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社會 -STS跨領域新視界》出

 


出版日期2010 0325

語言別

編者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

出版:交通大出版

這本教材以「科技  社會  人」為主題,本身也是由交大與國內科技、人文社會與STS學者共同參與的跨領域成果。相信本教材會對交大與國內的STS跨領域教學有很大幫助,也希望能夠藉此培育更多未來台灣的跨領域科技人才。

 


相關內容:





技術只是一個起點,STS給你另一個選擇!  
 
更多的創意與趨勢,都在科技與社會的互動與理解中產生,破除傳統單向教學模式,讓STS帶給你不一樣的視野,生涯不同的選擇!  
 
這本教材以「科技  社會  人」為主題,本身也是由交大與國內科技、人文社會與STS學者共同參與的跨領域成果。相信本教材會對交大與國內的STS跨領域教學有很大幫助,也希望能夠藉此培育更多未來台灣的跨領域科技人才。-林進燈(交通大學教務長暨Eco-City智慧生活科技區域中心主任)  
 
在《醫療與社會共舞》一書出版後,台灣工程與技術領域也出現了一份以本土實例為主要內容的教案、教材或讀本。這對STS教學在台灣各大專院校的深耕,乃至於引導台灣之後STS的研究方向,都具有指標性的意義。-王文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  
 
藉由此書中的各個教案,我們希望能提供一些不一樣觀看科技的角度與接近的方式,讓我們能探出頭來,擁有更前瞻的多元思考與反省能力,一起走向「科技社會人」。-編者  
 
以跨領域整合建構創新與創意的平台--序- 林進燈  
一本深耕本土的STS教材-序二 王文基  
進向「科技-社會-人」-編者序 楊谷洋  
 
單元一:科技人與科技專業:科學家與工程師  
導讀 王秀雲  
有得必有失?  控制科技與社會如何選擇! 陳永平  
半導體工程師 林宗德  
理工實驗室、科技訓練與性別 韓采燕  
工程實驗室研發中的工程社會學與其根源 林文源  
第二篇:科技物I:科技物的政治性與在地觀點  
導讀 楊弘任  
摩托車城鎮 莊雅仲  
無障礙環境的建構 邱大昕  
科技創新與地方發展的連結-讓單車客,不只是過客! 林崇偉  
科技物  II:機器人的社會想像與形塑  
導讀 陳瑞麟  
機器人科技:挑戰與回應 楊谷洋  
機器人形象  段馨 君  
台灣科幻漫畫機器人的誕生,1950-1970 洪    
第三篇:科技知識:科技傳播與再現  
導讀 陳信行  
科技與傳播 蔡佳璋  
當翻譯變成一種罪行 洪朝貴  
什麼才是資訊城市? 林峰田  
第四篇:科技與產業  
導讀 林宗德  
建構臺灣太陽能熱水技術網絡  傅憲豪  
技術發展的必然邏輯?台灣鹽業的機械化過程 方俊育  
科學園區與台灣社會 潘美玲  
第五篇:科技爭議  
導讀 蔡友月  
科技與環境的和諧共存:談基地台與電磁波爭議 李大嵩  
電子科技與環境風險 杜文苓  
附錄  
使用手冊:你也可以這樣讀  
作者群介紹  


王秀雲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助理教授  
方俊育  交通大學計畫助理  
李大嵩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  
杜文苓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副教授  
林文源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  助理教授  
林宗德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林峰田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系  教授  
林崇偉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  助理教授  
段馨 君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洪朝貴  朝陽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  副教授  
     清華大學歷史所科技與社會組  碩士  
莊雅仲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副教授  
陳永平  交通大學電機系  教授  
陳信行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副教授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所  教授  
傅憲豪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楊弘任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助理教授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系  教授  
潘美玲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蔡友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助研究員  
蔡佳璋  自由撰稿人  
韓采燕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按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網站:http://sts.cn.nctu.edu.tw/mai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51&Itemid=6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