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版主:最近刊出一则新聞,很感人也很震撼,但如果從解剖學史來看,這件事終於發生,但實經歷了百年滄桑,從排拒到接受,從接受到樂於將自己的身體提供、奉獻給科學實驗,是怎麼樣的一段醫療史啊,有沒有學者願意寫成一本專書呢?以下先提供這則新聞與一段他人的小研究,供有興趣者鑑賞解剖之。


 


……1913年,出現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人體解剖,即江蘇醫學專門學校的解剖。但以後實行起來,困難重重,阻力很大,「雖有政府明令准許醫校及醫院解剖屍體,而地方官及當事者,每以避世俗攻擊,迄未能實力奉行。首先醫學校得到的屍體很少。


江蘇省立醫學專校民二(1913)實行,開辦十餘年,僅三四具。浙江省立醫藥專校,民二(1913)實行,開辦以來亦僅三四具。北京國立醫學專校,民二(1913)實行,年不過一具。協和亦寥寥。同濟昔年平均每學期不能得一具,現稍進步,時見解剖,震旦與同濟等,蓋震旦時有法租界獄囚病斃,而同濟則得自華獄病囚也。聖約翰醫科,尚恃圖書為教授資料。同德開辦六年後,在民十三(1926)年冬始得屍體解剖成人一次。南通大學醫科民二(1913)即已實行,開辦近廿年,前後不過三四具。


這段材料反映了本世紀30年代以前九所著名西醫學校很少得到屍體的情況,著名醫校尚且如此,那些普通的醫校即可想而知。可見屍體解剖作為教學活動,根本不能經常開展,處於時斷時續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可歎中國醫校學生,學習解剖時,當狂走郊野墳中,覓取暴露之骨髏,為實習材料。」


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少得可憐的屍體解剖,往往也不能順利實施,受到非法干涉。湯爾和「掌北平醫校,以解剖說當道,垂有成議,乃事聞于步軍統領之夫人,堅持不許。」「北平協和醫學院解剖一報販,涉訟數月;上海寶隆醫院因解剖一軍官,鬧得滿城風雨;同德醫學院赴槽河徑第二監獄領取刑死體二具,未能解剖,反落一場無所謂的麻煩。」到了本世紀30年代,「醫校之屍體難求依然如故。」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西醫的進一步發展。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在19321月召開的 全國 醫師第二次代表大會上, 余雲岫 先生提出「勸告 全國 醫師組織解剖有志會」一案,此提案作為國字第31號提案被通過。並「即日成立病理解剖志願會」。「其辦法,集合有志犧牲者幾人,組織團體,共立願書,死後,則以屍身,供病理局部解剖之研究……嗣有署名加入者多人」。由於「一二八」抗戰爆發等原因,此提案未及實施。1934年 全國 醫師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此提案重新被提出。這是西醫為了提倡屍體解剖作出的不懈努力。這種勇於反對社會舊俗,自願死後捐獻遺體的行為是值得歌頌的,它比屍體解剖規則在人們心中引起的震動更大。後來幾位勇士立下遺囑,自願死後遺體被解剖,無疑會受到它的影響。


1933年以前解剖的屍體,以刑屍、監獄病死無人認領之屍、醫院病死無人認領之屍為物件,從現有史料看,沒有立下遺囑自願捐獻的屍體。1933年,是近代解剖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此年130日,醫界先輩余子維立下遺囑,自願獻出遺體以供解剖,「此吾醫學界破天荒第一人也」,遺體於224日 在溫州大南醫院解剖。


余子維遺囑裏有這樣幾句話,「余由中醫而習西醫,嘗謂解剖乃研究醫學之要務,茲餘病胃癌,深知無生理,死後應將餘屍體即行剖視,求其癥結之所在……。」從文中可以看出, 余子維 先生生前亦提倡屍體解剖,但沒有僅停留在「口舌之爭,文字之辯」上,而是身體力行,把它當做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今日已是)解剖學教授父母捐大體 死 後續當 老師


試想一位 解剖學 老師,如果為了指導學生,手持解剖刀,朝父親遺體「千刀萬剮」,糾葛心情何等複雜?慈濟大學解剖學助理教授王曰然曾因無法面對如此煎熬情境,堅持不讓父親捐大體至慈濟醫學院,致父親無法完成捐大體遺願,成了她最大遺憾。


早年醫學院上解剖課較不尊重大體老師,被解剖卸下的人體器官隨意置放內臟桶。王曰然說,「那時真的不懂事,對我而言,一具具冰冷屍體只是『解剖學得分的工具』,沒有任何意義,也從不認識捐大體者是誰。」


王曰然父親王可財是高中退休歷 史 老師,十年前病重時,她獲聘在慈濟大學教解剖學,有次她與父親聊及大體文化,父親竟表示「往生後,要捐大體給慈濟醫學院。」她一聽傻眼,父親如果捐大體給慈濟醫學院,她指導學生解剖學必然得解剖自己的父親,想起以前上解剖課器官亂扔畫面,腦海立即浮現「不」字。父女倆為此爭執不已,直到父親病逝還沒取得共識,王可財捐大體的遺願沒實現。


她回想父親病重時,一位實 習 醫師插導管,插了三次都搞不定,父親明明很痛,還面帶笑容的安慰「你做得很好」。


她當時對實 習 醫師十分不滿,父親卻說,「實 習 醫師還那麼年輕,只要多練習,以後一定是位好醫師。」


父親對實 習 醫師的寬容,讓她體會無語大體老師的重要性。王曰然母親黃美梅是高中退休英 文 老師,與另一半同樣終身奉獻教學,也表明「往生後要捐大體給慈濟醫學院」。王曰然如今心境已完全改變,她說,「我不會讓父親遺願未完成的憾事再發生,不只尊重母親的決定,自己也已簽了大體捐贈卡,死後還可以繼續『指導』學生!」


花蓮縣林瑛琚與簡美月夫妻鶼鰈情深,簡美月是退休會計師,去年心臟病重時就表明要捐大體,當時子女相當為難。


兒子林永森說,「外公外婆都還健在,白髮人處理後事已夠悲傷,我實在很難啟齒說明母親的決定。」簡美月知道為人子女苦衷,當親人探病時,她主動告知捐大體的決定。林永森說,幾次溝通想法後,外公外婆終於了解媽媽想做的事相當有意義。


去年三月,簡美月病歿前,最不捨捐出大體的是林瑛琚,他不忍另一半被送上解剖檯。但林永森說,因母親「如願」捐出大體供模擬手術教學,深愛母親的爸爸也決定效法母親捐出大體。


上個月,罹患肺腺癌的林瑛琚病逝,享年七十二歲,林永森以及家屬遵照他的遺願捐出大體,而且比照去年處理母親後事的做法,把慈濟醫學院提供的喪葬補助費全部回贈給慈濟大學。


林瑛琚夫妻捐大體的決定,家族親屬從遲疑、接受、到滿心祝福,歷經一番心路轉折。這幾天,子孫陸續夢見林瑛琚夫妻滿臉幸福的攜手同遊。林永森說,「父母親化身人間菩薩,都已獲福報。」


 


 


 


文章出自:http://www.med8th.com/humed/5/050515rtjpzjdzgdss_2.htm


曹麗娟.人體解剖在近代中國的實施.摘自《中華醫史雜誌》19947月第24卷第3


新聞出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 0927/4/2 dt1p.html


中國時報【郭石城/台北報導】201009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