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提供相片說明。


【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本書的焦點在於探討「補養」的歷史。臺灣街頭巷尾的飲食文化中,充滿著各種「補養」的菜色,從早期的狗肉鍋、燉鱉湯、🐍蛇湯、十全排骨,到一九八○年代,逐漸普及全臺的羊肉爐、薑母鴨;還有青草茶、苦茶等,相信讀者對這些滋味都不陌生。由於傳統文化中藥食如一、藥食同源的發展,這些食物通常加了不少具補養功效的中草藥材於其中,而賦予一道菜色、一碗熱湯、一杯茶飲等具有防治某些疾病的功效,這樣的文化現象與背後的歷史因素值得探索。
此外,生活中諸如維他命、雞精、蜆精、提神飲料等具有補養、補精神、提升體力的飲品,即便已被「科學」二字重新包裝,但還是伴隨著傳統補養功效的話語,而成為現代的新補品,可見補養文化影響之廣泛,歷久不衰。
食補有沒有真實效用,需要專業醫師來解答,但我們可以從歷史中了解所謂被社會文化所認同之「療效」或某些「效果」,是如何透過各種歷史因素而被建構出來。二十世紀初期以來東亞各地的科學觀和中西醫匯通概念,又如何賦予這些具有補養意義的食物,一些全新的健康概念,並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閱讀本書,可讓讀者在吃下這些食物時,擁有多一份趣味與對其健康功用之省思。
🥬
序言 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
第一部 食補文化的變遷與影響
壹 「食療」:近代一個中西醫匯通名詞的誕生 / 皮國立
貳 頭角「爭茸」:一九五○-一九九○年代臺灣的養鹿業與鹿茸消費 / 曾齡儀
參 當糖精變為燕窩:孫鏡湖與近代上海的醫藥廣告造假文化 / 張仲民
肆 祛濕發汗,活血驅寒:傳統食補文化與中醫「辛味」發展 / 牟立邦
🥬
第二部 西方醫學及科技所帶來的「飲食與健康」新觀念
伍 抗戰時期的兵食與軍事營養學發展試探 / 劉士永
陸 《豐年》中的知識傳遞:以腸胃道型疫病防治和飲食衛生(一九五一-一九六三)為例 / 張淑卿
柒 科學、商業與政治的角力:以靈芝在臺灣的社會文化生命史(一九七○ -一九九○)為例 / 安勤之
捌 食物史新趨勢:近代東亞味素研究的幾種視角
🥬
🐂主編者: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共同作者:曾齡儀、張仲民、牟立邦、劉士永、張淑卿、安勤之、蔣竹山
🐂出版社:時報出版
🐂ISBN:9786263534346
🐂出版日期:2023年2月
*本文引用文字介紹及目錄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
**本刊推介之書籍純以學術為考量標準,以饗學界同道


引自:FB

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皮 的頭像
    老皮

    歷史學X醫療史新時代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