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 and Policy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


(《殖民處方:日治時期臺灣之醫療政策及其實態,1895-1945)


Michael Shiyung Liu (劉士永)


 


()摘要:


本書研究初衷在追溯德-日國家醫學轉譯成東亞殖民地醫療的流變過程,作者期待能補上被西方殖民醫學史界忽略之日本殖民醫學史空白。本書以日治時期臺灣醫學發展為觀察點,釐清現代醫學在本地之發展過程裡,何者受殖民統治影響較深,何者則理當歸屬於當時西方醫學全球化發展下之遺惠。全書始於日本殖民醫學所由何來;其次點明臺灣作為日本現代醫學觀察站與實驗室的意義;最後,論述臺灣殖民醫療經驗如何成為其殖民地醫療體制的範本。


Abstract:


The book aims to portray the transition of Japanese colonial medicine from German model, demonstrates the medical history of colonial Taiwan was a complex affair involving not only colonialist interest, but also the expans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medicine from the West.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an unintentionall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imperial center and the peripheral colonies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in East Asia . Since Japan-ruled Taiwan served as havens for Japanese scientists after the mid-1910s, Taiwan served as laboratories for experimenting with various ideas in modern medicin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within the sphere of the Japanese empire can be seen in terms of a partnership model. Unveiling the complexity of Japanese colonial medicine may offer a stepping-stone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modern medicine within the sphere of the Japanese empire as well as to the western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medicine.


 ()內容:


殖民醫學史自1970年代以來在英籍學者引導下,成為當代醫學史研究的重要課題。然以英國歷史為主軸的論述中,僅少數法裔學者能略涉北非經驗;德國殖民醫學史研究,則在非英語系障礙外,更因一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盡失的歷史現實而遭忽視。相對地,日本殖民主義不僅是世界殖民主義比較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個案,殖民地醫療更被視為日本殖民主義裡成功之關鍵基礎。本書結合一手研究、整合既有學術成果(特別是中文與日文研究)、據之提出具有理論性與比


較性的討論架構。作者期待這樣的專論,能為醫學史家、科學史家、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史家,乃至於東亞史學者所接納。


本書研究初衷在追溯德-日國家醫學轉譯成殖民地醫療的流變,並略補西方研究中缺乏日本事例的遺憾。換言之,作者期待在西文殖民醫學史研究的脈絡裡,稍補被遺忘之日本殖民醫學史空白。日本的醫學西化(或德國化)不過始於領臺二十餘年前的1870年代,不論就人力或相關資源而言,欲在臺快速建立完整的醫療體系誠力有未逮。尤有甚之,德國於1918年因戰敗以致海外領地喪失殆盡,師承德國醫學的日本在臺醫界,顯然必須根據現地的條件與資源,發展出一套殖民醫學政策與理論。


    日治時期臺灣醫學最為顯著的轉變,是從漢醫治療的傳統全面轉變成西醫為主的治療體系,本書即闡述此一轉變不僅與日本殖民統治的目的有關,也和當時西方醫學中科學醫學的興起有莫大的關係。全書研究之旨趣在於釐清現代醫學在臺灣之發展,何者受殖民統治之影響較深,又有哪些部分屬於當時西方醫學全球化發展下之遺惠。全書含前言與結論,共計六章;其中前言與第一章的重點在於說明,早期德國醫學中某些關鍵性概念及操作實態,迄於日本醫界在1870年代後的接受和轉化。第二章與第三章著焦於高木友枝等北里柴三郎門生,在臺的相關聯結、活動、施政與研究事例,藉此點出當時臺灣醫學中何者具有殖民性特徵,何者則可歸因於西方醫學全球化的影響。從第四章到結論的部份,作者根據臺灣殖民醫學之檢討,對科學史研究中的擴散論提出修正,強調科學由「先進」地區向「落後」擴散的說法,並不能完全適用於日本的殖民醫學經驗中。然而,本書亦不純粹站在科學殖民主義的立場,認為現代醫學的科學特質與普世性格,讓臺灣的殖民醫學經驗可以和現代醫學全球化產生直接連結。殖民統治的差等依然存在於醫學教育、醫療政策,甚至是研究主題的選擇當中。兩相修正之餘,作者認為日本殖民醫學界之間具有夥伴性關係,而臺灣亦是最早形成之日本殖民醫學實驗室。


簡言之,全書分析重心有三:一是釐清日人規劃殖民醫學德國藍本所由何來,並述及殖民地衛生與醫療制度上的妥協處。其次,點明1914年以前北里門生與東大派爭執對臺灣醫學的影響;根據臺灣殖民醫學發展與日本內地的差異,呈現臺灣作為日本現代醫學觀察站與實驗室的意義。最後,論述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醫療、衛生觀念之轉變,及其對專業團體與一般社會大眾的影響,乃至臺灣殖民醫療經驗如何成為其他殖民地(滿州、朝鮮等)醫療體制的範本。


 


資料訊息:http://www.asian-studies.org/publications/cart/Members.aspx?Action=ServiceDetail&productID=414以及http://140.109.185.220/news_look.php?no=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皮 的頭像
    老皮

    歷史學X醫療史新時代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