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今日收到 陳逸光 醫師寄來的新書,精裝本很有份量,非常感謝。
內經形氣論傷寒、溫病
作者:汪叔游、陳逸光/編著
出版社:知音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01日
內容簡介
本書以「形氣」為名,內容以《內經》運氣七篇來解釋《傷寒論》、《溫病》,書末附有筆者對脈診及臨床治病經驗。「形」、「氣」是《素問.天元紀大論》之重要內容,若「運氣」言天地陰陽之大道,則「形氣」言運氣之臨床應用,此乃「形氣學」最簡單的述釋了。 歷代深研運氣學的名醫,如劉完素著《素問玄機原病式》、張志聰著《傷寒論集注》、張介賓著《類經圖翼》、林之翰著《四診抉微》等,其論著皆本於運氣陰陽,連這些名醫都借重運氣要旨來演繹其學,後人研習之不失為歧黃正統。 本書第一、二、三章言運氣之基礎架構,以《醫宗金鑑.運氣歌訣》及汪機《運氣易覽》為底本,共用了八十餘幅圖來輔助閱覽,運氣模型其道統緣起宋朝劉溫舒之《素問入式運氣論奧》。本書可作為醫學院「中醫環境醫學」之參考教材,而第三章詳論干支推算六十甲子,可作實習之用。 第四章,取張志聰之《傷寒論集注》,提綱挈領分析三陰三陽出、入、合、離;第五章,續言《溫病學》之形氣觀;第六章,引導學習《內經》脈法,最後以成無己《圖解運氣圖》介紹形氣陰陽之治病經驗,及四時外感之治病範式,對治病及天人相應之養生觀皆有所助益。 本書以「形」論五行盛衰,以「氣」論三陰三陽,陰陽有其標本中、升降離合、開闔樞之臨床應用,「形氣學」是《內經》明確指出可用以推斷陰陽的一門學問,沿用的是傳統思維,探究《內經》運氣陰陽,展望追求中西結合(見本書汪序),明撰著之目的矣! 作者簡介 汪叔游 早年先後畢業於台灣國防醫學院 陳逸光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醫學士 |
【陳序】
動機與使命
中醫理論源自《內經.靈、素》,臨床證治始於漢代仲景,二千年來中醫道統明矣!筆者二十多年前在台中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研究所就讀時,有幸修習 汪叔游 教授的課,課堂中教授以《素問》運氣七篇詳解中醫脈波圖形原理,然礙於當時未曾涉獵過運氣學說之經義,故無法領略其用途巧妙,中研所畢業後便將汪師所授,束之高閣不再深究。直至臨床醫病十餘年後,自行研讀《傷寒論》古籍,如宋.成無己、明.張志聰、清.黃元御以及清.戈頌平等人書籍,才恍然大悟,《內經》運氣學之形氣論,實乃傷寒六經三陰三陽之要義,基於 汪 教授之啟蒙而形氣知識已備,習之如遇故知。
古人將仲景《傷寒論》之表裡陰陽醫旨,如影之隨形活用在臟腑辨證久矣!正如張介賓《類經附翼.醫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坤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象、形、位、易行」與《內經》之「氣(六)、形(五)、甲乙(位)、甲己(變)」相對,一以貫之已矣。人體五臟六腑各有其位,而氣血榮衛之脈象則運行在其中,正常無病之人其形體氣象順行,按主氣之行序為木火土金水(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客氣則為陰陽一二三(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此乃六氣之常序;傷寒得病則隨客氣逆而行之,故《經》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傷寒客氣逆病之序(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此乃《內經》有關氣之順、逆、常、變概念。張志聰謂:「《傷寒論》中,太陽者言正,傷寒者言邪」,可知《傷寒論》以三陰三陽為常,太陽病六經傳變為逆,此乃仲景傷寒之重要觀念。因此,若要理解仲景心法,必須熟識三陰三陽,而三陰三陽六經病變之基礎,詳載於《素問》運氣七篇內容中,在運氣學地支主客形氣觀中,其客∕主之氣形加臨模式,稍加變通便可直接運用在臨床。
中醫之養成往往歷經數十年,師徒關係密切,自古名醫業務繁重,臨證辨思多由弟子執筆紀錄編纂;如葉天士之名著,皆於出診途中或閒時休遊,由師口述徒筆記編集成書。筆者受教於 汪叔游 教授,編寫本書時,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修正及討論文章內容,與當年指導撰寫論文無異,師徒討論再由弟子繕寫之模式自古有之,老師不嫌弟子才疏學淺,應允聯名出書,與有榮焉之至矣。
本書第一章,簡要介紹五運六氣與形氣學之概念,並引言形氣學在《傷寒論》、《溫病》及筆者之臨床應用原理。第二章,借用清.《御纂醫宗金鑑.運氣要訣》之圖文為藍本,導讀五運六氣/天干地支、生克逆順/亢害承制等基本觀念;第三章,以明.汪機《運氣易覽》為範本,說明天干地支之氣運在六十甲子的實際應用,並引用《運氣諸說總例》之內容,介紹古人以司天、在泉、間氣之位,探討四時飲食養生觀念;第四章,簡述《傷寒論》之五運六氣模型,本章主要根據張志聰《傷寒論集注》作形氣學之整理,文中加入筆者初擬之系統模組化(IOVC)觀念,而《傷寒論》所言氣機升降出入表裡的觀念,是很適合建立系統模組化的。第五章,以王孟英《溫熱經緯》溫病外感與伏邪之內容,探討《內經》形氣在臨床之應用,伏邪之觀念早已詳記在《傷寒論》之少陰證中;而外感溫熱之本源,始於河間之雙解。葉氏在溫病學之最大貢獻,在於熱入營血之處方與治法,實乃二千年醫學經驗之寶貴結晶,由於本書篇幅所限,僅就溫病之理法擇而論之。第六章,介紹六氣為病之經驗及醫案,傷寒六經為病先傷「氣」後傷「形」(寒傷形),內科疾病或溫病伏邪則多先由「形」傷然後及「氣」(暑傷氣),從形氣來思考臨床常有意想不及之功效。本著作謹守《素問》運氣七篇原意,力求以形氣學明辨傷寒及三陰三陽開、闔、樞的觀念。本書已將《傷寒論》384條文,以形氣觀點逐條解釋,又葉天士云:「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論溫病而不懂傷寒,或論傷寒而捨棄《內經》,皆喻無根之草木,難以深言其要矣。
回想五年前,初擬本書之動機,始於加拿大 汪 老師家中,有 幸閱覽 老師正要發表之五運六氣演講手稿,腦海中浮現著運氣學之舊話題,借重老師之學問研擬出書計畫,2009年老師到花蓮慈濟醫院辦了一場運氣醫學研討會,此時運氣學腹稿已備妥,且大方向已確立,時機成熟不能再有所延誤,歷三年之白天看門診,經常挑燈夜戰寫書,丟棄稿件文字何其多。一年前知音出版社何社長答應出書後,自我要求更高,今已書寫了三十餘萬字,整理出圖表近百幅,輕舟已渡萬重山,到了快完稿的階段,中醫之不確定因素仍多,心中不免充滿了萬般的期待。
學海無涯,中醫五運六氣之形氣原理合併傷寒、溫病一起論述,誠非易事。筆者有幸受教於恩 師汪叔游 教授門下,並有感於前人之真知卓見,今輔以圖表配合文章加以說明,方能將千頭萬緒的艱深醫旨,整理出五形溫、六氣寒之脈絡編著成書。有感於中醫之浩瀚精深,「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實乃常情,掛一漏萬在所難免,前輩們請多包涵。筆者以中醫傳人為傲,也對自我有深切的期許,盼鼓勵對中醫傳承有志者,除於各人專精領域各展所長外,還該留下一鱗半爪給後學參考,讓中醫得以傳承發揚。
當前多元化的世界中,理應有多元化的學問並行,以協助解決人類醫病問題。中醫臨床價值連城,筆者臨床工作已三十年,親歷中醫療效之真實,古人並無留下一點隱私,畢竟學海無涯,分工合作群體創造才是上策。在此科學世代,千錘百鍊的中國醫學,若能透過嚴謹的論證,必能乘長風破萬里浪。後學戴著先人智慧的光環久矣,發揚中國醫學乃是理所當然了。
前慈濟醫學中心(花蓮總院)中醫科主任
陳 逸 光 謹識
民國一○一年 歲次壬辰年仲夏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7299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