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恭喜學妹鄭宛鈞考取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中醫醫史文獻組」博士班,學妹本為學文史,對醫療史極有興趣,師承中研院史語所劉增貴老師,對術數史、禮俗史亦略有涉獵。她大學時代向中醫師學習中醫長達五年,擔任中醫社社長,喜愛針灸、把脈、推拿、咒禁……等醫術,她期許能將中醫醫史研究匯入臨床應用,與我的理念也很契合。學妹喜歡的是「內史」,需要更專門的醫師來指導,她這樣的選擇是正確且具開創性的:「學文史的學生去向醫師學醫史」,內外史匯通,這還不有趣嗎?不過,說了這麼多,我對她的博論想要探討的針灸史是完全外行,期待那邊的專家,如林昭庚教授,能給予她更多的指導。謹貼出她的博論計劃摘要,供同道參考。

 

 

五輸針刺理論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五輸穴原理、五行屬性、配穴方法,藉由精讀古典醫籍,以文獻學與醫學史的研究方法,嘗試建構出五輸穴的歷史圖象。

穴(亦稱五俞穴、五腧穴),五臟的五穴為「井、滎、、經、合」,六腑的五輸穴為「井、滎、輸、原、經、合」,位置都在四肢末端到肘、膝之間,方便易取且具有多種治療功能。目前可見,五輸穴最早的名義出處,見於《黃帝內經靈樞‧九鍼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1] 意指「井、滎、俞、經、合」在什麼位置,有什麼作為。[2]

《難經六十四難》又更進一步地將五輸穴具分五行,並以陰陽經互相配偶,符合陰陽、剛柔的平衡與變化。「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到了明朝,徐鳳利用陰陽五行與干支組合,把十二經脈六十六個五輸穴按氣行所在,公定在十二時上,正式完成了子午流注的規律。

值得注意的是,黃帝取人身上的穴道有三百六十有五[3],因何唯有這「五輸穴」具有陰陽五行的屬性?當我們將注意力回到五輸穴的本身時,可發現許多有趣的問題。明代醫家張介賓非常強調五輸穴的部位特點及其與經絡的關係,想要理解經絡之妙,還必得要特別留意位於關節的交會處才行。[4]相對於其他穴道而言,《黃帝內經》和《難經》在各篇章中,亦特別專論其作用。

五輸穴的走向是單方向、向心性的,明顯與《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論述十二經脈的走向有順有逆、有向心性和離心性不同。此外,全身上下這麼多穴道,何獨位於手足關節及其下的五輸穴特別重要?隨著時代遞嬗,五輸針刺理論眾說紛紜,若能去蕪存菁、觀照其尚未被重視的深層底蘊,將對於中醫臨床施治上有莫大裨益。

 



[1] 《黃帝內經靈樞》卷一〈九鍼十二原第一〉,收入錢超塵主編《中華經典醫書》第一集(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年),頁271

[2] 請參閱:王志玲《《難經》鍼學研究:以文字考釋為核心觀點》(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頁49。「所」有「處所」或「所以」的意思。「為」引申有「作為」、「從事」的意思。講「所」和「為」的意義釐清,「所XX」一句四字,就表明了「在什麼位置,有什麼作為。」

[3] 《黃帝內經素問》卷十五〈氣穴論第五十八〉,收入《中華經典醫書》第一集,頁138-143

[4] 〔明〕張介賓《張氏類經圖翼》卷四〈經絡(二)〉(臺北:新文豐,19765月),頁87。「周身經絡,皆不出於四關,而十經之要穴,皆不離於手足,欲求經絡之妙者,必加意於關節之會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