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史書資訊 (2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民國初期女性畫像:現代設計與生活方式再定義】
藉由分析民國時期廣告、照片、影片中表現的女性,《民國初期女性畫像:現代設計與生活方式再定義》探討現代設計與現代生活方式引入中國之際,中國女性所扮演的角色與她們的視覺呈現。本書探索現代性與中國女性的交會,她們透過或使用二十世紀前半葉在中國家庭中激增的新設計,調整她們在家庭中的身份。廣告、大眾媒體、照片與電影具有社會制約的功能,向閱聽者傳達現代社會標準、言行與儀表的觀念。在這些圖像中,婦女既被工具化,又通過這些圖像被訴諸,她們的視覺呈現成為塑造中國新肖像的隱喻,同時影響著婦女自身的身份、能動性和主觀性。
-
💍原文書名:Portrayals of Wome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Redefining Female Identity through Modern Design and Lifestyle
💍作者:吳敏儀(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
💍出版社: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9462988910
💍出版日期:2024年1月出版

引自:

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FB粉專

 

可能是 2 個人和文字的插圖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出來了,請大家指教。
《華人壯陽史》★ 強精固本,滋補升級 ★
西方妙藥大舉入侵,枯幹逢春,鱸鰻、蛇肉、鹿茸、雞佛,全都給我來一點!
阿公80老風流,就靠一針賀爾蒙?
為性事所苦的人們,何時才願意求診醫生?

https://youtu.be/JkAgdyGMvCQ?si=nswvXUxss1pMrzWi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書即將出版,還請各方先進、舊雨新知指正,大買一陣。XD
謝謝敏安編輯,從書名、校對編排、封面設計到各種細節,都盡力來溝通協調,也謝謝兩位費心撰文推薦的學者,林昭庚院士和陳麒方兄在很多方面都給我支持,也謝謝強大的推薦人團。我原本還想邀請更多人,編輯說書腰已經排不下了,總之,謝謝大家。


 

最「潮」中醫史:以形補形行不行,古人醫病智慧超展開


叢書:歷史聚

ISBN13:9789571476865

替代書名:The “Trendiest”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ld Wisdom and New Insights

出版社:三民書局

作者:皮國立-

裝訂/頁數:平裝/336頁

出版日:2023/09/27


 

|專文推薦|
林昭庚  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麒方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好評推薦|
寺澤捷年  東亞醫學協會名譽理事長/日本東洋醫學會名譽會長|
胡峰賓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暨發行人/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臺灣醫事法律學會秘書長|
馬逸才  中華民國中藥商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張永賢  中國醫藥大學榮譽教授|
崔昇勳  國際東洋醫學會(ISOM)會長/美國Emory Univ.講座教授|
陳潮宗  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Dr.Nice中醫醫療系統總院長|
黃怡超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黃書澐  耕莘醫院中醫科主任|
黃澤宏  長庚醫療體系中醫發展召集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楊政達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國立成功大學心理系特聘教授|
瞿瑞瑩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發言人|
蘇上豪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按姓氏筆畫排列) 

歡迎轉發新書介紹: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12249264

 

最「潮」中醫史:以形補形行不行,古人醫病智慧超展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二○年九月,美豬進口臺灣的議題吵得沸沸揚揚,時任衛福部長的陳時中為了捍衛政策,上節目暢談美豬議題。現場來賓謝金河分享小時候愛吃麻油炸臺灣豬睪丸,陳時中隨即稱讚:「難怪你現在腦筋好、體力也好。」結果此語一出,立刻引來不少批評聲浪。臺北市長柯文哲就批評:「他念哪個醫學院的?」也就是暗指該說法根本缺乏科學根據。而陳時中則回應,這是民俗說法,是老一輩傳下來的經驗云云。本文既不討論美豬,也不評論對錯,卻要藉由考察這類爭議中,靠著某種食材進補以達到身體強健或治療某種生理疾病的歷史,或許可使讀者在讀過本篇文章後,對於中西醫的補身概念、食物療效與科技之間的爭議,有多一分了解,方能解讀民俗、經驗和科學之間的複雜關係,擁有更多元的思考,這恐怕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就能夠說明清楚。

藉由攝取特定的藥物與食物,補養身體以祛病延年,在華人的飲食史中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近年來有關飲食史的研究成果,堪稱豐碩;作為一種日常生活史或社會史的中國飲食研究,牽涉主題相當廣泛;西方飲食史,近年更有興盛之勢。然而,書寫飲食與健康、醫療的歷史,有別於傳統菜餚、食材、烹調的歷史或文化書寫,例如陳元朋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除了飲食在社會文化史中的意義外,更重要的是,他很早就關切到食物與疾病關係的梳理,雖然其論文關切的主題多在清代以前,但近代仍存續的食療知識,大部分是自古傳下來的,不論是在內容或書寫形式上,仍具有知識累積的痕跡。現代中醫對飲食治療的歷史相當重視,其整理之資料與文獻,可作為對了解中醫食療歷史之參考。而中醫文獻近十年來整理之各種養生、本草類書籍,也有大量飲食健康的歷史論述,陸續有醫史學者關注這些議題。

本文要訴說的故事,就是華人飲食療法的傳統,在近代受到西方科學知識衝擊後,新的「食療」一詞有什麼改變?我們如何從歷史中找尋現今飲食補養與療病的意義?而當中的中西飲食療法之異同又為何?希望讀者可以在本文中找到一些答案與反思現代性的路徑。

 

【內容簡介】

品嚐歷史中食物的滋味,探究補養文化的衝擊與再生

本書的焦點在於探討「補養」的歷史。臺灣街頭巷尾的飲食文化中,充滿著各種「補養」的菜色,從早期的狗肉鍋、燉鱉湯、蛇湯、十全排骨,到一九八○年代,逐漸普及全臺的羊肉爐、薑母鴨;還有青草茶、苦茶等,相信讀者對這些滋味都不陌生。由於傳統文化中藥食如一、藥食同源的發展,這些食物通常加了不少具補養功效的中草藥材於其中,而賦予一道菜色、一碗熱湯、一杯茶飲等具有防治某些疾病的功效,這樣的文化現象與背後的歷史因素值得探索。

此外,生活中諸如維他命、雞精、蜆精、提神飲料等具有補養、補精神、提升體力的飲品,即便已被「科學」二字重新包裝,但還是伴隨著傳統補養功效的話語,而成為現代的新補品,可見補養文化影響之廣泛,歷久不衰。

食補有沒有真實效用,需要專業醫師來解答,但我們可以從歷史中了解所謂被社會文化所認同之「療效」或某些「效果」,是如何透過各種歷史因素而被建構出來。二十世紀初期以來東亞各地的科學觀和中西醫匯通概念,又如何賦予這些具有補養意義的食物,一些全新的健康概念,並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閱讀本書,可讓讀者在吃下這些食物時,擁有多一份趣味與對其健康功用之省思。

【作者簡介】

皮國立/主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身體史、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中醫抗菌史:近代中西醫的博弈》、《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等學術專書,並合編有《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藥品、疾病與社會》、《憶載航空城:大園落地生根的記憶》以及高中歷史教科書等等,另有學術論文、專書篇章等80餘篇。

曾齡儀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歷史學博士,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興趣為近代日本史、近代臺灣史、移民與食物史,著有《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

張仲民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任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專長為中國近代史。出版有《種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閱讀文化與接受政治》、《葉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等四種,發表有論文、書評多篇。

牟立邦

復旦大學博士,現任臺灣明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中國近代史/中日抗戰、貨幣史研究;物質文化/飲食文化、影視研究。著有〈兩岸史學史視野下的淞滬會戰「軸線移轉說」述評〉、〈明清之際台灣「番銀」的通行——兼論社會經濟的發展〉、〈「辛甚曰辣」:明代以前中國辛味概念的形成及演繹〉、〈從「董月花」的塑造看文化與群體的折射〉等篇章論文。

劉士永

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專長為醫學/公共衛生史、日本殖民醫學、東亞環境史。著有《武士刀與柳葉刀:日本西洋醫學的形成與擴散》、《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s and Policies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等專著。

張淑卿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訪問學員、博士後研究員。專長領域為臺灣醫療衛生史、護理史、以及科技、醫療與社會。著有研究論文、書評、翻譯等百餘篇,散見於中英學術期刊中。

安勤之

母親說「天下一勤無難事」,安是家族名,之是輩分序。胸無大志,心懷小事,著有四物、靈芝、牛樟芝相關論文。樂於吃飯、睡覺、打太極,鑽研尼采、實驗教育與社會學理論,目前任職於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士學位學程,擔任實作級專案助理教授。

蔣竹山

臺灣桃園人。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曾任東華大學人社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大學歷史所所長。研究興趣喜歡打破傳統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塊分立之框架,主要方向為醫療史、新文化史、全球史、公眾史學。歷來除關注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在學院推動相關社群活動外,也對社會大眾推廣歷史普及與公眾史。

全文可參考: 書摘精選》「食療」:近代一個中西醫匯通名詞的誕生 - 健康 - 中時新聞網 (chinatimes.co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承宇先生主持之      聯合報 Podcast「讀饗時光」訪綱,我覺得很有水準,帶著問題來讀書,或許更有收穫喔。

聯合報 Podcast「讀饗時光」訪綱

 

主題:談論《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來賓: 中央大學歷史所皮國立教授
訪談時間2022.2.15(三)11:00-12:00

訪綱

一、今年是兔年,最近燈會裡有一座「兔子火鍋」花燈惹議。您曾經寫過一篇論文, 是從台灣的香肉文化談「食補」跟「禁食」,可以先聊聊這篇論文跟這個時事話題嗎?

二、進入正題,請您介紹一下這本書,為什麼會以「補」為主題編纂這本論文集?

三、您的研究興趣,為什麼會聚焦於醫療史、疾病史、身體史?這些領域主要探討哪些議題?

四、要「補」之前,一定是感覺自己「虛弱」。華人對「虛」或「虛弱」特別在意嗎?李小龍電影《精武門》對於「東亞病夫」的橋段,為什麼一直深植中國或華人社會?

五、為什麼華人這麼喜歡「補」?尤其似乎對「性」方面的強化著墨甚多,如壯陽功能。

六、為什麼華人(或東亞?)會有「藥食同源」的傳統?

七、華人的「食補」(治病、養生)跟西方「營養學」的概念,有什麼異同?

八、也有不少「經過包裝」的「補」的概念,像是書中張仲民老師寫清末孫鏡湖賣「燕窩糖精」的廣告話術,以及安勤之老師談靈芝,提及科研或政策為產業服務, 有意或無意地沒有誠實面對。

九、在如今「科學昌明」的 21 世紀,我們要怎麼看待「補」這件事?民俗、文化、經驗、科學……之間,有比較好的、持平的建議態度嗎?

十、最後想問老師,您自己「補」嗎?

S__6840341
《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博客來∣ https://reurl.cc/OExgz9
📗誠 品∣ https://reurl.cc/33dWpL
📒金石堂∣ https://reurl.cc/GXMvOd
📘讀 冊∣ https://reurl.cc/Z1Ygvp
📔MOMO∣ https://reurl.cc/ymx0jE
📙時報悅讀∣ https://reurl.cc/VRygO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提供相片說明。


【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本書的焦點在於探討「補養」的歷史。臺灣街頭巷尾的飲食文化中,充滿著各種「補養」的菜色,從早期的狗肉鍋、燉鱉湯、🐍蛇湯、十全排骨,到一九八○年代,逐漸普及全臺的羊肉爐、薑母鴨;還有青草茶、苦茶等,相信讀者對這些滋味都不陌生。由於傳統文化中藥食如一、藥食同源的發展,這些食物通常加了不少具補養功效的中草藥材於其中,而賦予一道菜色、一碗熱湯、一杯茶飲等具有防治某些疾病的功效,這樣的文化現象與背後的歷史因素值得探索。
此外,生活中諸如維他命、雞精、蜆精、提神飲料等具有補養、補精神、提升體力的飲品,即便已被「科學」二字重新包裝,但還是伴隨著傳統補養功效的話語,而成為現代的新補品,可見補養文化影響之廣泛,歷久不衰。
食補有沒有真實效用,需要專業醫師來解答,但我們可以從歷史中了解所謂被社會文化所認同之「療效」或某些「效果」,是如何透過各種歷史因素而被建構出來。二十世紀初期以來東亞各地的科學觀和中西醫匯通概念,又如何賦予這些具有補養意義的食物,一些全新的健康概念,並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閱讀本書,可讓讀者在吃下這些食物時,擁有多一份趣味與對其健康功用之省思。
🥬
序言 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
第一部 食補文化的變遷與影響
壹 「食療」:近代一個中西醫匯通名詞的誕生 / 皮國立
貳 頭角「爭茸」:一九五○-一九九○年代臺灣的養鹿業與鹿茸消費 / 曾齡儀
參 當糖精變為燕窩:孫鏡湖與近代上海的醫藥廣告造假文化 / 張仲民
肆 祛濕發汗,活血驅寒:傳統食補文化與中醫「辛味」發展 / 牟立邦
🥬
第二部 西方醫學及科技所帶來的「飲食與健康」新觀念
伍 抗戰時期的兵食與軍事營養學發展試探 / 劉士永
陸 《豐年》中的知識傳遞:以腸胃道型疫病防治和飲食衛生(一九五一-一九六三)為例 / 張淑卿
柒 科學、商業與政治的角力:以靈芝在臺灣的社會文化生命史(一九七○ -一九九○)為例 / 安勤之
捌 食物史新趨勢:近代東亞味素研究的幾種視角
🥬
🐂主編者: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共同作者:曾齡儀、張仲民、牟立邦、劉士永、張淑卿、安勤之、蔣竹山
🐂出版社:時報出版
🐂ISBN:9786263534346
🐂出版日期:2023年2月
*本文引用文字介紹及目錄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
**本刊推介之書籍純以學術為考量標準,以饗學界同道


引自:FB

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16817023_10231384391141552_8309982580679501287_n

新書發表會完後,一起吃吃喝喝,謝謝大家來捧場,也感謝到場支持的桃園市圖姚敦明館長、大溪陳聖義區長、陳治文議員、大溪高中王冠銘校長等人蒞臨。桃園學研究中心主任鄭政誠老師帶領全體中心成員前來捧場,歷史所的學生也來幫忙和支持,非常謝謝。
這本書很有意義,雖然不厚,但卻有中央歷史所師生共同參與寫作的足跡,這點個人非常看重,當老師,有機會也要幫學生完成自我實踐對吧。當然也要非常感謝喆閎人文工作室的楊公,他是做中國近代後勤史的,非常理解後勤工作的重要,非常謝謝他大力支持。
 

317274660_10231384392621589_2603506398327363218_n


317461307_10231384391901571_2261749380978002154_n

315611005_10231384391781568_7745430565927459919_n


316819713_10231384392421584_1200550455441063814_n


316681656_10231384392221579_6449922044159644045_n



新書簡介:
 

大溪地區是桃園市內開發較早的區域,相較於其他市內的新區域,大溪的歷史文化顯然更為豐富。除了讀者已非常熟悉的豆干、木藝達人、古宅、茶廠等等特色,顯然還有許多值得挖掘且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等待地方史學者來梳理,提供給更多讀者了解大溪的故事。

《溪醫:捕捉大溪傳統醫藥從業人員的身影》,顧名思義,就是針對大溪這個古城的傳統醫藥產業,進行廣泛的探訪,蒐集資料、進行口述歷史訪談,最後形成一篇篇完整的故事。這些接受口述訪談的大溪在地民眾,無一不見證了大溪產業的發展。從他們口述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傳統醫藥產業之過往、發展與沒落景象,有不少史事也牽涉到大溪的地景變化和其他產業變遷,不但可以讓讀者瞭解、補充過往大溪的歷史風貌,並促使讀者去思考,這些傳統醫藥產業將如何在現代社會尋得一種適應之可能,尋求其綿延不絕之生機。

本書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幾大類,第一類是傳統的中藥房,包括再生堂(簡聞達)、弘記(徐金川、徐陳香妹)、宏濟(游澤群)、新福源堂(陳源琳、陳育濬)、永泰(葉日昌)等中藥房,是本書的主體。而具有傳統醫藥產業歷史面向的,本書還補充了全昌堂齒科(林興和)、大溪婦幼助產中心(邱秋香)、中山國術館(盧富)和普濟堂藥籤文化(邱益興)。另外,我們還訪談了大溪前鎮長林熺達,除了講述傳統醫藥的故事外,也補充大溪整體的發展史,透過其生命經驗,讓讀者對本地產業和歷史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出版單位:桃園市立圖書館
規劃執行:喆閎人文工作室
主  編:皮國立
訪談編寫:皮國立、楊善堯、吳淳畇、李萬年
影像拍攝:楊善堯、吳淳畇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30年代之中國

 

內容簡介

  關於1930年代中國的學術研究不在少數,但是隨著時代的演變、知識的流通,以及資料的大量開放,現階段對於1930年代中國的研究,有著較以往更佳的條件與環境。
 
  收錄在這本論文集中的各篇論文,雖然議題各異,但是所呈現出的是青年學者對於1930年代中國研究的成果,與年輕世代對於1930年中國的認識。當然論文集中的議題無法含括1930年代中國的所有面相,但是立基於前輩學者以往的研究成果,若干議題,可以說具有一定程度的創新與學術貢獻。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近代中國與東亞研究群近年來每年邀請國內、外青年學者共同參與,透過每年不同議題的研討,成員間的切磋與交流,一步一步前進,創造出豐碩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劉維開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簡介
 
呂芳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
 
蕭李居
 
  國史館簡任協修
 
許慈佑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許峰源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研究員
 
張智瑋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講師
 
許惠文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林威杰 
 
  上海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姜  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金之夏 
 
  牛津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皮國立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陳晧昕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目錄

導言:30年代中國知識界對國家現代化走向的探索/呂芳上
1 國民政府對德日「防共協定」的因應/蕭李居
2 中日戰爭初期周佛海對中日關係與附日政權解讀的轉變/許慈佑
3 國際氣象合作:中國與香港遠東氣象會議(1930)/許峰源
4 行政刷新:行政效率研究會與行政革新之研究/張智瑋
5 重探1930年代之廣西公共造產/許惠文
6 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前後的黨內路線分歧/林威杰
7 抗戰前南京國民政府兵役制的討論與定調(1927-1937)/姜濤
8 抗戰軍事史口述回憶的「蔽」與「弊」:以台兒莊戰役為中心的考察/金之夏
9 抗戰前夕醫療技術變革的故事:中西醫急救、護理與外傷知識的初步匯通/皮國立
10 經營學術:1930年代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經費運作探析/陳晧昕

238187

23817323817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家薪傳新書發表會】
《民國史研究的引路人:蔣永敬先生傳》新書發表會
 
時間:4月30日(六)14:00-16:30
地點:王雲五紀念館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9巷8號B1
主講:中央研究院張玉法院士
   「民國歷史人物硏究的現況與問題」
   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林桶法名譽教授
   「新書發表」
主辦: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財團法人台北市王雲五基金會
報名: https://bit.ly/3wUD8Je
 
一代有一代的學風,前一代前輩學者會影響下一代人。
 
從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道而言,教師負有傳薪責任,學生則經過類似「皈依」途徑,建立事業信念。通過學者傳記,嘗試分析其學術性格的養成、學術視野的開拓及學術方法的運用,以成一家之言。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新推出的【史家薪傳】書系,邀約當代學者,先就歷史領域內不同範圍、立場、角度的領路人出發,撰述知名史家學術傳記,闡揚前輩風範。並期以學術為公器、以學術為擔當,樹立新學術傳統,成就下一代學人,薪傳、傳薪意義,即在於此。
 
蔣永敬先生生於安徽,抗日戰爭末期投入青年軍,1949年來臺,見證了抗日戰爭的歷史、國共戰爭的歷史,早年致力於教育學的研究。三十五歲以前可以說是成長和歷鍊的時期,三十五歲投入民國史的研究,第一本學術論著為《鮑羅廷與武漢政權》,1963年出版。蔣公勤於治學,此後五十餘年間,著作甚多。難能可貴的,在過世的前夕,猶出版《多難興邦》一書。蔣公治學,很難說有師承。在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後,有機進入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工作,得在黨史史料庫中肆力於民國史的研究,成為出身黨史會的三大民國史家之一。後蔣公的歷史研究由專而博,出任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之後,與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學者來往日多,兩岸開放後,更與大陸史學界廣泛接觸。蔣公為人親和,史學界無少長皆可引為至友。
 
本書作者林桶法先生為蔣公的博士研究生,致力於戰後國共鬥爭及其結局的研究,是臺灣研究民國史的傑出史家之一。作為蔣公的弟子,林桶法深切了解其授業師的行事與心情,為蔣公所寫的這本傳記,內容紮實,行文深入淺出,以「真實性,啟發性,故事性」自許,當之無愧。可以在輕鬆愉快中了解一代學人的生平事跡,餘味無窮。
(摘自本書張玉法院士序)
 
【特別說明】
(1)本活動將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台北市政府公布之相關防疫措施,隨時調整辦理方式,請報名讀者密切注意臉書粉絲專頁。
(2)《民國史研究的引路人:蔣永敬先生傳》,報名成功的讀者朋友,預購可享特價350元,另加贈小禮品!請在報名的時候勾選喔~(限活動現場取貨付款)

附註:以上訊息轉貼自民國歷史文化學社FB粉絲頁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學第一週,諸事正在慢慢步入軌道。從放寒假到過年,學生借我的電動好好打了一陣,但也不算完全閒著。這書內許多小錯誤或語句的修飾,還是不斷在進行中,其實編輯過年也是在工作的。南開余新忠教授的序言還差點寫不出來,一度急死我了,結果其實是他噴了快3500字的推薦序,感動啊,序言都快寫成書評了。
謝謝一路走過來支持的大家,以及幫助成書的每一位朋友。《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終於全面上市開放訂購了,22日就會寄出。

揭露真相,全球首發《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
☆ 時報悅讀網 https://reurl.cc/mGkj71
限量精裝版《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買了兩本書,《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和《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在尾牙時遇到林孝庭老師,一起拿給他簽名,看得出林孝庭老師對於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之衰弱,很有感受,後面的研究幾乎都接不上了,斷層嚴重。這兩個禮拜又和某老師聊天,談到臺灣的史學界相當忽視冷戰史的研究,但國際上卻是非常重視冷戰史研究的。在臺灣,1949年之後,大概只有轉型正義和白色恐怖有人關注,冷戰中政府的作為,蔣氏父子的決策與外交斡旋,似乎都被人遺忘了,這其實不利對於臺灣研究的國際化,但講多了,很多又被劃入非藍即綠的標籤,真的很無聊且沒有結論,大家還是多讀讀研究,客觀來分析事理,才是史家之正道。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如書中所言,如果說鄧小平是打造現代中國的人,那它憑藉的根基就是周恩來所設計出的藍圖。作者認為,習慣性批評毛澤東為萬惡根源的西方史觀,忽略了20世紀共產黨人的集體領導形式所可能發揮的作用。政治行動者是可以在為善和為惡間選擇的,人們應該依據他們的作為,他們對於那些作為的想法和他所處的時代來評斷,用比較客觀的方式,來認識毛時代的中國。是的,這本書《周恩來:毛澤東背後的力量》恰好是以周恩來在毛背後穩定的力量,來論述毛時代中國的運作。就算我們給毛澤東滿滿的負評,中國依舊挺過那個時代,沒有垮臺,這與周恩來一生小心謹慎、發揮各方協調的政治能力有關,換句話說,從毛與周的作為來看共和國發展史,風景絕對迥異,而現在正值得我們來思考這個面向。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長出書了、學長出書了!
 

【帝國殖民教育的逸出:日治臺灣教育發展論集】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臺灣如何拿捏並執行「#近代化」與「#同化」的雙軌教育?本書聚焦「校史與教科書」、「戰爭與教育」與「殖民教育的觀察」三大主題,學者鄭政誠從八篇文章,深入探究 #臺灣近代教育史#社會史,多面向呈現 #日治時期 的臺灣教育發展。
📖輯一 校史與教科書
 第一章 日治時期桃園公學校的創建營運與教育特色
 第二章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中的國語讀本編寫
📖輯二 原民教化與教育團體
 第三章 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學生的日本認識
 第四章 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的創立與發展
📖輯三 戰爭與教育
 第五章 日治時期臺灣男子中等學校的軍事訓練
 第六章 日治時期臺南師範學校校友與學生的二戰徵調與追憶
📖輯四 殖民教育的觀察
 第七章 二二八事件前大陸報刊雜誌中的臺灣教育現場
 第八章 戰後桃園各地志書對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書寫分析
🟧作者:鄭政誠(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出版者:秀威資訊公司
🟫ISBN:978-986-326-963-2
🟥2021年9月出版
 
轉引自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

未提供相片說明。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東亞研究社群的臉書,大家最近讀什麼書啊?我覺得書讀得愈來愈慢,好書太多,時間太少啦。

227734394_4262862767115463_5359408706526984612_n

The East Asian Modern Girl
Women, Media, and Colonial Modernity During the Interwar Years
Author: Sumei Wang
The East Asian Modern Girl reports the long-neglected experiences of modern women in East Asia during the interwar period. The edited volume includes original studies on the modern girl in Taiwan, Korea, Manchuria, Japa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which reveal differentiated form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fluences of global media and the struggles of women at the time. The advent of the East Asian modern girl is particularly meaningful for it signifies a separation from traditional Confucian influences and progression toward global media and capitalism, which involves hig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ens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This book presents geo-historic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multi-force triggered phenomenon and how it eventually contributed to greater post-war transformations.
東亞現代女孩
戰爭期間的婦女, 媒體和殖民現代
作者: 王蘇美
東亞現代女孩報告了東亞現代女性在戰際時期長期被忽視的經歷. 編輯的卷包括關於台灣, 韓國, 滿洲, 日本, 上海和香港現代女孩的原始研究, 揭示了不同形式的殖民現代, 全球媒體的影響和當時婦女掙扎. 東亞現代女孩的到來特別有意義, 因為它意味著與傳統的儒家影響和向全球媒體和資本主義的進步分離, 這涉及東西方之間的高度政治和經濟緊張關係. 這本書介紹了關於多力觸發的現象以及它最終如何為更大的戰後轉變做出貢獻的地理歷史調查.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買了兩本書,隨手記一下,兩位都是南開歷史學院的老師。

追尋生命史

 

作者余新忠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譚徐鋒工作室
出版年: 2021-6-15
頁數: 420
定價: 78.00
裝幀精裝
叢書新史學文叢
ISBN: 9787303263158

image

 

 

 

 

日常生活的歷史學

 

作者常建華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譚徐鋒工作室
副標題中國社會史研究三探
出版年: 2021-2-14
頁數: 585
定價: 108.00
裝幀平裝
叢書中華學人叢書
ISBN: 9787303265459

imag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上海中華書局2019年出版的《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編輯那天來訊說獲得了一個什麼「2021年絲路書香工程」的資金獎勵,由130家出版機構中選出324種圖書,作為今年度資助項目,我這本書可以翻譯成俄文出版,雖然不知道是怎麼遴選的,但是有資金可以補助翻譯出版,總是好的,樂觀其成,能把中醫藥歷史推展出去,自己也感到很開心,謝謝編輯吳艷紅的努力。後記,她很努力催生我下一本書,沒事就會提醒我,真的很盡責。

imageNonameAAA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閔凡祥教授主編的《中文醫史研究學術成果索引(20世纪初至2019)》,全書共22百多頁,真是鉅著,送來一本,非常感謝,該書可做為醫療史研究學者與研究生的指引,從中找找看有沒有可以進行深化的題目,是一本很好的醫史參考書。

image
imag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趙粵老師的新書,運用大眾史學的筆法和自身專業的經驗與經歷,來書寫日常的用藥史與藥品成商品的生活,及其近代歷程。

街角的藥妝龍頭: 超級零售勢力屈臣氏的崛起與挑戰

街角的藥妝龍頭:超級零售勢力屈臣氏的崛起與挑戰電子書,分類依據趙粵- 9789570857702 | Rakuten Kobo 台灣

從簡陋棚屋到跨國企業,揭密百年企業屈臣氏的經營DNA
超過16,000家門市遍布全球27個國家的大街小巷、每年服務超過30億名顧客
屈臣氏如何成為生活中最可靠、令人感到安心的藥妝店?


★第一本屈臣氏專書,從頭開始,揭開零售藥妝界巨人的祕密
★藥妝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在康是美、日藥本舖、松本清的夾擊下,屈臣氏如何保持其領先地位?

█ 認識屈臣氏
1841年,彼得.楊(Peter Young)與亞歷山大.安德信(Alexander Anderson)兩位醫生,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隨英軍登陸香港島上環水坑口,並臨時搭建棚屋做為診所,提供商船、水手與士兵診療服務與民生用品,此即為屈臣氏藥妝的開端。180年後,屈臣氏的服務範圍已經擴展至全球超過27個國家,顧客遍及世界各個街角。

本書特色
★ 詳細檢視屈臣氏180年的歷史,一探屈臣氏如何挺過辛亥革命、二戰、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等事件,化危機為轉機。
★ 結合商業管理分析與歷史脈絡,隨著文字一同體驗風雲變幻的商場拚搏,也跟著經歷大時代的驚心動魄。
★ 從屈臣氏的策略中掌握零售購物趨勢,了解屈臣氏如何保持領先地位於不敗,讓自己的企業管理知識更上層樓。

 

作者:趙粵
廣州出生、香港成長。英國德蒙福特大學藥劑學理學士、赫爾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並於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接受高階管理培訓。早年曾任職香港屈臣氏集團入口與西藥部,後在歐美跨國企業包括BD、Mölnlycke、Monsanto、Roche等亞洲太平洋及大中華地區任職董事總經理與高階管理職位。
現從事商業、醫藥史研究,並為《灼見名家》商業歷史專欄作家。曾著有《香港西藥業的故事》、《香港西藥業史》,及在國際藥史學會季刊Pharmaceutical Historian發表多篇論文。


各界推薦
韋以安│前屈臣氏集團董事總經理
何默真│量販女王
陳志輝│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市場學系教授

◆ 前屈臣氏董事總經理的讚賞
在香港居住了近40年,在屈臣氏也擔任了25年集團董事總經理,我從來沒有夢想過,有一天我會坐下來確認趙粵的不懈、勤奮而專業地整理屈臣氏的整個歷程,他結合了將近200年的詳細資訊、歷史,以及該時期無論是在商業上還是在政治上的所有高潮和低谷。在我眼中,這是一項重大成就。
★★★★★ 韋以安(前屈臣氏集團董事總經理)

◆ 台灣量販女王也想一睹為快
這本書精彩釐清了屈臣氏如何與VIP 會員建立密切關係,並時時掌握消費者對藥品美妝與大宗消費品的購物需求,創造與專賣店等競爭對手的差異化,結合AI技術提供個人化專業服務等跨世代策略。快買一本回家研讀,看看屈臣氏如何站穩零售市場的領先地位於不敗,繼續叱侘風雲180年。
★★★★★ 何默真(量販女王)

◆ 來自於市場研究專家的肯定
趙粵先生基於對亞洲和零售業的深入瞭解,在非政府組織領域的第一手經驗,以及對中國五口通商的研究,以平衡的方式闡述了屈臣氏的商業歷史、公司管理實踐和華人企業家的經營理念。
★★★★★ 陳志輝(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市場學系教授)

目錄

推薦序(韋以安)
推薦序(陳志輝)
推薦序(何默真)

致謝
前言

第一部分 全球化的歷程
第1章 屈臣氏的誕生
第2章 清末民初的艱難歲月
第3章 二戰後的復甦與轉型
第4章 扭轉乾坤,重回神州、寶島、獅城
第5章 扎根南海諸國
第6章 進入歐洲的雙跳板
第7章 晉身歐亞前三大藥妝業的機遇
第8章 充滿挑戰的香水、美妝合併和新興市場
第9章 動盪中的有機成長

第二部分 最佳管理實踐
第10章 改變屈臣氏命運的三位英國人
第11章 李嘉誠的「王道」商業哲學,與優秀到卓越的轉型
第12章 跨世紀的市場、品牌策略與「4+2」公式
第13章 零售市場前景:消費者趨勢、電子商務、跨世代策略
第14章 淡馬錫主權基金與屈臣氏的未來

附錄 1839至2020年,影響中國大陸、香港的大事表
附註

 

自序

  「屈臣氏」在歐亞多國包括大中華地區都是家喻戶曉的名字,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當許多人得知屈臣氏已有180年的悠久歷史時,可能會感到驚訝。這段漫長的商業發展史,既豐富多彩也曾起落千秋,同時描述了中英企業家們在大時代下的營商理念、中國大陸的發展、社會責任、領導力等。「全球化」一詞在20世紀下半葉開始使用,筆者在1992年參加位於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學院(IMD)的全球化管理課程中,對「思維國際化、行為本土化」這個詞彙有所認知,並在日後工作中有機會實踐。

  《街角的藥妝龍頭》一書的構思,始於作者對屈臣氏在2000至2005年間在歐洲的收購合併成就有所著迷,緣因筆者在1980年代初曾任職屈臣氏入口與西藥部市場部經理。筆者在研究亞洲最具標誌性的公司之一的屈臣氏發展史過程中,訪問了在過去曾擔任關鍵職位但已離職的前雇員。他們按已公開的資料,提供了個人對屈臣氏的見解,以及它如何應對世界、歐亞及中國風雲變幻下的市場動態與消費者趨勢。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屈臣氏的商業歷史與過程,而第二部分則闡述締造屈臣氏全球化管理新思維。屈臣氏在其前75年具有壟斷地位的熱銷明星產品包括「荷蘭水」、疳積「花塔餅」和鴉片「戒煙藥」。然後經歷了25年的風風雨雨,接著在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3年8個月的日本佔領時期被逼歇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屈臣氏迅速恢復了其在香港領先的製造業和零售藥房地位。但在1953年韓戰結束後,東亞經濟再次萎縮,屈臣氏的業務發展緩慢。1963年,「和記」國際成為它的最大股東,業務開始穩步成長。1973年全球石油危機發生後,由於業務過度擴張,屈臣氏開始掙扎求存。

  1981年,李嘉誠先生作為大股東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成為屈臣氏的全資控股公司(2014年1月改稱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簡稱「長和」)。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描述和分析過去36年,自1984年12月中英兩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後,屈臣氏的管理階層如何制定與靈活執行全球化與風險分散的戰略。1982年,當屈臣氏仍然是一家本地零售商時,英籍零售業資深管理者韋以安先生接任集團董事總經理。在他服務的25年間,成功領導了屈臣氏的飛躍,尤其是在2000到2006年的7年期間,屈臣氏在歐洲接二連三的購併,定調了它成為全球第三大藥妝連鎖王國。2014年,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成為屈臣氏的主要股東之一。翌年,屈臣氏開始面對電商,尤其是中國大陸阿里系的網購競爭快速取代傳統零售的趨勢。屈臣氏在投資5年後建立的「DARE」策略,無縫的在線上與線下與1.3億付費會員連結,終於在2018年底成功地扭轉形勢。

  2020年3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宣佈COVID-19成為全球大流行病,其總幹事譚德塞博士在7月31日向突發事件委員會致辭時指出:「這是百年一遇的健康危機,其影響將持續幾十年。」

  2020年,屈臣氏全年營業及EBIT比起2019年分別下跌6%與20%,主因是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於下半年才開始復甦。

 

  面對變化的疫情,以及Y世代與Z世代消費者行為的新常態,許多全球化企業已經開展「戰略遠見制度化」來補充過往定期制定的3年策略性計畫。2021年是屈臣氏成立180周年,亦是屈臣氏可以把握機遇轉型的一年,筆者祝願屈臣氏的管理者秉承其歷代先驅的企業家精神,勇攀高峰,邁向全球化藥妝業的頭號寶座。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不錯,應該買來看看。

可能是 1 人、站立和文字的圖像

內容簡介
提到戰爭,往往聯想到士兵、將帥和國家領導人。
被迫捲入動盪的平民百姓,卻是影響最深的那群人。
本書還原二戰到美軍占領時期,日本社會大眾生活的軌跡,
追尋他們在戰火中求生的身影,銘記戰爭的殘酷與悲傷。

  大分縣,一個可能連日本人都不清楚地理位置的縣市,與二次世界大戰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偷襲珍珠港艦隊的訓練基地、代表日本戰敗受降的官員,到戰後美軍駐紮的地方指揮中心,都與大分有所淵源。生活在當地的居民,是如何看待這場既遙遠又近在眼前的戰爭,盡力求生並尋找生存的意義?

  作者埃德加‧波特和冉瑩夫婦,訪問了超過四十位在地耆老,他們當年是學生、教師、助產士,甚至是神風特攻隊隊員,並且結合大分縣各地檔案館豐富的報刊、民眾回憶錄,重建了這段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人們在戰爭下的日常生活,以及面對戰爭的心境與態度。

  ‧戰前新聞媒體如何煽動民眾,讚揚永不落敗的日本帝國?
  ‧戰爭期間,學生如何被動員到工廠製作武器,為戰爭做出貢獻?
  ‧戰爭期間,助產士如何在美軍猛烈轟炸下,克難地為產婦接生?
  ‧戰後,進駐日本的美軍部隊,如何給日本人帶來新的文化和衝擊?

本書特色

  1.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了解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2.訪問超過四十位經歷二戰的日本民眾,第一手揭露他們的經歷,以及對戰爭的看法。
  3.了解日本老百姓如何在戰火下努力求生,反思戰爭帶來的傷痛和扭曲。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藍適齊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一致推薦(依來函順序排列)
  林志宏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江仲淵 「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宋彥陞 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
  Cheap  知識型歷史YouTuber

各界好評

  「詮釋戰爭雖然經常屬於勝利者的聲音,但理解戰爭卻不該只有他們的權利。這本以戰時大分縣民眾生活與經歷為主的書,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管道來看待歷史。作者充分運用口訪、參證史料及相關研究,說明記憶具有多重複數的性質,並應正視戰爭帶來有形傷害與無形遺產。」——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精彩真實的著作,有別於大人物博弈的傳統視角,此書充分體現時代巨輪之下,平民百姓對於戰爭的取捨與無力感。」——江仲淵,「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過往對於二次大戰的討論,經常著墨於重大事件及其影響,很少關注平民百姓的戰爭經歷。本書透過爬梳大量史料和訪談相關當事人,努力還原大分縣在二戰期間扮演的關鍵角色,帶領讀者一同回顧當地民眾塵封多年的戰爭記憶。」——宋彥陞,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

  「通過四十名來自不同地區的日本男女,了解到戰爭是多麼個可怕,藉由日本平民的第一手資料,讓我們對日本戰時的生活有了驚人的認識。受訪者的範圍很廣,有學生、家庭主婦、護理師、記者、士兵,甚至是神風特攻隊的倖存者。了解戰爭,才能避免戰爭。」——Cheap,知識型歷史YouTuber

  「敵軍大後方民眾的生活總是難以捕捉,但透過訪談和檔案研究,波特夫婦利用日本大分縣獨一無二的材料,讓我們得以窺探居住在日本鄉村的一般大眾,面對戰爭和戰後美軍的占領,如何從中求生並找到生命的意義。」——愛德華‧舒爾茨(Edward J. Shultz),夏威夷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學院榮譽教授。

  「作者波特夫婦將學生、工廠工人、護士、助產士、教師、水手,以及神風特攻隊飛行員的記憶,交織在一起,描繪出在二次世界大戰這個極端年代下,一幅相當珍貴的日本鄉村的日常生活圖像……最後,本書對於戰爭的悲慘與磨難,是如何影響平民百姓與他們的觀點,提供了相當清楚的見解」——《日本時報》(Japan Times)

  「從參與一九三七年進攻南京的師團、諸多軍官將校和政治領導人,到備戰襲擊珍珠港艦隊的海軍基地、神風特攻隊的訓練中心,全部都源自於大分縣。甚至美軍占領期間,其中一個區域總部就設置於大分縣底下的別府市。本書結合了四十多位大分當地居民的回憶,以及日本戰時、戰後更大的敘事脈絡,提供了一段極度重要且充滿吸引力,甚至過往在日本不被承認的日本歷史。此外,戰爭重大事件這類國家大事,和相關人員回憶的在地經驗,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更是本書引人入勝的地方。極度推薦!」——《選擇》(Choice)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埃德加‧波特(Edgar A. Porter)

  曾任美國夏威夷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學院(School of Asian and Pacific Studies)院長、日本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APU)國際關係與學術事務副校長,現為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榮譽教授。

  著有《外籍教師在中國:新一代遇上老問題》(Foreign Teachers in China: Old Problems for a New Generation 1979-1989)、《人民的醫生馬海德:中國五十年》(People’s Doctor: George Hatem and China's Revolution)。

冉瑩(Ran Ying Porter)

  一九五○年代中期,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六○年代末作為知識青年,到中國北大荒屯墾戍邊;七○年代後期,成為中國恢復高考後第一屆大學生;八○年代初,赴美從事教育工作多年。著有中文長篇小說《原草枯榮》。

目錄
導讀 願不再有人被遺忘:「多元」而「包容」的戰爭記憶/藍適齊
前言

第一章 「要有大事了!」
佐伯進入戰事
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來到佐伯
錯亂的驕傲

第二章 上下一心,舉國一體
奇襲珍珠港
動員民衆
私下的質疑

第三章 集結大分男兒
「離別我的故鄉」
送給希特勒的禮物
大分兵
攻打南京
南京遺留問題與大分的驕傲
47聯隊駐紮作者冉瑩的家鄉
勝利、占領、前進

第四章擴大戰爭,動員民衆
農民與漁民
天皇侍衛
空空的骨灰盒
「雖死猶榮」的塞班孩子

第五章 「戰無不勝」的日本
道德教育
掩蓋真相
軍國主義教育
學習殺戮,準備赴死
體罰
躲避徵召
疲憊悄然增長

第六章 天來之火
目標:大分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無處可藏
填炸彈坑、挖防空洞

第七章 「我死而無憾」
神風特攻隊少年
大分的神風

第八章永不停歇的警報
一位小學校長的日誌
孩子也是目標
防空洞裡接生

第九章 仇恨的火焰
兒童瞭望哨
「容易得像送牛奶」
被撞落的美軍轟炸機
激戰時不忘尋寶

第十章 一九四五年五月和六月
戰爭吃緊,當局告慰
亡命的神風
死亡的腐臭

第十一章 炸毀大分市
目標:老百姓
勇敢的護理師
炸彈太多,目標太少

第十二章 天皇的國策顧問
拒絕投降
東京(大本營裡)的大分人
在密蘇里號戰艦上簽降的大分人

第十三章 來之不易的《大東亞戰爭終戰詔書》
全力以赴
救死扶傷
新式炸彈

第十四章 終戰
「玉音放送」
毒藥
作鳥獸散
宇垣纏的自尊

第十五章 飢餓、困惑與恐懼
占領軍的計畫
恐慌
以物換食
一位母親的自尊
護理師的記憶

第十六章 占領軍進駐
相互了解
為美國人工作
清查違禁品
修改教科書

第十七章 苦澀歸鄉
遣散回鄉
尷尬的團聚

第十八章 占領軍安營紮寨
審查制度與新秩序
棒球與巧克力
鋪張浪費的美國人

第十九章 為占領軍服務
招募志願者
關閉「貸席」──半真半假
「瘋瑪麗」和「別府小姐」
韓戰、撤出別府

結語

日本大分縣重大事件年表(一九○五至一九五七)
受訪人名單
參考書目
註釋

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450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引自民國學社FACEBOOK粉絲頁:

可能是 1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蔣介石の 戦時外交と 戦後構想 1941-1971年 段瑞聡 D”Ru Ruicong 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的圖像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部的段瑞聰教授,將他過去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出版了,書名是《蒋介石の戦時外交と戦後構想――1941-1971年》,我們初步翻譯為「蔣介石的戰時外交與戰後構想(1941-1971)」。
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連結:
段老師長期研究蔣介石的外交,每次來台灣參加研討會,會後如果要找他,就得到國史館,或是中研院近代史檔案館,因為他都把寶貴的時間用在看檔案、做研究上面。我們也很早就知道這本書要出版的消息,這個月終於等到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的通知。只是定價一本含稅要7,480元日幣,以小編的財力……
這本書的主軸,放在中國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參與,與反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在主張收復失土,廢除不平等條約,以及亞洲殖民地獨立的同時,蔣介石不可避免的,需要美國、英國、蘇聯的協助,加上聯合國開始運作,還有戰後與日本複雜的問題(和解?求償?美國占領?)這本書也充分利用了包括「蔣介石日記」在內的重要人物日記,試圖追溯蔣介石最後沒有成功的「革命」軌跡。
這本書的目錄我們初步翻譯如下:
前 言 革命與戰爭世紀中的蔣介石
第一部 戰時外交與戰後構想
第一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外交戰略
第二章 1942年蔣介石訪印:
    中華思想、帝國主義、亞洲意識
第三章 太平洋戰爭初期的戰後構想(1941-1943)
第四章 聯合國的成立與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
    從頓巴敦橡園到舊金山
第二部 戰後處理與中日、中美關係
第五章 戰後初期的對日和談構想(一):
    對日和約審議委員會
第六章 戰後初期的對日和談構想(二):
    對日和約的三個草案
第七章 戰後初期對日關係的摸索:
    1948年張羣訪日
第八章 「中美關係白皮書」的影響與中美關係的動搖
第三部 繼續革命論與正統性之爭
第九章 第三期國民革命和新理論的建立
第十章 「兩個中國」問題與聯合國代表權:
    非洲躍上舞台
結 論 從革命理想到戰後構想:
    摸索及其侷限
從清末西力東漸以來,中國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參加西方脈絡下的國際遊戲。西方用他們熟悉的方式,要求東方國家配合,日本如此,朝鮮如此,安南如此,中國當然也不例外。
這跟傳統的朝貢貿易體制不同,像我們曾經提過的新疆邊境坎巨提部落王國,就一方面跟英印政府走西方制度,一方面又跟清朝維持傳統朝貢貿易行為。
當蔣介石當上領導人之後,他也不可避免地要加入西方的國際遊戲。可是不要忘了,早期北伐的時候,國民黨是採行革命外交。蔣介石要如何在革命與西方外交中找到平衡點,完成他的革命事業呢?
就看段老師有沒有為我們解答了。
附圖封面分享自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推特。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