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科學技術史、STS類書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 : 2021年「王玉豐年輕學者論文紀念獎」 : : :

一、設置緣由與目的:
王玉豐先生致力於STS研究、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博物館學研究等領域的先驅性推動與跨領域互動,對於STS研究在南臺灣的紮根,及將STS研究拓展到文化 資產保存及博物館學領域等,有著莫大的貢獻。此外,王玉豐先生任職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期間,積極舉辦STS相關學術研討會、講座、研習班、工作坊、研究計畫、專書出版、支持STS期刊等,建構各種平台,增進台灣STS社群的集結與互動,同時也是台灣STS學會順利成立的重要助力。然而,王玉豐先生因為積勞成疾,不幸於2007年底英年早逝。台灣STS學會為紀念王玉豐先生對台灣STS發展的先驅性重要貢獻,設立「王玉豐年輕學者論文紀念獎」,鼓勵年輕學者投身STS研究,期待未來能承續王玉豐先生的精神,讓STS於台灣紮根與實踐。

二、申請資格:
在徵件截止前2年內(2018/12/1-2020/12/31)於有審查制度的學術期刊刊登STS相關論文,且刊登時所有作者均為助理教授(含)以下者。
 
三、獎助類別及名額:
  • 獎勵名額:一名。
  • 獎勵金額:新台幣10000元。
四、徵稿、給獎條件及表揚
  • 徵件時間與格式:本論文紀念獎每2年徵件一次。申請者繳交已刊登論文與申請表。
  • 給獎條件:本學會組織論文獎評選委員會以決定得主。論文獎評選委員會組織辦法另訂之。
  • 評選結果公告於學會網站,獲獎者於年會中由理事長公開頒獎表揚。
五、申請時間:
2021年1月1日 至 2021年2月21日。

六、申請文件:

接受電子郵件申請。
  • 信件主旨:「王玉豐年輕學者論文紀念獎申請資料-您的姓名」
  • 信件內容:

姓名:
性別:
出生西元年月日:
任職單位或就讀學校:
系所名稱:
通訊地址:
連絡電話:
電子郵件:
論文標題:

  • 附件:論文電子檔。
    (請將論文存成沒有密碼保護的PDF檔,並將檔名設定為「您的姓名_論文標題」。)
七、申請方式:
將申請文件寄至「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信箱:sts.org.tw@gmail.com
聯絡人:學會助理 程佳德 先生
電話:07-3617141 #23424。

 

2021年「王玉豐年輕學者論文紀念獎」籌備小組敬上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台灣STS學會電子報,十一月份電子報,裡面有許多演講和會議資訊的介紹喔。

全報瀏覽:http://www.tw-sts.org/sites/default/files/11月份電子報1120-2_0.pdf

 

2014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第六屆年會

主辦單位: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

舉辦時間:2014322()23()

舉辦地點: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新竹縣竹北市六家五路一段一號)

年會主題:創造適當科技,啟動社會轉型

詳細資訊:詳情請參見年會資訊請見臺灣STS學會網站:http://www.tw-sts.org/

科技與社會研究繼續教育研習營-實證醫學、藥物臨床試驗與檢驗技術

主辦單位: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東海大學社會系

舉辦時間:20131221()

舉辦地點:東海大學社科院SS525

報名日期:人數限制50人,127日或額滿截止

報名網址: http://tsrc2013.blogspot.tw/

STS出版新訊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3107.3期已出刊,目錄請見http://easts.dukejournals.org/content/early/recent#content-block

STS活動快訊

1.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執行主編 Sergio Sismondo 教授來台系列活動

<1>Sismondo教授來台系列演講一

· 時間:20131126日下午2:00-4:00

· 地點:陽明大學第二教學大樓人社中心會議室

· 主題:STS研究的多重未來

<2>Sismondo教授來台系列演講二

· 時間:20131127日下午2:00-5:00

· 地點:陽明大學活動中心第二會議室

· 主題:生技知識在製藥產業的角色

<3>Sismondo教授來台系列演講三

· 時間:20131128日下午2:00-5:00

· 地點:中正大學文學院144國際會議廳

· 主題:實在論與科技與社會工作坊:The Role of Truth in Science and Society

<4>Sismondo教授來台系列演講四

· 時間:20131129日下午4:30-5:30

· 地點:成功大學醫學院11樓研討室(82-1124)

· 主題:STS研究者如何介入製藥產業

2. 醫學的物質文化 - 歷史的考察計畫 Dr. Doogab Yi 來台系列專題演講

<1>場次一

· 時間:20131216()上午10:00-12:00

· 地點:政治大學歷史系季陶樓340423會議室

· 主題:Who owns wh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1970s.

<2>場次二

· 時間:20131217()下午3:00-5:00

·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7701會議室

· 主題:Enemies within? Oncogenes and the Molecular War on Cancer in the 1970s

3. Transforming Public Engagement on Controversial Science & Technology

· 時間:2014217日到18

· 地點:University of Waikato, New Zealand

· 網址:http://www.waikato.ac.nz/fass/conference/sustcitconf/

4. INTERSECT: Network for Neuro-Cultures Graduate Conference

· 時間:2014221日到23

· 地點: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S

· 網址:http://mml241.wix.com/neuro-cultures

5. Inaugural AAS-in-Asia Conference-Asia in Motion:Heritage and Transformation

· 時間:2014717日到19

· 地點: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網址:http://www.aas-in-asia.org/index.htm

6. Gender, Bodies & Technology Conference

· 時間:201451-3

· 地點: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社會系

· 網址: http://www.cpe.vt.edu/gbt/index.html

7.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Communit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 時間:201494-6

· 地點: 葡萄牙里斯本大學

· 網址: http://www.eshs.org/content/1007

8. Seventh Meeting of the Asian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Food and Health

· 時間:20141215-17

· 地點: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

· 網址:請參見大會網址
http://www.hkihss.hku.hk/filemanager/content/conference_site/Food&Health/index.html

9. Global STS Conference

· 時間:待定,論文投稿截止期限為2014115

· 地點: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學

· 網址:請參見大會網址http://global-sts.org/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今天收到最新的第16期《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13
4, No. 16)封面設計好棒,很有質感,可以讓小弟投搞嗎?




 




 


 




一般論文




誰是盲人:台灣現代盲人的鑑定、分類與構生




定位與多重越界:回首重看STS與科哲




Beyond
Celestial Toys: Orreries and Public Astronomical Lecture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文獻評述




當核能系統轉化為科技政體:冷戰下的國際政治與核能發展




書評、影評、書介




當助產士成了熱門影集的主角




討論與回應




大體器官募集制度的倫理學與政治哲學:辯護「認定同意制」




謝世民〈大體器官募集制度的倫理學與政治哲學:辯護「認定同意制」〉讀後




從歷史與社會科學觀點反思器官移植:回應〈大體器官募集制度的倫理學與政治哲學:辯護「認定同意制」〉




 


 




http://stm.ym.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STS學會)電子報3月份已經出刊,對科技史、科技與社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網址:http://www.tw-sts.org/node/14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科學文化:科學的畸變





者:江曉原劉兵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12/10/01


 





內容簡介





本書是《851M:我們的科學文化》中的一種,本輯《科學的畸變》包含專題:轉基因作物與糧食安全科學文化看電影、讀小說情歸博物學科學文化圖書資訊學位論文摘要等欄目,試圖表達一切以技術炫耀和利益攫取為目的的創新都不只是道德之惡,還牽系技術之惡,試圖通過本書將畸變的科學示眾。


 


 


目錄:





專題:轉基因作物與糧食安全

01
瑪麗-莫尼克·羅賓(吳燕譯):孟山都的萬丈豪情”——《孟山都眼中的世界》導言/3

02
蔣高明:轉基因作物的生態風險與生態農業對策/
10

03
佟屏亞:中國沒有必要率先種植與推廣轉基因水稻/
32

04
李簷:利益驅動與始料不及:影響決策的兩種因素——兼論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環境與生態保護的制度倫理問題/
43

05
李昌平:中國的糧食安全與農地制度/
56

06
吳景明:轉基因食品安全與立法~現有法律體制下能否能實現有效管控/
67

07
金微:轉基因災變:不可輕慢的牲畜生長異常——來自先玉335玉米種植區的田野調查報告/
80

科學文化


08
李倩章梅芳:西醫知識文化進入民初中國社會的傳播策略管窺——以《婦女時報》醫藥廣告為例/91

09
梅裏厄姆(姜虹、潘勃譯):大學裏的生物學:呼籲更全面更豐富的生物學/
106

10
劉兵:探訪sSc之遺跡/
114

看電影,讀小說


11
王一方:罌粟花開紅豔豔——由影片《逃離克隆島》質疑生命的技術化/119

12
關立深:技術迷狂時代的生命景象——重讀《美麗新世界》/
124

情歸博物學


13
庫爾特·比爾曼(汪亮譯):博物學家亞歷山大·洪堡/133

14
約瑟夫·列文(薑虹譯):博物學與科學革命的歷史/
144

地方性知識研究


15
智河:中國式道德療法:一個有待深入探討的課題/169

科學文化圖書資訊


16
江曉原編:科學文化書籍資訊()185

學位論文摘要


17
曹一:跨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古代計時研究:器物、制度與社會/201

18
董麗麗:對彼得·伽裏森科學史工作的科學編史學考察/
206

19
杜嚴勇:愛因斯坦的理性重建——愛因斯坦研究中若干問題、爭議與動因/
211

20
穆蘊秋:科學與幻想:天文學歷史上的地外文明探索研究/
215

21
史斌:電報與清末民初的政治變遷研究/
220

22
田璐:新型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傳播——以王晉康的《十字》為例/
225

23
汪小虎:明代頒曆制度研究/229





 





 





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290636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元文化視角下的中國科技史研究(第十二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文集)(英文版)()








 





作者:廖育群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201281)





外文書名: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精裝: 286





 





內容:





廖育群主編的《多元文化視角下的中國科技史研究(第十二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文集)(英文版)()》圍繞多元文化視角下的中國科技史研究的主題,就科技的跨文化傳播與比較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醫學典籍研究世界傳統工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議題進行探討。本書是第十二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論文集,全書收錄國內外學者提交的約30篇論文,內容涉及"科技的跨文化傳播與比較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醫學典籍研究""世界傳統工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涵蓋中國科學史、技術史、醫學史、農學史和傳統工藝等多個領域,學者們研究的視角來自歷史、文化、哲學、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生態學等多個方面。





The proceedings contain more than 30 contributions made by
researchershome and abroad at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in China (ICHSC). Discussed are the following topics:
Cross-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in ancientChinese literature concern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Traditionaltechnology and non-material heritages in the world. A
number of fields are cov-ered, e.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medicine, agriculture and tradi-tional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clude history, culture, philoso-phy, sociology, anthropology, archeology, and
ecology.





 





目錄:





Preface

Standing Firm at Thirty: in Celebration to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Conference Address

History of Scien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 th Century

Configurations Versus Equations: A Notational Difference

Zhu Shijie's Method of "Four Unknowns" as Inspiration for Wu Wen-Tsun

The Combination of Mathematics and Music——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the Calculation of Pitch in Ancient China and Greece

Pythagoreanism in Edo--From ARAI Hakuseki to SAKUMA Shozan

Algorithm and Principles of Division of Fractions in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al Sources of Lvlv Zuanyao

On Delisle's Correspondence to and from China Through the Archives of the Pads
Observatory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Astrolabe in Late Medieval China

Theories of Solar Motion in Chongzhen Lishu, Yuzhi Lixiang Kaocheng and Lixiang
Kaocheng Houbian

The Vacancy of Error Ideas about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alendar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E. Diaz and the Influence of Tianwenlue on the Chinese
Astronomy

An New Explorations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Alchemy

The Making of Quanti Xinlun

The Jesuit Joao de Loureiro ( 1717-1791 ) and the Medicinal Plants of China

The Feuds of the Medical Sects in Republic of China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vestigation on Traditional Spinning Wheels and Looms in Ze Zhou Region

Title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the Ancient Artisans in Dunhuang

Guo Songtao and the Western Telegram Civilization

On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Curved-Beam Plough in China

Study on Indigenous Sugar-making Technology in Naman Tun of Daxin County

British Iron and Steel Technology's Transfer in Early Modem East Asia: The Case
of Qingxi Iron Works, China and Kamaishi Iron Works, Japan

How the Government Deal with the Drought from 989 AD to 992 A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echnologized Science: Representational Theories vs. Epistemological Engines

A Shift in Interests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11th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Science Among Vietnamese Minorities: Preliminary Results

First Steps of Russian-Chinese Scientific Cooperation Contacts : Pyotr Kozlov's
Visit to Beijing in 1925

Negative Effects of Patent o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Modem Technological Proces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引自:





http://www.zxhsd.com/kgsm/ts/ 2012/08/04 /2314821.shtml





http://www.amazon.cn/%E5%A4% 9A %E5%85%83%E6%96%87%E5% 8C %96%E8%A7%86%E8%A7%92%E4%B8%8B%E7% 9A %84%E4%B8%AD%E5%9B%BD%E7%A7%91%E6% 8A %80%E5% 8F %B2%E7%A0%94%E7%A9%B6-%E5%BB%96%E8%82%B2%E7%BE%A4%E7%AD%89/dp/B 008MI 464S显示更多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北京大學出版社近年翻譯了一系列科學史、科學哲學的好書,真是不及介紹,但這本尤其重要。


 


 


結構之後的路



作者: 湯瑪斯·庫恩
譯者: 邱慧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2-2


 


內容簡介


  《結構之後的路》內容簡介:過去五十年裏,科技哲學界最有影響力的著作當屬湯瑪斯庫恩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而這部《結構之後的路》是庫恩去世前重要文章的結集,《結構之後的路》體現了庫恩晚年思想的發展,是對《科學革命的結構》觀點的拓展與反思,並對於對他理論的一些批評和誤讀,作出了回應。書末還收錄庫恩去世前一年所進行的深度訪談,是庫恩學術生平的極好自傳式材料。


 


作者簡介


湯瑪斯·庫恩,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學家


 


目錄


前言 編者導言
第一部分 重審科學革命
第一章 什麼是科學革命
第二章 可通約性,可比較性,可交流性
第三章 科學史中的可能世界
第四章 《結構》之後的路
第五章 歷史的科學哲學之困擾
第二部分:評論與答復
第六章 回應我的批評者
第七章 作為結構變化的理論變化:對斯尼德形式主義的評論
第八章 科學中的隱喻
第九章 合理性與理論選擇
第十章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
第十一章 後記
第三部分: 與湯瑪斯庫恩的討論 湯瑪斯庫恩作品列表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2997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個網站很有意思,喜歡或關心科技史、科技與社會的朋友可以多參考。


 


 


SHS環境科學專題瘦肉精來由去脈


 


撰文作者|柯昭儀(淡江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
特約編輯|李銘杰(臺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碩研生)


 


認識瘦肉精


 


瘦肉精(lean meat powder)是乙型受體促效劑(beta-adrenergic agonists)的一般通稱 [1]。化學結構類似腎上腺素(epinephrine)及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之苯乙醇胺類衍生物 [2],可舒張肌肉細胞,使更多氧氣進入氣管,主要用於治療人或動物的支氣管疾病。由於將瘦肉精添加於動物飼料中,可增加瘦肉率及換肉率,對畜牧業者而言,是一項可以降低飼養成本,增加生產收益的飼料添加物。瘦肉精的種類高達數十種 [3];包括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沙丁胺醇(Salbutamol)、克倫特羅(Clenbuterol)、特布他林(Terbutaline)、特必林(Terbutaline)、西馬特羅(Cimaterol)、奇帕特羅(Zipaterol)及妥洛特羅(Tulobuterol),其中沙丁胺醇、特必林、克倫特羅均為核我國核准的人用藥品,但萊克多巴胺在國內外皆未直接使用在人體上,而部分國家允許其做為飼料添加物。


健康風險


乙型受體促效劑雖然有醫療效果,但是它的副作用也不少;過量或不當使用可能危害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肺臟,動物實驗研究顯示,攝食某些種類的乙型受體促效劑可能會虛弱、沮喪,甚至引發裂顎或頭顱畸形。以下就四種常見的乙型受體促效劑介紹其毒理資料。


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


萊克多巴胺俗稱培林,當初研發目的在於治療人的氣喘病,卻因療效不佳而停止臨床用藥的開發,所以並未用於人體治療。萊克多巴胺的中毒症狀包括噁心、肌肉顫抖、血壓上升、心悸、乏力及頭暈等 [4]。有限的人體試驗指出萊克多巴胺在服用後6小時內能以尿液方式將72%排出體外。根據動物實驗,單次以口服方式給予動物(狗/猴/豬)餵食萊克多巴胺,在24小時內會將85%以上排出體外。大鼠的實驗顯示,餵食高劑量的萊克多巴胺具有致畸胎性及胚胎毒性,並可引起母體系統毒性 [5]


沙丁胺醇(salbutamol


沙丁胺醇主要使用在舒緩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呼吸困難的症狀,產科常用它作為安胎劑,抵抗子宮收縮,人體副作用包括手部的骨骼肌輕微震顫、周邊血管可能擴大而引起心跳調整性增加、升高血糖、頭痛、精神緊張等 [4],不過以靜脈注射、口服或吸入等方式服用,大部份會在72小時之內會排出體外。由於沙丁胺醇可能存在於母乳中,所以不適合授乳的母親使用。此外,沙丁胺醇若服用劑量過高,則可能出現低血鉀的症狀。小白鼠的實驗顯示,餵食2.5 mg/kg的沙丁胺醇,9.3%的小白鼠胎兒有裂顎現象,但在大白鼠的實驗卻未顯示胎兒有明顯的異常;兔子的生殖研究則顯示,在50 mg/kg/日的劑量下,有37%的胎兒發生頭顱畸形。


克倫特羅(clenbuterol


克倫特羅常被用來舒緩平滑肌,是一種解充血藥和支氣管擴張藥,能增加有氧呼吸的能力、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增加血壓和氧氣的運送。人體過量使用克倫特羅,會有肌肉顫抖、頭痛、頭暈和腸胃不適等症狀 [4]。若為了減肥或加強運動表現而自行服用,常發生暈眩、嘔吐、盜汗、心悸、心跳過速和心肌梗塞等症狀,目前已被國際奧運委員會列為運動員禁藥。根據動物實驗推論,克倫特羅容易透過尿液與糞便等代謝方式排出體外。此外,克倫特羅也被獸醫當做支氣管舒張劑,透過口服或靜脈注射用於治療馬與牛的過敏性呼吸疾病。根據動物實驗及中毒案例,得知食入過量會有頭痛、顫抖、腹部絞痛、煩躁、焦慮、失眠等副作用,長期食用可能會造成心臟的疾病。在小鼠試驗中,餵食高劑量會造成心臟的腫大,但非增加心臟的肌肉,而是增加了許多的膠原纖維,可能會造成心肌的硬化,導致心臟負擔與心律失調。


特布他林(Terbutaline


特布他林為人類和動物用藥,有支氣管擴張的效果,用於治療和預防哮喘、支氣管炎以及肺氣腫引起的支氣管痙攣,產科常用作安胎劑 [4]。人體副作用包括了心跳過速、緊張、顫抖、頭痛、血糖過高及低血鉀 [6]。人體急性中毒症狀有胃腸道疼痛、潰瘍、出血、穿孔、噁心、消化不良等症狀。特布他林在人體中會快速吸收,並分泌至尿液及糞便中,很少殘留於其他器官及組織。


農委會防檢局於95年公佈4類瘦肉精為禁止使用的動物用藥,包括萊克多巴胺、沙丁胺醇、克倫特羅及特布他林。衛生署在現行的動物用藥殘留標準中,並未訂定殘留標準,亦即只要是在台灣販售的肉品,無論是國產或進口均不得檢出。不過基於穩定我國與美國雙邊關係及缺乏食用萊克多巴胺之肉品對人體有害的科學證據,即將以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及排除內臟等方式有條件解禁萊克多巴胺。


 


 


推薦閱讀


1. 楊振昌。2012。簡介瘦肉精。醫學臨床,69 : 47-52
2.
李瑋埕、謝綺文、周珮如、古遠丰、蘇淑珠、施養志。2007。市售畜禽產品中動物用藥乙型受體素類(β-Agonists)殘留量調查。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27 : 188-196
3.
賴秀穗。認識瘦肉精
4.
食品安全之健康風險評估資料庫。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5. Ractopamine-inchem http://www.inchem.org/documents/jecfa/jecmono/v53je08.htm#rep
6.
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風險評估報告(專業版)2011-01-25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
7.
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USFDA) 關於特布他林(terbutaline)安全性的最新資訊http://www.fda.gov/Drugs/DrugSafety/ucm243539.htm


 


 


在這裡http://case.ntu.edu.tw/shs/?p=1118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





Nursing & Society: The
Transdisciplinary Dialogue & Innovation





 





作者:張淑卿、范國棟、翁裕峰.../合著;盧孳艷、蔣欣欣、林宜平/主編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120206





 





內容簡介





    SARS風暴席捲全台時,第一線的和平醫院醫護人員跨越封鎖線,大喊「我們不要等死!」、「我們不想感染SARS!」政府與媒體卻以「防疫脫逃視同抗命」、「醫護人員有救人的責任」等理由大加撻伐,究竟孰是孰非?





  政策與制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造成護理界人力短缺、低薪高壓長工時的糟糕環境?當我的親朋好友入院,能否得到適當的照護?





  女人只要月經來就愛生氣?有週期性的情緒障礙?天生就是不理性的生物?當「經前症候群」、「更年期」、「骨質疏鬆症」成為大眾皆朗朗上口的醫學名詞,女人的身體成為醫學凝視與規訓的對象,一旦懷孕,更要焦慮自己是否會生出「唐寶寶」或「遲緩兒」,自我監控儼然成為應盡的義務。但你知道這些疾病定義與篩檢標準是如何訂出來的、有何潛在意圖嗎?





  精神疾病被稱為21世紀的流行病,但「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疾患」、「精神分裂症」究竟是如何診斷的?「舉世皆然」的診斷標準真能適用於所有文化?除了吃藥與住進精神病院,我們是否有其他選擇?





  護理工作與醫療技術並非完全中性客觀,時常受到政經社會變遷、性別、階級與權力等因素影響。不論你是醫護人員還是一般民眾,在生老病死的人生必經過程中,都會與此領域有所接觸。本書呈現出護理、醫療科技以及我們所身處的社會相互形塑千絲萬縷的關係,在遵從各界專家與媒體的建議之前,你或許可以先翻開這本書。





 





主編簡介





盧孳艷





  美國密西根大學護理學博士。曾任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副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副院長兼系主任,現為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教授,並兼任臺灣護理人員權益促進會理事長。研究專長為婦女健康、醫療科技與性別、社區護理,以及跨文化護理。





蔣欣欣





  現為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系教授,並擔任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以及台灣生命倫理學會理事。專長領域為團體治療、質性研究法、遺傳諮詢倫理、護理倫理學、精神衛生護理學、護理教育等。著有《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倫理議題》、《台灣護理:研究倫理議題與困境》、《護理照顧的倫理實踐》等學術專書,以及有關產前遺傳諮詢、安寧緩和療護、感染SARS醫事人員等議題之中英文期刊論文七十多篇。





林宜平





  原本念心理,到美國念教育,回到台灣之後改念公衛,現在是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近年來的研究主題是科技爭議與健康風險,以及嘗試結合公共衛生、性別研究和科技與社會研究。





作者簡介(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秀雲





  (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STM〕研究中心副教授)





尤素芬





  (義守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安勤之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吳易叡





  (英國牛津大學衛康醫學史中心博士候選人)





吳燕秋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





林宜平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林修雯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附設清新坊長青關懷中心主任)





林雪貴





  (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博士生)





范國棟





  (麻醉科醫師)





翁裕峰





  (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STM〕研究中心兼醫學系助理教授)





陳嘉新





  (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助理教授)





張淑卿





  (長庚大學醫學院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曾凡慈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楊舒琴





  (萬芳醫院護理部督導)





蔡友月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蔣欣欣





  (陽明大學護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盧孳艷





  (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教授)





 





目錄:





推薦序(一)跨界的思維王秀紅

推薦序(二)重新看見病「人」陳月枝

推薦序(三)串起社會、性別與技術的另一條軸線傅大為

主編序 跨界之對話盧孳艷

導讀 醫療科技與護理臨床實作之相遇盧孳艷





第一篇 技術與護理

1.
護理技術與專業認同:歷史面向的分析張淑卿

2.
護理人力市場范國棟

3.
緊急防疫與醫護職業安全衛生保護:以SARS期間和平醫院封院為例翁裕峰、尤素芬





第二篇 性別與身體

4.
骨質疏鬆超音波篩檢之身體規訓盧孳艷、林雪貴

5.
台灣婦女停經的身體政治楊舒琴

6.
戰後婦女墮胎技術選擇的轉變(1945-1960s吳燕秋

7.
子宮切除的歷史︰醫療知識、性別與女人的經驗王秀雲





第三篇 精神心理衛生與社會

8.
社會變遷與跨文化精神醫療:以達悟族精神失序者的疾病歷程為例蔡友月

9.
醫學凝視與女性身體:從歇斯底里症到經前症候群陳嘉新

10.
精神醫學診斷戰後分類及標準化的歷史:以世界衛生組織的跨國計畫為例吳易叡

11.
會所經驗對社區精神復健社工的挑戰林修雯





第四篇 倫理與政策

12.
唐氏症母血篩檢技術網絡蔣欣欣

13.
對蚊子宣戰:以噴灑DDT根除瘧疾的社會世界研究林宜平

14.
台灣保健食品的社會學分析︰政策、產業與中草藥安勤之

15.
「看見」遲緩風險:嬰幼兒發展監管的技術與政治曾凡慈





附錄1.相關法案及網站

附錄2.醫療機構醫護人員配置相關規定

作者簡介





 







序:





主編序





跨界之對話盧孳艷(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教授)





  本書的付梓源自於我與STS領域知識及學者的相遇和交流,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或者也稱為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於1960年代在歐洲與美國漸漸發展成為新興跨領域學門,其歷史可追溯至Thomas Kuhn的《科學革命的結構》(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一書,書中首度探究科學知識的統一性如何產生,並將科學與其他人類活動同樣描繪為社會活動。接著英國愛丁堡學派的「強綱領」,提出了清晰的理論架構以探討科學知識的建構,後來被歸類為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SK)。爾後STS領域發展許多分析架構,諸如Actor Network TheoryANT)、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COT)、Social Worlds Theory,以及與女性主義結合的性別視野等等,並且在歐美國家的發展脈絡下逐步機構化,大學院校紛紛成立相關學系或碩博士班 Sismondo, 2008)。總的來說,STS的理論視野著眼於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起源、動態、及其影響之整體性理解(Hackett, Amsterdamska, Lynch & Wajcman, 2008),其本質乃在於整合跨領域知識並進而產生開創性視野。





  目前許多醫療爭議,例如護士被視為晚娘、病患在手術或治療期間非預期死亡、病患在短暫的看診時間內無法聽懂醫師與護士專業的語言,種種現象都被以「醫療倫理」包裹放入黑盒子,進而要求醫療人員應加強溝通能力、培養親切態度、提升人文素養,甚至「倫理課程」成為醫護學院的必修課程,畢業後接受在職教育時還必須修習倫理學分;然而,對於醫療爭議的內涵,以及醫療系統內包括知識、技術、使用之科技物、醫院管理系統、人力、工時、研究方法、政策等面向,還未能有系統性的深入分析。雖然我肯定「醫療倫理」是值得也是應討論的方向,但同時我也認為STS可以提供顯著不同於過往的視角。舉例來說,科學的中立客觀性需要受檢視,醫療場域的各類實務操作如產前超音波檢測、癌症化學治療之移入、發展與擴散及品質監控等需要一一揭露,HPV疫苗是否需要施打的科學證據也須放在台灣社會脈絡下討論;意即,在這抽絲剝繭的歷程中鋪陳各種面向,促使更好的策略與政策被創造出來。其次,隨著科技發展而產生科技爭議與災難(如核災)、醫療體系被批評醫療化、出現醫療糾紛、藥商利益無擴大等各種情況,運用STS擅於分析科學實務操作過程如何形塑科學知識的特點,加之其個案研究方法很能抓住特定時空脈絡,促使各方論點得以深入且充分被納入,STS視野將是重要的切入角度,創造另類的解決方案。





  民國九十六年,我與蔣欣欣教授、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王文基所長合作,進行教育部顧問室〈新興議題及專業教育改革中程綱要計畫〉下,屬於科技與社會跨領域教學計畫的醫護類〈護理、醫療科技與社會〉。這計畫持續執行了四年,後來王文基所長接任總計畫主持人,轉由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林宜平教授加入。-計畫目標為,透過課程開設、活動舉辦、教材發展,讓具有科技與社會兩大面向特質的護理專業有多樣思考角度,加強護理學院師生跨領域視野,提升專業自省與人性化關懷照顧能力。本著這樣的目標和期許,我們進一步開設新課程︰〈健康、科技與社會〉、〈性別與身體〉與〈環境、社會與健康〉,並且修訂原有必修課程,選定〈護理學導論〉及〈精神衛生護理學〉兩門課融入STS視野;此外,定期邀請STS領域學者授課、演講,舉辦讀書會和工作坊,在跨領域的教學創新過程中,激發編寫教案的火花,讓教學更具啟發性。歷經二至三年籌畫與執行教育部教學計畫,期間深刻體會到台灣本土教材的缺乏,這不僅降低教學效果及學習意義,更是教與學上的一大障礙。有鑑於此,本計畫團隊決議邀請相關專家集體書寫,以本土研究為基礎,改寫成教案,出版一本讓教學更順暢的教科書。





  對護理系師生來說,STS這個新興跨學門領域顯得有些陌生。為此,教科書的定位在於輔助教師授課時掌握住每個主題的核心概念、各主題之理論架構,也期待學生能有可閱讀的本土材料,而與生活產生更直接的連結,方能刺激批判性的思考與對話。所以讀本的每一單元主題都以「現象發想」為開端,引導出問題意識,緊接著的「理論架構」則旨在鋪陳主題的理論範疇並勾勒討論的主要概念,佐以「概念辭典」減少專有名詞對主題詮釋帶來的阻礙,「問題討論」部分則作為活化課室活動之策略,並為讓教師能有多元選擇,安排「延伸閱讀」囊括相關論文、影片媒體等等。





  《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預設的讀者是大專院校的老師與學生,尤其是我們認為護理學系(科)開設的課程中,適用的必修科目包括:〈護理學導論〉、〈護理專業問題研討〉、〈精神科護理學〉、〈護理倫理〉,選修科目包括:〈多元文化護理〉、〈性別與身體〉、〈健康、科技與社會〉、〈醫病關係〉、〈性別與醫療〉等。醫療相關科系如醫學、公衛、醫技等科系的老師及學生亦適用。另外,也推薦給開設醫療社會學等課程的人文社會學科作為必讀教材。對於醫療相關包括醫護、公衛、健康照護相關專業人員的在職教育PGYPost Graduate Year)受訓,本書也是非常好的教本,能夠培養專業人員的醫療倫理素養及文化敏感度。





  《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由一篇導讀與四個主軸組成:「技術與護理」、「性別與身體」、「精神心理衛生與社會」、「倫理與政策」。導讀引言一開始,由一個長年爭辯未歇的護理知識發展的護理史議題開展︰護理是否為一種專業?護理專業知識發展之路徑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在不同歷史社會脈絡下,護理專業知識有何樣貌上的不同?而這些重要提問,也應是護理發展最基本的反思課題。





  本書第一部分以護理人員實務工作內涵,包括技術、人力及工作場域之討論為主軸。護理實務工作不只是「護理技術」,更不應只是「如何操作技術之步驟」。這幾年護理人員短缺是不爭的事實,照顧人力配置議題亦備受重視,然而許多討論往往聚焦於健保給付太低以及經營成本考量。我們試圖加入並強調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醫療體系的變遷、醫院管理科技之更迭、社會健康需求或新興傳染病的產生,形塑了醫療團隊互動模式及護理專業認同等等的討論面向。





  第二部分凸顯STS學者對於性別議題的關注,相反的,也顯現台灣護理專業仍然存在性別盲點。當99.9%的執業護理人員是女性,具性別意識的相關論文卻非常缺乏,護理專業教育的內容也未能納入性別課程。討論如何照顧婦女例如產科護理學,不等同於具性別意識的婦女健康。1970年代,女性主義者創造「gender」(社會性別)概念,與「sex」(生物性別)區隔,強調社會建構的性別差異創造了性別不平等,與生物性別差異毫無關係。然而1990年代女性主義者如Nelly
Oudshoorn
2001)就指出gender∕sex的分野,只是在複製社會科學與生物科學的二元論,雖然創造了gender意圖打破生物決定論的謬誤,結果卻將sex(生物性別)本質化。當我們重新檢視生物性別的「婦女身體」時,會發現不同時空脈絡形塑出了不同的身體及身體經驗。也就是說,生物性別與社會性別會相互形塑,第二部分的主軸試圖闡述身體的性別必定是特定時空下生命週期的展演性(performativity)與實踐。





  第三部分是精神科護理學課程這幾年來持續研擬修訂與執行的結晶。我們對於「醫療化」的護理課程內涵非常不以為然,本書試圖挑戰主流精神疾患的藥物治療思維,甚至是精神疾病基因模式之致病機轉詮釋。例如檢視「WHO既定準則」精神醫學診斷的產生歷史,看見問題化診斷分類之建構,尤其是標準化過程中的文化地域特異性影響;精神疾病的故事敘述,則將蘭嶼達悟族面臨社會鉅變時如何被邊緣化的歷程,活生生展現在我們眼前;疾病診斷在界定「正常不正常」的過程本身就是權力的展現,婦女的身體往往是醫學凝視的客體;最後揭露醫療體系的不平等權力關係,鼓勵學生創造賦權的臨床實務照護模式。





  第四部分剖析醫療科技發展、使用與擴散,如何由人與非人行動者轉譯、吸納、結盟等建構技術網絡。STS視野促使倫理與政策議題的討論,著眼於社會文化影響及權力關係的鋪陳,而非侷限於道德說教。太過仰賴專家科學知識的政策,相信科學的中立性與客觀性,反而容易忽略政治社會因素的影響。再者,護理人員往往是政策執行者,盲目追求效率,可能成為政策壓迫的共犯。例如,嬰幼兒發展遲緩篩檢,以新住民婦女所生的「新臺灣之子」為對象,如何汙名化新住民婦女。護理人員要能檢視政策制定過程隱含的政治社會因素,才更能具備文化敏感度、勝任護理實務工作。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392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11.08


題 目:瘋狂史:五十年後
主講人:Prof. Frédéric Gros(巴黎十二大學巴黎政治科學院 )


時 間 :100118(星期二) 1430


地 點 :中研院人社中心第一會議室


 


2011.11.07


題 目:The Prevalence of Smallpox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aiwan , Evidence from the Household Registers


主講人:Prof. John Shepherd(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人類學系)


時 間 :100117(星期一) 1030


地 點 :中研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


 


 


http://www.issp.sinica.edu.tw/hygiene/seminar.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最近大陸翻譯出版了一些STS、科學哲學和科學史的書系。我看到較有價值的,有下列兩個書系。對於版主這種外語能力不佳,卻又想多讀一點此類書籍的讀者來說,充足的翻譯人力翻譯西方經典作品,是迫切需要的;在臺灣,這類沒有太廣大市場的學術類書籍,出版社並不青睞。


 


 


蘇州大學翻譯出版的:「學術新視野:當代科學技術論譯叢」


當代理論的實踐轉向edited by Theodore R. Schatzki, Karin Knorr Cetina, and Eike von Savigny, The Practice Turn in Contemporary Theory.


涉入科學:如何從哲學上理解科學實踐Joseph Rouse, Engaging Science: How to Understand Its Practices Philosophically.


我們從未現代過:對稱性人類學論集Bruno Latour,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科學實踐與日常活動:常人方法論與對科學的社會研究Michael Lynch,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Ordinary Action: Ethnomethodology and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科學源流譯叢」


《世界圖景的機械化》


《新物理學的誕生》


《近代科學在中世紀的基礎》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Edward Grant,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science in the Middle Ages : their religious, institution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s.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的中譯本



 


 


 


近代科學在中世紀的基礎


作者:(美)格蘭特


出版單位:湖南科學技術


出版日期:2010.10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經典的科學史著作。它考察了中世紀科學的成就,並從哲學、宗教、體制等方面令人信服地表明,與流行的看法相反,近代科學並非源於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而是植根於古代和中世紀。有四種關鍵因素使中世紀歐洲為新科學做了準備:(1)希臘-阿拉伯的自然哲學著作於1213世紀被澤成拉丁文;(2)中世紀大學的發展;(3)基督教面對世俗學問所作出的調整。(4)亞裏斯多德自然哲學的轉變。《近代科學在中世紀的基礎》語言流暢,內容平易,適合對科學史和西方文化史感興趣的人士閱讀。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羅馬帝國與基督教的最初六個世紀
 第一節 基督教與異教學術
 第二節 創世記述文獻:基督徒對《創世記》中創世內容的評注
 第三節 基督教與希臘羅馬文化
 第四節 科學和自然哲學在基督教最初六個世紀的狀況
 第五節 七種自由技藝
第二章 新的開端:1213世紀的大翻譯時代
 第一節 12世紀的教育與學術
 第二節 阿拉伯文獻和希臘文獻的拉丁文翻譯
 第三節 亞裏斯多德著作的翻譯
 第四節 亞裏斯多德自然哲學的傳播和吸收
  1.希臘評注家的貢獻
  2.伊斯蘭評注家的貢獻
  3.偽亞裏斯多德著作
 第五節 對翻譯的接受
第三章 中世紀的大學
 第一節 學生與教師
 第二節 藝學院的教學
 第三節 藝學院的課程
  1.邏輯
  2.四藝
  3.三種哲學
 第四節 更高級別的神學院和醫學院
 第五節 大學的社會角色與思想角色
 第六節 中世紀的抄本文化
第四章 中世紀對亞裏斯多德的繼承
 第一節 不斷變化的地界
  1.月下物體的自然運動
  2.受迫運動或非自然運動
 第二節 不變不朽的天界
第五章 亞裏斯多德學術的接受和影響以及教會和神學家的回應
 第一節 1277年大譴責
  1.世界的永恆性
  2.雙重真理說
  3.對上帝絕對權能的限制
 第二節 中世紀自然哲學中假說性論證的兩種意義
 第三節 神學家一自然哲學家
第六章 中世紀對亞裏斯多德遺產的利用世界之外是否存在空間或虛空
第七章 中世紀的自然哲學、亞裏斯多德主義者和亞裏斯多德主義
第八章 近代早期科學在中世紀的奠基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http://waterlike.tw/bookdata.asp?NO=N 40C 10C 00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上中國的人:李約瑟傳


The Man Who Loved China


 


作者:西蒙.溫契斯特Simon Winchester


譯者:潘震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00923


 


 


內容簡介:


一位與眾不同的科學家,企圖解開古老中國神祕謎團的生動故事


  六十多年前,來自中國的同事,點燃了年輕有為的劍橋學者李約瑟對古老「天朝」文化的熱情,此後,這位精通多國語言、觀察力敏銳的生化科學家,憑著異於常人的研究精神與持之以恆的毅力,以獨創的方式自學中文,並在戰爭期間前往中國,一邊遍訪因戰事而散居各地的大學或研究機構,為科學工作者帶來補給品,一邊蒐集閱讀眾多古籍,一頭鑽入中國科學史的世界裡。
    
科學在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


  隨著對中國的逐漸瞭解,這句「李約瑟的大哉問」,不但成為他展開鉅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的寫作之鑰,同時也改變了他人生的方向。儘管李約瑟不是正統漢學家,也沒有受過任何正式的史學訓練,但他的這部作品,卻改變了許多人對中國科學發展的想法,為中國及世界的科學史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


  本書作者是以暢銷作品《瘋子.教授.大字典》聞名的賽門.溫契斯特,他從李約瑟和親友的日記、書信,以及各式著作與史料中,爬梳李約瑟對中國產生熱情的背景,重新建構李約瑟企圖解開「李約瑟大哉問」的過程。透過溫契斯特豐富的想像力與活潑的說故事方式,讀者除了得以認識李約瑟其人其事外,也能從另一種角度一窺當時中國與世界所面對的變遷或衝擊。


 


作者簡介:


賽門.溫契斯特(Simon Winchester


  作家、探險家。牛津大學地質系畢業後,擔任《衛報》(Guardian)及《星期泰晤士報》(Sunday Times)的海外特派員,待過貝爾發斯特、新德里、紐約、倫敦及香港。為《紐約時報》、《史密森月刊》(Smithsonian)、《觀察者》(Spectator)、《國家地理雜誌》、BBC等媒體撰稿。一九九八年全球暢銷書《瘋子.教授.大字典》(The Surgeon of Crowthorne),描述英格蘭精神療養院的殺人犯──美國軍醫麥諾,為OED查索引句,與主編莫雷結下一段不解之緣,共同為這本龐大的辭典寫下一段少為人知的傳奇,這段插曲在《OED的故事》中也有所著墨。其他著作有《一九六年加州大地震》(A Crack in the Edge of the World)、《克拉卡托亞火山爆發記》(Krakatoa)、《改變世界的地圖》(The Map That Changed the World),以及《世界中央的河流》(The River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大英帝國邊境》(Outposts)等多本遊記。


 


譯者簡介:


潘震澤


  台灣大學動物系所畢業、美國密西根韋恩州立大學生理學博士,洛克斐勒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密西根大學等校研究,專長為神經內分泌學;曾任陽明大學生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並曾獲慶齡基礎醫學獎、國科會傑出獎、特約獎等榮譽。現任教於美國韋恩州立大學及奧克蘭大學。近年關心科普讀物譯介,譯有《人體生理學》、《天才的學徒》、《誰先來?》、《幹嘛要抽菸?》、《基因煉獄》、《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睡眠的迷人世界》、《基因組圖譜解密:當代科學最偉大的發現》、《器官神話》、《生命的線索》、《DNA圖解小百科》、《小生命》等書,著有《科學讀書人》、《生活無處不科學》,並擔任《科學人》雜誌編譯委員。


 


目錄:


推薦序 臺灣大學教授、中國科學史研究學者 劉廣定 老師
序幕
第一章 蠻夷人與天朝
第二章 雪中送炭
第三章 發現中國
第四章 辛勤的收穫
第五章 傑作誕生
第六章 不受歡迎人物:名譽掃地
第七章 邁向榮譽之門
跋:不急不忙、不憂不懼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2002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臘黃金時代的古代科學


 


作者:[]喬治薩頓


譯者:魯旭東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內容簡介:


    《希臘黃金時代的古代科學》內容簡介︰多年以前,在我的《導論》第1卷出版後不久,有一天,當我穿過校園時,我遇到了我以前的一個學生,我邀請他到哈佛廣場的一個咖啡廳去喝咖啡。稍微猶豫了一下後,他對我說︰我買了一部您的《導論》,可是我從來沒這麼失望過。我記得您的那些講座,它們都生動活潑而且豐富多彩,我希望在您的這部大作中看到它們有所反映,但是我只看到了一些枯燥的陳述,這真讓我掃興。我嘗試著向他說明我的《導論》的目的︰這是一部嚴肅的、一絲不苟的著作,它的大部分根本不是打算供讀者閱讀用的,而是供讀者參考的,最後我說︰也許我能寫出一本更讓你喜歡的著作。


    從那以後,我常常在構思這樣一部書︰它不僅應當再現我的講座的文字,而且應當再現那些講座的精神。它首先是為我以前的學生以及科學史家而寫的,作為《伊希斯》(Isis)和《奧希里斯》(Osiris)的讀者,他們都是我的伙伴,而且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和我一起工作或者以各種方式幫助過我。它也是為受過教育的一般人寫的,但不是為語言學家而寫的。


 


目錄:


第一篇 東方和希臘科學的起源
第一章 科學的萌芽

第二章 埃及

第三章 美索不達米亞

第四章 黑暗的間歇

第五章 希臘文化的黎明——荷馬與赫西俄德

第六章 亞述間奏曲

第七章 公元前6世紀的愛奧尼亞科學

第八章 畢達哥拉斯

第二篇 公元前5世紀

第九章 希臘與波斯的對立——雅典的輝煌

第十章 蘇格拉底去世時為止的哲學與科學

第十一章 公元前5世紀的數字、天文學和技術

第十二章 公元前5世紀的地理學家和史學家

第十三章 公元前5世紀以希波克拉底學派為主的希臘醫學

第十四章 希波克拉底名下的著作

第十五章 科斯島考古

第三篇 公元前4世紀

第十六章 柏拉圖與學圖

第十七章 柏拉圖時代的數學與天文學

第十八章 色諾芬

第十九章 亞里士多德與亞歷山大——呂克昂學園

第二十章 亞里士多德時代的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

第二十一章 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自然科學和醫學

第二十二章 亞里士多德的人文科學和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的史學

第二十三章 有關生活和知識的其他理論——花園與柱廊

第二十四章 一個周期的結束

參考文獻總目

索引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16139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


作者:呂變


出版社:人民


出版時間:2010/6/1


 


 


作者/譯者/編者.簡介:


呂變庭,19622月出生,河北省石家莊市人。19801984年在河北大學攻讀學士學位,19992002年在南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教授、碩士生導師。近十多年來,主要從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及少數民族科學技術史的研究,迄今已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中國西部古代科學文化史》、《中國南部古代科學文化史》等著作8部,曾主持和獨立完成國家及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各1項,獲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


 


內容簡介: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以南宋科技發展的歷史特徵為依據,將其科技思想分成理學派的科技思想、南宋諸多科技實踐家的科技思想和其他人文學者的科技思想三個部分。書中具體包括了:其他人文學者的科技思想、洪邁的科技倫理思想等內容。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南宋科技思想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
一、生產資料發生了新的變化
二、勞動對象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拓展
二、勞動者的知識素質和技能有了新的提高
第二節 南宋科技思想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點
一、南宋科技思想的基本內容
二、南宋科技思想的主要特點
第三節 南宋科技思想的歷史地位
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維風格與新思想和新觀念的邊緣化
二、"背海立國"的繁榮與臨界以商立國的歷史尷尬
第二章 理學家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紫微學派與呂本中的生態思想
一、"萬物皆備於我"的人本主義自然觀
二、以"惟生"為特色的科學觀和方法論
第二節 五峰學派與胡宏的"性本論"科學觀
一、胡巨集科技思想的內容和特點
二、呂本中與胡宏科技思想之比較
第三節 "閩學"與朱熹的"有機主義"科學思想
一、朱熹科學思想形成的學術背景
二、以"理性一元"為特點的科學內容
第四節 陸九淵"發明本心"的數理思想
一、"數即理"的主張及其科學實踐
二、朱熹與陸九淵科學思想的比較
第五節 魏了翁的理學科技思想
一、道與器"未嘗分離"的自然觀
二、"法自然之理"的科學觀
三、"於躬行日用間隨處體驗"的方法論
第三章 南宋諸多科技實踐家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陳?的農學思想
一、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決定作用
二、從系統的角度看陳?對傳統農學的創新與發展
三、陳?農學思想中的自然觀和方法論
第二節 陳言的病因病理學思想
一、《三因極一癇證方論》中的疾病分類理論
二、"三因論"與天人合一思想
第三節 范成大的區域地理思想
一、《桂海虞衡志》的區域地理思想
二、范成大科技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四節 全真道南宗白玉蟾的內丹思想
一、"易即道"的性命雙修主張
二、對南宋內丹學異端一"雷法"的揚棄
第五節 陳自明的實驗醫學思想
一、《婦人大全良方》中的實驗醫學思想及創新精神
二、從陳自明的醫學思想看南宋醫藥學發展的特點
第六節 宋慈的法醫學思想
一、宋慈的法醫實踐與人道思想
二、《洗冤集錄》的法醫學成就和中國古代傳統科技思想的"缺陷"
第七節 秦九韶的數學思想

一、用"大衍總數術"反對讖緯迷信的科學實踐
二、以""為特徵的數學分析法
第四章 其他人文學者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鄭樵以無神論為特色的科技思想
一、鄭樵的《通志》及其"天道"思想
二、"不學問,無由識"的認識論思想
三、鄭樵科技思想的歷史價值和地位
第二節 洪邁的科技倫理思想
一、"天之生物,為人世之利"的功利主義倫理思想
二、敬畏生命:在科學和迷信之間
第三節 葉適的功利主義科技思想
一、"旁達於技藝"的科技實踐及其思想
二、葉適科技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四節 儲泳"驗諸事,折諸理"的科技思想
一、以辟邪為目的的科技實踐活動
二、儲泳用科學反對方術迷信的鬥爭經驗和歷史影響
第五節 南宋後期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原因
一、南宋後期科學技術發展的具體表現
二、南宋後期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原因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南宋理學與科學技術的關係辨析
一、蔡元定科技思想概述
二、真德秀科技思想概述
三、王應麟科技思想概述
第二節 南宋科技思想發展的幾點歷史啟示
一、南宋科技發展的知識基礎
二、南宋科技發展的理論缺陷


 


 


http://www.shanghaibooks.com.tw/basic/basic_cart_default.asp?ProductID=9787010088679&companyname=人民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宏彬兄翻譯的著作,應該很有看頭,畢竟科學革命這一議題對西方文化史、科學史的影響太深遠了。上次還承蒙他傳授、分享些教授「科技與社會」課程的心得,希望他有好的歸宿,不是XXXX,呵呵(保密)。圖乃英文版,中文版的書影好像還未秀出,期待中。


 


 


科學革命:一段不存在的歷史


作者:史蒂文.謝平


原文作者:Steven Shapin


譯者:許宏彬、林巧玲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00730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累積十餘年有關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歷史研究,集合各家說法,呈現對科學革命的最新詮釋。作者從啟蒙時代講起,將科學革命置於社會脈絡中去解讀,說明當時各種互相衝撞的信仰、實作與影響,終於讓「科學」從純粹依靠理性的邏輯推演,轉而重視實驗與觀察。


歷史上沒有科學革命這個事件,但本書要討論的正是科學革命。不久之前,歷史學家還很肯定的說某件事情真的發生過;這件事情徹底改變了人對自然界的既有知識,讓世界在十七世紀左右進入了「現代」。


一九四三年,法國歷史學家夸黑讚揚科學革命是希臘時代以來,「人類心靈所達到,或說所承受過最深遠的革命。」幾年之後,英國歷史學家巴特菲爾德又說,科學革命「光芒掩蓋了基督教崛起之後的一切成就,相形之下,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只是歷史的插曲……(科學革命是)現代世界與現代心智狀態的真正起源。」


「科學革命」這個概念有其深遠的研究傳統。幾乎沒有其他歷史像它這樣值得研究。在西方通識課程裡,對科學革命已有固定的解釋方式,這本書試圖有效率地補充既有的解釋,並進一步引發讀者對現代早期科學成形過程的興趣。然而,如同二十世紀許多「傳統」一樣,科學革命所隱含的概念,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麼悠久。


  「科學革命」一詞是一九三九年之後,因為夸黑才開始逐漸為人所知的,而且直到一九五四年,才有兩本以科學革命為主標題的書籍問世,分別是深受夸黑影響,由霍爾所撰寫的《科學革命》(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以及貝爾納具馬克思研究取向的《歷史上的科學》系列之中的一冊《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The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s)。雖然許多十七世紀的人們曾表達,他們將帶來知識的重大變革, 但是他們並沒有使用「科學革命」一詞,指稱他們正在從事的活動。


從古代到現在早期這段時間,「revolution」這個字並沒有「革命」的意思,而是指「週期的循環」。直到十八世紀法國啟蒙哲學家的作品才將「revolution」當成「逆轉」,指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全新事物,他們用「revolution」這個字的新意義來說十七世紀的科學領域開始革命。也許我們可以說,將「revolution」視為巨大變化的觀念,最初是用來指科學領域的事件,後來才引伸到政治事件。因此,科學革命是最先出現的一場革命,之後才有「美國革命」、「法國革命」、「俄國革命」。


 


本書特色:


作者希望本書是方便教學用的簡論,多年來一直把不同版本給學生試用,聽取他們的回饋。不需要任何數學或物理學背景也能瞭解本書。大受普通讀者歡迎,現已翻譯成十六種語言。


 


作者簡介:


史蒂文.謝平


  曾任職於愛丁堡大學科學研究小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系,現為哈佛大學科學史系福特講座教授,2001年獲科學之社會研究學會頒發貝爾納獎,該獎項意在表揚長期致力探討科技的社會層面之傑出學者。目前他研究的課題有:食品營養學的歷史、應用於企業的科學的本質、現代學院與工業的關係。他長期為《倫敦書評》、《紐約客》撰稿。


  謝平有許多著作討論科學知識的社會史。《真理的社會史》在1996年獲頒科學之社會研究學會的弗萊克獎(表彰三年內最優秀的科技研究書籍)及美國社會學會的莫頓獎。與賽門.夏佛合著的《利維坦與空氣泵浦》獲2005年伊拉斯莫斯獎,荷蘭王儲威廉亞歷山大在頒獎時稱譽兩位教授「全然改變了我們對科學與社會的看法」。


 


譯者簡介:


許宏彬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歷 史學 博士。大學時曾混跡於化學實驗室數年,洗過試管燒杯、參加研討會,後任東部國中理化教師,現為XXXX(下半年出路未定)。研究興趣為醫療史、科技史與STS(科技與社會)研究。


林巧玲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組碩士,曾任職出版社。


 


目錄:


導論
「科學革命」這個名詞的歷史
為什麼還要書寫科學革命?
一些歷史學的議題


第一章 他們知道了什麼
知識的視野和自然的本質
挑戰以人類為中心的宇宙觀
大自然是個機械
性質的數學化
自然的數學結構


第二章 他們怎麼知道的
閱讀自然之書
經驗的構成
經驗的控制
製造事實的機制
如何製造一個實驗事實?
自然知識的疆界
讓知識流通
實驗的重點是什麼?


第三章 他們用知識作什麼
自然哲學的自我治療
自然知識與國家權力
科學作為宗教的女僕
自然與上帝,智慧與意志
自然與目的:科學世界裡的秘境
無私與自然知識的運用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5917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L0007/177036/web/# 6L -3175181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奴隸


TECHNOPOLY: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作者:尼爾波斯曼


原文作者:Neil Postman


譯者:何道寬


出版社:博雅書屋


出版日期:20100322


內容簡介


「科技發展」有如人定勝天,只要有科技,所有事物都是可以改變的,但波斯曼擔心的是人在運用科技改變事物的同時,也被技術制約,成為科技的奴隸。


  我們現在沒有辦法想像沒有電腦、電視、手機等科技產物的日子,就如同我們忘記過往諸多思想家在簡陋的物質環境中可以完成至今影響深遠的作品。


  作者不反對科技,但是擔心人們運用科技的同時,卻忘記了科技的負作用影響!


本書特色


  「科技發展」有如人定勝天,只要有科技,所有事物都是可以改變的,但波斯曼擔心的是人在運用科技改變事物的同時,也被技術制約,成為科技的奴隸。我們現在沒有辦法想像沒有電腦、電視、手機等科技產物的日子,就如同我們忘記過往諸多思想家在簡陋的物質環境中可以完成至今影響深遠的作品。作者不反對科技,但是擔心人們運用科技的同時,卻忘記了科技的負作用影響!


作者簡介


尼爾.波斯曼 Neil Postman


  美國傑出的社會觀察家


  曾任紐約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


  麥克魯漢後最具洞察力的媒介環境學派領袖


  著有《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等暢銷書


目錄


CH1 塔姆司法老的評判
CH2
 從工具時代到技術統治時代
CH3
 從技術統治時代到技術壟斷時代
CH4
 難以把握的世界
CH5
 崩潰的防線
CH6
 機器意識時代:醫療技術壟斷
CH7
 機器意識時代:電腦技術壟斷
CH8
 隱形的技術
CH9
 唯科學主義
CH10
 符號大流失
CH11
 愛心鬥士



  本書(1992)是尼爾.波斯曼媒介批評的三部曲之一,其餘兩部是《童年的消逝》(1982)和《娛樂至死》(1985)。


  這個三部曲有一個一以貫之的主題:技術對人類社會、文化和心理的影響。本書警告世人,美國正在進入技術支配文化的一個新階段,正面臨失去傳統、失去駕馭技術能力的危險。


  作者認為,人類技術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工具使用、技術統治和技術壟斷三個階段;人類文化大約也分為相應的三種類型:工具使用文化、技術統治文化和技術壟斷文化。


  和其他學者一樣,波斯曼認為,技術和人的關係是亦敵亦友的關係,但他死死地盯著技術的陰暗面,以免技術對文化造成傷害。他認為:在工具使用文化階段,技術服務、從屬於社會和文化;在技術統治文化階段,技術向文化發起攻擊,並試圖取而代之,但難以撼動文化;在技術壟斷文化階段,技術使資訊氾濫成災,使傳統世界觀消失得無影無形,技術壟斷就是集權主義的技術統治。


  作者認為,「資訊革命」經歷了印刷術、電報、攝影術、廣播和電腦等五個階段。在技術壟斷到來之前,資訊控制機制幫助人駕馭技術,這些機制有:法庭、學校、家庭、政黨、國家和宗教。到了技術壟斷階段,抵禦資訊氾濫的多重堤壩和閘口土崩瓦解,世界就難以駕馭、難以把握了。


  本書揭示技術壟斷階段各種「軟」技術的欺騙作用,撻伐所謂的社會「科學」,譴責唯科學主義,它辨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的異同,它為傳統符號的耗竭扼腕痛惜,它號召人們以強烈的道德關懷和博愛之心去拼死抵抗技術壟斷,並堅決反對文化向技術投降。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369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史-學科史叢書


作者:[英]W.C.丹皮爾


譯者:李珩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朗朗書房)


出版日期:20100401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講述了科學、哲學和宗教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各自的發生、發展歷程,以及它們在各個歷史時期所發生的相互糾葛。作者以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主干,以哲學和宗教為枝葉,勾勒了一幅人類科學技術與人文景觀齊頭並進的美妙畫卷。


 


作者:


W.C.丹皮爾,20世紀英國著名科學史家,以批判、實證精神對科學思想發展史進行了深入研究,成就斐然,著有《物理科學的發展近況》、《劍橋現代史》中的“科學時代”部分、《大英百科全書》第十一版中的《科學》一文、《現代科學的誕生》等文章,為現當代科學史研究體系的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科學史》一書已成為當代學術研究無法回避的科學史經典名著。


 


目錄:


原序
第二版序
第三版序
第四版序
緒論
起源
第一章 古代世界的科學
第二章 中世紀
第三章 文藝復興
第四章 牛頓時代
第五章 18世紀
第六章 19世紀的物理學
第七章 19世紀的生物學
第八章 19世紀的科學與哲學思想
第九章 生物學與人類學的進一步發展
第十章 物理學的新時代
第十一章 恆星宇宙
第十二章 科學的哲學及其展望
譯名對照表


 


序言:


現代科學的宏偉大廈,或許是人類心靈最偉大的勝利。但是,它的起源、發展和成就的故事卻是歷史當中人們知道得最少的部分之一,而且我們也很難在一般文獻中找到它的蹤跡。歷史學家所講的不外是戰爭、政治和經濟;揭露原子秘密,在我們眼前揭開空間深度等活動,雖然使哲學思想起了革命,並使我們有可能把物質生活提高到歷代夢想不到的水平,但是關于這些活動的發展情況,大部分歷史學家卻沒有講到,或很少講到。

在古希臘人看來,哲學和科學是一個東西,在中世紀,兩者又和神學合為一體。文藝復興以後,采用實驗方法研究自然,哲學和科學才分道揚鑣,因為自然哲學開始建立在牛頓動力學的基礎上,而康德和黑格爾的追隨者則引導唯心主義哲學離開了當時的科學,同時,當時的科學也很快就對形而上學不加理會了。不過,進化論的生物學以及現代數學和物理學,卻一方面使科學思想臻于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學家對科學不得不加以重視,因為科學現在對哲學、神學、宗教,又有了意義。與此同時,物理學本來有很長時間就一直在尋找,並且找到了所觀察到的現象的機械模型,這時卻似乎終于接觸到一些新概念,在這些概念里,機械模型是不中用的,同時也似乎終于接觸到一些根本的東西,這些東西,用牛頓的話來說,“肯定不是機械的”。

大多數科學家一向樸素地認為他們所處理的就是終極的實在,現在,科學家們開始更清楚地看出他們的工作的真正性質了。科學方法主要是分析性的,要盡可能地用數學的方式並按照物理學的概念,來對現象做出解釋。但是,現在我們知道,物理科學的根本概念都是我們的心靈所形成的一些抽象概念,目的在于給表面上一團混亂的現象帶來秩序和簡單性。因此,通過科學走向實在,就只能得到實在的幾個不同方面
就只能得到用簡單化了的線條繪成的圖畫,而不能得到實在本身。不過,話雖這樣說,就連哲學家現在也開始明白,在用形而上學的方法研究實在的時候,科學的方法和成果是現有的最好不過的證據,而一種新的實在論,如果可能的話,就必須利用這些科學的方法和成果來建立。

就在這時候,人們對于科學以及科學同其他思想形式的相互作用的歷史,也重新產生了興趣。1913年,比利時開始發行期刊《愛西斯》(Isis),後來又成立了一個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性組織——科學史學會。這些都標志著這個問題的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哲學的復興和歷史研究的復興大概是有著聯系的,因為數學家或實驗家在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時候,只需要了解他的直系前輩的工作,研究一般科學的比較深刻的意義以及科學同其他思想領域的關系的人們,卻不能不了解科學之所以有今天的來龍去脈。

自從惠威爾(Whewell)寫出關于歸納科學的歷史和哲學的著作以來,迄今差不多一百年了。他的謹慎周詳的判斷至今仍有用處和價值。在惠威爾的時代以後,不但科學知識有了極大的進步,就是過去的歷史也因為有許多專門的研究而弄得更清楚了。效法惠威爾重新寫作一部普通科學史的時候已經來到了。它需要的不是關于某一時期或某一問題的詳細研究,而是科學思想發展的完備的輪廓。我相信,這樣一部科學史在科學本身的內在意義和科學與哲學及宗教的關系問題上,都可以給人很多教益。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重新去研究希臘文,不但是因為語言和文學的緣故,而且也是因為任希臘哲學家的著作中可以找到關于自然界的最好不過的知識。因此,當時的古典教育就包含了一切自然知識。到現在,情況早已不是這樣了,因此,如果有一種文化建立在兩千年前的語言的基礎上,它就不能很充分地代表真正的希臘精神,除非它同時研究以往的科學的方法和成就以及目前的科學的方法和成就,而對自然知識在未來的不斷增進,抱著樂觀的瞻望。


 


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15747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 社會 -STS跨領域新視界》出

 


出版日期2010 0325

語言別

編者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

出版:交通大出版

這本教材以「科技  社會  人」為主題,本身也是由交大與國內科技、人文社會與STS學者共同參與的跨領域成果。相信本教材會對交大與國內的STS跨領域教學有很大幫助,也希望能夠藉此培育更多未來台灣的跨領域科技人才。

 


相關內容:





技術只是一個起點,STS給你另一個選擇!  
 
更多的創意與趨勢,都在科技與社會的互動與理解中產生,破除傳統單向教學模式,讓STS帶給你不一樣的視野,生涯不同的選擇!  
 
這本教材以「科技  社會  人」為主題,本身也是由交大與國內科技、人文社會與STS學者共同參與的跨領域成果。相信本教材會對交大與國內的STS跨領域教學有很大幫助,也希望能夠藉此培育更多未來台灣的跨領域科技人才。-林進燈(交通大學教務長暨Eco-City智慧生活科技區域中心主任)  
 
在《醫療與社會共舞》一書出版後,台灣工程與技術領域也出現了一份以本土實例為主要內容的教案、教材或讀本。這對STS教學在台灣各大專院校的深耕,乃至於引導台灣之後STS的研究方向,都具有指標性的意義。-王文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  
 
藉由此書中的各個教案,我們希望能提供一些不一樣觀看科技的角度與接近的方式,讓我們能探出頭來,擁有更前瞻的多元思考與反省能力,一起走向「科技社會人」。-編者  
 
以跨領域整合建構創新與創意的平台--序- 林進燈  
一本深耕本土的STS教材-序二 王文基  
進向「科技-社會-人」-編者序 楊谷洋  
 
單元一:科技人與科技專業:科學家與工程師  
導讀 王秀雲  
有得必有失?  控制科技與社會如何選擇! 陳永平  
半導體工程師 林宗德  
理工實驗室、科技訓練與性別 韓采燕  
工程實驗室研發中的工程社會學與其根源 林文源  
第二篇:科技物I:科技物的政治性與在地觀點  
導讀 楊弘任  
摩托車城鎮 莊雅仲  
無障礙環境的建構 邱大昕  
科技創新與地方發展的連結-讓單車客,不只是過客! 林崇偉  
科技物  II:機器人的社會想像與形塑  
導讀 陳瑞麟  
機器人科技:挑戰與回應 楊谷洋  
機器人形象  段馨 君  
台灣科幻漫畫機器人的誕生,1950-1970 洪   
第三篇:科技知識:科技傳播與再現  
導讀 陳信行  
科技與傳播 蔡佳璋  
當翻譯變成一種罪行 洪朝貴  
什麼才是資訊城市? 林峰田  
第四篇:科技與產業  
導讀 林宗德  
建構臺灣太陽能熱水技術網絡  傅憲豪  
技術發展的必然邏輯?台灣鹽業的機械化過程 方俊育  
科學園區與台灣社會 潘美玲  
第五篇:科技爭議  
導讀 蔡友月  
科技與環境的和諧共存:談基地台與電磁波爭議 李大嵩  
電子科技與環境風險 杜文苓  
附錄  
使用手冊:你也可以這樣讀  
作者群介紹  


王秀雲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助理教授  
方俊育  交通大學計畫助理  
李大嵩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  
杜文苓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副教授  
林文源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  助理教授  
林宗德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林峰田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系  教授  
林崇偉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  助理教授  
段馨 君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洪朝貴  朝陽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  副教授  
    清華大學歷史所科技與社會組  碩士  
莊雅仲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副教授  
陳永平  交通大學電機系  教授  
陳信行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副教授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所  教授  
傅憲豪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楊弘任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助理教授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系  教授  
潘美玲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蔡友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助研究員  
蔡佳璋  自由撰稿人  
韓采燕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按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網站:http://sts.cn.nctu.edu.tw/mai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51&Itemid=6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期有與醫療科技與文化相關的論題,例如:〈從觸診到「以管窺天」:腹腔鏡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興起,1950s-2000s〉,也有 雷祥麟 老師的書介文章〈《我們不曾現代過》的三個意義〉等等。請參閱:http://stm.ym.edu.tw/epublish/1/current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