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獻醜,今日終於在系上發表完論文初稿,還有最後兩章加結論,寫完就OK了。感 謝金仕起 老師此次擔當我的論文評論人,當然,老師是非常客氣、謙虛,與手下留情的評論著我的論文,他指出一些在論文題目、章節安排的問題,還有不少字句、錯字的問題,我會在日後慢慢修改的。學位論文的修改,是個漫長的歷程,即使畢業,也還是要繼續修改吧,我抱持著這樣的理想,繼續前進,希望前輩多給予指正。昨天緊張到睡不太著,結果 金 老師竟然也是凌晨一點多起床後,就無法入睡了,他說評這樣的論文壓力很大,因為很專業,而且時代也比較後面,史料部分他比較不熟,我覺得 金 老師是客氣了,我非常重視他的評論,以及他指出自己朗讀論文來聽,看看通不通暢的技巧,我一定會來施行。陳登武主任對我有許多鼓勵,我非常感謝他。倒是學弟妹比較沒有問題,很抱歉,只有二十分鐘,我掌握的不好,超時不少,很多專有名詞,我沒有辦法一一解釋清楚,希望學弟妹海涵囉,將來隨時有問題,都歡迎提出討論。我最近也希望把論文初稿拿給幾位老師,希望他們能給我一些建議、批評和指教,讓我能在口試前修到最佳的狀態。明天,要到張恆鴻所長的「生命醫療史」課程上講一段〈當中醫遇上細菌的歷史〉,希望不要出糗,也要請專業的中醫師指教。看來,今夜又要失眠了。寫於2011/5/12


 


*我亂做的論文封面,有三張圖。(以後不會用這張啦,哈哈)



 


 


總 目 錄


 


緒論:臺灣的中國醫療史之過往與傳承——從熱病史談新進路


第一節  掀開疾病中的歷史面紗(p.1)


第二節  回顧的核心—臺灣的中國醫史之原始脈絡(p.5


第三節  史家的第一代新醫史之路(p.9


第四節  內外史的距離(p.14


第五節  從熱病的近代轉型談起(p.23


第六節  新醫史的嘗試—「重層醫史」(multi-gradations of medical history research )視角(p.32


 


第二章  論爭前的和諧近代中西醫知識中的「熱病」論述初探


第一節  前言(p.48


第二節  中西醫初遇時的熱病容貌(p.49)


第三節  中醫熱感之外(p.52


第四節  身體的內與外感受與致病(p.57


第五節  中西醫治療與預防之文化初遇(p.60


第六節  小結似曾相識到貌合神離之前(p.65


 


第三章  民國中醫的外感熱病文獻—以傷寒、溫病書籍為中心的考察


第一節  前言(p.68)


第二節        古典醫學之緒餘(p.69


第三節  西方醫學的影響與「中醫傳染病學」漸趨成型(p.77


第四節  日本醫書的影響(p.85


第五節  古典醫學在民國復興的三條線索:寒溫融和、西醫與日本的影響(p.94


第六節  小結—「再正典化」(renewed canonization)的熱病書籍及其衍生之課題(p.102


 


第四章  民國時期中西醫詮釋疾病的界線與脈絡:以「傷寒」(Typhoid fever)為例的討論


第一節  前言(p.107)


第二節  傷寒「西名漢譯」之源流(p.109


第三節  「傷寒」的中國醫學脈絡(p.116)


第四節  另一種聲音——溫病學的脈絡(p.121)


第五節  重釋或在論爭中消亡(p.124)


第六節  中醫的新傷寒論述(p.126)


第七節  小結—翻譯、詮釋與再生的中國醫史(p.133


 


第五章   菌在氣中──民國中醫對西方細菌論的吸收、排拒與匯通


第一節  前言(p.139)


第二節  西方細菌學的軌跡(p.139)


第三節  中醫細菌新說之發韌(p.144


第四節  中國醫學的的回應—章太炎「據古釋菌」的例子(p.153


第五節  中西醫對細菌學論爭的焦點之一對氣論的堅持(p.159


第六節  中西醫對細菌學論爭的焦點之二細菌致病的爭議(p.166


第七節  治療細菌性傳染病的思維(p.173


第八節  小結—具選擇性的細菌論述(p.185


 


第六章  新中醫的實踐與困境-惲鐵樵(1878-1935)談《傷寒論》與細菌學


第一節  棄文從醫的經過(p.189)


第二節  惲鐵樵之歷史地位與本章問題意識(p.190


第三節  從古醫籍中尋求靈感-讀書與臨症的再定義(p.194


第四節  攘外必先安內「葉派」流毒與學術反思(p.196


第五節  惲鐵樵對細菌學的認識與回應(p.200


第六節  對中西醫病名定義之討論(p.206


第七節  小結民初中醫的困境(p.211


 


附錄一:民國中醫熱病學文獻編年類纂(p.215


 


 


※說明:以下章節尚未全部完成,僅列出章節名稱與簡介供參考


第七章  細菌、氣與日常生活


 


第八章  外感熱病的調養與禁忌-古典醫學的病患視角


第一節  熱病預防知識的新與舊


第二節  病人與醫生的互動:療病之外


第三節  古典熱病醫學的食禁與食忌


第四節  「餓不死」的傷寒


第五節  補養與康復的歷程


第六節  小結






    第六與七章希望能凸顯傳統中醫熱病知識在民初實際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第六章僅完成30﹪,大多還是史料的紀錄和初步的見解,初步的想法是:雖然學界一直在談「現代性」,但是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真的很「現代」嗎?幾乎現有的研究都是上海、天津幾個大城市,其他次一級的鄉鎮和農村,還是充滿著傳統的中醫論述。甚至,即使從都市的報紙上來看,當時對傳染病的論述也還是會以傳統中醫「風寒」、「濕毒」、「毒」等等術語來解釋熱病,而不完全是細菌學的天下。我希望能配合一些報紙的醫藥廣告來呈現這兩章,當時報紙的外感熱病論述其實是很多元的(甚至不可思議,例如吃藥就可以預防霍亂、傷寒;補肺就可以抗感冒等等)。其次,雖然細菌學佔領了醫界的主體論述,但是中醫在吸收之前的「瘴氣論」後,也提倡環境衛生,但「穢氣」與「疫氣」、「毒氣」等語言往往才是中醫論述之主體,而非「細菌論」。至於其中的論述還牽涉到公與私的問題:基本上中醫強調的是一種「個人衛生」,西醫則希望有一個「公共衛生」出現。而我將論證,在當時中國內亂外患、治權不一的狀態下,「個人衛生」才是保衛生命的主要方式,而不是只依賴公共衛生。換句話說,中醫式個人「衛生」的出現,有其適應時代的一面。(中醫著重的還是「氣、血、精」等概念,「細菌論」並沒有革命性地改變當時中醫對身體觀的看法)。並且,中醫也透過類似肯定「瘴氣論」的內涵,也同意了「衛生」的種種舉措,這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衛生論述:民眾的思考概念還有中醫氣的身體觀留存,但又肯定了它論爭的反面對手──公共衛生論述的價值。


    第七章則約完成70﹪,主要靈感還是得自早先寫過秦漢中醫「食忌」的啟發。中醫外感熱病學中的「食忌」理論是多采多姿的,但是到了民國,卻遇上了「食補」、「藥補」的文化(例如牛肉精、鈣片、維生素製品在20-30年代大量的出現),西醫說是增強「抵抗力」(此詞彙乃民國時期才普及之用語)。也就是說,透過吃補藥、補品、補血、補腎等等,都可以預防、治療熱病,這與古典的「禁忌」——熱病不要多吃的思維,是相反的。但還是有相同的地方,例如「補腎」就彷彿是一條永遠不變的,預防外感熱病的健康法則。另外,「食忌」的規則仍在民國中醫界繼續存在著,許多熱病仍被要求禁食肉類、補藥,這個中西醫在身體觀上對待外感熱病調養時的差異之處,是本章的主要課題。



 


第九章  總結論(未完)


 


附錄二:徵引書目(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