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今早接受北京師大歷史系博士生徐添的訪問,現在大陸也流行播客,就是POCAST,以下是接受他訪談的問題,主題也是聊聊新書 《華人壯陽史:從情慾詮釋到藥品文化,近代中西醫學的滋補之道》 。

1. 介紹『華人壯陽史』

2. 您這本書原來的名字是『虛弱史』,這次是增訂本。為什麼這次換了書名?

3. 「壯陽」的概念史,什麼是「陽」,為什麼需要「壯」?

4. 古代人如何「壯陽」近代中國人為什麼需要「壯陽」

5. 晚清民國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禁慾」論述,中西醫理解有何不同?

6. 談到「壯陽」,我們不得不談到「精」的問題了。在上高中的時候班級里男生有個說法叫「一滴精十滴血」,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中醫的「精」是怎麼跟西醫的「精液」結合到一起去的?「腎虧」如何和「神經衰弱」產生關聯?

7. 您在書中提到最重要的壯陽藥就是「荷爾蒙」。「荷爾蒙」是如何跟「壯陽」「補腎」這樣一些概念聯繫到一起的?

8. 晚清以來許多人的虛弱感跟幾種病症有關,例如,一個是吸食鴉片導致的毒品上癮;另一個是肺結核(肺癆)、第三個是腎虧。荷爾蒙是如何和戒煙、肺癆聯繫到一起的呢?

9. 談到壯陽藥的問題,我們不得不來聊一下晚清民國的藥品文化了。當時的報刊上都有哪些「壯陽藥」?藥商用什麼用的概念來包裝「壯陽藥」?「春藥」與「壯陽藥」有什麼區別?

10. 在這本書中,您在寫道「中醫」遇到「荷爾蒙」時提到了一個概念叫「臟器療法」,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什麼是臟器療法嗎?

11. 在這本書的第二版中,您增添了台灣的相關內容,能給我們講一講壯陽藥在台灣的發展史嗎?(比如「威而鋼」)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編:年前記者訪談,現在刊出,轉貼於此,以饗好友。

春節冷知識 紅包壓邪祟保小孩平安、鞭炮嚇年獸除瘟疫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0日電)農曆新年,小朋友最期待領壓歲錢,古時候的壓歲錢是放在枕頭下,鎮住害小朋友生病的邪「祟」,連放鞭炮嚇走代表瘟疫的年獸也有科學根據,過年吃粿、糕象徵豐收與富貴滿足。

喜氣洋洋的農曆新年即將到來,紅包跟壓歲錢是重頭戲,這個大人小孩都喜歡的環節由來很多,中央大學歷史所所長皮國立分享,傳說中有一種叫做「祟」的鬼怪,也就是年獸,專門摸小孩的頭,害小朋友發燒生病,古代叫做傷寒、寒熱病,現在人口中的流感。

「以前可是會因此死掉的!」皮國立表示,為了保小朋友平安,所以在枕頭下放壓「祟」錢,一種說法是要包8個銅錢,據說是八仙幻化成銅錢,暗中幫忙把年獸嚇跑,另外則是年獸會怕銅錢的聲音。

放鞭炮嚇走年獸也是相同道理,歷史學家還考證過年獸傳說。皮國立笑說,年獸這概念近100年才出現,原型是叫山臊的怪物,不但會殺人,且導致瘟疫。

皮國立娓娓道來,火藥在隋唐時才因煉丹意外發現,在那之前的魏晉南北朝年代,是用敲鑼打鼓的方式驅邪避凶。

到了隋唐因火藥在煉丹意外中問世,人們發現「鞭炮」這個東西比敲鑼打鼓更厲害、更大聲,於是改成放鞭炮,之後才結合年獸的想像,事實上不止過年,包括婚禮等慶典活動也會放鞭炮,被賦予多種意義。

皮國立鑽研醫藥史多年,他特別提到一個有趣小故事,鞭炮成分為硫磺跟硝石,其中硫磺等硫化物有消毒作用,1910年末,中國大陸東三省曾爆發嚴重鼠疫,因適逢春節,當時主責醫師伍連德要大家多放鞭炮,目的就是用鞭炮內硫磺的滅菌,給全城消毒,可見放鞭炮可以祛除瘟疫這件事情,有點科學根據。

至於紅包為什麼是紅色,皮國立表示,古時候,跟驅邪、驅鬼、驅獸有關的東西都是紅色,所以紅色代表吉祥外,同時有驅煞的意義在。

他還說,赤小豆或一些穀物是為人熟知的食材,魏晉時期撒赤小豆驅邪,認為鬼怪會害怕紅色的天然穀物,對古人來說,從土地中長出的穀物很重要,過年吃粿、糕,代表豐收也象徵富貴滿足。(編輯:陳清芳)1130210

引用自: 春節冷知識 紅包壓邪祟保小孩平安、鞭炮嚇年獸除瘟疫 | 生活 | 中央社 CNA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初期女性畫像:現代設計與生活方式再定義】
藉由分析民國時期廣告、照片、影片中表現的女性,《民國初期女性畫像:現代設計與生活方式再定義》探討現代設計與現代生活方式引入中國之際,中國女性所扮演的角色與她們的視覺呈現。本書探索現代性與中國女性的交會,她們透過或使用二十世紀前半葉在中國家庭中激增的新設計,調整她們在家庭中的身份。廣告、大眾媒體、照片與電影具有社會制約的功能,向閱聽者傳達現代社會標準、言行與儀表的觀念。在這些圖像中,婦女既被工具化,又通過這些圖像被訴諸,她們的視覺呈現成為塑造中國新肖像的隱喻,同時影響著婦女自身的身份、能動性和主觀性。
-
💍原文書名:Portrayals of Wome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Redefining Female Identity through Modern Design and Lifestyle
💍作者:吳敏儀(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
💍出版社: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9462988910
💍出版日期:2024年1月出版

引自:

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FB粉專

 

可能是 2 個人和文字的插圖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麥當勞叔叔也是要入境隨俗的,撒哇滴咖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好有位老師在編輯醫學史教科書,請我節錄一下我的書的精華,我著手進行,才發現我的博士論文結論就寫了2萬多字,寫入教科書要精簡,所以大概就精簡成600多字,如下:

民國時期中西醫進行了一場「氣與細菌」的爭論,西醫認為引發傳染病的,就是細菌或病毒,但傳統中醫確是用各種「氣」的思維,來辨別病症和臨床用藥,所以無論是傷寒、溫病、熱病等名詞,都有「氣」的辨證和用藥思維蘊含在其中。毫無疑問的,傳統中醫當然能夠治療瘟疫,但這卻非不證自明的真理。逐步確立中醫能治療具近代意義、經細菌學洗禮的傳染病,是民國以來透過中醫與西方細菌學不斷的對話、重新詮釋、肯定古典醫書中的經驗與治法,而再度建立起來的信心,並賦予了中醫傳染病學(外感熱病學)全新的定義。所以,從治療1918到1920年的大流感,[1]到1950年代中西醫結合治療傳染病的功效,[2]一直到2021至2022治療COVID-19的中藥「清冠一號」的誕生,[3]運用的都不是以消滅微生物為主的思維,反而都是從疾病和藥效的「氣」來調整人體的狀況,來發揮中藥抵抗外邪的作用。若沒有民國時期中醫界的論辯與堅持,這樣的思維恐怕不復存在。正是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透過中西醫的論辯過程,見證了中醫文獻「再正典化」的過程,確認了古代醫書具有治療傳染病的價值與實用性。那些在歷史上重要的傳染病醫書,原本在新時代應該被完全丟棄,但在這個時代的中醫,透過反覆刊刻印行,在報刊上解說古典醫學的理論,賦予舊學說新的風貌,可謂中西論爭中亦有匯通,強化了中醫熱病知識體系的內在認同。自此而後,凡中醫面對各種傳染病,必從傳統的兩個體系:傷寒派和溫病派的典籍中尋求治療靈感,爾後再尋求實驗室的科學解釋,成就了一種獨特的臨床治療學,這是該時代對中醫學術最重要的發展態勢。[4]

 

※皮國立,《「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12,結論摘要。

 

 

 

 

[1] 皮國立,《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臺北:時報出版社,2022年),頁326-254

[2] 皮國立,〈從傳統轉向科學:1950年代的中醫與微生物關係〉,《中醫藥歷史與文化》12(2022),頁299-325

[3] 蔡運寧、蘇奕彰,〈SARSCOVID-19—現代中醫如何因應瘟疫〉,《中國醫藥研究叢刊》34(2023),頁185-208

[4] 皮國立,《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上海:中華書局,201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汎森|研究學問的一些心得、反省


編者按:我很喜歡王汎森先生的提醒

 

作者|王汎森

“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研究學問的快樂與痛苦
 
我是台大歷史系、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的,後來碩論很幸運的出版,在當時被中研院看中,後來就進入了中研院服務。這在當時是很少的例子,曾經中研院錄取了很多碩士畢業、甚至是學士畢業的人進來,當然這也只有人文學科才有可能,好比今天的英國,依然認為大學畢業就可以大抵看出一個人的程度。但我那時,或許是受到美國學風的影響,大都認為一定要有博士才能夠進中研院,所以我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後來去了普林斯頓,留職留薪待了五年,又回到中研院服務,直到現在。我研究的重點大抵是明清、十五世紀的一些文化、思想。 
 
甚麼時候我們研究學問是最快樂的?那就是當我們發現一個問題,而自己又剛剛好略有所得,也就是你有一點點想法、心得,對這個問題有若干美好的想像,手頭邊又有若干的材料的時候,這時候是做學問最快樂的時候。 

 

有幾件事情,是我覺得是做研究最痛苦的時候。第一就是校對,尤其是完成一篇文章,然後要重讀,並且不斷更改的時候。我在台大的時候,有位老師的名言是:「時間永遠是不夠的」,這句話當我年紀越長,我越有體會。我這個人不怕讀書,不怕寫論文,但我最怕的就是校對,首先它需要很多的時間,加上我這個人有壞毛病,看到不對的地方就會更改,甚至有一本書放了十年才出版,原因就是因為我太怕校對。但是我有兩個方法來解決他,第一就是要限定自己在一個時間內把事情完成,好比我,我每個禮拜會有一到兩次會限定自己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一定要把文章完成,讓時間成為你的壓力,讓你能夠總是在限定時間中完成事情。我以前在哈佛大學讀書,認識了各式各樣的人,一大推很聰明的學生匯集在此,但是有超過一半妳過陣子就看不見他們了,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按時繳交學期作業,這是很重要的事情,有一次,跟一位同學一起去逛超級市場,遇到了她的導師,老師跟他說:「許個願,告訴我你甚麼時候把積欠我一年的報告交出來」。這是第一個,在決定時間把事情完成。第二痛苦就是書寫障礙,有的人很會讀書,很會做研究,但她做完研究之後就會覺得,這有點複雜,不會寫出來。事實上,這也是有解決方法的,一就是你不要急,不要邊看書邊寫,我知道在座各位跟我很不一樣,你們都是用電腦寫文章,我還是在用筆寫的人。我知道很多人都拿著一大堆書,邊看邊寫,我做不來,我覺得那樣也不是很好。論文他是一個有機體,他像是一個生物,你必須讓它自然、協調,互相論證,解決的方法有兩個,一個就是每一天一段一段寫,永遠不要一口氣寫完,這樣你會發現文章有條理,而且不會內容跑掉。第二就是花時間去「呈現」,這是跟自然科學很不一樣的地方,他們都是數據,很簡單的就可以呈現。但我們不同,英文的論文如果你用詞稍一有問題,人家立即給你退稿,除非你的文章非常非常的特別。我希望大家能夠用60%的時間做研究,但用40%的時間寫東西,而不像有些人只用10%。 

二、寫論文時要做的事情 

第一,有創造性的壓力。這個壓力不可以太大,大到讓你無法正常工作、思考;這個壓力也不可以太小,小到讓你沒有感覺,所以我說這是創造性的壓力。 

第二,要有責任感以及罪惡感。你對自己的進度、學問、論文,當你怠惰了,當你沒有以往那麼專注了,要有罪惡感,督促你回到軌道上,而對你所處理的事務也要有責任感。 

第三,有意義的問題。這是最重要的,我以前台大的老師曾經說過,寫一個沒有意義的問題,與寫一個有意義的問題,所花費的時間是差不多的,頂多有意義的問題多花費幾成的時間。有意義的問題,才可以使你做學問,做得有興趣,而一個真正有意義的問題,它的特色就是「與其他學科相通」,好的問題就好像一個房間,它裡面有好幾扇窗能夠互通其他學問,往往其他的學科一個念頭,或者一種新的說法,總是能夠互相在某種程度上相通,這就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 

第四,材料要適當的集中。以前在讀書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現在姑隱其名,他現在任教於台北的某大學。他碩士論文選了一個題目,很有意義,題目我記得沒錯的話,是魏晉南北朝某個時期北人南來還是南人北來的問題,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可以探討南北文化交流。但是史料何其多,而且分散得太大,搞得他晚上睡覺的時候,夢到一個人跟他說,我也是北方南來的,你別忘記我了。這就是材料必須相對集中的意義,這才不會讓你花了80%,甚至更多的時間找資料,把你搞得半死。 

 

第五,別把目光停留在材料上。現在資訊很方便,以前我們要翻檔案,花二十年,但現在花幾秒就可以找到一大堆資料,尤其一大堆漢籍電子資料庫,簡直是太方便了。但是,千萬別停留在材料上,你必須將視角拉高,想想這些材料代表甚麼?而非一股腦地鑽進去研究「裏頭」的東西。 

第六,隨時注意新領域。投入新領域通常都比較容易獲得成就,我們看諾貝爾獎的得主,大部分都是開創一個領域的人,而後來加入這個領域,並且順利解決問題的人卻沒有那麼受到重視。因此,隨時注意新領域是很重要的,但是也千萬要注意它是不是已經很「擁擠」了。有的學問在國外都已經發展很久了,你又突然投身進去,實際上收穫並不會太大。 

第七,問題要分多個層次看。我是歷史學家,我們都是在解釋歷史現象,在解釋歷史現象的時候,要儘量多分好幾個層次看,但也不能太多,太多就會搞得複雜且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第八,形成清楚的論證。當你著手撰寫論文,要形成清楚的論證,最好是對整個題目有整體的看法,然後再開始寫,別太仰賴資料庫以及一大堆資料,要儘量有自己的想法。 

第九,寫的時候就要有出版的決心。這並不是說每個人都一定能夠出版,而是希望大家在寫論文的時候都能夠抱著一顆出版的心,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你的決心夠充分,認真把事情做好。 

第十,研究、讀書、著述是三回事。我在中研院看到一些人,一輩子就是看書,而且是每天看,但卻很少著述,有時候去中研院餐廳吃飯,遇到他總會問說,最近有甚麼好書可以看?他會丟個幾本書給我,我再去找找。你說他有學問嗎?有,這就是西方說的移動式的倉儲、百科全書,我要告訴各位,研究、讀書、著述三者是不同的東西,但是三位一體,沒有一個可以偏廢。 

第十一,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則罔。 
 
三、寫論文時應避免做的事 

第一,避免眼高手低。中國近代人物裡面,有一位叫做黃侃的學者。他認為當時的學者都不如他,甚麼胡適、傅斯年,他認為人應該要把大體、細節都掌握清楚了,然後再開始寫東西。他花了一輩子的時間「讀書」,直到他五十歲的時候,他說:「韋編三絕今知命,黃絹初成好著書」,沒想到同年就去世,這就是眼高手低的一個例子,人空有學問,但沒有作品,評價就會不高。 

第二,要克服心理障礙。例如前面提到的寫作障礙。 

第三,別一直做準備。不要老是花時間看資料、找資料,然後一直打轉,一事無成。我以前在台大的老師(姚崇吾)有一句名言:「騎馬要騎在馬背上,游泳要跳到水裡」,意思就是說想到就要去做! 

第四,要知道在哪裡捨棄。我以前在哈佛讀書,最聰明的就是一位荷蘭同學,每個教授都誇他多好多好,對哪個領域多專精這樣。但是後來她寫出來的博論,卻是最差的。為什麼?因為她太了解每個東西了,所以她太注重細節,總是要計較A,又從A追到B,B到C,C到D,他的論文到最後成為一種片段問題的總集合。寫論文要能夠掌握大概,解決一個核心的問題,別拘泥在很多小地方,所以說要知道在哪裡捨棄。 

第五,事情的發展與歷史研究是相反的。歷史事件的發生是A > B > C > D,但是歷史研究卻是相反的D > C > B > A,在這種過程裡面,我們往往忽略很多事情。好比近代台灣,戒嚴時期黨外最有名的人士黃信介,哪是黃信介?當時最紅的是康寧祥,多少大學生翹課去聽他的政見發表會,可以說是萬人空巷,它代表了當時溫和改革派的主流,後來黃信介這些人成功了,因此得以留名。現在每個人在寫的時候,就寫黃信介,康寧祥被遺忘了,但是歷史不是回去到著扣,過度簡單的解釋,我們常常因為這樣而把許多論點搞錯。 
 
四、學術研究的精神氣質:性格與學術 

甚麼是氣質,這跟做學問有甚麼關係,最重要的就是量材適性,了解自己的才性。中國有一部書叫做《世說新語》,裡面花了很多時間來談論人的才性,以前我不懂,後來我漸漸懂了。就是說人人有適合的地方,好比司馬光,被同時代的邵雍說只是一個資質平凡的人,沒有辦法做哲學性的思辨工作,但他卻編了《資治通鑑》,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讀,我想五百年後、一千年後的人也會繼續讀資治通鑑。但又有多少人懂邵雍的哲學呢?並不是說那不好,而是要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才,你要找到並且去發揮他,任何人都可留名,在這個程度上,可以說智商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又好比清代阮元的《十三經注疏》,他們都不是我們說頂聰明,領時代風騷的人,但他們做這種工作卻也可以流芳百世,直到今天我們都還需要使用。因此,了解自己的才性之後,我要告訴大家,要做切實的學問,不要趕時髦,這樣才可以長遠。 

此外,尋覓、困惑、挫折是研究過程中不可少的環節,還要研究社群的塑造,等等。受限於時間,我們跳過幾個,簡單談一下來結束這次的演講。首先我在綱要裡面提到「懶散空間」,這是很重要的,我在哈佛的時候發現,一個好的學術環境都必須讓人能夠適當的「放鬆」,而且能夠讓人跟人互相討論,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台灣的學術環境就是太緊了,壓迫得人們很有壓力。第二個要談的就是天才是成群而來的,詳細可以去找中國一個期刊叫做《南方周末》(尚未查證),裡面有提到,西方做學問是大家一起做的事,故一群人把一個人頂上去。 

最後,我要跟大家分享我的反省。那就是一張紙片不可少,一張卷宗不可少,你隨時想到甚麼,都把他記下來,因為想法都是稍縱即逝的。然後要有膽量,像我做學問就是太保守,另外英文要好,最好是多學好幾種語言,然後要多跟人討論,多參加研討學術會,但不要參加太多,做太多的討論。

 


引自:

王汎森|研究學問的一些心得、反省 (qq.com)
擷取日期:2024.01.1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出來了,請大家指教。
《華人壯陽史》★ 強精固本,滋補升級 ★
西方妙藥大舉入侵,枯幹逢春,鱸鰻、蛇肉、鹿茸、雞佛,全都給我來一點!
阿公80老風流,就靠一針賀爾蒙?
為性事所苦的人們,何時才願意求診醫生?

https://youtu.be/JkAgdyGMvCQ?si=nswvXUxss1pMrzWi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書預告 

《#華人壯陽史:從情慾詮釋到藥品文化,近代中西醫學的滋補之道(二版)》

🦅華人社會羞於啟齒的日常生活史來了🦅


這次,特別增補了近百頁全新的內容,特別探討臺灣於戰後,也就是1950年,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人在「壯陽」、「#滋補文化」的傳統觀念下,可以在各種廣告、偽藥、壯陽手術等等,看到臺灣人對於「#強精固本」的執著!


甚至深信「#以形補形」,將鱸鰻、蛇肉、鱉血、雞佛,通通吃下肚!


皮國立教授以 #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身體史等為專長研究領域,他從華人日常生活中最關切卻也是最害羞的議題切入,以醫療史的人文角度,利用從各種醫學典籍到藥品廣告圖像等各類性質不一的素材,細緻勾勒出廣大華人地域與人群共通的感受,是第一本以華人為主體的 #感覺史 專書。


🦅🦅🦅

✨新版增加:戰後臺灣的壯陽藥發展史,超過百頁全新內容!

✨第一本以華人為主體的感覺史專書!

✨學界首次對神經衰弱、遺精與情慾進行系統性探討,是一部能結合日常生活史、中醫社會文化史及醫學思想史的研究。

✨招名威、王文基、林桶法、陳麒方、焦桐、雷祥麟、張永賢等多位學界、醫界專家推薦! 


❏《#華人壯陽史:#從情慾詮釋到藥品文化,#近代中西醫學的滋補之道!》1/1上市!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揭開中原營區神祕面紗 桃市府辦歷史調查成果座談會

 

 

 

〔記者謝武雄/桃園報導〕中原營區昔日為國防部聯勤總司令部在北部地區最大的後勤補給倉庫,軍方於2018年將土地釋出,與市府合作推動活化閒置營區,保留園區內原有19棟庫房成為文創聚落;為了讓民眾更了解這段歷史,市府文化局舉辦「中原營區歷史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分享座談會」,即日起至20日下午5點止受理網路報名。

文化局表示,中原文創園區過去是軍事基地的緣故,仍保有相當神祕色彩,使得外界知之甚少,經文化局委託喆閎人文工作室研究團隊進行全面調查,過程中透過「實地的田野調查」、「檔案史料的爬梳與彙整」、「各時期GIS歷史地圖的考證」、「歷史照片的徵集」、「營區服役士官兵口述訪談」等過程,才逐步建構與還原出這座過去名為「六一三補給庫」的營區歷史沿革。

座談會於24日下午2點至4點於第4棟庫房舉行,採線上報名方式,共有80個名額,網址「https://reurl.cc/q0MQ9D」,報名結果於翌日公告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官網,座談會邀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計劃主持人皮國立教授,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院助理教授、協同主持人陳复嘉,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協同主持人楊善堯及中原營區前六一三補給庫上校庫長鍾延翔,透過座談方式揭開中原營區神祕面紗。

座談會將透過幾位研究團隊成員過去數個月來的研究過程分享,希望能讓更多的市民朋友未來造訪中原文創園區休閒參觀時,也能更進一步地了解到此地的文化歷史。

 

引用新聞: 揭開中原營區神祕面紗 桃市府辦歷史調查成果座談會 - 自由藝文網 (ltn.com.tw)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成立50週年,頒發首屆「陳立夫先生學術紀念獎」鼓勵三位學者

發稿時間:2023/12/19 13:53:53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219 13:53:53)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成立50週年,在12月17日召開的董事會通過成立並頒發首屆「陳立夫先生學術紀念獎」鼓勵三位學者,分別是「陳立夫先生學術貢獻獎」的劉士永講座教授,「優良醫藥著作獎」的作者陳麒方醫師及「人文社會科學專書獎」的皮國立副教授,以表彰他們對中國醫學研究的推動與貢獻。

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成召開董事會通過成立並頒發首屆「陳立夫先生學術紀念獎」
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成召開董事會通過成立並頒發首屆「陳立夫先生學術紀念獎」

 

財團法人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成立於民國62年9月,長期致力於中醫藥療效之推廣與研究,創會董事包括吳三連、王永慶、盧光舜等社會知名人士,何應欽則為名譽董事長;近年來,該會在中國醫藥大學董事、台灣第一位本土中醫領域院士林昭庚董事長的帶領下,除了繼承前人的努力成果外,也致力於推廣中醫藥文化和歷史的研究和普及化,要讓更多民眾認識中醫藥的健康益處,進而提升全民對中醫藥的利用率。

12月17日,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召開15屆第三次董事會決議通過成立並頒發首屆「陳立夫先生學術紀念獎」,藉以紀念、表彰該會創始者之一的陳立夫先生對中國醫藥教育與研究發展之貢獻;獲獎的三位學者分別是:

「陳立夫先生學術貢獻獎」獲獎人:現為匹茲堡大學全球史講座教授的劉士永,二十餘年來專注醫學史研究之學術領域,無私地提攜海內外年輕學者,長期推動醫學史國際學術交流,不論學術研究聲譽抑或啟迪學界後進,符合基金會對學術人文的殷殷期盼之學術貢獻。

「優良醫藥著作獎」獲獎人:陳麒方醫師是現任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博士,專長中醫文獻與臨床治療;他撰寫的《中醫養生學》強調辨別證候的病勢趨向,並對古今養生、實作有深入探究。陳醫師與國家出版品單位策劃「中醫系列叢書」(養生學為系列第一部),並發行中醫臨床醫學期刊,在醫療服務外,對研究、臨床應用的貢獻有目共睹,對中醫養生文化與日常應用之結合,具有卓越之貢獻。

「人文社會科學專書獎」獲獎人: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的副教授兼所長皮國立,著作《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該書出版於疫情期間(2022),書寫近代中國和臺灣的流感疫病史,深具在地人文關懷與全球視野,是全世界第一本探討20世紀中國與臺灣流感史的學術專書。全書更彰顯中醫在處理疫情上所做的努力,並以嚴謹的科學數據說明當時中醫治療1918-1920年全球大流感的具體成效,是近年來中醫藥歷史研究中的傑出代表專書。

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長期以中醫研究為本,關注國內中西醫學相關領域發展,現任董事長林昭庚院士尤其強調醫學發展必須不離社會、人文關懷的宗旨,希望藉由這些獎項的頒發,讓更多學界人士關注中醫藥文化與歷史,促使民眾更了解中醫藥的博大精深與具體療效,持續為臺灣中醫藥發展盡一份心力。


「優良醫藥著作獎」獲獎人:陳麒方醫師
「優良醫藥著作獎」獲獎人:陳麒方醫師

 

「人文社會科學專書獎」獲獎人:皮國立副教授

「人文社會科學專書獎」獲獎人:皮國立副教授

 

引用自: 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成立50週年,頒發首屆「陳立夫先生學術紀念獎」鼓勵三位學者 | 中央社訊息平台 (cna.com.tw)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園版的華山文創園區!!歡迎大家來「中原營區」歷史調查研究計劃成果分享會


※座談人員:

皮國立教授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計劃主持人

陳复嘉教授  /  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院助理教授、協同主持人

楊善堯教授  /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協同主持人

鍾延翔先生  /  ※中原營區前六一三補給庫上校庫長


※地點:中原文創園區第4棟庫房(桃園市中壢區忠仁路33號)

※時間:民國112年12月24日(日) 14:00-16:00

還包括整體營區的歷史導覽哦


主辦單位:桃園市文化局

承辦單位:喆閎人文工作室

合作單位: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活動人數:80人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民國112年12月20日(三)17:00止,翌日將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網站公告報名結果。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q0MQ9D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謝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頒發「傑出醫史研究獎」(2023),給我去年發表的著作:皮國立,《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2022)在疫情不穩定,而新疫情又再次蠢蠢欲動的當下,這本書格外具有時代意義,謝謝委員,深感努力沒有白費。

 全球大流感獲得傑出醫史研究獎(2023) 

網址:https://www.tccma.tw/%e5%8f%b0%e7%81%a3%e4%b8%ad%e9%86%ab%e8%87%a8%e5%ba%8a%e9%86%ab%e5%ad%b8%e6%9c%83%e7%8d%8e%e9%a0%85/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上中廣【人來瘋-江太來了】直播,主持人說對比一下,真的瘦了,繼續努力。主持人很認真唸,書上一大堆標籤可證,她說這本好讀很多,上一本唐宗海簡直無法閱讀,太艱澀了。主持人也帶來一大堆中藥保健商品,還現場擦人蔘保養液(很貴,我真是孤陋寡聞,現在很多人蔘保養液啊),一次談不完,再錄一集吧。

直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5wy6hxGy3A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去長庚大學中醫系演講,並參觀他們的中醫藥教學館,有各種藥材的標本和典籍,很多醫學營的高中生都來參觀過。可惜張老師說,醫學院只重視SCI,並不看重人文社會學科,這和大環境有關、也和國際排名有關。過往教授辛苦建立的醫學史、文獻史研究教學風氣,現在還是有不少學生喜歡,可惜,在相繼幾位老師退休離開後,學生想學也將面臨沒有老師願意帶的窘境。她說會和主任爭取一下,至少保有一塊這樣的可能。

        中午到教師驛站休息一下,這邊是只有老師才能刷卡進來的休息室,裡面有擺一些吃的零食、咖啡、飲料,老師還能在裡面幾個空間隨意聊天,彼此激盪研究想法。這麼人性化的設計,再進一步,其實只要撥一點點經費,人文研究就可以做起來了,真的不困難。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接受香港電臺節目訪談, 存乎一心︰晚清商人胡雪巖的商道與人道》,就要撥出了。

主持..馮傑、禤駿遠
受訪者:皮國立



節目播出安排
日期︰11月11日 (星期六)
時間:晚上8:30 - 9:00
播放頻道:香港電台第一台
製作: 香港電台文教組
網頁及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redtopmerchant_huxueyan
網上直播︰rthk.hk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的第三期「民國史薪傳講座」,由本所齊茂吉老師演講中共將領林彪叛變的始末與辨析。原本想說中共史是很冷門的領域,沒想到吸引到全場爆滿的聽眾,令人驚訝。

順著昨晚的演講,研究冷戰史與中共史的李戡兄也來訪,他已有多本著作,承蒙致贈《蔣介石日記的濫用》,老皮也回贈《最「潮」中醫史》,彼此互相勉勵,在研究的道路上,致力開發新課題與新研究。

昨晚也有多位老師、同學和外校的朋友一起參與演講,氣氛熱絡,非常感動。有關齊茂吉老師精彩的演講內容紀要,齊老師說他要親自整理,等整理完成後,再Po網供大家參閱學習。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國家圖書館助理編輯吴柏岳老師到所上來演講,謝謝家豪老師幫忙招待。他也是我們中央歷史所的所友,除了介紹國家圖書館的資源和搜尋資料的方式,這有意思的是他show了以前他在讀中央歷史所的照片,當時的學生一起喝酒吃宵夜、一起在研究室看電影,那種感情,令人羨慕。現代研究生文化則普遍是(其實學者不也一樣嗎?)大家各忙各的,好像彼此做的東西也沒什麼相關性,學術生涯更加孤獨、乏味。整日關在研究室裡做研究,雖然是一種很用功的意象,但是過度讀書傷腦(請看最潮中醫史),久而久之,性格乖僻孤單、焦躁易怒,這樣生活只會培養出性情古怪的研究者。所以我鼓勵同學,適度約約聚會,吃飯、喝點小酒聊天,醉一場、瘋一場,不枉年輕研究生歲月。朋友就是要彼此激勵、一起讀書、激發靈感,才能真正做出有人味的人文研究。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與文明系列演講:參】

講題|強身與壯陽:近代中國到戰後台灣的荷爾蒙藥品

講者|皮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主持|陳秀芬(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時間|2023年11月3日(五)下午2:10-4:0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季陶樓340107教室

主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

協辦|近代社會的身體與性別跨領域學分學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京大學金陵醫史論壇演講:

中醫史的啟示:近代中國社會如何抵擋全球大流感?

摘要:

    1918-1920年的全球大流感,造成了全球至少四千萬人死亡。由於本次疫情影響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中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極大的衝擊。過去西方史學著作都極少對中國疫情進行詳細考證,對於當時中國人如何對抗瘟疫與死亡人數之論斷,皆有不少錯誤,本次演講就在釐清這些問題,並彰顯中醫抗疫的價值與技術,鑑往知來,發揮醫療社會史的啟示功用。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好,明天下午,政大歷史系特聘教授陳秀芬將蒞臨中央歷史所演講,歡迎大家參加。


  

#國科會歷史人才培育計劃支持

#中興大學歷史系共同合辦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加「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86週年所慶暨在臺復所60週年」學術研討會,致贈《最「潮」中醫史》給蘇奕彰所長與典籍組朋友。除了成功研發清冠一號,很高興聽到該所也在全力研發新的失智症中醫成藥「清腦一號」。而研究現代科技,必須奠基在醫學史和古代典籍文獻的基礎上,進行整理,篩選有效的數據,這是對歷史學研究最有意義的一段話。

可惜只能參加早上的會議,下午再去實踐大學演講。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潮」中醫史》新書分享會花絮】

——中國醫療史祕辛大公開!

#皮國立 教授在三民書局重南門市舉行的《最「潮」中醫史》新書分享會,大家有參加嗎?

皮教授首先分享他為何想要寫這本書的理由,自他撰寫《旅讀》雜誌的專欄開始,每個月一篇的稿件,雖然讓他備感壓力,同時也因為需要給予一般民眾簡單易懂好讀的文字的內容,讓皮教授有了將創作延伸完成一本書的想法。

從人體中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東西,到養生與衛生的觀念,以及近代中西醫學的碰撞,每個主題都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和文字書寫,讓讀者們可以不用閱讀生硬難懂的文本,也可以輕鬆跨越中醫史門檻。

例如神乎其技的華佗,為何有許多病人在被醫治後,總是會復發而死?(難道不聽華佗的醫囑就會死?還是華佗的「治」並非完全治癒?)史料提及華佗非常懂得「治蛇」,可陳登在其醫治下痊癒,但最終在華佗不在時復發而死。這裡的「蛇」到底是哪種生物?皮教授根據史料記載外型,以及現在醫學所知之寄生蟲相互比較,提供最有可能的解答。

一本《老老恆言》在手,所有古人的長壽養生祕方都能一次掌握!這些祕方可是作者曹庭棟參考中國古代三百多種書以及集結自己的觀點而成(他是活到86歲的長壽老人呢!),其中不僅蘊含中醫氣血的概念,還有風水五行之說,也有符合科學事實的部分,真的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

在醫師選擇這麼多的情況下,你會選擇看哪位醫生呢?是名氣大的名醫,還是住家附近人人稱讚不已的好醫生?醫師開診所不容易,但同業競爭激烈,誰又會讓你學習一二?《醫師開業術》一書不吝分享自己的經營經驗,不只是金錢的問題,還有如何與藥商應酬,如何靠著口耳相傳把名聲打響,如何靠著人力車幫忙拉客。


現場讀者提問踴躍,例如提問關於中國象徵女性貞潔的守宮砂是否有科學根據?還有提問南韓韓醫及日本漢醫的發展,是否如中國及臺灣有政府支持發展?之前新冠疫情嚴峻時,中國政府有提供民眾蓮花清瘟膠囊,臺灣則有清冠一號,那韓國和日本也有類似的藥劑嗎?


有些問題皮教授覺得可以延展出有意思的故事或論著,也有讓我們值得深入探討的部分,了解現代東亞國家對於中醫(漢醫)的態度及影響。


#最潮中醫史 #活動回顧 #精彩花絮

取材自三民書局FB粉專《最「潮」中醫史》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個月要去發表論文,感謝主辦單位和丁威仁教授邀請,充數寫了一篇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在臺灣科技史上的研究開拓與貢獻。然後,評論人正是經歷這一切變化的傅大為老師,好緊張,但我想傅老師一定可以給我這篇文章最好的指正與補充,歡迎大家來新竹。

【會議日期】2023年11月10日 (五) ― 11日 (六)

【會議地點】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行政大樓5F第三會議室

【現場人數】容納人數約80人(師長保留席約30人)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 11/1(三)12:00截止,報名額滿將提早截止!


【報名】https://forms.gle/QyynJkKD4FBYyuXP7
 

會議網址: 第六屆 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網站 (google.com)

 

 第六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語所95年週年所慶,早上由院長廖俊智開幕勉勵,貞德老師致詞,接下來由王汎森老師演講。每次聽王老師演講都有一點收穫,剛剛好今天晚上的課也是和碩專學生一起研討史語所的早期歷史,蠻巧合的,可以來分享一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書即將出版,還請各方先進、舊雨新知指正,大買一陣。XD
謝謝敏安編輯,從書名、校對編排、封面設計到各種細節,都盡力來溝通協調,也謝謝兩位費心撰文推薦的學者,林昭庚院士和陳麒方兄在很多方面都給我支持,也謝謝強大的推薦人團。我原本還想邀請更多人,編輯說書腰已經排不下了,總之,謝謝大家。


 

最「潮」中醫史:以形補形行不行,古人醫病智慧超展開


叢書:歷史聚

ISBN13:9789571476865

替代書名:The “Trendiest”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ld Wisdom and New Insights

出版社:三民書局

作者:皮國立-

裝訂/頁數:平裝/336頁

出版日:2023/09/27


 

|專文推薦|
林昭庚  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麒方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好評推薦|
寺澤捷年  東亞醫學協會名譽理事長/日本東洋醫學會名譽會長|
胡峰賓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暨發行人/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臺灣醫事法律學會秘書長|
馬逸才  中華民國中藥商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張永賢  中國醫藥大學榮譽教授|
崔昇勳  國際東洋醫學會(ISOM)會長/美國Emory Univ.講座教授|
陳潮宗  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Dr.Nice中醫醫療系統總院長|
黃怡超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黃書澐  耕莘醫院中醫科主任|
黃澤宏  長庚醫療體系中醫發展召集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楊政達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國立成功大學心理系特聘教授|
瞿瑞瑩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發言人|
蘇上豪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按姓氏筆畫排列) 

歡迎轉發新書介紹: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12249264

 

最「潮」中醫史:以形補形行不行,古人醫病智慧超展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ictures

所慶辦完,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還在繼續,南高中央歷史所是不會休止的。
本週請到婦女史巨擘游老師和臺灣史學界長得最像陳寅恪的老唐老師來為大家分別講述專題。兩個分場分別在輔大和中央舉行,看到臉書介紹算您幸運,請提早10分鐘登入,不然人數就會爆掉登不進來,屢試不爽,當然非常歡迎大家到現場。


第五場:「數大」便是美:近代中國女性史的研究
講者:游鑑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時間:2023年5月17日(三)10:00-12:00
地點:輔仁大學文華樓LI-200教室

線上會議室軟體:Webex
會議鏈結:https://reurl.cc/LNYWWy
會議號:2553 086 5034
會議密碼:2023

第六場:「史實」與「神話」之間―「北洋外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講者:唐啟華(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2023年5月18日(四)10:00-12:0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三館LS-321

會議鏈結:https://reurl.cc/eXqzGx
會議號:2558 855 8414
會議密碼:2023

備註:線上會議室將於講座活動開始前15分鐘開啟,由於會議系統能容納的同時在線人數為150人,名額有限。
合辦兼技術支援:喆閎人文工作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想到過了這麼久,在一個地方的小圖書館, 虛弱史仍被館內的小編討論著,還發了一篇短文,老學生寄給我看,很是感動,特別記錄一下。上次商務的總編輯有說這本書應該要改版了(其實實體書早就沒有了),可能要加個一章,正問我有沒有一些想法。可惜真的太忙,雙方也就沒有再繼續追下去了。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亞課程演講宣傳】03/15 「全球大流感對近代東亞世界的衝擊與中國社會之應對」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

「東亞共同體下的歷史與文化」課程,係人文學院所開設之講座課程,本學期共計邀請14名國內外著名學者專家,講論內容涵括東亞的歷史、文字、小說、宗教、律令、醫療史、博物館學、飲食文化等,以期帶領學生跳脫既有國家框架,以更寬廣的角度重新審視自身的歷史與文化,更藉此拓展學生國際視野,以因應二十一世紀的時代需求。

本週邀請到國立中央大學——皮國立教授,演講題目為「全球大流感對近代東亞世界的衝擊與中國社會之應對」。

歡迎有興趣的師生一同蒞臨聽講

讓我們一起踏進東亞地區,認識過去;探索現在;展望未來

時間:每周三 15:00-17:00

地點:人文大樓111教室

無需報名,自由入座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二○年九月,美豬進口臺灣的議題吵得沸沸揚揚,時任衛福部長的陳時中為了捍衛政策,上節目暢談美豬議題。現場來賓謝金河分享小時候愛吃麻油炸臺灣豬睪丸,陳時中隨即稱讚:「難怪你現在腦筋好、體力也好。」結果此語一出,立刻引來不少批評聲浪。臺北市長柯文哲就批評:「他念哪個醫學院的?」也就是暗指該說法根本缺乏科學根據。而陳時中則回應,這是民俗說法,是老一輩傳下來的經驗云云。本文既不討論美豬,也不評論對錯,卻要藉由考察這類爭議中,靠著某種食材進補以達到身體強健或治療某種生理疾病的歷史,或許可使讀者在讀過本篇文章後,對於中西醫的補身概念、食物療效與科技之間的爭議,有多一分了解,方能解讀民俗、經驗和科學之間的複雜關係,擁有更多元的思考,這恐怕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就能夠說明清楚。

藉由攝取特定的藥物與食物,補養身體以祛病延年,在華人的飲食史中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近年來有關飲食史的研究成果,堪稱豐碩;作為一種日常生活史或社會史的中國飲食研究,牽涉主題相當廣泛;西方飲食史,近年更有興盛之勢。然而,書寫飲食與健康、醫療的歷史,有別於傳統菜餚、食材、烹調的歷史或文化書寫,例如陳元朋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除了飲食在社會文化史中的意義外,更重要的是,他很早就關切到食物與疾病關係的梳理,雖然其論文關切的主題多在清代以前,但近代仍存續的食療知識,大部分是自古傳下來的,不論是在內容或書寫形式上,仍具有知識累積的痕跡。現代中醫對飲食治療的歷史相當重視,其整理之資料與文獻,可作為對了解中醫食療歷史之參考。而中醫文獻近十年來整理之各種養生、本草類書籍,也有大量飲食健康的歷史論述,陸續有醫史學者關注這些議題。

本文要訴說的故事,就是華人飲食療法的傳統,在近代受到西方科學知識衝擊後,新的「食療」一詞有什麼改變?我們如何從歷史中找尋現今飲食補養與療病的意義?而當中的中西飲食療法之異同又為何?希望讀者可以在本文中找到一些答案與反思現代性的路徑。

 

【內容簡介】

品嚐歷史中食物的滋味,探究補養文化的衝擊與再生

本書的焦點在於探討「補養」的歷史。臺灣街頭巷尾的飲食文化中,充滿著各種「補養」的菜色,從早期的狗肉鍋、燉鱉湯、蛇湯、十全排骨,到一九八○年代,逐漸普及全臺的羊肉爐、薑母鴨;還有青草茶、苦茶等,相信讀者對這些滋味都不陌生。由於傳統文化中藥食如一、藥食同源的發展,這些食物通常加了不少具補養功效的中草藥材於其中,而賦予一道菜色、一碗熱湯、一杯茶飲等具有防治某些疾病的功效,這樣的文化現象與背後的歷史因素值得探索。

此外,生活中諸如維他命、雞精、蜆精、提神飲料等具有補養、補精神、提升體力的飲品,即便已被「科學」二字重新包裝,但還是伴隨著傳統補養功效的話語,而成為現代的新補品,可見補養文化影響之廣泛,歷久不衰。

食補有沒有真實效用,需要專業醫師來解答,但我們可以從歷史中了解所謂被社會文化所認同之「療效」或某些「效果」,是如何透過各種歷史因素而被建構出來。二十世紀初期以來東亞各地的科學觀和中西醫匯通概念,又如何賦予這些具有補養意義的食物,一些全新的健康概念,並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閱讀本書,可讓讀者在吃下這些食物時,擁有多一份趣味與對其健康功用之省思。

【作者簡介】

皮國立/主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身體史、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中醫抗菌史:近代中西醫的博弈》、《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等學術專書,並合編有《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藥品、疾病與社會》、《憶載航空城:大園落地生根的記憶》以及高中歷史教科書等等,另有學術論文、專書篇章等80餘篇。

曾齡儀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歷史學博士,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興趣為近代日本史、近代臺灣史、移民與食物史,著有《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

張仲民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任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專長為中國近代史。出版有《種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閱讀文化與接受政治》、《葉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等四種,發表有論文、書評多篇。

牟立邦

復旦大學博士,現任臺灣明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中國近代史/中日抗戰、貨幣史研究;物質文化/飲食文化、影視研究。著有〈兩岸史學史視野下的淞滬會戰「軸線移轉說」述評〉、〈明清之際台灣「番銀」的通行——兼論社會經濟的發展〉、〈「辛甚曰辣」:明代以前中國辛味概念的形成及演繹〉、〈從「董月花」的塑造看文化與群體的折射〉等篇章論文。

劉士永

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專長為醫學/公共衛生史、日本殖民醫學、東亞環境史。著有《武士刀與柳葉刀:日本西洋醫學的形成與擴散》、《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s and Policies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等專著。

張淑卿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訪問學員、博士後研究員。專長領域為臺灣醫療衛生史、護理史、以及科技、醫療與社會。著有研究論文、書評、翻譯等百餘篇,散見於中英學術期刊中。

安勤之

母親說「天下一勤無難事」,安是家族名,之是輩分序。胸無大志,心懷小事,著有四物、靈芝、牛樟芝相關論文。樂於吃飯、睡覺、打太極,鑽研尼采、實驗教育與社會學理論,目前任職於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士學位學程,擔任實作級專案助理教授。

蔣竹山

臺灣桃園人。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曾任東華大學人社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大學歷史所所長。研究興趣喜歡打破傳統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塊分立之框架,主要方向為醫療史、新文化史、全球史、公眾史學。歷來除關注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在學院推動相關社群活動外,也對社會大眾推廣歷史普及與公眾史。

全文可參考: 書摘精選》「食療」:近代一個中西醫匯通名詞的誕生 - 健康 - 中時新聞網 (chinatimes.co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承宇先生主持之      聯合報 Podcast「讀饗時光」訪綱,我覺得很有水準,帶著問題來讀書,或許更有收穫喔。

聯合報 Podcast「讀饗時光」訪綱

 

主題:談論《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來賓: 中央大學歷史所皮國立教授
訪談時間2022.2.15(三)11:00-12:00

訪綱

一、今年是兔年,最近燈會裡有一座「兔子火鍋」花燈惹議。您曾經寫過一篇論文, 是從台灣的香肉文化談「食補」跟「禁食」,可以先聊聊這篇論文跟這個時事話題嗎?

二、進入正題,請您介紹一下這本書,為什麼會以「補」為主題編纂這本論文集?

三、您的研究興趣,為什麼會聚焦於醫療史、疾病史、身體史?這些領域主要探討哪些議題?

四、要「補」之前,一定是感覺自己「虛弱」。華人對「虛」或「虛弱」特別在意嗎?李小龍電影《精武門》對於「東亞病夫」的橋段,為什麼一直深植中國或華人社會?

五、為什麼華人這麼喜歡「補」?尤其似乎對「性」方面的強化著墨甚多,如壯陽功能。

六、為什麼華人(或東亞?)會有「藥食同源」的傳統?

七、華人的「食補」(治病、養生)跟西方「營養學」的概念,有什麼異同?

八、也有不少「經過包裝」的「補」的概念,像是書中張仲民老師寫清末孫鏡湖賣「燕窩糖精」的廣告話術,以及安勤之老師談靈芝,提及科研或政策為產業服務, 有意或無意地沒有誠實面對。

九、在如今「科學昌明」的 21 世紀,我們要怎麼看待「補」這件事?民俗、文化、經驗、科學……之間,有比較好的、持平的建議態度嗎?

十、最後想問老師,您自己「補」嗎?

S__6840341
《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博客來∣ https://reurl.cc/OExgz9
📗誠 品∣ https://reurl.cc/33dWpL
📒金石堂∣ https://reurl.cc/GXMvOd
📘讀 冊∣ https://reurl.cc/Z1Ygvp
📔MOMO∣ https://reurl.cc/ymx0jE
📙時報悅讀∣ https://reurl.cc/VRygO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