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這是從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的「清史讀書會」電子報上擷取下來相關訊息,供大家參考囉。


2010/04/12 陳秀芬教授講演活動記實


 


四月十二日,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陳秀芬教授應邀至近史所演講「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陳教授係英國倫敦亞非學院博士,研究精神醫學與身體史。有感於醫療史、身體史和社會文化史之對話較少,《養生與修身》(臺北:稻鄉,2009)一書試圖整合身體醫療史及社會文化史,主題上則嘗試藉由養生(醫家、養生家、道教)與修身(儒家)結合,對儒家之養生與修「身」之法進行再思考。


養生一直是中國傳統醫學、仙道與部分政治權貴關注的課題,儒家對於養生的態度向來隱微不張。宋代後,帶有濃厚宗教、方技色彩的養生思維與作為跨越原有軫域,開始在不同的社會場域中現身。《養生與修身》一書中,作者注意到明嘉靖 (1522-1566) 後出現的許多養生文本,藉由分析當時科舉考試與一般教育、印刷術及出版業、商業經濟的發展,其與文人文化與物質文化的關係,說明養生文本的作者、出版機制、內容,並指出晚明養生的「文人化」傾向與趨勢,勾勒出晚明養生文化的幾種面向。為了釐清養生的「文人化」、「世俗化」甚至「商品化」在明代社會及其在整個中國史上的意義,此書的研究著重於考察晚明養生書寫與文人修身的關係,提供一個關於傳統日常生活史的側面瞭解。


陳教授提出幾點思考與未來研究方向:修身是否等於「道德化」的養生?養生是否只是身體教養以及補養(特別是富人)虛損的身體,窮人有無養生?養生是否旨在轉化柔弱的身體以為武器?性別與年齡上,養生的寫作者主要是以中老年男性為主,女人、兒童有無養生?養生之季節和時間觀是否適用所有階級的人?養生風氣與補養文化是否特別盛行於江南地區?是否可視作普遍現象?古代的養生(個人)是否等於現代衛生(個人污染、環境污穢、國家控管)?


會場的討論熱烈,主要集中在晚明養生文本的讀者與相關實踐。是誰在實踐與使用高濂《遵生八牋》等醫書?李漁等文人的養生書寫又如何與醫書知識系譜扣聯?醫療史寫作的確切語言(如儒醫混入後)如何掌握?不同宗教,如佛、道教又是否可以按此引伸,作進一步的討論?這些都是可供思考的進路。


 



http://mingching.sinica.edu.tw/newsletter/parts/qing_history.htm# 2010/05/26 +Jennifer+Eichman+博士講演活動記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