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感謝蘇聖雄學弟邀請,426至臺大歷史系做與談人,談一下老蔣的過動症(摘要和評論我日後會放上來)。席間受贈《史原》復刊2期一本,隨意瀏覽了一下,發現甘懷真教授寫的刊頭語〈作好一分研究生刊物〉非常有趣,據說甘懷真老師非常支持研究生刊物,即使它只是一份學生刊物,但甘教授在刊頭語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內中陳述了一些他的想法和今後學術期刊可能發展之趨勢,不為現今僵化的審查稿件制度所限制,個人覺得非常具有理想性。會後,聖雄、仁晏等學弟即帶我拜訪甘主任,他後來也同意本部落格轉載他的文章,特此致謝並轉載全文供同道參考。




 




作好一分研究生刊物




原載於《史原》復刊2期(總23

﹣﹣﹣﹣﹣﹣﹣﹣﹣﹣﹣﹣﹣﹣﹣﹣﹣

    
   承《史原》編輯之託,為第二期的出刊說幾句,榮幸之至。我因職務之故,已為前一期《史原》寫了復刊詞,所以本來推辭再三。但承蒙編輯的善意,並念及創業維艱,持續更難,想來第二期的出刊實應得到更多祝福,也就再為這個刊物說幾句話。我常覺得刊物中的「主管的話」多卑之無甚高論,我自己當然也不例外;只是歷史學家能為一段歷史留個見證,也是樂事一件。

    
從復刊開始,我就強調《史原》這是一份「研究生的刊物」。所謂研究生刊物,是指由研究生(碩士生、博士生)編輯,限研究生投稿、刊載研究生作品的學術期刊。我們期許《史原》之復刊,可以具備以下三個意涵。




       一,成為年輕學者的發表園地。由於沒有作過實證的分析,研究生刊物的整體水準是否比一般學術期刊差,我不敢說。但即使研究本身不夠成熟,學術界仍應提供一個年輕學者可以發表的園地,畢竟發表本身是一件好事,且研究生需要的是「訓練」,而不是業績。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不須鼓勵研究生競相去投稿所謂一級、二級期刊。研究生刊物當然也要遵守學術界關於期刊的常規與標準,學術之為一個discipline,某些共同標準是要嚴守的。然而,為了教育與訓練的目的,不妨讓學者年輕時的青澀作品有機會發表,這種研究生刊物期刊所應承載的功能,亦不容忽視。《史原》的論文的確有習作的意義,而學界應該對此有若干包容,並提供更多這樣的機會。話說回來,研究生刊物的水準真的比一般期刊差嗎?其實我不這麼認為。




      《史原》的第二個意義,是完全由研究生組織、辦理編審業務。學術期刊之為學術期刊,自有其共同的編審標準,如編輯委員會的決議制度,以及同行審查等。《史原》是一份公開徵稿的期刊,不是所謂的同人誌,須有明確的編審規範,並且確實執行;但我們仍可以在學界的共識下,決定自己的編審原則。有編委問我,《史原》是否要參加國科會的優良期刊評比,我的態度是:隨緣吧,我們不需要過度改變自己的傳統以應付目前的優良期刊的標準。近年來,臺灣的學術期刊在國科會等單位的規劃與規範下,雖有長足的進步,但或許受限於華人文化中的「科舉精神」,對於「外部」與「客觀」的原則卻有過度強調之虞。如我們相信「外部」的專家審查才是正義的,故稿子一定要送「外審」,要匿名甚或雙匿名,我們也以外審意見作為可刊與否的判準。我知道一些期刊甚至要求二位審查人都在審查意見上勾選「同意」的文稿才可以刊登,這樣的審查制度,忽略了peer review的精神,讓審查變成一場遊戲,或者賭局。最嚴重的是:它抹殺了「創意」。人文研究應重視創意,但有創意的論文,其命運通常是「修改後再議」,投稿人也只好主動撤稿。這樣的審查制度,其實就是鼓勵作者以論文形式為重,如繁瑣的注解、鋪天蓋地的參考書目。我在學院工作,當然支持審查制,但審查的原理是學術社群內的討論機制,而不是作可否刊登的決定而已。歷史學家最清楚何為大勢所趨,期刊分級、審稿制度,都有它的時代脈絡,有時也勢不可擋。但《史原》作為一份研究生刊物,不用顧慮其所刊登論文是要用來當作新聘、升等的法定著作,故可以跳脫這股大勢,為未來的編審制度作出一點新的嘗試。




       第三,《史原》可以提供一個契機,讓我們思考如何做一分「邁向未來」的歷史學專業期刊。相對於一些體制化的期刊,背負著許多使命,要盡它們應盡的功能,但《史原》則有更大的自由與彈性。我經常異想天開地跟研究生談一些願景,如我自己會在平板電腦上看電子書,因此我想像《史原》將來以電子書的形式在網路上販售。我也開玩笑,若讓大家下載,一本期刊賣0.99美元,搞不好「賺翻了」。其實這也不是玩笑話,新時代真的來了,歷史學勢必要有所因應。《史原》做成APP形式或許還是遙遠的路,但電子期刊化則是當務之急。我不諱言,省錢是期刊電子化的目的之一,以系的力量去支撐一份期刊的印刷、寄贈費用,在財務上是很吃緊的,但這只是消極面。在積極面上,《史原》要爭的是「影響力」。在網路時代,所謂影響力,就是在網路上可以被檢索到,進而在線上閱讀或被下載。目前期刊電子化的工作的確在做,多數的期刊也有電子版,但目前所謂的電子化只是將紙面論文轉成pdf檔等形式,只是閱讀載具的不同。我們應進一步思考如何跳脫紙本思維,真正將歷史學期刊電子化。因為印刷的進步,歷史學論文已可以圖文並茂(雖然成本很高,多數期刊仍做不到),但在電子期刊裡,我們還能進一步地在論文中置入影音檔案。又好比現在的註解形式是像「《史記》卷110,〈匈奴傳〉,頁2879」,然而在電子版中,我們應該可以直接按引文或註解而連結到中研院的漢籍全文檢索資料庫,這樣的註解也有更好的參考價值證據性。更進一步想,期刊之「期」也是不必要的,一旦完全電子期刊化,定期出刊也是紙本時代的舊思維。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尖端前瞻的發展,要靠年輕人眾志成城,研究生期刊正可以嘗試領風氣之先。




       總之,我對《史原》期待甚深。我深信年輕人有更多的創意,可以引領臺灣史學界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最後,我也恭喜《史原》第二期的出刊,大家真的辛苦了!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甘懷真

2011
9




 




 




http://kan.blog.ntu.edu.tw/ 2011/11/09 /7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