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特此感 謝張澔 教授和周維強研究員
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科學史組
中華民國委員會(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
義守大學國際會議廳 十一月十日 (星期四) 08:20-09:00 報到 09:00-09:10 開幕 09:10-09:20 義守大學洪萬隆校長致詞 專題演講 09:20-10:20 洪萬生(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 從李善蘭(1811-1882)研究看中算史學展望:紀念李善蘭200週年誕辰 10:20-10:40 茶敘 【1-1場】主題:天文學史 議程主持人:胡化凱 10:40-11:40 徐鳳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考古發現與中國天文學早期發展研究:一些新思路 陳 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望遠鏡及其對17-18世紀中國人宇宙觀的影響:以《璿璣遺述》為例 周維強(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助理研究員) 北京古觀象臺天文儀器被劫璧還記 11:40-13:30 午餐 【1-2場】主題:數學史與物理學史 議程主持人:李國偉 13:30-14:30 城地茂(日本國立大阪教育大學教授) 劉伯雯(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副教授) 日本算盤製作技術的保存 劉昭民(本會委員、中華科技史學會理事) 臺灣日據時代(1895-1945)電力工程之發展 尹曉冬(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 中央大學物理系的教授們 14:30-14:50 茶敘 【1-3場】主題:醫學史 議程主持人:徐鳳先 14:50-15:50 韓 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宋代官方對針灸的規範化管理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皮國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系 博士生) 中醫文獻與學術轉型—以熱病醫籍為中心的考察(1912-1949) 魏嘉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系 博士生) 國民政府與傳統中醫存廢論爭之探討 15:50-16:10 休息 【1-4場】主題:科學思想與科學教育 議程主持人:張耀祖 16:10-17:30 胡化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論先秦諸子的工匠技術管理思想 任玉鳳(內蒙 古大學 教授) 地方性知識觀念對科學技術史研究的影響 陳正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趙金祁 教授的生命史:釐清生平經歷如何影響其科教哲學 李 昂(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誰來為公共數據庫買單?BIND數據庫的興衰 17:30-19:30 晚宴 義守大學國際會議廳 十一月十一日 (星期五) 【2-1場】主題:技術史 議程主持人:任玉鳳 09:10-10:30 關曉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中國傳統水輪之考察 林聰益(南台科技大學機械系副教授) 顏鴻森(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 程學系 教授) 林彣峰(南台科技大學機械系博士生) 蘇頌水輪秤漏裝置與近代鐘錶擒縱調速器之比較研究 劉益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從創意產業的發展看傳統工藝的復興 陳 巍(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生) 中世紀阿拉伯技術史概覽 10:30-10:50 茶敘 【2-2場】主題:生物學史與地質學史 議程主持人:林聰益 10:50-12:10 賴伯琦(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邁爾(Ernst Mayr) 在物種概念史中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李學勇(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系退休教授) 達爾文「進化論」使人信服的原因 沈建東(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助理研究員) 山海圖像:十七、八世紀朝鮮天下圖初探 林明聖(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與生物資源學系) 臺灣歷史海嘯資料考證 12:10-13:30 午餐 【2-3場】主題:化學史 議程主持人:關曉武 13:30-14:10 張 澔(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化學闡原─發現其原本 鄭康妮(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碩士生) 中央陶瓷試驗場與《中央陶瓷試驗場工作報告》初步研究 14:10-14:30 茶敘 【2-4場】主題:軍事技術史I:戰船 議程主持人:曾琪淑 14:30-15:10 李其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明清戰船樣式的改變 黃宇暘(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薄甲反不如無甲:清季外購巡洋艦的防禦設計論爭 【2-5場】主題:軍事技術史II:火砲 議程主持人:張澔 15:10-16:10 鄭巍巍(日本同志社大學 Institute of Global Studies) 洪武十年大砲淺析:兼析明代的火炮技術及其制度 鄭 誠(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生) 明末五種西法火攻著作之關係 孫 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晚清火炮仿製技術的演變 16:10-17:00 座談會及閉幕 17:30-19:30 晚宴 賦歸
大會網站:http://www4.isu.edu.tw/sites/chsas_taipei/cssth/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