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之風,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首場,邀請到民國史研究巨擘,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林桶法名譽教授,為有志踏上學術之路的莘莘學子們
分享其豐富閱歷與深厚學養。

本場講座開宗明義即提點研究者在使用日記與書信的重點與觀點權衡,在閱讀研究材料時,雖不免融入其境,仍須謹記無論是
史料的選取、日記的抄寫、書信的再現,皆有人為選擇的因子存在,其中有諸多複雜因素交織而成,需要通盤了解撰主本身的
性格習慣、探究脈絡背景的變化、通曉其範圍與侷限,以及洞察細節所透露的重要引線。

林桶法教授深入淺出地將日記與書信的運用及研究方法,以恰如其分的歷史人物事例一一向同學們說明分析,同時不忘靈活
應用現代語言與實例相互印證,於談笑風生中不時嶄露一代大師風采。

講座中,林桶法教授對於日記與書信的種類及性質做了系統性地歸納及梳理,包含日記的六大作用:

  • 撰主的人際網絡

  • 情感網絡及家庭關係

  • 當時社會民生及物價

  • 綜合議題

  • 個人身體史及習慣

  • 閱讀史

書信的五大特點:

  • 私密性

  • 情感性

  • 真實性

  • 時間性

  • 個別性

八大作用:

  • 人際網絡

  • 思想交流

  • 客套

  • 保薦

  • 生活及社會史

  • 書法價值

  • 信件傳達思想

  • 郵政的信息

而謂具有參考價值之日記,正如林桶法教授引鄭天挺所言:「傳記善者應盡記時、記人、記事、記言四者」
即便是瑣碎的生活片段,如有詳實的記載,無論是作為撰主個人的回顧反省,抑或是作為後人探尋過去的
歷史素材,皆可從中推敲一二。至於書信則經常揭露了人與人的情感關係、階層及角色定位,其中的用途及
情境更是多元且複雜,需要層層剖析與對照,避免片面地望文生義,方得較為合理之詮釋。

全知難以企及,然而不停歇地追尋是我們可以做得努力,這點在林桶法教授的身上表露無遺。

林桶法教授分享了閱歷無數日記與書信後所見之普遍問題,一是文本本身的困境,因其為個人記述,
具有強烈的主觀性、片面性及隱諱性,也不免時而出現偽造或被有意無意缺漏之情事;其次,大部分
學者會因個人興趣所好而強化某些題材內容;再者則是史料的選取往往具有人為因子,取材單一容易
囿於一家之言,必須內外考證、多加比對,以求貼近真實;承前取材問題,尚須留意整體書寫脈絡,
避免斷章取義而錯估各種因素在大的背景底下的輕重。

林桶法教授更提醒書信經常受限於單向而無法全面性地了解,且內容多為私人對話默契不容易為外
人所知。書信往往會基於特定原因被公開,甚至商品化,但是人際網絡的變化需要深入地爬梳,
逕自推測未必符合真實。

講座的最後,林桶法教授綜整其日記與書信的使用要點,「現象與真相往往是不斷辯證的過程」
史料的完整,可遇不可求,而唯有長時間的閱讀、多方面的考證、拋開預設立場的偏見,或可從
中撥雲見日。

作育無數英才的林桶法教授更大方提供許多研究方向及素材給在場同學,對於未來有志投入民國史或
歷史研究者而言實為一大福音。

講座的尾聲,林桶法教授提及自己師承蔣永敬教授,蔣教授為學首重
「嚴(嚴謹考證)、明(清楚明瞭問題意識)、勤(勤快書寫閱讀)」
這使他至今仍孜孜矻矻於學術研究,不敢懈怠。而如此的大師風範,正是今日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首場
的精神典範,勉勵後生晚輩勤學努力,日後方得一番天地。


活動預告

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二場
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喆閎人文工作室

📌講座主題:黃克武「把文本想像成一幅圖畫: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活動時間:111年12月20日(星期二)18:30-20-30

📌活動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學一館三樓國際會議廳

📌活動詳情:「南高中央‧喆閎人文: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