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9台灣久久-不分彼此 宗教醫院大愛救人


2010-05-18 中國時報


【(採訪/吳敏菁、唐嘉邦、洪祥和、高有智,整理/高有智)】


早期宣教士的醫療傳道,除了引進現代西方醫療,更發揚犧牲奉獻的捨己精神。如今宗教醫院更趨多元化,除了存在已久的基督教與天主教醫院,佛教的慈濟醫院與道教的恩主公醫院等紛紛加入,展現宗教慈悲胸懷,也讓冰冷的醫療體系多了溫暖與大愛。


     遠方來台的宣教士不僅救人無數,也影響許多人的價值觀。南投市光華國小老師簡世明,曾在期末考卷向學生寫下「十個對不起」,引起各界動容。他年輕時嚮往媒體工作,大學考上台東師範學院,負笈偏遠的後山,一時很難適應。有一次,他騎機車在台東縱谷發生車禍,被送到台東基督教醫院,為他診療的正是美國籍院長譚維義。


     彰基切膚之愛 啟蒙周金耀


     譚維義細心治好他的傷口,他好奇反問院長怎麼會遠渡重洋,到偏遠台東行醫,譚維義強調:「病人在哪裡,醫院就在那裡;上帝叫我來,我就來了!」這一席話點醒了簡世明,從此確認要在教育界服務的心願。


     台灣的教會醫療工作,源於英國醫生馬雅各一八六五年來台設立診所,因為教會資源投注,南部新樓醫院、中部彰基醫院和北部馬偕醫院,形成長老教會醫療的「鐵三角」,都是日治時代數一數二的先進醫院。來自歐美國家的醫護人員前仆後繼,貢獻青春歲月給台灣土地,寫下不少感人故事。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發生在一九二八年的「切膚之愛」事蹟。彰基的蘭大衛醫師為了救治十三歲男童周金耀,割下太太連瑪玉的皮膚,這也是當時植皮外科手術的創舉。雖然第一次植皮失敗,後來又割取周金耀左大腿植皮才治癒傷口,但蘭大衛夫婦救人熱誠讓小男孩沒齒難忘。周金耀後來不僅獻身成為牧師,也曾擔任長老教會總會議長。


     范鳳龍獲民心 送葬五千人


     已經往生的周金耀曾回憶,他當時在麻醉中甦醒,親眼看到蘭醫生割除「蘭媽」的股腿皮肉四塊皮膚,覺得如觸電一樣的震駭,「雖然那一次植皮沒有成功,我卻覺得皮已牢牢貼上心口。」彰化地區因而流傳一段話:「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就是稱頌蘭大衛醫術好,又有愛心。


     類似故事也發生在宜蘭羅東小鎮,天主教靈醫會在當地設立聖母醫院,來自歐洲斯洛伐尼亞的外科醫師范鳳龍,來台將近四十年,從未離開過台灣,連母親過世也未返鄉奔喪,唯恐病人需要他,最後選擇葬在台灣,羅東當地不分宗教多達五千多人送葬。


     「宜蘭人都叫他日語oki,就是尊稱『大醫師』,」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說,范鳳龍將全部歲月都奉獻給台灣人,不僅終身未娶,更以院為家,睡在急診室旁邊的房間,二十四小時待命開刀救人,前後共完成八萬餘件手術,平均每天六、七件,直到七十八歲還動刀,臨終前一個月才因為肺疾休刀,「這簡直就是破了全世界紀錄!」


     關心老弱貧病 慈濟不後人


     信徒最多的佛教與道教雖然腳步相對緩慢,但仍急起直追,早年曾有菩提醫院,後來慈濟證嚴法師發願推動醫療志業,從一九七二年在花蓮市仁愛街成立「慈濟義診所」,目前已經拓展全台六家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當年也立下「住院免收保證金」的創舉,成為當前宗教醫院的典範。


     宗教人慈悲為懷,除了撫慰教化人心,同時也關心老弱貧病。宗教對醫療的無私大愛流傳百年迄今不輟,始終是台灣醫療史中最令人動容的一頁。


 


出自: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0,5251,5130492x112010051800045,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皮 的頭像
    老皮

    歷史學X醫療史新時代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