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年初二,從過年前,老婆就開始為了她的高中歷史108課綱即將登場的歷史科「探究與實作」開始緊張,過年後一些事情慢慢處理完後,開始備課。不備還好,一備課就更加緊張啦。原因在於,過去高中老師都是按照課綱與教科書來教學,有既定的進度和課本,也有學生學習的最終目標:考試成績高分。上述這些,在新的高級中學「探究與實作」課程中都不存在。

    我認為,沒有一位課綱委員是一開始就想把課程施行搞爛、搞砸的,大家都希望有正向的發展。有些問題值得提出討論,或許未來在修訂課程綱要時可以參考。目前各家出版社雖然都編有「探究與實作」課本,但論述差異頗大,老實說,甚至有不少難以理解之內容,老師在教學上根本無所適從。也有部分老師選擇自編教材者,但水準、難易度都無法控管,這使得各種教材教法都將一併出爐,而不存在一個完善的審核、評比機制。學生硬就課程去探究,到底要探究什麼?現在以各高中學校所能掌握的圖書和資料庫狀況,根本不足以探究廣泛的題目,資料庫都被大型研究機構、大學獨佔。講白一點,自己家附近的史事、口述歷史蒐集整理一下就已經很不錯了,根本難以探究深入或廣泛的主題。美其名叫鄉土歷史、地方學,其實只是一堆在網路上重覆的故事或都市傳說而已。而且高中生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用平日去大型圖書館、檔案館蒐集資料,一般不在大都市內學習的孩子,則必然更加手足無措,那麼,說好的縮短城鄉差距呢?是在說哈囉。

    再談實作成果,大家各唱各的調,沒有統一標準,怎麼評分?評量差異化是如何訂出來的?校方總希望要有一個統一個成績評量標準,但探究的東西不同,實作成果展現也不同,小論文和藝術作品、紀錄片可以互相比較評分嗎?當然不行,那是亂比。我想課綱制定者並沒有很好的規劃與說明,只是把大學的課程硬搬至高中來推行。再加上每位高中老師一個禮拜少則18堂、多則22堂,甚至私中還有28堂者,給高中老師兩個班,就有60多人要指導,若有3、4個班呢?一一評論實作成果,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大學教授指導研究生,都還可以減課,而且大學教授一週的課程只有不到10堂,可見高中「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施行,根本就是累死高中老師吧。

    好吧,我除了說老婆可以參考我的《跟史家一起創作》,學一些史學方法的應用,來指導探究與實作的方法外,只能安慰老婆說高中生是一張白紙,不要把課程想得太難,從基礎慢慢教起,實作成果可以將自由度放寬一點,標準不要放太高。你想,研究生一個課堂交一篇期末論文都相當困難了,你不可能期待每一位高中生都能有令人驚豔的小論文作品吧。只要把基本的原理原則交給學生,學生能有初步的成果即可,不要有過多的期待和壓力,這兩者往往是被綁在一起的。以上,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一些東西吧。

arrow
arro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