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議程有所變動,辦研討會不易啊,感謝大象兄的辛苦安排
「醫家與史家的對話-中醫學術知識的歷史傳承與變革」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人與論文一覽
研討會日期:民國102年3月9〜11日
地點:中國醫藥大學(台灣臺中市北區英才路91號)
依發表順序排列
※3月9日(星期六) / 立夫教學大樓地下一樓國際會議廳 /六樓第一會議室
杜正勝 院士:「另類醫療史」研究20年-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
林昭庚 教授:針具發展史—以出土文物為例
Prof.
Vincent Barras:Touching life: Galenic medicine
as compared to Eastern conceptions and practices of the body
張光裕 教授:從命名看古人的醫療心理 ──以戰國、秦、漢私名璽印為例
郝保華 副教授:五行起源年代及發展階段的認識─據近期出土青銅文物資料對應史料探討
余新忠 教授:疾病醫療史研究中的生態視角芻議
陳明 教授:前近代亞洲文化網絡中的阿魏:詞語、功用、貿易與傳說
李世滄 副教授:官桂名實考證
于賡哲 教授:醫家、病家與史家的分層模塑—唐代醫學人物的神化
陳昊 講師:在寫本與印本之間的《千金方》
張海鵬 助研究員:論宋代醫方的來源
Prof.
Asaf Goldschmidt:Xu
Shuwei's Ninety Discussions on Cold Damage Disorders – A Case of Failed
Innovation
Prof.
Marta Hanson:中國的醫學占卜:明代的記憶術、醫學、與命理
Prof.
Kang Yeonseok: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n
DonguiBogam (Treasured Mirror of Eastern Medicine)
韓健平 研究員:發現工作底本:《洗冤彙編》溺死類目條文的選擇
※3月10日(星期日) / 立夫六樓第一會議室
名和敏光 准教授:日本藏醫學漢籍與新發現醫書簡介
袁國華 副教授:出土文獻與《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互證一則
鄧佩玲 助理教授:從北大醫簡「一沺一傅」談簡帛醫藥文獻所見「灑」與「傅」
周淑媚 副教授:文學治療作用的理論探討及其可能性¾¾以《黃帝內經》的情志理論為徑
陳方佩 主任:古代中醫是否有農尹派與岐黃派之分-探傷寒論之源
劉士永 副研究員:戰後臺灣中醫教育的躓踣:以杜聰明與楊思標為例
李健祥 副教授:清末民初的物價與醫療
蔡璧名 副教授:當莊子遇見Tal Ben-Shahar:莊子的快樂學程─兼論情境、情緒與身體感的關係
張仲民 副教授:「衛生」的生意:衛生與晚清中國的消費文化建構
胡穎翀 助研究員:內功推拿的歷史形成與技藝探究
李玉尚 教授:明初以降太湖北部和東部的血吸蟲病
祝平一 研究員:君官異位:傳教士、朱方旦與明清之際的心腦之爭
皮國立 助理教授:民國時期的醫學革命與醫史研究──余巖(1879-1954)「現代醫學史」的概念及其實踐
周珮琪 助理教授:明治時期:日本漢方醫學由盛而衰之關鍵期
紀征瀚 講師:七年之癢:近代女醫創辦中醫藥期刊之路(1934-1941)
黃秋勇 醫師:半世紀中國中醫兒科臨床文獻題名趨勢之分析
林伯欣 助理教授:醫經醫史理論在臨床危重症之運用-以海外義診一案為例
韓豐隆 醫師:馬光亞教授診治肝病之思路演變
顧志君 醫師:何書田先生醫學思想初探
張賢哲 教授:專方專題專病典籍文獻電腦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