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翀兄,1978年生,任職於中國中醫科學院,本身是骨傷科醫師,後來對研究醫史有興趣,就考進了該院,師承廖育群等教授。他的專長是中醫方劑學史與民族醫學史(主要是維吾爾與回教醫學)。那天因談編書之事,從北京打了個電話給我,長聊了近一個小時左右。胡兄人很好,也很客氣,對醫史研究很有熱誠與想法。他跟我談了許多中國醫史研究現階段的問題,他希望能夠多促進一些內、外史的交流,醫生與史家如何可能進行進一步的對話,是他最為關心的,而不僅是坐下來聊聊天,開開研討會,應該要做出比較實質的貢獻,理出一套方法。


他和我談了大陸在點校古醫籍方面的問題,其實仍存在許多錯誤,我回應他說,臺灣完全沒有這方面專業的出版社,要點校一本古醫書,除需要國學底子外,還要懂中醫,不然斷句一定亂七八糟。臺灣連出版學術著作都很難;其實又不是難,大部分的出版社只看銷售量,太學術的書不喜歡出,何況古籍呢?胡兄自謙說,民族醫學這塊領域很少人做,他這一代學者也只能做些基礎工作,留待後人吧,必需要懂回文與阿拉伯語,那是再好不過的,他也正在找機會學習,祝他成功。


他也談到臺灣的醫史研究概況,他認為給他們這一輩很多啟發,特別是他口中娓娓道來「新史學」這輩學者,研究方法新穎,視角也很多元。不過,他也聽老一輩治醫史者言,臺灣的醫史研究存在「沒有醫療的醫療史,沒有疾病的疾病史」這樣的問題,其實只能說是社會史,而非醫史。胡兄覺得話有些重,我想,意思大概是沒有「內史」吧?這樣評論客觀否,我不清楚,至少吾師就已談到不少醫經與原典的問題,不能說沒有「內史」。我想,這背後還是凸顯一個問題,醫史作品有沒有可能讓史家與醫生都覺得有意義,願意閱讀呢?這也是最困擾我的地方呢。


最後談到胡兄的另一志願,他希望能夠成立一個平台,讓兩岸甚至世界治醫史的學者都能來參觀,提供研究資訊和資料下載。他說這必需先申請經費,找專門的人來進行這些數位資訊、資料庫的建置工作。當然很可惜,我的部落格因為大陸網管之問題,無法被胡兄看到,倒是他架了一個「颖周堂」,我已放在連結中,當中有一些初步的訊息和醫書連結。我鼓勵他繼續加油,早日完成這一願望。也很高興認識這樣對醫史有熱忱的朋友。


 


                                                                                                     


2011/3/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