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這是我9月在北京時參與的一場小行學術研討會,我沒想到出席的人竟然出乎意料的多。這個研討會是由北大、人大、南開等大學和中醫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所組成的,主要多是年輕人,也有一些醫生參與。他們對醫史研究很有熱情,打算以「讀書班」的型式延續下去,一年將舉辦一至兩次的研討會,這次的會是他們繼去年成立以來的第二次。這個會持續將邀請一些學者與會,主要就是這些學校和機構的教授們,希望能發揮母雞帶小雞的作用,例如余新忠先生就很支持他們,帶了他的子弟兵來參與,張大慶、朱建平等教授也都表支持並受邀與會。主辦人之一的胡兄指出,臺灣「生命醫療史」當年的模式,對他們而言是個典範,他們非常樂意學習,並且覺得這是一個延續學術生命、開發新課題的好方法。並且,他們多有科研經費支持,希望以經費設計一個網絡平台,讓大家可以互通訊息、分享資料。所以像是我的食宿,他們也能以經費支付,研討會的雜支,也可以做到「不求人」,這可能是我在臺灣想要一頭熱辦個讀書會的最大不及之處吧。謹記於此,他們的動態我會持續掌握報導,供臺灣師友參考。
後浪醫史論壇(第二期)
「疾病史研究的反思與嘗試」研討會議程
地點:北京中青記者之家賓館(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海運倉胡同2號,近東直門醫院)8層會議室
時間:2011年9月23日
(週五)
13:00- 13:20 歡迎與開場
13:20- 15:00 主題發言
余新忠 日常生活史中的疾病及其社會文化意涵
陳昊 疾病類別與歷史研究路徑:歐美疾病史研究的問題意識與
困境
胡穎翀 中國古代疾病觀念的形塑
張海鵬 中醫疾病研究與中醫疾病史研究的比較
皮國立 「氣化」與「物質」——近代中西醫匯通視野下疾病史
的解讀
(每位發言人的發言時間為15分鐘,聽眾自由提問時間為5分
鐘。)
15:00- 15:30 茶歇
15:30- 17:00 圓桌會議:疾病史研究的方法 主持人:朱建平、余新忠、張大慶
討論主題:
中國疾病史研究中病名(疾病)對應的合理性與可能性。(古今對應、
中
西對應)
西醫疾病史與中醫疾病史研究之間的差異。
現代科學(或中醫)語境下古代疾病史研究的反思。
疾病史研究的前景與意義(疾病社會史、疾病文化史、疾病生活史、疾病政
治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