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搭建國際檔案平臺 推動中國醫學史研究




 




【核心提示】醫學史研究已成為中國史學研究的“潛力股”,近現代這一時間段更是備受研究者關注。學者表示,研究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不僅要考察西方醫學的傳入問題,也要討論中國現代醫學對於世界的貢獻。



  

  進入新世紀以來,醫療社會史、公共衛生史成為中國史學研究者關注的新興領域。對於醫學史研究者,特別是近現代中國醫學史研究者而言,如何搜尋散佈在海內外的相關資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研究進程和研究成果。



  62223日,由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和我國北京大學醫學部共同主辦的“西方醫學在中國,18001950學術會議在京召開。記者獲悉,由會議主辦雙方共同主持的項目“西方醫學在中國(18001950)”致力於搜尋整理海內外圖書館、檔案館、醫療機構保存的文獻資料,以供研究者免費使用。就專案進展、其對促進中國醫學史研究有何意義等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合作搜尋豐富檔案資料



  據悉,“西方醫學在中國(18001950)”專案於20117月啟動,截至目前,分別在中美兩國召開了兩次研討會,交流專案進展情況和學術成果。



  該專案北美地區負責人、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教授威廉·施耐德告訴記者,專案主要包括兩個部分:首先,通過兩次研討會將相關領域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召集起來進行交流;其次,搜尋整理散佈於世界各地的有關資料,特別是保留在中國境外的文獻,並將其錄入資料庫公之於眾,以方便學術研究。



  記者打開專案網站,可以輕鬆查閱已經完成並公開的資源,包括海內外圖書館、檔案館的醫學文獻目錄索引,醫療機構資料庫,醫學院校文獻庫,數位化醫學期刊等。在這裏,已經有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在內的多家海外機構提交了文獻目錄索引和有關電子資料,國內如協和醫學院、華西醫學中心、中山醫學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等也參與了項目進展。



  該專案中國地區負責人、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張大慶說,國內圖書館、檔案館等主要是提供文獻目錄索引,北美地區機構則多提供目錄索引和保存在海外的文獻影印資料。



  搜尋整理中國及北美地區中國醫學文獻資料僅是開始,據介紹,項目未來計畫與歐洲及整個東亞地區的圖書館和檔案館合作,發掘更多的文獻索引和數位文獻。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學者魯大偉表示,儘管項目目前已完成了大量工作,但通過吸納此次與會專家的建議,我們今後將對資料庫的建設進行宣傳、推廣。



  為青年學者打開視野



  與會者認為,合作促進了該專案資料庫的建設與發展,更對推動中國近現代醫學史的研究大有裨益。張大慶對此表示,首先,研究者以各自視角和不同資源為基礎,可以使交流內容更加豐富。其次,目前海內外近現代中國醫學史的研究力量並不強大,資料庫的建立會為該領域研究者提供便利,吸引更多的海內外學者投身醫學史研究。



  “專案益處有兩點,一是使中美兩國的檔案學家和歷史學家聯合起來,可為研究者提供很好的研究平臺;二是推動了檔案的開放和知識的公有,使資料能夠公開獲取。這同時避免了因數據商將歷史文獻電子資源定價過高,對普通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學者造成過大的壓力。”張大慶對記者說。



  威廉·施耐德也表示,專案的主要目標是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它不僅為學者提供便利,也為中國醫學史感興趣的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年愛好者提供了幫助。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郭莉萍也表示,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生投身近現代中國醫學史研究,專案的成功之處在于為青年學者提供了檢索和交流的平臺,為他們打開了廣闊的新視野。



  中國現代醫學為世界作出貢獻



  目前,醫學史研究已成為中國史學研究的“潛力股”,近現代這一時間段更是備受研究者關注。學者表示,研究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不僅要考察西方醫學的傳入問題,也要討論中國現代醫學對於世界的貢獻。



  1949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和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群眾健康狀況持續改善。張大慶認為,現代醫學進入中國以來,讓中國疾病譜發生了改變,如天花、鼠疫、傷寒等嚴重傳染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



  張大慶表示,以前學界對於中國醫學史的研究更多地側重傳統醫學,對中國現代醫學史的研究薄弱。實際上,中國現代醫學對世界同樣具有重要影響力。“我們研究西方醫學怎麼傳入中國,同時也要討論中國如何為現代醫學作出貢獻,如北京協和醫學院第一位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將其在中國開展公共衛生的經驗傳授到了印度等國,後來他又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國經驗介紹到了世界,為促進世界衛生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余新忠認為,衛生問題不是科技所能完全解釋和掌控的,其中也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政治、文化因素。當前,應在還原複雜歷史圖景的前提下,進行重新思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626467 作者:本報記者 孫妙凝




http://www.csstoday.net/xueshuzixun/guoneixinwen/8136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