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除了這一本外,趙洪鈞的《近代中西醫論爭史》和《《內經》時代》兩本舊著也由北京學苑出版社重新出版( 2012/10/01 ),只是有沒有新增,就不得而知了,有興趣的朋友也可參看。





 





 





中醫往事:1910-1949民國中醫期刊研究





者:沈偉東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大陸)





出版日:2012/09/01





 





內容:





本書是一本民國中醫文獻研究著作。全書以民國時期上海中醫藥期刊為原始文獻資料進行中醫學術史和行業史研究,在考察各地圖書館散存民國上海中醫藥期刊的基礎上,對民國中醫期刊作了整理、著錄、考證;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學術史研究,對期刊促進了民國時期全國性中醫學術研討、推動了跨地域臨床經驗總結、促進了海派中醫形成和發展等方面作了深入的考察,並對民國上海中醫藥期刊中內經、傷寒、時疫、中醫各科的內容進行了深入探究,由此較為全面和深入地論述了民國中醫藥期刊對中醫行業發展的貢獻。本書是中醫醫史研究的新成果。





《中醫往事:1910-1949,民國中醫期刊研究》以民國時期的上海為座標,通過細緻嚴謹的史料梳理工作,為我們完整呈現了民國上海中醫期刊的出版情狀,深入探討了時代大變局中中醫期刊對中醫學術和行業發展的推動與促進,以及基於中醫而引起的整個民族文化生存的論戰。全書行文簡潔流暢,讀來仿若與作者一道回到了藏身於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翻看故紙堆的那些寒暑,方藥單脆黃的紙片頃刻飄出。附錄的中醫藥列表和提要是極其珍貴的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沈偉東,浙江嵊縣人,醫學博士。著有《醫界春秋》《中醫往事:1910-1949,民國中醫期刊研究》等。





 





目錄:





引言





序論





民國時期上海中醫藥期刊的類型





綜合期刊





學術期刊





普及期刊





民國時期上海中醫藥期刊對中醫學術發展的促進





促成全國性中醫學術研討





推動跨地域臨床經驗交流





一促進海派中醫形成發展





民國時期上海中醫藥期刊對中醫行業發展的貢獻





構建資訊平臺





探索中醫前途





參與重大事件





拓展多種經營





結論





附錄





附錄1 民國時期上海中醫藥期刊列表





附錄2 民國時期上海主要中醫藥期刊提要





中醫行讀瑣記





後記





 





序言

段逸山





書案上攤放著陳舊而脆黃的近代中醫藥雜誌,我懷揣著敬畏之心,在茫茫刊海中搜尋,一行行細小而沒有標點的繁體字在眼前閃過,將我帶入到似醉似癡、如夢如醒的狀態。

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中醫存廢之爭的畫面,一篇篇聲討入木的檄文;好像聽到了一聲聲提倡中醫,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藥,以防經濟侵略的呐喊,要求中醫之發達,必先陶鑄中醫之人才,要陶鑄中醫之人才,必多設中醫學校的呼籲;似乎聞到了一絲絲沒有炮火的戰爭硝煙,一首首防治疫病的單方驗方的藥香。我感受到系于苞桑的憂患意識,揭竿而起的神勇氣概。

我向心儀的前輩們詢問,曾創辦近代第一本中醫藥期刊《利濟學堂報》的陳蟄廬,高足接踵的中醫專門學校校長丁甘仁,影響深遠的《醫界春秋》主編張贊臣,發稿量名列前茅的秦伯未,時過境遷,這些陳年古董已成為明日黃花,究竟還有什麼價值。

陳蟄廬理理氊帽,丁甘仁微微頷首,張贊臣捋捋鬍鬚,秦伯未緩緩啟唇:此言差矣。儕輩充實資料于此寶庫,施灑肥料於此沃土,既映當世,又裨來茲,惜乎人多未識,視同弁髦。君若有志於此,不妨倡言開掘利用,吾等自可含笑於九泉。

黃粱枕失,南柯夢醒,四老之語,啟我心扉。遂一一流覽,細細玩索。既映當世,又裨來茲之訓,猶在耳畔,若有所得。

近代中醫藥期刊的出現,乃是一種必然的文化現象。謂其必然,約有基礎與需求二因。就其基礎而言,既有洋人創辦醫學雜誌的先例可以效仿,又有彼時醫界成立的各種醫會從人力、智力乃至部分物力、財力上提供必要的支撐。從其需求來說,伴隨著西方科學文化的進入,中西文化的摩擦衝突日漸激烈,中醫作為舊文化產物的典型代表,被推到風口浪尖,生死存亡的嚴峻現實擺在面前。為了謀求行業的生存發展,中醫界志士仁人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創辦期刊便是重要的方式之一。1897年初創辦的《利濟學堂報》為其濫觴,其後影響較大者有周雪樵主編的《醫學報》,杜同甲、何廉臣任正副總編輯的《紹興醫藥學報》,丁福保主編的《中西醫學報》。這幾種期刊都出現於清末。進入民國多事之秋,尤其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中醫藥期刊便如雨後春筍般地勃勃生髮。

近代中醫藥期刊的歷史價值約有三端:

一者,展示中醫存廢的交鋒場面。

它忠實地記錄了中醫界志士仁人為延續傳統文化命脈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與抗爭。

1929223,南京政府通過了《廢止中醫案》中醫界聞風而動,揮戈上陣,群起而攻之,將問題提高到文化與政治的層面。《醫界春秋》立即刊登駁斥
廢止中醫案的兩則通電,連續出版《中醫藥界奮鬥號》與《廢止中醫案抗爭之經過》特刊,詳細記述中醫界反對廢止中醫案運動的全過程,以及相關的檔、照片。迫於社會各界的壓力,南京政府不得不擱置了《廢止中醫案》。

1935
年,正當允許中醫合法存在的國醫條例頒佈在即,行政院院長汪精衛致函立法院院長孫科,陰謀加以阻撓。《醫界春秋》主編張贊臣獲得此信,刊登於該刊,用大字標示:阻礙國醫條例之鐵證,請全國醫學界注意。同時撰文《鳴鼓而攻》,置於封面,在中醫界引起震動。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國醫條例終於得以頒佈。

在中西醫論爭過程中,西學派攻擊中醫不科學,中醫則以中西醫療效的對比為依據,給予還擊。《醫界春秋》記錄了中醫陸仲安治癒胡適的腎炎、施今墨治癒汪精衛岳母的痢疾、梁啟超被西醫誤診而一命嗚呼的實例。由於梁啟超、胡適、汪精衛等都是對中醫不屑一顧的知名人士,因而事實一經公佈,頓令西學派顏面掃盡,無言以對。由於中醫在中華文明中的特殊地位,中醫存廢之爭波及了社會各個階層,超越了學術的層面,而演變成社會、民族和文化的複雜問題,這是中醫始終存而不廢的根本原因。

二者,開創中醫學校的規模教育。

近代是中醫學校規模教育的初創階段,既沒有辦學經驗,也缺乏辦學資金,更受到當時政府名目繁多的限制。但是,中醫教育人士認為教育是中醫發達的必由之路。正是由於這一堅定的信念,一些著名醫家以期刊為媒介,堅持興辦學校,推廣中醫教育,為中醫的延續與發展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可以說,謀求中醫教育的合法權利,是近代中醫為生存而抗爭的主題之一,貫穿于近代中醫教育的始終。

繼創辦於1885年的利濟醫學堂後,一批著名的醫家陸續開辦中醫學校。其中辦學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首推丁甘仁、謝利恒于1917年創立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該校以丁甘仁親筆書寫的精誠勤篤為校訓,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二十多年中培養學生達數千名之多,許多名醫出其門下。建國後首批中醫大學——上海中醫學院的首任、二任院長程門雪、黃文東就畢業於該校。

中醫學校與中醫刊物是一對連體兒,存在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表現為:

刊學相輔。這是近代中醫學校辦學的一大特色。其先決條件是,許多中醫教育家往往也是中醫藥期刊的創辦者。他們兼二任於一身,把辦學與辦刊視同一體,充分利用期刊推廣中醫教育,創建了刊授這一遠端教育模式。

刊載教材。中醫學傳承,歷來沒有自行編寫的教材。在西學的影響下,中醫界人士認識到編寫教材是中醫教育走向正規的必要保證。中醫教育家們所編寫的教材,自然要在他們主編或參與編輯的中醫期刊上刊登,因而教材連載也是中醫期刊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的佼佼者如秦伯未在他主編的《中醫世界》裏,曾先後連載過內、兒、婦等各科講義。

交流教育資訊。作為資訊交流的平臺,許多期刊專設醫藥教育欄目,出版教育特刊,登載了有關中醫教育的大量資料。如對湖北國醫學院、中國醫學院、上海中醫學院、浙江蘭溪中醫學院等院校的辦學模式、課程設置、學術活動等進行了詳細報導,真實而較全面地反映了這些院校的教學概況。

研究近代中醫藥期刊所載豐富教學資料,包括學科建設、教材編寫、附屬醫院設置、辦學特點等,對探求現代中醫教育規律與模式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三者,提供防治疫病的理論與經驗。

近代中國戰亂頻仍,衛生條件惡劣,疫病流行。在防治疫病的過程中,中醫中藥發揮了突出作用。諸多期刊及時報導疫情,開設專欄,發表專論,刊載專著,提供防治疫病的單方、驗方,以及各種輔助措施,成為中醫界與疫病鬥爭的主要陣地。隨著近些年來非典、禽流感、甲型N1H1流感等不斷出現,中醫防治優勢逐步展現,近代中醫藥期刊所載相關論方,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中醫存廢、中醫教育、疫病防治均與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刻上了歷史的深重印記,也是近代中醫藥期刊討論最多、最具特色的內容。此三者又是密切相關、互為因果的。如在防治疫病的鬥爭中,中醫界憑藉療效創造了許多奇跡,這也成為中醫不廢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如堅持創辦並發展中醫藥高等學校,既是維護中醫的重要舉措,也是對廢止中醫論的實際還擊。

綜觀中醫學術發展史的研究現狀,對近代學術發展的研究實在是一個薄弱的環節。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基本原因是近代中醫藥期刊文本難得。因此,要想瞭解中醫行業的生存發展,進而全面研究近代中醫學術,以及它對當代的影響與啟迪,唯有望洋興嘆而已。因此,收集整理出版近代中醫藥期刊無疑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這裏僅舉一個小例,以示隅反。對《金匱要略》多次出現的“█(上殸下禾)飪、“█氣之“█”,明清兩代、中日兩國的學者均曾加考證。唐吉父主編的《中國醫學》雜誌第二期所載宋鞠舫《賦梅花館筆隨》,認為此字當為的訛字,宜為定論,而數十年之後的醫界卻又重炒冷飯,你來我往,筆戰難休,最後還是的訛字說占得上風。

為使近代中醫藥學術研究進一步拓展與深化,使近代中醫藥期刊充分發揮為人民健康造福的應有作用,我在多年前就帶領博士生開展這方面研究。偉東於20062009年在讀博士期間,飽受篳路藍縷之辛,備嘗爬羅剔抉之勞,搜集文字素材之豐富、圖像資料之多彩,乃至書案伏首之契闊、論文撰寫之勤奮,是尤為突出者之一。所撰博士論文,致力於民國時期的上海中醫藥期刊,自有其深意寓焉。其一,民國前雖然已有多種中醫藥期刊面世,但大多延續於民國。此其立意於民國者之由。其二,1949年前,中醫藥期刊計有二百多種,其中十有七八分佈在經濟較發達、文化較繁榮、中醫較密集的江浙、北京、廣州等區域,僅上海一地就多達六十餘種,如《神州醫藥學報》、《醫界春秋》、《中醫世界》、《光華醫藥雜誌》等品質上乘而影響深廣的一批中醫藥期刊,都集中於滬瀆,且其來稿與發行遍達全國各地乃至於境外。此其立意於上海者之由。據此而論,此著雖然集中論述上海地區民國時期中醫藥刊物,實則可以藉此反映近代中醫藥期刊之總貌。

全書從期刊分類、學術促進、行業貢獻三途展開論述。前者依據辦刊目的、辦刊人物、辦刊內容,判為綜合期刊、學術期刊、普及期刊三種類型,枝不旁引,井然有序;繼者從全國研討、地域交流、海派形成三個方面,闡發對學術的促進,中規中矩,有理有據;末者由構建資訊平臺、探索中醫前途、參與重大事件、拓展多種經營四端揚榷對行業的貢獻,歸納允當,議論得體。

近代中醫藥期刊是一座資源豐富的礦藏,是一片尚待開墾的荒蕪地域。今當偉東論著交與商務印書館付梓之時,我與偉東等同人通力合作的《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彙編》及其《提要目錄卷》也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面世,或可改變近代中醫藥期刊一向束之高閣人未識的困境,而出現一個研究近代中醫學術的熱點,以告慰民國醫界諸老。

我祝賀此書在民國中醫藥期刊研究上的貢獻!

段逸山

2012
5





 





 





http://www.bookdao.com/book/168537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