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史學期末微策展,分別有老電玩、軍史物件展和老錢幣,下週二10:00開展,就在歷史所外面的空間和走廊,歡迎大家沒事走過來看看。
硏究生們都很認真,除基本的歷史物件、海報、詮釋看板外,還有做導覽手冊喔,非常正式,辛苦大家了!
 
以下貼出我幫手冊寫的序言,裡面也有我對公眾史學發展的一點反思

 

「曾經的記憶、交錯的軌跡—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中的電玩、軍事與錢幣」大眾史學課程期末微策展

序言

                                    

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2021年上半年,接獲所長指示,開設大眾史學課程。當時心中尚感到一絲惶恐不安,原因是在國內傳統歷史學界的正規訓練中,從來沒有訓練我們這一塊知識,甚至學界普遍也看不起這一塊知識,常以「通俗」來冷眼評論,難用正規的「學問」來對待它。目前在國內各大學歷史相關科系中,該類課程多被放在大學部課程來操作,很少是被放在研究所課程內的,因研究所的課程更重視訓練寫論文的技術,大眾史學就彷彿像雞肋一般的存在。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是少數的例外,在研究所內開設大眾史學的研究課程,我在惶恐之外,卻又覺得這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在中文學界,Public History還會被翻成公眾史學或公共史學,指涉略有不同,此處乃以臺灣周樑楷教授最早提出的翻譯名詞為準。事實上,大眾史學一詞也有充滿臺灣味的一面,別的不多說,今年已正式成立的「臺灣大眾史學協會」,象徵大眾史學在國內學界已登堂入室成為一門學問,不少學校的老師都致力於這一塊的耕耘,想必未來會有更精彩的發展。在一場籌備會上,李宗信教授有感而發地指出:學界的老師們不應該只為了生產一己之著作而埋首書齋,而要去思考學生未來的發展。其實,在大學讀歷史系的學生,有九成以上都不會從事與研究相關的工作,這是驚人的數字,那麼,在歷史學系或研究所內授課的老師,怎麼還是只教一成不變的研究方法呢?此刻真的必須重新思索所謂研究與教學的務實意義了。所以,即使抱著惶恐的心,我仍一口答應,因為我可以在一己研究之外,幫助學生思考更多歷史的、在職涯發展上面的可能性。

    整個學期,我們師生透過共同研討,閱讀相關資料,從大眾史學的定義與研究,拓展到漫畫史、影視史學、電玩史、歷史紀錄片、田野調查、口述歷史、通俗寫作、常民歷史記憶等等主題。而除了研讀相關著作外,在博物館與策展方面,課程上著墨較為薄弱,而且一般大學文史老師如我,缺乏實務經驗,歷史學者的工作常常是「一人」埋首於書齋內,較少與他人合作,故常有紙上談兵之慨,怕也對學生沒有實質幫助。正是,在理論訓練之外,大眾史學還有一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歷史實作」的概念,這在國內的歷史研究所課程中更是少見,簡單說就是不以書寫學術論文來呈現學習成果,而改用策展或拍攝紀錄片、製作桌遊、歷史地圖,乃至非虛構寫作等模式來完成期末作業,該課程才能達到名實相符的意義。為此,我們在期末辦理了這樣一個微策展,主題是「曾經的記憶、交錯的軌跡—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中的電玩、軍事與錢幣」微策展,這三項看似不相關的事務與物件,其實都圍繞著二十世紀以來科技在日常生活中所發揮的三個代表影響事件,策展還必須考量物件的數量、性質和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們不可能納入太多雜亂的訊息和橫生枝節的物件,我們也沒有多餘的經費去收購更多的物件,還需要考量展出空間等種種問題,所以還是以分類主題式的微型展覽為主。非常有意義的是,這個展覽幾乎都是學生利用課堂討論和課餘時間,完成撰寫展覽文案、設計背板、籌措展覽物件、編印手冊等等工作,因為他們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展,我為他們感到高興,因為這是學生透過集體實作來學習展示歷史知識的場域。這些展示的物件,看似不語而實際上卻眾聲喧嘩、熱鬧非凡。

    展覽的意義,不是單聽老師一人獨奏的殿堂,謝謝學生們本學期的陪伴,在與碩士班和碩專班同學的課堂討論中,彼此教學相長,這對我這樣一位訓練單一的學院派學者來說,絕對是一次全新的學習,並希望此時此刻的學生們,同樣也感受到從課程中獲益良多,並學得展示歷史知識的可能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此乃這門課程最大的創新與意義之所在。

 

                                             落筆於202112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皮 的頭像
    老皮

    歷史學X醫療史新時代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