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年桃園市國家文化記憶庫航空城遷徙故事蒐集案」終於結案,結案報告多達一千四百多頁,辛苦整個團隊了,邀請成員到課程上和同學分享一下其中的酸甜苦辣和操作方法吧。僅貼出結語供參考。

 
結語 
       非常感謝委託單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的長官與夥伴,能夠給予執行團隊這個機會來執行「109 年桃園市國家文化記憶庫航空城遷徙故事蒐集案」。在實際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內,本團隊從聯繫、訪談、蒐集照片資材、撰寫相關詮釋內容、取得授權書、上傳檔案至國文庫收存系統,乃至最後完成結案成果報告書並順利完成上傳,看起來整個過程是如此地按部就班,但其實一開始是困難重重的。 本次蒐集與詮釋資材以照片資料為主、聲音資料為輔。但其中最難之處,在於如何從一群過去被漠視,現今又面臨遷徙困擾的基層民眾口中,訪問出有關航空城和大園記憶中的歷史和故事,並再將他們提供的照片加以蒐集、詮釋,可以說執行團隊雖全體執行本委託研究案人員皆為受過歷史學專業訓練的專業人員,但在跑田野調查的實際過程中,還是有些摸著石頭過河的感受。幸賴委託單位的業務承辦科科長、承辦人員、審查委員等專家,不斷給予溝通、鼓勵,使得執行團隊漸漸摸索掌握到方向,從漫無目的到熟能生巧,不但得以完成委託工作,也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方法,積累與挖掘足以擔當書寫地方文化記憶的能力,實為執行團隊成員在承接此案的最大收穫之一。 依據委託需求,執行團隊順利完成 400 筆的資材收集與詮釋內容撰寫。或許,很多承接此類委託案件的單位公司僅止於單純為了營利目的,但本執行團隊由於組成人員皆為歷史研究者與相關從業人員,對於地方文化以及即將消失的歷史,成員們實有著更深的使命感。因此,在近半年的工作期程中,初步估計,執行團隊蒐集的照片和聲音資材,乃至於進行的口述訪談等,約蒐集了超過兩千筆的資材。因此,其實還有更多的大園航空城遷徙故事值得被挖掘與書寫,但礙於執行期程的時間限制,無法再進一步梳理或論述更多具有意義的故事,然有待於未來,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之力量,若對航空城遷徙記憶保存之議題有相關需求者,執行團隊都很樂意繼續合作,保存即將逝去的大園歷史。 

       在執行本委託研究案的過程中,不管是基層的民眾,還是介於官、民之間的里長、地方行政人員等,執行團隊在一開始接觸他們時,都能感覺他們多數無法了解此案之重要性。但經過解說和多次拜會訪談後,使他們覺得自己的故事將被寫入歷史,轉而認為這是有意義的事情,是在為大園保留歷史。例如有一次執行團隊拜訪某一里民活動中心時,里民們竟然跟團隊成員陳情補償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經我們表達來意與工作介紹後,他們才逐漸理解並且認同,這是文化歷史的力量,非金錢所可比擬。當然,地方民眾的苦痛與在航空城遷徙過程中所導致的種種不便,我們也加以記錄,無形地成為官方和民間溝通的管道,這是在執行計畫之初所沒有預料到的成果。再加上,我們訪談關心航空城議題的在地議員和前立委,包括邱垂貞、游吾和、徐其萬等人,不但獲得了寶貴的口訪資料,也讓他們了解到委託單位的努力。因此這樣的訪談進行,不但有保留地方故事的意義,也讓監督地方行政的民意代表,知道委託單位的努力,對於未來支持文化與歷史的相關提案,相信起到了支持的正面作用,這也是執行本委託研究案意想不到的收穫。 是的,誠如上述,本委託研究案的進行非常有意義,不是因為我們承接此案才如此定位。研究近代史的權威學者,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所長與國史館館長的呂芳上教授曾指出:「發掘新資料、引進新理論、提出新問題、得出新結果,這是近代史學研究的基本精神。」然探究地方史,最重要的問題就在於「史料在何處」?是以這次的航空城遷徙故事蒐集案,實為蒐集資料之先聲,足以為後來的歷史論述奠基。 

      更有意義的在於,歷史學者往往要從已經逝去的陳跡和殘留於文本上的隻字片語來撰寫歷史,但是本案為「遷徙」還未發生之時,就已經啟動蒐集史料、照片和集體記憶,可以說在史料徵集上已然超前部署,於此已可見委託單位之遠見與史釋之高尚,這是本委託研究案最具有價值之處。未來航空城遷徙一起動,相關史料只會隨時間流逝而同歸消失,到時再來進行搶救航空城遷徙記憶,不啻緣木求魚,事倍恐也只能功半。所以,除了讚賞此委託研究案之積極意義外,也期待委託單位能夠持續關切此一議題,不斷發掘新資料,書寫地方史與民眾的集體歷史記憶,隨後扎實的大園學乃至桃園學,才有臻於完備之一天。以此作為結尾,並有待於來者。

imag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皮 的頭像
    老皮

    歷史學X醫療史新時代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