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醫史讀書會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牛奶狂潮:中國的身體、科學與期望】
圖像裡可能有食物、顯示的文字是「 MILK CRAZE Body, Science, and Hope Body,Science,andHopeinChina in China Veronica S. W. Mak 」

為何多數有 #乳糖不耐症 的中國人,突然產生對牛奶的渴求?無論奶粉、鮮乳或奶茶,中國牛奶消費與產出的大量增長,引起全球對食安、健康與環保的疑慮。《牛奶狂潮:中國的身體、科學與期望》(Milk Craze: Body, Science, and Hope in China)跨越國界,檢視並比較中國乳業以及飲食上的乳品消費,特別聚焦於廣東順德與香港。

透過對醫學文本和社會媒體的創新分析,審慎的民族誌研究,Veronica Mak(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思考為何伴隨對西方牛乳的激增,會伴隨著本土水牛牛乳和起士的銷量暴跌。她揭示全球產業與中國乳品企業如何以多面向的手段,破壞並摧毀地方酪農。Mak指出牛乳消費的興起不僅是牛乳生產的全球化或中國飲食的西化,亦為中國傳統食療和現代化全球飲食的交叉點。她以此為參照,探求乳製品在中國的多重意義:如英式「奶茶」、調味優格與水牛乳凝乳/起司相關的文化與階級屬性,以及低層勞工在水牛乳業中的關連,接著從殖民與 #全球現代性 的角度,討論中國在這幾個層面的發展現況。本書有力地論述:當把健康、認知和理想體態視為再定義後的個人責任與義務之時,中國飲食的西化或轉變,常掩蓋了來自結構性、教育性、職業性、社會性的壓力與限制。

引自: 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 | Facebook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國興老師大學長的新書

未提供相片說明。


【禮祝下鄉:驅瘟逐疫祭典中的王府行儀——臺南、東港、漳州比較研究】
驅瘟逐疫是中國社會從古至今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最晚從明代開始,漸有結合 #王爺信仰#以船送瘟 的民間信仰活動,其中閩南地區的王醮尤其普遍。不過,明清時期王爺信仰雖然在民間社會相當蓬勃,卻始終不被官方認可。
臺灣地區迎送王爺祭典及建醮活動可稱十分頻繁,但配合王醮舉行王府科儀的宮廟並不多見,其中以「臺南西港慶安宮」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王府行儀最完整,也最具有儒、道在民間信仰儀式實踐上完美搭配、交融合作的典範意義。本書將著重在臺南慶安宮、金唐殿、長興宮的王醮,同時與屏東東隆宮、漳州白沙王府等不同地區進行比較,就其王府空間格局、王府人員編制、王府行儀流程與文化傳承,進行詳細的記錄與分析。
🟨前言 鄉下的禮數,官方祭祀走入民間宮廟
卷一 驅瘟逐疫祭典的歷史
🟨章一【中國社會篇】傳統送瘟與齋醮
一、以船送瘟逐疫
二、齋醮
🟨章二【臺灣社會篇之一】王醮與代天巡狩源流
一、臺灣方志所載王醮
二、代天巡狩/巡臺御史
🟨章三【臺灣社會篇之二】王醮與王府科儀
一、王醮形式與地域
二、禮生與王府科儀
卷二 王府行儀的比較
🟨章四【臺南篇之一】西港慶安宮五朝王醮的王府行儀
一、慶安宮王府格局與空間配置
二、慶安宮王府組織編制
三、慶安宮王府行儀
🟨章五【臺南篇之二】蘇厝長興宮七朝王醮的王府科儀
一、長興宮王府組織與空間配置
二、長興宮王府行儀
🟨章六【臺南篇之三】金唐殿王府科儀與服務輸出
一、蕭壠香王府科儀
二、王府人員聯誼會與海外服務
🟨章七【屏東篇】東港東隆宮的迎王平安祭典
一、東隆宮迎王的淵源與演變
二、迎王平安祭典的組織運作
三、東港迎王祭典流程
🟨章八【漳州篇】白沙王府與龍海安懷宮祀王儀節
一、漳州港白沙王府與王壇儀節
二、龍海市白水鎮安懷宮祀王儀節
🟨結論
🟨附錄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出版者:
📘作者: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ISBN:978-986-5504274
*本文引用文字介紹及目錄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
**本刊推介之書籍純以學術為考量標準,以饗學界同道

 

轉貼自:台灣歷史評論  臉書粉絲頁 台灣歷史評論 | Facebook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倫多大學歷史系副教授Y. Yvon Wang(王弋文)教授的新書:Reinventing Licentiousness:Pornography and Modern China
簡介:王弋文主要研究領域為1600年以來的中國和東亞歷史,性別和性,物質文化,印刷史,全球/世界歷史、近代中國印刷品中的淫穢與色情。

image

書本目錄:

Introduction: A Chinese History of Pornographic Modernity
1. Challenging Yin Hierarchy: Late Imperial Antecedents of the Global Modern Pornographic Turn

Part One: A Globalizing Market Transforms Sexual Representations
2. Commodifying Licentiousness in a Time of Flux: The Material Dimensions of Global Modern Pornography
3. The Implied Masturbator Speaks: Technologies and Markets Catalyze Transformations in Yin Ideology
Part Two: Global Modern Pornography Raises Reac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4. Sex(ology) Sells: The Marketplace Assimilates Global Modern Innovations
5. Plus c'est la même chose: Reinventing Licentiousness for a New Age
Conclusion: From Yin to "Yellow"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各家學說討論會--朱丹溪的學術思想

報告人:李昌狄醫師

中醫各家學說討論會--張元素

主持人:陳建霖主任、游智勝教授、皮國立教授

時間:(3月23日)10:30~12:30

地點:新店慈濟醫院二樓大愛會議室

主辦單位:新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P_004221WP_004220  

版主:本次讀書會讀張元素的著作,真的不好懂,有來自墨爾本的中醫,她說讀來真得是很深奧。這樣,把我的讀書筆記,隨便PO給大家看一下吧,沒什麼系統,就是想到什麼嘗試寫下來。

 

1. 金史方技:……第古之為術,以吉凶導人而為善,後世術者,或以休咎導人為不善,古之為醫,以活人為功,後世醫者,或因以為利而誤殺人。故為政於天下,雖方伎之事,亦必慎其所職掌,而務旌別其賢否焉。金世,如武禎、武亢之信而不誣,劉完素、張元素之治療通變,學其術者皆師尊之,不可不記云。

2.…….八歲試童子舉。二十七試經義進士,犯廟諱下第。乃去學醫,無所知名,夜夢有人用大斧長鑿鑿心開竅,納書數卷於其中,自是洞徹其術。…….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顯名。平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說曰:「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為家法云。《傷寒論》呢?

3.《內經》、《中藏經》、錢乙等影響較大,那個時代懂字的人不多,不可能像現代拿到什麼讀什麼,須要老師的啟發與指導,《醫學啟源》就是這樣的教科書。

4.p.25,傷風、傷寒用藥不以桂枝、麻黃為主。歸結於《傷寒論》在北宋末才成為考試科目,但當時研究風氣仍不太盛,也還沒有到達[醫經]的等級,治療傷寒的方子仍以局方為主,這裡面就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5.p.29,論五運、六氣為病,有理論沒有出藥。P.36開始「六氣(風、暑熱、濕土、火、燥、寒水)方治」,如p.46,為何不提《傷寒論》,卻有用「四逆湯」、「附子理中丸」?(推測:一家之言,方書時代,個人經驗、刊刻不廣),還是有用古方,只是呼籲要「體指下脈氣、觸類而長之等等,則知其本,不致差誤矣」(p.49)。

6.p.51後論藥,多引《主治秘要》?(《內經主治備要》是夢中塞在他胸口的)

7.《病機氣宜保命集》4卷,一名《活法機要》,後人誤作河間劉完素所著。原出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上載:「《潔古珍珠囊》時珍曰︰書凡一卷,金易州明醫張元素所著。元素,字潔古,舉進士不第,去學醫,深闡軒、岐秘奧,參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藥性之氣味、陰、陽、濃、薄、升、降、浮、沉、補、瀉、六氣、十二經,及隨証用藥之法,立為主治、秘訣、心法、要旨,謂之《珍珠囊》,大揚醫理,《靈》《素》之下,一人而已。後人翻為韻語,以便記誦,謂之東垣《珍珠囊》,謬矣。惜乎止論百品,未及遍評。又著《病機氣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機要》。後人誤作河間劉完素所著,偽撰序文詞,調於卷首,以附會之。」又,《四庫全書提要》曰:病機氣宜保命集三卷,金張元素撰,元素字潔古,易州人,八歲應童子舉,二十七試進士,以犯廟諱,下第乃去,而學醫,精通其術,因抒所心得,述為此書。凡分三十二門,首原道原脈,攝生陰陽諸論,次及處方用藥,次第加減,君臣佐使之法,於醫理精蘊,闡發極為深至,其書初罕傳播,金末楊威始得其本刊行,而題為河間劉完素所著,明初寧王權重刊,亦沿其誤,並偽撰完素序文詞,調於卷首,以附會之,至李時珍作本草綱目,始糾其謬,而定為出於元素之手,於序例中,辨之甚明,考李濂醫史,稱完素嘗病傷寒八日,頭痛脈緊,嘔逆不食,元素往候,令服某藥,完素大服其言遂愈,元素自此顯名,是其造詣深邃,足以自成一家,原不必托完素以為重,今特為改正,其偽托之序,亦並從刪削焉。」不過,在《中國醫籍考卷五十中記載:按線溪野老劉守真三消論跋云,麻徵君寓汴梁日,訪先生後裔,就其家,得三消論氣宜病機之書,又杜思敬濟生拔萃,稱東垣活法機要,與潔古家珍,及劉守真保命,大同小異,考徵君則麻九疇,為張子和友,乃在當時,其言若此,與楊序所謂先生卒,書不世傳,屏翳於茆茨荊棘中者符,杜思敬編書,在於元延二年(編按:1315,張元素為(1151年-1234年)劉完素(約1100年-1180年)),時八十一歲,其生距守真之時,未為遼闊,則是書之出自守真,斷可知矣!(編按:如此推測,又不甚合理)且其所述方論,與宣明論原病式相出入,李時珍有何所証,以為張元素之書?夫元素所著,雖佚不可見,東垣李明之嘗從受其法,則讀明之諸書,以溯源委,其理趣判然,與是書不同,元素子璧,著有保命集論類要,時珍豈非以此相混者耶,提要未察此義,隨襲其謬,並以序文詞,稱寧王偽撰,郢書燕說,莫甚此焉。活法機要,為李明之所著,時珍又只是書一名,實為歧誤。

8.《珍珠囊》的藥性,比《醫學啟源》的簡略,多以一、兩個主要治療病症為主,兼述性味、歸經等等。

9.很怪,《珍珠囊》後面就列了一些瘡瘍、骨蒸,可能缺文太多?

10.《中國醫學源流論》載「李東垣學派」:說道:「(潔古)始創引經報使之說,而用藥之法一 」「……實居張景岳《類經》之先。蓋舉一切治病用藥之法,而悉歸本於《內經》,實至東垣而集其大成也。」(p63-6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各家學說討論會--張元素

 

時間:1/23()12:00~14:00

地點:新店慈濟醫院5F互愛會議室

報告者:陳靜美醫師

 

主辦單位:新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中醫大李健祥老師演講訊息:

日期:8/9(六)及8/10(日)10:00~16:00,共四堂課

地點:臺北慈濟醫院3F和氣會議室

主題:中醫文獻學探討

 

2.另外,8/22(五)13:30~15:30為中醫各家學說討論會 

主題為:醫家張子和的學術思想

 

歡迎參加。

    

主辦單位: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是一群對古典文獻、文字學與醫籍文本有興趣的醫生所發起的讀書會,很樂意替他們介紹,並且希望該讀書會有好的成果,返古知新,能從古典文獻中為中醫找出更多知識的脈絡。




內經古文字讀書會


發起人:李傳耀
成員:有興趣一起參與內經古文字討論的均可
宗旨:主要是利用文字學方法確認文本意義,然後再向內經文本內容做出探勘,再以現代中醫師的臨床體悟作為詮解。
運作方式:
1.
以內經為文本
1.1
主讀本:
《黃帝內經素問校注》1992郭藹春

《靈樞經校釋》上冊1980 河北醫學院
《靈樞經校釋》下冊1980 河北醫學院
1.2
內校本
1.2.1
《黃帝內經太素》1957人衛版
1.2.2
《素問全元起本與輯註》段逸山
2.
逐字探討該時代具有的意涵
內經古文字讀書會討論流程圖
http://goo.gl/UYoo1
3.
方法:
a.
以文字學書籍解文字

a.1
古文字詁林(主要)
a.2
以字書參照解文字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說文/爾雅/釋名/玉篇)
b.
以內經本文互相參照


c.以接近於該時代相關文本互相參照
d.
佐以相關人類學與文化考古學的證據 (盡量可能的話)
e.
成員發表心得
~
請大家提出閱讀後的想法與心得,作於討論。

(
內經指導:善言古者,必驗於今)
4.
進度
:
41(估計
)
W1.
文字小學研讀

W2.
內經內文歸類
W3.
同時代文本考研
W4.
臨床意解(以其他醫學文本或臨床經驗註解)
5.
集結資料成冊



※有興趣者請和李醫師聯絡:lcylikedust@gmail.com
讀書會的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778678159303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讀書會我還挺認真的。這次讀的是力鈞的《崇陵病案》,它跟一般醫案不同,有點像是治療札記或筆記,以及各種診療、病患反映的資訊,內中有光緒皇帝和御醫的精采對話,配合著《清宮醫案研究》來讀,大概可以瞭解光緒皇帝的疾病史和宮廷御醫的醫療行為和人際應對。記得以前修李國祁老師的近代人物專題時,他問我期末報告要寫甚麼?我說:我想探究光緒皇帝之死,他對我說:「無論他是病死、還是被毒死、還是沒有死,清朝終究是要滅亡的。」我整個囧掉,只好換題目,這次因緣際會才發現,它真是個好的、有趣的題目。此乃張哲嘉老師博士論文改寫的主題,所以他也很努力想復原力鈞的事蹟,這次讀書會依舊有蘇奕彰、袁國華、林伯欣、林政憲等諸位教授先進參加,還多了許多有興趣的同學到場聆聽。會後則商討明年研討會之事,報告完畢。





    以下僅為資料摘錄與片段、零星的想法,有興趣的朋友不訪先參考張哲嘉,〈為龍體把脈——名醫力鈞與光緒帝〉,收入黃東蘭編,《身體.心性.權力:新社會史(第2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9),頁211-235。可掌握初步的脈絡。





 





                                                        





心得紀要:





    光緒生於1871年,1874年繼位、三歲、光緒元年。1889年大婚後親政,時年19歲。





    在《清宮醫案研究》部分,光緒四年、五年,一下又跳至十年(1487)121421年跳躍,中間沒病?醫案呢?「皇上自述病因,素有遺精之病」(《崇陵》之二,頁52)但光緒二十四年才於醫案中現「常有遺精之候」,後來很多腿酸、耳鳴等,也是從此時開始,但又常虛火上炎,跟光緒後來偏好、堅持服涼藥有關嗎?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初四,法國醫生多德福診斷光緒,很有意思:沒有蛋白尿、無水腫(所以非腎炎),是「腰敗」(腰火長症),電視劇「走向共和」有一段即說各國懷疑皇上「假病」,乃慈禧為欺騙外國勢力的方法,但幸好皇上本來就身體不好,所以外國人也診斷出有病。(《清宮醫案研究》,頁1509)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戊戌政變,遺精之病之前即有。二十六年後直接跳至三十三年七月二十日,力鈞加入,中間病案與之間的用藥完全無法掌握,何故?服藥持續性的問題?光緒常常覺得服藥無效、症狀蜂起。整個醫案也大致如此,身體好的時候甚少,很少聽皇帝給予治療後的正面肯定。





   《清宮醫案研究》記載「肝氣不舒,胃氣不健」和《崇陵》「肝鬱胃弱」(21)記載也有些微差異。光緒皇帝似乎是一個對自己身體及敏感之人,他的病似乎不嚴重至致命,但他描述症狀非常細緻,如「近來甚覺惡風,稍見風即覺不爽。」(《崇陵》之一,頁71) 。「卻年四月間履服此藥(半夏、天麻),非但無效,而且轉重也、特諭知之。」皇帝會依據自己的狀況來審斷御醫之用藥。(《崇陵》之一,頁72) 「遇藥方輕少之時,其(脇胸脊背處)串痛,亦覺減輕,履試不爽」、「嗣後立方宜詳細斟酌,總須少而專,始無流弊。」光緒自己非常注意自己的身體感,作為指導御醫開方的依據。力鈞喜歡用「血液不足」、「腦虛血(氣脈)不足以養腦」(《崇陵》之一,頁73),解釋許多病理症狀。





    咳嗽、串痛「自去年四月起服藥過多,其中溫寒補泄方劑雜投,致病情紛至沓來,氣血屢不能生復,所以無論服何項藥味,總難見效也。」(《崇陵》之一,頁79) 8月26,力鈞請脈後認為諸症漸減,「由天氣和暖,亦由藥方之溫通前後疊奉。」
(
《崇陵》之一,頁81) 《崇陵》之一中後段,遺精似已不常發生。





    用西醫的理解釋,「病在肝胃兩經,不能生血所致……血足則不覺心跳也。」用血液循環之概念來說名病理。(《清宮》,頁1560)抄得比《崇陵》少或不同(為何《崇陵》有很多用黑線畫掉的部分?關於《崇陵》字跡的問題,如《崇陵》之一頁83,那種字體誰寫的?或頁88,腦氣筋旁加「神經」,是他後來加上去的嗎?)有沒有可能用西醫的語言比較不得罪,這是可以思索的。又如:「血舒則腦強」,頭暈好、諸症漸好。(《崇陵》之一,頁8587)「腦響」,乃「由腦神經興奮也。」、頭暈「由□□神經抵致力不□也」、呼吸胸痛、串痛,乃「由胸部神經振動也」。
(《崇陵》之一,頁86)消化遲慢和大便結燥,乃由「主宰胃之神經衰弱」、「凡血管所經之處,皆有神經(腦氣筋)附麗而行,血行能暢,則上足以養腦頭不暈,而頭疼腦響耳鳴諸症自愈。血不充(行時滯)則不但腦虛而神經(腦氣筋)經行之處皆病。」  (《崇陵》之一,頁88) 談到膽汁、胃酸、甜肉汁之消化功能(《崇陵》之二,頁39) 四月二十八日 ,「太醫院以為虛脫」 (《崇陵》之二,頁47)





    容易感冒、發冷、「蓋五層被,始稍知暖」。(《崇陵》之二,頁4)「麻冷由行血管窒,則治病當從行血益氣著手。」力鈞還舉上古飲食為例,說明上古食穀之艱難。肉食「滋養富足、行血必足」。「氣血虛者,非只藥力所能力致。」來回應光緒對服藥無效之懷疑。(《崇陵》之二,頁6)「……藥力能否培補為問,力鈞方案內則云:隔一、二日服藥一次,以驗病機之進退,並以草木多治外感之品、補血之藥甚少,無論氣體虛實,皆不疼培補,專在著意飲食衛生等語,而陳秉鈞、曹元恆方內何以並無一言及之?」 (《崇陵》之二,頁9)光緒似失去耐心(《崇陵》之二,頁9-10, 九月初四)注重血與飲食之關係,「擬請飲食擇其易消化者,如雞露、牛乳之類」,生血仍由飲食之原料,遺精似較少提及(《崇陵》之二,頁18-19)光緒常言:諸症未減而質疑用藥,力鈞則用「脈息左右均靜而和」,諸症漸減,「可見病機進退在血之消長,不在藥也。」來為自己辯護,但此時光緒已漸失耐心。(《崇陵》之二,頁20-21) 九月初十 ,「亥初一刻夢遺不多」,夢遺時間也詳細記載。(又開始遺了)





    皇太后賞食粽子,食積,「太醫張仲元、姚寶森等所開方藥,不外參朮歸芪以及菟絲枸杞諸補劑、實者轉實,壅閉不出。」力鈞有沒有可能在建構一種他和前面醫生開方不同的形象?比如他重視消化的生理機轉,喜歡用食療等等。(《崇陵》之二,頁48)「皇上服荷葉間神麴湯,病已大愈,今日停藥。」慈禧則服雞湯治愈不易消化的問題,誇讚「神妙極矣」,雞湯補益勝於五穀,外國醫院多給病人服用,崔玉貴大怒之事也很好玩。還有慈禧睡前喝葡萄酒,則可一覺到天亮。(《崇陵》之二,頁55) 其他御醫,有沒有如此和光緒對話的?陳存仁指出,頻繁換醫者的問題,似指涉慈禧太后干涉治療。





    《崇陵》之二,頁66-78的幾個重點:





一、飲食補養法。(「病原在肝胃二經,但藥物如化學之材料,而原質仍在飲食      





    補養。」( 七月二十日),為什麼是肝不是肺(咳嗽)或腎(遺精))光緒對只靠    





    飲食療法似乎有疑慮。





二、「聖躬不耐煩勞,謹擬問病式一紙」。(敢叫皇上填表,大膽,所以應該沒拿





    給皇上看)





三、「上諭 上焦浮熱,不宜溫補,自應恪遵」,力鈞則力辯太醫院所開藥方乃「一





    味寒涼、以水濟水」( 八月初二)。與太醫院意見相反。提出不如招東南各省





    名醫來共同診斷?





四、太醫院用寒涼藥,或「逃入平淡」(看起來光緒很怕溫補導致「鑠陰」和補





    藥導致「滯氣 ) 、力鈞抨擊「無如太醫院故見自封,必以涼瀉反對之藥為





    主。」而力鈞主熱補藥,甚至如桂、附等。太醫院可能認為皇帝寒熱之病乃





    瘧疾(所以用柴葛芩梔知柏?)但力鈞力主其非瘧。瘧邪(暑濕)的問題(《清宮





    醫案研究》,頁1493)八月十六,「屢問是否瘧疾,總以非瘧對,若真瘧疾,





    又當現何病象?」(《崇陵》之一,頁67) 八月十六,瘧疾(《清宮》,頁1567)

五、用西醫的話語解釋涼潤之藥的弊害,使腸胃交傷,而且血管窒塞。





六、力鈞之退出,為何?說自己罹患肺病,還吐血。(這真的是的詐病,最後是





九月二十二日)





    八月十九日,力鈞又消失。力鈞用藥似偏少,不似太醫喜用很多藥物。「昔





仲景治病,……可一劑知、兩劑已,皆屬感冒治法,非調理元虛可比。」 (《清宮》,頁1570)





隨意小問題:





一、得遺精也未必不會被毒死。





二、有人做過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之研究嗎?





三、廖育群指出,寒溫派靈活運用的問題。在治療外感上,宮廷醫者並不會只重





    一派。





四、為什麼沒有出現「勞損」或「癆」?好像五臟都有問題,每一個醫生解讀不





    一樣,即使同一臟腑,也有「肝旺」、「肝鬱」、「肝()氣」的稱法,病情複





    雜。





五、慢性砷中毒可有:腦衰弱綜合征的全身症狀;半數患者有胃腸功能障礙,慢





    性砷中毒也可出現肢端麻木等症狀,身體出現麻冷、肢體痠沉。(《崇陵》





    之二,頁10)另精神疲倦、腰痠腿軟、口乾、胸滿也曾出現(《崇陵》之二,





    52)





 





                                                            皮國立  





                                                      20120625  整理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


 




        52,在張哲嘉老師和蘇奕彰教授、袁國華教授、好友林政憲醫師等人的支持下,「新醫史讀書會」在近史所開始舉行了。首先要說明,新、舊不是一種區別好壞的標準,有時舊的東西反而是經典,隨便舉個例子,朋友們都笑說,現在上中國通史課,為什麼還是用錢穆的《國史大綱》呢?其實,問題應該這樣問:都快一百年了,有幾個人寫的中通超越錢穆呢?所以新舊不是問題,新只是代表一種嘗試和可能。我的部落格已經兩歲了,其實我一開始就希望組織一個讀書會,一直有這樣的想法,可惜在撰寫博論的歲月裏,自顧不暇,每日為生計所迫,所以一直沒有辦成。




        這幾年來,吾輩研究歷史,愈來愈被邊緣化,自己有很深的感觸。除了就業問題不談外,我發現大家對探索歷史的趣味降低了。在以實用為目的思維下,商業人(廣義的會技師、證劵從業人員)不會去理經濟史;律師會看法律史嗎?很少;外交人員會看外交史嗎?考完試就把課本丟了;醫生呢?上醫學史類的課請勿吃雞腿!




        但我很高興,新醫史讀書會第一次的舉辦就有史家和醫師的加入,在共同讀史料後進行對話,激盪新的想像和趣味。去年在北京,我參加了它們那邊由年輕醫師組成的「後浪醫史論壇」,現在他們正準備開第五場小型的講論會,而且該論壇力邀歷史學者進行對話,我也樂見其良性之發展。現在我藉由在臺灣的新醫史讀書會,也實現了醫者和史家對話的可能。在當天會議中,討論的是同治皇帝的病案,這是張老師博論中的部分內容,我以前也做過類似的報告,其實我對能夠做出甚麼新東西感到懷疑,後來證實自己是無知且渺小的,因為史料經過反覆的閱讀,會有新的想法出現,而且由不同領域背景的人讀,他們的視角,也會和原來的解讀不一樣,這就是讀書會的好處,等於是雙重加值。經過張老師報告後,讓醫師們更瞭解來龍去脈與背景後,蘇老師與眾醫師們開始加入討論,他針對醫案本身的出方和醫者的應對進行檢討,果然發現了幾個重要的大問題,我也感到有一種興奮的驚奇呢。由於這是張老師未來要寫專書的內容,所以我就不多談,只把自己閱讀的心得貼在下面,供大家參考。總之,醫者與史家雙方都覺得獲益良多,我覺得這就是最有價值的事情了。我個人除了居中協調和處理雜事外,其實沒甚麼能力。我只是單純的希望醫療史在臺灣能有更好的發展,做一點有理想性的事情。雖然我知道讀書會無助於蒐集升等點數(同學戲稱集集樂),但吾輩若一開始就朝著功利目標走,只問實用,那歷史研究真的一點趣味都沒有了,您說是吧。




 




1、CC師指出:醫案帶有這樣的性質:「官僚文牘」、「用這公文的內容來評估其療效。」(張哲嘉,頁18)。「這本脈案是敬事房太監根據當時御醫李德立、莊守和每天請脈記錄和所開的方子,謄抄彙輯成冊的。」脈案中李德立、莊守和只有名字,沒有臣等稱謂,可能非自己所寫?到底宮廷醫案這樣的知識是如何生產的?(已解答)




2、御醫李德立的反證,他沒有必要對後代說皇帝得梅毒這樣的謊話,WHY。第二、翁同龢的日記雖為佐證,但其實日記史料「隱晦」的地方也很多。當然,以脈案來看,同治帝確實不可能死於梅毒,因為發得太快了,除非,同治帝得梅毒很久了,那則另當別論。溥儀的回憶證詞:同治乃天花內陷而死。




3、如果滿族這麼怕天花,那麼,皇帝有種痘嗎?




4、病程特殊之處:風瘟→發出疹→疹形透出,夾雜瘟痘→天花二朝之喜。(用方偏溫病派)一開始 十一月初二 日,「大便四日未行」,用的多是辛涼輕劑,沒有採用「下法」來急救陰液。 十一月初六 ,外科介入:「擦傷之痘,用胭脂膏調賽金化毒散調敷調理。」(1351)十一月初七「原係腎虛陰虧,毒盛氣滯之重險痘症……用藥調治,可喜毒化漿行,陰液尚敷,由險漸化為平之象。……若腎精不動,咽喉漸寬可保化順之喜。」初八日,「似有停漿不之勢「靨」﹙ㄧㄝˋ﹚之勢」其實太醫對外症的描述相當詳細(開始用溫補藥),這三、四天甚至只記載望診、沒有脈診的詳細資料,至初九日,「漸有收靨之勢」。十一日「惟痂結乾白,身肢將未回收,漸有抓破,睡則虛空夢語。此由心腎不交,元陽氣血俱虧所致。」至十二日,「惟身肢痂薄回乾皮抓破傷……用紫草膏合賽金化毒散外敷調理。」對外症觀察還是很詳細的。(1354)但十三日至十六日,其實看不出有外科的調理。十六日開始,「腎虛」和「濕熱」突然變成兩個很重要的病機,十七日「疤痕深紅、間有濕潤,痂不易落。」開始外用牡蠣粉、固本膏。(P.1357)特別的是十九日,一開始開了大量外用藥,下面(奇怪?似重覆?)又載到:「惟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浸流膿水」、「膝上發出痘廱腫痛,此經絡餘毒,腎虛濕熱所致。」,二十日迭有描述。這幾乎是突然出現的,照前述醫者對外症的觀察如此細緻來看,為什麼沒有記載?如果醫案是求自保的工具,為什麼不先書寫以求無過,還是另有甚麼考量?(p.1358)二十、二十一日,似無重視脾胃功能?(p.1359)二十六日換李德祥、韓同九後,似加強外科調理,如採用「化腐靈應散」、「外用熨洗藥方」以布袋熨洗瘡處,「溫熱易回陽,提毒換膿,氣血通暢」云云。(p.1362-63)二十八日後,才見李德立回來後積極使用外科用藥(p.1363最後一行至1364),而且改託裏溫補為益陰化毒(p.1363)至二十九日出現「牙脹面腫」,乃走馬牙疳之兆?(外科祁仲介入,十全大補,和李相反,CCP.12)但腎俞潰膿反漸漸好了(p.1364)後來反覆,卻似不致命。十一月三十至 十二月初一 ,從「牙浮口粘」轉成「牙齦黑糜口臭」,轉折甚急。




5、醫學用語之描述「毒熱氣滯,肌肉尚欠鬆綻,中焦蓄飲所致,今議用鬆肌透毒飲。」好像所有的症狀都有一定合理之解釋。(1350)




6CC師文章頁13提到十 二月二日 「他提出了這個病名」,註釋標頁1368,好像沒有,日期也有問題。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是我9月在北京時參與的一場小行學術研討會,我沒想到出席的人竟然出乎意料的多。這個研討會是由北大、人大、南開等大學和中醫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所組成的,主要多是年輕人,也有一些醫生參與。他們對醫史研究很有熱情,打算以「讀書班」的型式延續下去,一年將舉辦一至兩次的研討會,這次的會是他們繼去年成立以來的第二次。這個會持續將邀請一些學者與會,主要就是這些學校和機構的教授們,希望能發揮母雞帶小雞的作用,例如余新忠先生就很支持他們,帶了他的子弟兵來參與,張大慶、朱建平等教授也都表支持並受邀與會。主辦人之一的胡兄指出,臺灣「生命醫療史」當年的模式,對他們而言是個典範,他們非常樂意學習,並且覺得這是一個延續學術生命、開發新課題的好方法。並且,他們多有科研經費支持,希望以經費設計一個網絡平台,讓大家可以互通訊息、分享資料。所以像是我的食宿,他們也能以經費支付,研討會的雜支,也可以做到「不求人」,這可能是我在臺灣想要一頭熱辦個讀書會的最大不及之處吧。謹記於此,他們的動態我會持續掌握報導,供臺灣師友參考。





 





 





後浪醫史論壇(第二期)





 





「疾病史研究的反思與嘗試」研討會議程





地點:北京中青記者之家賓館(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海運倉胡同2號,近東直門醫院)8層會議室





時間:2011923
(週五)





1300- 1320 歡迎與開場





1320- 1500 主題發言





余新忠   日常生活史中的疾病及其社會文化意涵





陳昊   疾病類別與歷史研究路徑:歐美疾病史研究的問題意識與





困境





胡穎翀   中國古代疾病觀念的形塑





張海鵬    中醫疾病研究與中醫疾病史研究的比較





皮國立   「氣化」與「物質」——近代中西醫匯通視野下疾病史





的解讀





(每位發言人的發言時間為15分鐘,聽眾自由提問時間為5





鐘。)





1500- 1530 茶歇





1530- 1700 圓桌會議:疾病史研究的方法 主持人:朱建平、余新忠、張大慶





討論主題:





中國疾病史研究中病名(疾病)對應的合理性與可能性。(古今對應、





西對應)





西醫疾病史與中醫疾病史研究之間的差異。





現代科學(或中醫)語境下古代疾病史研究的反思。





疾病史研究的前景與意義(疾病社會史、疾病文化史、疾病生活史、疾病政





治史等)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訪中醫大


        今日承蒙大象邀請,至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醫史文獻研究室參訪。在以臨床和實驗為主的、不算空間充裕的醫學院內,有這樣一個人文歷史的學術空間,是非常令人羨慕的。(長庚也有設立,上次去沒仔細參觀,甚覺可惜,長庚也有老師努力經營,希望他們也成功)。醫學既然是處理人的事情,醫療從業人員應具備人文素養,這已是常識,不需再多講。但是,在一個以科學研究、產業競爭、經費至上的醫學教育環境中,我們如何能夠期待一種優質的人文學環境?我常常看到一些大學打出:「科技與人文並重!」這類口號多是譁眾取寵、華而不實,甚麼叫做人文?該校有甚麼標準,好不好查一查授課內容與大綱,完全是虛晃一招,真令人失望。


        中國醫藥大學頗不一樣,中醫系系主任蘇教授很有理想。從訪談中得知,他有一個醫學人文的歸劃與理想,不是隨便說說,是真的希望教育、真槍實彈的培養一批做醫經醫史的人才,而不僅是應付評鑑而已。從照片中看到琳瑯滿櫃的醫書、歷史文獻,都是他們師生和圖書館爭取來的,大象跟我說,在其中做研究、寫文章,沉浸在人文歷史的海洋中,不亦快哉!午後,大象送我至火車站後,還要趕回去,因他們還有醫史讀書會要交代個人研究,大象預備研究做民初中西醫匯通的歷史。真是令我羨慕,類似的醫史讀書會已在臺中展開了。此趟雖稱短暫參訪,確實讓我學習不少,增長了不少見識。


 


 


                                                   2011年7月2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14談話隨筆


    那天與大象見面吃個便飯,得其致贈:林政憲、蘇奕彰,〈余雲岫之中醫學術研究述評〉,《台灣中醫醫學雜誌》10.1(2011.03),頁37-43一篇,特此致謝。大象是我在讀博一時認識的中醫,轉眼間,他的第一個孩子也將出世,太恭喜他了。當初曾麻煩他幫我印了許多民國醫史的資料,這個恩情我還記得,他還幫我孩子介紹一位西醫,因為我孩子的心臟病必須中西合璧,某種程度可以視為是我自己亂搞,當中的甘苦談在《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的序言有談到。我孩子的病,真是一次中西醫大結合的例子啊。他平常在臺中看診,目前就讀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師從蘇奕彰教授進行博士論文之撰寫。他欲將目光著眼於民國時期的中西醫匯通歷史,希望能從較多的內史分析,來看當時中醫的轉變。當然,他也對臺灣1949年後的中西醫結合的歷史很有興趣,有在蒐集一些資料。上次和豐隆聊天,這次也和大象說,希望他們能好好訪談幾個老中醫,這樣台灣中醫史就更具雛形了。大象和我聊到中部研究醫史的狀況,說到蘇教授非常支持醫經醫史的研究,我聽了非常高興且振奮。我也和大象聊起醫史讀書會的事情,大象說他們中部由蘇教授帶領,已經有類似功能的組織,也有大約5位左右的研究生再這塊領域開拓,我聽了後更加高興,因為這樣經驗可以互相交流,在舉辦會議、讀書會形式、辦刊物等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經驗可供參考。他也和我談了許多臨床的故事,還有台灣科學中藥的問題,還有一些醫界的計畫,包括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將要歸衛生署管轄,所將導致的弊病等等。這些訊息讓我對臺灣中醫藥的發展有更深的認識,當然,其中是憂大於喜的。


    在臨床之外,醫者非常需要醫史或醫學人文的滋養,這也是大象跟我說他在臨床上看到許多生老病死後的體會,醫師也是人,有時要適度跳出醫療場域之外,你不能用機器的眼光來一直看待一個人的工作,是以培養人文素養真不是一句空話。我更希望能有一些研究歷史系的朋友加入,13日時,我至台中先和一位歷史系的學長聊到這個事情,他有辦讀書會的經驗,和我談到了許多申請經費、和實際執行上的甘苦談。很謝謝大家給了各方面的意見,我會好好思考計畫的,但願有一天真能成功。


 


                                           寫於20110718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與豐隆兄吃飯記要-兼談醫史讀書會構想


       


        6日,好不容易有時間碰面,能和老友豐隆兄吃飯。我在中壢寫論文,他也是半個中壢人,所以我們就約在中壢的一家義式餐廳。很不好意思,又讓豐隆兄請,他客氣的說,等我畢業後再請他一大頓即可!


       豐隆是著名的眼科中醫,平常診務頗忙碌。我們談論的許多話題,都圍繞在中醫看診和對醫學史研究的興趣上。我提出組醫史讀書會的構想(廣泛納入身體、疾病、科技STS等不同面向的內容),希望擬出一個計畫,它有幾個理念:第一、容納史家和醫者共同討論,進行一種內史和外史結合的可能。其次,我希望能夠一年出一到二本會刊,由於必須考慮到稿源的問題,以及容納不同聲音與想法的可能,所以不限於只徵求硬梆梆、動輒23萬字的論文,只要跟醫史、醫學文化、醫學人文有關,即使短小精幹也不排斥,但前提是必須符合學術規範和基本的註腳、參考書目即可。最後,希望每年能夠辦一個小型的工作坊或研討會,大家一起研討,也可以為會刊稿源打底。這方面,我曾與大陸做醫史的朋友有初步接觸,他們也在籌組類似的工作,並已開始進行閱讀文章的工作,而版主,卻只停留在構想,還未施行,實在慚愧,必思迎頭趕上,展現臺灣醫史研究力。日後也不排除和大家一起坐下來舉辦研討會,這一點,我仍會繼續和大家溝通、協調。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和經費。沒有熱情的人和充足的經費,這一切都只是空想,是吧?豐隆兄熱情、又帶些內斂的答應我,他會支持並加入,我真是開心,非常謝謝他。除了規劃一年一繳的會費外,這個讀書會還非常需要師長或機構的支持,包括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或中醫系所的力量或經驗傳授,必須有前輩給與指導和經費上的幫助、指引、管理之方法等等(如一旦收費,就必須有清楚的帳目與管理機制,不然很難讓會友們信任),這些問題,我希望我還可能有時間去請教一些老師或機構吧。還希望有老師輩的學者,是不是能出來擔任「領頭羊」的工作,或我負責打雜即可。總之,期待有更多對醫史有興趣的同好、前輩加入,並惠賜意見,可透過MAIL聯繫或提供意見:pipi.jordan@msa.hinet.net


        談點輕鬆的吧。豐隆兄最近頗注意日治時期中()醫史的歷史。他蒐集了一些當時臺灣中醫的抄本,也發現了不少中醫赴大陸學醫的歷史。例如謝觀在《中國醫學源流論》書前弟子名錄,就有臺灣人在其門生之列,他也注意到,新的點校本把這個部分拿掉了,很可惜,歷史線索往往就在書籍傳抄、反覆刻印中流失了。據我印象所及,當時也有臺生赴福建廈門國醫學校學習,這大概與日本殖民政府打壓漢醫的政策有關,導致不少想學中醫的臺人出走吧。同時,他也找到一些當時在大陸學醫,後來回到臺灣做事的中醫,及其後人的一些線索,只是很零碎,有待把它們拼湊起來。恰好,再過3年就是臺灣著名中醫馬光亞先生逝世10周年的紀念,豐隆兄為其弟子之一,希望能做出馬老師的回憶錄和醫案集,我鼓勵豐隆兄盡快進行口述歷史訪談,他跟我說,出類似回憶錄的東西,也是馬老師生前未完成的心願,一定要幫他達成!另外,包括臺灣中醫的歷史,由於文獻較少,也必須盡快進行相關人員的訪談,此點至關重要,特別是他與政憲等好朋友,都了解一些老中醫在何方,這些線索不能讓其流失啊。豐隆兄憑藉一己之力,已發現、購得不少臺灣中醫的抄本,彌足珍貴,當然花費也不少,他答應我8月要將他的構想整理一下,寫成一邊短文,先在我的部落格發表,我非常高興,希望他能將日治臺灣中醫的發展,理出一些新的脈絡出來,期待他的文章。


 


                                                                                     寫於  2011.07.08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訊息:


 


 


各位朋友: Happy New year!

在學期即將結束時


也許大家正忙著學期最後作業的批改
也許有人已經計畫著遠行
所以在各位還沒離開前
我來跟大家做個廣告
繼去年Steve Yearley來訪後
今年四月我會邀請Steve Sturdy, Deputy Director,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Genomics Forum來台灣
http://edinburgh.academia.edu/SteveSturdy

Dr. Steve Sturdy
是個醫學史家,David Bloor 宣稱他其實是少數Strong program真正傳人呢!
Steve 來台之前我們也要舉辦一個讀書會

下面是讀書會暫定議程,請大家先將時間留下來歐!
開學後第一個週末請大家來陽明聚聚讀書聊聊
!
有一些文章他會陸續寄過來


我們也會陸續放入網站供大家下載
4/6-4/13
來訪行程

也正在成型中,等更確定後立刻會放入STS網站

孳艷

Steve Sturdy
訪前讀書會

活動日期:2011226() 13.30-17.30
活動地點:陽明大學活動中心(B5)一樓第一會議室

指導單位: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計畫、教育部顧問室科技與社會計畫辦公室
主辦單位:陽明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科技與社會領域推動計畫、
陽明大學護理學院STS跨領域教學計畫【護理、醫療科技與社會】
協辦單位:陽明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活動議程:
13.30-13.50
報到
13.50-14.50
導讀:黃之棟 回應:王秀雲 主持:林宜平
“Knowing cases: biomedicine in Edinburgh, 1887 -1920” ,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37 (2007), 659-689.
14:50-15:20
茶點時間
15:20-16:20
導讀:陳嘉新 回應:巫毓荃 主持:蔣欣欣
Jennifer Smith-Merry and Richard Freeman, “Consultation as social mobilization: framing Scottish mental health policy”,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16:30-17:30
導讀:李尚仁 回應:吳嘉苓 主持:盧孳艷
“Looking for Trouble: medical science and clinical practice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 medicine”, (this paper will be published shortly, and a pre-publication copy of the paper can be found on Steve Sturdy’s academia.edu page http://edinburgh.academia.edu/SteveSturdy.)

活動網頁:科技與社會跨領域教學計畫【護理、醫療科技與社會】 http://www.ym.edu.tw/nts/ 論文索取:http://www.ym.edu.tw/nts/


 


 


http://stsweb.ym.edu.tw/board/read.php?f=8&i=3681&t=368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很有意義,但原網頁上並沒有報名方法,有興趣者可能要打電話去詢問。請上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志工園地」查詢。


 


2010.12.18 醫療史讀書會


導讀人:戴麗娟


地點及時間:2010.12.18下午16:30 研究大樓702


書目:劍橋插圖醫療史


 


 


http://www.ihp.sinica.edu.tw/~museum/volunteer/contents.php?the_no=czozOiIxODIiO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和幾位同學聊天,有人不是做醫療史的,但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有提相關的部分,我誠摯的邀請他把其論文中的醫療史部分轉寄給我,或能夠寫個摘要,我幫他轉貼在部落格上。我認為這樣很有意義,即使不是專門的醫療史作品,它在論述中若有提到相關的部分,也可以給我們一點由小見大的啟發,身體、疾病、性別、醫療等角度,本就可以作為很多歷史事實切入的另種視角,這便是研究擴張出去的意義。至於有同學想轉做醫療史,當然不是「純」的醫史,大概也是以某個時期「醫療」問題作為看考察當時國際關係的一種視角;也有學長希望以「東三省鼠疫」這個問題再出發,他認為還有新的外國檔案資料還未使用,可以再挖掘。凡此,我都希望各位好朋友能踴躍提供自己的研究,那怕是一個構想或已經有初步研究成果的東西,本站都樂於轉貼、介紹,可以直接寄信給版主,版主會在最快時間幫各位刊出、轉介,謝謝。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最近很想成立一個讀書會,但是苦思經費來源,卻始終不得要領。師大有補助大學部學生社團成立讀書會,卻沒有補助研究生成立,真氣。國科會和教育部網站看了看,也無補助研究生的,真糟。目前希望成立一個「醫療、身體與性別」的相關讀書會,但就怕範圍太窄,參與人不多,所以,仍停留在「想」的階段,怎辦?原預計找幾個好朋友先一起構思,一、二年先走讀書會;中程目標是成立學會;長程目標試辦研討會以及掛名成立社會性質的社團(學友建議),怎麼樣,不賴吧,但,問題還是:沒經費。怎麼運作,我也不熟,有沒有高手或前輩可以指點一下呢?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