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史書資訊 (2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近代生理學在中國(1851-1926)


作者:袁媛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內容簡介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生理學方面的知識,基本上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這個移植過程,毫無疑問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個部分,也是我國近代生理學史、醫學史,乃至科學史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一直以來,這一段歷史很少有人問津,至今還沒有人進行過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書力圖還原生理學早期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探討國人對生理學的接受過程。

本書所關注的是醫學的基礎學科——生理學早期在我國的傳播歷史。1851年,來華醫學傳教士合信在行醫之余,編撰了《全體新論》一書,向中國人首次介紹了西方的近代生理學。自此,生理學在我國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發展過程。經過各方人士多年的努力,1926年,在協和醫科大學內,成立了中國生理學會。這也標志著西方的近代生理學在我國正式建立了起來。這一段歷史,既包含了當時西方的醫學傳教土們在行醫之余進行基礎學科傳播的努力,也包含了國人從初識西洋生理到徹底接受的過程,更特別的是,它反映了近代中西醫在學理上的爭論與沖突,耐人尋味。



作者:
袁媛,女,1976年生。1997年畢業于湖北大學生物系生物工程專業。2003年獲華中科技大學科學哲學碩士學位。2007年于上海交通大學獲科學 史 博士學位。後在東華大學任教至今。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醫學史。已在《自然辯證法通訊》、《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各類雜志上發表論文多篇。


 


目錄



寫在前面

引言

一、選題的意義和研究的角度

二、學術史回顧

三、身體、靈魂和天主︰明末清初來華的西方生理學

四、嘗試融合與懷疑排斥︰當士大夫遇上蓋倫

五、15世紀到19世紀初的西方生理學

第一章 從《全體新論》到《體功學》︰精英層的交流與傳播

第一節 早期的醫學傳教

第二節 值得紀念的開拓者︰早期編譯生理學著作的醫學傳教士們

第三節 甲年之前的生理學著作

一、《全體新論》︰開山之作

二、《,省身指掌》︰教科書的範例

三、《身理啟蒙》︰生理學普及的先鋒

四、甲午之前生理學著作的特點

第四節 20世紀的生理學著作

一、《體功學》︰走向成熟的過渡

二、來自日本的《生理學》

第五節 我國早期生理學著作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一、我國早期生理學著作的發展歷程

二、實驗傳統的開闢

三、歐關、日本的著作影響之比較

四、早期生理學著作的影響

第二章 報刊︰走向大眾

第一節 實踐先行,理論滯後︰傳教士的嘗試

一、專業領域的交流︰《博醫會報》

二、初級生理學知識的普及︰《格致匯編》與《格致益聞匯報》

第二節 精英們的努力
一、從西醫到中醫︰《中華醫學雜志》、《醫學世界》和《中西醫學報》

二、從知識分子到大眾︰《廣益叢報》、《中國白話報》和《科學》

三、間接的影響︰出版于日本的報刊

第三節 大眾身體觀念的變革︰報刊的力量

第三章 專業建立的基石︰生理學人才的培養

第一節 早期的人才培養

第二節 南湘雅,北協和︰早期的教會醫學校

一、北京協和醫科大學

二、廣州夏葛女子醫學校

三、濟南協和醫學院

四、湖南湘雅醫學院

五、聖約翰大學醫學院

六、華西醫科大學

七、教科書的煩惱

第三節 從京師同文館到軍醫學校

一、京師同文館︰初次講授

二、京師大學堂醫學館

三、軍醫學校

第四節 正式教育之發端︰天津總督醫學校

一、學校的成立︰中西合作

二、辦學︰優勢與困境共存

三、學校的地位和影響

第五節 從小學到中學︰生理學知識的普及教育

第六節 漂洋過海︰留學生教育

一、歐美留學生

二、留日學生

第七節 生理學建立的基石︰早期我國生理學人才培養的特點和作用

一、早期我國本土生理學教育的特點

二、早期我國留學生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 是中國生理,抑是外國生理

第一節 中醫生理

一、近代以前的中醫生理學

二、王清任︰《醫林改錯》

第二節 當中醫生理遇上西醫生理

一、初臨威脅︰中學為本——早期中醫對西方生理學的態度

二、正式踫撞︰甲午以後中醫對西方生理學的態度

第三節 近代中醫教育對生理學的接納和吸收

一、近代以前的中醫教育

二、近代的中醫教育概況

三、近代中醫學校中的生理學教育

第五章 我國早期生理學名詞的翻譯及演變

第一節 早期生理學名詞的翻譯

第二節 生理學名詞的統一工作

一、博醫會關于生理學名詞的討論

二、醫學名詞審查會和科學名詞審查會對生理學名詞的統一

第三節 我國早期生理學名詞的演變

結語

一、近代生理學在我國的建立過程

二、日本和英美的影響之比較

三、我國早期生理學名詞的翻譯和演變

四、後繼研究

參考文獻

後記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69574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 金仕起 老師的新書,敬請參閱。


 


 


中國古代的醫學、醫史與政治: 以醫史本文為中心的一個分析


    者:金仕起


出版社:政大出版社


出版日: 2010/09/01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中國古代醫學論述、醫制政典和醫史事語等資料的形成脈絡出發,分析其體裁、編次、敘事、論斷、寓意,及論述動向,藉以探討晚周秦漢醫學論述、醫史建構與政治變遷間的可能關係,說明促成中國古代醫學變遷的可能動力。


 


目次:


杜正勝先生代序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一、醫療、數術與方技
 二、醫經、政典和事語
 三、資料、課題與取徑
 四、本書概要


第二章 「道在於一」的追求:古代醫經的論述動向
 一、問題的源起
 二、問對體裁、「依託」與醫學文本編寫者的主體性
 三、覽觀雜學:古代醫學的傳習型態
 四、師資、文本與「禁方」重探
 五、古代醫學論述的基本趨向
 六、結論


第三章 「生生之具」的表與裡:《漢志》方技目錄的現實涵義
 一、研究問題與取徑:從《漢志》的體例與性質出發
 二、折中六藝:《漢志》的學術立場
 三、由道及器:《漢志》的部次觀點
 四、《漢志》的古方技史圖象與歷史意義
 五、結論


第四章 「聖人預知微」的期待:《扁鵲倉公列傳》的撰述意旨析論
 一、問題的提出:〈扁倉傳〉的敘事結構與書寫脈絡
 二、〈扁倉傳〉命題的意義
 三、〈扁倉傳〉編次的意義
 四、〈扁倉傳〉論斷的意義
 五、結論


第五章 「王官之一守」的虛與實:古代醫政的界限與醫療者的角色
 一、問題的提出:《周禮》醫療官守的職任與知識特色
 二、晚周醫政與醫療者角色的蠡測
 三、周秦之閒至漢初醫政與醫療者的角色變遷
 四、兩漢時期醫政的界限與醫療者的角色
 五、結論


第六章 「醫及國家乎?」:醫和論述的歷史背景與義涵
 一、問題的源起
 二、晚周晉的內外形勢:以晉平公的身世為中心
 三、子產赴晉的時代背景與現實義涵
 四、醫和赴秦的背景及其與晉 國 君臣問對的義涵
 五、結論


第七章 餘論


徵引文獻


作者介紹:


金仕起
【經歷】2004.02-迄今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專 任助理 教授
2003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兼 任助理 教授
2003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兼 任助理 教授
1995-1997
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兼任講師
1994-1996
國立臺灣大學兼任講師
【學歷】2003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

1994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1990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
【講授科目】中國古代社會史

中國古代醫療史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824767&pf_id=99E155q9K103i 63F 108p 69L 110g 125jHXqQLc1126SxV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824767&pf_id=99E155q9K103i 63F 108p 69L 110g 125jHXqQLc1126SxV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應可歸類至影像與醫療史的範疇吧~?古代的圖像似乎更有價值,但解讀上也相對更困難。


 


 


漢畫像石與中醫文化


作  者:楊金萍 著


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7-1


 


內容簡介:


本書以闡釋畫像內容為主線,在全面解析畫像內容的前提下,透視畫像背後所映射的早期思想文化內涵,如關於生命起源、生殖崇拜、神仙養生、針砭起源、人們對疾病及神鬼的認識等內容,進而在漢畫像石所展現的思想文化大背景下,闡釋中醫文化內涵。這種闡釋與聯繫是有機的自然的聯繫,而不是牽強的生搬硬套。


 


目錄:
一、漢畫像石簡介
二、漢畫像石的內容
三、不同地區漢畫像石與地域文化的特點
四、漢畫像石研究的意義
五、漢畫像石中的中醫文化內涵

上篇
第一章 漢畫像石中的聖賢與神祗圖
伏羲與女媧
一、伏羲、女媧在史乘中的地位
二、畫像石中伏羲、女媧交尾圖的意蘊
高裸
一、高裸身份的變遷
二、高裸之祭與奔者不禁
三、高裸崇拜與房中術及房事養生學

西王母
一、《山海經》中的西王母
二、西王母與《穆天子傳》及漢武帝仙桃傳說
三、西王母與崑崙仙境及不死仙藥
四、西王母祠與民間信仰
東王公

一、太一的內涵與身份
二、太一式佔與《靈樞·九宮八風》
神農
一、神農名號
二、神農與原始農耕
三、神農嘗百草
四、先農三皇之祠
黃帝
一、修德振兵——五帝之首
二、鳳凰祥集及鑄鼎升天
三、黃老之學與《黃帝四經》
四、《黃帝內經》與黃老之學
風神·風伯與風邪
一、烏與風神
二、飛廉與風伯
三、箕星與風師
四、祭風、風佔、風禍與止風
五、 禍風風為百病之長
六、《神農本草經》中的祛風藥

第二章 漢畫像石中的神怪與祥瑞圖

一、龍的圖騰崇拜及神性崇拜
二、龍與雷、雨、雲、虹
三、龍與性及生殖意義
四、龍蹺與昇仙
五、辟邪與祥瑞
六、中藥龍骨
鳳凰
一、鳳凰為火精、太陽鳥
二、鳳凰圖騰與信仰
三、鳳凰與祥瑞思想
四、鳳凰與辟邪、昇仙
五、鳳凰與丹藥
四神
一、四神的含義及由來
二、四神湯
鹿
一、鹿與祥瑞及嘉禮
二、鹿與昇仙
三、鹿與食俗
四、鹿與中藥

一、魚圖騰及魚崇拜
二、羽化思乘鯉
三、魚水之歡
四、祥瑞之兆
五、魚與飲食
六、魚與中藥
螺與螺女
一、螺圖騰與螺神崇拜
二、螺女
三、螺蝸與中藥
蟾蜍
一、蟾蜍、蛙崇拜
二、女媧、蛙與生殖崇拜
三、蟾蜍、月亮與嫦娥
四、蟾蜍與仙藥
五、蟾蜍與中藥
六、《黃帝蝦蟆經》與《明堂蝦蟆圖》
靈芝
一、不死仙藥
二、吉祥瑞應
三、性愛女神與媚藥
莫莢

一、玉——通靈神物
二、符瑞象徵
三、食玉求仙
四、玉石藥用
甘露

下篇
第一章 漢畫像石中的鳥圖騰與鳥醫圖
一、鳥圖騰與鳥夷
二、烏圖騰與生命象徵意義
三、烏圖騰與鳥醫——扁鵲
四、鳥圖騰與針砭的起源
第二章 漢畫像石中的行針圖
一、扁鵲針刺圖與九針的形制
二、砭石文獻研究
三、扁鵲針刺圖中的進針方式
第三章 漢畫像石中的羽化神仙圖
一、羽化昇仙思想追溯
二、醫道通仙道
第四章 漢畫像石中的燕飲圖與庖廚圖
一、燕飲圖
二、庖廚圖
三、燕飲圖與庖廚圖
第五章 漢畫像石中的巫儺圖
一、儺祭儺舞
二、漢代巫儺產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三、巫儺與疫病
四、醫學中早期的巫術色彩及醫與巫的鬥爭
五、《神農本草經》避疫殺鬼藥
第六章 漢畫像石中的養老圖
一、聖賢孝子與養老
二、食禮與養老
三、高年賜鳩杖制度


 


 


http://www.waterlike.com.tw/bookdata.asp?NO=K 87C 10900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代中國與東南亞中醫藥交流研究


作者:馮立軍


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導語


        《古代中國與東南亞中醫藥交流研究》一書,從中外關係的視野,對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中醫藥,與東南亞各國家或地區的交流,做了生動細緻的描述和分析。它以海外貿易中的貿易商品——中藥材為關注點,突出華僑華人在雙方中醫藥交流中的載體作用。同時,以族群認同理論來解析中醫藥在東南亞的傳播和發展。另外,還通過對古代中國與東南亞中醫藥交流的研究,再現了彼此之間長期存在的朝貢貿易關係、民間海外貿易關係以及貿易與移民等各種較為複雜的關係,這對思考和創新東亞海洋經濟秩序具有一定的歷史借鑒作用和現實意義。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古代中國醫藥的發展概況
  
第一節  從遠古到西元前21世紀的醫療活動
  
第二節  中國古代藥物學的發展
  
第三節  中國古代醫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第四節  中國古代醫事制度的發展
  
第五節  中國古代的醫學教育
第二章  古代東南亞各民族醫藥衛生習俗
  
第一節  治病的習俗和傳統
  
第二節  藥物的發現、使用及衛生習俗的積累
第三章  中越中醫藥交流
  
第一節  早期的中醫藥交流
  
第二節  宋元時期中越中醫藥交流進一步發展
  
第三節  明清時期中醫藥在越南的推廣
第四章  中泰中醫藥交流
  
第一節  明代以前中泰中醫藥交流
  
第二節  明代中國與泰國的中醫藥交流
  
第三節  清代中泰中醫藥交流
  
第四節  中泰醫藥交流的影響
第五章  中國與印尼的中醫藥交流
  
第一節  唐代以前中國與印尼的中醫藥交流
  
第二節  宋元時期中國與印尼的中醫藥交流
  
第三節  明代中國與印尼的中醫藥交流
  
第四節  清代中國與印尼的中醫藥交流
第六章  中國與馬來蘭島的中醫藥交流
  
第一節  明代以前中國與馬來半島的中醫藥交流
  
第二節  明代中國與馬來半島的中醫藥交流
  
第三節  清代中國與馬來半島的香藥貿易
  
第四節  華僑華人與中醫藥在馬來蘭島的傳播
第七章  中國與菲律的中醫藥交流
  
第一節  元代以前中國與菲律賓的中醫藥交流
  
第二節  明代中國與菲律賓的中醫藥交流
  
第三節  清代中國與菲律賓的中交流
第八章  中國與東南亞中醫藥交流的影響
後記


 


 


http://www.bookuu.com/kgsm/ts/ 2010/05/28 /1748667.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河醫派三百年︰孟河醫派研究薈萃


作者:李夏亭 主編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內容簡介: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在繁衍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科學體系,也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澱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而從常州孟河這片文化土壤中生發的孟河醫派,從其高深的學術造詣,豐富的臨床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功績,影響深遠,享譽海內外。


考孟河醫派,明末清初就有馬榮成、費尚有、法證麟、沙晚峰等以啟其先。至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孟河醫派崛起于吳中,以費、馬、巢、丁四大家為代表的孟河醫派名揚大江南北,成為江蘇醫家一大流派,一個歷史影響深遠的地域性流派,是祖國醫學繼溫病派後的一支新軍,文化底蘊深厚,流派色彩明顯,學術成就突出,業績彪炳,薪火相傳,至今不哀。正如近代名醫丁甘仁在《診余集序》中所說吾吳醫學之盛,四于天下;而吾孟河名醫之眾,又冠于吳中。  


本書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對歷史上孟河醫派學術思想的回顧梳理,又有對當今孟河醫派臨床實踐的歸納總結;既有對孟河醫派名師大家的考證溯源,又有對孟河醫派傳承弟子的全面搜集;既有從中醫藥科學內涵角度進行的精闢分析,又有從吳文化特性角度展開的泛思考;既有簡廉驗便的臨證方藥,又有引人入勝的軼事趣聞,本書代表了多年來孟河醫派的研究成果和水平。


編寫本書的目的就是能為大家提供線索,了解孟河醫派的歷史由來和發展,對孟河醫派的產生和發展、流派特色、學術思想、臨床應用價值進行系統性的研究,作為課題研究的成果,為同道提供參考。


 


目錄`:


常州孟河和孟河醫派的歷史源流
孟河醫派紀事年譜

一、清代以前時期

二、清代時期

三、民國時期

四、現代時期

五、結語

孟河派醫人考

一、費氏系列

二、馬氏系列

三、丁氏系列

四、巢氏系列

五、其他系列

孟河醫派傳承譜

一、費氏傳承系列

二、馬氏傳承系列

三、丁甘仁傳承繁列

四、巢氏傳承系列

五、其他傳承系更

孟河派名醫傳略

法征麟

馬省三

費伯雄

沙石安

馬培之

巢崇山

余听鴻

費繩甫

陳虯

鄧星伯

沈奉江

馬伯藩

丁甘仁

賀季衡

巢渭芳

惲樹玨

謝觀

張簡齋

丁元彥

費保彥

陸淵雷

馬澤人

張澤生

鄒雲翔

巢少芳

顏亦魯

嚴蒼山

蔣文芳

王一仁

許半龍

章巨膺

岳美中

……
孟河派名醫學術思想研究選編

孟河派名家臨床經驗選編

孟河醫派軼事

對孟河醫派(醫家)的評價

一、清代

二、近代

三、現代

孟河醫家著作分類表

孟河醫派研究相關著作目錄索引

孟河醫派研究相關論文目錄索引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40515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本書是政大歷史所2008年碩士論文改寫出版的,作者為劉鴻德,指導教授則為呂紹理先生。


 


 


在醫療行政與醫學專業之間:邱仕榮及其同時代的臺大醫院與臺灣醫學















    者:劉鴻德



精平裝/頁數: 平裝本 / 320



出版社:國立編譯館



出版日: 2010/07/01



 


內容簡介:


    本文以邱仕榮先生為核心,並探討其所處於同時代的臺大醫院與臺灣醫學之間彼此的關聯性。筆者大致分為三個方向,論述這段經歷:首先是「醫學專業」,專業的形塑是需要接受嚴格的審定標準,邱仕榮是早期少數接觸醫學教育的菁英,且其專長為婦產科醫學的「妊娠中毒症」,以醫學專業的角度觀察邱仕榮在戰後臺灣醫學史中的位置,則有助於釐清臺灣醫學發展的特質。其次是「醫療機構」,自1940年大學畢業後,邱仕榮就一直待在臺大醫院服務將近半個世紀,其中有近20年的時間擔任臺大醫院的領導要職,在醫院行政的發展脈絡中,邱仕榮確實影響戰後臺灣醫療行政的發展,而醫院的制度化、透明化、專業化都有助於醫病關係的提昇,以及改善醫療環境的品質,建立良好互動的醫療社會。第三是「醫學社群」,邱仕榮所處的年代仍屬於草創時期,許多醫學社群團體都尚未健全,因此邱仕榮才有機會參與創辦臺灣省醫學會、國際外科學院、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中華民國醫院行政協會、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臺大景福基金會等重要的醫學社群團體。社群的出現不僅提供專業知識的互動橋樑,且透過社群領導者的行政能力提出建言,改善臺灣醫療社會的現狀,增進國際交流合作的契機。


    此外,本書也探討「專業」與「行政」的雙重權威特質,尤其是醫師最具有代表性,如何看待兩者間比重所延伸出的涵意,是值得加以探討的議題。過去討論醫學史總著眼於醫學學術專業強的價值觀,因此就忽略醫院行政中的領導能力與資源分配,醫院行政也應是醫學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主角。


 



原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緣起………………………………………………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研究課題與方法架構…………………………………


第二章 早年經歷與步入杏林……………………………………


第一節 家世淵源與求學經歷…………………………………


第二節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時期(1936-1945)……………


第三節 戰後初期臺大醫院的承繼與醫院制度化……………


第三章 景福門旁的醫療世界……………………………………


第一節 戰後臺大婦產科醫學教育及其學術系譜……………


第二節 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時期(1964-1972)………


第三節 塑造「醫院」:戰後臺灣醫院行政的確立……………


第四章 醫學專業與社群團體……………………………………


第一節 醫學殿堂:臺灣省醫學會的延續與變遷……………


第二節 婦產科專業化: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之開展……


第三節 回家團圓:臺大景福會的整合與精神………………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131279&pf_id=99b155E9L103p79h108W65w104f124MZAzWHf890RhZ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42337&ctNode=2157&mp=2013


論文全文: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42337&ctNode=2157&mp=201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一個藥物征服醫藥市場的世界史


 


阿司匹林傳奇


作者:()迪爾米德·傑弗里斯|譯者:暴永寧//王惠


出版社:北京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0/07/01


 


內容大鋼


        全球每年要消耗阿司匹林兩千億片以上。它的適用範圍,從最初的治療頭疼腦熱、風濕痛,逐步擴大到預防心肌梗死、中風和一部分癌症,以及防治老年性痴呆和牙周疾病。


本書對阿司匹林起伏跌宕的歷史,從古代埃及這一起始點談起,一直到醫學進入21世紀,其中又以19世紀末的工業開發、1918年的流感大爆發,以及以拜耳公司為代表的大醫藥公司的強力發展為主線。


讀者在書中會接觸到印地安納·瓊斯式的美國冒險人物、英國小鎮的基督教牧師、被驅趕出歷史的猶太裔科學家、澳大利亞藥劑師和紐西蘭的廣告聖手等諸多人物;更能聽到幾樁深刻揭示出醫藥與市場緊密關聯的故事——拜耳公司及其專利,為推介阿司匹林而在德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南美多個國家進行的商業大戰,這一藥品在「第三帝國」時期的法本公司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醫藥界重組支離破碎的阿司匹林市場的努力。


 


目錄


致謝
序言
第一部
1
古埃及醫學紙草書卷的秘方
2
從英國的一種樹木上剝下的樹皮
3
拼圖漸現端倪
4
靈藥問世
第二部
5
專利重要,病人重要,但銷售最重要!
6
化學家的戰爭
7
文明險些滅絕……
8
阿司匹林時代

9
道德淪喪的時期
第三部
10
溶解帶來新升級;競爭付出高代價
11
原來如此!
12
心臟面面觀
13 21
世紀的靈藥
與拜耳公司和阿司匹林有直接關聯的專有名稱


 


http://tl.bookuu.com/kgsm/ts/big5/ 2010/08/05 /1807075.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本書就比較專門一點了,有些為此學科發展來加以背書的味道。談學科史就不能不談實際臨床技術的發展脈絡,喜歡研究內史的朋友可以參考。


 


《中國學科史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2010.04


 


簡介


  中西醫結合是在中西醫交流和互補過程中產生的具有中國特點的新興學科。近代的「中西醫匯通」、「中醫科學化」和革命根據地時期的中西醫團結合作,為現代「中西醫結合」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經驗。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是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創建時期。中西醫結合研究綱領的確立,臨床和基礎研究成果的湧現,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教育系列一級學科的確定,《中西醫結合雜誌》的創刊,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的成立等,是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創立的重要標誌。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西醫結合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研究思路和方法得到改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研、醫療、教育機構不斷增多,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的發展和多種中西醫結合雜誌的編輯出版,加強了中西醫結合學術共同體的聯繫,繁榮了國內外的學術交流,促進了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創立和發展,都是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實現的。以病證結合」為重要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可。中西醫結合醫學不僅在中國衛生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對維護人類健康發揮了積極作用。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種種有待解決的問題,但中西醫結合醫學必將遵循著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適應著維護患者利益的社會需求,朝著創立具有中國特點的新醫藥學的目標不斷邁進。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課題研究成果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是中國科協學科史研究試點專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全書約35萬字,除「緒論」和 附錄「中西醫結合學科史大事記」外,主要內容分為4章:第1章「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前史」,簡約介紹了各文明古國的早期經驗醫學、西方醫學和中國醫學的發展歷程和特點、中國近代的中西醫交流等;第2章「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創立」,介紹了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奠基和創立的過程;第3章「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介紹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新發展;第4章「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評價與展望」,講述了國家對中西醫結合事業的支持、社會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認可,分析了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中國衛生事業中的地位、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國際影響、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是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發展史的學術著作,填補了中國現代醫學史研究的一項空白。該書通過對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創立和發展歷史的論述,揭示了醫學科學發展過程中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客觀規律,論證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長期並存,共同發展」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衛生方針,促進中西醫學的有機結合,創立具有中國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新醫藥學,是中國醫學發展的方向。《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的史料和史論,對制定中國衛生政策和科技政策,開展中西醫結合研究,發展中西醫結合事業,促進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摘要


1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前史
  第1  多源的早期經驗醫學及其共同特徵 
  第2  西方醫學發展歷程及特點
      
  第3  中國醫學發展歷程及特點
       
  第4  古代醫學交流與近代西方醫學的傳入

  第5  融匯中西醫的早期思想和實踐  


  


2章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創建
  第1  在曲折道路上啟程


  第2  關於學習和研究中醫方法的學術爭鳴
  第3  中西醫結合研究綱領的產生


第4節        中西醫結合學術共同體的形成


第5節        中西醫結合研究範例 


  第6  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成立和《中西醫結合雜誌》創刊


 


第3章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


第1節        中西醫結合部分專業研究進展


第2節        中西醫結合新概念、新理論的出現


  第3  對中西醫結合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反思
  第4  醫療、研究機構與大學裏學科力量的分佈
  第5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的發展


第6節        中西醫結合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


第4章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評價與展望


1  社會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認可


2節 國家支持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3節        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中國衛生事業中的地位


4  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國際影響


5節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6  對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趨勢的理解



 


詳介:http://zt.cast.org.cn/n435777/n435799/n1105056/n11810177/11867900.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醫學史


    者:()伯納姆(約翰·伯納姆(John Burnham),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遺產中心及歷 史系 教授,專長醫學史和美國社會史,尤其是精神病史。)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10/06/01


 


內容簡介:


醫學與健康史領域的研究近年來進展迅速。約翰·伯納姆在本書中把醫學史介紹給了對該領域比較生疏的讀者。他讓我們一窺堂奧的這個領域,一度只有醫生們縱筆馳騁,而在今天,它不僅吸引著一般的歷史學家,也吸引著決策者和各種類型的醫務工作者。
  醫學史的魅力在於歷史本身固有的戲劇性,醫學化勢力與去醫學化勢力之間持續的較量,尤其涉及到如下五個方面:所有時間、所有地點的治療者,從作法的巫師到技術專家;各個時代、各種文化中的病人;種種疾病,從魔鬼附身到每半小時擴大 一英寸 的可怕感染,還有不易察覺的環境毒害;新思想的發現與傳播,所謂的新思想巨細並出,瑕瑜參見;圍繞著醫療保障的無盡爭論,它如何影響社會,同時又如何受到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的制約。


 


目錄:


前言
導論 醫學史從哪里來
第一幕 治療者
第二幕 病人
第三幕 疾病
第四幕 知識的發現與傳播
第五幕 醫學和健康與社會的互動
結語 醫學史向何處去進一步閱讀文獻
索引


 


http://big5.dushu.com/book/1211039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醫」之殤:百年中醫沉浮錄


作者:陸金國


社: 廣東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 2010/06/01


 


簡介:


本書是對近代百年中醫風雲史的全景式描述,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珍貴的照片、塵封的檔案和生動的事件,深度刻畫了近代中醫在狂瀾突進、風雷激蕩的近代社會變革中的不屈與抗爭,形象描繪了當深深根植于傳統文化的中醫一朝遇上西醫時風雲詭譎的歷史煙塵,並由此而進一步對現下的中醫境遇與困局提出啟迪性思考。全書文圖並茂,文字洗練流暢,既具有豐富的史實性,又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更有深厚的思想性,角度和立意均為一絕。 2010年本書先後受邀在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官方媒體《南方都市報》及國家中醫藥行業唯一權威大報《中國中醫藥報》重磅連載,在業內外均引起很大反響,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其官網上置頂轉載,在各大中醫網站上的亦引爆點擊。


 


目錄:


序篇:古今大變局的開端,
晚清中西醫的匯通與論爭
甲午之疫:廣州不設防
衛生行政的起步:西醫當朝,中醫在野
梁啟超醫療事件與中醫境遇
合群進化:中醫社團意識的覺醒
1929
:中醫反擊廢止舊醫案
缺席還是僭席?——中醫納入教育系統的爭議

上醫醫國:中醫教育自主轉型
國醫時代(上):名分攸關的舊醫國醫之爭
國醫時代(中):科學化路向的傍徨
國醫時代(下):關乎國際體面的《國醫條例》之爭
慈善施仁:中醫服務的優秀傳統
海外堅守:華僑中醫的崎嶇生存
中醫考試:跛足的執業之路
中醫醫院:中西知識共存的空問
處方鑑定:司法中的中醫話語
南國特區:陳濟棠主政下的廣東中醫
考驗與轉機:中醫抗戰赴國難
在敵後:淪陷區中醫的生存和鬥爭
唇齒相依:廣東藥業的近代榮衰
爭鋒:戰後中醫的參政之途
國民政府要人與中醫
求索:如何才是新中醫
餘音:相信未來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137199&pf_id=99X155K9y102s7A103e70k109h128WMExJIu440Lg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應該是本比較通俗、大眾的小書吧。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醫外科與華佗


作者:孫堯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


出版年: 2010/6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其中之一,介紹了中醫外科與華佗。人們為了讚揚醫生的醫術高明,常常會用「華佗再世」來形容。古代名醫華佗,他神奇的醫術和傳奇的一生,在民間廣為流傳。華佗繼承了泰漢以來的寶貴醫學遺產,在其基礎上又有發展和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內科、婦科、小兒科、針灸科都很精通,而尤以外科最負生名。他的名字成了中醫藥卓越成就的象徵,他的發明為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目錄:


 初識華佗
 華佗拜師
 華佗與針灸
 華佗與麻沸散
 華佗與外科
 華佗與(五禽戲)
 華佗與草藥
 華佗與曹操
 華佗軼事
 華佗之死


 


 


http://www.99read.com/product/detail.aspx?proid=74162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阿維森納(Avicenna, 980-1037)亦稱伊本西納(Ibn Sina),波斯人。根據記載,他10歲可以背誦《可蘭經》,16歲開始習醫,一生寫過100多本書。《阿維森納醫典》大約成書於西元10111013之間,12世紀義大利人首先將其譯成拉丁文,後經猶太人加以注釋,以手抄本的形式傳到歐洲。15世紀隨著中國印刷術在歐洲的傳播,《醫典》更被歐洲和中亞各國廣為印行,僅西歐就印行27次之多。義大利法國德國英國等各大學的醫學教育,把《醫典》作為基本教材,代替了希臘蓋倫的醫學著作(當然,他的理论仍多數建立在希波克拉底斯和蓋倫的基礎,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上,融合論還是居多)。影響力一直持續到哈維時代(一說至18世紀)。當然,這本書也有一些缺失,Roberto Margotta 曾指出:是書在生理解剖學上的知識顯得不足,醫學分析有時好像是開玩笑,例如他分析愛情的自然現象時,說這是一種精神混亂。(也許正確喔!早期西洋醫學充滿很多今日看來非常奇怪的論述,很有意思。)


    譯者朱明本身就寫過例如〈中醫西傳的歷史脈絡--阿維森納《醫典》之研究〉、〈阿拉伯醫學概述及其傑出的代表醫家〉等文章。朱明指出:成書於西元11世紀初的《阿維森納醫典》,是世界醫學史上一部重要的醫學經典,長期被歐洲、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及北非諸國奉為醫學指南。中世紀的歐洲將該書作為權威性的醫學教科書一直沿用了700餘年。據統計,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以後,該書印刷次數之多,僅次於《聖經》。歐美學者非常重視此書的研究;然而至今,人們卻並不知道此書中已經整合與融入了中醫藥學的許多內容。朱認為,透過對此書的研究,可將中醫藥學傳播到歐洲、影響西醫學的歷史時限推進到西元11世紀宋代之時。我想,這可能是朱明認為出版此書的重要價值。不過,以醫史研究與教學的角度來看,多翻譯這樣的西方醫學經典是好的,如果上西方醫學史的課也能適度的解讀一下西醫原典,是不是更有意思也更有開創意義呢?


 


 


 


阿維森納醫典


作者:(阿拉伯)阿維森納|


譯者:朱明


出版社:人民衛生


出版日期:2010/06/01


 


內容大鋼`:


        阿維森納(980-1037)素有「中東醫聖」、「阿拉伯醫學王子」之美譽,是中世紀醫學和阿拉伯醫藥學最高醫藥學成就的代表。其與希波克拉底及蓋侖並稱為西方傳統醫學三巨匠。
       
阿維森納《醫典》是其醫藥學成就的集中體現,也是醫學史上最著名的一本獨一無二的、系統的醫藥學百科全書。《醫典》直接繼承了古希臘的醫學遺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嘗試著將希波克拉底和蓋侖的醫學論著綜合整理,其中還包括亞里士多德的生理學著作,同時也吸收了中國、印度、波斯等國的醫藥學成就,彙集了歐亞兩洲許多民族的醫學成果,體現了當時世界醫學和藥物學的先進水平。


《醫典》問世后即被世界醫學界奉為「醫學經典」。從12?18世紀的600年間,歐洲很多大學都採用《醫典》作為醫學教科書。著名醫學教育家奧斯勒博士(1849?1919)對《醫典》的評價是「被當作醫學《聖經》的時間比其他任何著作都要長」。《醫典》也是現代醫學產生的重要基礎之一。本書首次被翻譯成中文,對讀者來說是了解、學習、研究《醫典》的絕好文獻,希望本書的出版對中醫藥學的繼承與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目錄`:


前言
引言
第一部書
第一部分  基本生理學
  
論題Ⅰ  醫學的定義
  
論題Ⅱ  元素
  
論題Ⅲ  論配屬
  
論題Ⅳ  體液論
  
論題Ⅴ  臟器論
  
論題Ⅵ  身體的功能
第二部分  病理學
  
論題Ⅰ  健康失調
  
論題Ⅱ  引起疾病的原因
  
論題Ⅲ  疾病的表現
  
論題Ⅳ  疾病的癥狀
第三部分  攝生法
  
序言
  
論題Ⅰ  營養學
  
論題Ⅱ  成年人的正確攝生法
  
論題Ⅲ  老年攝生一般常識
  
論題Ⅳ  採取正確的養生方法治療配屬異常
  
論題Ⅴ  氣候變化
  
論題Ⅵ  不同環境下防護措施
第四部分  一般治療學
阿維森納生平傳記與主要著作


 


http://tl.bookuu.com/kgsm/ts/big5/2010/06/23/1775867.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昨日到近史所新書區看到的,網上瀏覽了一下,這本書號稱The first history of the contest between medical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s of the heart.應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貼給大家參考。


 


 


Matters of the Heart: History, Medicine, and Emotion


 


作者:Alberti, Fay Bound (Senior Research Fellow, History Department,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出版社:Oxford Univ Pr


出版日期:20100228


 


內容簡介:


The heart is the most symbolic organ of the human body. Across cultures it is seen as the site of emotions, as well as the origin of life. We feel emotions in the heart, from the heart-stopping sensation of romantic love to the crushing sensation of despair.

And yet si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heart has been redefined in medical terms as a pump, an organ responsible for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Emotions have been removed from the heart as an active site of influence and towards the brain. It is the brain that is the organ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emotion in the modern West.

So why, then, do the emotional meanings of the heart linger? Why do many 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believe that the heart, for instance, can transmit memories and emotions and why do we still refer to emotions as "heartfelt?"

We cannot answer these questions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history of the heart as both physical organ and emotional symbol. Matters of the Heart traces the ways emotions have been understood between the seven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as both physical entities and spiritual experiences. With reference to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s of such key concepts as gender, emotion, subjectivity and the self, it also addresses the shifting relationship from heart to brain as competing centers of emotion in the West.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F01186093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有歷史之分析;統計,兼有臨床治療之經驗解析,比較專業,不失實用性。


 


古今瘟疫與中醫防治:千餘年華北疫情與中醫防治研究


    者:王秀蓮主編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 2010/04/01


 


內容簡介:


 《古今瘟疫與中醫防治:千餘年華北疫情與中醫防治研究》通過對華北地區一千多年(西元9602005年)疫情與相關因素的研究分析,揭示傳染病始終與人類相伴,而人類生存環境和境況與瘟疫息息相關、通過在疫情背景中考察中醫對疫病的認識過程、防治及理論的形成、演變與發展,探討中醫創新發展的途徑,凸顯古今中醫對瘟疫防治的貢獻全書分為緒論、上篇、下篇、結語及附錄五部分,其中,上篇介紹華北地區古、近、現代疫情研究概況,以及分省(市)疫情與相關因素研究、政府防疫措施,並提供了宋元明清時期原始疫情資料、下篇介紹古今醫家治疫思想和經驗,特別是挖掘了不少鮮為人知的經驗,並加按語,另外還有專病專方和專著簡介,以及部分傳染病高發病種的防治方案等附錄附有華北地區古今地(縣)名對照表、公無干支紀年對照表、疫情回顧性調查表等、《古今瘟疫與中醫防治:千餘年華北疫情與中醫防治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可供廣大中醫、中西醫結合工作者臨床、教學、科研參考。


 


目錄:


緒論
  一、主要研究內容

  二、資料與方法

  三、疫病相關概念

  四、相關問題說明

  上篇 疫情篇

  第一章 華北地區疫情概況

  第一節 疫情資料整理方法

  一、疫情時間的界定

  二、疫情季節的界定

  三、疫情地點的界定

  四、疫情次數的界定

  五、疫名與疫情烈度的界定

  六、疫情相關因素篩選原則與界定

  第二節 古代疫情(西元9601911
)
  一、疫情基本概況

  二、古代疫情的時間分佈

  三、古代疫情的空間分佈

  四、古代疫情相關因素分析

  第三節 近代疫情(西元191219499
)
  一、疫情基本概況

  二、近代疫情的時間分佈

  三、近代疫情的空摑分佈

  四、近代疫情相關因素分析

  第四節 現代疫情(西元194910月-2005
)
  一、基本概況

  二、疫情的時間分佈

  三、疫情的空間分佈

  四、疫情的相關因.素分析

  五、華北地區現代傳染病流行趨勢(西元19912005
)
  第二章 華北地區分省()疫情研究

  第一節 北京疫情與相關因素

  一、北京概況

  二、疫情的基本情況

  三、自然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四、社會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第二節 天津疫情與相關因素

  一、天津概況

  二、疫情基本情況

  三、自然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四、社會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第三節 山西疫情與相關因素

  一、山西地區概況

  二、疫情的基本情況

  三、自然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四、地理位置與疫情的關係

  五、社會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六、動物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第四節 河北疫情與相關因素

  一、河北地區概況

  二、疫情的基本情況

  三、自然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四、社會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五、動物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第五節 內蒙古疫情與相關因素

  一、內蒙古地區概況

  二、疫情的基本情況

  三、自然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四、社會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五、動物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附:華北地區辛巳年高發疫情與運氣學說關係的探討

  第三章 古今政府防疫措施

  一、古代防疫措施

  二、近代防疫措施

  三、新中國成立以後防疫措施

  第四章 華北地區宋元明清時期疫情史料

  下篇 防治篇

  第五章 疫病的中醫防治

  第一節 華北醫家對疫病防治的突出貢獻

  一、對溫病學發展形成的貢獻

  二、對烈性傳染病防治的貢獻

  三、標誌性成果——對乙腦、SARS防治的貢獻

  第二節 古代醫家治疫思想與經驗

  一、劉完素

  二、李杲

  三、王好古

  四、羅天益

  五、陳念祖

  六、余霖

  七、吳瑭

  八、王清任

  九、楊熙齡

  第三節 近代醫家治疫思想與經驗

  一、張錫純

  二、丁國瑞

  三、曹元森

  四、關月波

  第四節 現代醫家治疫思想與經驗

  一、袁鶴儕

  二、施今墨

  三、張菊人

  四、孔伯華

  五、汪逢春

  六、蒲輔周

  七、楊煥文

  八、岳美中

  九、郭可明

  十、章次公

  十一、邢錫波

  十二、王季儒

  十三、何世英

  十四、許玉山

  十五、趙紹琴

第六章專病專方專著
第一節華北醫家治疫專方
第二節疫病專著簡介
第七章常見傳染病中醫藥防治
第一節流行性乙型腦炎
一、診斷標準
二、臨床表現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二節細菌性痢疾
一、臨床診斷
二、臨床類型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三節手足口病
一、臨床診斷
二、臨床類型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四節麻疹
一、臨床診斷
二、臨床表現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五節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一、診斷標準
二、臨床類型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六節其他原因的感染性腹瀉
一、臨床診斷
二、臨床類型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七節流行性腮腺炎
一、臨床診斷
二、臨床類型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八節流行性感冒
一、臨床診斷
二、臨床類型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結語
一、疫情回顧與反思
二、中醫藥防治優勢與特色
三、拓展中醫藥對傳染病防治研究的思路
附錄
一、華北地區古今地()名對照表
二、西元干支紀年對照表(西元9602013)
三、華北地區疫情回顧性調查表

參考文獻


 


http://www.gzbookcenter.com/search/view.jsp?proID=128559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說中醫學史


 


作者:《圖說中醫學史》編委會 編


出版項: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10-3-1


 


 


內容簡介:


中醫學數千年的歷史和成就是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地認識這一醫學寶庫,是利用好它的重要前提。目前各級政府和各方面人士正在進行諸多努力,採取多種措施來促進中醫學在新世紀的發展。本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編撰一部介紹中醫學史的著作是我們多年來的夙願。但怎樣明白暢曉地向讀者介紹中醫學的光輝歷史,而不僅僅是羅列一大堆漫無頭緒的史實,怎樣讓讀者提綱挈領地掌握中醫學發展的規律,而不再感到不得要領,怎樣讓讀者真切地感受中醫學發展的脈搏,而不是淺嘗輒止、僅得皮毛,怎樣讓讀者不再覺得此類著作枯燥乏味,而是在閱讀過程中自然地產生一種親切之感,能與作者的思路和書中的史實產生共鳴,從而更加瞭解和熱愛中醫學,並以它為榮,這些都是我國中醫史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
  本書的作者都是從事醫學史研究的專業工作者,或是有數十年研究經歷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或是醫學史專業畢業多年的博士兼副教授,或是對相關內容有深入研究的後起之秀,故能別開生面,娓娓道來,不落俗套。


 


作者簡介


主 編 和中浚(成都中醫藥大學)副主編鄭 洪(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鴻洲(上海中醫藥大學) 馬燕冬(北京中醫藥大學)編 委(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燕冬(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興伊(上海中醫藥大學) 王麗麗(上海中醫藥大學) 吳佐忻(上海中醫藥大學) 吳鴻洲(上海中醫藥大學) 汪 劍(雲南中醫學院) 鄭洪(廣州中醫藥大學) 和中浚(成都中醫藥大學) 周興蘭(成都中醫藥大學) 范登脈(廣州中醫藥大學) 曹 琿(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特邀)


 


目錄:


第一章    文明曙光 醫學起源


——中醫學的起源及早期醫藥知識的積累
(
原始社會至春秋時期 遠古至公元前476)
第一節 茹毛飲血——人類童年的生活狀況

第二節 星星之火——火的使用和對人類的影響
第三節 巫、醫分道——從巫、醫不分到醫的獨立
第四節 攙石毒熨——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一
第五節 湯液醪醴——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二
第六節 撟引案杌——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三
第七節 天地有道——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第八節 陰陽五行——中醫認識自然與人體的哲學觀念
第九節 精氣學說——古人對生命本源和活動的認識
第十節 典醫有師——早期的醫療管理制度
第十一節 醫藥先賢——上古的醫史人物
第十二節 契於甲骨——甲骨文及青銅器上的醫史資料
第十三節 載在簡冊——傳世文獻上的上古醫史資料
第二章 四部經典 垂范千年
——
以四大經典為標誌的中醫學體系的形成
(
戰國至三國時期 公元前476一公元265)
第一節 地下的華章——諸漢墓出土的醫學文物

「九針」再現
經絡木人
經脈專書
古墓奇方
導引圖說
養生秘典
第二節 中醫理論體系的建立——《黃帝內經》的問世
《黃帝內經》的成書
《黃帝內經》的內容和成就
《黃帝內經》的地位和影響
第三節 比翼《黃帝內經》的典籍——《難經》的成就
第四節 本草學的創始——《神農本草經》的出現
《神農本草經》的成書
《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和成就
《神農本草經》的地位和影響
第五節 方書之祖——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醫聖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的成書
《傷寒雜病論》的內容和成就
《傷寒雜病論》的地位和影響
第六節 上池之水——戰國至漢代的著名醫學家
扁鵲
「倉公」淳於意
郭玉
華佗
第三章 醫儒釋道 千金之方
——
醫與儒釋道的不解之緣和早期臨床經驗的積累總結
(
西晉至五代時期 公元265—960)

第一節 醫經承緒——醫學典籍的整理與基礎理論的發展

《黃帝內經》的整理
《傷寒雜病論》的整理
《脈經》
《中藏經》
第二節 經方海匯——經驗方的收集與大型方書的編撰
《肘後方》
《小品方》
《千金方》
《外台秘要方》
第三節 本草新修——本草著作的增補、修訂與本草學的發展
《雷公炮炙論》
《本草經集注》
《新修本草》
《本草拾遺》
《海藥本草》
第四節 醫門貴要——門閥貴族知醫、通醫及宮廷太醫醫著
門閥醫家
宮廷醫著
第五節 醫事教育——宮辦醫學教育的出現與政府醫事制度
醫事制度
醫學教育
第六節 儒化醫德一一儒家倫理學思想對醫德、醫風的影響
醫為仁術
大醫精誠
第七節 道林養生——道教煉養學與醫學養生
《黃庭經》
《抱朴子》
《養性延命錄》
孫真人攝養術
金丹服食
第八節 名醫道風——兼通道術與醫術的道醫
「醫仙」葛洪
「山中宰相」陶弘景
「藥王」孫思邈
第九節 佛醫之路——佛教傳播背景下的中外醫學交流
「四大」學說
耆婆方藥
《龍樹眼論》
鑒真東渡
第十節 專科成就——專科的發展與專科著作的出現
外科與骨傷科
婦產科與兒科
五官科
針灸科與按摩科
第四章 「不為良相 則為良醫」
——
朝廷重醫、醫學專科的成熟和金元醫家的創新
(
宋代至元代時期 公元960—1368)

第一節 朝廷重醫——政府醫學機構與制度的創舉

翰林醫官局
醫學教育
官藥局
校正醫書局
大型方書
第二節 各領風騷——醫學各科和本草的成就
解剖學
診斷學
針灸學
本草學
婦產科、兒科學
法醫學
第三節 爭鳴創新——金元五大醫家
劉完素與「火熱論」
張元素與「臟腑辨證論」
張從正與「攻邪論」
李呆與「脾胃論」
朱震亨與「相火論」
第四節 儒醫蔚起——儒醫的產生與發展
儒醫產生的原因及特徵
儒者校醫書
宋金元時期對《傷寒論》的研究
儒醫舉要
儒家思想對中醫藥學的影響
第五節 「香藥之路」——中外醫學交流
中朝醫藥交流
中日醫藥交流
中國與東南亞諸國和地區的醫藥交流
中國與伊斯蘭諸國和地區的醫藥交流
第五章 總結集成 開拓普及
——
中醫學的總結、開拓、普及、復古的多元化並呈
(
明代至清代鴉片戰爭前 公元1368—1840)
第一節 鴻篇巨製——明清中醫學的主要成就

中醫綜合性著作、全書、叢書、類書
本草學登峰造極
臨床各科的興盛
第二節 溫病學的崛起——疫病治療的開拓
明代以前對溫病的認識
吳有性《溫疫論》的卓越貢獻與溫病學說的形成
清代溫病學家的成就與溫病學說的全面發展
第三節 點睛之作一一明清中醫學的新特色
望、聞、問、切四診的全面發展
八綱辨證和辨證重於治療思想的確立
方劑學專著的產生和以法統方的成熟
醫案記錄的規範和醫案專著的風行
解剖學的探索與活血化瘀治法的成熟
第四節 經典醫籍——尊經復古與經典醫籍的研究成就
《黃帝內經》的註釋及分類研究
《傷寒論》的研究高潮
《神農本草經》的輯佚和研究
第五節 醫學蒙筌——醫學的大規模普及
藥性、湯頭、脈學歌括的流行
綜合性醫書、方書以及臨床各科的普及類醫著
陳修園對普及醫學的貢獻
第六節 傳承交流——醫學的學術傳承和中外交流
世醫家傳、師徒相授
醫家交往與先儒後醫
創辦學術團體和刊物
中外醫學交流
第六章 百年變局 發展圖存
——
近代中醫的嬗變與發展
(
清代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公元18401949)

第一節 中西匯通一一西醫學的傳人與醫學匯通的探索

西醫學在近代中國的傳播
中西醫匯通醫家的探索
第二節 鬩牆之爭一一中西醫論爭與民國中醫抗爭運動
早期的中西醫論爭
北洋政府時期壓制中醫的政策及中醫的抗爭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中醫抗爭
第三節 承遞變新一一中醫學術與事業的新發展
理論體系的革新探索
發展形式與時俱進
基礎與臨床的學術發展

結語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83298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蔣竹山老師貼的第一手書訊,我也轉貼過來囉。


http://blog.sina.com.tw/ginseng/article.php?pbgid=66120&entryid=608064&#myping


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6,338頁


目錄


中古時期華陀形象的塑造
張仲景與張仲景五臟論研究
從陶宏景到孫思邈
東晉南北朝醫術世家東海徐氏之研究
孫思邈生年與傳記考論
周隋之際孫思邈、佛教與服水法
秦鳴鶴的醫術及其身分
王濤外台秘藥方與唐代醫者
讀天聖令.醫疾令
白居易病者形象的呈現
病者的社會活動
病者拒藥與命定論
藥物與藥市
詩中有藥
結論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盧建榮教授的新作品,今日瀏覽網頁時看到的。盧教授的文筆和風格依舊很「犀利」,僅在簡介中看到的輩分和派系之種種不平傳說,我想史界絕不陌生,不需在此多言。本書有學術史的味道,偏重中古史研究之回顧檢討,我不是很懂,不好介紹。倒是很令我好奇的是:第七章談到「入道味」、「粉味」的醫療史研究,是不是比喻臺灣的醫療史研究多是從「道教(士)」、「方術」、「婦女」等視角切入呢?我一早跑去書店瀏覽,結果還沒進書,等到看到原文後,再和大家報告吧。


 


 


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


作者:盧建榮


出版社:時英


出版日期:20100601


 


內容簡介:


如果陳寅恪的學術遺產是為中古史打造一個令後世反芻不已的文化資源的話,那麼,許倬雲和毛漢光師弟所為等如別開生面,為中古史另創一個文化資源。如此一來,台灣有兩個一舊、一新的中古史學術文化資源。這有別於大陸的陳寅恪學統本店只有一個文化資源。這是台灣中古史勝出其大陸同業的堅實憑藉所在。


  就在台灣中古史界趁勝追擊大陸中古史界之餘,於二十世紀末十年、二十一世紀首十年短短二十年之間又締造另一個新文化資源來。本書稱之為新新文化資源,如此就比大陸多出兩個文化資源。這個新新文化資源就是由盧建榮所領導的以新文化史研治中古史的新學風,他的影響正由他所主編的《社會文化史集刊》最新三期(創刊號、2輯、3輯)給展示出來。他主張研究歷史首須觸及歷史的複雜面(必須放棄直線單一觀點思維),其次要換用一批新式分析術語,第三在書寫上要恢復古代兩司馬所垂訓的敘述史學(反對大量抄資料,以及不知剪裁文章的不長進方式),第四在歷史理念上要以追求「神似過去」為目標(改變追求「真相全體」為目標),如此反而逼真。這些新主張亟待歷史教育產生革命方可為功。目前現役中古史家完全昧於上述革新方案,以致少有超越陳寅恪的新手出現。我對目前四十歲以下新手史家寄以厚望,愈快擺脫學閥所施以的過時思維,方能走出陳大師的巨人身影。


  這樣的演變是對陳寅恪史學帝國最沉重的一擊!但從另一方面看,陳氏泉下有知,當欣喜為後浪所趕過吧。


  在陳寅恪所再現的中古史裡面,有一些文化論述被他的核心讀者群、也就是他的同行後輩加以傳承和演義,產生了與當代心靈的互文性。底下我一一簡述之:


  首先,環繞在與國家價值攸關的盛世論述被加碼、並放大。大唐帝國強盛之所由來,或說拜前期一、二百年的胡漢通婚所形成的新民族體魄,或說唐代不分男女均體魄健全,或說寬容的民族政策,或說國防大戰略下的成功殖民主義,或說決策機構和制度的健全,或說前唐諸帝英明輩出等等不一而足。以上林林總總都得一曲之偏。甚至有的強調儒家理想在太宗朝的付諸實踐、以及進士科人才登進辦法能有效拔取人才這兩點,更是似是而非之說。但這麼強大的政權緣何衰亡?就比較引不起史家興趣,而少有人論列此事。但還是有兩位史家集中在宦官的為害這一點,或說宦官控有禁衛軍使士大夫所掌控的政務機構無法節制宦官的擴權,其中有一位更說原為中央夾輔所設計的藩鎮叛服不常使中史疲於應付。這些只在重複宋人的說法,難謂創見。


  其次,陳寅恪最引人注目的一大創見,厥為唐帝國統治階級中的核心團體不因先前政權動蕩而解體,它一直要等到武則天重用社會新式人才才日趨沒落,抑且中晚唐中央文官層的權鬥是此核心團體向其對手的困獸之鬥。這樣一種文化論述,日後的毛漢光發明一術語以明之,叫「政治延續」,頗能曲盡此中奧妙。這個核心集團,陳寅恪以史家身分命名為「關隴集團」。這個動人心魄的名詞牽動日後其後輩為之神魂顛倒久之。或為它寫前傳,或修正說彼輩從有唐建國至武則天崛起這段時間的真正作為。關隴集團用今天話來說應叫老牌政治世家。這個世家集團在陳氏看來,武則天祭出的新式人才登進辦法危及其前途。這是一種世家玩不過新遊戲規則的文化論述提法。這在人類歷史上在許多個案上不失為一項「潛規則」。但毛漢光用更細緻的研究辦法,徹底推翻陳氏此說,取而代之的是,世家應世有方很快就適應變局,變成新辦法的常勝軍不說,原先的老辦法也沒廢掉,只是名額被縮編,他們照樣壟斷老辦法之下的入仕途徑。這就是世家對新舊辦法一體通吃的實情,完全出乎陳氏本人及其粉絲意料之外。本書作者於此另外強調一點,那就是唐政權是個革命政權,而革命政權對世家固權這一點是不利的。唐政權的早期,應該是一部分世家與隋末各方群雄勢力分享政權的時期,是不待武則天崛起已先一波受到打擊。此後世家如何通過武氏當權期間的層層試煉,似乎仍有待深究。易言之,陳寅恪一方面忽視李唐革命對關隴集團的衝擊,另一方面又過度看重科舉取士制對關隴集團的打擊。


  接下來是李唐政權內部長安政府與河北地方長期的齟齬此一現象,陳寅恪的解釋是漢文化的中央政府與胡化的河北地方勢力的衝突,是典型文化衝突才造成如此長期的政治對立。陳氏於此用以取信史學社群的證據卻只有屈屈一則資料而已。以文化衝突詮釋河北跋扈所形成的論述深入人心,導致無人敢攖此論述的鋒芒。有位史家還在其博論中以專章重複了此一論點,那是一九六九年。另一史家於其博論中則接受毛漢光指導修正陳說,說成河北部分胡化說,只是該博論未出版,本書並未處理到(按:此博論已於本書製版完成後出版)雖說如此,還是保留陳寅恪說河北有胡化的問題這一看法。這是二年。陳氏發表此說是在上一世紀三、四年代,這樣唐中央與河北地方的文化衝突說竟然持續了七十年的時光,傳頌在讀者齒頰和筆墨之間。


  但胡漢文化衝突說乃胡漢文化接觸的一個面向,另一個面向是文化融合,是陳寅恪學術王國未及之處。然而,台灣的中古史家循此陳寅恪學問的縫罅處而大加發揮。這也算是陳寅恪文化工業的另一途發展。胡漢文化融合最大號的個案發生在北魏孝文帝朝,這裡有三本學位論文雲集此處。有一本論文集上溯至北魏開國至孝文帝朝處。另有一本論文集專章處理前此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胡漢融合個案。實際上,這個個案更早有人以專書形式發表過。又有兩本論文集是在講北魏胡漢文化融合過程中,存在鮮卑人文化主體性問題,易言之,鮮卑人於此並未全面性無條件屈從於漢文化。


  最後,陳寅恪零星處理東晉.南朝天師道、南北語言融合,以及族群的問題,原是台灣近二十年熱門學術課題,可惜迄今引起中古史界迴響不大。這部分顯示陳寅恪的超前演出。


  在文化領域上,台灣的中古史家有逾於陳寅恪的發展,在課題的開發上成果斐然,計有花文化、母子關係、夫妻關係,以及禮制文化等,都屬於後天文化建構的性質。這是當年陳寅恪思慮不及之處。在此,台灣中古史家思維雖新過陳寅恪,但方法仍屬陳舊,不免影響到成果的可看性。


  在以思維、方法俱新的方式去處理文化課題者厥為盧建榮一人,在他筆底,法律文化、死亡文化、將敵人他者化的文化想像作為、地方群眾的抵抗文化,以及理財工具理性和文化核心價值理性的衝突等五方面,都一一從史學地表浮現,言人所未言。


  在許倬雲所開發的地方勢力課題上,三國時代吳地個案的研究令筆者驚艷、歎未曾有。他影響到毛漢光寫河東地方社會,黃淑梅寫南朝太湖經濟區,盧建榮寫中晚唐淮北地域社會。可惜這個學術傳承不普及,社群中有人故意視而不見,以致影響底下地域社會研究,諸如中晚唐江西、中晚唐澤潞鎮(在今山西東南和河北西南)、中古時代的兩廣,以及晉、劉宋的江北等個案。


  根據上述析論看來,陳寅恪挖掘的問題深深吸引台灣中古史家的注意,他們所為在大方向上是附麗於陳氏的發現和假說。只有少數幾位史家走自己的路、問自己要問的問題,大有與陳氏別苗頭之慨。中古史知識版圖也因此為之擴大不少,使不至停留在陳氏創建該領域的時代。總之,一眾史家讀者在讀取陳寅恪符號上,是難以擺脫陳氏對中古史一些大方向的論述的。台灣中古史知識製作有著保持與陳寅恪亦步亦趨的味道和衝脫陳氏思維牢籠這兩面性,是本書要揭露的一大重點。本書另一重點要在指出中古史知識社群整體敬業和專業態度不及格這一點。


  絕大多數有博士學位的中古史家其產能極低,無法找到新領域,並從中找到一系列相關的題目。整個中古史界耗費一甲子(1949-2009)只生產八十六本書(就中大部分是論文集,而非專書),這些書擁有十年內二千本賣量紀錄者屈指可數,因而整體產值奇小,嚴重違反文化性書物歷史發展的鐵律。要之,產能低加產值小是台灣歷史書籍的特性,非獨中古史書獨然。這是一點。


  其次一點是,中古史家不甚遵守學術累積這一工作倫理。所謂遵從學術累積指的是不要重複勞動前人的研究心得。絕大多數學者對於前賢的學術業績在引證上,會因輩分和派系兩因素,而決定引證與否。易言之,一些托大的長輩往往不引證晚輩學術成果,不同派系的研究心得彼此是互相否認的,常常因人廢言。所以,本書才會說這是小圈圈主義作祟,引證的範圍不是以整體社群,而是以自家派系為界。這是台灣史學社群不健康的所在。


  第三,學者的書文多經過層層關卡過濾,照說會使失誤降到最低才是,其實不然。有六七位口試委員把關的博論、有專家背書推薦的獎助出版品、有經秘密審查制篩選的論文,以及受到國科會、教育部或其他獎助單位贊助的得獎作品等,通通逃不過本書作者法眼,裡面論點光怪陸離到沒有證據也可以拿學位並出版。這些書充滿著疏失和思慮欠周等等問題。這就嚴重違反專業守則了。博士學位的獲取意味著當事人從此會寫專書,倘若遵守歷史書是文化性書物的律則,則書寫的結果理應引起大眾注意。結果我們有博士學位的中古史家沒幾個寫得了專書,即令寫得了,也多係翻案文章不說,而且寫不出符合文化性書物的要求標準。


  換言之,我們的博士中古史家發現不了新領域以寫書,就算卯足勁寫出書了,也構不到寫文化性書物的標準。這是台灣當代歷史學的危機。陳寅恪的書完全不符合文化性書物的標準,但他至少作到開創新領域。台灣的中古史家少有開創新領域的能力,他們多半只會陳云亦云。


 


目錄:


自序 解讀陳寅恪符號與正視下一任食人魔史家
序曲


第一部 大學制/論文集時代


第一章 絳帳傳學成絕響
一、里程碑的學術成果

二、研究文化範式的提出

三、胡人文化的他者書寫
四、初唐史實的考辨

五、國族主義式的終極關懷

六、婦女婚姻和胡人向化的先驅式研究
七、花文化研究的替代方案


第二部 研究所制/專書時代


第二章 雪擁藍關馬不前
一、奇異的魏晉史學書寫

二、垂範後世
三、孫說的祖述者

四、舊曲新奏

五、新視野的他者史


第三章 獨留青塚向黃昏
一、美化、誇大的歷史

二、昧重就輕、枝微末節的「解題法」

三、中央觀點的唐代藩鎮

四、複製士人觀點的唐代宦官

五、恐龍時代的政治人研究策略

六、不忍卒讀的斷代史教科書寫法


第四章 東風未予周郎便
一、少年英俊出碩論

二、矛盾滋生的碩論
三、年甫而立推出升等專書

四、黃金堆砌的論文集

五、逸出正軌的婦女與本家關係

六、武則天成了捍衛女權的始祖
七、一葉知秋式研究的皮相

八、混淆夫婦關係的虛相和實相
3
九、母子關係議題的開發

十、母子關係議題的大放異彩

十一、雷大雨小的禮的象徵意涵

十二、地方主體不明的地方史

十三、貧血的解釋力


第五章 一朝春盡紅顏老
一、政治史傳承速寫

二、政治史大家的出現

三、豐碩的政治史著二十年

四、挑剔總在盛產後

五、思想史上菜囉

六、陳寅恪文化資源的解構與再結構


第三部 革命薪傳的文化工程


第六章 丞相祠堂柏森森
一、別有師承的社會史典範

二、邊區、或開發中區的地方勢力

三、已開發區的地方勢力

四、大小社會組織

五、陳寅恪大師安息吧!


第七章 為伊消得人憔悴
一、種族與族群

二、宗教史書寫的三種類型

三、入道味/粉味的醫療史研究方式

四、新文化史的本土化 / 337


尾曲
中古史著出版年表

徵引書目


參考文獻
索引


 


網頁: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173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我在本網的「部落格描述」中新增加了「方術史」這個條目。基本上我對方術史認識淺薄,但頗感興趣。放眼望去,國內歷史系好像也只有清大的張永堂老師在持續開著相關的課程。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增加呢?原因是:其實臺灣生命醫療史的研究之初,有不少研究是與方術史相關的,早期李建民、林富士、李貞德等幾位老師的研究論文中,都或多或少會提及各種方術在醫療文化上所起的關鍵作用。時代晚至明清,張哲嘉老師也曾寫過星命學證據的歷史。大凡數術皆以解讀生命、命運為宗旨,或進一步希望能藉由「施術」來改變命運,疾病乃人生苦痛之大宗,自然方術裡面絕對有醫療疾病史的相關資料與訊息可供挖掘。或許「聖人不語怪神,罕言性命」;民初魯迅則把中醫和算命罵成一團,說中國的老祖宗最會「見鬼」。但各種方術的研究,在古代確實是相當興盛的一種現象。個人之力即小,無法涵括所有研究成果,只能就目力所及,隨意拉雜地、帶著介紹一些吧(範圍最好是要與醫療、身體、性別等歷史相關較好,因為「方術」的範圍太廣,都要納入根本介紹不完,是吧)。下面是以研究上古《日書》為主的專著,許多《日書》都有相關的醫療疾病史資料,不知這本有無提到?



 


 


巫鬼與淫祀——楚簡所見方術宗教考


 


作者: 晏昌貴


出版社: 武漢大學
出版年: 2010年03月


內容簡介:


本書以楚蔔筮祭禱簡和《日書》簡為研究物件,簡文抄錄的時間集中在戰國中晚期,使用者的社會身份地位上至封君貴族,下至庶民百姓。它們所反映的是一種普遍的民間宗教信仰。作者通過這些宗教信仰現象,對春秋戰國時期楚地的文化、社會,乃至政治、經濟諸現象進行了鞭辟入理的分析和研究。


圖書目錄:


序言
導論
第一章 楚蔔筮祭禱簡與《日書》簡
 第一節 蔔筮祭禱簡
  一、竹簡的發現、墓主的身份與竹簡的年代
  二、竹簡的文本結構和性質
 第二節 《日書》簡
  一、九店楚簡《日書》的文本結構
  二、睡虎地秦簡《日書》對楚《日書》的繼承與改造
  三、《日書》簡與蔔筮祭禱簡的關係
第二章 神靈信仰
 第一節 天神
  一、至上神問題
  二、諸司神
  三、其他天神
 第二節 地只
  一、土地神
  二、四方與五祀
  三、山川神
 第三節 人鬼
  一、祖先親屬
  二、惡鬼
  三、巫鬼
第三章 行為儀節 
 第一節 蔔筮
  一、蔔筮儀則
  二、卦晝與繇辭
  三、貞蔔事項
  四、貞蔔時限
 第二節 祭禱
  一、祭禱程式
  二、禱與告
  三、祭名與祭祀動詞
  四、用牲幣法
 第三節 巫術
  一、攻解與解
  二、攻除
  三、盟詛
第四章 人員組織
 第一節 楚蔔筮祭禱簡所見貞人考
  一、平夜君周圍的貞人群體
  二、邸陽君周圍的貞人群體
  三、包山簡所見蔔筮人物與祭禱人物的分職
  四、望山簡與秦家嘴簡所見的貞蔔人物
 第二節 祭祀組織——葛陵楚簡社稷祭禱文書初探
  一、竹簡的文本形式、內容及性質
  二、社的種類
  三、社稷祭禱的用性規定
  四、杜的性質
結語
附錄一:天星觀蔔筮祭禱簡釋文輯校
附錄二:秦家嘴蔔筮祭禱簡釋文輯校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http://www.cpin.com.cn/booklist/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747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蔣竹山老師這次去香港演講與訪問,收穫一定很多,回來再請教他囉。這是從他部落格轉貼過來的訊息。


 



 


作者: (美)威廉H.麥克尼爾 著,余新忠,畢會成出版社: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1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隨著科技的發展與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人類面臨的全球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錯綜複雜。目前,諸如氣變化、環境污染、生態退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等主要環境問題,都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而不容回避的威脅。作者簡介: 威廉 h.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1917年生於加拿大溫哥華,就讀于芝加哥大學,後於康奈爾大學取得歷 史 博士學位,返芝加哥大學任教至1987年。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專攻世界史(universal history.通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1996年,成為首位非歐洲人士獲得伊拉斯謨獎(erasmus prize,獎勵那些在歐洲文化傳統之下為歐洲的文化、社會或社會科學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 其著作《西方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west)榮獲1964年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探索舊世界文明如何相互影響,西方文明在過去五百年間發生的巨變等等,對史學理論發展有莫大的影響。尤其不同于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等 


 


http://www.wl.cn/657278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從蔣竹山老師的部落格轉貼一則書訊。


 


疾病、殖民主義與國家:近代東亞歷史中的瘧疾


Disease, Colonialism, and the State: Malaria in Modern East Asian History


Ka-Che Yip

Hardcover: 161 pages Publisher: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May 30, 2009)

Studying malaria in modern East Asia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history of the disease, this book fills an important ga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aria and human society in a region which has often been neglected by historians of the disease.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ces of various anti-malaria strategies in Hong Kong, Okinawa, Taiwan, mainland China, and East Asia as a whole. The British and Japanese colonial models of disease control are explored, as is the later American technological model of DDT residue spraying, promoted by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which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global anti-malaria campaig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in Asia. In the post- World War II period, the use of DDT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helped to shape anti-malaria policies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Taiwan. In mainland China, the Beijing government's mass mobilization and primary health care model of anti-malaria control has given way to new strategies as recent changes in the health care system have affected anti-malaria efforts and public health developments.

About the Author


Ka-che Yip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 

http://www.amazon.com/Disease-Colonialism-State-Malaria-History/dp/9622095879/ref=sr_1_3?ie=UTF8&s=books&qid=1277429870&sr=1-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