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有物:近現代中國的物與物質文化”
工作坊
排程
主辦單位: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
舉辦時間:2015年5月16-17日
工作坊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2001會議室
5月16日,星期六
9:00-10:30 主持人:鄒振環(復旦大學)
皮國立(臺灣中原大學):《大流感時期(1918-1920)的物質文化:基於身體、防病與藥品的考察》
胡悅晗(杭州師範大學):《服飾、身體與現代性:以民國時期上海知識群體為例(1927-1937)》
王建偉(北京社科院):《民國北京城市消費的等級與階層(1912-1937)》
10:50-11:50 主持人:馮賢亮(復旦大學)
王建革(復旦大學):《從人與環境角度看傳統社會晚期江南人文風格的變化》
林秋雲(復旦大學):《交遊、品鑒與重塑——試論清代中後期北京的梨園花譜熱》
14:00-15:30 主持人:高晞(復旦大學)
張淑卿(臺灣長庚大學):《1950-70年代臺灣醫藥廣告中的結核病再現》
羅婉嫻(香港浸會大學):《從“鳳仙花”到“指甲油”:民國時期中國婦女染指習慣的轉變》
張仲民(復旦大學):《“補”的生意經——燕窩糖精的文化史》
15:50-17:50 主持人:周奇(上海社聯)
何愛國(復旦大學):《晚清外交官對西方物質文明的觀察與思考》
葛濤(上海社科院):《大東放送局與戰時日本的宣傳政策》
於賡哲(陝西師範大學):《分層與融合——關於醫療史研究的若干回顧與展望》
陳家怡(香港浸會大學):《地標、生活與記憶——鐘樓的香港故事》
5月17日,星期日
9:00-10:30 主持人:王建革(復旦大學)
皇甫秋實(復旦大學):《禁忌與誘惑:中國近代未成年人的捲煙消費》
婁貴品(雲南大學):《民國時期中央與西南地方族群互動中的禮物和政治(1935—1948)》
潘瑋琳、章可(上海社科院、復旦大學):《中西宗教觀念碰撞下的紙錢消費》
10:50-11:50 主持人:張哲嘉(中央研究院)
林日杖(福建師範大學):《近代以來大黃形象的變遷》
劉文楠(中國社科院):《晚清上海日常生活中的爆竹》
14:00-15:30 主持人:張淑卿(臺灣長庚大學)
曹南屏(復旦大學):《明清時期中國的玻璃製造與民眾的日常生活》
江文君(上海社科院):《交通的現代性:汽車與近代上海的物質進步》
徐濤(上海社科院):《自行車王國:自行車與毛時代的中國(1949-1976年)》
15:50-16:50 主持人:皮國立(臺灣中原大學)
鄒振環(復旦大學):《〈獸譜〉中的“異國獸”與清代博物畫傳統》
張哲嘉(中央研究院):《〈洗冤錄〉中的毒物論述》
16:50-17:40圓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