譽退休教授)



10:00—10:20



合照與茶敘



10:20



12:00







R. G. Tiedemann
(SOAS, LondonUniversity)


Changing
Missionary Understanding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Confucianism


Ryan Bean
(Reference Archivist, Univ.
of Minnesota )


Selling the Mission : The North American YMCA in China
1890-1949


劉英華 (基督神學院客座教授)


The Ricci Method:
Accommodation or Acculturation ----A Re-consideration on Matteo Ricci’s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of Heaven



評論人


黃文江


 


 


Gary


Tiedemann


 


古偉瀛



12:20—14:00



午餐 (臺灣基督教史學會年會 13:30-14:00)



14:00



15:30







吳莉葦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


中國人起源說在明清天主教中文文獻中的敍事轉變——審視天主教在華發展態勢的一個新路徑


吳義雄 ( 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兼系主任)


文化中國的迷失:19世紀傳教士中國描述轉向之再思


楊雅惠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天國與異邦:近代蘇格蘭傳教士在福爾摩沙的時空視域



潘鳳娟


 


 


林美玫


 


康來新



15:30—15:50



茶敘時間



15:50



16:50







梁唯真 (雙連教會牧師 )


文字工作者巴克禮博士眼中的臺灣


盧啟明 (臺灣神學院教會歷史資料中心研究助理)


天作之合:宣教師筆下的臺灣基督徒婚姻生活(1865-1945)



何彩滿


 


張妙娟



 



 



 



 



 



 



 



 



 





122




























































8:40-9:00



 



報到



9:00



10:30







王美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丁韙良眼中的中國宗教


胡衛清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他者眼中的中國文化與教會建設:汲約翰宣教思想簡論》


陳玨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暨歷史研究所教授)


傅蘭雅(John Fryer)的世界中折射出的「中國」



王政文


 


吳義雄


 


 


張璉



10:30—10:50



茶敘



10:50



12:20







黃文江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Some preliminary
thoughts on the cultural assumptions of disease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reports by medical missionaries in Hong Kong


鄭揚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從《教務雜誌》看近代歐美傳教士在華生活狀況:以健康問題為例


陳能治 (南台科技大學專任講師)


一位教會學校美籍農改學者筆下的日軍佔領區:穆懿爾在山西、華北及香港, 1937-1941



陳玨


 


 


皮國立


 


 


姜仁圭



12:20—13:30



午餐



13:30



15:30







鄭仰恩 (臺灣神學院教授)


梅監務筆下的臺灣社會及漢人宗教文化


高井由紀(明治學院大學基督教研究所客員研究員)


Missionary
Perspective on Christianization, Jap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三野和惠 (Ph. D. Student,
KyotoUniversity)


Taiwan and China
through the Eyes of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aries: Focusing on the Issue
of Nationalism during the Late 1920s to 1930s



翁佳音


 


鄭仰恩


 


 


鄭仰恩



15:30—15:50



茶敘



15:50



16:50







林瑞琪 ( 天主教香港教區聖神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傳教士的文化投入與從中外交流的貢獻──以耶穌會與巴黎外方傳教會在華事工的例子


王成勉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傳教士對變動中國的認知《教務雜誌》對於清末報導之分析



陳方中


 


 


吳蕙芳



16:50-17:00



閉幕式



 



 



 



 



 



 





 





 





http://ge.cycu.edu.tw/ISCTWWM2012/index.php?page=tim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7 Sat 2012 04:1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福島的核電政策與健康風險」國際研討會

Nuclear Policies and Health Concern in Taiwan and China after
Fukushima




會議日期:2012119()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 基因體研究中心 一樓演講廳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衛生史計畫




     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台北分部(CEFC Taipei)




     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協辦單位: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報名表
請上原網下載











注意事項:1.報名截止日期:101116 中午1200 額滿提前截止




     2.不接受現場報名




     3.因本次會議場地座位有限,故錄取人員以相關領域人士




      為優先,錄取名單將於會議前2天公告於網頁。






聯絡人




鄭宛鈞 02-27898124
hygiene@gate.sinica.edu.tw

蘇威任 02-27898134
cefc@gate.sinica.edu.tw




 




http://www.rchss.sinica.edu.tw/hygiene/app/news.php?Sn=768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清江南與近代上海國際學術討論會議程

2012831  海外和外地代表報到


地點:上海市國定路400號復宣賓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培訓中心賓館)


電話:86-21-55589518 
傳真:86-21-55661725





201291  


730——830  早餐  地點:復宣賓館


840   海外與外地代表請在復宣賓館大堂集中,由會務人員帶領步行到復旦大學光華樓東輔樓101會議廳。


830——900  上海代表在復旦大學光華樓東輔樓101會議廳報到。


915分——1115   開幕式與大會報告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東輔樓101會議廳


復旦大學歷史系 金光耀 教授主持並致開幕詞


大會報告:


1、熊月之(上海社會科學院):從明清江南到近代上海:物欲的隱與顯


2、松浦章(日本關西大學)1882年三菱郵便輪船公司從日本運到上海的海產品


3、樊樹志(復旦大學歷史系):晚明文人結社——應社、幾社與複社


4、李伯重(香港科技大學):新經濟史學研究中的史料處理——以十九世紀初期華亭-婁縣地區的GDP研究為例


5Eric Vanhaute(比利時根特大學):Trajectories of peasant transformationThe Yangzi River Delta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6、范金民(南京大學):清代中期上海成為航運業中心的原因


提問與討論


1115——1130  全體代表合影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東輔樓外


1200——1400  午餐(旦苑餐廳)


1400——1545  分組討論


A組:“江南與上海的經濟”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1901


主持人:范金民、戴鞍鋼


徐茂明(上海師範大學):歷史認知與江南的空間變化


錢茂偉(寧波大學):論近代寧波人在滬甬間的互動:以寧波楊氏、張氏為中心


嶽欽韜(復旦大學歷史系):近代長三角洲交通發展與人口流動——以鐵路運輸為中心


提問與討論


B組:“江南與上海的社會風俗”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2001


主持人:唐力行、馬長林


陳國燦(浙江師範大學):略論近代江南市鎮的演變


王振忠(復旦大學史地所):遊藝中的盛清城市風情——古籍善本《揚州畫舫紀遊》研究


陳江(華東師範大學):略論滬地宴飲風尚的傳承與變遷


馮賢亮(復旦大學歷史系):江南城鎮的茶館(1912-1949


提問與討論


1545——1600  茶歇


1600——1745  分組討論


A組:“近代上海與中外交流”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1901


主持人:王鴻泰、馬軍


馬長林(上海市檔案館):1865-1870年期間上海公共租界苦役制考察


王立誠(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叢報》關於開埠初期上海的記載


戴海斌(上海社科院歷史所):餘聯沅:從“鐵面禦史”到“洋務幹員”——上海道研究的一個個案


胡寶芳(上海歷史博物館):試論清末江南社會中的上海外僑——以李佳白為例


提問與討論


B組:“江南與上海性別史研究”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2001


主持人:陳江、陳雁


王楊(比利時根特大學):性與禮:明清江南鄉村生活形式


劉佳(中國社科院近史所):宗教化與實用化——中國人的兩種女性貞節觀


姚霏(上海師範大學):五四時期的《新婦女》雜誌研究


徐有威(上海大學):皖南山溝中的性和婚姻――以上海小三線八五鋼廠為例


提問與討論


1800  招待晚宴(國定路365餐廳)


201292  


730——830  早餐  地點:復旦大學復宣賓館


900——1020   分組討論


A組:“江南與文獻研究”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1901


主持人:鄒振環、胡纓


巴兆祥(復旦大學歷史系):商務印書館與近代方志事業


章宏偉(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嘉興藏》在江南刊刻的社會基礎


馬軍(上海社科院歷史所):民國時期中國學界譯介日本“明清史”、“上海史”研究目錄彙編


張榮華(復旦大學歷史系):進呈本《孔子改制考》的思想宗旨


提問與討論


B組:“清水江文書與明清社會經濟”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2001


主持人:戴鞍鋼、王振忠


朱蔭貴(復旦大學歷史系):從貴州清水江文書看近代中國的地權轉移


張海英(復旦大學歷史系):從清水江文書看清代貴州與外地的經濟交流


安尊華(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試論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土地買賣——以天柱縣高釀鎮木杉村為例


吳述松(華南師範大學):二百餘年爭江案判決大價值:化苗牆為民族區域自治


張明(貴州大學):明清至民國時期苗侗民族的傳統糯禾生產——以清水江文書為中心的歷史考證


提問與討論


1020——1035  茶歇


1035——1150  分組討論


A組:“江南與上海的文化教育”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1901


主持人:皮國立、王立誠


胡纓(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上海/杭州的小萬柳堂


馬學強(上海社科院歷史所):民國辦學探討——上海大同大學創辦的“社會資源”


鄒振環(復旦大學歷史系):創辦初期的新學會社與《外國地名人名辭典》的譯刊


提問與討論


B組:“清水江文書考釋與性別史研究”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2001


主持人:安尊華、吳述松


戴鞍鋼(復旦大學歷史系):山林權的日常經營——讀《清水江文書·天柱卷》


林東傑(貴州大學):清至民國年間清水江契約文書立契時間校補——以《貴州文鬥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彙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為中心的研究





陳雁(復旦大學歷史系):清水江文書中的女性與婚姻


謝開健(貴州大學):民國時期農村婦女的權利和地位——以天柱土地買賣文書中的女性為中心


提問與討論


1200——1400  午餐(旦苑餐廳)


1400——1545  分組討論


A組:“江南與上海的社會群體”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1901


主持人:樊樹志、章宏偉


邢建榕(上海市檔案館)


王鴻泰(臺灣中研院史語所):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江南士人的挾藝交遊與名利經


唐力行(上海師範大學):城鄉之間:歙縣旅滬同鄉會撲滅家鄉瘧疾運動會(1947年)


孫青(復旦大學歷史系)《新知識的地方代言人——清末<無錫白話報>群體初探》


提問與討論


B組: “江南之信仰與身體研究”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2001


主持人:李伯重、馮賢亮


松田吉郎(日本兵庫教育大學):關於東錢湖水利和新馬嶺龍宮


皮國立(臺灣中原大學):「濕」之為病—近世江南的身體感與物質文化


朱海濱(復旦大學史地所):潮神崇拜與錢塘江兩岸低地開發:以張夏神為中心


提問與討論


1545——1600  茶歇


1600——1745 圓桌論壇與閉幕式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2001


主持人:周振鶴


主題發言:


王家范(華東師範大學)、周振鶴(復旦大學史地所)、蘇智良(上海師範大學


自由討論


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 任鄒振環 教授闡述下次會議構想


復旦大學歷史系學術委員會主 席朱蔭貴 教授致閉幕辭並宣佈大會閉幕


1800   歡送晚宴(復宣賓館餐廳)


200893


730——830  早餐  地點:復旦大學復宣賓館


830   學術考察:上海世博會紀念展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常生活史視野下中國的生命與健康」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



天津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會議議程(暫訂)

一、2012725上午



開幕式(8:00~8:15

第一場:醫療史的日常生活視野(8:15~9:10

主持人:鄭金生 評論人:劉士永





  1. 馮爾康 生命尊嚴和醫療觀念三題
  2. 蔣竹山 日常生活史視野下的中國醫療史研究再探
  3. 余新忠 回到人間 聚焦健康


——中國醫療社會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研究的融通芻議



合影和休息(9:10~9:40



第二場:防疫實踐中的衛生、政治與日常生活(9:40~11:50

主持人:Hinrichs, TJ 評論人:皮國立 方小平





  1. 許光秋 近代廣州的健康與衛生運動(1835-1935
  2. 李玉尚 太平天國戰後蘇浙皖交界地區的移民與血吸蟲病——以長興、宜興和廣德為中心
  3. 路彩霞 溽暑下的衛生尋求——以近代漢口清涼飲料管理和消費為主的考察
  4. 胡勇 衛生的教化、啟蒙與營銷——民國時期的衛生展覽會研究
  5. 劉士永 戰爭與衛生——林可勝的戰時衛生勤務事業及其戰後衝擊
  6. 杜麗紅 滅蠅之戰——近代北京疾病預防知識的傳播
  7. 辛圭煥 日據時期北京的衛生改革與糞夫的日常生活(1937-1945
  8. 王勝 疫情也躍進:1958-1965年傷寒流行視閾下的國家與鄉村社會






午餐(12:00~13:00



二、2012725下午



第三場:日常生活中的保健與生命意識(2:00~3:50

主持人:金仕起 評論人:陳昊 張淑卿





  1. 胡穎翀 宋代服食之風的轉變
  2. 朱建平 中國歷史上日常生活中的養生法——以明代《遵生八箋》為例
  3. 陳秀芬 明清時期民間療法與保健手冊:關於按摩與推拿
  4. 張笑川 《慎宜軒日記》所見清末士人的心性修養與健康維護
  5. 朱小田 生物屬性與女性角色:以陳望道的女權觀為中心
  6. 甄橙 王貝事件看醫學組織在維護生命與健康中的作用




休息(3:50~4:10



第四場:知識世界中的醫療認知與日常生活(4:10~6:00

主持人:朱建平 評論人:陳明 于賡哲





  1. Hinrichs, TJ 宋代探訪病友之習俗
  2. 鄭金生 談古代民間抄本醫書中的墮胎現象與方法
  3. 陳昊 書寫的權力與生活的世界——唐代士人筆下醫者之諸面相
  4. 張海鵬 宋代士人對醫方的認識
  5. 肖榮 《內經》的數理系統及其醫史前景
  6. 紀征瀚 幾度輝煌——刮痧療法興衰錄




三、2012726上午



第五場:中外醫學交流中的社會心態、認知和生活(8:00~9:50

主持人:許光秋 評論人:梁其姿 李玉尚





  1. 陳明 醫藥反求之於東夷”—— 朝天使與燕行使旅程中的醫事交往
  2. 戶部健 近代中國鼠疫流行與中醫界——二十世紀初期天津鼠疫騷亂的背景、
  3. 皮國立 菌在氣中——民國時期中醫對西方細菌論的吸收、排拒與彙通
  4. 林政憲 從病名到病理:論惲鐵樵的中西醫彙通之路
  5. 馬金生 中西醫之爭與民國時期的西醫訴訟案
  6. 羅婉嫻 西藥在中國的傳播——以《良友畫報》(1926-1945) 的醫藥廣告作研究個案



    休息(9:50~10:10



    第六場:醫患關係與近代醫療方式的演進(2:00~3:50

    主持人:張志斌 評論人:朱小田 甄橙



  1. 賡哲 復原回答”——中國中古醫患關係衍論
  2. 張華 清末民初的體格檢查論的興起及其實踐
  3. 趙婧 近代上海的分娩衛生——以分娩醫療化為中心
  4. 俞蓮實 20世紀30年代北平婦嬰保健會與其避孕醫療服務
  5. 方小平 從家到醫院——赤腳醫生時代的鄉村求醫行為與醫療體系演變
  6. 許三春 一根針、一把草:赤腳醫生的醫療方式考察




午餐(12:00~13:00



四、2012726下午

第七場:日常生活中的疾病認知與體驗(2:00~4:05

主持人:陳秀芬 評論人:肖榮 蔣竹山





  1. 金仕起 晚周秦漢的「癃」
  2. 張志斌 古代夾陰傷寒病名的由來與危害
  3. 鄭洪 瘴地難為老:瘴氣觀念下的嶺南古代生活
  4. 陳韻如 熏、蒸、溝渠、土地——宋代官員對都市疾疫成因的理解
  5. 張瑞 晚清日記中的疾病應對與體驗
  6. 佳宏偉 十九世紀後期東南港埠的疾病與醫療社會——基於《海關醫報》的分析
  7. 張淑卿 複健、輔具與臺灣小兒麻痹病患生活經驗(1950s—70s




休息(4:05~4:25





(二)圓桌會議與閉幕式(4:25~5:30

主持人:常建華

引言人:馮爾康 鄭金生 鄭洪 胡大年 戶部健 辛圭煥 梁其姿

閉幕詞:余新忠








http://blog.sina.com.tw/ginseng/article.php?pbgid=66120&entryid=63104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