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促進新興交叉學科發展




 


【核心提示】繪製疫災歷史地圖不僅需要地理學、氣候學、環境學、醫學等自然科學知識,還涉及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內容,學科交叉性比較強。如何將這些內容以直觀的方式體現在地圖上,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創新。




 


       當前,中國疫災史研究,相較於水災、旱災等還稍顯薄弱,且大都集中于傳染病史、醫療社會史、疾病醫療史等歷史學領域。



  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研究與編制”,將中國疫災的時空分佈規律與生態環境變遷序列及社會歷史影響研究有機結合,使研究成果最終以“地圖表達”的形式呈現,為我國疫災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專案首席專家、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龔勝生表示,希望能夠通過編制《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拓展中國疫災史交叉研究領域。



  豐富的史料是編制疫災歷史地圖集的基礎



  開展疫災歷史地圖集的研究與編制,必須立足於廣泛搜集歷史文獻中有關疫災的原始記載、彙編材料及研究成果。



  龔勝生表示,隨著社會歷史發展以及科技進步,史料中有關疫災流行的區域、次數、特點、影響以及救災措施的論述越來越詳細。不過,這些記載疫災的史料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特點。比如唐代以前的疫災記錄大都見於正史且疫災涵蓋的地域範圍比較粗略,只能精確到州郡政區。宋元以後,不僅在正史中能夠找到有關疫災的記載,諸如地方誌、檔案、實錄、政書、類書、個人文集、筆記小說、醫書醫案中也包含著可信度較高的疫災史料。此外,這些史料中對疫災分佈範圍的記錄也由州郡詳細到縣區。



  有學者認為,唐以前的疫災記載有所疏漏,可能給疫災史整體研究帶來影響。龔勝生說,總體來說,我國疫災的基本演變格局能根據現存史料比較準確地反映出來。他解釋道,古代中國的醫療衛生水準有限,一旦發生疫災,可能造成經濟衰退、政權動盪等一系列負面影響,甚至“威脅”到朝代存亡,因而歷朝歷代政權都比較重視疫災記載。由此,儘管疫災史料可能在歷史早期存在小範圍疏漏,但大的疫災基本都會載入史冊,為後人提供借鑒參考。這為編制疫災歷史地圖集提供了可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赫治清也特別強調從不同種類的歷史文獻中搜集疫災史料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足豐富的史料,不僅能夠更加客觀真實地繪製出疫災時空分佈區域,還能根據其在時間上的變化和空間上的差異,分析、揭示疫災的時空變遷規律,為當前衛生部門制定傳染病防治規劃和防控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提供歷史經驗和科學依據。



  注重疫災史料的空間資訊提取



  繪製疫災歷史地圖不僅需要地理學、氣候學、環境學、醫學等自然科學知識,還涉及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內容,學科交叉性比較強。如何將這些內容以直觀的方式體現在地圖上,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創新。



  龔勝生表示,疫災地理分佈的地圖繪製相對容易,通過廣泛搜集中國疫災史料就可實現。相形之下,疫災與自然災害、氣候變遷、生態機制以及疫災與戰爭、人口、公共衛生意識變遷、預防醫學、防疫習俗等方面的關係,在“地圖表達”時就顯得較難。陝西師範大學史念海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心教授朱士光也提出,疫災對政治、經濟、文化、醫學的影響,如何在地圖中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有待深入討論。



  龔勝生認為,若想解決這一難題,應當注重疫災史料的空間資訊提取,即充分挖掘能夠實現空間表達的資訊。如,疫災與自然災害區域的分佈、疫災種類的地方性特徵、戰爭與疫災的時空耦合關係、疫災與人口分佈密度等。至於其他無法提取空間資訊的研究成果,將以文字形式“融合”到地圖集之中。



  繪製疫災歷史地圖面臨的另一難題是,如何將疫災史料由定性描述轉換為定量分析。繪製地圖需要依靠疫災指數、疫災頻度、疫災廣度、疫災密度、疫災烈度等科學計量資料,但中國古代疫災史料中沒有這些定量資訊,往往是籠統的現象描述。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葛劍雄告訴記者,我國古代關於疫災的資料大都缺乏資料記載。如何在現有史料基礎上,將零散的、非量化的疫災資訊梳理歸納,並轉化為可供今天使用的資料,是必須攻克的難題,也是這項研究的創新之處。



  課題研究助推地理學交叉學科建設發展



  朱士光認為,《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綜合考察了疫災的時空分佈規律、環境機理、防治戰略、社會影響之間的邏輯關係,這對尚處於初期建設階段的醫學地理學、環境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歷史災害地理學、歷史醫學地理學等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具有較好的助推作用。



  龔勝生表示,課題研究人員的隊伍建設也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地理學交叉學科的發展。《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涉及歷史學、地理學、流行病學、生態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這就要求研究人員具備豐富的多學科經驗。他們不僅要在疫災史料考證及梳理方面具備扎實功底,還需要具備專題地圖表達能力,能夠從疫災歷史文獻中提取出有效的空間資訊並轉化為定量指標,利用GIS(地理資訊系統)技術和電腦製圖等現代化手段,實現中國疫災史的“地圖表達”。




 




20121214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214日第392期 作者:本報記者
郝日虹




http://www.csstoday.net/Item/37268.aspx




 




附:國家社科重大專案《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研究與編制》開題報告會舉行



1124日下午,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研究與編制》開題報告會在我校舉行。校黨委書記馬敏出席,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葛劍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譚見安等專家組成員,科研部長彭南生,城環學院院長羅靜,城環學院黨委書記梁志群以及龔勝生教授、楊林生研究員等課題組骨幹成員參加。



  馬敏介紹了華師人文學科優勢突出,華師作為211高校和985建設平臺的大學,近十年來文科科研經費位列全國高校前十,而且擁有多個國家級專案,文科入選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期刊數量排全國第三。對承擔這次專案的城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中科院地理科學和資源研究所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表示,這次由城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中科院地理科學和資源研究所承擔的項目是一個地理學與歷史學交叉融合研究的課題,也是華師與科研院合作所做的課題,具有一定的典範意義。十八大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首先需要健康中國。這次課題能夠促進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研究,也可為當前衛生部門制定傳染病防治規劃,防控重大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提供歷史經驗和科學依據。




  馬敏表示,今天這項課題的隆重開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學校將按照社科規劃辦的相關規定,給予這次課題大力的支持,確保這次研究項目順利實施,按時完成,並產生高品質的科研研究成果。關於這次專案中標,離不開各位專家的信任和關愛,社科規劃辦的支援和鼓勵,和科研團隊的團結與合作。他代表對學校國家社科規劃辦,以及各位專家給予的大力支持和無私幫助,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專案首席專家龔勝生就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案做了專題報告。他闡述了本課題研究的總體框架、技術路線、研究方案和研究基礎。他表示,本課題的研究有助於更全面地瞭解人類的文明進程和中國的歷史進程,有助於充分發揮中國災害史料的科學價值,促進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有利於防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維護當今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成果以圖集,著作,資料庫和論文的形式呈現。



  專家與課題組共同研討課題研究方案。專家組向課題組提出意見和建議,討論形成建議書並宣讀。龔勝生對與會各位嘉賓的建議表示衷心的感謝。




 




http://skc.ccnu.edu.cn/html/shekexunxi/zuixinyaowen/2012/1126/107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