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即將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之《臺灣熱帶醫學人物──開拓國際交流的醫界先驅》,由 朱真一 教授撰寫。


 


序: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 張天鈞


    記得很久以前,臺大外科廖廣義教授曾對我說:「如果你喜歡歷史,表示你年紀老了。」然而,其實我很早就喜歡讀歷史,特別是研究歷代名畫家的生平、作畫的過程、居住地,以及疾病對他們產生的影響,進行這樣的背景剖析,對欣賞畫家的作品有很大的助益。


    後來我把這樣的心得,如法炮製應用在醫學院的教學上,講解內分泌疾病時,會提到與東西方醫學相關的歷史故事,果然引起學生相當濃厚的興趣。


    在朱真一教授的這本書《臺灣熱帶醫學人物──開拓國際交流的醫界先驅》裡,朱教授將當年研究熱帶醫學者,特別是和瘧疾相關的臺灣醫界前輩,作了很精采的介紹,令我想起當年公共衛生學界舉辦的二十世紀臺灣公共衛生醫學最大貢獻的會議,我負責回顧甲狀腺腫方面。因為前人的研究,以致1967年臺灣全面實施食鹽加碘的預防性做法,使地方性甲狀腺腫的問題得以解決,遠比醫生一個一個地治療病人來得有效多了。


    而在瘧疾方面,日本人於1895年到臺灣時,僅戰死了數百人,但感染瘧疾、霍亂致死者卻有數千人,由此可知撲滅瘧疾的重要性,瘧疾的成功撲滅是二十世紀臺灣公共衛生醫學的重大貢獻之一。經由朱教授的這本書,我們就能瞭解當年前輩的努力。


    不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些前輩當年進入公共衛生領域的原因,以及熱心研究的態度,許多都與老師治學的精神有關,也因為老師的啟發,而留下深遠的影響。例如連日清博士提到自己崇尚日本式做事態度,腳踏實地,具有日本學者的研究精神,凡事一定追根究柢,研究到水落石出為止。這是從日籍前輩學者的身教上得到啟發的例子,也讓我聯想到畫家席德進的一席話:「學藝術並不是在課堂上聽老師講什麼藝術史、美學、色彩學,而是學習他們的談吐、風範。」


    最後,文中談到的謝獻臣教授,在他晚年時我曾照顧過他一段時間,然而當時只知道他是臺北醫學院的董事長,並不曉得他的偉大和其在公共衛生學的重要貢獻,只覺得他來看病時都很客氣。若當時拜讀過他的傳記,一定會向他請益,現在從朱教授的書中得知後,回想起來,相當遺憾。


    每當給予醫學院新生入學勉勵時,許多老師都會建議學生選定一位老師作為自己的榜樣(role model)。所謂role model是指Any person who serves as an example, whose behavior is emulated by others,最早出現於Robert K. Merton對醫學院學生的社會化研究中。我想,在醫療環境愈來愈功利化的現代社會,如何成為醫學生的正面榜樣,督促他們未來對社會有所貢獻,益形重要。 朱 教授的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


 


自序 ~ 朱真一


 


    筆者一向對歷史及人物傳記有興趣,約二十年前偶然被人問了一些問題,譬如誰是最早到美國留學的臺灣人?誰又是最早到歐美的醫師?筆者曾請教過一些前輩,幾乎沒人知道,所以下定決心挖掘、探討早期醫學史上的人物。出乎意料之外,就在鑽研之際,不少珍貴的資料,像寶藏般一件件地出土;此外,筆者也在醫學雜誌、報刊上刊登文章及訊息,請求各界幫忙提供資料。尤其,早期留學歐美者與臺大的淵源較深,因此也曾在《臺大校友雙月刊》、《景福醫訊》等刊物撰寫文章,並廣求大家提供資料。


    除了收集臺灣的資料,也尋找國外的資料。後來筆者將介紹早期留學歐美之臺灣醫界人士的文章,集結成《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一書,出版了單行本後,獲得不少的迴響,好不興奮。後來又因為讀馬偕的傳記,書中提到馬偕牧師發現肺吸蟲症,以及螃蟹如何使人類感染肺吸蟲症等內容,令筆者甚感懷疑,進而探討肺吸蟲症的歷史,愈挖掘,就愈發現許多有趣的話題、典故及人物。順帶一提,馬偕傳記的作者們對馬偕牧師如何發現肺吸蟲症,以及感染肺吸蟲症的途徑之說,都是一場誤會。


    至此,筆者便開始寫了一系列以「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為主題的文章,對筆者而言,這些有趣又富意義的醫學史可說是美不勝收,再集結最早期的二十篇文章,出版了《從醫界看早期台灣與歐美的交流》(第一集),書中有一半的篇幅探討與熱帶醫學有關的人物及典故,讓筆者對臺灣的熱帶醫學發展漸趨瞭解,更注意到臺灣對世界的貢獻。


    臺灣的現代醫學史,是從歐美醫界人士來到臺灣後開始算起,並在日本占據臺灣後漸漸蔚成醫學主流,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是深受美國及WHO等影響。其中,臺灣的熱帶醫學更是進一步蓬勃發展,成功地撲滅瘧疾,成為全世界的模範。每當尋找資料時,看到臺灣的成就與貢獻,一股「與有榮焉」之感油然而生。這些令人自豪的醫學榮耀,臺灣一般民眾多所不知,連醫界人士也不甚清楚,總覺得有必要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關於臺灣根除瘧疾的歷史記述,之前已有不少資料,幸虧當時臺灣有這群獻身的研究學者及工作團隊,不但根除臺灣的瘧疾,提高臺灣人的健康,日後更把所學貢獻給世界。然而,很少人專門書寫這群臺灣的醫界英雄們,他們如何讓臺灣變成世界的模範,還遠赴世界各國提供人才及技術服務。


    其中,令筆者最有興趣的主題「臺灣與國際的交流」,更是精采。這些醫界前輩先到國外留學進修,在臺灣推廣熱帶醫學有成後,進一步到世界各地擔任顧問,或以各種方式傳授經驗、技術與知識。同時,積極與世界各地專家及衛生組織展開合作,熱絡地參與國際交流,促使熱帶醫學成為臺灣與國際交流最頻繁的領域,且是雙向交流,既深入又富意義。一方面,他們到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貢獻所長,另一方面,對於先進國家如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也廣納臺灣人參與知識與技術的發展,最終能對美國及世界做出貢獻,令臺灣人倍感光榮。


    最近的報導,更可說明筆者的這份光榮感。像是肺吸蟲症最早是在臺灣發現,臺灣對肺吸蟲的臨床研究也最有貢獻,而且肺吸蟲的生活史也是在臺灣最早完成研究,而最後的傳染途徑大都是經由螃蟹。不過,世界上有些地方則是經由小龍蝦,而非螃蟹,因之前看到中國進口小龍蝦的報導,筆者還特別寫了一文發表於20093月的《科學月刊》,呼籲大家不要生吃小龍蝦,以免得到肺吸蟲症。想不到,20106月初,美國聖路易(St. Louis, MO)當地的新聞報導,密蘇里(Missouri)州發現生吃小龍蝦引起六例的肺吸蟲症,衛生當局還發出警告,希望醫師及大眾特別注意這類情況,這時臺灣的研究成果馬上得以應用。


    因為人在海外,無法系統地找到臺灣熱帶醫學發展的資料。這系列以「熱帶醫學故事」為主題,因文獻難找,尤其沒有第一手資料,這系列以漫談為主,以自己找得到早期對熱帶醫學有貢獻但快被人遺忘的機構及人士為主,更強調自己一向最喜歡討論的「國際交流」。這是第一集,希望以後繼續有更多集出版。


    前面談過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的醫學,包括熱帶醫學在內,受到美國的影響遠比其他因素更為重要。從本書所討論的醫學人物及各種典故中尤看得出來,除了來自美國的影響加重外,臺灣的醫學更趨多元化。本書討論的人物有美國人、日本人,以及回到中國大陸後,再轉往臺灣的馬來西亞華僑,當然,探討最多的還是臺灣的前輩,尤其是臺大畢業的校友或臺大的師長。


    寫下這些與醫學有關的歷史,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臺灣人應掌握臺灣醫學史的詮釋權。筆者從醫學院畢業後就離開故鄉,遠渡美國,甚感慚愧,自己來到美國後,才對臺灣歷史開始有些許瞭解,才知道臺灣醫學史的寶貴。我們仍需努力,找出正確的臺灣歷史。中國大陸近年來全力推動臺灣史的研究,而臺灣政府及美國人也正在扭曲及切割臺灣的史實,我們更需要努力書寫正確的歷史。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8%87%BA%E7%81%A3%E5%A4%A7%E5%AD%B8%E5%87%BA%E7%89%88%E4%B8%AD%E5%BF%83/%E8%87%BA%E7%81%A3%E7%86%B1%E5%B8%B6%E9%86%AB%E5%AD%B8%E4%BA%BA%E7%89%A9%E8%87%AA%E5%BA% 8F -%E6% 9C %B1%E7% 9C % 9F %E4%B8%80/131192220291846#!/notes.php?id=1278514906259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