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與視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報告與感想


2010-11-24() 2010-11-26 ()為期三天的「醫療與視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終於落幕了。這三天非常感謝李尚仁老師安排我充當工作人員,讓我在聽研討會的同時,僅需負擔一些簡單的任務即可。也謝謝尚仁老師致贈一本《醫學史課程基本課程綱領》的會議手冊,算是我在參與研討會之外的另一小收穫,在此一併致謝。


報告題目與每位學者報告的大概內容,我就不一一交代了。大概說一下我比較有印象的內容(交代的比較少,絕非學者的功力不足,而是小弟我有時會被抓去出一些小任務,所以不一定每場都在場聽,還不算自己「晃神」的時刻,因為真的很累,特別是下午場,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在臺下聽也會這麼累呢,可能自己年紀真的大了吧。


基本上會議論文還剩很多,這次研討會報名的狀況雖不差,但有不少報名者都未來參與,以致於還剩下不少的會議論文。我覺得這場會是學者與主辦單位的苦心經營與心血結晶,既然願意報名,應該要盡量來參與,至少可將會議論文拿走,別讓它們被遺忘。目前應尚可以向主辦單位索取,對醫療史有興趣者,不妨打電話去詢問看看。


二天半來,每一位發表學者都盡了最大的努力來解讀影像的資料,誠如祝平一老師在綜合討論所說,圖像的資料用在醫療史的詮釋上,解讀起來是極困難、不那麼容易的。祝老師的「翻圖」論述,就很耐人尋味,而祝老師提的版本與刻版技術的問題,我覺得至關重要,因為無論談書籍流傳或圖像刊刻,都離不開版本與刻印技術的問題。李建民老師的《藏府指掌圖書》論述,保持李老師一貫之風格,文筆雅緻又帶蒼涼之感,復把整個資料附在論文後(很厚又有份量),他所謂的看讀「心眼」之說,似乎已是中國臟腑圖解讀之極限,要挖出新的東西和突破,就像最後一天討論的,李貞德教授指出的:「傳統醫學的圖到底要傳達、呈現什麼」,如果不能再突破,則將困在此處繞不出去,但目前看來真是有些困難。


蔣竹山和梅泰理(Métailié)兩位學者,皆對本草圖的知識形式做出貢獻與解釋,我的疑惑還是,這些圖像對醫者辨識實際草藥上真的有幫助嗎?或是醫者需要受自己去採藥的這個訓練嗎?(我知道炮製可能是必須要實習的知識)至少現代中醫不用去採草藥。Yi-Li Wu(吳一立)教授的見解則很細緻,論證也很中肯,沒有妄斷,我對她的發表與提問都印象深刻; 金仕起 老師則很認真的搜集資料,呈現在他的文中,這兩位學者都對婦女的乳房外科病進行論述,牽涉到性別史,以及婦科、外科在歷史上學理分合的面向。


陳明教授的文章比較難懂、範圍較大,但是我相信他的多國語文能力,日後應該能將「瑜珈史」的相關問題釐清。 陳秀芬老師研究的「瘋病」,是他長期以來耕耘的領域,所以也論述得較有條理,只是有一張附圖50叫「收腸入腹」,怎麼看都像外科圖,不知「瘋」在何處,是這個舉動本身很瘋狂,還是那個病人是瘋子?原本想舉手發問,但那一場討論較熱烈,我又是後輩兼工作人員,所以沒舉手。同場另一位發表人戴麗娟 教授,展示了許多畫作,很有藝術價值,但也正因為如此,好像解讀起來也比較困難,因為從不同角度切入觀看,得到的觀感往往不同吧,這也是做圖像極容易碰到的問題。


李貞德與劉士永兩位老師各自解讀了一部影片;「趁著白日:孫理蓮的台灣」與「マラリア」都很有意思,我很遺憾中午吃飯時間沒能好好靜下來看一看影片,還是有些會議雜務需顧及,所以僅能從發表者的發言和文脈中找線索。基本上我覺得解讀影像更難,它與圖像不同,它背後更呈現了一個現代醫學影像史的更大命題,我想,每個觀賞(察)者在看完一張圖像後想法不一樣,各有解讀,那麼,看完一整部影片,恐怕在解讀上所呈現的差異會更多吧。因為影片中所著重的東西,往往很難破解,有時藝術家(或導演)背後的意圖,讀者不一定能猜透或猜對(甚至藝術家本身就不希望被「猜透」,有可能他希望留給觀賞者無限的想像空間),這也是解讀影片困難的地方(幸好這兩部還是紀錄片,還能找到一些有利的線索),又加上歷史學家寫的不是一篇影評,而是更深入的歷史研究。是以我認為,此領域有相當多的瓶頸有待突破,但這些研究者已經跨出了第一步,他們勇於嘗試與創新的勇氣,是值得稱許的。


最後,是我談一下個人感覺較強烈,且與自己的研究曾經較有COVER到幾篇文章。 雷祥麟 老師的Qi-Transformation and the Steam Engine Visualizing the Body in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勾起的我塵封已久的回憶,自碩士論文以來,我就把唐宗海這位中醫放下了,一方面我博論轉到民國去了,另一方面也想換換論題,轉個跑道。 雷祥麟 老師的唐宗海新發現,讓我突然有一種前未有的、有人可以跟我論文對話的深刻悸動,當雷老師SHOW出唐宗海的圖像時,我心中一怔,好像見到老朋友一樣。我 支持雷 老師的發現,並且願意提供我一切所知的資料,盡可能的讓 雷 老師把這篇論文寫好,我滿心感動、感激,這是唐宗海靈魂的呼喚啊! 張哲嘉老師的論文,講述《洗冤錄詳義》(1854) 對人體骨骼的新考察,也讓我很有感覺。原因是我在寫碩士論文時,發現近代許多「中西匯通」的醫家,都很強調解剖學,當然也很重視骨骼學,這個傾向值得注意。且張哲嘉 老師的研究,時代還稍微往前一點,期待他論文能順利寫出。至於 李尚仁老師的研究,頗有助於我現在博論之寫作。最近讀了尚仁老師的〈看見寄生蟲──萬巴德絲蟲研究中的科學實作〉,給我很大的啟發,因為我博論關注的問題,牽涉到民國時期氣與細菌學的爭論,尚仁老師在會議上發表的這一篇〈觀察、推理與說服:早期瘧疾研究中的圖像〉,同樣牽涉到演示一種看不見的微生物對醫療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培養與觀察微生物技術的進步,都增加了其致病關鍵因素的有利地位,要說服科學界,也要說服一般民眾,並且制訂一套標準的實驗法。畢竟要看見微生物,是需要高度操作顯微鏡技術的,並且,看到的是什麼?又牽涉到「看見」這件事本身所具備的真實與權威性,這才能成就一次成功的「觀察」,它必然牽涉到圖像對照的問題了。這不是一個短暫的歷程,頗似STS實驗室醫學如何在社會中運作、實現的研究脈絡,但我還必須要 向尚仁 老師請教,誠如他所說,觀察寄生蟲和細菌還是不同的技術,因為寄生蟲的生命史比較複雜,而且不能透過染色;至於細菌學的操作部分和歷史,應該還要再請教尚仁老師才是。Soyoung Suh發表的“Marketing Medicine in Colonial Korea (1910-1945) ”論及韓國與日本殖民醫學間在藥業上的衝突與互動,她SHOW的圖像與我目前搜集的民國衛生圖像有許多類似之處,特別是補養、抗病的文化,中、韓仍有許多類似可資對照之處,我覺得可以再挖。我向她要了PPT,她也很熱情、爽快地答應了,並且她希望我能送一本碩論改寫的書給她,她說不容易買到,我希望能在民初廣告呈現上再多請教她,也希望我的碩論對她有所幫助。


和許多老師聊天是愉快的,一些老師談及醫療史上熱下冷的問題,很讓我憂心。現在醫療史之研究好像很盛,但關心或有興趣的學生究竟有多少?這個學科的延續性與未來在何處?是我更關心的。在上次政大新史學會議時,蔣竹山和陳秀芬教授都已發言指出類似的狀況,他們在大學開課的一些問題等等。雖然這次研討會礙於經費,不能邀請很多人,但是參與的學生或說是有興趣的人士,比起前幾年,確實是少了許多。人少不是重點,重點是一個學術要能有傳承,不是玩票性質的,它並非一、二天可以建立起來,這就不用多說了。


拉拉雜雜,隨手寫了些想法,希望對沒來參與會議又極有興趣、關心醫療史的好朋友們,有所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皮 的頭像
    老皮

    歷史學X醫療史新時代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