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更新了,新書終於準備送印,感動,皮國立,《血肉與外傷:戰時傳統醫藥的知識轉型與現實應對(1931-1945》,臺北:時報出版社,2025年。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文:方慧芯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第九屆應用史學工作坊,由輔仁大學歷史學系主辦;並與喆閎人文工作室、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共同合作,帶領學員「走入即將消逝的田野」,將所學理論在實踐中化為實用的知識,探索學用合一的真義。

「憶載大園:航空城歷史現況」
起早,是走入田野的第一步。
從輔大一路南進中央,迎接的是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皮國立所長,在工作坊首場講座中,以「憶載大園:航空城歷史現況」導引學員們在踏入田野現場前,初步瞭解大園航空城變遷情形。
皮所長以風趣幽默的口吻,繪聲繪影地刻劃口訪經驗談,同時道出在轉變之中無可奈何的困境。有趣之處,譬如:「年紀大的男人女人有各自習慣的聚集地、以餐點吸引地方耆老踴躍分享自身故事」等;然而,實際執行的難處亦如多數受訪者未有足夠的經驗能在一時之間瞭解口訪的目的及意義,需要研究者長期投入培養關係,方能一點一滴挖掘具有價值的資料,進而拼湊出完整的面貌;加之地方經營、人際網絡關係等複雜因素,亦容易使口訪內容產生偏誤或無法深入核心問題,仍須謹慎考究、對照辯證,避免產生出的口述訪談內容失去本質。
口述歷史作為歷史研究的一種方法,透過人們講述生命故事,瞭解其人所見所聞,小至個人、大至家國,即是一種實踐歷史、見證歷史的過程,而記錄歷史正是一場不斷與時間競逐的賽事,更證明了我們無時無刻不是經歷在歷史的此刻當下。


「走入田野:航空城史蹟踏查」
走入田野,由喆閎人文工作室楊善堯老師領路踏查位於鄉野間無法以導航尋之的「廢棄土地公廟、即將拆除重建的前空軍桃園基地、已為廢墟的航空城拆遷工程區域(竹圍里、海口里、大海里)、安放生者與逝者心靈的萬善祠,以及鎮守地方的石敢當」,透過一步一腳印的「踏實」,感受這些即將消逝的史蹟,並現地教學如何透過就地取材與攝影拍攝,在荒煙蔓草、斷垣殘壁中尋得具有歷史價值的重要線索後,再轉譯成一篇篇具有歷史考證價值的研究,保存足以紀錄人們生命軌跡的珍貴史料。
另外,也田野調查的過程中,跟學員分享如果是在具有宗教生命意涵的場域進行調查時,還是要有一些對於調查場域的基本尊重,例如進入這類場域開始進行調查前,先向該場域供奉的神祇「打聲招呼」,行個禮、拜一下,說明來的目的後再開始進行調查工作,也是一種天人共處的相處倫理。






「刻印痕跡:航空城石碑拓印」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福興宮的拓碑實作課程,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吳宇凡助理教授手把手教學傳拓技術,為即將消逝的光景,留下深刻的拓印。宇凡教授首先概述拓碑計畫背景及工具介紹,並簡明扼要地說明傳拓步驟(清碑→刷膠→上紙→擊碑→鋪墨→下碑),便開始進行實作演練。




由學員們挑選自己屬意的碑文畫作,在「一手一拓印」的過程中,以身體記憶緊連所學知識,從選材的大小簡繁、線條的深淺粗細、墨印的細緻粗糙,更得以表露操作者的心跡,在各有獨特的成品中顯見學員們認真投入的用心。拓印成果不僅是一種歷史物件的保存與典藏,更是大家共同回憶最好的蒐藏。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應用史學工作坊透過第一場講座的背景初探,引領學員們動身前往現場踏查、動手進行實作拓印,為今時今日即將消逝、已成歷史的種種光景,留下實踐的軌跡,讓往事不再成追憶,而是所有人共有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