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終於走到口試了,轉眼已經七年,謹貼出博論大綱供師友同道參考。


 


 


【研究生論文口試】100學年度第1學期第3場:博士生皮國立

場次:100學年度第1學期第3

時間:1001223日(五)下午200

地點:本系會議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


指導教授:呂芳上教授(國史館館長)

口試者:皮國立(本系博士生)

論文題目:「氣」與「細菌」的中國醫療史—民國中醫外感熱病學析論





~歡迎各界人士蒞臨旁聽~
 


http://www.his.ntnu.edu.tw/news/news.php?Sn=326


 


 


「氣」與「細菌」的中國醫療史—民國中醫外感熱病學析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口試本)


 


總 目 錄


 


致謝辭(暫略)


 


緒論:臺灣的中國醫療史之過往與傳承——從熱病史談新進路


第一節  掀開疾病中的歷史面紗 (p.1)


第二節  回顧的核心—臺灣的中國醫史之原始脈絡(p.4


第三節  史家的第一代新醫史之路(p.8


第四節  內外史的距離(p.12


第五節  從熱病的近代轉型談起(p.19


第六節  新醫史的嘗試—「重層醫史」(The diversity of medical history research)視角(p.26


 


第二章  論爭前的和諧近代中西醫知識中的「熱病」論述初探


第一節  前言 (p.40


第二節  中西醫初遇時的熱病容貌 (p.41)


第三節  中醫熱感之外 (p.45


第四節  身體的內與外感受與致病 (p.50


第五節  中西醫治療與預防之文化初遇 (p.53


第六節  小結似曾相識到貌合神離之前(p.60


 


第三章  民國中醫的外感熱病文獻—以傷寒、溫病書籍為中心的考察


第一節  前言 (p.62)


第二節        古典醫學之緒餘(p.63


第三節  西方醫學的影響與「中醫傳染病學」漸趨成型 (p.73


第四節  日本醫書的影響(p.81


第五節  古典醫學在民國復興的三條線索:寒溫融和、西醫與日本的影響 (p.92


第六節  小結—「再正典化」(renewed canonization)的熱病書籍及其衍生之課題 


       p.100


 


第四章  民國時期中西醫詮釋疾病的界線與脈絡:以「傷寒」(Typhoid fever)為例的討論


第一節  前言 (p.106)


第二節  傷寒「西名漢譯」之源流 (p.109


第三節  「傷寒」的中國醫學脈絡 (p.117)


第四節  另一種聲音——溫病學的脈絡 (p.122)


第五節  重釋或在論爭中消亡 (p.125)


第六節  中醫的新傷寒論述 (p.128)


第七節  小結—翻譯、詮釋與再生的中國醫史 (p.136


 


第五章   菌在氣中──民國中醫對西方細菌論的吸收、排拒與匯通


第一節  前言 (p.142)


第二節  西方細菌學的軌跡 (p.142)


第三節  中醫細菌新說之發韌 (p.149


第四節  中國醫學的的回應—章太炎「據古釋菌」的例子 (p.160


第五節  中西醫對細菌學論爭的焦點之一對氣論的堅持(p.168


第六節  中西醫對細菌學論爭的焦點之二細菌致病的爭議(p.175


第七節  治療細菌性傳染病的思維 (p.183


第八節  小結—具選擇性的細菌論述 (p.197


 


第六章  新中醫的實踐與困境-惲鐵樵(1878-1935)談《傷寒論》與細菌學


第一節  棄文從醫的經過 (p.200)


第二節  惲鐵樵之歷史地位與本章問題意識 (p.202


第三節  從古醫籍中尋求靈感-讀書與臨症的再定義 (p.206


第四節  攘外必先安內「葉派」流毒與學術反思(p.208


第五節  惲鐵樵對細菌學的認識與回應 (p.212


第六節  對中西醫病名定義之討論 (p.219


第七節  小結民初中醫的困境 (p.225


 


第七章  論氣與個人-中醫熱病學的身體、疾病與空間論述


第一節  前言 (p.228)


第二節  微生物的現代性與「個人」衛生誕生之社會背景 (p.229)


第三節  細菌學之外:中醫視角下的外感熱病與氣的位置 (p.241)


第四節  側寫反细菌视角:中西醫匯通下的「氣」與「病」 (p.248)


第五節  中醫的防病論述及日常生活的轉型 (p.256)


第六節  熱病的醫療空間、居處與日常生活 (p.262)


第七節  小結 (p.278)


 


第八章  調養、飲食與禁忌:古典理論在病患世界的轉型


第一節  前言 (p.281)


第二節  古典食物禁忌學說和熱病之關係 (p.282)


第三節  近代轉型-氣與抵抗力 (p.288)


第四節  餓不死的傷寒 (p.296)


第五節  西方的營養、中國的禁忌 ((p.301)


第六節  熱病後之「虛」與「復」 (p.306)


第七節  個人的衛生現代性誕生-氣、血、精身體觀的延續與轉化 (p.310)


第八節  小結 (p.318)


 


第九章  總結論


第一節  貢獻與侷限 (p.321)


第二節  西風又東風-傳統醫學視角的文化史 (p.327)


第三節  「重層醫史」視角下的醫療史與國史 (p.333)


 


附表  「民國時期中醫熱病學文獻編年類纂表」(p.337


附圖  (p.375)


徵引書目  (p.382)


後記 (暫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