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課程資訊介紹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舉例第二週  醫療史研究在臺灣

*1.劉士永,〈臺灣地區醫療衛生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耿立群編,《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慶祝漢學研究中心成立40周年》(臺北:國家圖書館,2021),頁395-426。

*2. 杜正勝,〈另類醫療史研究20年: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古今論衡》25 (2013.10),頁3-38。

3.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2005),第一「方法篇」。

4.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第一單元。

5. 李貞德,〈疾病、醫療與文化專輯導言〉,《漢學研究》34.3(2016.9),頁1-7。

*6. 杜正勝,〈「日常生活」的背後〉,《成大歷史學報》61號 (2021),頁1-45。

7. 皮國立,〈新史學之再維新——中國醫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11-2017)〉,《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理論、方法與實踐》(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頁439-462。

 

醫療史研究之反思

                                                皮國立

    這三篇文章建議先從〈另類醫療史研究20──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看起。先看看解釋另類的時代意義,其實蘊含了醫學史發展的意義。該文引Charles Greene Cumston和杜聰明的例子,醫者寫醫學史、教醫學史的意義。杜文從臺灣出發,但劉文或許更彰顯近代中國的脈絡。

    劉提到20 世紀上半期中國醫學史的發展,是在醫學史研究、著述,與教學三路並進的情況下,回應當時西醫引入中國與中西醫論戰而誕生的一門學科,而參與者不論是中醫或西醫,率皆具有一定之醫學專業背景。關於政府遷臺後的研究發展,劉又談到,劉伯驥的和陳勝崑醫師是早期的代表作,但後者更是醫家治史的代表性人物,著有《中國傳統醫學史》及《中國疾病史》等書,是早期的醫界先行者。而特別是前者的例子,後者也一樣,沒有教學場域和研究單位的支持,這個學問很難為繼。我也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如果這個工作沒有「位置」(包括工作、計畫和願景),這門學問就很難持續下去,這當然多少也談到歷史學的危機。你比如又說西方醫學史的研究吧,在臺灣很難開展,因為西醫醫學院不重視,西醫學生當然也不會重視,現況是連一部像樣的臺灣西醫史都寫不出來。

    杜回憶,1992年春天在史語所首次舉辦「歷史研習營」開幕時演講「什麼是新社會史」,並在最後的綜合討論抒發胸中鬱悶說,青年學子如果冒然走新路,會不會「出師未捷身先死」呢?他舉1928年傅斯年籌備歷史語言研究所,從清華國學院挖了陳寅恪、李濟和趙元任三位學術新秀,組成研究團隊的核心,他致陳寅恪的信說到:此研究所本是無中生有,凡辦一事,先騎上虎背,自然成功。」寫得真棒。19801990年初,以及後來醫療史的誕生,可能還包括1990年創辦《新史學》學術季刊等事件。這其實都反映一種史學界的焦慮,來自於當時臺灣歷史學界為與大陸學者在論述上抗衡,而亟思另闢歷史解釋的蹊徑,那麼現在呢?直接投降還是害怕想起。杜前去1994年年會演講,顯示一個特別的單位:中央研究院的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科學史組臺灣分支,可以關注一下。

     Andrew Wear也在一九九二年編輯出版了Medicine in Society: Historical Essays(《醫學在社會:歷史論文集》),三年後,David J. Rothman等人也編選醫史文獻,以Medicin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醫學與西方文明》)為題出版。一個強調社會,一個強調文化(他們當時用的是醫學社會史,多少影響了中國大陸後來研究的定位,臺灣還比較[生命]),從新社會史出發的醫療史研究,隱隱然與英美的醫史先進有若合符節之處,但最初並沒有太多連結,而從本土文明之創新,必須要能與國際漢學對話,這一點是重要的,又可連結至劉文之關懷。

    杜認為,自己其實仍帶有濃厚的保守性,例如他將古醫籍定位成用來探討心態與文化,正如陳寅恪資以考證歷史,周作人、江紹原用來透視文化,「另類醫療史」是在他們的基礎上揭舉社會與文化作目標,自認從較寬廣的學術傳承來看,臺灣醫史學界顯然循著他們的足跡前進。但是,他又是充滿期待的,似乎整篇文章又意猶未盡,似乎還未完結,感覺醫家和史家似乎又可以共同努力,大有可為,但他自己又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很難有真正的結論。但從劉文中可以補充觀察到,李尚仁、巫毓荃等具有醫師背景的研究者進入史語所,象徵醫者與史家對話的空間可能加大加廣。感覺杜也想尋求一歷史定位,事實上,這篇文章就是一篇史學史的好文章,後面附錄也是很有用的。

    另外必須提到,杜沒有談到,臺灣學界尚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之「華人衛生史計畫」(先期是「明清至近代漢人社會的衛生觀念、組織與實踐」研究計畫,後來變成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劃,2002-2018),也是另一股力量。以梁其姿為首,拓展醫療、疾病與社會、法律、族群之間的對話,後期又有STS的成員加入,成員不限於歷史學界,選題與詮釋顯得更加多元但也觀點分岐。另一個就是2014年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聯合執行科技部「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 建立紮根性的研究合作-主題計畫 C: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專題計畫。還有類似2013年開始運作之「日臺中韓醫療史環境史青年學者論壇」和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研究中心(2014-2020)等等。

    日常生活史這一篇,則回顧臺灣於2010年前後至2020年有更多的發展,特別回顧王鴻泰、呂紹理等人的研究。杜正勝認為,日常生活史其實就是人民生活史,但這個「人民」不限基層社會的芸芸大眾,更不必因為政治理念或人道關懷,而非研究那些與歷史大脈動無關的課題不可。於是乎人民史學不再如無米炊的巧婦,可以打開相關領域,歷史研究的局面乃可能開濶,例如日書、鬼怪,就是統治階級與平民共通的思想或技術,民俗往往是全民的,不過,杜完全沒談到所謂大眾史學觀念。

    他這樣認為,作為新社會史的一環,日常生活史(最初是生活禮俗)、民族的根底,必須要具備全面的視野,避免枝節雜亂。從表層到內裡,體驗與覺識?史家需要對研究對象有所體驗,並依憑直覺而產生識見,其研究成果才容易貼切。他嚮往蘭克(Leopold Ranke, 1795-1886)所說:「辛苦艱難的史 料批評之後,還需要直覺(intuition)。」直覺應該屬於「識」,學與識相互為用而 建構歷史。怎麼得到,歷史具 有延續或遺傳的特性,才有可能。所以現代人研究某個國家、民族、文化的歷史, 擁有那個國家民族的現代經驗,應是必備的條件。(歷史不能脫離真實世界,這裡可以反思劉文所引Richard Horton的話,過度沉溺於稀有資料發掘和解讀,缺乏與時俱進的醫學技術發展背景知識,卻是造成當前西方醫學史(history of medicine)研究死氣沉沉的原因之一。Pratik Chakrabarti主張,即便是研究古代醫學史,也應當懷抱晚近對於醫療衛生技術與知識史的理解。換句話說,不貼近現實與真實,恐怕歷史研究會與實況脫節,也就不真實了。

    二戰前中國許多關於生活禮俗史的著作不同程度地累積史料,難免失之零碎,然而這是「日常生活」進入學術殿堂的基礎,也是這個新領域發展的必經過程。直到最近年輕世代史家開發新課題,也需要先下過這種基本功,延伸的歷史解釋才可能具說服力。(杜引了邱仲麟,可以詢問) 不論史學如何轉變,史家的任務還是要了解歷史大局,探索文明進程,關注人類未來,可是百年史學專業化的結果,學院史家逐漸瑣碎化。在不側重政治的新社會史,尤其是日常生活次領域,很容易陷入此一瓶頸,所以新社會史方法學特別強調歷史不同層面的有機聯繫。日常生活史研究平凡的人、物、事,雖從民生日用出發,要能延伸到更大的歷史問題,而不只是「鍋盤瓶罐」而已。

    杜日常一文,感覺好像沒寫完,也沒有結論,最後引很多文學資料代表真實,感覺拉不太到本文的問題意識。老師研究日常生活史的經驗與困難,也遇到挑戰,例如報刊資料能代表常民嗎?還有個小錯誤,杜文頁4,三年代陳邦賢(1889- 1976)寫中國醫療史,其實1919年就寫好了。

    就展望而言,過去新社會史一支,在為史家找空間、定位,但又不幸的將對社會文化理解較弱的醫者給推出去,看看早期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的討論,其實有相當多醫師或醫療從業人員參加,到了後期後削弱了。著名的西方醫學史家 喬治·魯梭(George Sebastian Rousseau)長期關注疾病如何被科學架構與社會想像的過程,這些形塑疾病的過程正是醫學科學與社會文化交鋒的結果。它們共同指向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一個必須要結合內史與外史相互理解的領域。我認為,新的醫學史是結合內史與外史、醫家與史家的新史學。

    醫療衛生史在臺灣地區的發展雖已被認為是個值得期待的新興史學領域,但其專史的地位與專業性特質迄今仍不夠清晰。臺灣地區醫療衛生史偏好採用文化史與社會史的角度切入研究醫療現象,這雖符合早期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成立的初衷,也有效避開了醫療專業脈絡難以掌握的現實。但在另一方面卻也因為缺乏內史的支撐,從而失去了與醫學對話,甚至是協助醫師超越專業限制的基礎,隱約削弱了醫療衛生史作為一個專業史學的立場。劉指出:期待下一個40年再有人撰寫回顧論文時,將是討論專業的醫療衛生史如何支援其它學科領域的發展。(劉文422-424)

    當然,從這三篇中看到了回顧、言論、研究成果,但卻缺少方法,值得同學們進一步思索。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大歷史系楊瑞松教授與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合作,開設中國社會文化史。課堂中邀請到了李孝悌、李貞德以及林富士三位老師開講。這一系列講座延續並開展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主持人杜正勝院士「重新認識中國」之講題,包括中國社會史的多重面向,如:戲曲、城鄉生活、性別、宗教文化、疾病醫療等範疇。期待透過更多元、廣泛的面相作為切入點,帶領大家對於中國歷史進程和時代風貌有更全面的認識並通曉其各方面的歷史概況與發展。
 
可能是 3 個人的圖像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號稱台灣最強的醫療史師資、最強的通識課程,要培養新一代具有人文素養的醫者。

 

陽明大學「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

 

國科會自由型卓越學研試辦計畫

 

國立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子計畫

 

 「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http://ngis.web.ym.edu.tw/front/bin/home.phtml )為本校與中央研究院合作之計畫(課程與師資請參考網頁),宗旨在培養具有紮實科學基礎訓練及跨領域整合能力的新世代科學人才。就其特色而言,此培育計畫結合本校在基礎生命科學和臨床醫學的研究優勢,輔以中研院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能量,共同解決生物醫學上的重要待解決課題。

 「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計畫為上述計畫下屬之子計畫,就教研人才上結合中研院豐厚的醫療史、衛生史的跨領域研究學者,以及本校醫療史、衛生健康與社會等領域之教授群。本子計畫的宗旨一方面在為臺灣培育新世代跨領域、具有深厚人文素養的科學人才,另一方面則透過相關教研活動,將國內醫療史研究推向國際學界的高峰,並就當前社會的醫療衛生安全等重要議題提出人文社會角度的建言,進而參與跨領域的合作。

 本主題計畫以「東亞現代性下的衛生與醫療」、「殖民醫學」、「性別與醫療」為培育人才與研究發展的三個主要發展方向。透過學術活動(工作坊、系列演講、史料蒐羅與田野探訪)及教學活動(研究所及大學部課程、以及總計畫強調的導師管道),建立「醫療史研究群」此一常態性的互動機制。特別在課程方面,近期內將規劃設計如台灣醫療史、中國近代醫療史、東亞的性別與醫療、東亞精神醫學史等相關課程。

 此外,本計畫計畫定期邀請日本、韓國、中國、歐美相關學者赴本計畫相關單位訪問、或短期教學,以促成培育人才、發展研究社群的目的。同時,本研究群也規劃參訪國外著名醫療史研究所與研究中心,以作為未來規劃成立之醫療史學位學程之準備。

 本主題計畫提供一年約新台幣九萬元之碩士班研究生獎學金若干名,以鼓勵年輕學子以醫療史,醫療與社會為未來研究領域。有意者請見本所網頁相關公告資訊。

 

http://sts.ym.edu.tw/index.php?act=research&pid=60&cid=0&id=11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

103年3月工作坊 主題:殖民醫學

主持人:李尚仁(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閱讀資料
*Waltraud Ernst, ‘Beyond East and West’,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20(2007), pp.505-524.
*Sarah Hodges, ‘The Global Menace’,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25(2012), pp.719-728.
*Shula Marks, ‘What Is Colonial About Colonial Medicine? And What Has Happened to Imperialism and Health?’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10(1997), pp. 205-219.

日期:103年3月28日(星期五)
時間:3:00 p.m.
地點:中研院人社中心B202室

聯絡人:盧詩婷 詹雅筑
TEL:02-2789-8124
hygiene@gate.sinica.edu.tw

主辦單位:中研院人社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中研院台史所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自宇斌兄的部落格:

 

梁其姿教授2014年疾病史課程大綱

 

 

 

Syllabus 2014
Health, Medicin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Diseases in Chinese History: their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s.
Professor Angela Ki Che LEUNG(angela
leung@hku.hk)
Spring 2014
Classroom: MW 514
Time: 1:30
3:20 PM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lecture/seminar course explor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meanings of disease in a
critical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from the late imperial to the modern periods. It
studies the changing concepts of disease and the relevance of disease in Chinese
history. The course is in two main parts: it will look at, first, “old diseases” preval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nd then emerging “new diseases” in the modern period. By
studying China’s changing categorization, explanations and management of diseases
and epidemics, we aim at reaching a new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defines
China’s modernity.
Course requirements:
The class meets once a week for lectures and discussions. There is no tutorial
arrangement. Students should attend all classe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discussions,
and write a term paper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Grading will be based on
attendance, participation and oral presentation (30%), a short (4
6 pages
double
spaced)reading report(20%) and a longer(1012 pages doublespaced) term
paper(50%).
The short reading report is on any one of the assigned reading under the five
“Discussion” sessions(see Course Schedule).
Students can write their term paper on any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Reports:
1. Using digitalized HK government documents
http://hkgro.lib.hku.hk/exhibits/show/hkgro/home
as primary sources to write a brief history of ONE major disease affecting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HK (malaria, cholera, smallpox, syphilis, tuberculosis,
leprosy, mental illness, or others), putting emphasis on how Chinese in HongKong reacted to public disease management.

2. For those who can read Chinese, use the medical case book by the modern
Chinese doctor Zhou Xiaonong
周小農 (18761942) ( 周小農醫案 University
electronic resource) working in Wuxi near Shanghai, to reconstruct the social
management of disease in this period (including one or several of the following
that can constitute a coherent paper: the prevalence of certain diseases, the
particular framing of diseases, gender, class and age differences in receiving
treatment, doctor
patient relation, social support of patients, and Dr Zhou’s
attitude towards Westernmedicine etc.)

3. Any other topic related to the theme of this course using primary sources.
Discuss with the instructor before April 10. The short reading report and the term paper should be submitted by 16 May 2014 10PM (University grade submission deadline 2013
2014 (Semester 2): 12 June 2014)
- Late work: All assignments are due by the specified date and time. Unless there is
a documented campus
wide power or internet outage, technological problems
will not excuse you from the deadline.No late submissions will be accepted.

- Plagiarism: If you copy other people’s work without proper acknowledgement,
you will fail this course. Plagiarism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copying/summarizing/extracting information and ideas from books, journals,
newspapers, websites(incl. Wikipedia), and other printed and electronic sources
without acknowledging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 All papers must be uploaded to Turnitin.com by the due date.

Course schedule:
For lecture class without a full discussion session, everyone must read the work
with * for class discussion after the lecture
Jan 23: Lecture: Concepts of disease and its relevance in history (Rosenberg 1997,
Kuriyama 1993, Leung 1993)

Jan 30: Lec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views of health and illness (Elman 2006;
Hinrichs&Barnes 2013, ch. 6; Kuriyama 2000; Leung 2010; Strickmann, 2002; Topley
1970*)

Feb 13: Lecture: Why is the history of diseases important? (McNeil 1976, Dunstan
1975, Leung 1993) on a recent Chinesemovie on late Ming epidemics: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752;
http://www.tudou.com/oplay/4afYOXZ9C3g/AhUKSE5Ro5Q.html
Discussion: “Histor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Hong Kong: A story of Discovery and
Challenge” 2006.

Feb 20: Lecture: How did doctorsrecord treatment of diseases: Medical Case book
(Andrews 2001*,Grant 2003, Furth 2007)

Feb 27: Lecture: Old disease 1: Smallpox in Chinese history: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Leung 1996*, 2008; Chang 2000*;
梁其姿 2013, chapters 3 & 4;
Hopkins 2002, chapter 3)

Mar 6: Lecture: Old disease 2: Leprosy in Chinese history: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Leung 2009)
Movie: Leprosy

Mar 13: Reading week

Mar 20: Lecture: How did Qing doctors explain epidemics(Hinrichs & Barnes 2013,
chapter 6;Hanson 2011;
祝平一 2013)
Discussion on the text by John Dudgeon 1877: How did Western medical doctors
view diseasesin 19th
century China

Mar 27: Lecture:New disease 1: Mental illness as an emerging disease category in
modern China (T’ien 1985;Ng 1990,Jeffereys and Maxwell 251
257, Kleinman 1982)
Discussion: Lee 1999.

Apr 3: Lecture: New disease 3: Tuberculosis as a modern disease (Lei 2010A,
Andrews 1997)
Discussion: 1. Lu Xun , “Medicine”
inNovels/ English and Chinese. Selections 2000
(eBook). Beijing shi: Waiwen chubanshe; 2. Sontag 1979

Apr 10: Lecture: New disease 3: Plague epidemics in the 19th century :
Contagion/Infection as amodern conception:(Benedict 1996A; Lei 2010B)
Discussion: 1. Two accounts bymissionary doctors witnessing the plague in Canton; 2.
Benedict 1996B.

Apr 17: Lecture: Disease and public health: Hygienic modernity (Rogaski, 2004
“Introduction”*, ch. 4, 8; Leung&Furth, 2010, especially “Introduction”)
Movie: Wu Lien
teh

Apr 24: Conclusion: How do we understand China’s modernity by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framing and managing diseases and epidemics? (Leung & Furth 2010
“introduction”*; Rogaski 2004, chapter 3 and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1. Andrews, Bridie, “Tuberculosis and the Assimilation of Germ Theory in
China, 1895
1937”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s.
52.1 (1997), pp. 114
157.
http://jhmas.oxfordjournals.org/content/52/1/114.full.pdf+html?sid=b6db
6990
cc7244c78c44895d89342900
2.
‐‐‐‐‐‐‐‐‐‐‐‐‐‐‐‐‐‐‐‐, “From case recordsto case histories: the modernization of
a Chinese medical genre, 1912
49”, in E. Hsu ed., Innov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1, pp.324
341.(in Moodle)
3. Benedict, Carol (A), 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Reserve 1 day)
4.
‐‐‐‐‐‐‐‐‐‐‐‐‐‐‐‐‐‐‐‐‐(B), “Framing plague in China’s past”, in G. Hershatter, E.
Honig, J. Lipman & R. Stross eds., Remapping China. Fissures in Historical
Terrain. 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996, pp.27
41.(Reserve 1 day)
5. Chang, Chia
feng, “Dispersing the foetal toxin of the body: conceptions of
smallpox aetiology in Pre
modern China” in L. Conrad & D. Wujastyk,
Contagion. Perspectives from Pre
modern Societies. Aldershot: Ashgate
2000, pp.23
38. (In Moodle)
6. Cheung, Fanny M., “The indigenization of neurasthenia in Hong Kong”,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13 (1989): 227
241.(In Moodle)
7. Dudgeon, John, Diseases of China. Their Causes, Conditions, and Prevalence,
Contrasted with those of Europe.Glasglow:Dunn& Wright, 1877.
https://archive.org/stream/diseasesofchinat00dudg#page/n2/mode/1up
8. Dunstan, Helen, “The late Ming epidemics: a preliminary survey”,
Ch’ing
shih went’I 3.3 (Nov. 1975), pp. 159.(In Moodle)
9. Elman, Benjamin, A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chap.7, “The displac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cience andmedicine”, pp. 198
228)
http://ishare.iask.sina.com.cn/download/explain.php?fileid=22520014

(China sharing website)(Reserve 1 day)
10. Furth, Charlotte, A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960
1665.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Reserve 1 day)
11.
‐‐‐‐‐‐‐‐‐‐‐‐‐‐‐‐‐‐‐‐, “Producing medical knowledge through cases: history,
evidence, and action”, in C. Furth, J. Zeitlin &P
c Hsiung eds., Thinking with
Cases, Specialist Knowledge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Chapter 4, pp. 125
151.(Reserve 1 day)
12. Grant, Joanna, A Chinese Physician: Wang Ji and the Stone Mountain
Medical Case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2003.(Reserve 1 day)
13. Hanson, Marta, Speaking of Epidemics in Chinese Medicine. London & NY:
Routledge 2011.
14. Hinrichs, TJ & Barnes, L., Chinese Medicine and Healing. An Illustrated
History.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chapter 6 “TheQing period”.(Reserve 1 day)
15. “Histor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Hong Kong: A story of Discovery and
Challenge”, in Plague, SARS, and the Story of Medicine in Hong Kong. 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 Society ed.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17
74 (Reserve 1 day)
16. Hopkins,D., Princes and Peasants. Smallpox inHist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Chapter 3 “Heavenly Flowers”103
138.(Reserve 1 day)
17.Jefferys, H. & Maxwell, J.,The Diseases of China: Including Formosa and
Korea. Philadelphia: Blakiston 1911 (University electronic resource)
18. Kleinman, Arthur, “Neurasthenia and depression: A study of somatization
and culture in China”,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6 (1982): 117
190.
(In Moodle)
19.
‐‐‐‐‐‐‐‐‐‐‐‐, Social Origins of Distress and Disease: Depression, Neurasthenia,
and Pain in Modern China. YaleUniversity Press 1990.(Reserve 1 day)
20. Kuriyama, Shigehisa, “Concepts of Disease in East Asia” in K. Kiple,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52
59 (University Library Reference)
21. Lee, Sing, “Diagnosis postponed: Shenjing shuairuo (
神經衰弱)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sychiatry in post
Mao China”,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23 (1999): 349
380.(In Moodle)
22. Lei, Sean H.l. (A), “Habituating Individuality: Framing Tuberculosis and Its
Material Solutionsin Republican China” Bulletin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84 (2010), pp. 248
279.
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SysUserDetail/SysUserDetail_
8436.pdf

23.
‐‐‐‐‐‐‐‐‐‐‐‐‐‐‐‐‐‐‐‐‐‐ (B) “Constituting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 and
containing the Manchurian plague”, in Leung & Furth, 2010, pp. 73
108.
(Reserve 1 day)
24. Leung, Angela KC, “Diseases of the Premodern Period China” in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s, K.F. Kiple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354
362.(University Library reference)
25.
‐‐‐‐‐‐‐‐‐‐‐‐‐‐‐‐‐‐‐‐‐‐‐ “The business of vaccination in 19th century Canton”,
Late Imperial China. 29.1 Supplement, 2008, pp. 7
39
26.
‐‐‐‐‐‐‐‐‐‐‐‐‐‐‐‐‐‐‐‐‐‐‐, “The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chuanran contagion in
imperial China”, in Leung&Furth eds., 2010, pp. 25
50. (Reserve 1 day)
27.
‐‐‐‐‐‐‐‐‐‐‐‐‐‐‐‐‐‐‐‐‐‐‐,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Reserve 1 day)
28.
‐‐‐‐‐‐‐‐‐‐‐‐‐‐‐‐‐‐‐‐‐‐ “Variolation and vacc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
1570
1911”, in S. Plotkin & B. Fantini, eds. Vaccinia, Vaccination,
Vaccinology. Jenner, Pasteur and their successors, Paris: Elsevier, 1996 pp.
65
71 (In Moodle)
29. AKC Leung&C. Furth eds., Health and Hygiene in Chinese East Asia: Policies
and Publicsin the Long 20th Century.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Reserve 1
day)
30. Lu Xun, Novels/English and Chinese. Selections. Beijing shi: Waiwen
Chubanshe , 2000(“Medicine” “
”) (University electronic resource)
31. McNeil, William, Plagues and Peoples. Blackwell, 1976.(Reserve 1 day)
32.Ng, Vivien, Madn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From Illness to Deviance.
University ofOklahoma Press 1990.(pp. 25
89)(Reserve 1 day)
33. Rogaski, Ruth,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
Por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chapter 3
“Medical encounters and divergences, pp. 76
103)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gOfPKZanFJQC&pg=PA76&hl=zh
T
W&source=gbs_toc_r&cad=4#v=onepage&q&f=false (Reserve 1 day)
34. Rosenberg, Charles, “Framing disease: Illness, Society, and History”, in C.
Rosenberg and J. Golden eds., Framing Disease: Studiesin Cultural History.
RutgersUniversity Press 1997, “Introduction”.* (In Moodle)
35. Sontag, Susan, Illness as Metaphor. New   York: Vintage book 1979. (Reserve
1 day)
36. Strickmann, Michel, Chinese Magical Medicin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Reserve 1 day)
37. T’ien Ju
k’ang, “Traditional Chinese beliefs and attitudes towards mental
illness” in W.S. Tseng & D.Wu eds., Chinese Culture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5, pp. 67
82. (In Moodle)
38. Topley, Marjorie,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s and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Two Examples from Hong Kong”, in Man, v.5 no.3, 1970, pp.421
437. (In
Moodle)
39. Volker Scheid, Chinese Medicine in Contemporary China: Plurality and
Synthesis.DukeUniversity Press 2002.* (Reserve 1 day)
40.
梁其姿『面對疾病』北京: 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http://dl.vmall.com/c0wa3bvpya (China sharing website)(Reserve 1 day)
41.
林富士主編『疾病的歷史』台北聯經 2011 (Reserve 1 day)
42.
祝平一, “瘟疫與社會: 以清代的痧症為例 『健康與社會』祝平一主編,
台北聯經出版社 2013.(In Moodle)
43.
周小農 (18761942)『周小農醫案』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62
(University electronic resource)

 

 

 

 

 

http://www.history.hku.hk/undergraduate/hist2140/HIST%202140%20Syllabus%202014.pdf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轉貼自宇斌兄的部落格


 


疾病、衛生和近代文明
Disease, Hygiene an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主講教師:胡成 職稱: 教授 研究專長:中國近現代史


教授、博士生導師。自2000年以來,胡成先後在韓國成均館大學東洋史系(韓國SK國際學術交流基金,20009-20019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11-12)、臺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中華學術發展基金,200610-12),以及美國洛克菲勒檔案中心(Rockefeller Fund,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20081-2月)、哈佛大學的哈佛——燕京學社(HYI Research Associate Program (RAP),20082-6月)、耶魯大學神學院檔案館(Divinity School of Yale 20083月),日本東京大學(日本學術振興會,20095-7月)、李約瑟研究所和劍橋大學(Andrew W. Mellon Fellowship, 200910-20104月)訪問、收集資料和進行合作研究。
所在院系:歷史系 聯繫電郵:cheng.hucheng@gmail.com
授課年級(可多選):二年級 三年級
對於非本院系學生的學科背景要求:

二、課程簡介:
瑞典病理學家Folke Henschen曾說:人類的歷史即其疾病的歷史。的確,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疾病(尤其是大規模的流行病)可以說不時地衝擊著各個人類社會,直接或間接的促成其政治、經濟、宗教、科技和文化的變遷。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文明的發展與社會的種種變動(如對生態環境的開發或破壞、因自然情境或人為因素所造成的饑荒、大規模的人口移徙、都市文明的發展、戰爭等),有時也會成為人類本身致病的要因。近半個世紀以來,學者根據其自身的歷史經驗所做的研究,可說已經很清楚的揭示了疾病與人類文明之間緊密與互動的關係,也證明了疾病史與醫療史研究是整體歷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課程目標:
本課程試圖從疾病、醫療史的角度討論身體、性別、生育、疾病、死亡、宗教、醫療機制與社會演變等課題。授課目的除旨在增長同學們專業的歷史知識,與學術英文的閱讀能力之外,同時也希望開闊和拓展參與者的世界眼光,對於文化史意義上的他者”(Others)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去思辨近現代文明中自我”(self)自然”(nature)文化”(culture)社會”(society)乃至生老病死之間的複雜關係。
四、教材及參考資源:
1、威廉.H.麥克尼爾:《瘟疫與人》,餘新忠等譯,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年;
2、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謝延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3,羅福芸:《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4, W. F. Bynum, Science and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5, David Cahan (ed.), From Natural Philosophy to the Sciences: Writing the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Scienc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003.
6,Laura Otis (ed.), Literature and Scienc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 Anthology,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五、教學方式:
一、本課程希望盡可能地和同學們的人生經驗發生關聯,而能幫助同學們發展出一個新的視野來審察自己身處的世界。為了避免課堂討論淪為常識性的聊天,本課程將強調嚴謹地閱讀文獻及分析論點。
二、本課程的目標是促成集體的思考與學習,授課的演講部分希望能少於三分之一的時間,因此課程的成敗將在於是否有高品質的口頭報告和課堂討論。授課教師為同學們提供一對一的幫助。(由論點的理解、口頭報告的技巧、乃至如何領導一個討論)。
三、本課程還將努力幫助同學們發掘自己的長處,不論是細密的分析、多聞強記、文筆流暢、口語表達、對社會變化的洞察力、或是領導一個課堂討論,而使之生氣蓬勃。大家也會發現如果有一群同學,以不同的方式貢獻出他們獨特的天分時,那會是一個很美好的經驗。
六、教學大綱:
第一講 導論:疾病的現代性隱喻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沒有人能躲得過疾病的侵襲,但疾病在社會中的存在已經遠遠超越了生理層面的具象意義,總有一些鬼魅般的陰影縈繞在疾病中,被附著上越來越多的社會文化、道德和政治意義。正如蘇珊桑塔格所揭示的疾病一步步隱喻化,從僅僅是身體的一種病轉換成一種道德評判或者政治態度。疾病隱喻曖昧表達我們的道德情感和態度,並做道德的評價,顯示出個體與社會之間一種深刻的失調,它和人性的異化以及苦難的悲愴聯繫在一起,都是指向社會的壓抑與焦慮的偏執,使對某種社會腐敗或不公正的指控顯得活靈活現。疾病被道德化或政治化,使疾病不再是疾病本身,而是成為了一把衡量人的類別屬性的尺子,這尺子因背後的國民性理念而即刻昇華成為一種政治、道德的審判。不同疾病所包含的道德意義不同,並非所有的人類疾病都會出現道德評判現象,一般來說在當時社會被認為難以治癒、神秘莫測即人們缺乏瞭解的疾病,或者是具有強傳染性,導致痛苦死亡的極度恐怖,或者跟性有關的疾病道德隱喻的色彩濃厚。
第二講 疾病與生態
本講將介紹疾病生態史(ecological history of disease)近年重要研究成果及其遭到的批評,討論醫學史學者對生態環境與人群對人類遷徙和人類傳染病之間關係的不同看法,指引學生注意疾病的生態史研究和社會史研究兩者之間的差異與緊張關係,並探討這兩種觀點的優缺點和互補的可能,進而思考人類疾病現象中「自然」與「社會」的關係。最後,本單元將透過歷史例子來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當代社會的傳染病問題。克羅斯比,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對歐洲殖民美洲的生態史研究,影響深遠的經典著作。Jared Diamond,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從對全球人類大歷史提出強有力的生物地理學解釋。Jaap Goudsmit, Viral Sex: The Nature of AIDS,病毒學者以自然史的角度推測愛滋病的起源,探討生態變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以及商業交通如何導致此一新興傳染病的全球大流行。Harrison, Mark, Disease and the Modern World: 1500 to the Present Day ( Cambridge : Polity, 2004). 自中世紀到二十世紀的全球傳染病史,綜合了近年醫學史重要研究成果,觀點平衡、敍述流暢、說理清晰,提供全面性視野。
第三講 疾病的觀念
本講討論的問題是疫病恐慌何以在不同歷史和地理條件下能夠引起的相似的回應,階級、性別、族群和職業,這類社會文化關係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扮演了什麼角色。幾乎所有的疫病都被同時代的人所見證。舉例來說,就像是從人到人之間的傳遞和產生於特定的、經常是污穢骯髒的地方環境一樣:對於傳染源瘴氣的概念在一個或多或少尚未被證實明確的性質上被混為一談。一次又一次的臭氣被追溯為疾病的根源。通常的社會反應,是人們從一個被感染的地方逃走是很慣常的做法,並且由於它將人們帶離了仁慈的、臨近的或者是政治的任務而被保護(或者攻擊)。疾病的攜帶者們被確認,然後成為替罪羊們的是那些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夏威夷時期一樣,因為疫病不僅由國外而且由下層人傳染而來,疾病因為地區原因而產生的一些不同種類的污染的攜帶者——舉例來說,就像是那些非洲並未發覺感染了疾病的奴隸們,或者是在黑死病時期的猶太人(即使瘟疫的爆發與之後在歐洲的爆發形式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從他們的角度來講,處於較低社會階層的人們認為疫病的起因是外部敵人或者政府官員和精英人士毒害窮苦百姓的陰謀。
第四講 戰爭與醫學
  本講討論的戰爭與醫學及現代性的關係。在現代社會中,就如韋伯所言,民族國家和官僚體制成為一種絕對的統治形式。現代戰爭更多體現為一種集體的,或者是被認可的暴力。而戰爭是一種人類經驗當中最為人所記憶的活動。戰爭帶來破壞與創傷,然而,戰爭也經常被歌頌。這是因為在本質上,戰爭是定義成國家實力的展現。國家借著有系統的武力使用,來實現其政治意志。戰爭因此經常由國家來發動,而且受到歌頌。同樣的,又是借著軍事力量,戰爭常常變成了各種各樣宗教團體發揮他們的影響力的方法。如此一來,戰爭也成了展限各種各樣價值觀的方法。同樣的,在一個國家之內,戰爭也會在勢均力敵的兩個派閥當中發生。因此人類的行為當中就有所謂的內戰這樣的表現。戰爭的創痛常常發生在個人的層次上。而且常常在個人的層次上來被注意到,被瞭解。然而戰爭的創痛也會發生在社會的層次上。社會與政治政策有可能變得非理性,甚至是激進的。並非所有對戰爭的歌頌在本質上都是邪惡的。集體的、系統化的權力及暴力的濫用/運用,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有時候也會塑造出某些良性的意識形態。有時候,當鬥爭的雙方對爭論僵持無解時,戰爭是最後的訴求之道。戰爭往往創造出一種可能,讓這個世界去反省、檢討眼前種種對人類生活有巨大影響的政策的良窳。
第五講 醫院的興起
本講介紹十八世紀西方醫學多元化與買方市場主導的現況,包括多樣的醫療執業人員、多元化的醫學教育管道與醫學理論以及醫師與病人的權力關係,說明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內科醫師(physicians)、外科醫師(surgeons)和藥師(apothecaries)這三種醫療人員的差異,並敍述其資格、訓練與職業公會演變的歷史,以及這三者的分工與衝突。以法國大革命後的醫學改革為例,敍述醫院如何成為教學與研究的中心,簡要說明其所帶來重大的轉變,包括理學檢查與病理解剖的崛起、醫院成為教學與研究的中心,以及外科與內科在醫學教育中的整合,介紹此時醫院國家聘用的醫師與接受慈善救濟的病人之間的醫病關係,討論醫院制度與醫學專業化所造成的醫病關係改變。介紹病理解剖成為醫學研究的最前線之後,理學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取代病人的敍述,成為醫師診斷的主要根據。說明醫學的 焦點如何從病人的生活史轉變到器官與組織的病變。 討論醫學的焦點由「病人」轉移到「疾病」對醫病關係的影響。
第七講 國家與公共衛生
本講討論現代意義的公共衛生發韌於十九世紀的歐洲社會,國家為了管理社會秩序,同時也為了富國強兵、拓展海外政治經濟勢力,積極推動各種人口健康治理政策。在此同時,人權意識的提升以及來自於社會內部的政治社會改革壓力,也迫使國家不得不承擔起保護民眾健康的責任。公共衛生作為一門專業學門,其發展過程除了受到人口健康問題的本質以及科學知識的影響之外,更與國家角色的擴張、人權意識的啟蒙、疾病因果知識論述的轉變,以及政治社會運動息息相關。本單元扼要介紹公衛學的學科內容,接著簡要回顧人口健康問題的轉變,介紹疾病因果知識論述的變化,最後指出公衛社會歷史分析的重要主題。國家的角色(the role of state):國家以公權力介入人口健康問題的動機為何?國家與人民的關係為何?檢視公衛發展歷史,事實上威權國家很少為了保護大眾健康而推動公共衛生,而是為了其他目的;例如,保護統治階層免於受到疾病威脅、確保健康的兵力、確保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減少財政負荷、提升國力、穩定社會秩序、避免社會動亂等。以保障人權為主要目的的公共衛生,源自于平等人權思潮的啟蒙,以及19世紀以來歐美社會內部源源不絕的政治與社會改革運動;國家被賦予了保障全民生存權的責任與義務。
第八講 殖民醫學與帝國醫學
本講關注受到十八-十九世紀醫學發展的影響,熱帶風土與寄生蟲相關之研究成為當時殖民醫學研究的重心;隨著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起雲湧的獨立運動,這些醫學知識的核心與實作經驗在褪去了政治上殖民主義的外衣後,蛻化成為今日熱帶醫學的知識源頭。本節將聚焦於殖民醫學與熱帶醫學間不絕如縷的歷史糾葛,從以下幾個主題,介紹當前學界研究的現況,並點出殖民地經驗在現代熱帶醫學的關鍵地位。討論以哥倫布交換為核心,討論新、舊大陸疾病交流與衝擊;及監將以天花和梅毒為個案,分析十八世紀以前殖民經驗對西方醫學所產生的影響。此節將關注西洋瘴氣論與環境醫學如何被運用來理解新環境,以及因殖民運動所導致的藥材與治療概念的交流與散播。以十九世紀中葉發展的細菌學為中心,以1870年代的霍亂弧菌調查與1890年代的鼠疫菌爭議,說明殖民地作為發現病原體觀察站的重要性,以及西方醫學裏白種人負擔概念的展現。細菌學在十九世紀西方醫學中的興起,不僅有助於西方醫學的全球擴散,也在這段時間幾次的疫病大流行中,成為醫學跨越民族與文化差異的共同基礎。殖民與醫學:西方科學的救贖還是生態帝國主義的摧殘?如果沒有的殖民帝國主義,現代醫學會在殖民地上出現嗎?本節是近年來甚為熱門的殖民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議題,將涉及殖民時期醫學傳播的多樣性:如傳道醫學與殖民學教育),以及非殖民地區與時代的類似機制:如洛克斐勒基金會、國際聯盟,以及世衛組織等。 
第九講 性別與醫療
本講以歷史中男女行醫者(healers)的歷史處境(包括醫學教育、資格認定、與護理專業的女性化)及醫學知識中的性別差異,來探討醫學史中的性別關係。醫療史與任何的歷史一樣,都反應特定時空的社會文化,而醫療史的性別面向亦如此。醫療史也與一般歷史一樣,有其性別的面向,於此若我們能有所關注與瞭解,對於醫療史的瞭解才能更加深入。而醫療史的性別面向,大致上可以從三個方向來討論:醫者的性別如何建構醫療的形象與行醫內涵(例如,長期以男性為主的醫師族群)、醫療知識所建構性別差異(如認為女性的生理特性使其難以承受醫學專業訓練)及其與所扮演的角色、及特定疾病或是醫療措施的性別政治(例如,歇斯底里症、男性歇斯底里症、厭食症、醫療體制如何使初經成為一個衛生事件)。此三者往往彼此有密切關係,有時也三者之間也難以輕易區分。限於授課時間,在此將著重於前二者。
第十講 實驗室和細菌福音
本講討論實驗醫學”(experimental medicine)並不是具有清楚定義的概念或學科領域。它泛指生物醫學研究(biomedical research),或任何有助醫學知識發展的實驗研究。為了突顯實驗醫學以精確科學(exact science)方法為導向的特色,本次課程開始將先介紹西方實驗醫學興起的歷史脈絡。引導讀者留意當時西方傳統醫學的主流疾病與健康概念。以及在醫學體液學說與生機論指導下醫療實踐的特色。其次,本文將略述以精確科學為導向的新興醫學研究的特點,並以德國的穆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 1801-1858)學派為例。穆勒學派積極將新發展的物理化學知識與技術引進醫學生理學研究。另外,同時期的歐洲逐漸發展出數值、量化與統計知識,也同樣推促醫學逐漸從主觀診斷的藝術傳統,轉向客觀技術。最後,本文將以一般所稱實驗醫學創立者伯納(Claude Bernard, 1813-1878)《實驗醫學導論》中的觀點為例,說明實驗的多元特質。
第十一講 浪漫主義與疾病
本講關注盧梭作為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將之視為一種審美,熱衷於強烈的感情。就如法國女作家喬治·桑以及波特賴爾《惡之花》中所呈現的那樣:感傷,憂鬱、孤獨、,對病態美、殘缺美的眷戀,對於死亡的崇拜,而非健康、青春和活力,朝氣蓬勃。就疾病與醫療史的角度來看,健康的人不太會注意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只有病人才格外注意自己的身體,所以在浪漫主義那裏,疾病是最高和唯一真實的生活。就如肺結核,不同於天花、霍亂、鼠疫等急性傳染病,患者往往顧不上關心和思考,就送了命,慢性肺結核病人往往條件允許,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在病榻上,陷入深思暇想。另外,多數疾病無法與美結合在一起,而總是與身體的殘缺和損傷聯繫起來。如胃潰瘍整天雙手緊壓疼痛的胸口,軀體佝僂,黃疸病則肌膚蠟黃,有如死屍,痢疾不停地急急奔走於病床與廁所之間;頭痛、腫瘤、都給人的外貌帶來了極大的損傷。肺結核則是身材瘦削、臉孔白皙,下午臉上泛起淡淡的紅暈,以至於傳統被稱為white plague。還有多數肺結核的患者,因身體虛弱而語言、動作都顯出溫文爾雅,不但形體能夠保持原有的美,蒼白的臉容甚至會更有一種風韻,這是浪漫主義所嚮往的。他們說生不過是愛的預兆,死則是新婚之吻。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拜倫說,希望患肺結核而死,因為夫人們都會說:瞧那個可憐的拜倫,垂死之時也是那麼的好看!在浪漫主義的作品裏,愛情是歡樂的、美麗的、疾病是幽怨的、憂愁的、死亡是悲痛的、哀傷的,死亡必須要在情節發展的重要時刻。
七、考核方法:
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基本的學術英文閱讀能力,乃本課程的兩大要求。期中考、期末考各占學期總成績30%,上課表現、討論問答與出席率共占40%


 


 


http://jw.nju.edu.cn /817/menu1039.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雷祥麟老師本學期在陽明的課程資訊,貼出供大家參考。


 


 

















































課程代號



0021011109247



開課班級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課程名稱()



現代東亞醫療文化的興起



課程名稱()



The Rise of Modern Medical Cultures in East Asia



教師姓名



雷祥麟 



合班課號



00A03  



合班班級



醫一A、醫一B、醫二A、醫二B、博雅選修通識、科社所碩



上課地點



二教241



上課時間



週二 567



    



3學分



授課方式



授課  3小時,實習 0小時



課程類別



一般課程



教學目標



本課程希望能達成四個目的。

第一、我們企圖了解源自西方的現代醫學是在什麼歷史脈絡下進入東亞社會?因此課程會涉及醫療與傳教、帝國擴張、科學的文化權威、殖民統治、國家建構、女性解放、資本主義、乃至現代性的各種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是以醫學為核心來探索東亞社會現代化的歷程。
第二、強調東亞各國間不同歷史經驗間的交流、影響、互動、與比較,(由江戶日本到共產中國),從而探索醫療史如何參與了現代東亞的形成與分化。
第三、我們關心的主軸(包含但)不限於醫學知識與醫療體制,我們將醫療當成一種廣義的文化現象來理解,企圖揭示出現代醫療如何一方面受到文化環境的影響, 另一方面又如何深遠地型塑了現代生活的核心:自我、心靈、身體、性別、社會關係與性。
第四、在和傳統醫學相關之知識傳統紛紛死滅的過程中,東亞傳統醫學何以竟然延續至今,甚至反向傳至世界各地?它們曾經歷了什麼樣的轉化(提昇或解體)? 我們當如何來理解這個現象?

特別說明:針對研究所選本課程(三學分)的同學,授課老師將加開六次兩小時的討論課,在週二下午七、八節進行,詳細的內容與上課時間, 將與選修同學商討後確定公布。



課程綱要



在文章前方有數字標示者,表示同學於上課前需讀完該文,並事先準備討論問題與心得。有#標示者,表示是參考材料。


[1] Introduction (2/21)

[2] 228 Peace Memorial Day (2/28): No Class

[3] What is Modern Medicine? (3/6)
1. Edward Golub, The Limits of Medicine: How Science Shapes Our Hope for the C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Introduction and “The Rectangular Curves” (vii-xi)
2. Roy Porter
,《醫學簡史》,(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 ,第一章〈疾病〉,頁20-43

# N.D. Jewson,
〈論醫學宇宙觀中病人的消失,1770-1870”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ick-Man from Medical Cosmology, 1770-1870,” 曾凡慈譯、李尚仁校訂,《科技渴望社會》,頁151-182.

[4] Anatomy and the Rise of Dutch Learning in Tokugawa Japan (3/13)
1. Shigehisa Kuriyama, “Between Mind and Eye: Japanese Anatom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Charles Leslie and Allan Young ed., Paths to Asian Medical Knowled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 21-43. (*)
2.
菊池寬,〈蘭學事始〉,收入《山國峽恩仇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 (*)

[5] Western Medicine in Late Qing China and Taiwan (3/20)
1.
傅大為,〈馬偕的早期近代化〉《亞細亞的新身體》,頁38-80. (*)
2.
李尚仁,2009,〈展示、說服與謠言:十九世紀傳教醫療在中國〉,《科技醫療與社會》,第八期,頁9-75(*)

[6] The Rise of Hygienic Modernity in Meiji Japan (3/27)
1. Ruth Rogaski, “Transforming Eisei in Meiji Japan” in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136-164.

[7] Spring Break (4/3) No Class

[8] Japanese Colonial Medicine in Taiwan (4/10)
1.
范燕秋,〈新醫學在台灣的實踐 (1898-1906)—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帝國與現代醫學》,頁19-54 . (*)
2.
許宏彬,〈剖吸鴉片:在地滋味、科技實作與日治初期台灣阿片專賣〉,《科技、醫療與社會》8 (2005) 77-120(*)

#
許宏彬,〈從阿片君子到矯正樣本:阿片吸食者、更生院與杜聰明〉,《科技、醫療與社會》(2005) 113-174
# David Arnold,
〈醫學與殖民主義〉”Medicine and Colonialism” 蔣竹山譯、劉士永、傅大為校訂,《科技渴望社會》,頁183-217.

[9] Healthca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aiwan (4/17)
邀請演講:張隆志 (中研院台史所)
1.
張隆志,〈後藤新平:生物學政治與台灣殖民現代性的構築 (1898-1906)〉收於國史館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臺北:國史館。頁1235-1259


[10] The Manchurian Plague: Modern Medicine and the State in Late Qing (4/24)
1. Sean Hsiang-lin Lei, “Sovereignty and the Microscope: Constituting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 and Containing the Manchurian Plague,” in Health and Hygiene in Chinese East Asia, Edited by Angela ki Che Leung and Charlotte Furth, ( Durham and London :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 73-108.
2.
影片《抗疫泰斗:伍連德傳》。

[11]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East Asian Modernity (5/1)
1.
雷祥麟,〈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科技、醫療與社會》, 11 (2010) 199-264(*)
2.
杜聰明著,雷祥麟譯,小宮有紀子、王珮瑩校定,〈關於漢醫學研究方法的考察〉(摘譯),《科技、醫療與社會》, 11 (2010) 265-83(*)

#
慎蒼健,王珮瑩譯,〈京城大學漢藥研究之成立〉,《科技、醫療與社會》, 11 (2010)285-320

[12] Mid-term Exam (5/8)

[13] Yangming Day (5/15) No Class

[14] Neurasthenia and Mental Hygiene in East Asia (5/22)
邀請演講: 王文基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1.
王文基,〈心理的「下層工作」:《西風》與1930-1940年代大眾心理衛生論述〉,《科技、醫療與社會》第十三期 (2011)

[15] Science of Sex (5/29)
1. Sabine Frühstück, “Debating Sex Education,” Colonizing Sex: Sexology and Social Control in Modern Japan (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55-82. (*)

[16] Rural Health and Barefoot Doctors in China (6/5)
1. Chan, Margaret. "Keynote Speech at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Primary Health Care in Rural China ." In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Primary Health Care in Rural China . Beijing, Chin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 (*)
2.
陳志潛 (C. C. Chen), “Pioneering Rural Health Development,” Medicine in Rural China : A Personal Accou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889), pp. 57-98. (*)

#
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 (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pp. 361-408.
#
《赤腳醫生手冊》

[17] Birth Control in Post-war Taiwan and Communist China (6/12)
1.
郭文華,〈美援下的衛生政策─1960年代台灣家庭計畫的探討〉,《帝國與現代醫學》,325-68(*)
2.
小濱正子,〈計畫生育的開端─1950-60年代的上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8 (2010)97-142. (*)

[18] Final Exam (6/19)



考評方式



為了鼓勵修課同學發現自己的特長,本課程的評分方式分為兩個部份:

指定部分:70 %

[1]
期中考 40
[2]
心得與問題20%:任選六次閱讀內容,寫成六篇500字以上的「心得與問題」,在週一午夜1200之前貼到教學網頁。並為全班每位同學印一份帶到課堂。
[3]
三分鐘小考 10%:我將不定期地在下課前問大家一個簡單到可在三分鐘內回答的問題,例如「今天這堂課的核心論點是什麼?」「這堂課你最不同意的地方是什麼?為什麼?」。上課聽講與討論是本課程的核心,因而我們利用「三分鐘小考」來加以評量,另一方面,同學們的簡短回答也可以幫助授課者了解大家學習的狀況。

自選部分:30 %

[1]
期末考
[2]
課堂口頭報告:每次兩位同學,每人報告十五分鐘,需提供一頁的報告摘要,在報告前一周與助教討論。
[3]
期末報告寫作:將全學期的課當作一本書,寫一篇四千字以上的書評,必需大量且深入地運用課程中學到及讀到的概念與歷史,想寫報告的同學必需在期中考前與老師商量並取得老師的同意。



課程用書/參考資料



1. Roy Porter 著、王道還譯,《醫學簡史》,(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
2.
李尚仁編,《帝國與現代醫學》(台北:聯經出版社出版,2008)
3. Ruth Rogaski,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 (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4. Liu, Michael Shiyung. 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s and Policies in Japan-Ruled Taiwan , 1895-1945 ( Ann Arbor :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2009)
5. Angela Leung and Charlotte Furth eds., Health and Hygiene in Modern East Asi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將印製讀本供同學購買。



 


http://ymadm1.ym.edu.tw/CourseSchedule/ViewSchedule.aspx?open_no=002331107722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從宇斌兄的部落格得知,貼出供大家參考。有一系列的課程。


 


 


梁其姿老師上課視訊:為何、如何探討疾病的文化社會史


http://video.chaoxing.com/playvideo-8829.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十一屆歷史研習營:身體的歷史」招生啟事



期:201226210
點: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大學路1號)
報名資格:歷史學或相關系所大三以上及碩、博士班學生
報名方式:一律採E-mail報名,請上研習營網站下載報名表
報名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ihpcamp
電子信箱:ihpcamp@gate.sinica.edu.tw
截止日期:20111031
聯絡人: 陳 小姐
聯絡電話:(02)2782-9555286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服務機關



講題



杜正勝



中央研究院院士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



作為新史學一環的身體歷史之研究



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發現自我──台灣近代美術中的身體經驗



劉增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形、神與數──中國古代數術身體觀



林富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檳榔的滋味:感官與品味的歷史



林聖智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墓葬中的身體表象



李貞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性別、身體與醫療──避孕藥故事兩說



林文源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身體的社會史:以透析醫療體制發展為例



張哲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國古代法庭檢驗的身體知識



陳恒安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感染與免疫的身體:隱喻作為科學史的研究對象



http://www.ihp.sinica.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裡有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講座」的上課影音、PPT可供參考(http://ivideo.tnua.edu.tw/all_video2.php?class_sn=1&series_sn=1),很方便,可以看到很多講者精彩的課程,特別是2010年開設之「科技、視覺與社會」課程,有許多醫療史、科學史的專家都有受邀演講,可以透過這個網址來看到精彩的內容。


 


 


例如(僅任意舉幾例,其他內容請參閱原網址,只能說這樣的規劃和設計太好了)


 


 


傅大為老師的〈科技、視覺與社會 課程簡介〉


http://ivideo.tnua.edu.tw/video.php?sn=122


 


 


李尚仁老師的〈吸血鬼的形象與十九世紀精神醫學與犯罪學


http://ivideo.tnua.edu.tw/video.php?sn=157


 


 


雷祥麟老師的〈習慣成個人:由中式衛生餐台的發明談起


http://ear.tnua.edu.tw/mod/ge/technology/991130/index.htm


 


 


王秀雲老師的〈醫療影像與性別〉


http://ivideo.tnua.edu.tw/video.php?sn=16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也可參考其部落格,有最新的研究與教學、演講訊息。


http://cgu-sts.blogspot.com/



 

長庚大學STS教案研發工作坊


 


 


日期:100318


地點:長庚大學第一醫學大樓二樓簡報室


附註:本活動全程參予者可獲得出席時數之證明。
 


教案工作坊 議程:


13:00-13:00   報到


13:10-13:20   長庚大學副校長 致詞


13:20-14:20   教案分享 主講者: 王秀雲老師 與談人: 許宏彬老師


                        題目:子宮切除史


14:20-15:20   教案分享 主講者: 盧孳豔老師 與談人: 王文基老師


                        題目:更年期與賀爾蒙補充療法


15:20-15:30   休息時間


15:30-16:30   教案分享 主講者: 林文源老師 與談人: 翁註重老師


                        題目:STS inside: 朝向實作觀點的課程與教案設計


16:30-16:45   綜合討論 主持人: 王文基老師


 


活動報名至3/15截止


線上報名


 


主辦單位:教育部顧問室科技與社會計劃辦公室


執行單位:長庚大學「健康、醫療技術與社會」跨領域教學計畫


協辦單位:長庚大學醫學院教師能力發展中心


 


 


http://cm.cgu.edu.tw/bin/home.php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學期建民老師應是另有學術公務,故委由張恒鴻教授代開這門課程。承蒙張教授邀請至課堂上講述一次,非常感謝,與這麼多醫史、史界前輩與專業的中醫師共同討論,應該能激發更多火花吧。面對底下都是準博士醫師,希望到時不要出醜才好,也希望有更多臨床醫師喜歡醫學人文、歷史這塊領域。








 


課程資訊



 



 















































學年



99



學期



2



年級



1



班別





開課單位



臨醫所博士班



科目代號(學分)



CMD304 (2)



開課序號



89829



(中文)課程名稱



生命醫療史專題討論



(英文)課程名稱



Healing Arts in Ancient China



修課學生數



6



人數上限



60



人數下限



5



上課時間地點

















星期



開始



結束



教室 (說明)



 



星期五



08:10



12:00



系上



單週上課





備註



單週上課,桃園長庚



 








教學大綱



 



 





























教科書
Textbook



教科書:《旅行者的史學》(台北:允晨文化,2009)。



參考書
Reference book



參考書:《生命史學》(台北:三民書局,2005)。



整體教學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閱讀中醫原典,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把握,並結合臨床經驗,對醫經醫史的研究,有整體系統性的理解。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s



閱讀中醫原典為主,並介紹最新的二手研究。



中文課程簡介
Course description



第一講生命醫療史導論。


第二講:由皮國立老師演講「民初疫病與社會應對 - 1918大流感在京、津與滬、紹之區域對比研究」與「當中醫遇上細菌專題」。


第三講:由雷祥麟老師演講「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


第四講:由張淑卿老師演講「臺灣結核病史:醫療技術與文化觀點」。


第五講:由楊仕哲老師演講「內經運氣學說與天文曆法的關聯。


第六講:由陳光偉老師以中醫各式圖像專題演講「圖解中醫」。


第七講:由陳光偉老師演講「中西醫分流」。


第八講:由黃寬重老師從宋代不同古籍版本演講「宋代古籍版本討論」。


第九講:期末綜合討論。



英文課程簡介
Course description



Medical history was one important offshoot of the New Historiography movement emerging in  Taiwan  during the 1990s. In contrast to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commonly analyzed by medical doctors which focuses mostly on the clinical perspectiv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aiwan  places greater emphasis on tracing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and guiding spirit.



成績考核
Grading



出席:60%
學期報告:40%



師生互動時間
Office hour



未提供資料



 


http://www.is.cgu.edu.tw/portal/DesktopModules/Course/CourseInfo.aspx?SID=89829&CID=CMD30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網頁上看到,這幾乎全是「內史」不打緊,完全以西方臨床醫學史為授課綱要,缺少人文思想與中國醫學的思維,甚為可惜。這不像「後中醫」的課程,比較像是西醫(類)學系的醫學史。


 


以下為原資訊:


後中醫學系本學期(99 學年度第 2)開設 乙門 「醫學史」選修課程,


本課程採模組教學方式授課。


本次後中醫系重金禮聘多位資深教授、醫師協助教授醫學史,上課內容精彩豐富,歡迎醫學院各系老師及同學踴躍參加旁聽或選修!!  課程表詳如附檔。


上課時間:每週五 第34


上課地點:分部教學大樓CC0146教室


 


詳細授課大綱PDFhttp://www.isu.edu.tw/upload/83201/18/news/postfile_40375.pdf


 


網頁出處:


http://www.isu.edu.tw/interface/shownews.php?id=40375&dept_id=18&dept_mno=8320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病態與文明化」研習營


 


    期:20101030()31()


補助單位:教育部顧問室
指導單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專題教學研究社群發展計畫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歷史學系
協辦單位:臺灣大學醫學人文博物館


    點:國立政治大學行政大樓第五會議室


邀請講師:呂紹理 / 國立政治大學歷 史系 教授


                朱靜華/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副教授


                劉祥光/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副教授


                陳秀芬/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副教授


               金仕起/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助理教授


               楊瑞松/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助理教授


               苗延威/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李衣雲/ 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助理教授


               陳元朋/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任秀娥/美國堪薩斯大學博士候選人


              若松大祐/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候選人


 























































 



10/30(六)



10/31(日)



09:00 –09:20



報到



報到



09:20-09:30



開幕儀式



09:30 -10:00



議題:身體與政治


主講人:金仕起 老師



議題:身體與國族


主講人:楊瑞松 老師



10:00- 10:30



議題:身體與宗教


主講人:劉祥光 老師



議題:身體與性別


主講人:苗延威 老師



10:30-10:50



休息時間



休息時間



10:50-11:20



議題:身體與醫療


主講人:陳秀芬 老師



議題:身體與消費


主講人:李衣雲 老師



11:20-11:50



議題:博物館與歷史


主講人:朱靜華 老師



議題:身體與飲食


主講人:陳元朋 老師



11:50- 13:00



中午用餐及休息時間



13:00-13:30



搭車至臺大醫學人文館



議題:化學人


主講人:呂紹理 老師



13:30-14:00



議題:身外之史()


身後之事:遺書與史書


主講人:若松大祐 先生



14:00-14:30



參觀臺大醫學人文館



議題:身外之史()


以跨國視角看待十八世紀的東洋藝術


主講人:任秀娥 女士



14:30-15:00



休息時間



15:00-16:00



圓桌討論,閉幕儀式




※預定招生名額:60名(20101018 日截止報名,額滿為止)。


※參與全部課程達三分之二以上者,可於課程結束後授與研習營研習證書。
※報名對象:相關科系大學生研究生為主


※為響應環保,請學員自備餐具。
※研習營安排參訪行程,會為學員辦理團體保險。
※請點選公告標題,進行報名手續。


※如有未盡事宜,隨時公告於中心網站:http://cbcs.km.nccu.edu.tw/


※聯絡方式: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02-29393091分機62322


                       E-mail: cbcs2005@gmail.com  范育菁


 


 


 


訊息來源:http://cbcs.km.nccu.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版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許宏彬學兄的新課程教學大綱,敬請參閱。


請參考:http://web.nchu.edu.tw/pweb/users/hbhsu/lesson/8162.pdf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請大家加油囉。


 


 


1、女性與身體的歷史,請任選一題作答。(21


A「纏足」對女性如果是一種限制,那麼為什麼近代中國所謂「放足」運動,也造成不少女性的困擾?談談你(妳)對這個狀況的認識。


B何謂民國時期的「新女性」?試從身體、消費、美感與廣告中所透露的訊息與轉變來加以詮釋。


 



 2、醫療衛生史與中國的現代性,請任選一題作答。(31


A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公衛學者大嘆:「衛生不是保衛生命」,此話何解?試說明這句話背後所代表的現象與意義。


B西方醫療與現代性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連,它給予了中國醫學什麼樣的挑戰,請說明之。


C民初出現的兩種人物:「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代表中國醫療市場起了什麼變化?請從舊的文化論述到新的現象,並略釋這些轉變的意義。


 


3從「醜怪」的人民到改造「國民性」的運動和論述中:(一)我們看到哪些中國人被批判的缺點;(二)它們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可以做何種解讀(為何人民是「醜怪」的)?(三)知識份子或政府有什麼樣的回應或改造辦法之提出。請加以綜合論述。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是我在網路上瀏覽看到陳重仁教授的課程計畫書,名為「第二北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
98 學年度夏季學院通識教育課程:文學、帝國與醫學想像」,感覺很有意思,就轉貼上來。如果醫療史可以這樣教,就更有趣了,除了史學,還有文學、電影的元素在內,值得學習。


請參閱:http://juang.bst.ntu.edu.tw/N2/documents/B2007.pdf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個網站真好,從此可以看到許多西方開設醫療史,身體史,衛生史等等的課程,書單與教授,真是方便極了。大家可以進去看看,很多可以供學習參考的訊息喔~:


http://www.nlm.nih.gov/hmd/collections/digital/syllabi/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