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妄想在新的學期或未來的課程中,加入部分「西方醫學史」(近世為主)的內容;由於從沒修過這樣的課程,現在談設計一個有系統有內涵的課程,根本談不上。


在外國,這類課程已經行之有年,但在臺灣,不但不普及,並且需要思索改進之處仍甚多。幾個月前,我遇到一位老師,向他吐露了這樣的痴想,他很鼓勵也很支持,他認為臺灣目前開西方醫學史的人,還是以專業的醫生為多,他們的視角幾乎到最後都變成「專科醫學史」(不是不好,或許更貼近醫生的需要),而跟人文或歷史學者關心的醫史比較不同。我接著問他,該給學生看什麼樣的書?這個問題很重要,雖然談西方醫學史的英文專書很多,但中文翻譯著作較少,如果課程大綱只列一堆英文,學生可能會「望之卻步」(其實我自己也很怕啊),除了嚇退學生外,引起不了任何選課動機。那麼,有什麼通俗、有趣又可以吸引學生閱讀的著作呢?他跟我說可以從波特 (Roy Porter, 1946-2002)主編的《醫學簡史》、《劍橋插圖醫學史》開始讀起。


平常,除了論文的寫作和少的可憐的陪伴家人時光之外,版主很少有別的「娛樂」可言,論文幾乎是一切,沒有辦法思考什麼「西方」的問題。一想也好,就把那兩本書當成「閒書」來看好了(但不是隨意翻翻,必須精讀才有收穫),沒想到,它使我心靈上獲得不少收穫。我先讀的是《醫學簡史》,這本書我早已購買了,只是它一直橫躺在書架上,凝視著它的主人:「什麼時候來閱讀我?」把它當成「閒書」來讀是愉快的,收穫很多,獲取與博論撰寫相關的知識就不說了,這本書也讓我瞭解西方醫學史發展的大綱與重要事件,我認為這是做為一本醫史教科書最重要的部分,太專門不好,再加上波特本來就是說故事高手,就像李尚仁老師在是書導讀中引述的:「若伊為一般讀者寫作的興致,遠高於專為幾十個聰明的同行專家而寫。」


當然,本書也有一定的問題,例如有些專業名詞與實驗方法,透過簡單的文字描述,我並無法掌握它的重點與獲得實驗結果的方式、原理;也就是說,這樣的閱讀讓我反思一個也是我自己的困境:我在一般大一、大二生的閉、選修歷史課程中已經融入中國醫療史的課程了,但是學生往往會做出很像醫學生做的報告,例如:探討「醫療史的現代性」或「擇醫」的歷史,他們就會把中西醫各自的優缺點列出來,順便介紹一下名醫,不過,我的回應都是:歷史的意涵在哪裡?是否,對醫學史的興趣或閱讀的動力必須根源於某部分來自對醫療專業技術的好奇?或是,其實讀醫學史本來就需要有專業素養?即使波特的通俗作品,仍有一些西方醫療的專業問題困擾著我,而且是書內容很多仍是單向的「西方醫學技術進步史」(雷祥麟老師的導讀中也透露出某些有趣的思考),這是可以再改進的部分(雖然在導言中李尚仁老師也指出波特也認為「一般史」(我們認知的通史,general history)必須加以注意,要適度跟醫學史結合;可能礙於篇幅,波特比較少著墨醫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版主自己粗淺地學過一點中醫,但對西方醫學則不甚了解,對西醫歷史上許多技術與理論的認知都是片面的,這該如何解決呢?若融入部分這樣的內容,也不夠紮實。版主一時也無甚良好之解決方法,也只好是繼續讀下去、繼續發現問題,再去參考別的著作了。還沒讀完,且繼續下去吧。有興趣的好朋友,不妨和我一起讀,不會難讀,王道還老師對本書專業的翻譯還是很棒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