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引述一些《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的文字來淺論台灣的大眾史學熱。若可以用台灣目前興盛的史學觀點來理解,我想公眾史學(又稱大眾史學)的範疇大概是最常為人們所談論的。它囊括的呈現方式非常多元,包括歷史扮演、電玩遊戲、影視史學、數位人文,但大體總須符合「大眾的歷史」、「歷史是寫給大眾的」、「歷史是由大眾來書寫」三種意涵,而這些歷史之展現,往往就是閱讀寫作之後所呈現之多元成果。大眾史學之所以會成為各歷史學系的重要開課標的,乃因在台灣,文史科系、人文類科的學生面臨比較嚴峻的畢業生就業問題,故大學歷史教育也開始注意到大眾市場或與就業相關,故有時也以應用史學、實作史學、應用哲學等課程為名來框定學程,大眾史學的幾個領域則被植入其中,成為一種綜合之發展規劃,已是現代台灣非常流行的新式課程設計,今後應該會持續拓展。美國自1970年代開始出現傳統歷史學博士的就業危機,逐步發展下,羅伯•凱利(Robert Kelley)和威斯利•強森(Wesley Johnson)於1976年開始發展公眾史學課程,要求學生針對機構、公司、企業、社區等領域進行具職業性的「任務導向」,還需要到機構內進行解決問題式的實作課程。這一領域發展到後來,已成為眾多歷史系畢業生的就業訓練,包括設計博物館的展覽、保護與解是過去的物質遺產,包括歷史建物和檔案;或是提供政策與研究成果、運用新媒體與歷史元素行銷和廣泛的歷史教育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大眾史學之範疇,也是本書新歷史研究法倡議歷史閱讀與寫作的實際用途。但還須注意,高等教育不能只是意識到這種改變,還要幫學生規劃未來實作的場域,以及成果和就業之間的關係。這當中的擔憂還是有的,桑兵就指出,要把史學跟旅遊、影視、電視等大眾文化結合,就必須提高影響力和能見度,終將依靠不擇手段與行銷;而史學研究必須嚴格遵守學科戒律,訓練過程中必先耗費大量心力與時間,非長時間訓練難以見到成果,若學生已不能自持自律,一旦墜入流行文化,則想盡辦法與熱門科系掛勾,撰寫的文字不具客觀立場,也無法檢覈是非對錯,則對史學的專業化將產生重大傷害,實已脫離了「史學」的範疇。更重要的是,淺談一點應用,恐怕還是得不到業界的認可,又將落入低薪的惡性循環。所以,在應用與專業化之間,這兩種教學研究取徑如何妥善調和融通,增加史學方法的附加價值,取其利而去其弊,實考驗著未來文史科系師生的智慧與抉擇。

 

image

 
arrow
arro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