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6L1A129M  

 

血之祕史:科學革命時代的醫學與謀殺故事

  • 作者: 荷莉.塔克
  • 原文作者:Holly Tucker
  • 譯者:陳榮彬
  •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 出版日期:2014/04/01

內容簡介

入圍《洛杉磯時報》圖書獎決賽
2011年《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最佳圖書
2011年《西雅圖時報》最佳圖書
《科學人雜誌》圖書俱樂部每月選書
「歷史圖書俱樂部」每月選書
「每月好書俱樂部」選書

  英、法兩國為了爭奪科學主導權而進行決鬥!
  透過各種實驗,經歷各種的失敗與不公,人命的犧牲,竭力找出血液的奧祕。

  讓-巴蒂斯特.德尼被視為一個最危險的悖德者。一六六七年的某個冷冽冬日裡,他完成了史上第一次把動物的血輸到人體的實驗,此舉震驚了整個科學界。安端.莫華,他曾經是侯爵夫人的僕從,總是舉止得體。而如今精神失常,被抓到手術台上,成為德尼這場輸血手術的實驗品。

  過沒多久,莫華將會去世,德尼則必須面對謀殺的指控。然而,最後卻是可憐的遺孀擔起毒死莫華的罪名。她為什麼要對丈夫下毒?那些被德尼稱為「輸血實驗的死敵」的真實身分又是什麼?為什麼他們把施行輸血的醫生比擬為煉金術士?

  一場鋪天蓋地的風暴即將席捲全歐洲,對立的雙方包括法國與英國,天主教與新教,還有科學與迷信,而輸血實驗剛好居於風暴的核心。

本書重點

  .到底血液的本質是什麼?靈魂正確的位置在人體的哪裡?人和動物最大的差異是什麼?所謂「作為人類」的意思是什麼

  .從微觀歷史的角度看來,我們可以藉案子來了解德尼這位醫生的崛起與失敗,那是個不為人知但卻引人入勝的故事。

  .從宏觀歷史的角度看來,透過這歷史上第一則輸血的故事,看見了十七世紀時英、法兩國的科學與社會正以過去無法想像的速度改變著,進而引發了世界的劇烈變遷。

  .這個歷史故事所涉及的科學與道德倫理的角力,其實至今我們仍然面對同樣的思辯,如在動物身上注入人體細胞等各種具爭議性的轉基因技術。

 

作者簡介

霍利•塔克(Holly Tucker)

  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副教授,她同時受聘於醫學、健康與社會中心,還有法文與義大利文系,專研醫學史。她為《華爾街日報》、《舊金山紀事報》等報刊撰文。目前居住於田那西州納許維爾市。

譯者簡介

陳榮彬

  一九七三年生,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目前為台灣大學台文所、輔仁大學外語學院與健行科大語言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業為英、法、美、台等國現代主義都市小說以及小說理論研究。譯作總計二十餘本,包括《喬伊斯:永遠的都柏林人》(左岸)、小說大師費滋傑羅第一本作品《塵世樂園》(南方家園)、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刻畫冷戰時代的力作《諜影行動》(推守),以及美國恐怖驚悚小說大師史蒂芬.金的末日小說經典《末日逼近》等等。

 

目錄

譯文說明
主要人物
序曲

第1章:醫生與精神病患
第2章:血液循環
第3章:活體解剖的年代
第4章:鼠疫與大火
第5章:《哲學彙刊》
第6章:高貴的企圖心
第7章:「他會爬多高才停下來?」
第8章:國王的圖書館
第9章:點金石
第10章:獸血
第11章:倫敦塔
第12章:伯利恆醫院
第13章:怪獸與奇觀
第14章:遺孀
第15章:下毒事件
第16章:怪獸喀邁拉

卷尾語
輸血技術演進史
謝辭
參考書目

 

序曲

  一七九九年十二月十四日這天,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醒來時感覺一陣喉嚨痛,隨即開始發燒。那天早上六點,總統的醫生認為,該是幫他放血的時候了。放了十八盎司的血之後,病人的情況並未改善,醫生又幫他放了兩次血。不久後,華盛頓無法呼吸──醫學史家們相信他是因為會厭軟骨感染才會這樣。接著醫生又幫他放了第四次血,但沒有用。華盛頓像個溺死的人一樣倒抽一口氣,稍後於那天晚上十點左右死去。

  儘管我們將永遠無法得知華盛頓的死因到底是他所患的病,抑或接受「治療」時放了太多血,許多史家認為可能性較高的應是後者。他的屍體被放在家裡的交誼廳裡面,好讓貴客們可以前來瞻仰遺容。就在全國因為失去其第一任總統而進入國殤時期之際,有些人正思考著是否有辦法讓他起死回生。

  華盛頓有位外孫女是湯瑪斯.洛(Thomas Law)的夫人,她於隔天早上來訪時還帶著一個人,他提出了不可思議的主張。威廉.松頓醫生(Dr. William Thornton)是為美國規劃國都的建築師,這是眾所皆知的,據其揣測,如果可以把血液與空氣輸進屍體裡,總統就可以復活。松頓醫生認為,如果可以讓華盛頓的「體溫一度度提升,漸漸變暖」,也許就能慢慢地讓他的血液重新循環起來。接著松頓建議在「肺部氣管開一個切口,把空氣灌進去,為他施行人工呼吸,然後把羔羊的血輸進他的體內」。

  很快地,家人拒絕了松頓幫華盛頓總統輸血的建議。他們沒有跟松頓醫生爭論輸血究竟是否能使總統復活。他們拒絕的理由是,如果想讓喬治.華盛頓在後世的記憶裡完美無缺,「最好就這樣讓他帶著十足的榮耀與令譽辭世;不再因為年老的身體缺陷受苦,恢復心神的完整官能,為永生做好準備。」用動物的血讓總統復活這種手法實在太離奇,與其如此,不如讓他死去。第一個主張輸血具有神奇療效,還有第一個認為可以用動物血液的人,都不是松頓。早在一百三十年以前,也就是在一六六五到一六六八年之間,全歐洲都因為進行輸血的可能性而感到興奮不已。英法兩國的科學家們陷入一場激烈的爭鬥中,雙方都想徹底掌握血液的祕密,成為第一個輸血成功的人。英國皇家學會(British Royal Society)的成員們著手進行的方式是把任何液體輸進動物的靜脈裡,包括:紅酒、啤酒、鴉片、牛奶與水銀。然後他們轉而注意如何把狗的血輸進另一隻狗的身上:把大狗的血輸給小狗,老狗輸給年輕的狗,某個品種的狗輸給另一個品種。法國科學院(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跟進,也進行了狗的輸血實驗,但令其感到氣餒的是,他們沒辦法複製英國的成功經驗。

  然後出現了一個叫做讓-巴堤.德尼(Jean-Baptiste Denis)的年輕內科醫生,似乎沒有人知道他是從哪裡冒出來的:他完成了史上第一次把動物的血輸到人體的實驗,此舉震驚了整個科學界,贏得許多喝采,但也引發了更多的爭議。一六六七年的某個冷冽冬日裡,德尼把羔羊的血輸進一個十五歲男孩的身上。結果令人震驚:那個男孩活了下來。但是德尼的好運並未持續太久。成功令德尼志得意滿,他又試了第二次輸血,也是最後一次:這次的對象是個名為安端.莫華(Antoine Mauroy)的三十四歲精神病患。醫生切開一隻小牛的靜脈,然後用線把鵝毛管綁在一起,做成一個很粗略的儀器。然後他把小牛的血輸進莫華的手臂裡,輸血量只比十盎司多一點。到了隔天早上,從一切跡象看來,這次實驗很可能會成功──或者說,至少不會出人命。然而,幾天後,又被輸了幾次血的莫華死了。德尼旋即被控謀殺。

  一六六八年四月十七日,此事出現戲劇性轉折:一位巴黎的法官撤銷了所有對於德尼的指控。然而,那個精神病患的死不只象徵德尼再也無法幫人輸血,同時所有的輸血實驗也都必須告終。在判決中法國法院規定,未來如果要幫人類輸血的話,必須先經過巴黎大學醫學院(Paris Faculty of Medicine)的授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過去該院未曾掩飾過對於輸血實驗的敵意。兩年後,也就是在一六七○年,法國議會全面禁止輸血,英國、義大利與全歐各地也都停止了輸血實驗,一直到一百五十年後才會繼續。

  這本書將會從兩個角度來檢視德尼受審的案子。首先,從微觀歷史的角度看來,我們可以藉案子來了解德尼這位醫生的崛起與失敗,那是個不為人知但卻引人入勝的故事,同時我們也可以更普遍地了解十七世紀的那五年裡面發生了那些與輸血有關的事。但也許更重要的是,從宏觀歷史的角度看來,我們要檢視的是各種理念與發現之間的交互影響,還有促使大家想出輸血這種治療方式的各種文化、政治與宗教力量──當年不但還沒麻醉、消毒的技術,也沒人知道血型的存在。因此,這個故事的重點不只在於科學革命時代的那些偉大科學家與精於算計的君王,也在於輸血實驗本身。

  長期以來,史家們對於「科學革命」一詞始終多所爭議,因為它出現在本書的副標題以及書中許多地方,所以我該在此暫停一下,花點時間來解釋我對它的用法。此一詞彙源自於一九四○年代晚期,最先使用的人包括亞歷山大.夸黑(Alexandre Koyr.)與赫伯特.巴特菲爾德(Herbert Butterfield)等傳奇史家,他們認為科學革命可以等同於現代科學的誕生──從這一刻起,科學以英雄的姿態取代了宗教,從此大步邁進,一去不回。但我對它的用法並非如此。我加入了近來一些史家的行列,他們孜孜不倦地試著深化科學革命的複雜性,如同史蒂文.謝平(Steven Shapin)所解釋的,應該把它理解為「各種各樣的文化實踐活動,其共同目標在於了解、解釋與控制自然世界,但每種活動的特色不同,也歷經了不同的變遷模」。如果說科學革命這件事有什麼是可以確切掌握的,那就是至今我們對它尚無定論,也無清楚共識。當時被稱為「自然哲學家」的科學家們為了揭露自然的真相而相互爭辯,通常都無法認同彼此,有時候吵得不可開交。

  這本書前幾章的事件發生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頭:德尼的輸血之舉雖然開創了歷史新局,但幫他奠立基礎的卻是一些英國人。當時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提出了血液循環的科學發現,不久後便有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勞勃.波義耳(Robert Boyle)與勞勃.虎克(Robert Hooke)以實驗來辨明其發現之真偽。早期科學於此所反映出來的國際脈絡不但較為廣闊,且其本身就極為迷人而充滿戲劇性,有了這個基礎之後,才會在最後發生英法兩國為了爭奪科學主導權而進行的決鬥。

  這一場爭鬥的關鍵,在於雙方都想要率先解開一些有關塵世與聖界的謎團,它們既複雜又具高度爭議性。十七世紀初的幾十年間,因為哈維宣布了對於血液循環的發現,顛覆了過去對於人體的種種理解。笛卡兒(Descartes)也發表了他的激進宣言:「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他宣稱心智與靈魂是獨立於身體的,並且主張,身體基本上是一具巧妙的機器。時值歐洲歷經許多宗教戰爭後仍在休養生息之際,上述兩種主張與其他理論都動搖了科學以及人體的傳統觀念,許多自然哲學家紛紛試著去探討其背後更深的涵義。

  一場鋪天蓋地的風暴即將席捲全歐洲,對立的雙方包括法國與英國,天主教與新教,還有科學與迷信。而輸血實驗剛好居於風暴的核心。德尼的故事之所以不容忽視,就是因為它與這種牽連更廣的文化與政治論述密切相關。透過這歷史上第一則輸血的故事,我們不只看見他空有雄心壯志,但卻以慘敗收場,也看見了科學與社會正以過去無法想像的速度改變著,進而引發了世界的劇烈變遷。

  (未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0643?loc=004_0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