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版主:這是我博士畢業後第一次接到碩士論文口試的邀請,非常感謝臺灣大臺灣文學研究所黃美娥教授給我這個機會,也算是一種學習經驗,復得到作者陳怡伶同學的首肯,願意將論文摘要放在我的部落格中介紹,也算紀念這個對我而言別具意義一次大事。




 





題目:頡頏、協力與協商-日治初期漢醫傳統性、近代性、合法性的生成與交織


 


 


摘要:





 


    研究者若要著手研究「漢醫」,首先必須處理:「漢醫的定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漢醫歷來缺乏專門培育以及認證人才的機制,造成漢醫的定義模糊;加上公共衛生體制與西醫的衝擊,漢醫的疆界產生位移與變動。以往的研究者,多藉由法條與各項政策的實施,勾勒漢醫在日治時期的發展狀態。然而,法令並非單純的條文,還必須實踐與推行。透過公共衛生體制、防疫政策以及各種對於醫療人員資格的篩選與管理的實施,將醫生與病人、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漢醫與西醫、漢醫與密醫、近代性與傳統性串連起來。


 


 


    因此漢醫不是一個既定的範疇,而是會透過關係網絡中不同身分行動者間的互動,而有了不同的內涵。所以,西方近代醫學並不必然地與近代化劃上等號,相對地漢醫也不直接地等同於傳統。殖民者的政令也非由上而下,單向地壓迫被殖民者,被殖民者也有協商與反抗的空間。本文將深入去探究,在總督府對於管理漢醫的醫療法令之外,行動者如何在不同的事件之中,構成不同的關係網絡;而網絡中各行動者的頡頏、協力與協商的互動,又如何重新定義漢醫。   





  





 





關鍵字:傳統性、近代性、公共衛生、漢醫、醫病關係、地方知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