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26-27日第十二屆科學史研討會:跨文化歷史中的科學、技術與醫療

檢傳本所與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科學史組中華民國委員會合辦第十二屆科學史研討會:跨文化歷史中的科學、技術與醫療活動訊息,
歡迎師生踴躍報名參加。謝謝。

時間:2021年3月26-27日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A202會議室


image

學術構想與宗旨:
作為文明史的重要的面向之一,科學史(涵蓋科學、技術與醫療)的研究吸引越來 越多學者的關注。科技史的研究與探討從考察科學、技術與醫療知識、技術的累積 與發展的所謂「內史」的研究,逐漸擴展為關注科學、技術發展與國家、社會間的 互動與連結的,所謂「外史」的探討。 十九世紀末以降,中亞地區的諸多考古發現揭示,數千年前歐亞大陸的不同族 群即已藉由遷徙、移民、物物交換,甚至戰爭的人口與財物掠奪等途徑,促成不同 文化族群間的科學、技術與醫療知識、技術的交流;有些學者將之定名為「偽科學」 (protoscience),以與現代科技區分。跨文化的科學技術交流,最引起學者們注意的當 數大航海時代以降,特別是由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開啟的中西交流:明末 士人對歐洲輿圖、科學與技術的好奇與興趣,成為利氏帶領的耶穌會士接近士大夫 的途徑,西學引進中國的同時,中國的知識與技術亦傳入歐洲。十七世紀末,中西 間的跨文化科學與技術交流,在路易十四派遣來華的「國王的數學家」的積極耕耘 下達到高峰,可謂是中西交流的「黃金時期」。十九世紀中葉,清廷和英、美、法 各國陸續簽訂的通商條約,再度為中西交流打開通道,然而多以西方現代科技、醫 學的引進為核心,以至十九世紀下半葉對歐美,以及後來的俄、日戰爭的連連失利, 更加速了中國對西方科技的推崇與依賴。 然而,在長達數千年不同文化間的科學、技術與醫學知識、技術的交流中,如 何界定學者們筆下的「中國的」、「歐洲的」、「東亞的」,或「伊斯蘭的」科學 與技術呢?也就是近年來學界關注的「身分認同」(identity)問題,外來的科學又如何 被接受與融入亦即「在地化」或「本土化」(localization)呢?除了傳教士、僧侶在 科技交流中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學者們亦注意到商人、擔任翻譯的通事、軍人、 外交官,甚至商品在科技傳播中的重要性其中,作為知識載體的書籍更成為研究 的焦點:書籍如何被書寫、被閱讀、被理解而達到科學、技術傳播的目的?然而在 科學、技術與醫療知識、學科的形成與傳播過程中,教育體系與機構的角色和作用 值得學者們投入更多的關注與探討。 本研討會為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科學史組中華民國委員會三年一度的 國際研討會,主要關注科學、技術與醫療在不同文化(不同區域間、異族、異國, 乃至不同的科技領域)的接觸與碰撞下的發展與演變,及其與國家、社會、宗族間 的互動,以及與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面向的相互影響。藉由新史料(文獻、 文物、圖像、口述歷史等)的發掘,以及新視野、新角度的觀察,形成更完善、更多 元的研究方法,以豐富科學、技術與醫療史的研究內容與成果。藉由會議的舉辦, 提供學者們交流、切磋的平台。

議程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3 月 26 日(星期五)

08:00-09:00

報到

09:00-09:10

開幕與大合影

【1-1 場】  數學史與數學應用        主持人:張澔

09:10-10:40

Alexei Volkov(琅元):Mathematical treatises from Dunhuang

英家銘:大眾數學知識的意外載體—日本寺社中的算額

鄧崇林:中華古科技之指南車的跨領域研究

【1-2 場】中西交流下的現代科學          主持人:雷祥麟

10:40-12:10

 

邱韻如:幾何光學的學習與理論創建—以鄭復光《鏡鏡詅癡》

              為例

孫飛龍:「師夷長技」與「科技啟蒙」—《醒獅》月刊中的科

               技傳播研究

張林:民國時期「科學中國化」思潮及其影響

12:10-13:00

午餐

【大會演講】

13:00-14:00

洪萬生:從圭竇形談起:《測量全義》初探

【1-3 場】博物學史          主持人:傅大為

14:00-15:30

張澔:金石識別與其底本—從化學開始

賴伯琦:中西文化思想中自然觀之辨析─以生物的物種概念為例

陳德勤:中文古籍鰭腳類動物圖像探究

15:30-16:00

茶敘

【1-4 場】天文史         主持人:王憲群

16:30-18:00

歐陽亮:鄭和航海圖之傘型導航星官「華蓋」

Jiang Zhaozhong:Gold Stake Impaling the Heaven—Turkic North

Pole Star Terminology Influencing Chinese Astronomy

D. P. Morgan(墨子涵):Cultural Drift and Cultural Contact in

Astronomy within a Divided China, 317–618 CE

18:00-19:30

晚宴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3

月 27 日(星期六)

09:00-09:30

報到

 

【2-1 場】科學文獻分析

主持人:張哲嘉

09:30-11:00

韓學宏:由動物學角度探索《山海經》的動物

劉韋廷:道教醫療知識探究—以元明《仙傳外科秘方》為例

郭幼為:出土醫藥文獻所見植物藥的歷史文化因素蠡測

11:00-11:15

茶敘

 

【2-2 場】疫病與保健

主持人:李尚仁

11:15-12:45

 

林秀玉:細菌與益生菌概念「行腳」到臺灣在地

劉昭民:自古以來的冷期氣候和瘟疫大流行之關係

王微、郭幼為:屢值疫癘 當得藥物—中古時期戰「疫」的良藥

佳方

12:45-14:30

午餐(一般參加者)

科技史委員會議

 

【2-3 場】近代醫學體系

主持人:郭文華

14:30-16:00

何邦立:論林可勝的研究精神態度與影響

丁澤麗:近代中國紅十字會婦幼衛生事業的變遷特點

龐境怡:近代中國的新藥傳播與治療市場——以「606」上市前

後的性藥廣告為視角

 

【2-4 場】農業與手工業

主持人:林聰益

16:00-17:30

毛傳慧:世界進化中的蠶桑絲織─發明、傳播與在地化

張凱清:美濃客家與記憶所繫之處——烤菸技術史的媒介研究

李招瑩:以《御制耕織圖》為主題的中國風茶盤-貝爾丹的珍奇

室對當時陶瓷風格的影響所提供模型

17:30-18:00

閉幕及綜合座談

18:00-19:30

晚宴

 

 

主辦單位: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科學史組中華民國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承辦單位: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arrow
arro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