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寫作始於「閱讀」 《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一)書籍評論

轉貼自微信,子金  2022-12-17 發表於山西

    下面的筆記來自皮國立的《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皮國立專治近代醫學史,出了好幾本很有意思的書。這本書是他為史學入門研究者寫的一本討論史學如何做的方法書。有一些確實讓人眼前一亮,於是記錄一下。

圖片

檔案太多讀不完,目錄學瞭解一下

    陳垣(一八八○─一九七一)曾在一九六一年和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生的談話〈談談我的一些讀書經驗〉中指出:讀書可以從目錄學入手,可以知道各書的大概情況。其實,許多學者都提過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書,陳垣自言都讀過好幾遍了。經常翻閱目錄書,一來在歷史書籍的領域中,可以擴大視野;二來因為書目熟,用起來得心應手,非常方便,並可以較充分地掌握前人研究成果,對自己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都會有所助益。我自己的研究,包括〈中醫文獻與學術轉型──以熱病醫籍為中心的考察(一九一二─一九四九)〉、〈現代中醫外、傷科的知識轉型──以醫籍和報刊為主的分析(一九一二─一九四九)〉等兩篇文章,都是運用中醫的目錄學專書來完成,大體先理解古人論述大概在哪些書籍中呈現,並儘量搜羅閱讀,自然會有一番體會,能論述其知識發展的趨勢。

資料庫太多看不完,運用方法瞭解一下

    關於資料庫應用的問題,我可以舉自身研究外感熱病和中醫外科的歷史來說明。筆者的博士論文是研究中醫外感熱病(傷寒、溫病、瘟疫)的歷史,使用的就是近代學人的方法,找到目錄書,將相關的典籍先行造冊,再就這些核心醫書的出版和代表醫家,做一綜合論述。

這個方法,在將近十年後,我把它拿來用於近代中醫外科史的研究上,就馬上遇到了問題。一開始,程式和研究方法都類似,但是外科的醫書遠不及外感熱病類的醫書來得普及,許多版本的醫書都已經無法取得,甚至還有許多民間的手抄本,根本無法靠這樣的研究方法來進行。但是,電子資料庫在這十年間有重大的突破,於是我改運用期刊資料庫、報紙資料庫、民國圖書資料庫等等來輔助、強化我的研究,資料庫的優化,讓這過去無法探討的論題,開始變得可能。很多人認為民國中醫外科史已無甚發展可談,但在經過資料庫訊息之篩選、讀取、賦予意義的過程中,探索一個學科在各方面因著歷史事件爆發後的知識轉型,成為可能,這就是前人無法達到的創新,這不是我較前人更有才華,而是資料庫的創新改變了這一代研究的技術。

總結資料庫運用的重點,我認為如下:

不論是搜尋數位學習還是資料庫資料,最後必須回到書本。前者是斷裂的知識,而且容易有雜亂、錯誤之可能,必回到書本,才能論述、生成比較系統化的知識。找幾個權威的研究單位,進入他們的圖書館或電子資料庫看看,瞭解隨時新增的圖書與資料庫。閒暇時多上資料庫,新的資料庫不斷被開發,不但要掌握,還要動手動腳找東西,若是一段時間不用,自己搜索能力和知識連結的敏感度就會退步。找到志同道合的師長或朋友,互相交換資料庫的訊息,工作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有好的路子要能隨時掌握。

保持與學校或機關圖書館的聯繫,因為資料庫內的電子資料使用多需要授權。

一旦習慣上網,就很難回到書本,所以如果覺得書籍或史料很棒,不妨買紙本書。

一手二手文獻看不完怎麼做研究?

    閱讀與寫作往往連動,千萬不要認為該讀的書要全部讀完再下筆。因為,以現今資料庫之發達、書籍市場之繁盛,想要讀完所有的書或寫作材料是不可能的。故建議讀者不妨古今融合,一方面掌握幾部重要的目錄書,也可以先從資料庫中以關鍵字尋找相關資源,搜尋時必須心有定見,字詞寬泛沒關係,但一定要有範圍,有時甚至必須跳出資料本身,想想這些資料的意義與它到底代表什麼,不要陷在史料中或被史料困住,阻礙了寫作進度。

在一定的範圍內擬定關鍵字搜尋,先對討論的主題有一個粗略的認識;隨著閱讀資料愈來愈多之後,知所取捨,日後讀書的範圍自然就會愈來愈聚焦,分辨哪些資料當用,哪些該捨棄,這就是形成了一種「專家」的眼光,隨後專精的知識就會形成。切記不要以為讀書寫作是在學校才要學的事情,這樣的訓練與方法,可以使你在任何領域都具有專家的眼光,挑選精華、淘汰雜蕪,達成具備獨到眼光的創新。

    閱讀寫作當以解決問題為優先,所以書本不能一直漫無目的地亂念,失去核心的問題意識與關懷,否則即使身懷無數學問,也無法生產創新知識。專門與核心的知識與閱讀是相當重要的。

有了題目怎麼精讀一個領域?列書單

   就像我在讀博士時,若要研究中國醫學的傳染病學歷史,那麼最重要的幾本古代經典如《傷寒論》、《溫疫論》、《溫熱論》、《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總需要看熟,而旁及的相關醫療史著作,就可以慢慢閱讀,拓展專業知識周邊的支撐力。若以解決問題和創新作為前提,讀書就要有系統與範圍,如何為之?前面已說過,就是找到與自己領域相關或想探索知識的「目錄」,熟悉學術行情(即要知道哪些題目已經有人寫過了?還可以或有必要再深耕嗎?或是哪些議題比較具有發展性?等等)。例如我的專書是探討有關中醫熱病學的發展,那麼《中醫古籍總目》、《四庫及續修四庫醫書總目》、《宋以前醫籍考》等類的目錄著作,總應該要翻一翻,甚至可以自己列表統計醫書,即可知該學科大概有哪些重要的書籍,隨後按圖索驥,發展接下來的專精閱讀。

    我另一個建議就是「開書單」,每個專精的問題或領域一定能夠匡列出一些經典、權威的二手專書、論文,試著尋找,然後把它們列在書單上。在歐美,高等研究訓練的開始也是自己開書單,然後由指導教授審核。

我所說的列書單是列給自己參考的,不用考試且免評分,所以書目羅列不用求多求廣,而要求精;仔細思考針對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哪些書籍或期刊、史料是必須閱讀的?先把它們搜集在手邊。這份書單可以包括研究論題的原始資料、重要二手研究等資訊。每本列于書單上的資料,閱讀有先後次序與輕重緩急,現代人們時間寶貴,不可能每本書都從頭讀到尾,所以可以先從「略讀」開始,尋找有意義的和有代表性的資料來讀,再慢慢拓展整體的閱讀量,先舉一隅,才能求「以三隅反」。若有教師施行在教學場域,則還要注意普及性、通識性,並兼顧閱讀的趣味,才能成功引領學子閱讀。列書單要考慮代表性、適讀性和時代性,領域不同、時代不同,教導的學子程度不同,都要不斷地調整書單,絕不可用「萬年」、「一種」書單、書目來解決所有問題。

    於自己想要熟知與鑽研的領域,一定要專門讀通一些書,這就是專精,也就是深入細緻,要求甚解。當你讀一本書時,就像形成一個知識體那樣,你必須就這門學問的基礎知識延伸出去,學問的立基點才會加深,才會廣闊,所以閱讀當然是從幾本最重要的書來看。因為我研究醫療史,而且偏重中醫史,所以常會和一些中醫的老師和學生接觸,但這些中醫學生念的系所,已被歸於「現代醫學」,所以他們對古籍、文獻和歷史往往非常陌生,但偏偏中醫就是一門與古代知識連結相當深厚的科學。例如,我們很難想像現代西醫需要知道希臘、羅馬,甚至中古時代的醫師在做什麼;但中醫至今所念的基礎理論和治療技術,很多的根基卻都在秦漢時代成形,所以我的研究還能與現代中醫學對話。

沒有題目怎麼激發創造力?聯想

    在隨意讀書時,不需要太專心做筆記,因為知識浩瀚,實在無法樣樣銘記,若心中抱持著問題來讀書,則相對有所範圍,但一開始就只求先有問題才去翻書,未免太過狹隘,無法培養知識的廣度。……黃永年(一九二五─二○○七)也說,寫文章要善於聯想,運用資料不要只限於一個小的領域,多讀書,才有東西可以聯想。

    我自己在書寫一九一八年中國大流感的歷史時,同樣有不少的體會。當時的史料對於定義「流感」這一現代疾病,並不夠精准。各地爆發的疫情,史料上常呈現時症、時病、瘟疫、秋瘟、肺疫等名稱,令我相當困擾,甚至一度懷疑可否將此主題寫成一本專書。後來是請教一位醫師,他提醒我,同一時期爆發的傳染性疾病,像是流感,因為病毒株一致,引發的症狀也往往相同,所以讀史料時不要只看病名,要看症狀,才能判斷同時且共通的傳染病為何,此即運用科學的流行病分析理論來研究疾病史之一例。而西方學界已有不少研究疾病的跨國、全球影響的歷史論述,若寫就這本流感史,能將跨國研究帶入,又能以自己研究中國疾病史的例子來為全球疾病史進行補充和對話,則學術貢獻將更為擴大。所以寫作前就要提醒自己,眼界要稍微放寬,再以史料為前提來衡量自己的寫作狀況,大膽提出一些宏觀視角的解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皮 的頭像
    老皮

    歷史學X醫療史新時代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