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 史 

 

「身體、文化與社會:中國藥物史」

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期:            2014年6月12-13日

香港浸會大學浸會大學道校園


地點:


教學及行政大樓

第一天:AAB 1312室

第二天:AAB 706室


 

 

會議規則:    1. 報告時間,每人以不超過15分鐘為限

2. 會議語言為英語及普通話

 

日程安排

 

第一天

2014年6月12日(星期四)

教學及行政大樓 AAB 1312室

 

8:45-9:00

註冊

9:00-9:30

開幕典禮

9:30-11:30

主題演講

11:30-11:45

茶 點

11:45-13:00

第一組:中西醫藥的流傳

13:00-14:15

午 膳 (BU Fiesta)

14:15-15:30

第二組:醫藥文本與藥物

15:30-15:45

茶 點

15:45-17:00

第三組:藥物與香港醫療

17:00-17:15

茶 點

17:15-18:00

第四組:防治與公共衛生

18:00-20:00

晚 膳 (衡軒)

 

 

第二天

2014年6月13日(星期五)

教學及行政大樓AAB 706室

 

9:30-10:45

第五組:藥物與身體觀

10:45-11:00

茶 點

11:00-12:45

第六組:中西醫藥的匯通

12:45-14:00

午 膳 (BU Fiesta)

14:00-15:15

第七組: 方藥的應用

15:15-15:30

茶 點

15:30-17:15

第八組: 藥物與消費文化

17:15-17:45

大會總結

18:00-20:00

晚 膳* (尖沙咀利寶閣)

* 應邀出席晚宴的嘉賓請於18:00到吳多泰博士國際中心外乘坐接駁巴士
 

開幕典禮及主題演講(6月12日)

 

 

開幕典禮‧

9:00-9:30

司儀:陳家怡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9:00-9:10


致歡迎辭

麥勁生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9:10-9:20


致開幕辭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9:20-9:25               致送紀念品

 

 

 

9:25-9:30               全體合照

 

 

 

 

 

主題演講‧

9:30-11:30

主持:麥勁生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9:30-10:00


土茯苓、山歸來,與墨西哥菝葜:近代前期東西梅毒治療藥

物之交流與反思

劉士永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10:00-10:30


西洋醫生與華人醫藥——以19世紀的醫療傳教士為中心

胡成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10:30-11:00


醫聖的層累造成(1065-1949年)——“仲景”與現代中醫知識

建構系列研究之一

余新忠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教授)


 

 

 

11:00-11:30          討 論


 

第一組   中西醫藥的流傳

11:45-13:00

主持﹕劉士永教授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手術與藥物:清代雲南鼠疫流行中的冶療


 

 

李玉尚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


 

 

 

從“阿勃參”到“拔爾撒摩”——全球史視野下近代中外藥物交流之例證

陳明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

 

 

 


底野迦的再現:康熙年間宮廷西藥德里鴉噶探析


 

 

劉世珣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第二組   醫藥文本與藥物

14:15-15:30

主持﹕余新忠教授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

 

 

 

 

 

從《洗冤集錄》到《洗冤錄》:宋明以來的法醫傳統及其對死亡的相關認知

譚家齊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趙中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Aconite, Ephedra and Asarum: Historical Influences and Current

Regulations in the West

Eric Brand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第三組   藥物與香港醫療

15:45-17:00

主持﹕張勇安教授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中醫藥在香港早期醫院的應用──以東華三院為研究個案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

 

 

打倒 “病” 夫:從《國醫砥柱月刊》看健康之道

侯勵英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服西藥:大瘟疫對香港女性病患的影響(1887-1900)

姜鍾赫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第四組 防治與公共衛生

17:15-18:00

主持﹕李尚仁教授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散落的衛生——以中國中古時期城市為中心


 

 

于賡哲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台灣威權文化下的小兒預防接種知識傳遞,1945~1980s

張淑卿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第五組   藥物與身體觀

9:30-10:45

主持﹕李玉尚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

 

 

 

 

 


《本草綱目》中的人藥、物性與身體宇宙論


 

 

陳秀芬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明代的「陰虛」診斷與「補陰丸」——醫學理念、性別與藥物治療

張學謙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催生針與分娩行為在近代的轉變初探


 

 

趙婧 (上海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


 

 

 

 

 

 

 

 

 

第六組   中西醫藥的匯通

11:00-12:45

主持﹕黃文江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十九世紀來華傳教醫療中的藥物


 

 

李尚仁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從鎮靜到補養的救贖——民國時期新醫藥對縱慾致病的治療策略

皮國立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戒煙者的福地」﹕滬北戒煙醫院中的中藥與西醫 (1935-1937)

張勇安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中、西醫藥殊途同歸


 

 

涂丰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第七組   方藥的應用

14:00-15:15

主持﹕于賡哲教授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秦漢時期方藥問題初探——源於對方法和敘事的反思

胡穎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精審亦輕脫——東晋南朝服餌風習考述


 

 

肖榮 (深圳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一子萬事足:明代男性的醫藥求子


 

 

吳靜芳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第八組   藥物與消費文化

15:30-17:15

主持﹕胡成教授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

 

 

 

 

 

藥、商業與消費文化:近來藥物的全球史研究的再思考

蔣竹山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近代中國醫藥廣告中的借名造假現象探析


 

 

張仲民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


 

 

民國時期醫學知識、身體與補血成藥的消費文化:以五洲大藥房

人造自來血”為中心的考察

沈宇斌、范瑞 (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中成藥在新加坡的流通﹕以「永安堂虎標」藥品為研究個案

羅婉嫻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土茯苓、山歸來,與墨西哥菝葜:近代前期東西梅毒治療藥物之交流與反思

劉士永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梅毒(Syphilis)於15世紀末在歐洲擴散開來,16世紀初期傳入東亞,成為近代前期令人聞 之色變的傳染病。早在20世紀有效治療梅毒的藥劑發明以前,西方曾以墨西哥菝葜作為梅毒的治 療藥物,而東方則有土茯苓或稱「山歸來」之使用。兩者藥物藉由17至18世紀的航路大開交互 輸往印度、歐洲以及中國與日本,成為中西傳統藥物交流之指標。有趣的是,不論是西方的墨西 哥菝葜還是東方的山歸來,在植物分類上系出同屬,而藥理上也都以解熱消炎為主治。因此,本 文將試圖說明這兩種藥物同時在東、西方成為治療梅毒之選擇與相互交流的歷史過程,並從其中 反思近代科學醫學生成前,東、西方醫學與用藥知識是否具有根本差異的假設。

 

 

 

 

西洋醫生與華人醫藥——以19世紀的醫療傳教士為中心

胡成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當時人們及此後一些研究,談及19世紀以來西方醫學之所以成功進入華人社會的原因時, 較多歸結於西洋醫生們在外科手術方面較華人當地醫藥的領先和優勢;而這裡多少有些被忽略的 一面,是那些西洋醫生們並非只診治外科手術病人。為了拓展診所和醫院的影響,他們每天還要 診治大量非外科手術病人。就此時西方醫學的發展來看,以化學、生物化學和實驗室為標誌的醫 學革命尚未開始,那些在中國各地開辦診所和醫院的西洋醫生們在非外科手術治療技藝方面與華 人當地醫藥沒有太大的差距,再加上其時西洋醫藥進口和運輸費用昂貴,置身內地省份得之而不 易,華人病家在內科和慢性疾病的方面又較熟悉和相信當地醫學的治療方式,都使得他們在實際 治療過程中不得不較多關注和利用了華人當地醫藥,並收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和贏得了病家的信 任。鑒於時人對此歷史進程有用「會通」概念進行表達,以推進外來/本土兩種不同醫療知識體 系、乃至中西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相互接納,那麼似可認為相對於目前一些歐美學者 較多使用的「適應」、「同化」或「協商」等等外來概念,這一本土概念在跨文化交往和溝通的 研究層面上,當有更多的歷史涵蓋性和包容性。

 

 

 

 

醫聖的層累造成(1065-1949年)——“仲景”與現代中醫知識建構系列研究之一

余新忠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教授

 

本文從知識建構史的角度出發,考察了張仲景自宋以來不斷被尊崇和聖化歷程。認為,該 運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醫聖名號的加封與逐漸固化、生平事蹟的不斷追加豐滿和形象的 日漸光輝、祠祭的出現和不斷更新,並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12-13世紀初步興起、15世紀 中期到18世紀中期的進一步發展到醫界獨尊地位的確立、1930年的重新確認。仲景作為一個歷 史人物和“符號”,其醫聖的名號和內涵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層累地造成的。與今日張仲景作為 一個超越行業、超越地域的名人不同,歷史上仲景的崇高和卓越的形象仍是非常具有行業性和地 域性的,仲景的尊崇和聖化運動,也可以說基本上都是由醫界人士推動的。


 

 

第一組   中西醫藥的流傳‧

 

 

 

 

手術與藥物:清代雲南鼠疫流行中的冶療

李玉尚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

 

清代人間鼠疫在病型上以腺型居多,且腺鼠疫有一定的自愈率,故清代鼠疫的治療主要圍 繞“核”進行。然而,在清代鼠疫流行期間的具體治療手段上,東南地區和西南地區呈現出明顯 的區域差異:閩粵地區重在探索和應用內服藥物,雲南則重視外科手術,特別是切除淋巴腺手 術。雲南唯一的例外是滇南臨安府(紅河)等地,它們是雲南內服藥物療法發達之區。《鼠疫治 法》和《鼠疫彙編》系在越南、廣西和廣東等地醫核驗方的基礎上形成的,滇南地區的治核良方 與《鼠疫彙編》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聯,仍需進一步研究。

 

 

 

 

從“阿勃參”到“拔爾撒摩”——全球史視野下近代中外藥物交流之例證

陳明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

 

唐代段成式的博物學著作《酉陽雜俎》中,記載了一種名為“阿勃參”的域外藥物。雖然 這類主要來自拉美和西亞的樹脂(香脂、香膏、香油),輾轉流傳,在中古中國使用未廣,好似 曇花一現,但該藥在中古時期的伊斯蘭世界,卻頗有一種萬能藥的氣象,聲名不低。到了明清 之際耶穌會士進入中國之後,該藥以“拔爾撒摩”(Balsam)、“巴爾撒木油”、“巴爾撒木 香”等為名,在中醫本草和醫方、筆記等著作中,相關的記載與使用則逐漸增多,主要用於傷 科。清宮與耶穌會士、海外多國的外事交往中,該藥頻頻出現。在日本的蘭醫學著作中,該藥甚 至被稱為“聖藥”。以全球史的視野,思考此藥的知識擴散、用法流傳及其貿易的路線,不僅可 以勾勒出從古代希臘、羅馬、敍利亞、波斯、阿拉伯、文藝復興前後的歐洲、拉美、印度、東南 亞到中國乃至日本的長時段的藥物流動途徑,而且可以看到在近代藥物交流的歷程中,中國在世 界醫學網絡中的角色與地位之變化,並以此作為考察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例證。

 

 

 

 

 

底野迦的再現:康熙年間宮廷西藥德里鴉噶探析

劉世珣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清宮西藥德里鴉噶(deriyaka)是外來滿文音譯藥名,為底野迦的同音異譯。歷代本草書與方 書將底野迦形塑成「主百病」的萬能靈藥。惟底野迦一詞在清初已不見於官方典籍與民間醫書, 及至康熙年間(1662-1722),始以德里鴉噶的譯名再現於史籍之中。在康熙朝清宮醫案的論述 中,有不少因該藥無效而更改藥方或停止服用的案例。透過宮廷醫案的記載,或可重新檢視「主 百病」的意涵。所謂「主百病」,並非真的是指某種藥能醫治世間所有病症,也不意味著一定要 單用而不能配合其他藥方一起使用;而是在其他藥方無效或病況嚴重時,嘗試以此藥進行治療, 一旦藥石罔效,旋即更改藥方或停用此藥。本文旨在探討底野迦以德里鴉噶譯名在清初的再現, 試圖利用清宮所藏滿文《西洋藥書》(si yang ni okto i bithe) 、康熙朝滿漢文硃批奏摺與筆記文


 

 

集,從德里鴉噶的源由、傳入宮廷的途徑及其在清宮的實際運用等面向切入分析。希望透過上述

討論,進一步析論中外醫藥文化交流、清代宮廷用藥逐漸中西併用的趨勢,以及統治者在宮廷西

藥運用過程中的管理與分配。

 

 

 

 

 

 

第二組 醫藥文本與藥物‧

 

 

 

 

從《洗冤集錄》到《洗冤錄》:宋明以來的法醫傳統及其對死亡的相關認知

譚家齊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本文先討論南宋宋慈所編纂驗屍指南《洗冤集錄》的成書,及其在後世的流傳與文本發展 情況。《洗冤集錄》並不只是南宋時代的驗屍經驗總結,更代表一個自宋到清以此文本為中心的 法醫學統。此後中國的司法人員及法律學者,皆建基於宋慈所訂的框架,為非正常死亡尋求原 因。在弄清《洗冤集錄》在驗屍及司法的角色之後,本文後半歸納與分析宋慈對死亡的理解,列 舉這部驗屍指南記述與提示包括自殺、他殺、意外死亡及自然死亡等,共四十五種的死亡原因, 從而透視中國的司法傳統對死亡的認定標準。此外,文中最後指出《洗冤集錄》反映了南宋基層 社會的法律制度、醫療水平、社會風尚及犯罪等真實情況,並建議由此角度去解讀日後圍繞《洗 冤集錄》而作的訂證與注疏,從而了解由宋到清的法醫、司法、犯罪及社會風尚等發展詳情。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趙中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李時珍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醫藥科學家之一,其著作《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醫藥史上卷 帙最長、內容最豐富的藥學著作,是一部中國古代的醫藥百科全書。《本草綱目》於2011年作 為世界文獻遺產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與香港健康衛視,為迎接2018年李時珍誕辰500周年,將聯手打造 全球首檔大型文獻式紀錄片《本草綱目》。看美麗多彩的中國風景、講古老神秘的中國故事,解 中國醫藥的博大精深,悟中國哲學的深奧大氣,聊當代中國的人情味道。這將是一次穿越古今的 文化之旅。

 

 

 

Aconite, Ephedra and Asarum:

Historical Influences and Current Regulations in the West

Eric Brand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Although many practitioners of Chinese medicine are aware of existing restrictions related to the use of ephedra, asarum, and aconite in Western nations, few practitioners understand the


 

 

regulatory background and traditional history of use of th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the West. Each

of these items has a long history of use in both Western herbalism as well as Chinese medicine,

but there are not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terms of the processing methods,indications, dosage, and botanical varieties used.

Due to concerns over potential health risks, several Western nations have adopted specific

regulations for these three herbs. However, these regulations vary significantly in their scopeand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are influenced by marked differences in the historical use andpreparation methods used for these items between East and West.

Histor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dications and perceived safety of these plants reflects key

differences in Western a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uch as the effects of medicinal processing(pao zhi) on toxicity. For exam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K, no legal distinction is madebetween the botanical varieties of aconite used in Chinese medicine vs. Western herbal medicine,nor is there a distinction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lant or its processed and unprocessedforms. By contrast, Australia and Canada regulate aconite differently for Western herbal productsvs. TCM preparations. Here,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applications of these plants are explored indetail,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hat affects their current regulatory status in the West.

 

 

 

 

 

 

第三組 藥物與香港醫療‧

 

 

 

 

中醫藥在香港早期醫院的應用──以東華三院為研究個案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

 

從十九世紀中葉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中醫在香港為本地居民負起主要的 醫療保健工作。1872年東華醫院落成啟用,成為香港第一間使用中藥為華人治病的公共醫療機 構,門診部全用中醫診症,施藥和病人留院也用中藥。東華醫院從1896年起增設西醫,自此成 為中西醫兼備的醫院。其後廣華醫院及東華東院相繼創辦,並於1930年與東華醫院合併為東華 三院。

戰前香港中醫藥業至1940年達於巔峰,根據當時東華三院贈醫施藥的每日統計,中醫幾乎 八倍於西醫。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東華醫院於日佔期間取消中醫,中醫部門從此一蹶 不振;戰後東華三院雖然保留中醫門診,只是象徵式維持中醫治療而已。

自此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後,中醫藥始再度受到注重,但時至今日,中醫藥在本地 公共醫療機構仍未得到適當重視和實際應用。戰前東華三院的創辦及其與中醫藥業盛衰的關係, 有助於認識香港中醫史的演變,從而展望中醫藥業今後在本地的發展,尤其是公共醫療機構如何 再次納入中醫,使中西醫都能各展所長,互相配合,更有效地為市民服務。

本文主要敘述東華醫院作為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的創辦經過,及當初完全用中醫為病人治療 的情況;分析戰前中醫藥業在本地發展的利弊及其興衰的關鍵,兼論戰後香港的醫療政策和醫療 體制。希望藉此為重建本地中醫醫院、中西醫分工合作等具體問題,提供可供參考的歷史經驗。


 

 

 

 

打倒 “病” 夫:從《國醫砥柱月刊》看健康之道

侯勵英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中醫一直獨佔鰲頭,不論是皇族貴胄或平民百姓,無不依賴中醫來 祛病保健。及自鴉片戰爭後,西方醫學備受關注,在追求科學新知的思潮影響下,中醫學說遭到 前所未有的「歧視」、「懷疑」,甚至「否定」,尤其是在一些留學習醫,崇尚西學的知識分子 的眼中,「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於是,西醫藉著傳教士「醫療傳道」的方式 傳入中國,迅速地發展,興建醫院,創辦學校,成為醫學現代化中的「主流」;換言之,中醫的 地位喪失了昔日盤據的位置,及後更釀成民國初期的「廢除中醫事件」,反映出民國政府對中醫 的不信任態度。然而,縱使中醫在以西方科學為主導的語境下淪為「不科學」、「封建」、「迷 信」,失去勢頭,但是其在一般平民階層的生活中依舊得到支持,而且中醫界人士在這種逆境中 積極尋求發展空間。本文欲以1937年創刊的《國醫砥柱月刊》來探討中醫藥界如何拯救危機, 表達不滿,振臂一呼,說明立場。與此同時,適逢中日戰爭爆發的前夕,民眾的體質當與戰爭的 勝算有著直接的關係,因而,《國醫砥柱月刊》肯定中醫可以促進國民的身體素質,成為強健的 生力軍,為抗戰作出了貢獻,藉此高調爭取復興中醫的地位,斷定中醫為「國醫」的角色。

 

 

 

 

 

服西藥:大瘟疫對香港女性病患的影響(1887-1900)

姜鍾赫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醫療藝術包含的不僅僅是藥物,它的內涵更包括了醫療行為的文化與空間。香港在1894年歷 經了一場大瘟疫,而這場瘟疫也成了香港醫療史裡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一方面這場瘟疫改變了 殖民政府「不干涉」的醫療政策、為在殖民地推銷西醫開了一扇重要的門。另一方面,瘟疫也挑 戰了包括東華醫院在內中醫的傳統及價值,而西醫開始滲透在中醫院裡、受到殖民政府監督及管 轄。1894年的瘟疫對倫敦傳道會的那打素醫院也有很重大的影響。雖然整體病人的人數並沒有因 著瘟疫而改變,但醫院裡女病人的情況卻有相當顯著的變化。大瘟疫前女病人不太願意進入西醫 院裡,因此在教會醫院只有少數的女病患、集中在性別隔離的病房裡。選擇在醫院裡生產的婦女 也是少之又少。本文將會指出大瘟疫過後女病患相繼走入西醫院接受治療、開始服西藥。在這情 況下,傳教士決定在1897年將所有男病患轉移到較舊的雅麗氏紀念醫院,也在1904年正式成立產 科醫院。本文將會深入探討香港當地婦女在十九世紀對西醫觀念改變的經過。從殖民政府、傳教 士、以及婦女面對瘟疫的挑戰中,分析他們各自在婦女踏入西醫院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腳色。

 

 

 

 

 

 

第四組   防治與公共衛生‧

 

 

 

 

散落的衛生——以中國中古時期城市為中心

于賡哲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在中國古代對疾病成因的理解中抽象的“氣”始終是一條主線,中國古人認為氣彌漫天地間, 可以躲避,可以通過增強個人體質和修養加以抵禦,但卻缺乏整體化的衛生概念。藥物的使用概念


 

 

也自有其根基,聖水、聖火的使用除了祆教等宗教影響之外,彌漫性的病因解釋也有助於其大行

其道。中國古代維護群體健康的手段多種多樣,但有不少屬於無心插柳柳成蔭。例如對糞肥的使

用維護了城市衛生,坊市制和寬大的街道限制了某些疾病的傳播等。實踐經驗也可以幫助人們通

過城鎮改造規避病源。醫家和宗教思想家常將醫療和健康看作是個人事務,士大夫有關健康的觀

念則從屬於他們的儒家教條。可以說種種衛護健康的措施從未上升為公共事務。用西方式的術語

和思維來審讀中國歷史是找不到“衛生”的,因為它散落在各個角落,從不同維度起到一定的衛

護健康的作用,但是從來沒有任何人、任何思想將它們整合起來,直到近代西學東漸為止

 

 

 

 

 

台灣威權文化下的小兒預防接種知識傳遞,1945~1980s

張淑卿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本文擬以1945至1980年代小兒預防接種相關知識為討論案例,探討衛生普及知識的生產與 傳播。衛生訊息通常直接與人民生活產生關聯,也與政府的施政和公眾福祉密不可分。政府常透 過衛生行政單位普及生物醫療知識,同時也管制「不當」的醫療健康知識,使得「政府體制的治 理要求」成為影響衛生普及知識生產和一般公眾的重要因素。此外,醫學專家們也是衛生知識生 產和傳播的參與者,常以各類型的著述來呈現「正確」的衛生知識。因此,本文擬探究1945至

80年代,台灣在威權體制統治之下,誰在教導衛生普及的知識?誰有權力提出衛生知識的論述或 言說?論述或言說的內容為何?在哪些場域提出?出版的形式有哪些?哪些知識是衛生官員或專 家們認為民眾應該接收的訊息?進而歸納出相關衛生知識普及文本,與民眾小兒預防注射知識之 間傳播與流動。

 

 

 

 

 

 

第五組 藥物與身體觀‧

 

 

 

 

《本草綱目》中的人藥、物性與身體宇宙論

陳秀芬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根據歷代本草書的記載,中國長久以來有使用「人藥」的歷史。這些藥物涵蓋人的皮毛、 骨肉、氣血、津液、分泌物甚至排泄物,不少本草書對其主治、性味、修治與應用均有詳述。 由於明代李時珍(1518-1593)《本草綱目》(1596)「人部」乃歷代人藥知識的集大成之作,因此 本文將以此作為考察對象,從物質文化的角度去反思:把人體局部入「藥」的基本思維是什麼? 當人體變成「藥」,其所表現的「物性」為何?它們往往是在什麼脈絡中被使用?而這些不同的

「人藥」所共同型塑的人體認識論及與其相應的宇宙觀又是什麼?本文擬探究的,不僅是「人部

(藥)」本身在明代本草傳統中的位置,更在於其所彰顯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關係;除

了潔淨╱污穢概念的轉變,身體經驗、身體感知與儀式療法亦是本文關注的面向。此乃今人在探

究傳統「人藥」之「療效」時,不能忽略的重要知識議題。


 

 

 

 

明代的「陰虛」診斷與「補陰丸」——醫學理念、性別與藥物治療

張學謙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本文旨在分析明代醫學史中關於醫學理論和用藥的一個潮流,即在15-16世紀之間流行的「 陰虛」診斷和號稱可以治療它的藥物「補陰丸」。本文指出,首先,「陰虛」作為一種疾病類型 的產生,是明代士大夫醫者王綸(1453-1510)對元末的醫學家朱震亨(1282-1358)抽象的宇宙 及身體觀「陽有餘而陰不足」學說的簡化。並且,王綸將原本男女皆有的「陰虛」強化為對青、 中年男性最具威脅的疾病,指向了15世紀中期以後明代社會精英階層男性士人的身體,即他們不 能按照理想標準,達到社會及道德期許而承受內在壓力,繼而導致筋疲力盡的身體。其次,金元 之間出現的新配方藥物「補陰丸」,因為借助朱震亨和王綸文本的印刷傳播,而成為作為文本醫 學愛好者的士人群體中許多人長期服食的藥物。同時,因為士人服食「補陰丸」的潮流,又使得 此藥丸成為明中後期精英醫者文本書寫中不遺餘力批評的濫用藥物。

 

 

 

 

 

催生針與分娩行為在近代的轉變初探

趙婧

上海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

 

在中國古代社會,醫者通常採用催生藥方、胎位回轉、符咒儀式等方式救治難產。隨著西 醫婦產科醫療在近代中國的推展,催生西藥劑開始被廣泛應用於分娩過程。在快速減輕女性難產 苦痛的福音背後,催生藥的使用更多地代表著一種儀式程式,即懷孕或分娩的身體有必要在醫院 受到醫師或助產士的管理與掌控。在當時的某些醫院裡,濫用催生針現象屢見不鮮。這不僅給醫 院帶來經濟利益,而且強化了藥物與手術優先的原則而忽略了對病人的情感支持。女性分娩行為 方式主動或被動地發生了轉變。

 

 

 

 

 

 

第六組 中西醫藥的匯通‧

 

 

 

 

十九世紀來華傳教醫療中的藥物 李尚仁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十九世紀來華的醫療傳教士將西方醫學知識與實作帶到中國,引起中國社會各式的反應。 關於這段歷史有許多相關的研究,然而,「藥物」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卻是個較少探討的議 題。這個史學闕漏值得重視,藥物在傳統中國醫療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很可能在傳教醫療中西 觀念交會撞擊的場景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本文將分別討論相關的三個課題:一、西方醫療 傳教士引進的西洋藥物、療法;二、中國人對這些藥物與療法的各種反應;三、醫療傳教士對傳 統中國藥物的研究。這是對此一重要主題初步的嘗試性探索,希望能拋磚引玉,有助於進一步瞭 解此一重要的研究領域。


 

 

 

從鎮靜到補養的救贖——民國時期新醫藥對縱慾致病的治療策略

皮國立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民國時期社會較為開放,有關縱慾所導致的疾病相當多,在醫書、報刊上有大量的討論文 字可供梳理。縱慾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它包括了手淫和性行為過度在內,將導致如遺精、陽萎、 腎虧、性神經衰弱等疾病,但是這些病名常交錯出現在史料中,本文第一個部份將梳理這些名詞 的定義和中西醫對其使用之概況。去除具傳染性的性病,如淋病、梅毒在內,治療這些疾病的藥 物有一些可供歸類的特性,例如它們都建立在對精液寶貴這一點認知上,當然,從晚清到民國的 過程中,傳統的身體觀還經歷了西方生理學的洗禮,這一點對新藥品在治療策略上的解釋,發 揮一定的影響力,其中最顯著的就是「神經」和「內分泌」的機轉。而伴隨這些新觀念出現的藥 品,主要是從鎮靜神經和補養精液、氣血兩條路線來建構其治療策略,本文將梳理這些新藥在治 療縱慾疾病上的角色。最後,這些新藥當然都是以西藥為主,但在正文中還將穿插中醫的視角, 來補充說明這些新藥的特色,中西用藥策略有不少相通之處,一併提出比較,也可做為中西醫匯 通史的另一種側面觀察。

 

 

 

 

「戒煙者的福地」﹕滬北戒煙醫院中的中藥與西醫 (1935-1937)

張勇安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20世紀30年代,鴉片流入中國已達百年,吸食鴉片為一種慢性中毒,國民嗜吸成習,煙禁 屢張屢弛,然鮮見成效。1934年,蔣介石發表了名為《新生活運動之要義》的演講,翌年,南 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佈了《禁毒實施辦法》《禁煙實施辦法》,標誌著“兩年禁毒,六年禁 煙”計畫的開始。為了踐行“六年計畫”,全國各地紛紛設立戒煙醫院,幫助成癮者戒除毒癮。 華洋雜處、毒品產供銷產猖獗的“毒都”──上海也不例外。為了幫助煙民戒煙,按時完成六 年計畫,1935年起上海市衛生局新設立了一批戒煙醫院,收治煙民,其中滬北戒煙醫院規模最 大。以該醫院為個案,通過研究其動作機制,戒治方法、醫患關係,考察中藥與西醫於其間的角 色與作用,以此管窺中西醫匯通下的民國醫藥史。

 

 

 

 

 

中、西醫藥殊途同歸 涂丰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醫藥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涵,伴隨著中國的崛起,其正成為全世界共同矚目的研 究對象,有著深厚的全球文化背景和久遠的歷史文化淵源。中醫藥經過數千年的歷練,實踐證明 中醫也是能與時俱進的文明與文化,其內在作用具有不可代替的絕對價值。“中”是中庸平衡之 意,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也是中醫用藥的理論指導和醫療實踐的準則。東西方不同的文化決定醫 學的發展走向與模式,西醫用藥多針對局部,解決客觀指標治病是其的目標,中醫用藥則強調整 體,改善主觀感覺醫人是其方向。中、西醫藥理論與臨床有很強的互補,藥物運用亦能殊途同 歸。


 

 

第七組 方藥的應用‧

 

 

 

 

秦漢時期方藥問題初探——源於對方法和敘事的反思

胡穎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上世紀以來,與秦漢醫學相關的考古材料不斷出土,極大推動了秦漢方藥史的研究,改變 了僅依據傳世文獻的窘境。以往研究的重要貢獻主要集中在文字與名物考證上,而在研究方法與 早期醫史的敘事體系上存在偏差,影響了秦漢方藥問題研究的深入。本文以出土的方藥材料為中 心,並結合傳世文獻,針對秦漢時期方技之學中的藥物、本草之學的形成、秦漢藥方的研究,這 三個主題展開討論。以期能深入審視與瞭解秦漢時期方技之學中方藥知識在形成與實踐中的多重 脈絡。

 

 

 

 

精審亦輕脫——東晋南朝服餌風習考述

肖榮

深圳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養生服餌風氣,歷代皆盛,本文將討論限定在東晉南朝。此時期士大夫遺留下的文字,即 可清楚看出服餌風氣之盛。受道教仙法的影響,此時盛用的藥物大體分為草木、金石藥兩大類。 本文以《顏氏家訓》“須精審、不可輕脫”的提示,進一步評述服餌現象。精審者,泛指一切有 益身心的服餌法,而現實中,服用草木類藥物相對安全;輕脫者,則多與金石藥物有關。儘管服 餌養生不一定得益,服用者仍前仆後繼,歸納其原因,大概與士大夫自身的體質有關。

 

 

 

 

 

一子萬事足:明代男性的醫藥求子

吳靜芳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社會重視「從己所出」血緣關係的建立,因為這不僅是個人在禮法上 享有權利與負擔義務的依據,也是家族連結族內成員的重要憑藉。血緣關係有親疏遠近之分,其 中直系血緣親子關係的建立,仍須透過生育才能實踐。雖說生育是天賦本能,但求子不得的遺憾 似乎也是世間常情。基於這樣的理解,兩漢時期的文獻已記載影響生育的病因、療法與藥方。歷 經隋唐至宋元時期,醫者對於無子、不孕的討論,仍有集中女性身體與生育機能的傾向。不過, 到了明代,醫者逐漸重視男性的生育責任,因此一方面要求男性進行情緒與身體的自我管理,另 方面充實男子用種子藥方的種類,乃至能專設「種子門」或出版專書。然而,隨著標榜簡便廉速 的醫書、方書與日用類書的問世,在醫學知識與藥方趨於簡化與普及的過程中,知識本身的細緻 與準確程度也逐漸弱化。以治療男子無子症而言,醫者依據病者的脈象,判斷給予補陽、滋陰或 陰陽俱補的療法,但是部分醫書或方書為展示所收藥方具有立竿見影的療效,其藥效說明多強調

「益陽道」與「令人有子」的連結。如此一來,即使在明代,醫者們對於男性生育問題已展開積 極討論,但由於醫書與方書簡化無子病因、提供速成藥方並強調「興陽」或「壯陽」的藥效,往 往導致急於求子的男性陷入誤服藥物的險境。


 

 

第八組 藥物與消費文化‧

 

 

 

 

藥、商業與消費文化﹕近來藥物的全球史研究的再思考

蔣竹山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藥物的全球史近來成為醫療史研究的顯學。這方面不得不提及Londa Schiebinger與Harold Cook的貢獻。例如著名性別史研究者Londa Schiebinger編的Colonial Botany: Science, Commerce,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以及英國醫學史家Harold J. Cook的Matters of Exchange: Commerc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二者都不約而同地關注到物的流通與商 業及醫學知識間的相互影響。

這兩本書對日後的醫藥的全球史研究有一定的影響,許多文章延續著書中的概念。2013 年,Cook與Timothy D. Walker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的八月號,策劃了一個 “Mobilising Medicine: Trade & Healing in the Early Modern Atlantic World”的專號,裡頭共收錄五篇文 章。這個專號的作者都是對歐洲與大西洋世界的各區域學有專精的學者,但這回他們所關注的焦 點在於大西洋世界的醫學的相互聯繫。

這十年來,歐美史學界有關全球史的理論、方法與實踐的研究有增多的趨勢。這些書籍的 出版或許正可以反映當前西方史學的「全球轉向(global turn)」,而這種「全球轉向」的特色之 一,即在於史學作品的「空間轉向(spatial turn) 」——或者說是史學跨越民族國家的領土疆界, 朝著區域、大陸及半球等空間發展。目前歷史學下面的幾個次學科如環境史、社會史、性別史、 經濟史、醫療與科技史、物質文化史、外交史及歷史教學都多少受到這波「全球轉向」風潮的影 響。其中,醫療史如何放在全球史的脈絡下來思考,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探詢。有關這方面的探 討,西方醫療史已經有相當的成果,像是Sarah Hodges 的研究。反觀中國醫療史,似乎沒有較 為詳細的綜述類文章,目前僅見Vivienne Lo (羅維前) 曾提出以全球視野來寫作中國醫療史的訴 求,她強調跨越社會、文化、地理邊界及時間的知識與實踐的傳播的重要性。

本文嘗試在全球醫療史研究脈絡下,探討近來藥的全球史與物質文化史,主要焦點集中在 藥物、商業與醫療的關係。

全球醫療史提供我們在研究中國醫療史時,許多可以參照的研究視野。其一,過往的國家 疆界和國族主義的分析範疇與架構,已經無法讓我們有效地理解過去的歷史。全球視野的醫療史 則讓我們跳脫了原本的民族國家史觀,改以更宏觀的角度探查跨國與跨文化的醫療問題。其二, 打破了中心與邊緣的概念。改從中國的邊陲醫學經驗反省歐洲帝國中心;或以中國生活方式對 比歐洲文明病。其三,破除過往史學將西方醫學傳布的過程描繪成現代科學「傳播與吸收」的 過程的迷思。全球醫療史所強調的是將「帝國」納入思考,思考帝國殖民擴張的歷史脈絡。其 四,唯有瞭解英美的傳教醫療活動,以及日本在中國引介西方醫學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才 能對中國醫療史有深刻的理解。


 

 

 

近代中國醫藥廣告中的借名造假現象探析

張仲民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

 

近代上海報刊的醫藥廣告中刊錄諸多有名有姓的達官顯貴、社會名流、文人學者之保證 書、所贈匾額、所寫序跋歌賦等,很多這類文字還附有原文筆跡、簽名和真人照片。事實上,這 類文獻往往是借名造假,並不意味著真正出自具名者之手,也不意味著廣告中所述故事為實有其 人、實有其事,但這種廣告手法卻廣為近代上海的藥商和醫生所採用,也吸引了很多消費者上當 受騙。本文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並試圖展現這種借名造假背後的近代上海醫藥廣告文化。

 

 

 

 

 

民國時期醫學知識、身體與補血成藥的消費文化:

以五洲大藥房“人造自來血”為中心的考察

沈宇斌、范瑞

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本文以民國時期上海的五洲大藥房生產的“人造自來血”為個案研究,考察近代中國補 血成藥(patent medicine)的消費文化。本文認為“人造自來血”之所以成為民國時期最為暢銷 的補血成藥,基於以下因素的混雜作用:十九世紀中葉之後,中國傳統的血虛/補血相關的身 體觀,受到西方醫學(尤其是“貧血”)知識的影響,發生了重大改變,造成新的補血需求; 與此同時,歐美成藥企業在全球市場進行擴張,它們的藥品營銷策略對中國藥商產生了示範效 應;五洲大藥房更是充分利用了現代印刷技術,在“科學”、“衛生”、“強國強種”等現代 性話語的包裝下,製造出全民補血的消費熱潮。

 

 

 

 

 

中成藥在新加坡的流通﹕以「永安堂虎標」藥品為研究個案

羅婉嫻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永安堂初設於仰光,後在胡文虎的管理下,以「虎標」為其商標。在廣告的大規模宣傳 下,「虎標」藥品物風行東南亞,並在新加坡設立更具規模的廠房和銷售基地。同時,永安堂 的銷售地區亦從東南亞,擴展到中國,胡文虎以其華僑的身份,令「虎標」藥品成為「國貨」 的典範。學者們對「虎標」的研究,集中其在中國的銷售策略,包括探討胡文虎如何成功利用 宣傳,如廣告、西式藥房的裝潢等,將中成藥以西藥的包裝銷售。然而,有關「虎標」藥品在 南洋的銷售情況較少探討,本文將以《叻報》的「虎標」藥品廣告,分析「虎標」在打進中國 市場前在東南亞的銷售情況。另「虎標」進入中國市場後,其宣傳策略的變化。胡文虎如何利 用其華僑的身份,成功把「虎標萬金油」打造成民族企業的愛國形象,並利用民國時期的政治 和社會機遇,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與會者名錄    

 

 

于賡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

皮國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

余新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

吳靜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李玉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

李尚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沈宇

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

深圳大學文學院歷史

周佳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

侯勵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

姜鍾

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

南京大學歷史學

胡穎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

張仲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

張勇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

張淑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

張學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陳秀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

陳家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麥勁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黃文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趙中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

上海社會科學歷史研究

劉士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

劉世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

蔣竹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

羅婉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譚家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

Eric Brand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籌備委員會

 

主席﹕ 麥勁生教授

成員﹕ 周佳榮教授

   皮國立博士

   張仲民博士

   許志樺博士

   黃文江博士

   羅婉嫻博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