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至臺北慈濟醫院分享醫史文獻的研究心得,再談談未來合作訓練臨床中醫課程的可能。獲得不少寶貴意見,總希望史學方法能發揮點實際作用。
感謝陳建霖主任的邀請,他對醫經醫史很有想法,以下是我跟他要的、參與的訓練計劃。
臨床醫經醫史研習會
主辦: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
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一、目標:學習經典智慧、練好臨床功夫
1. 典籍是前人經驗的累積,是中醫的寶藏,欲發揚與發展中醫,應從瞭解典籍、
應用典籍起手;
2. 學習醫家著作,把自己訓練成為該醫家,是本研習的起始核心目標。
3. 典籍的運用,是讓典籍復活,發光的必要手段。不能應用的典籍,說穿了只是
一堆石頭,對人類的福祉起不了作用。運用典籍是本研習會的終極目標。
所以,我們的工作,只是希望就像當初發明電腦的科學家一樣,他們不會完全掌握之後未來的「電腦學」的發展,包括網路的普及,虛擬情境的運用,以及種種電腦對人類生活的深遠影響。但他們為人類開拓了一門可大可久的學問。我們,無法掌握中醫學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但期望為人類醫學,開創另一扇門。
二、實施辦法:
二之一
1. 以「中醫各家學說」為藍本,每二個月研習一位醫家的學術思想;
1.1 傷寒學派—柯琴(2014年6月)
1.2 河間學派—劉完素(2014年8月)
1.3 易水學派—張元素(2014年10月)
1.4 攻邪學派—張從正(2014年12月)
1.5 丹溪學派—朱震亨(2015年2月)
1.6 溫補學派—李中梓(2015年4月)
1.7 溫病學派—吳瑭(2015年6月)
1.8 其他著名醫家—中西匯通學派—唐宗海(2015年8月)
2. 簡報內容
2.1 每一學派概論由指導老師說明(30分鐘)
2.2 每位醫家學術特色由一位住院醫師整理報告(實習醫師分組幫忙/8月至隔年2月)(90分鐘
2.3 住院醫師要準備資料:
2.3.A 每位醫家所有著作的繁體本
A1 由部經費買一部存放於部內參考
A2 近代重整版可以作為參考
2.3.B Download中國期刊網有關醫家的相關研究論文
B1 存為電子檔案,提供所有師生參考
B2 好的論文則印出來,作為以後的研讀文獻(研習會後結集成冊)
2.3C 收集近代對每位醫家研究的相關著作
2.4 共同討論60分鐘
2.5每次研習成果最好能寫成論文發表
3. 地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
時間:星期五8:30-11:30(AM)
二之二老中醫臨床學習研討會
1. 安排朱士宗老師、張成國老師(預邀)臨床跟診學習
2. 排訂跟診學習時間表
3. 跟診工作:記錄醫案與當診學習心得。
4. 每週由負責住院醫師收集。結集成冊,收存部內作為日後教學參考。
* 未能作筆記者,將不安排跟診學習
* 資料不供個人影印
4. 每個月討論跟診醫案與心得
5. 學習心得最好能寫成論文發表
6. 地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
時間:星期五8:30-11:30(AM)
三、參考文獻:
1. 中醫各家學說 知音出版社
2. 中國醫學史 知音出版社
3. 中國醫學期刊網
四、指導教授:(歡迎加入與推薦)
1. 皮國立教授 2. 游智勝教授 3. 陳建霖主任 ……等
五、邀請指導:(歡迎加入與推薦)
1. 李健祥教授 2. 陳逸光教授 3. 林高士老師
4. 郭忠禎醫師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