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清冠一號」研發歷程略論〉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中醫中藥防疫之法常被歸入「偏方」之流,卻無專科之學,連帶讓許多中醫藥方被打成「偏方」、不科學,乃近代中醫難以承受之重,未實際參與防疫戰爭,當然是非戰之罪。但中醫藥有沒有辦法面對全臺灣和全世界重大的衛生醫療問題?「清冠一號」是中醫界一次全新的嘗試,也是近十年來中醫藥界開發新藥中最受矚目的藥物,對我國中醫藥之發展具有重大意義。[1]
2020年2月當新冠肺炎疫情剛開始轉趨嚴重的時候,中醫藥司的司長黃怡超和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蘇奕彰所長,兩位皆曾見證臺灣SARS的爆發情形,從和平醫院淪陷、臺大淪陷到高雄也有醫院淪陷,很幸運的,疫情半年就消失了。但是當時就發覺SARS的時候,中醫能對防疫有何貢獻?現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分院的許中華、蘇奕彰都曾處理過,但是那種話語權並沒有那麼明顯。這次,2020年2月的時候,中醫藥司就召開會議討論,若疫情開始了,鑑於SARS,我們的話語權和參與度不夠,當時中醫藥司和中醫師全聯會、國家中醫藥研究所,還找了中醫界重要的四校五系系主任、醫院中醫科的科主任或部主任,還找了蘇益仁,一起來商議精進之辦法。
中醫也要注意到國內外新冠肺炎的變化,了解它的變化和臨床特徵後,才有機會說那中醫到底可不可以介入、要怎麼介入?2月開完會以後,蘇奕彰就迅速與臺北的三軍總醫院和臺中榮總進行聯繫合作,有些病人直接進入所謂的隔離病房,就開始中西醫結合治療,大約有十幾個病人接受清冠一號水煎劑的治療。透過觀察,發覺服用水煎劑後,病毒PCR轉陰率是可以縮短的,後來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其他研究團體就把這些機轉,包括病毒之棘蛋白貼合至肺臟細胞時,正準備進入,這個過程,清冠一號可以讓這個貼附情形被阻斷。另外它有一些抗發炎Anti-TNF的效果。第三個當然就是對於新冠肺炎病毒的增生這個情形,這些機轉他們就刊登在國際期刊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上面。
2020年4、5月份的時候,中醫界又在衛福部中醫藥司召開會議,討論中醫界對於新冠肺炎可不可以有自己的治療指引,擬出輕症、重症、恢復期等等,一開始定義清冠一號是應對一開始的輕症。當國外疫情愈來愈嚴重,蘇奕彰就覺得一定是要從水煎藥變成濃縮顆粒劑,當時就跟幾家藥廠,包括順天堂在內,就開始把這個原來用在三總和中榮病人的水煎劑變成濃縮顆粒劑。做出來以後,包括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在看,這個做成濃縮顆粒劑它的生物活性或化學指標有沒有確實效力?確認之後,在2020年9月科學中藥廠順天堂第一個拿到外銷中藥許可,緊接著第二家莊松榮的濃縮顆粒也拿到。
從2020年9月到2021年1、2月,半年以內,清冠一號的濃縮顆粒劑外銷訂單超過新臺幣1億,後來有8家有拿到外銷許可。當時立委關切說,新加坡和澳大利亞都已經用提供成藥的方式,那臺灣可不可以EUA?所以中醫界在去年4、5月有給EUA。後來這8家除了外銷,國內則可因應公衛和醫療緊急狀況內專案准許製造,疫情結束了就停。這個EUA就是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緊急使用授權,中醫藥司就給了這個EUA,準許國內擁有藥證的藥廠來製造販售。
大概十年前的時候,創新複方原來都是單味藥。壽美降脂一號是紅麴發酵,第二個,化療漾也從大豆的那個萃取物,在我任內拿到中藥新藥的那個腦得生,它是一個複方,對中風病人有一些中風以後的神經內科指標的改善。但是我們這兩、三年來,大家新聞比較清楚的就是清冠一號。清冠一號這十味藥,我應該這樣講,第一個我剛剛有講到中醫藥有沒有辦法面對全臺灣和全世界重大的衛生醫療問題?清冠一號至少我們有嘗試,這個已經影響全世界。黃怡超表示,西醫在全世界的Disease burden,或是面對重要醫療和公共衛生問題,他們的反應和團隊可以很快產生作用。疫苗主要開發都在西方,現在知道有AZ、Moderna、BNT,後來有Novavax,甚至後來還有一些抗COVID-19的Drug,臺灣醫界很難和歐美之研發比速度。這次清冠一號所取得之成就,至少在落差感上,這個新藥顯然在速度上還稍微與歐美速度更同步一些。當然,未來能有更多對照組或做的實驗樣本數更多一點會更好,畢竟2022年前,臺灣還未大規模爆發疫情,而中醫藥界的努力還有確診了新冠肺炎後,如果病人同意,清冠一號的濃縮顆粒劑是可以由公務預算給付,這彰顯中醫藥界的努力和國家前所未有之重視,同樣是一個中藥新藥的里程碑。[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