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Mark Harrison教授在3月28日要在史語所進行一次演講,這是最近的一篇報導,貼給學友們做參考。
從流行疫情看危機與轉機--牛津大學馬克哈裡森訪台座談
江浪/報導
全球大流行的疫病為何隨時可能發生?除了採取事後治療、隔離等防範措施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來面對疫情?全球流行疫病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常為聯合國及各國微調醫學發展的方向的全球防疫專家牛津大學馬克哈里森 (Mark Harrison) 教授,此次受到中台文化顧問公司特別邀請來台,於3月28日赴中研院指導後,3月29日下午1:30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辦演講座談,主題是:“文明的崩解或重生:從流行疫情看危機與轉機”。
2011年2月21日台灣媒體曾報導:“流感疫情最近肆虐,各大醫院急診病患劇增,一位醫師憂心說,「今年流感全台慘兮兮,是行醫卅多年來疫情最嚴峻的一年,幾乎每十個家庭,就有四個家庭感染。以感染流感死亡人數來看,從去年迄今已八十多人死亡,比SARS流行期間五十多人死亡更嚴重,衛生署應正視問題嚴重性!」”此次 馬克 教授將為大家帶來全面的觀點,共同探討人類疫病流傳的深層原因。
配合此次演講並將發表新書“人類文明的崩解與重生 全球防疫專家牛津大學 馬克 教授訪談錄”,在本書訪談中,哈裡森教授再度大幅拓展他關懷的領域,直接面對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也最急迫的課題:在環境持續惡化的情況下,我們社會要如何永續發展? 對環境與健康的關係進行深層探討。 在哈裡森教授的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如何透過醫學史研究所得到的洞見,思考與反省當代的環境與社會問題。他告訴我們,唯有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科技生態人文社區,讓人與人、人與大自然都和諧發展,才是我們的重生之道。
而什麽是“可持續發展的科技生態人文社區”?中台文化顧問公司秉持多年專業探討國際永續發展經驗,專程赴英國拍攝,製作了三片DVD影音“英倫生態巡禮”、“自然與人文”、“環保與科技”,借鑒英國生態文明發展的經驗,讓我們在因氣候暖化而急劇變遷的大環境下,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
馬克教授觀點摘錄:
“人類的滅亡”:城市、農業和下一個流行病
英國知名醫學雜誌《Lancet》(柳葉刀)的編輯早在1998年時就寫道:“城市有可能成為人類的葬身之地”。此言也許有些爭議,但也不無道理。人類歷史上大型流行病變異都和人類的遷徙有關,從史前畜牧時期到農業耕種時期,再到後來以古代帝國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城市,每一次轉變,都使得傳染性疾病大量增加,不斷突變。當人們聚集在一起,與家禽親密接觸時,疾病便會從一個物種“傳給”另一個物種,流感、瘟疫和很多其他潛在的流行病就是這樣產生的。隨著城市發展成為貿易中心,這些城市也成為疾病滋生的地方,因為商務往來會讓很多外來疾病在城市間快速流傳。
全球城市興起 疾病容易爆發
近幾年,我們見證了一種新城市模式,即是“全球城市”的興起,城市總會向外發展,對那些從事遠距貿易的城市尤其如此。但現在的全球城市有不同的秩序,它們往往是巨型城市,不僅規模龐大(發展速度驚人),而且與其他類似城市有著密切的往來。全球城市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是世界性城市,它們的特點是:商務人士和經濟移民在這些城市之間快速穿梭;全球政府和商業機構雲集;容易受到全球經濟風雲變化的影響;容易爆發疾病。
中國在2002年底爆發了非典型肺炎,隨後該疫病通過北京和多倫多這樣的全球城市網路傳播開來,在當地和國際社會引發一片恐慌,全球經濟的穩定性也隨之飽受質疑。非典型肺炎揭開了新經濟系統的面紗,使很多國家的政府如夢初醒,他們因此都睜大雙眼,擔心起以後會爆發更致命的全球性傳染病。從那時起,大多數國家對疫病的監督和控制力度大為增強,世界衛生組織也因此起到了大作用,那些面對疫病措施不力、報告不及時的國家則羞愧難當。
但是,非典型肺炎爆發後所採用的疾病控制模式是有自身局限的。當時的方法是對被感染的個人進行監視和控制,大量儲存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以達到預防疫病的目的。這種方法其實是一種應急計畫形式,本身倒也沒什麼錯,只是人們忽視了導致流行病的根源所在。很多流行病從某種形式上來說都是人和自然的關係出問題而導致的,我們都知道,很多所謂的疫病“爆發”和“復發”,其實都起因於生態系統的不平衡,這都是由於人類對動物的家園-森林變本加厲地侵佔(漢塔病毒因此產生),對野生動物的食用(導致非典型肺炎、埃博拉病毒和愛滋病),和城市快速而漫無頭緒的發展(登革熱、瘧疾和黃熱病應運而生)。但最近爆發的瘋牛病和流感所反映出的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就是對農業的監管不力。
需要深層關注疾病成因
疾病史也表明流行病都是特定社會、經濟和環境狀況的產物,沒有任何疾病是偶然發生的。在過去,我們透過嚴加控制、監督和改善衛生狀況曾有效地遏制了像瘟疫、霍亂和黃熱病這樣的疫病,現在面對像流感這樣極易傳播的疾病,控制的難度更大。但是如果我們更深層次地思考導致該病的成因,那麼傳播的風險就能大大降低。
監督和應急規劃都是很重要的,但僅靠這些措施還不夠,我們需要更密切關注農業衛生問題、人口和動物的過度擁擠問題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這樣重要的問題。我們需要提出新的經濟和社會倡議,鼓勵人們回到農村,防止農村地區陷入貧困,與大地和動物和諧相處,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生命之本。
*聯繫窗口:(02)2711-7038 洪小姐 / 0912290907 許小姐
或報名回傳 Email : Chungtai100@hotmail.com
中 台 文 化 Zhong Tai Culture & Consultant----------
西安辦公室:+86 29 8835-4247 ;+86 29 8836-1980
臺北辦公室:+886 2 2711-7038
中台官方網站:www.ztconsult.org.cn
附錄:
馬克 哈里森 教授
全球疫病史專家,曾擔任許多國家訪問學者、國際醫學史考試委員,參與聯合國會議、接受BBC等媒體專訪
牛津大學醫學 史系所 教授 威爾康醫學史中心主任 格林太普敦學院教授
並參與牛津大學行政委員、主考官、學刊編輯,及專業研究學會委員
學歷資格
1987 布萊德福大學 社會科學院歷史系 頂尖榮譽 學士畢業
1991 牛津大學 歷史系碩士
2001 牛津大學 歷 史系 博士
任職
1990-1991 牛津格林學院 副研究員
1992-1994 倫敦薄白克大學 兼職教員
1991-1994 倫敦大學大學學院 威爾康醫學史中心 研究員
1994-2000 雪菲爾哈林大學 威爾康獎得主 資深教員
2000-2001 牛津大學威爾康醫學史中心
2001-2006 牛津大學醫學史講師、格 林學院 教授、牛津威爾康醫學史中心主任
2006- 牛津大學歷 史系 教授、牛津威爾康醫學史中心主任
得獎
1987 ESRC 博士獎
1989 貝特旅遊獎學金
1990 威爾 康 博士最後一年獎學金
英國科學史學會 辛格獎
牛津大學 柯宗印度史紀念獎
2005 軍隊歷史研究學會 聖殿騎士著作獎 (得獎著作 醫學與勝利 )
2011 第一次世界大戰相關醫學之著作 得獎 (尚未公開公佈)
2011-03-22 15:18:14
http://www.cdnews.biz/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433&docid=101477373
順便再貼一次臺灣的演講訊息:
主講人:Professor Mark Harrison (Director, Wellcome Unit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講 題:Trading Germs: The Third Plague Pandemic and the New Liberal Consensus in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時 間:2011年3月28日(週一)下午 2:00~4:00
地 點:本所研究大樓701會議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