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很有意思的統計,這些官員都不太會得溫病嗎?只有時症和傷寒屬於傳染病或熱病,這把我搞亂了。


 


雍正朝官員患病類型及其死亡率


《廈門大學學報》 20102 作者︰ 佳宏偉 責編︰ 王旭送


 


摘要︰依據吏科題本檔案,以雍正時期的官員群體為考察對象,分析官員群體的患病類型及死亡率狀況可以發現,雍正時期的官員群體所染患的病癥涉及到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心髒系統以及神經系統等諸種類型。基于地域環境的關系,不同地區的官員群體所面臨的病癥危害有所不同。從死亡率的統計分析,死亡率與某一疾病的病患數量未必成正比,一些疾病的死亡率在各地都表現得相當高,對于當時社會的醫療水平也不能評估過高。這些量化數字從一個側面提示我們︰學術界尤其是醫史學界以疾病本身作為考察重點,集中于病理認識或者醫療技術革新方面的分析思路值得反思,病人及其醫療效果的考察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關鍵詞︰雍正時期;官員群體;疾病;死亡率

  中圖分類號︰K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80460(2010)020094
08
  

  隨著歷史思維和治史方式的轉變,之前鮮有人涉及的研究領域日漸受到學術界重視,疾病醫療史研究即是這一趨向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正如學者所言,目前學界對疾病醫療史的探討有待深入和發掘的論題多多,資料的搜集和利用、新研究方法的運用等等方面,也問題多多。具體地講,研究成果仍較多拘泥于醫學史範疇,考察重點多為疾病本身,集中于病理認識和醫療技術革新方面,病患主體的分析卻較少人涉及;在論證歷史上某一疾病危害時,多以疾病出現的頻率來衡量,疾病醫療效果的考察較為缺乏;方法上則以描述性的定性分析為主,精確的量化研究較少。雖然這些主要是囿于資料限制,而且疾病本身及其發生頻率的研究並非不是不能反映病人的受害情況,一些描述性的分析也相當嚴謹。但是,這些思路相對于患病主體及其死亡率的量化研究仍有反思的空間。幸運的是,筆者所依據的雍正朝吏科題本檔案,詳細記錄了病人的身份背景、所患疾病的癥狀表現及醫療效果,這些記錄無疑對彌補以上缺憾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基于此。本文以雍正時期的官員群體為研究對象,依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吏科題本,通過具體的量化分析,從患病類型與治愈效果兩個方面重點考察其健康狀況,進而對當時的社會醫療水平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資料與方法

  

  吏科史書,是清代內閣六科史書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中央政府對文職官員的管理,包括官制與職官兩部分,其中職官部分涉及到各省官員因身體染患疾病而奏請請假、終養、起復、休致、病故、撫恤等題本。這些題本當事人在陳述患病緣由時,對于所患疾病及癥狀均有較具體描述。例如,四川巡撫蔡埏題報資縣知縣袁庶病故本載稱︰成都府屬資縣令袁庶,系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到任之員。茲據布政使戴鐸詳稱,該員因公前往洪雅縣,于雍正元年 正月十一日 晚至雅州歇息飯鋪,忽染中風之癥,至十二日病故等情前來理合。”“湖廣巡撫張連登題為湖北通山縣知縣夏燦因病請休本亦載︰通山縣令夏燦,據布政使張聖弼詳稱,該員染患手指麻木、語言蹇、四體痿癱之癥,舉動維艱,不能供職,經興國州知州黃澄驗明情真,並無虛捏,取具印甘各結。從這兩例題本看,這些題本奏折除了可使我們獲悉一系列職官制度之外,對了解這一群體的健康狀況和當時社會的醫療水平無疑也提供了寶貴資料。

  目前,筆者共收集到1098件與本項研究有關的題本,包括1310人次的病患記錄,這些題本內容涉及到全國各地區,年代為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17231735)。從樣本量上看,本項研究所掌握的資料似乎不大。然而,作為一項以官員群體為中心的個案研究,它的樣本量已具有相當規模。不過,這些題本內容都是一些描述性文字,因此,在進行量化統計時對這些題本記載做了以下處理︰

  1、基于一些疾病經常會伴隨一些並發癥狀,而資料本身提供給我們的信息卻很難界定何種病癥是誘發癥狀,如半身不遂常常伴隨有手足麻木。因此,在進行疾病類型相關統計時,給予分別記錄。另外,根據現代醫學的標準,一些病癥實屬某一病癥的不同臨床表現,但是按照傳統醫學的劃分標準,卻分別記錄。例如,痰癥,基于痰濁的停留部位、病因及癥狀不同,有風痰、寒痰、濕痰、燥痰、熱痰、氣痍、實痰等病癥。顯然,痰癥應該包括風痰,不過奏折題本卻分別記載,所以,在資料統計時為避免歧義也分別計算。

  2、傳統(中醫)疾病的診斷或表述一般分為病、證和癥三種,對于疾病的命名則包括多個層次,或以病因、或以病位、或以癥狀確定,與現代(西方)醫學的命名機理有很大差異。現代醫學基本上不以某一癥狀作為疾病的名稱,如咳嗽作為一種癥狀,中醫以其作為病名,現代醫學雖然有許多以咳嗽為主的癥狀,但是卻不會用咳嗽來命名病名。因而,傳統的疾病表述與現代醫學有時相差甚多,即是病癥相似也未必是同類型疾病。雖然已經有專業學者進行過中西醫病名的對照考證,但是這些分析顯然仍有諸多待商榷之處。因此,筆者在進行疾病統計分析時,並沒有套用現代意義的病癥界定進行中西病名轉換,仍然沿用原始記錄。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雖然可能會出現某些劃分或者分類不科學的情況,但是筆者認為這更能切合時人對于這些問題的認識。

  3、為便于統計分析,對于一些病癥進行劃一歸類,當然這種歸類完全是基于分析之便,未必嚴格遵循現代醫學科學的分類標準。例如,涉及到腹瀉、脾瀉、泄瀉等癥狀統一歸類為瀉癥;虛癥則包括氣虛和氣血兩虛;耳疾包括耳重、耳鳴及耳聾;腹疾包含腹脹和腹痛;胃疾則包括了胃脹、胃痛和翻胃;寒癥、寒熱病癥統一劃歸為寒疾;瘡癥包括瘡癥、背瘡、惡瘡等;暑癥包括中暑、暑熱、風暑病癥;癱癥則涉及到癱瘓、瘋癱、痿癱病癥;腿疾則包括腿疾、兩腿麻木等癥狀。

  4、考慮到個別省份數據資料偏少,本文在分析空間分布特征時,根據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要素,將全國各個省份劃分為幾個大的區域單位,具體講包括華北區,主要指山西、直隸、河南和山東;江淮區,包括安徽、江蘇、浙江;華中區,包括江西、湖北和湖南三地;西南區,包括雲南、貴州和四川三省;南部區,包括廣東、廣西和福建三省;西北區,包括青海、陝西和甘肅三省;京師地區,特指都城所轄地區。

  

  二、疾病類型

  

  疾病類型即本文所考察的官員群體所患疾病的種類。弄清這一問題,對認識所探究對象的健康狀況及當時疾病的流行情況十分有益。為便于分析,依據以上原則和相關資料首先整理出表1

  




  由表1可知,除去131人次不能確定的疾病外,其余的1179人次的病患記錄中,涉及到51種各類病癥,包括怔忡癥114人次,痰癥101人次,頭暈目昏81人次,手足麻木73人次,年老和風寒病癥各61人次,傷寒59次,虛癥44人次,耳疾29人次,吐血癥狀28人次,痢疾36人次,腿疾34人次,瀉癥30人次,中風28人次,痰火和風痰各26人次,痰喘22人次,寒疾和胃疾各21人次,瘧疾、氣喘、瘡癥、噎膈各18人次,半身不遂16人次,咳嗽17人次,暑癥和時癥各15人次,失血和腹疾癥狀各有14人次,癱癥13人次,瘋疾和足疾各11人次,腰疼臂疾lO人次,瘴病9人次,風濕8人次,嘔吐、中痰、浮腫各6人次,癆病、弱癥各5人次,脾虛4人次,血癥和跌傷各3人次,腫脹、肺疾、心疼病癥各2人次,肉瘤、虛勞、殘疾、瘰癘、項側結核各有1人次。根據表1所計算的各自所佔比例,則更能展現雍正時期官員群體所受各類疾病的危害程度,見表2


    考慮到一些疾病的樣本量較少,因此,將這些疾病進行了合並計算,統稱為其他,包括足疾、風濕、嘔吐、癆病、中痰、腫脹、弱癥、肺疾、脾虛、肉瘤、浮腫、血癥、跌傷、心疼、虛勞、殘疾、瘰癘、項側結核等病癥,佔到整個1310人次疾病記錄的5.24%。另除去不能確定的131人次病患記錄之外,根據表2可知,雍正時期官員這一群體染患疾病最多的是怔忡癥,佔到8.70%,然後依次是痰癥、頭暈目昏、手足麻木、風寒、年老、傷寒、虛癥、耳疾、痢癥、腿疾、瀉癥、中風、吐血、風痰、痰火、痰喘、寒疾、胃疾、瘧疾、噎膈、瘡癥、氣喘、咳嗽、半身不遂、時癥、中暑、失血、腹疾、癱癥、瘋疾、腰疼臂疾、瘴病等病癥,分別佔到7.71%、6.18%、5.57%、4.66%、4.66%、4.50%、3.36%、2.98%、2.75%、2.59%、2.29%、2.14%、2.14%、1.98%、1.98%、1.68%、1.60%、1.60%、1.37%、1.37%、1.37%、1.37%、1.28%、1.22%、1.15%、1.14%、1.07%、1.07%、0.99%、0.84%、0.76%、0.69%。由于頭暈目昏、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耳疾、腿疾、年老等病癥經常表現為一些並發癥狀,因此,除去這幾種病癥之外,由表2可知,當時的官員群體患病頻率比較高的是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僅風痰、痰火、痰癥、寒疾、咳嗽、痰喘、氣喘等病癥就佔到這一群體所患病癥的17.6%;一些流行性較強疾病的發病率則僅次于後,如風寒、傷寒、痢癥、瘧疾、瘴病等病癥,佔到所患病癥的13.97%;心髒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較高,僅怔忡癥一種疾病就佔到所患病癥的8.70%。不過,從這些疾病的空間分布分析,一些疾病的發病率則表現出顯著的地域特點,詳見表3
  




  表3是根據相關資料統計的各大區發病率前5位的疾病分布情況,由表3可知,雖然有些疾病如怔忡癥、痰癥、傷寒涉及到各地區,且發病率都較高,但是,有些疾病的空間分布則表現出顯著的地域特質。例如,瘧疾,江淮和南部地區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這兩個地區的發病率都進入前五位。這與現代學者對我國瘧疾發病區的劃分也相當吻合。瘴病是感受山林間濕熱瘴毒或山嵐癘毒之氣所致的一種溫病,因此,這種疾病一般被認為分布于南方和西南地區,表3的統計證明這一點,西南地區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
  

  三、死亡率統計

  

  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某一地區因某種疾病死亡的人數與染患該疾病的全部人數的比例,它不僅是衡量某一地區人口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了解這一地區醫療發展水平的重要參數。尤其是本文所考察的官員群體,他們憑借政治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享有所在地區、甚至全國的最高醫療水平。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囿于資料限制,一些病例記載未能精確到最終是否治愈。因此,以下關于死亡率的統計僅依據資料上的記載,明確提到病故才被確定為死亡,因病乞休或者患病漸愈暫被認為是非死亡病例。雖然,此劃分存有不合理的一面,但是,在資料較缺乏的情況下,此量化統計對于我們認識當時病患的醫治效果及醫療水平仍提供了難得的數字指標。具體統計見表4

  表4是根據相關資料計算的雍正朝官員群體所患各類疾病的死亡率。除去足疾、風濕、嘔吐、癆病、中痰、腫脹、弱癥、肺疾、脾虛、肉瘤、浮腫、血癥、跌傷、心疼、虛勞、殘疾、瘰癘、項側結核等病癥,因為所得到的案例較少,其死亡率較難反映真實的情況外,其他病癥的死亡率應該說還是頗能說明問題。由表4可知,死亡率高的都是一些流行性或者傳染性較強的疾病。例如,傷寒病為79.66%,59例傷寒病癥中,其明確記載病故達到47例;痢癥為77.78%,36例病例中,28例記載病故;瘧疾為77.78%,18例瘧疾病中,有14例記載因染患瘧疾而病故;寒疾的死亡率為71.43%,21例病例中,有15例病例記載為病故;瘴病的死亡率更高,達到88.89%,在9例病例中,其中8例記載因為染患瘴疾病故;時令性很強的一些流行性時癥,其死亡率也非常高,達到80.00%。其他疾病死亡率分別是痰癥47.52%、中風64.29%、風寒47.54%、痰喘50.00%、痰火26.92%、風痰19.23%、氣喘27.78%、噎膈55.56%、泄癥33.33%、咳嗽41.18%、暑病66.67%、吐血28.57%、失血14.29%、虛癥20.45%、瘡癥50.00%、胃疾42.86%、瘋癥36.36%、癱癥23.08%。需要指出的是,患病最多的怔忡癥,其死亡率僅為3.51%,114例案例中,只有4例記載因染患怔忡癥而病故。從這些統計數字中至少可以認識到以下兩點︰

  1、一些病癥並沒有找到很好的治療方法,死亡率很高。因此,對于當時的社會醫療水平也不能評估過高,尤其是基于所考察對象的特殊性,從某種意義上本研究可以反映當時社會醫療發展的最高水平。

  2、死亡率與某一病癥的病患數量未必成正比。從官員患病的病癥數量分析,怔忡癥是患病最多的疾病,對于官員群體的危害最大,但是以死亡率分析,卻並不是危害最大的病癥,雖然患病人數最多,但是死亡率僅為3.51%。這也提醒我們在考察傳統社會的疾病危害時,不能簡單地等同于疾病本身所出現的頻率,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發生頻率越高,其危害程度就越高。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以雍正朝的官員群體而言,所染患病癥包括怔忡、痰癥、風寒、傷寒、虛癥、痢癥、瀉癥、中風、風痰、痰火、痰喘、寒疾、胃疾、瘧疾、氣喘、咳嗽、半身不遂等,涉及到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心髒系統以及神經系統等諸種類型。不過,基于地域環境的關系,不同地區的官員所面臨的病癥危害有所差異。如江淮和南部地區,瘧疾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瘴病則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區。從死亡率的統計分析,若干傳統認知需要認真反思。如死亡率與某一病癥的病患數量未必成正比,一些疾病雖然發病頻率很高,但是死亡率未必一定很高,某些疾病雖並不是患病數量最多的病癥,但是危害卻非常嚴重,死亡率高達70%以上。對于當時的社會醫療水平也不能評估過高,相當一部分病癥並沒有找到很好的治療方法,如傷寒、痢癥、瘧疾、寒癥、瘴病等疾病的死亡率都在70%以上。即便是當時某些疾病在臨床醫學技術和病理認知方面已取得較大進步,也不能據此斷定醫療實踐也有很大進步。例如,中風,當時已有醫家認為中風的病理應從內在病變來考慮,其論治則需從中風的幾種臨床表現分別辨治,但是,從死亡率的統計看,這一認知在多大層面上付諸于臨床實踐,則值得考量。畢竟,在所統計的28例中風病例中,有18例記載為病故,死亡率達到64.29%。更何況,本文所考察的對象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從某種意義上講,死亡率的高低可以表明當時各地甚至全國醫療發展的最高水平。因此,對于更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下層民眾而言,其所享有的醫療水平究竟怎樣,更值得思考。當然,本文由于受到資料的限制也僅限于雍正朝的官員群體,所反映的問題亦未必代表整個清代的醫療發展狀況,尤其是大眾醫療水平。但是這些量化數字至少從一個側面提醒學術界(尤其是醫史學界),以疾病本身作為考察重點,集中于病理認識或醫療技術革新方面的分析思路值得反思,病人及其醫療效果的考察應該引起更多的關注。


 


轉貼自http://www.xjass.com  20110328 15:53:33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