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111日在《民生報》上的一篇文章,由醫學史在台灣發展的早期倡議者陳勝崑醫師撰寫:
 

    近年來,國內的現代醫學有長足的進步,由大型醫院不斷設立,以及醫學雜誌紛紛創刊,就可見一斑。面臨醫學技術的飛躍進步和鉅大變遷,我們在醫學人文方面卻落伍很多。若是任令這種情況繼續存在,勢將導致嚴重的危機。近年來,眾所詬病的「醫德問題」,就是這種危機的表現之一。要想提倡醫學人文的涵養,莫如透過研究醫學史來達成。 或許有人會說:醫學史所研究的不外是人類過去對醫學及疾病的知識,這些知識對於做一位現代醫師有什麼幫助呢?實則不然。歷史的回顧,是擴大人類心胸的捷徑,醫學史使我們明白醫師這門職業在歷史上是佔了多麼光榮的地位;在社會上是負了如何崇高的使命。這種歷史的透視能夠擴大我們的胸襟,使我們感到醫師不只是一個靠職業吃飯的人,而是一個要繼承歷史上無數偉大先輩的光榮遺風的人;後代的醫師千萬不可玷辱了這一遺風。 自十七世紀末年以來,西方對醫學史的研究可說名家輩出。他們除了研究醫學通史,更有各代、各人、各科的專史著作,而且有醫史學會、研究所及專業雜誌,更成立各項講座。有好幾位現代醫學大師也身兼醫學史家,如內科大師奧斯陸(Osler)、細菌學大師金賽(Zinsser)、瑞士醫學史家辛格里斯(Sigerist)且被美國學術界尊為近世最偉大思想家之一。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醫學史界--民國廿五年時,教育部通令全國醫學院把醫學史列為必修課程。那時候在上海有志於醫學史的醫師組織了一個醫史學會,是中華醫學會的一個支會,相當活躍。他們建了一個醫史博物館,出版醫史雜誌。這是中國醫學史的黃金時代。

    政府遷台以來,似乎只有李煥燊教授在國防醫學院開過醫史的課程。李教授過休之後,國內的醫學史便成絕響。教育部通令必修也就成為一紙具文,醫學生、醫師遂不知有醫學史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 現在醫學院低年級大多把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列為必修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初中、高中時略有涉獵的,與醫學院的專業課程無關,所以大多數學生學得不起勁。如果我們把這些課程改為中西醫學史、疾病史,就可使低年級醫學生早一點接觸到醫學人文,也可藉這些課程來擴大醫學生的心胸,幫助他們將來成為一個有文化、有見解、有歷史觀的傑出醫師。 一八八五年(日本明治十八年),對醫學史頗有研究的山科元忠從中國藥材麻黃中抽取麻黃鹼;長井長義繼起研究,命名為Ephedrine(麻黃素)。這是日本學者自生藥中提取的第一種生物鹼,轟動一時。經過很久的一段時期,它的利用價值僅止於調製眼藥。直到民國十三年,北平協和醫學院的陳克恢研究麻黃鹼的藥理作用,發現它具有治療氣喘的特殊效能;立即引起世界醫學界的廣泛注意,一躍而為世界的名藥,至今尚為醫界所樂用。山科元忠、長井長義、陳克恢三人都對中國醫學史有精深的造詣,所以能於古文獻中提煉出新藥。這是醫學史有助於今日醫學的一個例子。 無論從教育立場,或是從醫學立場來看,盼望教育部有鑑於此,重申前令:在醫學院開授醫學史課程;更盼醫學院長本此認識,樂為遵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